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2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约会前任《华尔街日报》副总编:传统媒体转型路在何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22:24: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下午,前《华尔街日报》副总编辑Darren McDermott做客第一财经,与采编同事沟通交流了如何面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挑战。Darren曾长期在亚洲工作,任华尔街日报香港和新加坡记者站站长,后来回到纽约任华尔街日报网站副总编,2012年加入博然思维。他对美国的新媒体很熟悉,也对美国的金融和经济现状非常了解。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讲座,Darren分享了不少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实战经验,小编也在听众爆满的分享现场为大家发回了第一手学习心得。
Q1:讲座中所述传统媒体转型的主要突破口是什么?Darren在分析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Shifting(转变)我们现在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所听所看到的新闻内容只是转变了承载信息的方式,比起以前的新闻而言更加具有时效性、更加快捷,同时会根据用户不同的阅读习惯而改变原有的新闻生产方式,编辑记者不是单向性地报道新闻,而是根据读者的需要来生产内容满足他们的讯息需求。Sharing(分享)互联网的多元化渠道丰富了我们传播信息的方式,作为内容生产者,我们掌握的是信息源,而恰好需要的是一个平台来传播,因此便会建立起社交媒体上的媒体形象(basic role)、建立独立的APP以及设立网站等等,将所有的信息都串联在一起进行传播,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将信息的辐射范围最大化。Streaming(流媒体)流媒体的诞生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阅读时间,填补了我们单一的阅读习惯。将所有想要表达的内容用最为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像BuzzFeeds(美国当红新闻聚合网站)就善于用Cat Videos(趣味短视频)进行传播,其主张的关键词就是“Viral(病毒式)”营销。Q2:传媒体转型未来所要面临的挑战有哪些?一共有三个挑战。The new Scoop全新的抢先获得新闻方式:通过与多家媒体进行合作,各类资源共享。
The new “wall” or lack thereof全新规则或者不设限:将信息中的内容提炼后寻找趣味性的内容进行类比,打破原有严肃新闻的刻板印象,引起读者的注意。
The new “op-ed”全新的专栏模式:多元化的媒介+消息+背景模式,这里的多元化媒介指能够较快吸引注意力的短视频、富有冲击性的大图等,消息指的是新闻原本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而背景指的是新闻相关的背景故事的提供,为了培养读者在空余时间对该媒体持续的阅读习惯,并且再次强调了在新闻传播中“story”的重要性。此外,Darren在分享时还提到了一些新媒体案例,小编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BuzzFeed BuzzFeed是一个美国的新闻聚合网站,2006年由乔纳·佩雷蒂(Jonah Peretti)创建于美国纽约,致力于从数百个新闻博客那里获取订阅源,通过搜索、发送信息链接,为用户浏览当天网上的最热门事件提供方便,被称为是媒体行业的颠覆者。Business Insider BusinessInsider是美国知名的科技博客、数字媒体创业公司、在线新闻平台。是一家关注IT和创业的重量级博客媒体。BusinessInsider的报道非常广泛。文章范围包括IT技术、产品、趋势、业内动态以及各个领域的新闻事件等,相比报纸、杂志来说,Business Insider可以称得上是“新媒体”,影响力基本都在线上;它的消息随时更新,速度更快;它说故事的手法也与传统媒体不一样;互动性更强。Snapchat Snapchat是一款由斯坦福大学两位学生开发的一款“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利用该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拍照、录制视频、添加文字和图画,并将他们发送到自己在该应用上的好友列表。这些照片及视频被称为“快照”("Snaps"),而该软件的用户自称为“快照族(snubs)”。Snapchat该应用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所有照片都有一个1到10秒的生命期,用户拍了照片发送给好友后,这些照片会根据用户所预先设定的时间按时自动销毁。
来源:微信公众号“ DT前线”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k0OTM2OA==&mid=209390856&idx=1&sn=f26abaaea115a44ba685aa549d7338d4&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5-8-4 15:4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5-8-4 15:50 编辑

华尔街日报网站前副总编:抢速度不是放弃新闻质量的理由

一财网
周艾琳
2015-08-01 11:07:00

近期,WSJ也传出了裁员以转战新媒体的消息。可见,不主动拥抱新媒体,这股巨浪也会无形间将传统吞噬。“没有人有一套终极解决方案,能做的是在技术、速度和内容的赛道上不断前行。”Darren说,激动人心的时期已经到来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正是为异军突起的新媒体引以为豪的“绝技”。也不知从何起,乘客在地铁上读报的情景已化成了泛黄的记忆。不得不问,传统媒体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转型后的速度和质量如何权衡? 未来的盈利模式又何处而寻?

