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6级硕士王昕越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5:2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日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11-9 19:33:33 | 只看该作者

11月3日 周一

近期在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阅读了许多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报刊的读报员、通讯员、宣传员相关的文献。

《延安时期读报组的群众性实践考察 郭小良 张楠

这一时期,既有各级党委自上而下直接指导组建的读报组,也有由工农群众自下而上自发组建的读报组,“少数农村知识分子自发组织了读报活动,被政府发现加以引导,利用了起来”。这种具有自发性、自觉性、自主性的群众读报组是根植于群众中的群众性组织,反映了群众读报意识的觉醒,也是群众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和党的思想的自觉靠拢,实现了读报组群众性的自为转向。延安时期建构起了一整套形态趋于完备的办报、发行、通讯、读报网络。

延安时期建构起了一整套“办报、发行、通讯、读报网络”,读报组的政策也呈现出从土地革命时期“自上而下”到延安时期“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实践特征。第二种“自下而上”也正是我所想搜集资料的重点,即抗战时期读报组读报员从“纸上政策”到“田间动员”的转变以及在基层“二次传播”中的作用。

在读报员的读报与传播形式方面,这篇文献也指出:读报员一边读报,一边绘声绘色地用群众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通俗化地讲解报纸要闻,有的边读边唱报纸上的唱词或歌谣,有的把报纸刊登的部分内容编成陕北道情,有的甚至用广场秧歌形式演出报纸内容,以此实现党的思想传播。从而不断激发农民的喜怒哀乐,形成集体兴奋与情感共鸣。

11月4日 周二

抗战日报与边区群众的读报运动 王乐

《抗战日报》通讯员一般由根据地基层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担任,其身份具有多重性。除《抗战日报》通讯员外,还承担着学校教员和冬学教师等多种角色,是助推读报运动落地普及的二级力量……这些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能分到各个基层小组中,进行再下一层级的读报识字教育,形成助推读报运动落地普及的三级力量。与此同时,学校教员教导下的小学生也成了使读报运动从进村变为入户的重要助力。这也是我想研究的中共报刊读报员、通讯员以及宣传员的多重身份以及在读报运动中的二级传播功能,在这篇文献中指出,读报员通常由基层文化水平较高者担任,兼具教师、宣传员等多重身份,形成了一种“二级传播力量”。

此外,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注意到1945217《抗战日报》刊发的一篇《张智升村冬学推行小先生制,组织识字读报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根据地报刊传播过程中推行的一种“小先生制”。抗战根据地的“小先生制”是将陶行知平民教育的理念,引入冬学运动中,即号召识字的小学生、青年人阅读报刊,了解报刊内容,再向家里人、村里人传递,进而教身边群众识字的一种传播方式,形成了一种基层自助式学习的方式。因此我受启发想搜集类似于“小先生制”的二次传播环节和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角色来撰写论文。

11月5日 周三

《以报为媒: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读报组的政治传播解析》葛曲,秦燕

这篇文章主要讲延安时期的读报组通过“民教民”“父教子”“夫教妻”“哥哥教弟妹”等形式进行报刊传播,扩展了读报的影响范围,也建立起一种读报的熟人网络,延伸出一个“从组员到民众”的二级传播结构,将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可理解、可接受的内容,使党的意识形态“下沉至乡村每一个个体”。

这篇论文就明确地将“二级传播”的传播学理论联系到了抗战时期的报刊传播实践当中,并直接提出了在根据地读报组当中构建出一种二级传播结构,也为我确定“二次传播”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引入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

11月6日 周四

在阅读读报组相关文献过程中,我也发现关于读报组读报员的传播方式与技巧的有趣的方面,在晋绥地区为了克服农民文化水平低的障碍,读报员普遍采用当地方言、俗语和比喻,将书面语转化为“庄稼话”。

革命传播视域下晋绥边区读报组探析——以《抗战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尹志兵,姜良芹

