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74344|回复: 7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57: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传媒老王
南方都市报今日短评【我们现在怎样做媒体人】称: 近日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在题为《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的博文中,提到记者的角色扮演,认为应该“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后面”,有人即指出柴静活在聚光灯下,“无论采访甲乙丙丁哪一个,主角永远都是她。”并将其视为对柴静的批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来自 2#
 楼主| 发表于 2023-7-31 22:56: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洪韵


来自 3#
 楼主| 发表于 2023-8-1 22:55: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洪韵

来自 4#
 楼主| 发表于 2023-8-4 20:01: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又翻车了!
这些年,媒体报道翻车的事件频频发生,但前车之覆,并未成为后车之鉴,某些媒体依然沉迷于自嗨,我行我素。
最新的事例,是某媒体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的标题是【美国多地出现创纪录高温,许多贫困家庭没有空调,有人要存12年的钱才装得上】。
普通中国人攒一个月工资就可以轻松买的空调,一些美国人存12年的钱都买不起,这标题传递出的信息,不仅让人惊诧,更给国人以十足的优越感。
然而,细看报道的内容,就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了。
原来,美国人存12年的钱都买不起的空调,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几千元的空调,而是兼具供暖和制冷双重功能的中央热泵系统,售价高达2.5万美元。
这种中央热泵系统,在国内也不便宜,动辄十多万人民币,不过 ,普通人一般也用不上,因为,它只适用于几百平米的大别墅。
事实上,在美国,装那种普通的空调挂机,也就几百美元就轻松搞定的事。
这篇报道如此荒诞和可笑,立刻引发网友们的群嘲。
有人指出:10户有1户没空调,那就是90%的户都有空调。
有人揶揄:美国10户家庭里只有1户没有18万的中央热泵系统,此户被称为“贫困户”,黑得相当高级。
有人讽刺:我们的媒体看不得美国有穷人,这是怎样的情怀!
……
面对网友们的热烈评论,该媒体被迫关闭了该报道下面的评论,不过,报道没有删除,显然他们认为自己的报道没有任何问题。
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看见现在某些媒体的沦落,不免一声叹息。
在我做媒体的那段时间,很多媒体还是比较有情怀和操守的,媒体把为民代言视为自己的责任,不仅努力提供真实客观的报道,而且一旦出现报道错误,往往会及时纠正。
但现在的一些媒体则完全变了,这些媒体热衷于关心的国外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相关报道往往带有很大虚夸成分,有的根本就是捕风捉影,甚至事凭空捏造。
比如前几天,一则“德国中产家庭排队7小时领救济粮”的报道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报道中说,由于身陷能源危机,德国已经民不聊生,工资跌落,物价暴涨,连首都柏林的中产阶级都排着队去领救济。
许多身在德国华人们,看到这篇报道都哭笑不得,他们给出的最多反馈是:“要不是在德国,都要信了……”
实际上,那张德国人排队领食物的照片,只是教堂或慈善团体给穷人发食品,和中产根本没啥关系。德国物价确实涨了些,但还没有涨到中产都过不下去的地步。
此外,还有类似《去年,七分之一英国人吃不饱》,《德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面临贫困危险》,《澳大利亚低收入家庭面临严重生活成本压力》,《通胀飙升,日本老人吃不起鱼》等媒体报道,仔细推敲,这些报道都存在偏颇,违背了媒体起码的公正和客观的立场。
更为重要的是,我不明白这些报道有何实际价值,即便别的国家的民众生活出现了困难,自然有他国媒体去关注报道,轮得到咱们的媒体来操这份闲心?
我们的某些媒体,为何总是对遥远国度发生的小灾小难兴奋不已,而对身边发生的,普通民众真正关心的事,却漠不关心呢?
来源:公民于平 鱼眼观察
编辑:洪韵

来自 5#
 楼主| 发表于 2023-8-5 20:55: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洪韵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22:09: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今日
一个深入探讨中国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业发展与新闻教育好机会,被媒体天性八卦化了。 //@谭天论道:搜狐新闻把它放大了,其实闾丘露薇和董路的讨论对于专业的思考还是有益的。 //@林喦新闻学人: 没有必要这样批评柴静。

@政经秘闻
【柴静遭@董路 炮轰,被批靠央视和老男人饭局成名】继被知名记者闾丘露薇批评“不专业不称职,采访靠表演”后,昨日央视主持人董路也公开批评柴,称柴的成名“依托于央视平台和老男人饭局”,并认为柴的采访依靠以情绪为主的表演,和于丹之间就差一本《论语》。 http://t.cn/zY7AEFG
@不加V @闾丘露薇




(5)| 轉發(1115) | 評論(434)
今天10:12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 轉發(5)| 收藏| 評論(1)
1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1:11: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继忠微语
张志安#新闻教育# 1、柴静的调查或对话节目,不是教材,只是教学案例之一;2、柴静也只是新闻学子的偶像之一,何况学生对偶像会有不断祛魅、回归理性的过程;3、教业务的教师,能拿柴静当案例,估计算不错啦,不少还拿雷锋、焦裕禄当案例。既不要神化柴静对教育的影响,也别太低估教师对案例的多元选择

