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陈静(3班)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6-1-10 22:20:35 | 只看该作者
                                                    趣事
      晚上去吃饭,在饭店遇到一个可爱的小弟弟。
      进入店里,因为真值饭点,店里坐满了人,三个大人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两个小朋友在帮忙招呼客人。一男一女两个小娃娃,都围着围裙。看见我们走进店里,一路跟着我们准备点菜,我们也一路走进来在找老板点菜。转过身一看,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围着围裙,抬头盯着我们。找了个位置坐下,“吃点什么?”我们坐下后差不多和他齐平,只见他靠在桌子上,“两份砂锅汤锅,一份清汤,一份红汤,都加牛肉。”室友说到,“好的”他用普通话说道,然后扯着嗓门对着外面厨房喊,“两份砂锅米线,一个红汤,一个清汤”用地道的四川话喊“不对,是汤饭”我们用普通话纠正道,“两个砂锅汤饭”他用四川话对厨房喊,“加牛肉”我们又说。此时,他已经走到门口,“好的,两个牛肉汤饭”他回答我们。“加牛肉”他用四川话喊道。
      就这样,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神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上演的淋漓尽致。我和室友一边感叹这么小的小可爱就能够在店里帮忙,一边吃着热腾腾的汤饭。
62#
发表于 2016-1-10 22:21:27 | 只看该作者
                                                                                      默默走过大一上学期
      不知不觉,进入大学已经一个学期。这个学期让我成长了很多。
      学习上,需要更加自觉主动。进入大学,不再像高中,每天都是被严格规定的时间刻度,什么时候做什么都早已被安排好。在大学,除了平时课程安排外,更多的时间都归我们自己安排。起初,这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感觉每天上完课就无所事事。慢慢的,我意识到这样或许是错误的。于是,在课外完成作业的同时就在刻意复习一下,钻研一下,把课上不懂的问题,在课后作业时把它弄懂。拿计算机素养这一课来说吧,对于文科生的我来说,听起来真的比较费力,复杂的操作通过书本转化为文字,再通过老师的讲授,让我们自己在脑海构建体系,复杂的运算和操作,真的让我很头痛。无奈的是还有课后作业,只得每次课后再认真看书复习,把知识点整理出来,理解再运用,然后完成作业。总的一句话就是,大学的学习在于用心,听得进去,才做得出来。
      生活上,结识更多朋友,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进入大学,有更多时间与人交流。首先是很高兴能够遇到一群可爱的室友。从入住寝室第一天的惶恐,到睡了一晚第二天的热络,我们很快就相互熟悉,一起上课学习,一起吃饭玩耍。虽然也发生矛盾,但是总能厚着脸皮去逗哄,也总能化解。彼此间感情更加深厚。除此之外,班上同学以及参加各种部门遇到的同学也很热情。不仅是在平时学习工作中当我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还在日常生活中也对我照顾有加。班上的聚餐活动,部门的聚餐活动,都让我们在相处中进一步融入集体。所以,大学的交际圈要大,不仅有利于现在的生活学习,更有可能会促进将来的自身发展。
      个人能力方面,情商要高,能力要强。高中班主任一直说“我喜欢情商高的人”进入大学才渐渐意识到“情商”并不单单是指在爱情方面,更多的是一个人了解自己情绪,认知他人情绪以及处理相互关系这一方面。这对于一只脚已经跨进社会的我们来说很是重要。平时的待人接物我比以前更加礼貌,并总是把“谢谢”之类的挂嘴边。对于处理与人相处之间的问题,我更加得心应手,不再像高中一样,什么事都告诉父母,寻求帮助。另外,个人能力也颇为重要。这学期,我加入了学校记者团以及一些兴趣社团,一学期的时间,完成了不少工作,在工作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同学间的协商与合作。在本专业内,也参加了两个相关的视频制作和电视节目制作活动,通过具体的操作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一步一步的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亲自动手去完成每一个事项,克服每一个困难,虽然过程比较辛苦,但当工作完成时,一切埋怨全都烟消云散。并且,个人能力在此过程中提高不少。由此可见,大学里,多做、会做是多么重要。
      短短的一个学期,只是大学生活的八分之一,但却是自己跨上人生新台阶的一大步。我默默走过了大一上学期,翘首以待下一学期更加美好!
