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84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楂树》——张导蹒蹒跚跚、跌跌撞撞地转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23:2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妻妾成群的畸恋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白花花的乳峰再到《山楂树》的“史上最干净”,老张导演似乎希望来一次华丽丽的纯情转身。不知张导下一部电影会不会拍到修道院或尼姑队伍中。用《山楂树》的解释,与男人永不接触,这才是“史上最干净”。

应该说,《山楂树》再一次显示了老张导演的摄影功力。原来张导的电影格调是大红大绿大黄大紫。色彩越犯冲,张导越兴奋。这一次,张导完全摒弃了过去的风格,干脆把镜头上蒙上一层纱,山还是山,树还是树,河还是河。但是,是老照片中、古老的明信片中的山、树、河。我等未经过文革岁月的人很稀奇地看着张导镜头下朦胧的山楂树、烟雨氤氲中的江南小河,南中国背景中低低的山岭,似乎是远古岁月中(其实我们都明白这个岁月并不遥远)扭捏羞涩的人物。看着看着我们还真的被感动了。

影片的卖点是纯情、干净。其表现方式是女主人公对女性生理结构的一无所知和虽然躺在一起男主人公的柳下惠之举。当然,男主人公在很短的时间内死去了,如果不死,不知这段恋情是否还能“纯情”和“干净”下去。在导演这里,似乎传达着这样的理念:男女一旦有了身体的接触,便是不纯情、不干净,便是污秽不堪。为了展示静秋的“纯净”,导演还专门设计了一个人物进行对比:静秋的好友,跟人怀了孕又被人抛弃,算是龌龊到家了。

我很希望这部片子的观众全部是还没到婚龄的90后和还没来得及结婚的80后。让这些孩子们好好看看文革时期的人们都是如何谈恋爱的:两人象地下党一样偷偷地约会;在同一部公交车里,却不敢坐在一起,只能偶尔转过头去遥远地相望;在大街上,虽然相爱却隔着八丈远的同行等等。让他们知道他们今天的“潇洒”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使他们真正地理解什么是“改革”和“开放”。我更希望上述的这些男孩子们都象电影中的“三哥”一样无私、执爱和克制。但我却不希望女孩子们都是静秋——高中都毕业了,还这么无知,跟半文盲差不多。幸亏是恰好碰到了“三哥”这么一个长相又好、出身高贵、洁身自好、又深情爱着对方的柳下惠。在现实生活中,碰着这种男人的概率基本与中千万大奖的概率差不多(所以,女孩子还是要多学些知识好)。导演也认为这种男人是人世间的不可能(尤其是文革时期),所以,干脆让他患了白血病。

把无知当纯洁,把文盲当纯净,把一种非正常时代的压抑和恐惧当作所谓唯美的恋情,我觉得张导真是走火入魔了。

记得是读文学史时,读到80年代中期刘心武先生的一部小说《爱情的位置》。刘心武先生正是因为这篇小说才一举成名。现在看来很好笑的一部小说,在当时却象个炸弹一样炸响了人们相当麻木的情感思维。刘心武先生也正是以此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很简单,就是写了两个字:爱情。爱情在人们的生活中应该占据什么位置。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命题在当时可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在他的小说之前,人们是不敢公开地谈论爱情的,谁谈论,谁便是流氓,谁就是不正经(那个时代的人们应该还记得《大众电影》的封底上王子与灰姑娘接吻的影照在全国引起的轩然大波)。刘心武先生的小说第一次为“爱情”这个字眼正了名。第一次让文革后的国人知道,除了“阶级情、战友情”,原来生活中还有“爱情”这个字眼。

