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846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级1班舆论学期末作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20:4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按照老师课堂的作业要求,按时提交课程作业。
纸质作业同时交。
发现抄袭,取消本课程成绩。
同时完成其他相关任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张兴秋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沙发
发表于 2013-6-19 09:28: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板凳
发表于 2013-7-7 10:27:54 | 只看该作者
浅析媒体报道中对“城管”的成见
                                                         20114792  李潇雄
摘要:媒体对城管的报道,那不是中立的,不是客观的,不是整体真实的,因为他没有表现出整体的真实。但同样用这段话来解释,我们的媒体、任何人都没办法做到绝对的中立、客观、真实,因为我们的认识依赖我们的“成见”。在我看来,我们的成见,也就是我们的认知坐标,如果没有这个坐标,我们难以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产生认识,但过度依赖这个坐标,我们的认识会发生扭曲。媒体的报道如此,当我们个人对待媒体的报道也因如此:了解那些不光彩的事件,但那并不能代表整体,不能过度依赖这个“成见”的认识坐标。要明白,这个世界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

关键词:媒体报道、城管、成见

李普曼说: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覆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因此,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时间的全貌。
所以,我们对事物、世界的认识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所谓的真实的认识依赖着我们的想象力和我们过往的经历。今年来,在我国的舆论中,大家对“城管”的认识包含成见。有一个笑话:一位年轻妈妈,在哄哭闹的孩子,说狼来了、鬼来了都不管用,最终听到路边的人喊了声“城管来了”,孩子里面合拢嘴唇,不敢哭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其真实性无法考证,但足以看见我们对“城管”的成见可见一斑。
身在绵阳市城管行政执法局三大队的邓亮,拥有五年的城管工作经历,并持续至今。他说:“刚开始别人问我的职业,我会不好意思说,久了也就习惯了,就直接告诉他,城管。但我了解我的工作,不是他们想的那样。现在社会上对城管的印象越来越差了。”朝九晚五的行政单位上班时间没有将城管纳入其中。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工厂相似,每天两班倒,早班为7:00~15:00,晚班为15:00~23:00。城管是中国行政权力的最底层,是每天上班时间最长的行政工作人员,也是饱受骂名的管理者。
舆论对这一职业的成见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在我看来这一类的报道算是“具体真实,整体失实”的舆论现状。在浩若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对城管的报道几乎集中在“打人”、“被打”、“另类执法”的几种类型。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城管这一职业已经极度地扭曲变形,我们很难认识到真实的、正常的、普遍的城管工作是怎样的。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城管已经成为了“公敌”。但这都是成见,是舆论环境下城管形象的扭曲变形。
城管从未在公众视线中消失过。延安城管,“临时工”郑媛媛打人的视频再度将我们心中的城管形象“修正”。尽管事件中,打人并不是在执法过程中,双方并非工作冲突所致。但其中郑的城管身份让所有围观者抓到了吐槽点。低收入困难人群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发展权与大多数市民的城市环境权,在现阶段仍是一对很难协调的矛盾。很多难管的、容易制造混乱的事,都派给了城管。
    城管是基层执法人员,和老百姓有着最频繁的接触,从某个层面讲,城管也代表着基层政府的形象。然而,媒体中频频出现的“辱骂呵斥”“打人致死致伤”的报道,这样的暴力执法形象无疑给城管带来了灰色的行业形象色彩,加剧了老百姓对城管行业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加深了基层城管和老百姓之间的隔阂。特别注意的是新闻报道中对城管执法动作的描述,据统计,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为“扔”、“拽”、 “踢”、“骂”。