63#
发表于 2016-1-10 22:23:28 | 只看该作者
                                                                      读《红色英勇勋章》有感
      一次偶然,在豆瓣读书中发现了这本名著。第一感觉是一本与战争相关的书籍,因为评价的人数也不多,就并没有提起太多兴趣,还以为只是一本很平凡的书。后来,通过查找资料对这本小说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又自己读了读这本书,才发现,每一本名著都有自己的“故事”。
     关于作者。斯蒂芬·克莱恩,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在他短暂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著作,其中长篇小说《红色英勇勋章》,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克莱恩坚持自己作品要真实,但是颇具讽刺的是,当他创作《红色英勇勋章》的时候,他既没有参加过战争有没有目睹过战斗。他最伟大的作品几乎全是想象的产物。
     关于人物。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小说的主人公,亨利·弗莱明,美国一位年轻的战士。起初,亨利没有经受过战争的考验,质疑自己的勇气。随着小说的情节的发展,他经历了战争的严酷事实,努力克服了自己,在战斗中逐渐锤炼成一名真正的战士。
关于情节。亨利,一位年轻的战士。怀着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没有战争经验,在第一次面临战斗时,惶恐不安,从阵地上逃跑,进入了临近的一个小树林,发现了一群受伤的衣衫褴褛的士兵,其中的一位士兵问亨利是否在战斗中受伤,亨利觉得非常难堪因为他并没有投入战斗。后来,亨利得知他所在的军队获得了胜利,羞愧不已。偶然地,亨利不幸被一个士兵用枪托打伤了脑袋。回到军队后,伙伴们见亨利负了伤,以为他在战斗中挂了彩,不仅不怀疑他是逃兵,反而敬佩他那种勇敢的精神。可是亨利万分愧疚,暗暗下决心寻找立功机会。最终,亨利克服了对战争的恐惧心理,恢复了自信心,在良心上得到宽慰,证明了他自己的勇气。
      关于主题。我认为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让我懂得了宇宙对人类生命的漠然。作为一个士兵,亨利学到的最深刻的教训就是,无论人类以何种方式存在或死亡,地球照转不误。亨利意外地在丛林中发现了一具士兵的死尸,然而,当他碰到那具尸体,才明白死亡只不过是自然界固有而寻常的一部分。而我的理解则是,我们应该直面宇宙对我们存在的漠然和自己生命的渺小。所以,我们应该每天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珍惜每一天的快乐,不抛弃不放弃,勇往直前,让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
      勇敢面对现实,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64#
发表于 2016-1-10 22:24:30 | 只看该作者
                                                                       读<<活着>>有感
      第一次接触余华的作品,原因是这本书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着很相似的背景与情感。但是当我细读这本书后,才发现它与我想象中的大不相同。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与激烈的情感斗争。不仅语言是质朴的,连每一个情节都是如此的真实,果然应了题目活着,活着是如此的现实。
      正如作者余华所说《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从福贵自身的角度出发,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的苦难经历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儿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儿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无所有的人也许从故事出发是如此的可悲,但他本人却如此平淡的给他人讲述关于自己人生的故事,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哲学,乐观而又向上的智慧。生活是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是旁人所能感受的。
      在读这本书时,开始的时候还以为福贵就是一个吊儿郎当的富家公子,这本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后来当一步一步的看到福贵承担责任和坚强的活着的时候,才领悟到原来这本书在讲述一个人是愈来愈成熟,在经历的挫折中一次又一次的爬起来。或许显得有点勉强,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抓住了每一个慢慢变化的细节,通过被俘兵役,家人团聚,爱护生病妻子等等慢慢凸显他或者说是表现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心。
      写作的背景建立在中国国门洞开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时段较长,但也通过不同时期的情节设定,来丰满人物的个性。就如文革时期的饥荒描写吧,通过富贵女儿凤霞挖到的番薯被无奈抢夺,跟人打斗,最后队长出面也要分一杯羹的故事。体现在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时,人性显得多么的肮脏与悲哀。但福贵妻子为一家人生计不得不到县上求她父亲给他们一点粮食,他的父亲给予的那么一小撮粮食在那样的时代了,亲情也并不是完全被磨灭了。人和动物唯一不同的就是情感,也正是情感让我们感受到这世界强加于我们的无奈与渺小,但也能从一丝一毫的慰藉中获得幸福和希望。
     《活着》的创作,可能作者是想要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是为在不幸人生之中迷茫的人,给予他们以信念和幸福的导向吧。
