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6级硕士金语垚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5:2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日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11-9 21:10:14 | 只看该作者
学术日志
11.5
文献阅读:《AI只是你的工具吗?”——智能传播生态下短视频博主与AI的人机关系研究》
研究背景: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兴起,推动短视频博主将AIGC融入创作,改变了传统的人机关系。
研究问题:在智能传播生态中,人与AI之间形成了哪些新型关系?这些关系如何影响内容创作与传播?
研究发现:
突破传统“人—机”二元对立视角,引入技术现象学(唐·伊德) 技术世界关系提出四维人机关系类型:
驯化关系:人将AI融入日常生活并加以调试,关系图式为(人→AI世界
诠释关系:人通过AI生成的文本来理解世界,图式为AI→世界)
它异关系:AI成为独立于人的它者,可能引发人的异化,图式为“AI→人(世界)
互构关系:人与AI相互影响、共同建构,图式为(人↔AI世界
思考启发:对于创作者来说,AI不仅是工具,更是具有能动性的“合作伙伴”或“它者”,创作者需保持批判的态度使用AI。而对于人类来说,AI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嵌入我们生活世界、影响我们认知与行为的“行动者”。在智能传播时代,如何与AI共处共创而非被异化,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11.6
文献阅读:《品味区隔与跨越幻象:“土味文化的米姆式传播研究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土味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米姆式传播过程中是否真正实现了不同文化阶层之间的品味区隔跨越。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将土味文化区分为原生态衍生态两种形态,分别对应底层乡镇青年与中上文化阶层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研究从可见性、媒介偏好、隐喻生产和圈层化交往四个层面分析指出,尽管土味文化在传播中看似被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并未打破阶层间的品味区隔。衍生态土味文化通过搬运、戏仿等方式被精英阶层赋予嘲讽意味,成为一种文化游戏,反而强化了原有的社会区隔,并消解了底层文化表达的严肃性。
思考启发:在看似开放、平等的网络传播环境中,文化权力的不平等依然存在。米姆式传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民主化过程,而是精英阶层通过戏谑、模仿实现对底层文化的收编与消解。因此,在分析网络文化现象时,不能仅关注其表面的传播现象,更应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权力结构。文化优势群体也应对自身结构性优势进行反思,并在文化再生产过程中保持对弱势群体文化表达的尊重,避免进一步加剧文化区隔与符号暴力。
11.7
文献阅读:《数字时代怀旧情感的媒介建构与群体互动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以数字时代为背景,探讨了怀旧情感在当代社会中的蔓延的原因与群体互动方式。现代性社会中的个体因精神归属缺失、生活加速与不确定性增强而产生怀旧情感的需求,而数字平台则通过技术可供性将这种情感显性化、场景化与商品化。
摘抄:
传统意义上的怀旧多为一个固定的居所,是与成长经历相关的物质载体。而现代的怀旧则成为意象化的表达,不再拘泥于某一具体的客观地理环境,是怀旧主体内心对以往时光的情愫。
流动性是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社会地理空间上的持续扩张与变动,使人们对空间上特定的“家”的依附情感逐渐淡化,而转向怀想抽象化、符号化、理想化的过去,从“空间怀旧”的情感体验转变到“时间怀旧”的情感体验。
思考启发:数字时代怀旧情感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个体对抗现代性焦虑的一种自我疗愈方式,也是被媒介与资本收编的文化商品。在商业的作用下,怀旧不再是纯粹的个人回忆,而成为一种被技术塑造、被市场驱动的社会情感实践。
11.8
文献阅读:《“U 盘式”情感连接:数字游民在地化社区中的媒介化交往实践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以一个数字游民公社为案例,探讨了数字游民在边工作边旅行的生活方式中,如何通过媒介化交往在在地化社区中建立情感连接。研究发现,数字游民的交往主要围绕“基本生活事件”和“兴趣爱好事件”展开,呈现出“事缘型”特征,并形成了一种“U盘式”情感连接,即情感关系具有“即插即用”和“即走即拔”的不稳定性。这种连接虽然短暂缓解孤独,却难以建立深度信任与持久关系,反而加剧了他们对数字游牧生活方式的不确定感。
