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赵梦玲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1-6 14:21:16 | 只看该作者
痛并收获着——班委总结


时间说快不快,说慢不慢,就这样过去了。

还记得当时刚被录取时,和一个很照顾我的哥哥说了我的情况,他一连串的给我发了很多建议。其中就包括做班委,他说,如果想做班委的话,就记得在群里活跃一点。

我是当然想做班委的,因此,听从了他的建议。我本身并不喜欢在群里闲聊,甚至不喜欢看群消息。后来,我试着去转变。但是,所幸结果不坏。报到第一天,辅导员译姐就因为我的活跃认出了我,后来成为了临时联络员。

成为临时联络员,其实是所料不及的。后来,译姐说是我的时候,真的也是很激动的。不过,那段时间其实也是一段黑历史。因为刚到学校,所有的人都需要去熟悉,尤其是自己班上的同学,更要去记住。但是,对于比较脸盲的我来说,这个不能不是一个挑战。其他的,诸如通知班上的同学,收同学们自己带来的资料,常常是手忙脚乱。可以说是每天跑各个寝室,两三次的跑。

临时联络员的时光是黑暗的,但是它带给了我一个光明的前途。

后来的班长竞选,我成功的成为了班长。但是,其实,这个才是考验的开始。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还不大熟悉,对大学生活还比较好奇。因此,对于各种活动啥的还算是比较支持。到了后来,不知道是进入了厌倦期还是真的很忙,我在群里通知的事情也没有几个人回复我。甚至需要我去单独艾特或者打电话。

我自己本来也是一个做事情比较拖拉的人,或许是我影响了大家,我们班整体来说有些时候做事也比较拖拉,尤其是和万家凝所带的一班相比较,差距那是相当的明显。为了整顿这个风气,我带头在班群里发了一个一千多字的检讨,虽然我不知道有几个同学看了。与此同时,当时我们班在写得团组织生活日记,我一直在等待我们班女生写完交给我,直到最后一个女生写完给我了,我才去睡觉。那时,已经两点多。

两点多,是我上大学以来到那时睡得最晚的一次。之前都是基本上熄灯就睡觉,那一次,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教训。

可是没想到,这样的措施,也没有用处。后来的一次消防知识宣传活动就是最好的体现。因为活动有人数要求,人数超过20人的班级至少要到20人,我们班29人,因此需要到20人。我在之前就在和班上的同学说,如果有事的要找我请假,还要附上自己的课表。当时请假的只有两三人左右,我就以为人数可以达到。和大家约定的时间是十点,但是准时到达的只有四个人,其他的有事的也没有和我说,最后集合了半个小时只有15人左右。

相比较的是,一班10:15集合,只集合了十多分钟左右,有些在新区值班的也赶回来了。他们的活动结束了,我们这里还没有集合结束。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很丢脸的,在多次催促男生,和我们班男生打电话的时候,鼻头一酸直接就哭出来了。当时真的觉得就是受够了,心里觉得十分的委屈。

最后人数还是不够,只能说去试试,忍住眼泪走到在班级签到的地方。但是人数不够,做工作人员的同学,不让我们签到。这个时候,刚忍住的眼泪,再次掉了下来,搞得工作人员都不好意思,让我们班虚报了一个合格的人数,让我们班通过了。

那一天,我记忆犹新。真的可以说是,丢脸丢到家了。

再后来,也有犯懒的时候,比如在我们专业的戏剧大赛筹办的时候,真的是因为之前的新老生交流会搞得自己心很累。于是,在听说那个戏剧大赛只是需要宣传之后,我们就只是在班级内部宣传了一下,就没有再管过。直到,我们专业的节目出现了危机,大家甚至都有一些隐隐的批评。

其实,这个时候,我觉得很受伤。我知道做班长的必须身先士卒,但是,班长也是人,也需要休息需要学习,大家那些隐约的批评,让我也觉得很难受。甚至在大三的学长在问我们,也想帮我们支招的时候,我和他私聊的时候有一次情绪的爆发,把自己的受伤,自己的牢骚全部说了出来。

但是,其实,我知道,班长需要起带头作用,一些活动班长都不去做,还有谁去呢?