这篇文献指出晋绥根据地读报组读报员将艺术与读报结合,“将铜器打起来,奏起丝弦,唱起道情,男女拥挤得来了,趁机会就读一阵报”;有些地方“每隔一天读一次,同时进行娱乐,排演剧本”;把“生产计划、贷粮贷款等编成歌子,这样识字不识字都能唱,用歌子把自己的工作介绍出去”;用广场秧歌形式演出《生产大活报》外,并赶排《财主请客》《好庄稼》等小型歌舞快板句”

晋绥读报员“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大家听”,甚至将政策内容编成歌谣、快板的办法,可以有效提升报刊内容在根据地民众之间传播的趣味性与接受度。

11月7日 周五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1-50页

以团结反法西斯和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内容为重点,如为太平洋抗战的宣言,中央对华侨工作的指示,以及对西北考察团来延安的欢迎等。

11月8日 周六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50-100页

主要为中共领导人接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会谈、问题与答复,其中高度强调我们在敌后的根据地的战略价值不可忽视。对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也详细介绍了敌后战场的敌情、伪情、友情和我情,以及对在抗战中牺牲的国际友人进行表彰等。

11月9日 周日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100-130页

主要为对外贸易方面政策、商业资本发展的设想等,如回答参会记者书面问题,问:商业资本发展,是不是你们的理想?答:今天我们的政策是扶助私人资本发展的。向:私人利润有限制吗?答:没有。问:将来是否希望以公营商店替私人商店?答:现在还没有这样想。就系统地回答了中外记者团对根据地以及中共政策的疑虑问题。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7 09:26:06 | 只看该作者

11月10日 周一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130-150页

主要内容为外国记者如福尔曼、武道、爱泼斯坦等人采访了王德安、刘绍庭等投诚到延安的军人。在采访中王德安讲述了自己从西安来到延安的经过,认为国民党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均不民主,由少数人集权,而共产党基本是民主的。其中斯坦因、爱泼斯坦、福尔曼等外国记者都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团结抗日方面的努力和贡献,肯定了延安的重要性,同时希望国民党当局能与中共保持友好关系,团结抗日。

其中《我从陕北回来》一文让我最印象深刻,文章中这样写到:“人民都有选举权,适应抗战的学校,强烈的抗战意志,言论出版自由,我看见了战斗。”他们通过自己的笔触和镜头,向世界传递了关于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和中共的立场与态度。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中共成功地展示了自身在抗战中的积极贡献和坚定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11月11日 周二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150-200页

今天阅读的内容主要与延安根据地如何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相关,中央为提高工农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文化水平,不断改进《新华日报》、《解放》、《群众》等报刊内容,设立各级培养干部学校、训练班等。边区教育厅柳湜厅长也提出了边区教育事业的原则,即符合民族战争要求、符合民主制度要求、和边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照顾到各阶层,符合边区人民实际情况。

11月12日 周三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200-250页

学习对中外记者团工作的重点和政策,即“宣传出去,争取过来”。

对中外记者,既要一视同仁,也要有所不同,要明确工作的重点。这次延安的工作重点,就应该放在外国记者身上,外国记者中又要更加重视史坦因、福尔曼等人的工作。至于带领中外记者来的国民党人员,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对他们要强调宣传坚持抗日、坚持民主、坚持团结,防止他们挑拨,并打破他们的控制。

11月13日 周四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250-300页

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重要价值之一就是看到了延安地区的真实生活,让外国记者了解到了延安的真实情况。“我们希望记者们能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真实地向全世界展示和介绍出来”。这也让我想到了斯坦因曾在《红色中国的挑战》中回忆道:“我是完全自由自在进行调查的,可以随便到我所要到的地方去,随便找我要找的人谈话。”我们通过积极回应国民党的不实宣传和舆论攻击,反驳和揭露了无耻的谣言,成功维护了边区的声誉和形象,让外界对边区真实情况有更真实的判断和了解。

11月14日 周五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300-350页

外国记者访问延安的积极影响方面,通过外国记者的笔触,中共向国际社会传递了自身在抗战中的正面形象,同时也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国共合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如外国记者返回大后方和本国后,以翔实的笔调大量宣传延安和解放区的欣欣向荣的面貌和八路军、新四军的伟大战绩。福尔曼1945年在美国出版了一本《红色中国的报道》,引起了美国人民的普遍关注。以后史坦因又写了一本比福尔曼更好更深刻的书——《红色中国的挑战》,于1946年在美国出版。他还写过《中国共产党与解放区》《八千六百万人民随着他的道路前进》等文章,在美国、英国的报刊上发表,影响很好。爱泼斯坦更曾给《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写过不少文章,有说服力地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