不仅仅是中国媒体,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一篇描写中国城管暴力执法的文章名为《凌家于法律之上?中国暴力执法者》。国内媒体更甚,几乎每周都会有关于城管暴力执法的报道。
在百度上搜索“城管打人”,有超过200多万个结果。在新浪微博上的数据更为骇人。如果仅仅是看到这些信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城管的工作就是,打人,不停地打人。这就是舆论对城管的成见。
然而真正的城管的工作是怎样的呢,两位同学在走访调查城管工作时,来到了绵阳市城管行政执法局三大队。和外人对城管工作的理解不同,他们的工作不是“和小商贩争吵”、“打人”,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归纳为“维护市容”和“处理投诉”。管理流动商贩(以下称:游商)的占道经营,制止违法建筑修建等都属于他的工作范畴。很多难管、容易“制造混乱”的事,都归城管。或者是接听市民投诉电话,维护市民权益。一位绵阳市的城管说:“简单地说,有人觉得家门口的经营场所有噪声扰民,或者发现餐馆向河道排污,再者发现哪个施工工地没有防止扬尘的措施,一个投诉电话,我们就会去管理、制止违规行为。”当然,和中国的所有城管一样,绵阳市的城管与游商摊贩打交道是一门“必修课”。
游商问题现在没法根治,他们为了谋生,我们也是为了谋生。但两者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冲突,很多执法过程中都会引起纠纷。他们解释说:“我们工作真的不会打人,执法过程中,大多都是劝服为主。很多时候,他们不按规矩办事,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惩罚,情况严重也就是没收他们的工具。基本上不会采取经济处罚,毕竟他们挣点钱也不容易。”面对舆论的误解,他们深感无可奈何。
绵阳市城管的说法在绵阳市火车站的游商那里得到了印证。一位卖水果的妇女说:“每天都会有城管来巡逻,我们的摊位都是交了租金的,所以不算是乱摆摊。我在这边摆了好几年了,确实有人乱摆,城管会管。”在火车站附近,人流量打,生意好。不少游商会和城管对着干。按照水果摊妇女的说法:见过城管和他们争吵,但没见过打人的。
一位城管说,这一直是一份比较有争议的工作。别人可能只看到了一部分,但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该做什么,又做了什么。社会对城管的舆论讨伐声势浩大,但生活依然得继续,城管是他的工作。别人再骂,他还得靠这个吃饭。
“任何对成见的袭扰看来都像是对世界基本原理的攻击。那是对我们的世界基本原理的攻击,如果那里大事不妙,我们不会迅速承认我们的世界与整个世界的区别。一个世界如果成为我们崇敬的人一钱不值、我们鄙视的人却高高在上的世界,那就是一个令人心烦的世界。”李普曼说,“成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中立的,他不仅是用井井有条的方式替代现实的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他不仅是一条捷径。他是所有这一切,甚至更多。他对我们自尊心的保护,是投射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自身的意识、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我们自身的立场和我们自身的权利。因此,成见充满了被他们所吸纳的情感。他们是我们传统的堡垒,在这个堡垒的庇护下我们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坚持我们的立场。”
这段话拿来解释媒体对城管的报道,那不是中立的,不是客观的,不是整体真实的,因为他没有表现出整体的真实。但同样用这段话来解释,我们的媒体、任何人都没办法做到绝对的中立、客观、真实,因为我们的认识依赖我们的“成见”。在我看来,我们的成见,也就是我们的认知坐标,如果没有这个坐标,我们难以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产生认识,但过度依赖这个坐标,我们的认识会发生扭曲。媒体的报道如此,当我们个人对待媒体的报道也因如此:了解那些不光彩的事件,但那并不能代表整体,不能过度依赖这个“成见”的认识坐标。要明白,这个世界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
地板
发表于 2013-7-7 10:27:59 | 只看该作者
浅析媒体报道中对“城管”的成见
                                                         20114792  李潇雄
摘要:媒体对城管的报道,那不是中立的,不是客观的,不是整体真实的,因为他没有表现出整体的真实。但同样用这段话来解释,我们的媒体、任何人都没办法做到绝对的中立、客观、真实,因为我们的认识依赖我们的“成见”。在我看来,我们的成见,也就是我们的认知坐标,如果没有这个坐标,我们难以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产生认识,但过度依赖这个坐标,我们的认识会发生扭曲。媒体的报道如此,当我们个人对待媒体的报道也因如此:了解那些不光彩的事件,但那并不能代表整体,不能过度依赖这个“成见”的认识坐标。要明白,这个世界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

关键词:媒体报道、城管、成见