思考启发:U盘式”情感连接不仅是数字游民群体的特有现象,在社会语境中也是当代人际关系的缩影。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连接却又异常孤独的时代,媒介技术虽拓展了交往的可能性,却未必能带来深度和稳定的情感联结。
11.9
文献阅读:《那是一座围城互联网“大厂”实习生的劳动期待与剧本书写》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以以詹姆斯・斯科特的“潜隐剧本”理论为基础,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揭示了互联网大厂实习生从满怀期待到理想幻灭的转变过程。实习生入职前因幻想对大厂抱有精英梦等高度期待,但在实际工作中遭遇边缘化劳动、身份冲突、社交碰壁等现实落差,从而经历“期待—祛魅—抵触”的心理过程。尽管内心不满,他们因现实考量并未直接反抗,而是采取“剧本调适”策略,在公开场合表演顺从,在私下空间表达真实情绪,通过自主调适来维护自身利益。
思考启发:这篇文章揭示了在光鲜的大厂标签之下,青年实习生所经历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在其中为维系自我所进行的情感与行为调适。“剧本调适”体现了当代青年在现实压力与个体诉求之间的策略,他们并非全然顺从,也不会公然反抗,而是在“前台”与“后台”之间不断切换。然而,这种困境也暴露出当前实习制度与职场文化中存在的深层问题,不平衡的的权力关系正不断消耗年轻人的热情与信任。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7 09:25:51 | 只看该作者
学术日志
11.10
书籍阅读:《规训与惩罚》福柯
由于毕业论文选题与“身体政治”有关,所以选择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进行阅读。
开篇描述了18世纪的一次刑罚现场,犯人被四马分肢,最终焚尸扬灰。而80年后,监管所出现,书中介绍了巴黎的一所少年监管所的作息时间表。刑罚从肉体折磨走向了肉身监禁。这种变化的核心在于: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酷刑消失了。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转变有哪些意义?是这本书要讨论的重点问题。在尚未阅读后面的内容时,能想到的原因都比较宏观,应当离不开文明的进步,人道主义的发展,但却很难想到深层原因。而肉体为什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刑罚的主要承载体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11.11
书籍阅读:《规训与惩罚》福柯
摘抄:在人们看来,这种惩罚方式(肉体折磨),其野蛮程度不亚于,甚至超过犯罪本身,它使观众习惯于本来想让他们厌恶的暴行。它经常地向他们展示犯罪,使刽子手变得像罪犯,使法官变得像谋杀犯,从而在最后一刻调换了各种角色,使受刑的罪犯变成被怜悯或赞颂的对象。
思考:这段话回答了刑罚从肉体折磨转向的一个原因。即肉体折磨本身也是野蛮的,这种野蛮会模糊惩罚与犯罪的界限,用“野蛮”来惩罚“野蛮”是行不通的。同时由于这种惩罚的公共性,惩罚现场被公众所一览无遗,其示范意义也是负面的。它将让公众产生两种情感,对罪犯的怜悯或是对折磨的狂欢。
11.12
书籍阅读:《规训与惩罚》福柯
摘抄:惩罚将愈益成为刑事程序中最隐蔽的部分。这样便产生了几个后果:它脱离了人们日常感受的领域,进入抽象意识领域;它的效力被视为源于它的必然性,而不是源于可见的强烈程度;受惩罚的确定性,而不是公开惩罚的可怕戏剧,应该能够阻止犯罪;惩罚的示范力学改变了惩罚机制。
思考:书中提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司法与判决保持着距离”。这种距离把过去当众鞭笞、处决的残酷场面,变成了在监狱里悄悄执行的刑期。这样一来,惩罚的重点不再是制造恐怖的公开表演,而是变成了通过一套客观、冷静的法律程序,来规训和改造一个人。
11.13
书籍阅读:《规训与惩罚》福柯
摘抄:人们不再直接触碰身体,而是触碰身体以外的东西.....现在,人的身体是一个工具或媒介。如果人们干预它,监禁它或强使它劳动,那是为了剥夺这个人的自由,因为这种自由被视为他的权力和财产。惩罚从一种制造无法忍受的感觉的技术转变为一种暂时剥夺权力的经济机制......夺走犯人的生命,但不让他有所感觉;剥夺囚犯的全部权利,但不造成痛苦;施加刑罚,但没有任何肉体痛苦。诉诸心理——药理学和各种心理“阻断药”——哪怕是暂时的——是这种“非肉体”刑罚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
