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技术分析代替道德批判|青椒训练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3 11:0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网青椒训练营导师、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王言虎

这两天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升龙”艺术,引发了极大争议。各种评论都很多了,主流的论调,还是反对这一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认可这种观点,不过对于其中的评论艺术,有些我则不太认同。
比如有作者写到,“在寂静的高原燃放烟花,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一种侵入。是金钱、权力和商业欲望作祟,让他们对这片净土发起屠杀,是打着美学的名头对生态进行暴力的侵犯。这场所谓的艺术,带来的只有生态的破坏,对自然的冒犯,毫无艺术性可言。”
侵入、屠杀、冒犯,毫无艺术性,这些词汇充斥着强烈的道德色彩与个人主观意志,虽然很有煽动性,但很可惜,没有多大的论证效力。
“巧言令色,鲜矣仁。”用力过猛,一定会脱离事物的本质。
从常识而言,喜马拉雅高寒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被污染、干预,很可能损害其原来的样貌,要想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是,这也只是基于经验的判断,这场烟花秀到底会给喜马拉雅山局部生态带来多大的破坏?造成的污染会不会影响动物的生存环境?燃烧的材料会在多长时间内降解......在缺乏充分有效信息披露的前提下,哪怕是专业人士也是无从判断的。
固然,我们在点评一个事件时,都要预设一个立场,要有一个价值锚点,但是,这不能脱离基本的事实。
要明了事件的细节,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而不能仅凭情绪、嗓门对事件盖棺论定。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按照我未必准确的个人理解:所谓“批判的武器”,是意识层面的、主观的,而“武器的批判”则是物质层面的、客观的,更贴近脚下的土地。
那么,“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在评论写作中我认为是:不能拿主观的、脱离实际的道德热情与个人偏见,去代替基于事实的、符合逻辑的、经得起验证的技术分析。
我们要尽量“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尽量避免不用高道德浓度的话语去进行观点论证,不用高亢的情绪凌驾严谨客观的事实分析。新闻评论如同政治辩论,是“说服的艺术”,诉诸道德话语,说服力是不足的。
当然,我们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事件,是没有充分的事实信息的,那按照我前述的说法,是不是就无法置评了?
当然不是。
在缺乏事实的时候,或者缺乏足够论证依据的时候,我们根据手头掌握的信息进行谨慎的、有节制的点评就是了。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就不会轻易翻车。
所谓零度写作,就是将澎湃饱满的情绪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从而能够以客观、冷静、从容地姿态进行书写。在面对争议事件时,评论作者应该具备静水流深的定力,在平和的笔触下,让观点自然流出。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