李普曼说: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覆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因此,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时间的全貌。
所以,我们对事物、世界的认识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所谓的真实的认识依赖着我们的想象力和我们过往的经历。今年来,在我国的舆论中,大家对“城管”的认识包含成见。有一个笑话:一位年轻妈妈,在哄哭闹的孩子,说狼来了、鬼来了都不管用,最终听到路边的人喊了声“城管来了”,孩子里面合拢嘴唇,不敢哭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其真实性无法考证,但足以看见我们对“城管”的成见可见一斑。
身在绵阳市城管行政执法局三大队的邓亮,拥有五年的城管工作经历,并持续至今。他说:“刚开始别人问我的职业,我会不好意思说,久了也就习惯了,就直接告诉他,城管。但我了解我的工作,不是他们想的那样。现在社会上对城管的印象越来越差了。”朝九晚五的行政单位上班时间没有将城管纳入其中。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工厂相似,每天两班倒,早班为7:00~15:00,晚班为15:00~23:00。城管是中国行政权力的最底层,是每天上班时间最长的行政工作人员,也是饱受骂名的管理者。
舆论对这一职业的成见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在我看来这一类的报道算是“具体真实,整体失实”的舆论现状。在浩若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对城管的报道几乎集中在“打人”、“被打”、“另类执法”的几种类型。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城管这一职业已经极度地扭曲变形,我们很难认识到真实的、正常的、普遍的城管工作是怎样的。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城管已经成为了“公敌”。但这都是成见,是舆论环境下城管形象的扭曲变形。
城管从未在公众视线中消失过。延安城管,“临时工”郑媛媛打人的视频再度将我们心中的城管形象“修正”。尽管事件中,打人并不是在执法过程中,双方并非工作冲突所致。但其中郑的城管身份让所有围观者抓到了吐槽点。低收入困难人群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发展权与大多数市民的城市环境权,在现阶段仍是一对很难协调的矛盾。很多难管的、容易制造混乱的事,都派给了城管。
    城管是基层执法人员,和老百姓有着最频繁的接触,从某个层面讲,城管也代表着基层政府的形象。然而,媒体中频频出现的“辱骂呵斥”“打人致死致伤”的报道,这样的暴力执法形象无疑给城管带来了灰色的行业形象色彩,加剧了老百姓对城管行业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加深了基层城管和老百姓之间的隔阂。特别注意的是新闻报道中对城管执法动作的描述,据统计,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为“扔”、“拽”、 “踢”、“骂”。
不仅仅是中国媒体,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一篇描写中国城管暴力执法的文章名为《凌家于法律之上?中国暴力执法者》。国内媒体更甚,几乎每周都会有关于城管暴力执法的报道。
在百度上搜索“城管打人”,有超过200多万个结果。在新浪微博上的数据更为骇人。如果仅仅是看到这些信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城管的工作就是,打人,不停地打人。这就是舆论对城管的成见。
然而真正的城管的工作是怎样的呢,两位同学在走访调查城管工作时,来到了绵阳市城管行政执法局三大队。和外人对城管工作的理解不同,他们的工作不是“和小商贩争吵”、“打人”,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归纳为“维护市容”和“处理投诉”。管理流动商贩(以下称:游商)的占道经营,制止违法建筑修建等都属于他的工作范畴。很多难管、容易“制造混乱”的事,都归城管。或者是接听市民投诉电话,维护市民权益。一位绵阳市的城管说:“简单地说,有人觉得家门口的经营场所有噪声扰民,或者发现餐馆向河道排污,再者发现哪个施工工地没有防止扬尘的措施,一个投诉电话,我们就会去管理、制止违规行为。”当然,和中国的所有城管一样,绵阳市的城管与游商摊贩打交道是一门“必修课”。
游商问题现在没法根治,他们为了谋生,我们也是为了谋生。但两者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冲突,很多执法过程中都会引起纠纷。他们解释说:“我们工作真的不会打人,执法过程中,大多都是劝服为主。很多时候,他们不按规矩办事,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惩罚,情况严重也就是没收他们的工具。基本上不会采取经济处罚,毕竟他们挣点钱也不容易。”面对舆论的误解,他们深感无可奈何。
绵阳市城管的说法在绵阳市火车站的游商那里得到了印证。一位卖水果的妇女说:“每天都会有城管来巡逻,我们的摊位都是交了租金的,所以不算是乱摆摊。我在这边摆了好几年了,确实有人乱摆,城管会管。”在火车站附近,人流量打,生意好。不少游商会和城管对着干。按照水果摊妇女的说法:见过城管和他们争吵,但没见过打人的。
