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恩师甘惜分教授的信(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恩师甘惜分教授已经离开我们快10年了。在他110周年诞辰纪念日临近之时,各位博士生师兄师妹相约写一些纪念文章。前几日我写了一稿,不甚满意,投喂给人工智能d。几秒钟后得到一篇长文,结构严谨,思路细密,洋洋洒洒像一桌满汉全席,满目辉煌而缺乏温馨与鲜香。我又把文稿投喂给人工智能C,得到的作品线条明快疏密有致,只是像一幅粉笔画,缺少灵气与意韵。我有点失望,再把文稿投喂给人工智能W。它没有辜负我,打出的文章亦庄亦谐 淡雅可欣。只是读来读去,总感觉到缺少最重要的一点坦诚和真挚。
我推开电脑,铺开稿纸,关闭了房间里所有的吊灯、射灯、筒灯,只打开一只小小的台灯。在淡黄色的灯光中,收拢思绪,提笔写下了致恩师的信。
敬爱的甘老师:
1980年您为本科生作新闻理论课程讲座,从那时算起,我和您相识已有40多年了。1992年我报考您的博士研究生,我们相知也有30多年了。在我们相知相识的几十年里,非常惭愧,我从未给您写过信,但是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您家中,多少次的当面教诲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师生见面时,您经常说的开场白就是:来讲讲社会上有什么新闻,讲讲你们单位的故事。今天我就要讲一个您与我之间的小故事——            
无署名的讲义
我们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从第二学年开始上新闻专业课。专业课的第一门课程就是新闻理论,授课老师是理论教研室的刘志筠教授。她在课堂上讲到的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舆论导向等观念,让我们这些新闻小白眼界大开。
那时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不久,学校的条件很差。有些课程有老师没有讲义,有些课程有讲义没有老师,有些课程既无讲义也无老师,几个班的同学挤在一起看电视录像。刚开始新闻理论课也属于有老师无讲义那一类,刘老师上课全靠面授和板书。每堂课大家都认真听讲,抓住一字一句,把笔记本记得满满的。后来刘老师带来了一本《新闻理论基础》,是油印的讲义本,全班同学都视若珍宝争相摘录。讲义封面上没有写着作者的名字,只写着理论教研室集体创作。当时集体创作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学术著作和艺术作品上都是这样署名的。在教学中,刘老师特意向我们介绍说,这本讲义的作者是甘惜分教授,由此我们第一次听到了甘惜分这个名字。
说来可笑,我最早时以音取义,竟以为甘惜芬一定是一位和刘志筠教授一样十分干练的女学者。后来才知道惜分不是惜芬,想想真是自己的浅薄,闹了一个大乌龙。
没有作者署名的油印本讲义《新闻理论基础》,伴随我们学完了这门课程。几经辗转多次换手,最后这本油印的讲义不知被哪位有心的同学收藏起来了。然而书中那些新闻理论的远见卓识,却深深地刻在同学心中,成为我们每一位同学踏上新闻职场的坚实基础。无署名的讲义让我们记住了认真负责的刘志筠教授,记住了当时还从未谋面的甘惜分教授。
甘老师,您离开我们已经将近10年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之中。走出中国人民大学西门,来到昆玉河边,我要把这两页薄纸铺展在水面之上,让它随波而去。我相信在遥远的水天一色之处,您一定能收到这封短信。
敬爱的甘老师,您收到了吗?
敬爱的甘老师,您在哪里
肃此敬请师安!


                                学生王甫
                        2025316


来源:传媒1学术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