“如果时光重回1994年,我仍然会选择当一名记者。新媒体为传统媒体带来的是好的压力,当前部分网媒的文章质量、页面排版毫不逊色,‘好内容为王’是永久不变的信条。” 前《华尔街日报》(WSJ)网络副总编、现任博然思维纽约办公室董事Darren McDermott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

截至2012年,Darren先后17年在纽约和亚洲地区(新加坡、香港)担任WSJ记者和编辑。他和其团队因成功报道亚洲金融危机获得了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的报道奖。

尽管供职于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新闻集团,Darren也曾两度切身感受到了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头一回是1998年,在亚洲供职4年半的Darren重回纽约,而当时正逢互联网泡沫巅峰期,电商、搜索引擎的崛起让传统媒体承压。
第二遭则是乔布斯和他的苹果手机掀起的“应用(app)狂潮”。“苹果手机问市之初,WSJ并为立即研发自己的app,而是被纽约时报(NYT)捷足先登,当前app、网站似乎已经反客为主。”也正因如此,在他此后担任WSJ网络版副总编前后,花了五年的时间重新设计网络版面,以满足数字媒体时代读者的需求。
近期,WSJ也传出了裁员以转战新媒体的消息。可见,不主动拥抱新媒体,这股巨浪也会无形间将传统吞噬。“没有人有一套终极解决方案,能做的是在技术、速度和内容的赛道上不断前行。”Darren说,激动人心的时期已经到来了。
互联网泡沫、iPhone成职业转折点
时光倒退回1994年,当时的Darren仍在WSJ新加坡分社供职,负责WSJ亚洲版。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时,Darren出色地完成了整套报道,然而,纸媒“时间差”的痛点早在当时便已经显现。
“我当时为道琼斯新闻社工作,许多亚洲地区想得到即时全面的财经分析新闻。当时我写的故事会刊登在《华尔街日报》亚洲版上,如果是周一的新闻,周二才会到雅加达,可能要到周三才会抵达中国。由于危机飞速演变的特性,当报纸送至读者之时,事态可能已全然不同。”
然而,纸媒当时尚未受到外来者侵袭,时间差的压力显得并不紧迫。当谈起职业生涯中的真正“疼痛”(pinch),回忆似乎已经将Darren带回到那两个关键“转折点”,一切似都历历在目。
1988年,结束了新加坡的工作,重回纽约的Darren恍然发现,互联网时代已经从空壳概念变成了生活现实。
“因此,我暂时离开了WSJ,转而投身一家很小的互联网企业,仅有20个员工,也算是开启了我的‘互联网之旅’。当时,我从事网络编辑的工作,众多网站的速度都远远快过纸媒。虽然WSJ也有网站,但我想尝试一下初创公司从无到有的过程,但结果不太好,因为互联网泡沫破灭,公司也随之倒闭。”
尽管没有实现真正转型,互联网思维已经深深扎根在Darren的脑海中。其实,当时所有美国人都无法抵挡互联网巨浪的魅力。据悉,在1999年时,许多新上市的公司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同网络挂钩,有的索性在公司名字后面加上dotcom,或是在前面加上i或者e,以示公司是同网络有关的。因为当时只要一个公司同网络挂上钩,不管这家公司是赚钱还是赔钱,不管其主营是什么,股价都会被炒得“直冲云霄”。而雅虎(Yahoo)就是活生生的例子——1998年总收入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股票市值已经接近380亿美元,超过了波音公司。
在接近10年后的2007年,Darren又一次感受到了更强劲的冲击,以app移动端为主的新媒体浪潮可能也是自此拉开。“当苹果手机问世之出,WSJ没有直接做app,而NYT则立即采取了行动。其实当时我们社内也存在争议,部分人认为iPhone并不涉及很多商务人士,只是高端潮流玩物而已。可见我们的移动端起步已经落后了。”
“后来,我们亲眼看到iPhone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蔓延,受众急速扩张。说实话当时我有点害怕,感觉一瞬间世界变了样,也发现我们要以飞一般的速度才能赶上这一浪潮。”Darren回忆称。
直面新媒体 速度非放弃质量的理由
时至今日,新媒体更是无处不在。据相关数据统计,新媒体制作内容已经超过了近70%。
“NYT、Quartz、卫报的高质量报道都是由记者、程序员和工程师配合完成的,这是向新媒体转型的思路。”Darren表示。
而所谓新媒体,其自采内容主要通过四种方式,以中国为例,一是通过博客和微博等手段产生的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二是依靠技术手段产生的内容;三是通过自己采访而产生的内容,例如邀请名人面对面采访;四是通过转播体育赛事等产生的内容。此外,在美国,如赫芬顿邮报、Quartz、BuzzFeed、Business Insider等当红新媒体网站更是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呈现方式,配以简洁的网页、app布局,从速度、视觉上都成为了传统媒体及其网站的“搅局者”。
不少纸媒及其网站编辑都曾表示,“在新媒体的竞争压力下,白天要跟进实时消息,夜间便要为第二日的报纸撰写文章,深度、故事性远远强于白日内容,写作压力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这又是否有一个终极解决方案?
“我认为没有一个简单的回答,直面挑战是专业记者发挥优势的最佳方式。” Darren也表示,以前WSJ的记者每天只有一个截止日期,其他就没什么可操心的了。但现在所有记者、编辑早上一睁眼,甚至还来不及刷牙,第一个就要看他们的iPhone新闻推送,关注重点新闻。此后就开始采访、发推特和博客,采访后要为报纸撰写新闻故事。
但他也强调,网络和报纸的质量并不应该存在很大区别。“我们可以看到愈发多的网站提供高质量内容,并配有图片、音频、视频等,排版精美。”近期,WSJ也重新排版,以更好地向新媒体转型。
“很长时间,人们只关注主页。尤其是使用电脑时,编辑简直希望把所有内容一股脑地填在主页最上端,生怕读者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新闻。记者甚至时常抱怨,为什么自己的文章没在首页出现。”Darren表示,这种紧凑、杂乱的阅读体验在移动端日趋成为主流的时代可能无益于读者体验。
因此,一种名叫“瀑布流”(Scrolling)的滚动页面受到了追捧。“Quartz是由一位WSJ前同事创立的,其主页极其清洁,甚至不存在首页头条,而是运用无限新闻滚动,于是再也无需担心主页混乱。”不过Darren也提到,Quartz此后也做了一些调整,将最重要的新闻长时间置顶,过一段时间才会向下滚动。

