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纳粹德国如何毁掉一本杂志? 脱节的时代在历史舞台召唤出了脱节的性格 ——梅尼克
《历史杂志》是19世纪德国最权威的历史杂志。它的创办者是著名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冯·叙贝尔。
叙贝尔不是一般人,他的老师是近代历史学之父——兰克。在兰克以前,历史属于人文学科,跟文学、艺术、哲学不分家。那时候历史著作毫无章法,想到哪就讲到哪。现在夸夸其谈的网友,穿越过去都能混个历史学家。
自兰克之后,历史入门难度陡然升高,摇身一变成为社会学科。跟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抱在了一起。以前天马行空,现在“如实直书”。以前拿起嘴就能侃,现在“一分证据讲一分话”。想说明历史观点,必须拿材料。拿了材料,还要标出处。标明出处,您证实了没?虽然不像理科做实验那样麻烦,但也是讲流程、讲标准、讲规范,已经进化为一门历史科学。
所谓名师出高徒。兰克这么厉害,那叙贝尔也不会差到哪去。1856年,叙贝尔成为慕尼黑大学教授。1859年,他就创办《历史杂志》,扬言办“学界最好的杂志”。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叙贝尔邀请到了当时德国最顶级的历史学家加盟。 顶级?有多顶级?叙贝尔邀请的人有《罗马史》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蒙森、《古希腊哲学史》作者爱德华·策勒、以“历史上的耶稣”闻名的大卫·施特劳斯。真是济济一堂,名家荟萃。“人类群星闪耀时”。
1896年,《历史杂志》的主编开始由弗里德里希·梅尼克担任,这位后继者更是重量级。1932年,梅尼克就预言:“如果纳粹掌握国家政权,民众的个人自由将会荡然无存,国家也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在他担任主编期间,《历史杂志》百家争鸣,一度成为学界最权威的杂志,实现了叙贝尔办“学界最好的杂志”的宏愿。
然而,大家一看这个时间节点。就知道好景不长。
1933年希特勒上台,《历史杂志》的好日子马上到头。根据1933年的《恢复专业公务员法》,纳粹要求《历史杂志》辞退所有非雅利安血统的员工。梅尼克不得不解雇了两名犹太人编辑。1934年,梅尼克再次做出妥协,开始在杂志刊登一些符合纳粹主义的文章。1935年,纳粹代表正式入驻编辑部,并在编辑部增设纳粹支部。
一个大棒接着一个大棒,打得梅尼克晕头转向,干脆辞职不干了。
梅尼克一走,《历史杂志》马上成为纳粹的天下。1936年,冯·穆勒接替梅尼克出任总编,这位穆勒是第一位加入纳粹的历史教授,立场上绝对靠得住。他一上任就保证:“自己接手杂志以后,会采取一些措施以适应新政权”。说干就干,在穆勒主编的第一期《历史杂志》,就出现了7篇完全支持纳粹思想的论文。
除此之外,穆勒还对《历史杂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管理方面,穆勒响应“领袖原则”,独揽大权,改变以前的多编辑协调模式;现在什么稿能发,什么稿不能发,全凭他一句话。
宣传方面,德军每侵略一地,穆勒就亦步亦趋,从历史角度论证侵略的合法性;高谈维护“欧洲大陆健康秩序”的好处,建立“泛德意志民族帝国”的必要,吃相及其难看。
反犹方面,穆勒开设“犹太问题历史专题”和“犹太人问题研究书目”板块。在1936年一年内,发表了11篇极端反犹的论文,大谈犹太民族的外来性、犹太文化对德意志的腐蚀、犹太血统对德意志的污染等等。不仅如此,他还高调宣布:犹太问题不仅是德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公开代表杂志向全世界犹太人宣战。
穆勒并非单打独斗,《历史杂志》还有三员大将:
