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话徐林生:理性的声音有力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前,徐林生时评作品研讨会在广东惠州举办。在接受访谈时,资深评论员、华中科大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红网“青椒训练营”导师徐林生回顾了自己的写作历程、心路变迁、创作理念与思维方法,对新闻评论实践、教学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二十余年来,徐林生老师笔耕不辍,在红网红辣椒评论栏目发表了至少700篇以上评论作品,提出了许多“首创性”观点,作品时效性强、观点鲜明,富有理性思考,频频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备受关注。
“评论思维”从写作技巧上升为一种生活哲学,将“评论写作”内化为一种关乎批判性思考、逻辑判断与独立精神的终身素养,不仅是这位资深评论员的个人叙事,更是一份关于理性、责任与建设性表达的时代证言。
本期访谈由湖南大学新闻院秦月阳执行。


“以圈外人身份、从旁观者视角、凭在场者热情”,跳出情绪化表达,让个体杂感从具体评论实践走向“建设性评论”的自觉
Q:您的三本文集《要亲自读书》《旁观者说》《徐徐道来》,书名都很有意味。能谈谈它们的由来吗?
徐林生:第一本书《要亲自读书》,源于1998年我在《羊城晚报》发表的一篇杂文。当时有干部利用特权请人代考,被查处后引发舆论关注。我写文章批评这种“读假书、考假试”的行为,标题就是《要亲自读书》。后来出书时觉得这个题目简洁有力,便沿用了下来。
第二本《旁观者说》,书名其实体现了我对自身角色定位的理解。我不是媒体圈内人,而是以“圈外人”的身份观察社会。我一直相信,旁观者视角更容易跳出情绪化表达,看得更清、更远。有一次拜访鄢烈山老师时,他建议就用“徐徐道来”当书名,后来我采用了他的建议。
回顾三本书的创作,我经历了个人表达的逐渐完善,也见证了评论行业的发展变迁。从追求发表到志在表达,从批评为主到重在建设,从不吐不快到责任感使然。这种转变让我更加注重评论的社会价值,从而坚定了“以圈外人身份、从旁观者视角、凭在场者热情,写建设性评论,为中国舆论场提供有价值的观点”的创作理念。
Q:您提到“旁观者视角”,这个观念是否在您创作的时评《聂树斌案:要舆论监督,不要舆论审判》中有所体现?
徐林生:我写《聂树斌案:要舆论监督,不要舆论审判》那篇文章,其实是在一个很特殊的时间点。那时舆论场上对这个案子讨论得非常激烈,很多人都情绪化地批评法院,甚至有人直接说这是“舆论审判”。但我一直认为,评论员不能跟着情绪走,而是要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看问题。如果连我们自己也陷入非理性的情绪中,那我们和被我们批评的对象有什么区别?评论的价值在于理性建设,而不是煽动情绪。
舆论监督和舆论审判之间应该有一条界线。我们不能因为同情一方就无视法律程序,也不能因为愤怒就代替法律去下结论。
那篇文章原载于红网,于2015年12月18日发表,后来被最高人民法院网站、微博及《人民法院报》全文转载,引发舆论界和司法界强烈反响,媒体也接连转载。人民日报客户端以《最高法罕见评聂树斌案:要舆论监督,勿舆论审判》为题报道。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徐海燕发表论文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这条微博,解读了舆论监督和舆论审判的区别”。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殷俊称之为“现象级评论”。
理性的声音是有力量的,关键是你能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问题。
写评论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多厉害,而是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聂树斌案是这样,其他事件也是这样。评论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批评,而是提出建设性的看法,让舆论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有位教授知道我一边做管理工作一边坚持写评论,曾对我说:“我写文章是饭碗,你写文章是情怀。”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或许正是这份“情怀”,让我在喧嚣中始终愿意为公共理性发一点声音
Q:回顾您的评论生涯,起点是在哪里?您的第一篇时评是什么时候发表的?