11月15日 周六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350-400页

延安文化界招待中外记者团时,包括艾青、丁玲、吴伯箫等在内的延安文化界人士在会上向外国记者讲述了延安宽松的文化氛围,介绍了延安文化工作的丰富多彩,并澄清了国民党当局对他们的一些不实、不友好的言论。会上还邀请中外记者团去参观边区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队。这其实就反映了我们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方式的灵活与巧妙,可以避开信仰与路线方面的矛盾,从而使我们党的思想与精神、根据地的文艺工作实质可以通过共识以及易于他人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11月16日 周日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400-430页

对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的宣传方式与情感传播、共情传播也有类似之处。比如在实地参观方面,中外记者团在我党干部的陪同下参观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实景,中外记者们被我党军民与国民党军人迥然不同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生产的精神风貌和昂扬斗志所震撼。在战争中,盟国记者们积极收集八路军作战时的图片影像资料,进行访问和谈话,国际反法西斯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可以看到记者们被八路军军民团结的作战氛围深深感动,他们亲眼目睹了八路军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感受到了八路军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些史料都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国际宣传的效力。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11月17日 周一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430-545页

本书的后一百页主要为延安文化届座谈会的内容,读完这本书,我收集到了许多有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思想的史料与资料,对我后续的论文写作或许有所帮助。

并且通过阅读与整理这本书,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时期对外宣传的策略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也为我们党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形式多样的宣传、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重视舆论斗争的策略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时期对外宣传的主要特征。

11月18日 周二

今天作为工作人员参与山西省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的现场准备工作,在会场听取了授课老师对“传播好主流声音”的探索与思考。

11月19日 周三

大学生网络交往文化的透视与引领陈圣军

本篇文章主要讲了“梗”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热衷追捧的社交方式和文化范式,呈现出新颖表达与语言匮乏共在、情绪疏解与行为失范并行、凝聚共识与价值迷失抵牾的现实表征,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不仅是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不断疯狂迷因复制的语言游戏,还是一种网络符号消费行为,更是他们自我保护式的隐性抵抗行为的特殊反映。对此,应从正视“梗”语隐性价值表达、帮助大学生塑造理性思维、优化主流价值话语体系等方面祛魅和释惑,助力大学生纾困、解忧、去苦,从而全面系统地防范和消解大学生网络交往“梗”文化的负面影响。

阅读后我也有一些思考:互联网文学让我们更自由地表达观点,但“发疯”之后的语言环境值得我们反思。这种情绪宣泄式的语言终究偏娱乐性,也可能会污染我们的语言环境。“梗”要适度,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文学可以作为生活和社交的调味品,但终究无法代替主流话语体系和价值观,而这种受众更倾向于年轻人的“文学”,也因为其圈层的局限性很难赢得各年龄阶段的认可。如何正确处理好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如何在尊重和鼓励多元文化“美美与共”的同时,维护语言环境和网络环境的良好秩序,仍是需要我们不断探讨的课题。

11月20日 周四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认同建构研究》 刘小燕 李静 程畅

本篇文章在厘清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与“国际形象认同建构”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认知、认同情况进行了海外调查,进而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认同与否之动因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本质内涵是中国共产党行为,以及中国共产党与“他者”解释中国共产党行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认同建构的本质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行为“培养”“引导”或“吸引”海外公众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同,并消弭因他者建构导致的“不认同”。当前,国际公众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同现状与理想图景存在一定距离,表现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了解和好奇、恐惧或焦虑、“敌视”、认可与支持。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认同障碍主要来源于利益之争产生的低战略互信,制度之壁下意识形态的反感,不同文化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及有意误读和无意误读形成的认知、认同壁垒。