因此,在这次的元旦游园活动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偷懒。开会商讨场地布置的策划,购买物资,搭建场地,我和万家凝作为女生把桌子搬下五楼又在活动结束后把桌子搬上五楼。

搭建场地的时候,甚至连饭都没有好好吃,下午五点半下课之后赶紧去布置场地,一直到九点多,没有停歇。晚上十一点了在寝室吃泡面,吃完泡面,制作第二天游园活动的有奖问答题库,一边打瞌睡一边做。

第二天下午活动结束了,还要赶紧的把场地拆了。这几天基本上没有停歇的,要说累不累,肯定累。不能好好吃饭,累;不能好好睡觉,累;不能好好学习,累!但是,想到本来积极的同学就不多,我们再不做还有谁做呢?不能再发生戏剧大赛那样的情况了。

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字,都说到一些具体的事情。总结下来,做班长真的累,不能好好睡觉,感觉天空都不明媚了。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再说,我自己不是本来就是马大姐的性格么?

班长,还有得做呢?这个可是一门学问!
52#
发表于 2016-1-10 19:58:4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时代的斯文》

此前,孤陋寡闻的我从未“认识”过梅贻琦老校长。

当时看到作者说梅校长是“一个时代的斯文”,不禁好奇,才开始翻阅起这本书来。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他对大学的看法。

“只要同仁都能像梅先生那样去爱护清华,并且知道怎样去爱护,一切顺其自然,不去揠苗助长,清华的民主制度,前途一定是光明的。”这是朱自清先生对梅校长得看法。

“到了抗战军兴之际,清华大学,在梅校长的领导之下,毫无问题的,足够大学界的国际水准。”这是蒋廷黻先生对梅校长的看法。

原本只是留美预备班的清华大学,成立时间比其他的近代高等教育院校更晚。但是要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做出许多成绩,能够赶上世界水平。我想,大家都知道这其中的难处。

但是梅校长做到了,他是清华大学赶上世界水平的最大功臣,也是他做清华校长的时间最久,最大的成绩也是在他做校长的时候做出来的。

“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升格成立清华大学,到1937年抗战前,只有不到十年时间,清华大学已经成为国内第一流的大学。”——何兆武

在当时,也是梅先生为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引来了一大批的享誉全球的知名学者,如朱自清、华罗庚、闻一多等等,并且也还是梅校长让这些有各自脾气特色的学者聚在一起,齐心协力搞教育。

作为一位敬业的校长,在西南联大时,他基本上天天去校长办公室,可以常常看到他。有学生因生病体育课缺了半年的成绩,找到他。梅校长,不仅用心的帮助解决, 还一直亲自过问。

作为一位沉稳的校长,他无疑是成那个动乱年代学生心中的支撑。“我多次看见梅先生和我们一起跑警报梅先生那时快六十岁,他从来不跑,神态非常平静和安祥,不失仪容,总是安步当车,手持拐杖,神态稳重,毫不慌张,而且帮助学生疏散,嘱咐大家不要拥挤。我觉得他那么安详的神态,等于给同学们一副镇定剂,你看老校长都不慌不忙,我们还慌什么?”

这样一位讲究自由教育,要求学生首先注重学术的校长;这样一位讲究适才适用,能够人尽其才的校长;这样一位讲究中位教育,几十年分文不取,一丝不苟的校长,如何不让人尊敬?
53#
发表于 2016-1-10 19:59:15 | 只看该作者
读《失落的优雅》

“人人对优雅的解读不同,它可以是一种养尊处优,也可以是一种身段、内涵或风采。以我的体会,那应该是一种把自己缩小,天地反而变大的差异。”——阮义忠(本书作者)

整本书读下来就像是一个人的游记,只不过游记记录的是他在旅游他乡碰到的精彩,作者记录的是他在家乡碰到的精彩的瞬间。一个是他乡,一个是家乡;一个是精彩的事件或风景,一个是精彩的瞬间。