文革文学中只有战友情、阶级仇、民族恨,个人的爱情是小资产阶级的,是要被批倒批臭的。谁要是谈到所谓的“爱情”,男的就是流氓,女的就是破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哪里有什么纯真的“爱情”。女性是战战兢兢地与男性交往,男性则是看上了一个女性,恨不得马上娶到家里放到床上(极度压抑后的结果。王跃文曾有篇小说很好地说明了文革中的男女关系)。如果女性未婚先孕,让别人知道了,是永远的耻辱和整个家庭的抬不起头,一次失节基本上就决定了此生的悲剧命运。因此,女性与男性在中小学是绝对地“男女授受不亲”和课桌上的“三八线”,到了成年,该结婚的时候,则是拘谨而保守的性别交往。这是那个畸形时代中人们恐惧性的被动选择。是女性自保式的无奈选择。所以,我认为电影中静秋母亲对女儿的刻板、卫道和担心非常真实,演员表演也非常到位。

有人把静秋与三哥的恋情看作是柏拉图之恋,这纯粹是胡扯。柏拉图式爱情不追求物质,是纯粹的精神恋爱。而这种精神恋爱是男女双方主动的选择和持守,不是被动地不敢接触。是主动摒弃肉体和现实的物质欲求,站在爱人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古今中外,柏拉图式爱情只是一种哲学式的爱情观,是非常浪漫却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理想。反观电影,静秋与三哥怎么可能是脱离了物质欲求的精神之恋?静秋家里太穷了,穷得什么都需要。所以,三哥送核桃,送冰糖,送衣料,送胶鞋,还送了一百块钱(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啊),极度贫乏的物质生活中,不要说长得那么帅的三哥,就算是一个长相平平的男人,其源源不断的“礼物”怎能让一个出身贫困的小女生不动心?就因为这个小女生的胆小、无知和拘谨,就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把知识的极度欠缺当作纯真,把畸形年代里正常男女无奈的自保和压抑当作干净,这些宣传者们实在是太有才了。

真正的纯情,绝不是对男女生理结构的一无所知,也绝不是男女恋人间没有任何亲昵行为,而是内心的纯洁和善良,是主动地选择克制和坚持;是真正地懂得爱人和爱情,是生命诚可贵,但为了爱,可以舍弃生命的执着;是所谓的“执子之手,死生契阔”,是忠于对方,持久坚贞。

所以,我非常赞同网友图宾根木匠的观点:“如果有一天,我用手滑过某个女孩的鼻尖,那一定是因为我爱你。我爱你,所以我爱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包括你的鼻子。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无论你过去是什么样将来会变成什么样,我都爱你。我爱现在的你,所以我今生今世都会跟你走下去,直到我不爱你为止。”

这也是我理解的纯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23:26:32 | 只看该作者
顺便再说说送球衣这个细节。

为了辅垫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电影设计了送球衣这个情节。静秋是学校校队的一名队员,却没有球衣——没钱买,三哥在偷偷地看静秋打球时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便设法把钱送到送到静秋手中——两次的趟水过河情节很感人。细节感人,但是真实情况却虚假。张导虽然经过文革,但却把有些事情忘记了。文革时期,但凡参加了单位的什么“革命组织”,一定是革命组织给提供服装的。革命组织那时候虽然也没什么钱,但一件球衣,对组织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况在那个时期,加入单位的某种革命组织,不仅是单个人的革命荣誉,而是全体队员加入了革命组织后身份高出别人的一种集体荣耀,革命组织理所当然地会提供服装什么的。没有钱,买不起队服或校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23:26:4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提交者:ywxk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山楂树》是张艺谋继《三枪》之后的又一部烂片。即使如此,应当承认,张的确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个品牌,这个牌子产出的东西再烂,也有它闪光的地方。尤其是一些小细节,张艺谋的确是很有绝活。比如,挑的男主角,有着灿烂的令人心醉的笑容,欢欢那个小女孩真正的天真烂漫,李雪健饰演的老农的沉默朴实。再如女主角拘谨的步履和举止,压抑的静秋母亲,红卫兵的宣传舞蹈等,无不反应出那个时代的特殊特色。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23:27:19 | 只看该作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