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有以下思考:从横向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国际形象建构,是否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而采取不同的叙事话语和形象建构技巧?从纵向视角来看,针对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国际形象构建,是否因国内环境变化、国际时代变迁而灵活调整?本文量化的研究方法,也为这类宏观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小切口的研究视角,为我提供了相关研究的参考样本。

11月21日 周五

《契约隐喻:亲密关系的虚拟数字契约研究——基于抖音用户“续火花”行为的考察》 景义新 孙佳雪

抖音火花为亲密关系缔造了虚拟数字契约,塑造了新型社交行为与社交文化。这篇文章采用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分析火花在亲密关系中的象征意义、基于火花的亲密关系发展过程以及火花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火花作为虚拟中介物影响和调节用户行为;续火花的过程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点——本研究在社会渗透理论和阶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契约隐喻”,将续火过程分为“契约签订”“契约遵守”“契约强化”“契约协商”“契约内化”以及“断契”六个阶段;火花对亲密关系产生了强化、降级或弥合的影响。本文引发了对火花这一虚拟中介物的思考,深入认识虚拟中介物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机制,以利于探寻亲密关系的缔造和良性发展路径。

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其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在赋能传统行业、建构生活行为和人际关系塑造等方面。如抖音“续火花”等,将虚拟的人际关系外化为可见的平面标识,以互动的形式将人际关系的维系设置日程。“续火花”这一行为,不但显著提升了人们对维系某段社会关系的重视,更作为一种心理暗示,建构了社交生活中的新行为模式,以契约意识强化了现代人们对社会关系维系的认知。这篇文章视角独特,从时髦的“续火花”行为出发,将媒介技术、社交活动、契约理论相结合,言之有物、别出心裁。

11月22日 周六

《从建构想象到指导实践:“列宁主义”概念在华早期传播的知识之维》 丁丽琼

“列宁主义”一词在华早期传播的表述大致经历了列宁的/过激派的主义这一偏正短语,译自英语和日语的广义派主义、过激主义,以及借用英文“Bolshevism”原词及其音译、意译,到自觉阐释并最终定型为“列宁主义”这一专门概念的过程。“列宁主义”出场前后及其接受与定型显示了列宁主义由“了解的非正式知识”逐步转向“掌握的正式知识”,进而成为行动指南的过程。这一过程揭示了作为知识的列宁主义在华早期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媒介偏向、权力关系乃至偶然因素。其中,既包括国内对“列宁主义”知识来源的洞察和列宁主义由思想转入实践过程中的意义争夺,也包括特定事件、人员流动乃至翻译及书写的影响,由此提示了历史选择的过程。

作者以传播学的视角,引入量化词频分析,研究了“列宁主义”在我国传播的过程,从自省自查的理解想象,到接受转化的实践应用,国内对“列宁主义”表述的变化,反映出其传播效果的逐步深入。

11月23日 周日

《英雄亦问出处:<英雄联盟>游戏角色刻板印象研究》 李耘耕 黄原

当代的游戏生产致力于改变性别与种族刻板印象,但是这种努力常常收效甚微。本研究基于“品性-能力”刻板印象模型以及计算文本的方法,对《英雄联盟》游戏角色刻板印象进行“编码-解码”分析。研究发现,在编码层面,游戏创作者致力于打破角色类型与性别种族的强关联,但是中国游戏玩家在认知角色时,依然代入了性别与种族的刻板印象,但部分刻板印象也会随着角色类型的多元化而消解。本研究构建了中文刻板印象内容词典,并对中国游戏玩家对《英雄联盟》游戏角色解读视频的弹幕文本进行计算分析。本研究扩展了刻板印象和“编码-解码”理论在游戏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计算文本的新方法工具说明游戏编码需要从多模态角度突破传统的刻板印象,以促进游戏玩家的多元认知。

这篇文章从一个较为新鲜的角度出发,研究全球视角下游戏人物形象和人们对性别种族认知的关联,以刻板印象理论为主体,研究中国玩家角色认知和独特的印象建构。而从另一个层面,游戏公司为抵抗传统刻板印象而在游戏角色方面进行的特殊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玩家的抵抗式认知,反而会固化相关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巩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