书背后的推荐是这样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摄影家阮义忠在台湾各处行脚,拍下了无数百姓日常生活的动人瞬间。《失落的优雅》收录其中八十一幅图片,并首次讲述每幅照片背后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从乡村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时一个变动中的台湾。”

推荐还向我们介绍了阮义忠其人,一个从小在台湾长大,“少时不能理解父辈的艰辛,一心想逃离乡村,去往城市。长成后回顾,却正是这些最贴近土地的人事与乡情支撑着他,在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迈出每一步。

这本书中所记录的台湾的乡野风景和人情都已经成为渺不可寻的古风,这些淳朴的文字与图片背后就是那些久已失落的朴素与优雅。

优雅在这本书里,是台湾民俗活动八家将,是那些等戏开锣的孩子,是山里的小姐弟,是沙河上的钟馗,是汪洋前的独脚男子,是农夫鞋与老竹凳,是一块写着“当心飞机”的牌子,是爱河上的木制栈道,是随风飘荡的台湾小调,等候家人下工的妇女和孩子、、、、、、

这些无一不是非常朴素的,在作者童年时常见到的常听到的。但是长大后,因为自己逃离了家乡而分外思念的乡情。

就我认为,这些不仅仅是对于作者来说是“优雅”,对我而言也是一种“优雅”,。但是我们目前更应该学会珍惜,珍惜当下,珍惜现在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朴素的乡情。

不要让家乡话、蜀绣、茶馆、川剧、、、、、、甚至于风俗习惯成为我么身边“失落的优雅”,惜福,珍惜身边人,珍惜身边物,珍惜身边景。

家乡朴素的优雅不应该失落。
54#
发表于 2016-1-10 19:59:35 | 只看该作者
用心“看见”
——读《看见》

从成为《时空连线》的主持人到在“新闻调查”里报道非典,再到双城去采访小孩子相继服毒自杀的背后故事,给小孩子擦眼泪;善良的人去做刚性的调查、、、、、、柴静用自己的笔将自己在这些新闻报道之后的想法真实的还原给了我们。

最后,她也没有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

其实,我在之前虽然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又想要阅读的想法,但是那时的我更倾向于更为放松的小说,因此放弃了在那时去了解柴静。

后来,《穹顶之下》在网络上爆红,班主任在它爆红的第二天就将他下载好的视频给了我们,专门给了我们时间让我们全班看完了这段“惊心动魄”的纪录片。

再之后,有卖盗版书的到我们学校推销。那时,版权意识淡薄的我看到了《看见》这本书,就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因为高三课程任务重的原因,这本书我直到大学才真正的看完。

柴静在书的序言中就告诉了她做新闻关注的是人:“这本书中,我没有可以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溢漫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者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有无数个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是要如何报道自己。”

当然,最后从整本书来看,柴静还是做到了专注新闻中的人,无论是双城创伤中的那些小孩子还是同性恋舞者翼飞,亦或是“沉默的尖叫”中那些杀害了自己丈夫的女性弱者、、、、、、我们可以透过文字“看到”柴静的想法、感情。

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名字最多的大概就是陈虻和老范了吧。陈虻可以说是柴静的指导老师,也是他在《看见》出书的十年前问她做新闻关心的是什么,也是他要柴静“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也是他在柴静迷惘的时候给了她指引。

陈虻对柴静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深刻的,永恒的。

我很羡慕柴静,能够有这样的以为良师益友。当然,柴静能听的进去建议也是一方面。

人生有这样的良师益友,受益无穷。
55#
发表于 2016-1-10 20:00:11 | 只看该作者
“让狗开始吃狗”
——《媒体潜规则—英国名记机密全球新闻业内幕》


“对记者而言,最基本的素质是诚实——讲真话的勇气,而心温暖的‘潜规则’在一点点玷污这个荣誉。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曾经备受尊重的、独立的新闻媒体,在妥协,在堕落,这意味着,在个国家的民主正在受到威胁。
400多年前,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直到有人去核查,去推翻。如今,当所有人都相信媒体的新闻报道时,尼克•戴维斯站出来提醒我们——地球不是平的!”

