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发现,这些字词混淆混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20:0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已结束。

相关阅读:

地市县媒体获中国新闻奖有多难?占比不到10%!

这75件作品为何能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看看评委给出的理由

评委点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4件特别奖

评委点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6件一等奖消息

评委点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6件一等奖评论

评委点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5件一等奖通讯

评委点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6件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

评委点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6件国际传播一等奖

评委点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10个专栏一等奖

中国新闻奖4件特别奖,2件是不到千字的消息!

第34届中国新闻奖、第18届长江韬奋奖评委名单和审核委员名单公布

中国新闻奖评选实名打分,作品有事实性错误不得获奖!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一线媒体人变多了!

11月1日,“中传新闻传播学部”公众号发布推文《动态|连续九年,中国新闻奖,有他们见证与守护》,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学子从2016年到2024年作为志愿者连续九年参与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的情况。




推文介绍,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从7月9日开始,历时一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16位同学作为志愿者,以现场联络员的身份全程参与了本届中新奖的审核工作,配合学界业界专家和一线资深新闻记者完成了23组、共计1300余件新闻作品的审核。


在为期一周的审核志愿工作里,志愿者同学们见证了审核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对每一则新闻作品的深度讨论和严格筛选,学习了如何细致地校对文字、检查标点、核实事实。比如“温度”“气温”概念混淆,“牟利”“谋利”混用,“的地得”混用等问题。
唐绪军,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连续11年担任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主任。



唐绪军此前接受《江南时报》采访时透露:今年在中国新闻奖审核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音乐使用的问题。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尤其是制作短视频时,除了语言文字图像之外,还需要用音乐配合画面来烘托气氛。但有一些编辑记者并没有意识到,配什么样的音乐也需要知识,也有个选择取舍的问题。

相关阅读:今年在中国新闻奖审核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音乐使用的问题

1.“温度”“气温”概念混淆




2.“牟利”“谋利”混用





《咬文嚼字》2010年第7期

3.“的地得”混用












2024年1月,在重庆举办的中国新闻奖研讨会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宣传部新闻阅评小组组长曹焕荣回应了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审核问题,摘录部分如下:


中国新闻奖开始设置审核程序的2014年,正是中央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元年”。

10年来,我们见证了人人都有“麦克风”“摄像头”时期的到来,见证了传播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几乎无门槛、零准入。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特性之一是开放性,以及引出的随意性,似乎谁都能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由此产生种种不规范甚至失序和混乱。

面对这种巨大变化,新闻工作者不仅要适应,更要与时俱进。不仅要保持存在感,更要把握主动权、主导权,而保持和把握的前提在于突显自己的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不出错,多出彩,拿出更多高质量、有核心竞争力的作品来。

通过这两个角度观察,广大新闻工作者都会充分肯定中国新闻奖的审核工作,这是一项必要的制度设计、一种有效的制度创新。不只是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在新闻生产整个过程,都要发挥其在守正方面的引领作用。

这些年来,有的新闻界同事也对中国新闻奖的审核工作提出过一些不解和疑问。尽管我们从来没有“暗箱”操作,一直在“玻璃房”工作,但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利用这个机会,从个人角度回答几个共性问题。

有同事问,你们的审核是不是在“批改中学生语文作业”?

实际上,这把中国新闻奖的审核工作窄化了。举个例子,去年审核中,有篇作品报道某地发展成果,提到“把湿地变成了一块块绿油油的庄稼地”,显然与国家有关湿地保护的法规不符,有违新发展理念。

我们对参评作品的审核是全方位的,始终把政治标准、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对于类似错误当然不会放过,不会开一点口子。与此同时,准确、规范用字用词乃至标点符号,无疑是我们审核的重点。

无论新闻介质、载体怎么变化,即便是以音视频、直播、图示等作为报道主要形式,同样离不开文字或语言作为基本元素的支撑。以最严谨、最纯洁、最规范的祖国文字语言进行信息传播,在这一点上,任何从事传播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存有任何放松的念想。

有同事问,你们的审核标准如何设立,是不是一成不变?

我们掌握的标准十分明确、一以贯之,在政治上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制,以及各种正式口径。

审核文字,参照《现代汉语词典》当年最新版本,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国家标准人手一份。毫无疑问,审核标准是动态的、有调整的。因为新闻实践并非一成不变,媒体深度融合正在不断创造新形式、新形态,重塑新闻职业的新规范、新守则。

应该以开放心态拥抱创新。比如,对于现场直播中出现的些许杂音噪音和简单的、发现后及时纠正的非政治性口误,前几年都作为失误对待,这两年作了调整,审核委员还甚至讨论过“有些杂音噪音本身就是真实性的一部分”。

有同事问,你们在审核工作中有没有出错的时候?

我的回答“有”,受知识结构限制,受时间紧、审核量大等因素影响,出错不可避免,但很少。因为每个审核委员都秉持一种工作态度——“认真、公正、专业”,都贯彻一个“实锤”准则——“可算错可不算错的不算”。

此外,有两个机制保证:

一是集体研究。对于作品中的每一个错误,首先在小组内部,三个人的意见必须一致;然后交由审核委员会主任会议一一认定;如果组内意见不一致,则增加一个环节,提交全体委员集体讨论乃至表决,然后交由主任会议认定。

二是允许解释。对于审核中发现有错误、有可能被取消参评资格的作品,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会统一发回作品报送单位,允许充分解释、申诉,最终再次召开主任会议认定。审核委员会的工作也要经得起被审核作品报送单位和作者的审核,我们错了,发现就改,这方面的例子年年都有。

由此可见,中国新闻奖的审核工作总体上是有公信力的、是值得大家信赖的。中国记协要求,每年都把审核情况及审核例句整理成文,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杂志等处公开刊出,这同样是增加工作透明度、广泛接受监督的一种方式。

这些年,各个新闻单位越来越重视新闻作品的全面把关,把它作为自身高质量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也在新闻作品评选中加上审核程序。去年审核出的差错,比前年显著减少,体现了这种努力的成果。

(内容综合“中传新闻传播学部”公众号、中国记协、《咬文嚼字》、《现代汉语词典》等)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李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