@董路
好吧,我写长微博。强调一下,我对柴静这个人本身没有任何兴趣,我只是尝试解读一种现象——当我听说如今很多新闻学院的老师都在用柴静的节目作为教材,无数新闻系的学生都把柴静当做职业偶像的时候,我觉得这事儿有必要说得更清楚一些……“谋财”可以,“害人”不可以,即便非主观的害人,也不可以。

(20)| 轉發(449) | 評論(195)
1月23日13:40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点评

baiy_:董哥 我就在想啊..观众接受的是造出来的那些形象 虽然是虚假的 但对观众来说确是真实的..那么如果这种形象基本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是不是造星也不是不可以呢..照您所说 柴被塑造成为一个追求新闻真实 睿智 有思   发表于 2014-11-13 19:06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2:29: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闻学子伤不起
评论也就是说说而已,该干嘛干嘛。//@大P小P黎: 做广告和做内容不好好合作。。//@报纸观察: 情何以堪!!!???

@haitaode
北京日报,你们4版的评论,让3版的广告情何以堪……



| 轉發(69) | 評論(14)
26分鐘前來自iPad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01:20: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谭人玮
//@ZA007829: //@happynickdd: 哦,hk喊的强国原来是这么个出处//@雾海-危岩: //@平和致中2010://@张华志V: 转发微博

@阿甘我是
知道我们新闻报道的原则了!



| 轉發(40) | 評論(8)
60分鐘前來自360安全平台


(1)| 轉發(2)| 收藏| 評論
15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9:51: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王君超
我早说过,@周立波 是一个媒介批评家。希望他以后多调侃一下媒体,帮助媒体提高。

@周立波
党报、京报,应恪守“实事求是”;是中国人当懂得“格物致知”。堂堂党报、京报文人竟向网络谎言“求是”、从足球女孩的炒作“致知”。恭喜你们破了双重底线。文人借党报、京报泄私愤欲沦为狗仔,何患大众不沦为《乌合之众》。这不是骂人!这是书名。精英离谱,大众盲从,我们的未来靠谁?靠、靠。。

| 轉發(2539) | 評論
1月25日01:54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1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22:12: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张志安
柴静在「新闻调查」就很关心事件背后的原因,在「看见」更关注人主要是因为栏目定位。//@胡泳:美国记者评论:柴静常常显得不关心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1)她学识不够,想不到或看不到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2)她胆识不够,不敢冒险探寻原因;3)她带着镣铐跳舞,只能扭秧歌不能跳芭蕾。

@齐之丰
关于柴静的争议显然是一笔糊涂账,不争也罢。不过,糊涂账也颇有娱乐价值。到底娱乐在什么地方?且看下文。



| 轉發(54) | 評論(2)
今天10:41來自新浪微博


(1)| 轉發(6)| 收藏| 評論(4)
1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22:15: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石河子大学熊建军
完成任务的“体验"大概很难体会到回家的艰辛//@谭天论道:转发微博

@何镇飚
今天1月26日的新闻联播,海霞体验1955临客列车。首先请注意"体验"一词。其次用"百米冲刺"来消费乘客挤车的艰难。最后是描述乘客行李架上的包好看。语气轻快而"幸福"。但是,主流媒体能不能不要这么居高临下,消费民生的艰难性为媒介景观的观赏性。

(2)| 轉發(105) | 評論(25)
今天21:11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1)| 收藏| 評論
15分鐘前 來自联想乐Phone


点评

射手在唧星球:新闻联播在选题和编排上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虽然时不常有雪天开车防侧滑技巧之类,让人觉得弩过劲儿的软信息,总体感觉真诚多了。但有名播音员主持人体验生活这招还是慎用。虽然40岁以上的多是过过苦   发表于 2014-11-13 19:40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00:31: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王旭明
//@安家刘文斌:王Sir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好油菜尔!

@王旭明
看电视征婚节目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二男,有那么多二女,尤其敬佩为娱乐大众做出特别贡献的女钉子户二嘉宾们,其胆量之大其脸皮之厚其心理之好,都超出常人之所想。当然,一切归功于有二电视台、二编导和二~~!蓦然回首,哦,这就是娱乐化时代。我老矣,懂,所以我才是真正的二!

| 轉發(10) | 評論(16)
16分鐘前來自app梦工厂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0:27: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摘星手010
人民日报上的许良英,命运跌宕起伏。1957年《他们在哲学所研究什么?研究破社会主义立资本主义 许良英是叛徒》。1980年《钱三强给中央领导上课的讲稿》(科技史,许良英参与撰稿)。1989年《一个制造动乱的沙龙》(许良英等鼓吹自由化的头面人物)。1993年《周老与爱因斯坦》(许良英深情怀念周培源)
| 轉發(2)| 收藏| 評論(3)
1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舉報處理大廳,歡迎查看!





  • 同時轉發到我的微博


见云在越:除主流思想,不允许有个人思想时代里的异数 (4分鐘前)
the_polarbear:许老今天刚去世 (7分鐘前)
雪蛋丫丫:转发微博 (10分鐘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