(图说:Quartz页面主打简洁、瀑布流页面)
当然,也有传统媒体的网站表示,“忘了主页和排版吧,我们还是聚焦内容,并确保我们的文章更容易被分享,如通过社交媒体、朋友、邮件共享等。”
其实,不论媒体表现形式如何变化,“好内容为王”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是‘整合’而非‘诀别’。纸媒记者一直被认为是更为高层次的新闻工作着,擅长做长篇的深入专题报道,而纯粹网站记者所生产的内容虽快但较为浅显,因此纸媒记者在这一转型中能发挥更大的比较优势。”Darren表示,WSJ的确是很好的内容生产者,但不是最好的内容传播者,新媒体的出现也产生了倒逼作用,让WSJ更关注移动端建设,并运用Facebook、推特等渠道分享内容。

(图说:最早期的《华尔街日报》,仅有文字)

(如说:《华尔街日报》最初的网站形式,主要是文章堆砌形式)

(如说:不断转型后的《华尔街日报》新媒体,整合了网站、实时更新以及社交媒体推送)
原生广告、“一键”模式或成新盈利点
另一大纸媒转型的推力便是不断下滑的用户群体(网站和移动端)以及广告营收。

(图说:红字显示的是美国新媒体的移动端流量,显然高于其余的传统媒体)
Darren也建议,如Buzzfeed擅长的原生广告(native advertising)和Facebook的广告模式都值得参照。
以Facebook为例,其和旗下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不断拓展线上广告模式,并正在商讨推进 “一键购物”(buy button)广告模式。Facebook拥有近200万广告主,他们对Instagram 很感兴趣; Instagram拥有活跃用户3亿人,几乎与Twitter持平,其中大部分都是35岁以下的人群,这也是广告商们梦寐以求的群体。
当前,Instagram正在开始通过应用提供外部购买链接,也就是上述的“一键购物”。据悉,自6月开始, Instagram用户除了可以在图片的下端点赞和评论以外,还可以通过右下方的拓展按钮获得更多的广告信息;如果广告信息与某应用有关,则图片下方还会提供 “安装”链接;如果是服装品牌,图下则会显示“了解更多”或“现在购买”。
不过,但Instagram和其母公司Facebook也十分谨慎,不希望因频繁的广告影响了Instagram的用户体验和流量。这可能也是今后新媒体广告需要注意的细节。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3686.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