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Robert J. Shiller在其所著《非理性繁荣》(2000年)中指出,“投机性泡沫的历史几乎是与报纸同时开始的”。事实上,从最早的荷兰郁金香事件,到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近期我国房地产、大蒜、绿豆等价格暴涨,都伴随着大量媒体的密切关注与广泛报道。
2002年,耶鲁大学教授Stephen Morris和伦敦经济学院教授Hyun Song Shin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开信息的社会价值》的论文,指出在一定条件下过多地公开信息将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这也引起了后续的诸多争论。信息公开是否应该有度?这也许永远没有明确答案。因为在金融市场中,信息公开对市场的影响非常复杂,而新闻报道的影响也往往出现投资者无法预测的结果。现有研究只能在非常简单的假设条件下,获取有关的可能结果。不过有理由相信,这些结果可以使得我们有理论依据去努力改善信息公开的制度环境,尽可能消除信息公开的非理性行为,使得信息尽可能地被正确解读。
使信息公开成为“Nudge”的对象
“Nudge”一词本意为“轻推”,在2008年成为芝加哥大学教授Richard H. Thaler和Cass R. Sunstein最新畅销书的书名,因此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任何一个决策都是一种选择,投资者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其决策过程必然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某种非理性。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相同选项的不同安排将导致不同的决策,也就是所谓的情境依赖。因此,对于制度设计者而言,通过合理设计选项安排,可以改变投资者的决策环境,诱导非理性的投资者做出提高整体社会福利的行为。例如,改变校园餐厅中食品的摆放位置,将营养食品放置于最容易获取的地方,而将垃圾食品放置于最难获取的地方,结果显示营养食品的消耗量显著上升,而垃圾食品的消耗量则显著下降。食品位置的摆放并没有剥夺用餐者选择食品的自由,但是的确改变了部分用餐者的消费习惯。这就是“Nudge”的新含义,或者称为自由意志下家长主义的黄金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