这本书特别重要,应该被所有的记者、编辑和媒体所有者阅读,再次阅读,消化吸收、、、、、、即使尼克•戴维斯所列举的指控只有一半是真的,这已经意味着新闻业道德腐败,迫切需要根本性的变革。”——皮特•奥本(Peter Oborne),《每日邮报》政治评论员

尼克•戴维斯先生无疑是一名合格的英国绅士。我相信译者崔莹也是这样认为的“不久,在伦敦维多利亚火车站旁边的福诺酒店的咖啡会客厅,我对尼克•戴维斯进行了采访。记忆尤其深刻的是,会面钱,尼克•戴维斯并没有告诉我他的手机号码,只是发邮件告诉我:‘我是灰色的短发,穿黑色的皮夹克,跨黑色的皮革肩包。’他在两个月前,就计划好那天的装束了、、、、、、更难忘的是——那天所喝的一杯红茶也是迄今为止我喝过的最昂贵的红茶,一杯要六英镑。尼克•戴维斯很准时,他也很会体谅‘后辈’,我请他喝茶,喝咖啡,他都婉言拒绝了,只是滔滔不绝的回答我的提问。”

这样,在没有开始正式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对书的作者产生了尊敬,这会帮助我更有耐心的阅读下去。

尼克先生是一位很敢说的人,这本书就是他敢说这个特点的最佳证明。

“狗不会吃狗,同类不相残,这一项是舰队街的规矩。我们挖掘政界、金融界、体育界、娱乐界的新闻。我们愿意挖掘什么新闻就挖掘什么新闻——但是从来不在自己的后花园里挖掘新闻。”在揭露媒体的潜规则之前,尼克先生引言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么,让狗开始吃狗。”这句有趣的话成为了我文章的标题出处。

尼克先生为我们找了一个最佳的例子。那是2007年1月,《每日邮报》驻华盛顿记者托比•哈顿(Tony Harnden)因造假报道原形毕露。“在萨达姆•侯赛因被实施死刑的6个小时前,他已经将萨达姆•侯赛因如何被吊死的过程惊醒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要不是因为萨达姆•侯赛因死刑过程的录像带遗漏,托比•哈顿用想象力填充的报道可能就不会被任何人发现。(带着一丝勇气)托比•哈顿在他的博客上坦白了一切。但是,她的坦白并未被他的《每日邮报》的老板所接受。那篇博文很快被删除。《每日邮报》的所有员工都收到这样的警告:‘在博客里提任何行业内的‘新闻诀窍’时,要三思而后行。’明白了吧!想象的材料不过是‘这个行业的诀窍’,并没有真正的报道而言。”

作为现在学习新闻的人,我们已经在《新闻学概论》这堂课上学习过真实性,客观性。那么作为未来的新闻人,我们应当时刻谨记这些东西,桥党的去运用它们。不要有一天,成为中国版“媒体潜规则”的“主角”。

同时,我们也应当学习尼克先生这种执着勇敢的绅士精神,面对不公正就应该勇敢的说出来。我们不是机械的工具,我们是有思维的人,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就应该勇敢的表达出来。

说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才会在讨论中获得真理。
56#
发表于 2016-1-10 20:00:30 | 只看该作者
读《记者不写新闻:南方都市报人的麻辣手记》

这个不是一个人的著作,而是众多南方都市报人的麻辣手记的集合体。我喜欢蒋淑萍还原给大家,这里照旧。

“年岁渐长,我才知道‘小记’这个自称不是没有道理的。世界如此无味,我们大部分人过的如此庸碌,谁有资格要求那些每日观察世界,天天跟踪吾辈生活的人应该要活出英雄的气概呢?渐渐地,我看懂了那些小小的感慨。”——梁文道(凤凰卫视主持人)

刘海明老师讲课时也曾给我们说过新闻人是“无冕之王”,因此,作为“无冕之王”之一的南方都市报人们,为着这一身份,这一份职责,兢兢业业,庄严无比。

但是,其实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而已,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一些不适合与新闻的想法。于是他们走下了“王位”,放弃了平素写新闻的近乎苛刻的严谨,开始抒发自己。