第一位威廉·格劳仑。“犹太问题专家”,反犹板块的常客。他擅长把“反犹”和“反布尔什维克”联系在一起,论证布尔什维克=犹太人。著名理论是:俄国之所以走上布尔什维克道路,是因为俄国有很多犹太人。马克思是犹太人,托洛茨基是犹太人,季诺维也夫是犹太人,加米涅夫也是犹太人,贝利亚是犹太人,卡冈诺维奇是犹太人,所以布尔什维克就是犹太人。
第二位瓦尔特·弗兰克,“新德国历史研究所”所长,“喊口号历史学”之父。作为纳粹时代最支持纳粹政权历史学家,弗兰克在1936年《历史杂志》情不自禁,赞美道:“我们欢迎民族和国家的元首——希特勒!”、“伟大的阿道夫·希特勒时代”、“我们诚挚地感谢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尽管当时学术界已经相当谄媚,但像弗兰克一样,在学术期刊上用这种直白的、类似村口大喇叭一样语言表达对纳粹热爱的学者,还是相当少见。
第三位威尔弗里德·奥义勒,“新德国历史研究所”档案员,重要贡献是发明“查户口历史学”。之所以叫“查户口”,是因为他的理论完全来源于纳粹查犹太人户口的方案。在当时的德国,判定一个人是百分之多少的犹太人,要查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里有多少犹太人。25%犹太人可以加入青年团。50%犹太人可以参军。100%犹太人全部杀光。奥义勒大受启发,开始研究历史上11000多位犹太知名人物的家世,判定他们是百分之多少的犹太人。结论是有很多犹太人不是犹太人。奥义勒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列举一个个犹太人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信息,猛地一看像做户籍信息整理。以今天的学术眼光,这完全是扯淡,但在1936年的《历史杂志》,奥义勒的“查户口历史学”就堂而皇之地刊登出来,作为“犹太人问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在这几位“类人群星闪耀时”的折腾下,原本权威的《历史杂志》很快乌烟瘴气,名声扫地。
不过,德国毕竟是古典文化中心,严谨的学术重地。《历史杂志》很快引起了大量的质疑。面对批评,主编穆勒丝毫不慌,回应道:
”历史学如果不和淳朴的民族建立有机联系,就没有对真实生活的基本渴望,也就不能够满足生活的需求。《历史杂志》的任务就是建立历史学与政治、民族和生活的联系。只有这样,历史学才能重获新生。“
穆勒还反将一军,号召历史学界:
“应该利用一切力量,使德国精神取得不亚于德国使用武器所取得的胜利。”
主编如此执迷不悟,杂志彻底没了希望。很快,为纳粹服务的文章由原来的1/4上升到全刊一半以上。在当时的德国,你买一本《历史杂志》,甚至可以在宣传的夹缝中看到点儿历史。
就这样疯狂到1945年,纳粹战败。群魔乱舞的《历史杂志》也迎来了它的末日。《历史杂志》被暂时停刊。主编穆勒被大学开除,63岁的他沦落到收集草药谋生。从1948开始,穆勒就一直向政府申请恢复退休,但教育部未能同意。最后,在他的博士生,时任教育部长亨德哈默尔的帮助下,穆勒才于1956年领到了养老金。并在1964年孤独地死去。
至于穆勒的几位小伙伴,也是一个比一个惨。威廉·格劳仑被监禁,出狱后经营古董。瓦尔特·弗兰克开枪自杀,遗言:“希特勒死后的世界对我毫无意义”。威尔弗里德·奥义勒被美军俘虏,战后保证洗心革面,“永远与犹太人研究保持距离”。
而那位被挤兑的梅尼克,战后则重出江湖,写成《德国的浩劫》一书,成为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在这本凝结他一生心血的作品中,梅尼克认为,所谓德国的浩劫,并不仅是一片废墟,百废待兴。更是被败坏的道德,被泯灭的勇气。因此,“第三帝国不仅仅是德国人民在历史上遭遇的最大不幸,也是他们的最大耻辱”。
来源:哲学园(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Mt5bkmVpKO8i_o8NJ3Fdg 编辑:覃韵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