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周好稿 | 一篇报道追踪5年,你有这个耐心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新闻事件中要包含很多元素,“意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因为“意料之外”“出乎意料”新闻才有价值。而对于新闻当事人来说,“意外”则代表着极大的无奈。
本周推荐的稿件中,当事人的“意外”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被造黄谣的女教师,找工作却成为诈骗犯的应届生,银行卡里的救命钱被冻结无法使用……这些“意外”都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是生命。
我们这些新闻人,在记录意外事件的同时,也在着力去探讨解决、避免这些意外的办法,让“意外”的受害者少一点,再少一点。
丨标题:难以擦除的“污点”:溯源一则关于教师的黄谣
作者:葛明宁 朱敏骏
汪子涵(实习生)叶沛琪(实习生)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5-11-17
“教师黄谣”是兼具熟人社会传播与性别权益侵害的敏感话题,如果只谈“网络谣言”的危害和治理会显得平庸,“溯源”这个新闻点确实更吸引人。
通过当事人的第一视角回忆、警方文书、专家解读交叉印证,还原谣言传播链条,情节层层递进,呈现了“平庸之恶”这一容易引发共鸣的概念。
比较有深度的一点是引入法学教授、学者观点,探讨“私下群聊是否构成公然散布”“行政前置程序”等法律争议,同时关联职场欺凌、性别友好培训等社会治理问题,提升了报道的专业性。
但稿件对警方溯源过程的细节披露不足,未解释“为何仅处罚部分传谣者”“大群传播者未被追责”的具体原因。(首页传媒副总编辑余衍飞)
丨标题:拆迁少年成谋杀主犯:一桩“弑母骗保案”的深渊
作者:佟畅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时间:2025-11-19
母亲被亲生儿子伙同两名少年同伴开车撞死,目的是为了骗取巨额保险金。这起灭绝人性的真实故事,内核一定有一个反人性的逻辑。正如报道开头所提炼概括的那样:“家庭的松散、少年的失序以及城市化的变迁,最终汇成了这个残酷事件的结局。”
这篇报道的结构很棒,先讲述故事的内核——“弑母骗保案”的谋杀过程,然后交代三名主犯的人物背景,辍学少年的人生经历及逐年扭曲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第三部分重点切入文胆:悲剧的深渊。整体叙述逐步深入,将一个悲剧故事写得张力十足,读完令人扼腕叹息。
在采写上,记者走访了当事人的邻居、亲属、同学等人,辅以判决书的书证内容,共同梳理勾勒出了故事的整体脉络。
现实的离奇,人性的扭曲,成就了这篇优秀报道《拆迁少年成谋杀主犯:一桩“弑母骗保案”的深渊》。(新黄河&济南时报总编辑赵治国)
丨标题:入职六个月,我从应届生变成了“诈骗犯”
作者:刘圆圆
来源:北青深一度
时间:2025-11-19
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受各种精密骗术诱惑裹挟,不少涉世未深的青年学子沦为诈骗集团“工具人”。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检察机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工作情况(2023年)》显示,犯罪人员“三低”(低年龄、低收入、低学历)特征明显,在校及刚毕业学生逐渐成为犯罪集团拉拢吸收对象,甚至有案件显示,部分学生卷入诈骗集团是由于学校推荐实习所致。
在相关涉诈案件报道中,这部分人群也通常呈现为面目模糊的“工具人”,他们如何被诱骗吸纳,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在此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以及他们的未来会受到何种影响,都很少被提及。北青深一度这篇人物报道填补了拼图上重要的一片空白。报道以一起跨省特大执业证书诈骗案中一名涉案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主角,现身说法回应了前述问题。报道叙事流畅,清晰展示了当事人如何在看似合规的企业信息,以及低入职门槛、低工作强度和高薪酬诱惑的双重夹击下逐渐解除怀疑、形成自洽的过程。联想到开设防范求职陷阱相关内容的课程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定义为“水课”,该报道的价值更为凸显。
人物特稿有助于深刻呈现当事人何以至此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引人深思,但也有可能因故事的引人入胜而削弱对理性思考的启迪。报道虽然着重强调了当事人对招聘平台以及企业相关信息“都很正规”的质疑,却未能深究在此类案件中普遍存在的平台主体责任和企业经营合规监管失守的系统性问题,略有遗憾。(青岛大学新闻系教师姜昕)

丨标题:银行卡里8万救命钱被冻结,“冻民”如何才能解封?
作者:郑子愚
来源:原点original
时间:2025-11-20
前些年,曾经有个网络流行语人尽皆知——“我妈是我妈”,其讽刺的是某些办事机构设置“非行政许可审批”,导致老百姓所需提交证明过多过滥的现象。
原点的这篇报道《银行卡里8万救命钱被冻结,“冻民”如何才能解封?》,让我们看到了另一道待解的“证明题”——如何证明自己是“善意第三人”(即不知情的无辜买家或卖家)?也让我们关注到最近这几年在警方与银行联手打击“电诈”的过程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冻民”。
引出这个话题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韩峰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卖出一部手机,却因为收到的货款间接来自一名电诈受害者,韩峰的银行卡就被冻结了。然后一冻就是四个月,期间家中亲属突发脑梗送医救治,可由于银行卡冻结,存在卡里的8万多元一分也没法用。给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打电话“求援”,回复是无法解封。
然后,我们从文章中看到,像韩峰这样的人,现实中似乎还不少。无论你是买家,还是卖家,都随时有可能不幸“躺枪”。
不管是不是从事法律相关职业,相信你肯定都听说过一个词:良法善治。它一方面说的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另一方面,更强调善治是法治的目的。所谓“善治”,意味着反映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良法,应当是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公权力受到合理制约、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护,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文中还提到,“法律并非没有给予善意者保护”。根据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若被告人(即诈骗分子)已将诈骗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给他人,仅在四种情况下应予追缴: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的;对方无偿取得诈骗财物的;对方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取得诈骗财物的;以及,对方取得诈骗财物系源于非法债务或者违法犯罪活动的。他人善意取得诈骗财物的,不予追缴。
然而法条归法条,现实往往更复杂——“冻民”们不得不面对的冰冷现实是:在无法抓获犯罪分子的情况下,冻结机关就会直接向资金流向末端收款账户追缴,即便自辩是“善意第三人”,一些冻结机关仍以退还涉案资金作为解冻条件,否则便采取“拖字诀”。
我想,这显然与我们所倡导和追求的“良法善治”“公平正义”目标并不相符,至少可以说是有待商榷。
如果这个结打不开,而我们每个人又都随时可能成为无辜的买家或卖家,现实中又该怎么办呢?有网友支了一招:最好用现金交易,银行没办法冻结。
这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不过,在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这真的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吗?(资深媒体人余瀛波)
丨标题:深度揭秘:三体公司CEO毒杀游族董事长林奇案始末
作者:李微敖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5-11-20
这是一篇详实的调查报道。
细读全文可知,作者一定是跟踪采访此案多年,并拿到了关于此案的核心材料。正如作者所述:“从2020年12月至2025年11月,记者通过近5年时间的调查走访,试图揭开这一惊天大案里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以核心材料为基础,作者对许垚从伪造公章、采购毒物、反复演练到投毒作案、狱中造假立功的完整犯罪链条做了立体还原,具象化了“高知精英”犯罪的特殊性与残酷性,揭露了其光鲜履历下的人性黑洞。
此外,报道还关联企业治理、职场信任边界等现实议题,从而让罪案报道兼具警示意义与社会参考价值。(调查记者刘向南)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