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需要融入到社会,走进自然。让他们接受“社会化”融合,也是对他们行为干预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在“社会化”融合还有待完善的当代中国,显然还是过于理想化了。悲剧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演了——8岁的自闭症男孩走失遇难。 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很多意外事故的新闻报道会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注脚,这并不是对某个行业某个事物的阻碍——或许最初的时候是这样的——更重要的还是为这个行业这个事物积累一些经验,避免出现野蛮生长。 所以,新闻报道有一个作用,就是为了让“前事”成为“后事之师”。
丨标题:河南郏县“苏东坡文化”投资项目停滞陷争议,发起人“外籍院士”是何身份? 作者:王思思 来源:界面新闻 时间:2025-08-14 这不是新现象。地方政府间游走着各种虚假title的招摇撞骗者,至少有几十年时间了,今年得到较多曝光。机构媒体对此现象的报道基本落后半拍,成为个人爆料的追踪者,但在此过程中提供了更坚实佐证。 除了这些骗子,我更关心的其实是:骗子并不高明,近乎一眼假,各地政府为什么如此降智选择相信呢?(知名媒体人韩福东)
丨标题:8岁自闭症男童走失遇难背后:那些把孩子送进独立营“自然疗愈”的家长们 作者:罗丹妮 杨雨奇 沈宁静(实习生) 黄秋玥(实习生) 来源:红星新闻 时间:2025-08-17
一次偶发悲剧实则带有必然性,挖掘出偶发性背后的必然性,是这篇报道的最大亮点。报道围绕“明日光明”独立营展开,揭示了生意与情怀之间的模糊地带,以及家庭在面对自闭症孩子时的两难困境。在缺乏资质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情况下,生意最终只能沦为“危险之旅”。而这背后还有自闭症家庭的压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和无能为力。此类事件不仅是家庭悲剧,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 此次事件,暴露的仍是公共安全问题与应急响应短板,只不过这次需要应急的对象是自闭症儿童,更具特殊性。 从文本完善角度考量,家庭困境、行业深层问题,以及如何做到政府、家庭、社区、技术等方面的协同,值得进一步探讨。(资深媒体人王强)
丨标题:尿毒症病人,在这家服装厂重建“体面”生活 作者:吴瑜 罗丽娟(实习生)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5-08-13 “尿毒症”三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换肾”“终身透析”“因病致贫”这样一些空洞的概念,新闻报道也多关注病人的基本医疗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对病人个体医疗之外的需求关注是不够的。 这篇报道让我们看到这些尿毒症病人在医疗之外的社会性需求,如生计,如尊严…… 没有人愿意被当成一个躺着等死的病人,被人可怜和嫌弃。 国家医保已覆盖了90%以上的透析费用,对于部分经济贫困地区的病人家庭来说10%的透析费用仍是一个负担。这些病人没有高学历,没有一技之长,疾病的原因连体力优势也丧失了,频繁的透析使得他们无法适应一般的工作需求,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无论是对病人自己还是家人,甚或是旁人,尿毒症病人都是一个负担。 对于尿毒症病人来说,“不当家里负累就成”是基本需求,“有尊严地活着”是新的希望。文中主人公张顺的目标是“我只想努力挣钱,比之前过得好。”他说:“我们是有病,但不能病恹恹躺平,肾坏了脑子没坏;也得照顾好身体,身体是本钱,本钱没了,都是白玩。”另一位主人公邱秀兰说“我宁愿累死,也不要病死” 。这是他们透析命运中最朴实的追求。 近年广州一些民营透析中心开辟出以工养医的生存路径,病人与透析中心相互依存,透析中心给病人提供工作机会,病人以工资抵扣透析所需个人费用并有结余,肾友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了集体,获得了温暖。文中报道的服装厂,病友们还自发成立互助基金…… 《尿毒症病人,在这家服装厂重建“体面”生活》这篇报道讲的是尿毒症病人通过透析中心提供的工作机会赚钱以支付透析费用,病人与透析中心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揭示了尿毒症病人关于的谋生、尊严、体面地活着的新追求,这种需求通过这篇报道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 透析中心以工养医的做法是新出现的事物,一切仍在探索中,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记者也提到了相关问题的争议,如果能增加相关医疗主管部门的采访会更有力度,比如相关部门是否了解到这一现象,对这一现象的态度和看法,如何改进和提升管理等等。 此外,如果对系统性解决尿毒症病人透析、就业难问题的症结点进行整体思考会让这篇报道更显深度。(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教师、博士唐次妹)
丨标题:佛山,与蚊子缠斗的一个月 作者:杨宝璐 蒋文昕(实习记者)温柠宁(实习记者)周妍(实习记者) 来源:北青深一度 时间:2025-08-07 后疫情时代,涉疫报道如何回应读者关注点 今年夏天,“基孔肯雅热”在南中国的流行,唤起了很多中国人记忆深处对疫情生活的警觉。社交媒体传播的一些消息,比如一些地方重启核酸检测、有地方限制居民在药店购买退烧消炎类药品,等等更是引发了更多人的焦虑。这个“基孔肯雅热”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我们会不会重回到那个防疫压倒一切的时光中去? 因此,北青深一度的深度报道《佛山,与蚊子缠斗的一个月》,其选题的重要性、针对性自不待言。短短不到5000字的篇幅,读者可以看到不幸感染者对症状的自述、防疫志愿者的艰辛、政府部门的态度与举措。报道要言不烦,材料充实,尤其对一些政府防疫举措的叙述不动声色而客观详实。 当然,在眼下这个后疫情时代,读者对于涉疫事件的报道,有更深层次的关切。经过三年疫情,哪些手段是不可或缺的,而哪些当时应急性的举措事后看其实可以避免?我们如何避免防疫过程中习惯性路径依赖,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在有效防疫与公众正常生活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这篇报道视角还可以更多元一些,追问还可以更深入一些。(高校新闻学老师王天定)
丨标题:一个卡车司机村的奋斗和“内卷” 作者:田进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5-08-09 物流行业卡车司机个体户作为最微观、最活跃的市场主体,其生存状态是经济运行的缩影。经观的这篇报道以大郢村卡车司机群像为样本,揭示了经济下行期这一群体的真实困境——一边是货运总量的下降,另一边是货车运力的增加,导致低价“内卷”不断加剧,折射出宏观经济环境对普通劳动者的深刻影响。文章重点聚焦于大环境下小人物的奋斗和努力,例如,以村集体经济应对行业变化的尝试,试图从村庄层面求解行业“内卷”的出路。 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卡车行业的困境。若能在货车司机与货主老板之间的供需关系变化、同行之间的竞争、政策效果等方面更深挖掘市场供需失衡背后行业“内卷”的深层次原因,或能为决策层面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该文成为今年以来关注卡车司机群体的优秀报道之一。(资深媒体人郭芳)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