梁文道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还有这样一段话,表达了他对南方都市报人手记的高度认可。“这些年轻的作者背负了社会期盼的重担,然后一头栽进黑暗的泥沼,试图有所作为,但常常只能落的无奈如你我,奔走在随时变动的墙壁之间,进退于怎么也看不透的迷雾阵中。他们的感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的;有时欣喜,就像我们也曾体验过的难得喜悦。既然记者算是我们的代表,替我们看见我们不一定都能亲眼看见的世界,帮我们说出一些不一定有人要听的小小抱怨,所以他们的挫折与困惑,我们也就不难领会了。如今我仍然仰慕英雄,但我更能认同那些和我很像的凡人。”

作为新闻人,奔走于不同是事件之中,报道严肃严谨的新闻,他们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就像我们会有自己的牢骚,为什么不说出来呢?就我而言,我更愿意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新闻人。

“他们是南方都市报深圳记者站群体,30年来,深圳一直是中国之最,最前卫也最落后,最富庶也最贫困;前卫的思维,落后的管理,富庶的商政,贫困的打工人群、、、 、、、浓缩华夏,在这座城市做记者,拥有的是和任何人都完全不同的人生。
从这些年轻人身上,你或许得不到未曾有过的感悟,但一定会有未曾体验的经历。我们都不是记者,不可能像他们一样每天都和从未见过的人打交道,每天都遇到从未想过的事情——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片段挥洒给我们。”

新闻,赋予了新闻人神圣的意义。但是,新闻人,都是鲜活的个体。和我们一样,对一些事有自己的看法,或许鸡毛蒜皮,或许家长里短。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新闻人就要求她们必须只能写新闻。偶尔,让他们写写手记;偶尔,我们去读读他们的手记,更能促进记者和读者的心灵交流。

新闻人这个身份,永远不会是束缚。

勇敢用手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新闻人,更鲜活。
57#
发表于 2016-1-10 20:00:51 | 只看该作者
别拿版面不当回事儿
——读《世界名报头版设计创意解读》


可曾记得,刘海明老师让我们让我们抄《参考消息》时所说过他的用意?第一是让我们学习国外的报纸是如何表达观点的;二是看一下他们严格的报纸版面,从中学习。

这本书就是讲的版面,不过是专注于头版罢了。

就如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她的外观穿着打扮这些外在的东西一样,我们选择一份报纸常常也是通过它的头版来做出判断的。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粗略的一翻,就可以看到,书中的关于报纸版面的实例都是彩色版的,这从我的第一眼眼缘处就得到了加分,为什么不看看呢?

这是一本出版于9年前的一本“老书”了,可是我想书的作者刘海涛、刘晓燕想要表达的观点并不是过时的。

早在九年前,就已经有许多家报纸在发刊词、“致读者”或“改版宣言”中,将版式定位列为重要的一环。就书中举出的例子一样“南方一家报纸在‘致读者’中提出,‘未来报纸需要视觉化’,认为‘视觉化的报道方式将改变未来报纸的面貌,图片、图表和绘画等视觉因素在报纸版面的比例将越来越大’。一家有影响的周报在‘致读者’中称,该年度改版主要是‘对报纸的外形结进行调整’,同时‘对版式设计进行细微调整’,而其改版的目的也很简单,是‘除以一个良好的愿望‘,让读者的阅读更方便、更舒适。”

早在那时,报纸就已经注意到板式的重要性,并有一些报纸通过实践发现“版式设计不仅仅是新闻报纸的表达方式和形式语言,更是走向市场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量。”
作者认为,二十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十余年间,经过一些以机关宝为代表的报纸的努力和尝试,报纸终于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有“版”无“式”的状态。而九年前一些都市报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机关报和行业报的探索,是“开始了我国报纸版式设计的科学化,学科化时期”。     
“作为一门科学,保质版面设计中增加了许多技术性因素。同时,版面的审美功能对设计的影响也变的越来越重要。报纸版面日益成为新闻报道和艺术审美的混合体,版面设计也因此而成为涉及诸多学科的边缘科学。”