一位城管说,这一直是一份比较有争议的工作。别人可能只看到了一部分,但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该做什么,又做了什么。社会对城管的舆论讨伐声势浩大,但生活依然得继续,城管是他的工作。别人再骂,他还得靠这个吃饭。
“任何对成见的袭扰看来都像是对世界基本原理的攻击。那是对我们的世界基本原理的攻击,如果那里大事不妙,我们不会迅速承认我们的世界与整个世界的区别。一个世界如果成为我们崇敬的人一钱不值、我们鄙视的人却高高在上的世界,那就是一个令人心烦的世界。”李普曼说,“成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中立的,他不仅是用井井有条的方式替代现实的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他不仅是一条捷径。他是所有这一切,甚至更多。他对我们自尊心的保护,是投射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自身的意识、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我们自身的立场和我们自身的权利。因此,成见充满了被他们所吸纳的情感。他们是我们传统的堡垒,在这个堡垒的庇护下我们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坚持我们的立场。”
这段话拿来解释媒体对城管的报道,那不是中立的,不是客观的,不是整体真实的,因为他没有表现出整体的真实。但同样用这段话来解释,我们的媒体、任何人都没办法做到绝对的中立、客观、真实,因为我们的认识依赖我们的“成见”。在我看来,我们的成见,也就是我们的认知坐标,如果没有这个坐标,我们难以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产生认识,但过度依赖这个坐标,我们的认识会发生扭曲。媒体的报道如此,当我们个人对待媒体的报道也因如此:了解那些不光彩的事件,但那并不能代表整体,不能过度依赖这个“成见”的认识坐标。要明白,这个世界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
5#
发表于 2013-7-7 10:28:02 | 只看该作者
浅析媒体报道中对“城管”的成见
                                                         20114792  李潇雄
摘要:媒体对城管的报道,那不是中立的,不是客观的,不是整体真实的,因为他没有表现出整体的真实。但同样用这段话来解释,我们的媒体、任何人都没办法做到绝对的中立、客观、真实,因为我们的认识依赖我们的“成见”。在我看来,我们的成见,也就是我们的认知坐标,如果没有这个坐标,我们难以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产生认识,但过度依赖这个坐标,我们的认识会发生扭曲。媒体的报道如此,当我们个人对待媒体的报道也因如此:了解那些不光彩的事件,但那并不能代表整体,不能过度依赖这个“成见”的认识坐标。要明白,这个世界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

关键词:媒体报道、城管、成见

李普曼说: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覆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因此,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时间的全貌。
所以,我们对事物、世界的认识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所谓的真实的认识依赖着我们的想象力和我们过往的经历。今年来,在我国的舆论中,大家对“城管”的认识包含成见。有一个笑话:一位年轻妈妈,在哄哭闹的孩子,说狼来了、鬼来了都不管用,最终听到路边的人喊了声“城管来了”,孩子里面合拢嘴唇,不敢哭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其真实性无法考证,但足以看见我们对“城管”的成见可见一斑。
身在绵阳市城管行政执法局三大队的邓亮,拥有五年的城管工作经历,并持续至今。他说:“刚开始别人问我的职业,我会不好意思说,久了也就习惯了,就直接告诉他,城管。但我了解我的工作,不是他们想的那样。现在社会上对城管的印象越来越差了。”朝九晚五的行政单位上班时间没有将城管纳入其中。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工厂相似,每天两班倒,早班为7:00~15:00,晚班为15:00~23:00。城管是中国行政权力的最底层,是每天上班时间最长的行政工作人员,也是饱受骂名的管理者。
舆论对这一职业的成见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在我看来这一类的报道算是“具体真实,整体失实”的舆论现状。在浩若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对城管的报道几乎集中在“打人”、“被打”、“另类执法”的几种类型。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城管这一职业已经极度地扭曲变形,我们很难认识到真实的、正常的、普遍的城管工作是怎样的。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城管已经成为了“公敌”。但这都是成见,是舆论环境下城管形象的扭曲变形。