徐林生:我的评论生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是2002年12月15日。那天,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了第一篇时评,题目叫《传媒报道喜讯,不能总把K金当足金》。那时候我刚接触电脑写作,连打字都不太熟练,还是靠同事帮忙录入、注册邮箱,才把稿子投出去。投稿时甚至忘了署名,编辑老师回复说:“此稿甚好,明日采用,请告知姓名与联系方式。”这让我既惊喜又感动。
说起来,我对评论的兴趣,其实萌芽得更早。年轻时没什么书可读,我就反复看《毛泽东选集》和《歌德批判纲要》这类书,它们无形中塑造了我讲逻辑、重说理的思维习惯。所以当2002年我看到《南方都市报》开设评论版时,就觉得这种文体我“也能写”。
2002年底到2003年初,我写得特别勤,热情非常高,文章曾连续三四天见报。后来我陆续在《新京报》、红网等媒体发表文章。
后来因工作繁忙,评论写作中断了好几年。直到多年后才重新拾笔。有位教授知道我一边做管理工作一边坚持写评论,曾对我说:“我写文章是饭碗,你写文章是情怀。”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或许正是这份“情怀”,让我在喧嚣中始终愿意为公共理性发一点声音。
Q:重新回归写作后,您的文章越来越注重提出建设性方案。请谈谈这一阶段您的写作理念发生了哪些转变?
徐林生:2016年之后,我重新回归写作。如果说早年写评论更多是出于一种表达的冲动,那么这个阶段,我更加明确,评论的价值不在于指出问题,而在于推动解决问题。
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寻找“最好的解决状态”。舆论环境需要多元的声音,但更需要负责任、有建设性的声音。评论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但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个独特而透彻的角度。
这种角度,一方面来自我跨学科的知识背景。汉语言文学、法学、公共关系等领域的学习,让我习惯于从制度、历史、人性等多个维度去透视一个问题。比如我写《日本胆敢碰红线,总账应从甲午战争起清算》,就是基于历史的纵深,进行一种战略性的思考。再比如《提拔干部有必要考察学术道德》,我刻意跳出对某个干部的单纯批判,转而思考如何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共建者”的视角。
另一方面,这种转变也让我摆脱了一个误区。我曾一度认为,评论要写那些“挑战性”的话题才能体现价值,但其实,这个社会永远需要常识的重复,就像人需要空气和饭食一样。很多道理是常态化的,但恰恰最需要被反复提醒。
我现在的写作,是带着方案上路的。独到和建设性的见地,源于长期的积累、冷静的观察,更源于一份希望舆论环境能变得更好的责任。
于我而言,评论不只是一项写作技能,它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评论思维可以终身受益。它教会我四件事——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轻信;归纳能力,从海量信息中提炼本质;洞察本质的能力,穿透表象,看见内在逻辑;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喧哗中保持清醒。
我从不为了标新立异而发声,但也绝不甘于人云亦云。我始终游离于固定的媒体圈之外,这种相对的“超脱”,反而让我少了些束缚,能够更纯粹地就事论事。
因此,当我面对任何一个热点事件时,我的思维路径不仅仅是追问“发生了什么”,更会深入地去探求“为什么会这样”以及“究竟该怎么办”。我始终坚信,时评写作的价值,不在于赢得多少掌声与流量,而在于能否用理性驱散偏见的阴霾,在观点的冲突中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每一篇文章都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级微小而坚实的阶梯。
如今,写作于我,已是生活方式。正如我所坚信的,有价值的观点是社会“刚需”,永远不会过时。


我建议年轻作者不要急于在热点中抢发声。先停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事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大众的普遍认知可能在哪里跑偏?我能提出什么样更符合规律和公共利益的解决方案?
Q:很多年轻作者提的建议太泛,缺乏针对性。您是如何在热点事件中找到独特而理性的表达角度和独到观点的?
