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6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成记者月入不过万 低性价比工作加速精英逃离传统媒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5:0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03-21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文/蓝鲸传媒 黄晴缨

北京某知名都市报记者在其公众号上发文感叹“当记者7年上月工资只有两千”,谈了自己的初心,又感慨了当年的理想。到头来,“一个月的钱,也不敌两篇稿费了”。然而他却并不想跳槽,因为他“觉得就是一种未完成的理想”,他心中期盼的那份满足感还没收获。

媒体人待遇、媒体人离职问题近几年反复被提起,不时会看到记者朋友在朋友圈晒工资条,这种“晒”,并非是告诉大家这个月的工资有多高,更多的是感慨收入太低。

“记者”这个标签早已不再光鲜,曾经天生骄傲,如今却不断被否定,被他人否定,也被自己否定。美通社发布的《2016 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成(80.6%)的职业记者月均收入在1万元以下,近6成(58.8%)的一线新闻记者表示“收入待遇”因素将会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有43.6%的受访者表示不看好其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

留下来就继续享受这份微弱的“光荣”

曾有文章认为,记者已然是一群弱势群体。记者讨薪的现象屡有发生,堵门甚至更极端的手段皆用。曾经的替人维权变成替自己维权,记者变成了讨薪新闻的当事人,这算是什么样的新闻呢?

记者离职常常会成为焦点,究其原因,一是记者在人们心中一直是比较体面的的工作,按理说薪资待遇不会太差。再者,按理说应该很高的工资其实真的不是很高,而且有些单位越来越低。

知名记者南香红曾经总结过“杀死”记者职业生涯的几大原因,比如:1.新闻理想与现实的冲撞。2.很难找到成就事业之感,不断重复自己的厌倦让人心灰意冷,很多人为此而苦恼、抑郁、迷茫。3.这个职业所承担的职业风险和收入、社会认同相比严重不等值。

但她同时也说了,在中国谈记者的职业空间让人觉的是一件奢侈的事,尽管中国遍地都是新闻。所以,能做好、在工作时能收获相对而言比较平等的收入,觉得自己当一名记者是体面的,那就留下来,继续享受这份微弱的“光荣”。如果不能,每个月只能收获2000元的工资还到处“倾诉”自己的艰辛时,不如离开吧。

都市报记者工资不增反降

一位从央视辞职创业的媒体人曾经说:“媒体人都是矫情猫。”

玲珑沙龙创始人困困在解释她为什么创业时谈到,媒体人要摆脱的并不是枷锁,而是一种过时的荣誉感——因为是荣誉,它似乎很难放弃;因为过时,其实它朝不保夕。创立玲珑沙龙前,困困是《纽约时报》中文网副总编辑,是文化和生活方式领域的意见领袖。

其实仔细想来,也不过如此。媒体人离职算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上周还有学生在微信群里发媒体人离职原因的调查问卷,不知道有多少人填了。

要说记者的收入不高,一位澎湃新闻的记者告诉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她的组稿量比较多,每个月的工资收入一般税后过万,这算中等水平。被问到入职多久时,她回答一年整。

收入本就是个敏感的话题,谈到媒体人的收入许多人也是深表无奈。北京某著名都市报的工资近几年一直未涨,反而在降。一位该报记者回应称,“去年就降过了”。

新闻理想一定会破灭?

今天,传统媒体在争分夺秒转型的时期,面对的最大危机其实是人才危机,更准确的说,是人力资本危机。做记者性价比太低了,现在的大部分记者跟流水线前的工人有什么区别?大部分记者的工资收入都是底薪加计件,按件计费。但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计件了,采编与经营到底是分开的还是本就是一家的,很多人也迷茫了。

原《南方都市报》编辑黄长怡在离职告白中提到,“那个时候的纸媒更纯粹,只对内容谈内容,做报道就是做报道,媒体人觉得自豪的地方在于采编和内容的彻底独立,采编不管经营怎么样,只做独立的内容,但现在是很难实现的,现在媒体不管是任何一个环节都要至少考虑能不能传播起来”,“呈现一种‘采编不如运营’的趋势,现在能直接拉动业绩的是经营部门,采编似乎没办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某商业周刊副总编也表示,前段时间跟广东某机关报的编辑记者打交道时得知,这些工作多年的北大硕士,现在的工资也才月入五千,跟她十年前在南方日报时的收入基本持平。

别说什么“哪有什么坚持,全靠死撑”,新闻理想本就是扭曲的、破碎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曾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新闻理想一定会破灭的。“我在大学新闻学院里教书,我常说我们教新闻,应该告诉他们理想会如何破灭。”

延伸阅读:

摘自《为什么传统媒体人力资本“出逃”愈演愈烈?》

作者:王浩洁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广电独家(guangdiandujia)传统媒体的人力部门在十年前多被称为“人事部”。近十年以来,“人事部”逐步演化为“人力资源部”。现如今,“人力资源”正在大踏步地向“人力资本”转化。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区别在于将“人力”视作“资源”还是“资本”。二者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资源讲究优质,讲究丰富,追求“好又多”;资本则讲究投入产出比,讲究回报率,追求“性价比”。

为什么传统媒体的精英离开体制?一部分原因是人力资源的资本特征觉醒了,体制外资本回报渠道打通了。从观念上明确“人才”是资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前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在拼内容的时代,最终的价值创造靠的就是能够产出高品质内容的人,而不是一闪而过的内容本身。技术终将蜕变到广谱的、通用的底层支持工具。新兴媒体“挖”传统媒体的墙角,看重的是人才身上隐含的不可替代的经验、专业技能、人脉等。而传统媒体却在放任这种隐性的人力资本不断流失。

传统媒体并非不看重人力资源,人才的重要性反复出现在各级文件、各种战略规划当中,却多年来没有什么重大的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尽管媒体是服务业,却在使用工业经济时代的人事制度和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对员工的管理方式是以“雇佣”形式实现的。

雇佣关系是指受雇人向雇用人提供劳务,雇用人支付相应报酬形成权利义务关系。以往,内容制作人员是因广播、电视、报纸这些渠道有内容需求而生。人才的专业技能脱离渠道将失去价值。换句话说,雇佣方处于强势时期,话语权更大。

另一方面,雇佣关系中计件付费的方式导致员工懒于追求质量。尽管有一定的质量方面的绩效浮动,但根本的雇佣关系不变,员工只承担有限责任,没有超额、超质量完成任务的动力,这一点只靠思想教育、靠“情怀”是解决不了的。

服务经济时代,媒体要正视自己作为服务业的身份和相应的特性。服务业不存在大规模生产,不需要大规模合作。很多情况下,个人和小团队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0#wechat_redirect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