城管从未在公众视线中消失过。延安城管,“临时工”郑媛媛打人的视频再度将我们心中的城管形象“修正”。尽管事件中,打人并不是在执法过程中,双方并非工作冲突所致。但其中郑的城管身份让所有围观者抓到了吐槽点。低收入困难人群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发展权与大多数市民的城市环境权,在现阶段仍是一对很难协调的矛盾。很多难管的、容易制造混乱的事,都派给了城管。
    城管是基层执法人员,和老百姓有着最频繁的接触,从某个层面讲,城管也代表着基层政府的形象。然而,媒体中频频出现的“辱骂呵斥”“打人致死致伤”的报道,这样的暴力执法形象无疑给城管带来了灰色的行业形象色彩,加剧了老百姓对城管行业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加深了基层城管和老百姓之间的隔阂。特别注意的是新闻报道中对城管执法动作的描述,据统计,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为“扔”、“拽”、 “踢”、“骂”。
不仅仅是中国媒体,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一篇描写中国城管暴力执法的文章名为《凌家于法律之上?中国暴力执法者》。国内媒体更甚,几乎每周都会有关于城管暴力执法的报道。
在百度上搜索“城管打人”,有超过200多万个结果。在新浪微博上的数据更为骇人。如果仅仅是看到这些信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城管的工作就是,打人,不停地打人。这就是舆论对城管的成见。
然而真正的城管的工作是怎样的呢,两位同学在走访调查城管工作时,来到了绵阳市城管行政执法局三大队。和外人对城管工作的理解不同,他们的工作不是“和小商贩争吵”、“打人”,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归纳为“维护市容”和“处理投诉”。管理流动商贩(以下称:游商)的占道经营,制止违法建筑修建等都属于他的工作范畴。很多难管、容易“制造混乱”的事,都归城管。或者是接听市民投诉电话,维护市民权益。一位绵阳市的城管说:“简单地说,有人觉得家门口的经营场所有噪声扰民,或者发现餐馆向河道排污,再者发现哪个施工工地没有防止扬尘的措施,一个投诉电话,我们就会去管理、制止违规行为。”当然,和中国的所有城管一样,绵阳市的城管与游商摊贩打交道是一门“必修课”。
游商问题现在没法根治,他们为了谋生,我们也是为了谋生。但两者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冲突,很多执法过程中都会引起纠纷。他们解释说:“我们工作真的不会打人,执法过程中,大多都是劝服为主。很多时候,他们不按规矩办事,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惩罚,情况严重也就是没收他们的工具。基本上不会采取经济处罚,毕竟他们挣点钱也不容易。”面对舆论的误解,他们深感无可奈何。
绵阳市城管的说法在绵阳市火车站的游商那里得到了印证。一位卖水果的妇女说:“每天都会有城管来巡逻,我们的摊位都是交了租金的,所以不算是乱摆摊。我在这边摆了好几年了,确实有人乱摆,城管会管。”在火车站附近,人流量打,生意好。不少游商会和城管对着干。按照水果摊妇女的说法:见过城管和他们争吵,但没见过打人的。
一位城管说,这一直是一份比较有争议的工作。别人可能只看到了一部分,但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该做什么,又做了什么。社会对城管的舆论讨伐声势浩大,但生活依然得继续,城管是他的工作。别人再骂,他还得靠这个吃饭。
“任何对成见的袭扰看来都像是对世界基本原理的攻击。那是对我们的世界基本原理的攻击,如果那里大事不妙,我们不会迅速承认我们的世界与整个世界的区别。一个世界如果成为我们崇敬的人一钱不值、我们鄙视的人却高高在上的世界,那就是一个令人心烦的世界。”李普曼说,“成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中立的,他不仅是用井井有条的方式替代现实的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他不仅是一条捷径。他是所有这一切,甚至更多。他对我们自尊心的保护,是投射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自身的意识、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我们自身的立场和我们自身的权利。因此,成见充满了被他们所吸纳的情感。他们是我们传统的堡垒,在这个堡垒的庇护下我们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坚持我们的立场。”
这段话拿来解释媒体对城管的报道,那不是中立的,不是客观的,不是整体真实的,因为他没有表现出整体的真实。但同样用这段话来解释,我们的媒体、任何人都没办法做到绝对的中立、客观、真实,因为我们的认识依赖我们的“成见”。在我看来,我们的成见,也就是我们的认知坐标,如果没有这个坐标,我们难以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产生认识,但过度依赖这个坐标,我们的认识会发生扭曲。媒体的报道如此,当我们个人对待媒体的报道也因如此:了解那些不光彩的事件,但那并不能代表整体,不能过度依赖这个“成见”的认识坐标。要明白,这个世界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