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级梅镕缨学术日志 2025.3.10 今天从早上就开始写毕业论文,首先就是收集文本资料,加上今天,我一共收集资料就用了十天。当初做选题的时候以为写文本分析的论文会比较轻松,然而事实上就是我想错了,写文本分析的论文更需要耐心,需要一个网站一个网站进行文章搜索,然后要按照相同关键词进行归纳整理,然后还要逐字逐句去寻找对自己有用的关键信息……这一通忙活,不知不觉四五个小时就过去了。写论文很累,但是还挺有收获,痛苦并快乐着。 下午开始写正文,一直写到了晚上十点多,完成了正文初稿第一版写作,写完两眼昏花,感觉一闭眼就可以睡了。 2025.3.11 今天继续写论文,将昨天写好的第一版进行精修,不得不说,昨天写全文一气呵成感觉很爽,但今天精修论文感觉很疲惫,各种语句错别字都需要认真修正。每次修正论文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像个编辑,一字一句都不放过。 从早上八点修正到了早上十点,才完成第二版修正任务。每天修正一遍,应该就差不多了,我买的阅读书目还在运输中,那今天就看一篇论文吧。 论文:《AIGC 时代新闻作品版权价值的实现进路》张惠彬 陈 妮 主要内容:“《纽约时报》诉 OpenAI”一案凸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作品应用中所引发的版权争议。这一争议的核心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是一种新型媒介,新闻作品不仅具有传统版权作品的属性,还兼具数据资产的特性。单纯的合理使用制度已经难以解决技术公司与版权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为此, 首先,完善“选择进入”机制,通过建立强制协商制度,确保版权人在新闻作品被用于 AIGC 训练前享有决定权,并落实披露义务,增强透明度与可解释性。其次,在“进入之后”采取保障措施,一方面,要求 AIGC 生成内容必须注明新闻作品出处,并通过自动标注与分阶段审核确保准确性;另一方面,确立合理的公平获酬机制,综合考虑作品价值、利用程度及商业收益,确保版权人获得公平报酬。这些措施均旨在平衡版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促进新闻作品在 AIGC 时代的健康利用。 感悟:我写的毕业论文是关于AIGC应用于新闻生产的,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党媒相关的话语文本多次提及了AIGC新闻版权纠纷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党媒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在相关话语文本中,并未提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也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何会存在版权纠纷问题。而这篇论文很好地帮我了解了AIGC新闻产生版权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关笔记: 研究问题:着重探讨这项新兴技术如何以空前未有的姿态挑战法律的界限,并努力在技术发展与版权保护之间探寻一种均衡之道。 AIGC新闻作品的特殊价值: “为了缓解传统媒体与AIGC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版权冲突,首先需要深刻理解AIGC时代是如何重塑新闻作品价值的。从版权价值的角度看,AIGC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新闻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方式,使新闻作品在填补AIGC领域空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新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在AIGC时代数据流动性的推动下,显然具备了数据财产的双重价值属性。” 1.创作价值不同:“在AIGC时代,新闻作品对AIGC技术而言具有极高的创作价值,其主要体现在新闻作品作为数据资源对AIGC训练与应用的核心支撑作用上。” 2.传播价值不同:显著提升和重塑,在享受AIGC带来的传播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两个新闻作品核心传播价值是否得到了妥善保护的担忧。 2025.3.12 今天主要就是修改了一下论文,在昨天精修的基础上修改了小标题和部分文章冗余的部分。修改完后我发给我亲爱的舍友看了一下,又根据她提供的意见修改了一下,“精装修”后的论文比一开始的“样板房”好了很多,但还需要根据老师的意见修改。希望老师能捞捞。 2025.3.13 今天我买的专著到了,开启看专著的一天。 其实上一周我就买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原著,嗯,但是实在是看不懂哇,之后我上网查了查,决定从最简单易懂和生活较为有联系的康德写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一书开始读起。 今天阅读了这本书的译序,译序首先是介绍了一下康德这个人,我觉得里面有一句话写得很有意思,一般来说,人们在看康德的著作总是先从三大批判开始看,但是那三大著作晦涩难懂,所以人们对康德也就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但是在本书中的康德却是一个细腻地对生活有所观察的人。 后面几节,则是翻译者对该书的总结。 主要围绕着“优美感”和“崇高感”两个关键词展开。 书中词句摘抄: “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 “优美使人欢愉,而崇高使人敬佩。” “人性的美丽(优美)激发了感情,人性的尊严(崇高)则激发了敬仰。” 2025.3.14 今天早上起来,照例先修改论文,原本老师要求今天交论文的,但好像大家都没写完……(拖延症实锤了),所以老师大发慈悲让我们下一周再交论文。嗯,然后我就多了一周继续修改论文……虽然感觉也修改不出什么了。 下午继续看《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今天看了正文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一半。 第一节主要是论述了“崇高感和优美感的不同对象”。康德认为,引起人们产生崇高感和优美感这两种不同感情的原因是外界事物的性质。例如,悠久的年代是崇高的。 第二节则主要讨论“人类的崇高与优美的一般性质”。悟性是崇高的,机智是优美的。勇敢是崇高而伟大的,巧妙是渺小的但却是优美的。悲剧有崇高感,喜剧则有优美感。 结束今天的阅读让我初步了解了“崇高感”和“优美感”。 2025.3.15 今天出去玩了,周末就要放松一下,我把每天盯着复试都快焦虑爆炸的老姐抓出去一起玩了。我们还吃了一顿漂亮饭,还挺好吃的,超乎我的预料。 晚上回来就在回顾315晚会,很好,卫生巾又一次出问题,真的不懂,卫生巾这么贵,还要出这么多问题,女性安全真的毫无保障。 只能说,我也支持雷总生产卫生巾。 2025.3.16 读《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第二节后半部分和第三节。 康德从自然目的论出发,认为两性差异是自然设计的“智慧安排”,旨在通过吸引与结合实践人类社会的平衡与完善。他认为男性对崇高的追求推动社会进步,例如科学、道德,女性对优美的追求维系文明的情感基础,例如艺术、家庭。这种分工并非等级高下之分,而是功能性的协作,共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康德通过性别视角深化了优美与崇高的对立统一:男性的崇高感体现为理性与道德的“高度”,女性的优美感体现为情感与形式的“温度”。二者的结合既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美学与伦理基础。但是,这一观点也反映了18世纪欧洲对性别角色的典型观念,其放在现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