65#
发表于 2016-1-10 22:26:14 | 只看该作者
                                                      读《张之洞——磨砺人生处世》有感
      张之洞在晚清众多权臣之中,被慈禧太后誉为“朝廷柱石”,作为晚清的封疆大吏,与李鸿章同为在一个地方任总督十八年的官员,这足以说明张之洞的政绩。而在某些方面张之洞甚至超越了洋务重臣李鸿章,这便得益于他的处世之道,这本书便对他的处世之道作了详细的分析,令我获益匪浅。
      磨砺处世与挺身之道:把人生视为一场大挑战。
      从张之洞的政绩来说,他绝对对得起“能臣”二字,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清末列强入侵、民族危亡、内忧外患,此“乱世”之乱超越历朝历代,而张之洞正是在此乱世中崛起,不断直面挑战,步步升迁。他磨砺自己的韧劲,在权势渐盛之时并未选择适可而止,而是因时顺势,针对时势上疏,递交了诸如《熟权俄约利害折》等在清廷中引起强烈震动的奏疏,这体现了其“力谏精神”,这根本上还是在于他忧国忧民的责任心与不畏艰难的韧劲。
      磨砺处世与砺志之道:目标越大,越能成为强者。
      立志是成大事之根基,有志者事竟成。张之洞不甘心被历史的车轮碾压,不甘成为平庸者,更不甘成为失败者,所以他立志扭转晚清颓势,这让他在做事中有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在清廷普遍目光短浅之时,张之洞选择将眼光放向世界,并且不同于我们熟知的洋务派,他提倡:“商务为体,兵战为用”,并且对西方的政治和学术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对国家自强的雄心不可谓不大。
光有目标若不行动那么这个目标便是一纸空谈,张之洞便把自己决心做的事做到底,在洋务运动蓬勃发展之时,他在湖北大兴洋务,建立了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工厂,想要以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他深感洋务人才缺乏,在铁政局旁建立了一所洋务学堂,名曰:“自强学堂”,这种敢做敢为的性格是许多人都缺乏的,而张之洞将其坚持到了自己生命结束。
       磨砺处世与应急之道:善于处理棘手问题。
       碰到棘手问题,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在清末大兴洋务之时,张之洞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更是此起彼伏,而他的处理方式更是值得我们借鉴。守住“谨慎”二字。张之洞认为立宪乃大势所趋,但又考虑多方面问题,主张稳妥推进,一方面,他对中央官制改革并无异议,另一方面,又对地方官制改革诸多非难,这无不体现了他谨慎的一面。另外,他恪守该恪守的一切。张之洞为官一生,十分注意博取口碑,所以他颇得人望,但这一切与他恪守廉洁清正是分不开的,所以,人应树立一个恪守一生的信条,无论面对多么棘手的问题都死守这一信条,这样,处理问题你会更加游刃有余。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张之洞作为在晚清能够与李鸿章并列的能臣,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他曾说:“读书使人明理,明理归于致用”从书中所学所感最终还应运用于生活,这样处理问题我们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66#
发表于 2016-1-10 22:27:27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害怕彷徨
                                                                                   —一位智者写给年轻人的幸福箴言
      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不曾彷徨过,只是彷徨的时候不要害怕,这是人生中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位韩国作家,智光,这是一本被评为2012年网友“最喜欢的十本书”的书,《不要害怕彷徨》。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小孩有,大人有,男人有,女人也有,你也有,我也有。即使在人生的同一阶段,每个人的烦恼也不尽相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还有数不清的烦恼等着我们每个人。作者就以几个故事来向我们传递一些他的人生经验。
      在青春的路上奔驰,我们的梦想要不停地变。
      “两年前,我给自己定下了在30岁前拿到3000万韩元年薪的目标;一年前,我准备税务师考试,以考取税务师资格证为目标;一个月前,我又开始了鉴定评估师的学习……”作者举了一个具体实在的例子,大学毕业初入社会,我们都有一个短期目标,不久,发现这个目标不适合现在的自己,于是及时调整改变目标,于是不断调整不断改变。或许在许多人看来,这会是年轻人的躁动,但我想说,这才是年轻人,年少轻狂,不去闯怎么知道自己的天地在何方。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直至找到那个对的方向。
      在青春的路上奔驰,有时可以彷徨。
      “作为一个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我总觉得自己距离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还有很大的距离,虽然我也不知道究竟有哪些不足。因此我放弃了备考,决心学一些能够让我发现真正的自我的东西。来进一步思考,到底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到底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就如这个彷徨的大学毕业生一样,人生路上,总要有思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短暂的彷徨或许是在为将来的成功积蓄力量。不要认为小小的迷茫就是失败,失败之所以会让人感到受挫和绝望,是由于人们心中的贪欲。世上所有的失败都只不过是积累经验的练习。
      在青春的路上奔驰,要能够在人群中问路。