作者还提出,我们必须承认西方报纸在版面设计上比我们优秀得多。因此我们更要奉行“拿来主义”,将其中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书中对报纸版式的实例赏析都是选择的世界大报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中比较精彩的有借鉴意义的头版版面。从两个部分对报纸版面进行讨论:“一部分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讨论报纸版面作为平面设计的技巧部分;一部分是从新闻编辑的角度讨论如何在版面上最大限度的开发新闻资源。”

就如它的第一章——里根逝世报道精彩版面设计赏析。读完它,研究它,不说完全,我至少已经对所谓肖像照片型、历史事件型、信息集纳型、交撘组合型,图表资料型、视觉注意型等等版式设计类型有一定了解,这对我们之后的学习有益无害,还需要多多学习。
58#
发表于 2016-1-10 20:01:16 | 只看该作者
“微博力”不微薄
——读《微博力》
“第一个转发杰克逊住进洛杉矶加州大学医院的,是Twitter;
第一个转发李开复离开谷歌的,是新浪微博;
第一个在全球转发西安地震消息的,是Twitter;
第一个在全国发布西安地震消息的,是新浪微博;第一个发布NASA航天员来自外太空留言的,是Twitter;
、、、 、、、”

这本完成于2009年的书,通过Twitter的发展,通过Twitter与其他人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微薄的力量;译者也通过在书中加入类似微博话题的符号向我们讲述新浪微博。

“微博力”,不微薄!

“不超过140个字符,关注(follow)一下,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公民记者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关键词正在推动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互联网信息传播革命、、、 、、、
微博,作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交流工具,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与周围人沟通的方式,乃至沟通的范围。它正在慢慢成为每个人网上的一个‘交流中心’,就像一个触角,通过它我们接入和感受这这个社会、、、 、、、
我想,这本书命名为‘微博力’,其力不仅在于微博对人们生活交流的改变,也在于对新的企业营销理念的渗透。微博可能是一款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传递、获取信息和沟通方式的互联网产品,让我们一起期待!”
这三段来自新浪执行副总裁,总编辑陈彤的话,虽然存在为微博打广告的嫌疑,但是他也确实说明了微博对人、对企业的影响。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已经知道了:吃饭的时候,刷微博;睡觉前,刷微博;觉得无聊的时候,刷微博、、、 、、、微博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00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新闻摄影学的研究生,詹姆斯•巴克,在埃及拍摄因食物导致的罢工事件时,被埃及警察逮捕。但是,利用微博,他成功获得自由。
他的微博内容很简单。被逮捕,送往埃及马哈拉市一家看守所时,他在警车后座发了一个只有两个字的微博:“被捕”。通过不断的被“锐推”(retweeting),他的信息在Twitter上四处传播。于是有人联系到美国国务院,国务院一反常态的,旋即采取了行动,在24小时内进行了干预。最终,巴克被释放了。之后他发布了另一条消息“自由”。

这样的事件成功的改变了本书的作者谢尔•以色列对Twitter的看法,他开始密切的关注Twitter。

如谢尔所关注到的一些戏剧性的时候“在之后的几个月中,一位正在中国南方一家书店中购书的荷兰学生,在Twitter上记录了四川地震第一波致命的震动。底特律的几位外科医师将一台自动机器从病人身上摘除肿瘤的实时进展情况,‘推’给正在洛杉矶召开会议的医学专家。一位年轻的企业家在哈得孙河的一艘渡轮上,亲眼目睹了一架客机突然停顿,而后开始坠落的景象。”
就如两种东西对比起来你才会发现其中一个的好一样,谢尔将Twitter与电话、博客进行了一定的对比,让我们发现了Twitter的过滤性已经公平性。虽然,国内不能大范围的使用Twitter,但是,我想新浪微博这样的应用至少应该也会这样的特点。

