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用作品说话|六个“好”,道出评论写作技巧
《对“彩排式”调研要重拳出击》一文紧跟新闻热点,由小见大、由浅入深,以极个别领导干部的“调研造假”“调研作秀”行为作为切入点,引申出对“彩排式”调研现象的全面分析探讨,深刻挖掘批判这种行为对党和国家事业以及社会发展造成的深远危害,字字句句饱含态度,一笔一画彰显立场。
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谨、导向正确,一经发布,便在舆论场引发了广泛共鸣和热烈反响,在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全网总流量超150万,实现了流量与口碑“双丰收”。今天,让我们跟随主创人员,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写出好评论。
2024年12月优秀稿件: 重庆瞭望《对“彩排式”调研要重拳出击》
作者手记
六个“好”,道出评论写作技巧
主创成员:冉苗俊
什么样的评论称得上好评论?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每一位评论从业者都能说出个“一二三”。而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老师的一番话,对我颇有启发:所谓“好的评论”,应该是一篇评论的寿命有多长,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评论就是好评论。
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评论,自然不是那些“水过地皮湿”的肤浅之作,它必然是“扛得住风雨、经得住敲打,也镇得住台面”。而这,对于一篇评论来说,要求是极高的:从选题的精准独到,到观点的深刻犀利;从时机的敏锐把握,到文采的飞扬灵动,每一环节都需匠心独运,每一笔触都需精益求精。
好选题,是评论的基石。一个好的选题,如同一块璞玉,等待着评论者去雕琢。它应该是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普遍性的,能够触及社会的痛点、热点和焦点。这样的选题,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发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面对“彩排式”调研这类并非新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怎么评、从什么角度评、怎样评出来有效果,一度难倒了创作团队。经过团队成员在选题会上的深入交流,笔者决定从热点事件入手,引出“彩排式”调研的矛盾和靶子,通过观点+案例的形式,直观地将“彩排式”调研的问题展现在受众面前。
好观点,是评论的灵魂。观点是评论的核心,是评论者对于选题的独特见解和深刻剖析。一个好的观点,是有看头、有嚼头、有韧劲的,应该既具有新颖性,又具有说服力。它应该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同时,它还应该能够用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逻辑来支撑,让读者信服。如果都是一些人云亦云的“地摊货”,或者是拾人牙慧的“老古董”,很难激起太多涟漪。
《对“彩排式”调研要重拳出击》一文被业内人士点赞,很大程度在于其观点够直接、有力度。无论是标题中“重拳出击”的态度,还是文中“‘彩排式’调研搞多了,只会离实际愈远、离问题愈远、离群众愈远”的警告,都是作者与受众最直接的交心与对话,能迅速引发情感共鸣。
好故事,是评论的血肉。评论不能只是干巴巴地说教,而应通过生动的故事来传递观点和信息。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增强评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波动。评论者应该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来描绘故事,让读者在故事中感受到评论的力量和温度。
好逻辑,是评论的骨架。评论需要清晰的逻辑结构来支撑,否则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一个好的逻辑,能够让评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评论者的思路去理解问题。这就要求评论员在行文过程中,要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连贯性,确保每一个观点都能够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
好文笔,是评论的衣裳。文笔是评论的“颜值”。很多评论文章,观点很独特、角度也很“刁钻”,可惜,文笔一般,看上去总有那么点“平平无奇”。要知道,好的文笔,能够让评论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所以,评论员不仅要锤炼自己的思想,也要注重语言的打磨,力求通过简洁明了、准确生动、文采斐然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好时机,是评论的催化剂。评论如何才能第一时间抓住受众,关键还是要“热”,要有知名度。而这个知名度,务必有“热点事件”缠身,与之携手并进,方能如虎添翼。《对“彩排式”调研要重拳出击》这篇评论之所以引起受众关注,发布时机至关重要,在印宇鹰案例公布后,作者及时跟进热点,巧妙地把控发布节奏,进而带来了关注和流量。
来源:重庆记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UfqA_AMEN6lVemba6_lRg 编辑:程正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