      “七年前,我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份好工作。可它却成了我最大的烦恼,我没办法适应职场生活,也很难适应那种为了利益把人逼到非人状态的职场文化。”书中,一位职场人的自述。通过研究人的心理可以更好地去了解一个人,误以为每个人的想法都和自己一样,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但认为每个人的想法都千差万别,这也是错误的。我们要善于与人交流沟通,了解身边每个人的想法都有什么样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样才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在日后的职场工作中,还是现在的生活学习中,身处人群中,难免不“问路”,我们要善于沟通。
       我们在青春的路上奔驰,不要害怕彷徨,人生就是经历和成长。
67#
发表于 2016-1-10 22:28:03 | 只看该作者
读《我们仨》有感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题记
封面朴实无华,淡黄色的纸上,除了书名,作者和出版社,并无其他。再也不需要任何修饰来装点这质朴而真实的情感,流露在文字间。

我们俩老了。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全书第一部分,由钱钟书老年的一个梦引入。梦里,独自一人的杨降寻不得归路,凄凄惶惶。说,那是老人的梦。是,老人害怕别离的梦。90岁高龄的老人,失去至亲,如今回忆,一个梦境,短短几百字竟将那种恐惧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们仨失散了。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全书第二部分,也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三人的相依为命,也正是这三人最后的美好时光。钱锺书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而不可违抗的命令离家前往某地开会,一家人只得在古驿道相聚,杨降一路走走停停,寻寻觅觅,不离不弃地陪伴在钱钟书身边。而此时阿园离家住院治疗,后来阿圆去世,钱锺书也相继去世,杨降一人迷失失去至亲的痛苦中。对于一个九十来岁的老人来说,此刻执笔,清晰回忆,这痛楚定不会比当时来的轻松。可尽管如此,她仍未对内心的痛楚在书中有只言片语的提起,但那种痛楚却仍源源不断的向读者涌来。读起来字字是血,声声是泪,令人荡气回肠,谁能不为之动容!这一部分以梦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对失去两位至亲的苦痛,却带给了我一种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绵绵的伤悲。

我们仨相聚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nbsp;简单的三人家庭,mom(杨降)、pop(钱钟书)和阿圆(钱瑗),很是温馨幸福。
全书第三部分,杨降生下女儿,与钱钟书辗转小半个世界,几十年里,经历磨难坎坷,风雨无悔。从怀有身孕,到生下阿瑗,以及带回国内。期间的活动很是详细,对于女儿的成长,丈夫的工作,杨降都很是在意。以至于,离别后的回忆无比清晰。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纵使他们还是会有别离,但《我们仨》使他们永久的相聚。
68#
发表于 2016-1-10 22:28:40 | 只看该作者
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读《看见》有感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进去大学,选择了广播电视学,我必须开始试着接触一些可能会对我的未来有用的东西。看书吧,是挺有用,于是乎,我才真正静下心来,看了看《看见》。
关注人,关注真实。
柴静的《看见》中写道:“做新闻关心什么”她的回答是“关心新闻中的人”。她说这句话把她推到了今天。而我说,这句话也把我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人”常常被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都是在无意识之下。人的无意识埋藏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人,更看不见自己。进入了新闻系,将来成为记者,或者是一名以关注社会,关注人过活的工作者,从蒙昧中睁开眼很是重要。“在这本书中,我没有可以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满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柴静认为,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因为不安于心,所以作为不久的将来的新闻主力军的我们要在此刻就开始,关注人,从一个个真实讲述的故事中去感受那一个个能给我们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样的话,即使尽可能真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不要在蒙昧里挣脱而忘了初心。
柴静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用力舒展一样,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现代社会中,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吸引着涉世未深的我们,怀揣着对国家未来新闻事业发展的无限憧憬,我们踏上征途,却不知,这一路布满荆棘与坎坷。谁知道,路上会不会有谁伸出援手拉你一把或是伸出脚来绊住你;谁知道,路上会有怎么的风景,迷得你神魂颠倒,让你暂时或是永久被迷惑;谁知道,整个世界会不会颠倒,昼夜会不会逆转;而又有谁能知道,我们自己会不会在社会现实面前,丧失了本心。
到时候,还有谁还会一脸讽刺的嘲笑你当年一身正气的模样?没有谁。因为,他们都已忘了初心。不要用世人的麻木来麻痹自己,趁年少,趁轻狂,出去闯一闯!
看见,别人;看见,自己;看见,拨开云雾后的世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