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陈伯达面授机宜“夺权”“抓社论”,军报“红小鬼”记录——进入大劫难的人民日报(2)
上文记述进驻人民日报的中央工作组的人员构成,总政副主任刘志坚迅速与军队挑选的干部谈话,宣布了任务。 1966年5月31日上午10时,钱抵千、朱悦鹏、尚力科到钓鱼台宾馆八号楼,被引入一层大会议室,陈伯达和康生随后进来,身后有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穆欣,以及红旗杂志社的编辑杨丁。这是朱悦鹏第三次走进“钓鱼台”。
1、陈伯达面授机宜“抓社论”
朱悦鹏自1938年参加革命以来,还是第一次当面听陈伯达和康生的指示,他当时认为陈、康二人是党内有数的高级理论家,也是重要领导人,因而行止格外小心。这时也确值陈、康两人红得发紫的当口。陈伯达将在 4 年后“陨落”,康生“当红”要持续相当长时间,直到他死后文化的大革命终了。
朱悦鹏面前的陈伯达显得很兴奋,在这一个月里,和他同为中宣部副部长的吴冷西看来正在无可挽回地暗淡下去。而他陈伯达本人,不仅执笔修订了重要的“五一六通知”,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协助修改了林彪在5月18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主要谈“政变”的讲话。两天前的5月28日,中央正式文件宣布,成立以陈伯达为组长的“文化革命小组”。
当着随行去人民日报“夺权”的班子,陈伯达以难懂的福建口音讲了很长一段话。很多话朱悦鹏听不大仔细,大意还是明白的。 陈伯达说,派工作组去人民日报有重要意义。今天下午3点半,在中南海怀仁堂开会,宣布今晚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办报要抓旗帜,这旗帜就是社论。
随后,他主要阐述正在兴起的“文化革命”,说这场革命是要从意识形态里打垮资产阶级的进攻,把资产阶级夺去的舆论阵地夺回来,要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发动群众参加这场大革命云云。
陈伯达强调:“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没有政权,就丧失一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归根到底就是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要夺权,“就要打倒阻挡夺权的各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陈伯达在讲话中说,要横扫盘踞在思想文化阵地上的“牛鬼蛇神”,彻底打倒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切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要把所谓“专家”、“学者”、“权威”、和“祖师爷”打得“落花流水,威信扫地”。
这些内容,在不到两周前那次“扩大会议”上林彪强调“防政变”的讲话中都有了。
陈伯达滔滔不绝讲完,已经接近中午12点了。康生接着只说了几句话,大意是同意陈伯达所讲的。
谈话快要结束的时候,陈伯达说,明天6月1号要发表一篇旗帜鲜明的社论。他指定钱抵千、朱悦鹏、尚力科起草这篇社论。 钱抵千请示说,社论的内容是不是就按伯达同志刚才讲的内容来写?
陈伯达表示同意。(见朱悦鹏回忆录文稿《漫漫人生路》2013年,第53-66页)
穆欣根据陈伯达的要求,当时记录,随后立即整理出来,作为社论内容的依据。实际上,在场的钱抵千、朱悦鹏、尚力科都作了记录。 陈伯达向面前的人们分配任务,今天迅速起草成文,当晚改定,第二天见报。(穆欣《劫后长忆——十年动乱记事》,新天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104——105页)
2.军报笔杆子“红小鬼”踏浪尖进入风暴“台风眼”
朱悦鹏是个真正的“红小鬼”,1927年3月27日出生在陕西省临潼县朱家村一个富裕农家,出生的时候家里有80来亩地,不愁吃穿。 他6岁进私塾,等来年乡里有了新式小学,他就转学进入,开始学语文、算术,还有史地、英语等。
1936年12月发生了“西安事变”,一支红军队伍自陕北而来,逼近西安,军声震撼。他们径直来到了朱悦鹏所在的村庄驻扎。
这支红军队伍在镇上只停留了20来天就返回陕北,却留下了红色种子。他们走后,镇上小学里来了3个青年教员,后来知道都是中共党员。他们组织起了“抗日民族先锋队(民先)”,朱悦鹏也报了名。因为年龄太小没有被吸收,但他的名字被“民先”组织者牢牢记住了。
1938年10月,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院来人,到朱悦鹏所在学校招收学生去陕北读书,结果挑中了14个人,朱悦鹏也在其中。他回到家里把去延安读书的事告诉父母,父母死活不让去。朱悦鹏还是有办法,他找到了10块钱,瞒着父母亲踏上了去延安的道路。这一年他刚刚12岁。
由于年龄太小,他又转去延安边区中学去读书。
读书不过半年,性格活跃的朱悦鹏调入了边区保安部队剧团,唱秦腔,扭秧歌,拉二胡,学提琴,成了活跃的文工团员。
1942年底,延安“边保”改编为警备第3旅,文工团改成宣传队,住处紧挨着旅部宣传科,朱悦鹏跟着宣传科的干事写起了新闻稿,很快成为《部队生活报》的模范通讯员,写的稿子登上了延安《解放日报》。
1945年新年过后,离18岁还差3个月的朱悦鹏入党了。这年夏天抗战胜利,他当上了旅长贺晋年的秘书。1946年4月,他随旅长奔赴东北,辗转来到了佳木斯。这年冬天,他曾担任骑兵连代理指导员,参加了三江平原上激烈的剿匪战斗。
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组建骑兵纵队,贺晋年任纵队司令员,朱悦鹏到政治部担任干事。他到任后向领导建议,创办了《铁骑报》,这是他走进新闻队伍的重要一步。
转眼到了1948年夏天,21岁的朱悦鹏已经是骑兵师宣传科长,参加了辽沈战役,亲身经历了塔山阻击战。
接下来就是大进军了,朱悦鹏所在部队整编为第48军,从东北一直南下,到了江西赣州。在这里,军部办了《奋进报》,任命朱悦鹏为副社长兼新华支社副社长,主持两个班子的日常工作。不久进入广东,朱悦鹏在1953年1月奉调中南军区政治部,担任科长。
1960年晋升上校时的朱悦鹏 1956年,《解放军报》在北京创刊,朱悦鹏调入军报当记者,从此一生的工作都在这里。他于1960年晋升上校,1963年担任记者处长。 几年以后就是1966年。一场大风暴酝酿许久,终于要在夏天爆发了,朱悦鹏踏着风口浪尖进入这场大风暴的“台风眼”。
听陈伯达讲话时,他还不明白这里的风险。
(未完待续)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 (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7ME6VqARYhqZU9kaULTnA 编辑:覃韵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