徐林生:舆论界跑偏是很诡异的现象,评论员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用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把它拉回理性的轨道。要做到这一点,靠的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阅历的沉淀、知识的积累,以及长期观察事物所形成的独特视角。
我的体会是,必须看透问题的底层逻辑。很多评论文章角度平平,甚至观点偏激,根源在于它的“底层逻辑不稳”。比如,有些人习惯性地认为“这种事只在中国发生”或“只针对某个群体”,这个前提本身就是错的。前提错了,后面堆砌再多论据,整篇文章也立不住。
我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当年我写《贪官死囚为何都“享受”注射死刑?》。当时大家都习惯于报道执行方式,但我从法律平等和人性尊严的角度提出了质疑。这篇文章被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网站转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媒体广场”播发,产生广泛影响。2004年2月21日,新华社等报道《原南丹县委书记万瑞忠被执行死刑》时,隐去具体执行方式(“注射死刑”或“枪决”)。自此,媒体报道此类新闻时,改变以往披露死刑具体执行方式的惯例,以“被执行死刑”代之,并沿用至今。
另一个例子是《盘点反腐败还是慎言“成绩单”为好》。当时很多媒体在年终总结时,喜欢用“打虎”数量来展示反腐成绩,今年比去年多,就说明成绩更“靓丽”。但我认为这个逻辑是错的。如果贪官越抓越多,那不正说明腐败越反越严重吗?这与我们“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标是相悖的。
所以,我建议年轻作者不要急于在热点中抢发声。先停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事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大众的普遍认知可能在哪里跑偏?我能提出什么样更符合规律和公共利益的解决方案?当你养成这种思考习惯,独到而理性的角度,自然会浮现出来。
不要低估新闻评论的价值,也不要小看了评论思维的力量。当然,也要通过不断试错、培养用户思维、坚持建设性立场,最后在理性表达中实现价值。


Q:您担任了红网“青椒训练营”第一期的业界导师,对青椒评论作者们有何建议?
徐林生:首先,不要低估新闻评论的价值,也不要小看了评论思维的力量。在我眼里,一篇好的评论,是舆论的“矫正器”,能拨开情绪的迷雾;是分析问题的“显微镜”,能帮你看到本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助推剂”;更是能给复杂问题开出一剂“新处方”的良方。拥有了这种思维,你面对任何信息都能看得更透,这是一种能终身受益的能力。
其次,一定要培养“用户思维”。写评论不是自说自话,要想着怎么把复杂的道理,用清晰、有说服力的方式传递出去,让读者看懂、听进去,这就是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
再者,要敢于“不断试错”。我看到训练营里很多同学,文章没录用,会在“评中评”里诚恳地反思原因,这个态度非常可贵。不断试错,就是不断进步的阶梯。
最后,也是我最想强调的一点,要追求评论的“建设性”。批评很容易,但更难也更有价值的是提出建设性的、能落地的思路。我写过一篇《建议将武汉“封城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警示日》,起初也只是红网上一篇普通的评论。后来,有16位顶尖医学专家联署支持,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更将它作为正式议案提交全国人大,还接受了央视专访。这就是建设性评论的力量。
写新闻评论,要以用户思维去表达,在试错中成长,最终用建设性的立场,在理性的表达中实现独特的价值
Q:新闻评论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透视社会、参与公共治理的能力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却常被低估。您对改进当下的新闻评论教学有何具体建议?
徐林生:必须打破照本宣科,用真实的案例说话。现在很多教材和课堂还在讲那些套话、空话,学生根本听不进去。要把真正在社会上产生过影响的评论拿到课堂上,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
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有些老师和评论员总在怀念过去那个所谓的“言论宽松”的无序年代,这种心态要不得。一个楼梯口的人都统一不了思想,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十几亿人的广阔舆论场。现在不是没得写,而是怎么写。评论写作必须有坚定的立场,更要有牢不可破的逻辑底线,这才是新常态下评论员该有的素养。
要从根本上重塑学生的认知。新闻评论是新闻人必备的素质,是文科最核心的能力之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新闻评论的价值。
作为导师,我们“又写又编又讲”,如何把一线的实践和思考带进课堂,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往真实舆论场的桥梁,是新闻评论教育者们应该思考的课题。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