思考:这标志着惩罚方式的一次深刻转向。惩罚的重心从肉体折磨转向剥夺权利与自由,身体不再是直接惩罚对象,而是权力运作的中介。这种“非肉体性”惩罚通过一系列手段,试图在最小化痛苦的同时实现最大化控制,其极致发展便是以“阻断”方式间接作用于人的心智与意识,实现一种更为彻底的文明层面的内在规训。
11.14
书籍阅读:《规训与惩罚》福柯
摘抄:死刑被简化为明显可见但瞬间便完成的事情。法律、执法者与犯人身体的接触也只有一瞬间了......其目的就是对一个拥有各种权利,包括生存权的司法对象行使法律,而不是对一个有疼痛感觉的肉体行使法律。
思考:当死刑被简化为瞬间的操作,它便不再是施加于肉体上的酷刑,而是演变为一种纯粹的权利剥夺仪式。权力不再需要通过漫长的痛苦来彰显自身,相反,它通过一种干净利落的方式,宣告对生命权的否定,揭示了现代法律体系的抽象性本质。法律通过将活生生的“人”抽象为一个承载“权利与义务”的司法符号,成功地将其与有痛感的肉体分离开来。正是借助这种抽象性,法律能够在实现终极惩罚的同时,维持人道的现代性面貌。
11.15
书籍阅读:《规训与惩罚》福柯
摘抄:事实上,即便是最单纯的监禁也总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肉体痛苦。怎么可能有一种非肉体的惩罚呢?答案似乎就在问题之中:既然对象不再是肉体,那就必然是灵魂。曾经降临在肉体的死亡应该被代之以深入灵魂、思想、意志和欲求的惩罚。
思考:现代刑罚机制一个核心转变就是其作用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惩罚并未放弃对身体的强制,但其根本目的不再是制造剧烈的肉体痛苦,而是试图通过控制身体来触及并改造人的内心,即所谓的“灵魂”。痛苦被内化为一种心理压力,通过隔离、纪律与时间规划,作用于人的思想、习惯与情感。现代刑罚因而演变为一套精密的“灵魂改造技术”,旨在从内部重塑个体,使其行为模式符合社会规范。
11.16
书籍阅读:《规训与惩罚》福柯
摘抄:侵犯行为受到惩罚,但侵略性格也同时因此受到惩罚。强奸行为受到惩罚,性心理变态也同时受到惩罚。凶杀与冲动和欲望一起受到惩罚......这些措施的目的不是惩罚犯罪犯法行为,而是监督这个人,消除其危险心态或改造其犯罪倾向,甚至在罪犯转变以后,仍然维持这些措施。
思考:现代刑罚逻辑的干预对象从具体的“违法行为”扩展至抽象的“罪犯性格”。惩罚不再仅仅是对过去罪行的惩罚,而是转向了对未来风险的预防与管理。法律机制与知识话语(如心理学、精神病学)在此结合,共同构建了一套针对个体倾向的评估与矫正体系。这使得干预措施得以无限延长,即便在行为矫正后,监督仍可基于潜在的“危险性格”而持续存在。刑罚的目的从实现报应的正义,转变为对社会环境中不确定性的持续性管控。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学术日志
11.17
摘抄:我们应该揭示,惩罚措施不仅仅是进行镇压、防范、排斥和消灭的消极机制,它们还具有一系列积极的、有益的效果,而他们的任务正是提供和维持这种效果......从这种观点出发,鲁舍和基西海默尔将不同的惩罚制度与它们在其中运作的生产制度联系起来:譬如,在奴隶制经济中,惩罚机制被用于提供一种额外的劳动力——在战争和贸易所提供的奴隶之外,造成一批“民法”奴隶;在封建制度下,在货币和生产的早期阶段,我们会发现肉体惩罚急剧地增多——在大多数情况下,肉体是唯一可以触动的财产。
思考: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惩罚”的意义。惩罚不仅具有消极意义,同时也为经济制度服务,它更是一种隐蔽的机制。福柯揭示了惩罚制度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之间的深刻联系。在奴隶制经济中,惩罚直接生产出“民法奴隶”以补充劳动力;在封建制下,对肉体的残酷惩罚则是对可触碰财产的直接操作。这表明,惩罚形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刻嵌入并服务于其时代的经济逻辑,它通过管理“人”这一特殊资源,镇压越轨行为,积极地塑造和维持着社会运转所必需的经济秩序与劳动力结构。
11.18
摘抄:肉体也直接卷入某种政治领域;权力关系直接控制它,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仪式或发出某些信号。这种对肉体的政治干预,按照一种复杂的交互关系,与对肉体的经济使用紧密相连;肉体基本上是作为一种生产力而收到权力和支配关系的干预。但是,另一方面,只有它被某种征服体制所控制时,它才可能形成为一种劳动力(在这种体制中,需求也是一种被精心培计算和使用的政治工具);只有在肉体既具有生产能力又被驯服时,它才能变成一种有用的力量。
思考:身体不再仅是生物性存在,政治机制通过一些列手段,致力于将原始的身体能量转化为可被计算和利用的社会资源。这种转化过程与经济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密不可分——只有当身体同时具备生产技能和服从特性时,它才能完全融入现代社会的生产体系。福柯笔下的规训主要依托于监狱的实体机构,那么在如今的数字时代,算法推荐、数据监控和绩效管理等新机制,是否构成了一种更精细、更无处不在的新型“身体控制”?
