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很多新闻被一个热点掩盖,那就是“老罗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但我们目力所及,未见特别优秀的新闻报道,作为传统党媒的《北京日报》从消费的角度做了一篇报道,我们选出来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开拓新闻人的选题思路。 当然,这并不是说,此外就没有优秀的稿件。还有很多媒体和记者,致力于默默无闻的去做调查报道,去力所能及的改变能改变的事情。 是追热点要流量,还是深耕调查领域,其实,哪种选择都没有错。记者需要有把热点降温去思考的能力,更需要有把冰点变成热点的追求。 丨标题:4元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进了餐厅翻数倍……多家连锁餐厅是预制菜批发商客户 作者:孙毅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5-09-16 《北京日报》作为党报党刊,在“罗永浩西贝大战”的新闻舆论背景下,去操作预制菜调查的选题,还是很值得欣慰的。这类调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暗访调查或深度调查,虽然只是面上的走访,但也呈现了大量值得读者关注的信息。比如市场里批发20元左右的预制菜被厂家称为“适合高端餐厅会所”。 这篇稿子,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民生消费类的新闻,在大的舆论场下,怎么让老百姓更关注新闻与自身的联系,这篇稿子算是做到了这一点。贴近百姓,是党报应该做的工作。(前媒体人刘万永) 丨标题:无视中央环保督察 青海一“矿霸”非法填埋万吨危废 作者:王文志 程子龙 刘超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5-09-19
个人认为,一篇好的调查报道,应该满足以下三项核心条件: 其一,题材重要。选题应聚焦社会核心议题,关切公共利益,而非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其二,操作专业,取证扎实,事实呈现真实、客观、准确、平衡。 其三,能够产生正向社会效果,引发回应,推动社会变革,即便这种变革只是非常微小的一步。 《经济参考报》关于非法填埋危废的这篇调查报道,非常硬核,就是这样的好报道。 首先,题材重要,直击国家重点关注的生态议题。 这篇报道聚焦非法填埋危废,而这正是国家层面刚刚启动的专项整治的重点方向。报道与中央政策高度呼应,切中了公众关切。 报道地点选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这是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区域,大柴旦湖作为天然屏障,其生态安全具有全局意义。从这个层面来,这类危废问题不仅是局部污染,更可能演变为区域性生态灾难,报道题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其次,操作专业,证据链条扎实,调查路径完整。 报道调取了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前后变化;还展示了现场照片、视频,并引用工人、内部人士、环保官员的不同说法,形成多重印证。细节翔实,例如“一号基坑”挖出黑色、红色、黄色液状物,伴随刺鼻气味,卡车运输“数百车次”等,提升了报道真实感。 在平衡方面,记者多次联系涉事企业负责人,但未获回应,这一点也在报道中呈现,保证了报道客观性。报道还引用环保法律专家分析,指出企业行为符合“对抗监管”的从重处罚情形,把事实与法律框架对接,显示了调查的专业深度。 第三,报道刊发当日,海西州政府新闻办公室即发布回应,表示海西州委、州政府对报道高度重视,已成立海西州、大柴旦行委调查组赴现场开展核查工作,并调集化工专业人员进行环境检测,后续将根据核查和检测结果依法依规处理。 相信舆论监督压力之下,当地一定会大力整改。(调查记者刘向南) 丨标题:横跨三省的司法角力:两地公安争案,属地检察机关护企 作者:陈怡帆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5-09-20 极好的影视剧本。这大概是我今年看到“远洋捕捞”题材最好看的文本了。向南周致敬! 法治报道的选题很丰富,有太多值得报道的案件,但真正能够从媒体视角磨好一篇稿件,难度还是比较高的。要么是满篇法言法语,拒普通读者千里之外;要么是满篇辩方视角,恨不能直接搬运律师的辩护词。此稿,值得推荐所有法治记者学习。(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丨标题:投资2亿元殡仪馆荒废8年至今,曾被列为贵州省重点工程,当地政府回应 作者:李庆斌 来源:新黄河 时间:2025-09-21
简单来说,这又是一个关于重点民生工程烂尾的故事。让人唏嘘的泪点是,11年过去了,当年满怀希望入局的两位主要投资人,已先后离世,到死都没能等到开业的那一天。 什么是重点民生工程?我专门查了一下,是指政府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改善生活条件而集中资源实施的系统性惠民政策,其核心特征是通过专项计划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需求,通常涵盖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关键领域。 我想,这新闻之所以让无数网友意难平,大概也正因为这几个字——“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就这样被儿戏一般地忽视、漠视以及无视了。 特别是文中记录的这样一段话:2025年2月7日,叶先生在向铜仁市副市长李某电话沟通时,李某也作出承诺:“情况我们全部清楚,你们等一等,我们会商量出一个解决办法,不可能说解决马上就能解决,解决问题总得有个过程。你来铜仁十来年了,不着急这一时,一年内肯定解决。” 说实话,无论是作为一名记者还是一个普通读者,看到这句话的一瞬间,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 还是网友说得好:这次殡仪馆烂尾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土地调规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项目决策的科学性、严谨性问题。决策不能只顾眼前,更要防风险。只有科学规划、严格论证,才能避免下一个“2亿打水漂”的悲剧。 同样获得高赞的另一段网友评论是:这座殡仪馆的荒废,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决策失误之痛、营商环境之殇、民生福祉之重。希望这个问题能早日得到妥善解决,给相关各方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还是老生常谈那句话: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如果作为一级政府,不带头讲法治,不践行契约精神,不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保障,那么一切有关民生福祉的美好愿景,到最后恐怕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资深媒体人余瀛波)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