谢尔在文中将Twitter产生发展的历程讲述的详详细细,更精彩的则是讲述的Twitter和其他公司,和普通人的故事。
就如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传输商(Comcast)在当年一直处于客户满意度排行末尾的状态下,利用Twitter成功的扭转了自己的声誉。
要知道,在2009年4月,输入“Comcast差劲”你将可以得到26.9万条结果。但是,“如果你接着搜索‘Comcast关注Twitter’,你就会得到62.5万条结果。如果你再次核查这些结果,你还会发现,他们通常都比‘差劲’条目更新一些,这显示出,Comcast已经扭转了其糟糕的声誉——至少可以说明,它正在这么做。”

我想只需要罗列这么两个例子,就足以证明“微博力”的伟大,它绝对不是微薄的。
59#
发表于 2016-1-10 20:07: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赵梦玲 于 2016-1-10 20:15 编辑

他们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在七食堂,中午的十二点左右你可以看到他们。

衣服颜色都很深,基本上是黑色、棕色、深灰色,都是耐脏的颜色。

在这个季节,脚上穿着棉鞋,或者毛线鞋子,或者雨靴,上面零星的散布着灰浆点。衣服上裤子上,也都是这样,深色上得衣服上“搭配”了一些灰色的点点,有些多一点的,就成了灰色块。头上戴着安全帽,帽子上也凝固了许多的灰色点。

等到揭开帽子,你可以看到因为长时间戴帽子之后取下来凌乱的头发,有些人的头发已经斑白了,甚至有些看起来和我爷爷差不多大。但是也有年轻的,二十来岁的也有。

他们中不全是男的,也有女性。但装扮和男的差不多,没什么大的区别。

交通工具上,有自行车,已经较为旧的样子;有电瓶车,在行驶的时候有的可以听到“喀喀喀”的声音;好一点的是摩托车,在这样冷的天气里,车龙头那里装上了手套,前面安装了挡风玻璃。但是,就我之前连续几年乘坐老爸的摩托车回家过年的经验来看,有了这些东西只能有一点效果,冷的时候还是觉得快成木头了。

吃饭的时候,他们有些人显得是特别高兴,兴冲冲地选择自己想吃的菜;有的还挺有兴致,在吃饭的时候拿起手机津津有味的看着什么(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有的则没有什么表情,似乎一切都不能给他们什么惊喜了,是累坏了吧。

吃饭过后,他们的短暂的休息时间就是在七食堂门口站着或者蹲着,聊天。

休息时间是短暂的,之后他们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开始了下午的工作——继续修建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公寓。
60#
发表于 2016-1-10 20:07:27 | 只看该作者
今年的约会

去教研室的路上经过中区足球场,正是下午的时候,球场上好几拨踢足球的人。

看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两个月之前的我们,在晚上,在这个球场上挥洒汗水。

“制动!你们的制动哪去了?”这个是我们的主教练,贾梦学长。

“我们都没怎么罚过你们,都做好点啊。”这个是副教练之一,张龙学长。

或许是因为大大咧咧的性格,还有就是我和另一个昵称“熊帅比”的女生特别会闹腾,结果最后我们四个比赛结束之后还成了好朋友。

中午吃饭,张龙学长说要请客,因为他明天就回家了。哦,对了,他的家在内蒙。
-
吃饭的时候,谈到了,家在河南的贾梦学长想去熊帅比家——自贡看灯会的事。帅比还给他出主意,告诉他怎么走。告诉他要确定好要去的话就要最好现在就把票买好。

帅比很慷慨的让贾梦学长住她家里,她去睡沙发,原因是他喜欢睡沙发,所以让贾梦学长去睡床。

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张龙学长这里,因为他家在内蒙,有大草原。我们就激励鼓动他给我们拍草原的照片。

说着后来,张龙学长也邀请我们去他家玩,暑假的时候去看草原,看蒙古包。问到他我们怎么住,他说只能住外边,因为家里住不下。想到蒙古包,我们大家都激动的喊着要住蒙古包。

可惜,抗争无效。因为他家里虽然有蒙古包,但是暑假的时候是要给工人住的。

唉,好可惜。

不过,这个约会我很期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