11.19
摘抄:或许,我们也应该抛弃那种传统的想象,即只有在权力关系暂时不发生作用的地方知识才能存在,只有在命令、要求和利益之外知识才能发展。或许我们应该抛弃那种信念,即权力使人疯狂,因此弃绝权力乃是获得知识的条件之一。相反,我们应该承认,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思考:这是在阅读本书之前就已经了解过的福柯的著名思想,“知识即权力”,结合书中的语境来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观点。关于犯罪、人性和“正常”行为的知识,并非先于刑罚制度存在,恰恰相反,它们正是在监狱、法庭这些权力关系的核心地带被生产出来的。对罪犯的观察、分类、评估和改造实践,直接催生了犯罪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因此,权力并非仅仅是知识的障碍或压制者,它更是一个积极的生产者。同时,这些新生的知识又反过来为权力提供了更精细、更科学的干预技术与合法性依据,从而构成了一个彼此强化、共同扩张的循环。
11.20
参加毕业论文开题答辩,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修改开题报告。
学习到了自己的论文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追求面面俱到,找不到细致的小切口,导致论文框架看起来比较松散凌乱。后续应该聚焦于具体的点进行展开,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宏大选题。
11.21
摘抄:如果认为这种灵魂是一种幻觉或一种意识形态效应,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它确实存在着,它具有某种现实性,由于一种权力的运作,它不断地在肉体的周围和内部产生出来......这个灵魂是一种权力解剖学的效应和工具;这个灵魂是肉体的监狱。
思考:“灵魂是肉体的监狱”,非常引人思考的一句话,我们往往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而福柯并非在讨论哲学或神学意义上的灵魂,而是指一种由权力机制所建构的。这个“灵魂”是各种规范、知识和社会期望内化的产物,它通过纪律、教育和惩戒等手段被植入身体,从而使人进行自我审视、约束和规训。最终,这个内在的“灵魂”成为了最有效的看守,它让个体从内部主动遵从外部规范,从而使肉体安于其无形的牢笼之中。
11.22
摘抄:近年来,监狱暴动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当然,暴动的目的、口号和方式似乎有某种矛盾的东西。有些暴动是反抗整个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恶劣物质状况,但是也有些暴动是反抗模范监狱、镇静药物、隔离手段以及医疗和教育措施。这些暴动不是相互矛盾吗?实际上,它们是肉体层面的反抗,反抗的就是监狱这种实体。问题不在于监狱的环境是否太严酷或太令人窒息,太原始或太有章法,而在于它本身作为权力工具和载体的物质性。
思考:无论环境是恶劣还是“人道”,其核心都在于通过空间隔离、时间控制与行为监视,将个体强制纳入一套彻底的规训体系。因此,无论是反抗原始的铁窗,还是反抗现代的科学矫正手段,本质上都是肉体对这种剥夺自主性的过程的直接抵抗。
11.23
《规训与惩罚》第一章:犯人的身体 整体思考
读完一章,最深刻的感触在于福柯揭示了惩罚权力运作逻辑的根本转向。他并非简单地对比公开处决的野蛮与现代监狱的文明,而是通过这种鲜明对照,展现出权力技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
公开处决中,权力直接作用于肉体,通过制造极致的痛苦来彰显律法的无限权威。而现代惩罚则走向隐蔽,它将目标从肉体转向灵魂,从报复行为转向规训整个人。惩罚不再专注于制造短暂的剧痛,而是致力于通过精确的时间表、监视和裁决,将个体塑造为温顺且有用的身体。这种转变使得权力更加经济、高效,也更为无孔不入。
这一章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那些看似中立、科学的制度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它们或许不再使用酷刑,但其背后所蕴含的规训逻辑,却在以更精细、更持久的方式,持续地塑造和管控着我们每一个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