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5级硕士梅镕缨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5: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日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09:04:46 | 只看该作者
25级梅镕缨学术日志
2025.3.10
今天从早上就开始写毕业论文,首先就是收集文本资料,加上今天,我一共收集资料就用了十天。当初做选题的时候以为写文本分析的论文会比较轻松,然而事实上就是我想错了,写文本分析的论文更需要耐心,需要一个网站一个网站进行文章搜索,然后要按照相同关键词进行归纳整理,然后还要逐字逐句去寻找对自己有用的关键信息……这一通忙活,不知不觉四五个小时就过去了。写论文很累,但是还挺有收获,痛苦并快乐着。
下午开始写正文,一直写到了晚上十点多,完成了正文初稿第一版写作,写完两眼昏花,感觉一闭眼就可以睡了。
2025.3.11
今天继续写论文,将昨天写好的第一版进行精修,不得不说,昨天写全文一气呵成感觉很爽,但今天精修论文感觉很疲惫,各种语句错别字都需要认真修正。每次修正论文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像个编辑,一字一句都不放过。
从早上八点修正到了早上十点,才完成第二版修正任务。每天修正一遍,应该就差不多了,我买的阅读书目还在运输中,那今天就看一篇论文吧。
论文:《AIGC 时代新闻作品版权价值的实现进路》张惠彬 陈 妮
主要内容:“《纽约时报》诉 OpenAI”一案凸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作品应用中所引发的版权争议。这一争议的核心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是一种新型媒介,新闻作品不仅具有传统版权作品的属性,还兼具数据资产的特性。单纯的合理使用制度已经难以解决技术公司与版权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为此,  首先,完善“选择进入”机制,通过建立强制协商制度,确保版权人在新闻作品被用于 AIGC 训练前享有决定权,并落实披露义务,增强透明度与可解释性。其次,在“进入之后”采取保障措施,一方面,要求 AIGC 生成内容必须注明新闻作品出处,并通过自动标注与分阶段审核确保准确性;另一方面,确立合理的公平获酬机制,综合考虑作品价值、利用程度及商业收益,确保版权人获得公平报酬。这些措施均旨在平衡版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促进新闻作品在 AIGC 时代的健康利用。
感悟:我写的毕业论文是关于AIGC应用于新闻生产的,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党媒相关的话语文本多次提及了AIGC新闻版权纠纷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党媒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在相关话语文本中,并未提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也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何会存在版权纠纷问题。而这篇论文很好地帮我了解了AIGC新闻产生版权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关笔记:
研究问题:着重探讨这项新兴技术如何以空前未有的姿态挑战法律的界限,并努力在技术发展与版权保护之间探寻一种均衡之道。
AIGC新闻作品的特殊价值:
“为了缓解传统媒体与AIGC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版权冲突,首先需要深刻理解AIGC时代是如何重塑新闻作品价值的。从版权价值的角度看,AIGC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新闻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方式,使新闻作品在填补AIGC领域空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新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在AIGC时代数据流动性的推动下,显然具备了数据财产的双重价值属性。”
1.创作价值不同:“在AIGC时代,新闻作品对AIGC技术而言具有极高的创作价值,其主要体现在新闻作品作为数据资源对AIGC训练与应用的核心支撑作用上。”
2.传播价值不同:显著提升和重塑,在享受AIGC带来的传播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两个新闻作品核心传播价值是否得到了妥善保护的担忧。
2025.3.12
今天主要就是修改了一下论文,在昨天精修的基础上修改了小标题和部分文章冗余的部分。修改完后我发给我亲爱的舍友看了一下,又根据她提供的意见修改了一下,“精装修”后的论文比一开始的“样板房”好了很多,但还需要根据老师的意见修改。希望老师能捞捞。
2025.3.13
今天我买的专著到了,开启看专著的一天。
其实上一周我就买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原著,嗯,但是实在是看不懂哇,之后我上网查了查,决定从最简单易懂和生活较为有联系的康德写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一书开始读起。
今天阅读了这本书的译序,译序首先是介绍了一下康德这个人,我觉得里面有一句话写得很有意思,一般来说,人们在看康德的著作总是先从三大批判开始看,但是那三大著作晦涩难懂,所以人们对康德也就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但是在本书中的康德却是一个细腻地对生活有所观察的人。
后面几节,则是翻译者对该书的总结。
主要围绕着“优美感”和“崇高感”两个关键词展开。
书中词句摘抄:
“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
“优美使人欢愉,而崇高使人敬佩。”
“人性的美丽(优美)激发了感情,人性的尊严(崇高)则激发了敬仰。”
2025.3.14
今天早上起来,照例先修改论文,原本老师要求今天交论文的,但好像大家都没写完……(拖延症实锤了),所以老师大发慈悲让我们下一周再交论文。嗯,然后我就多了一周继续修改论文……虽然感觉也修改不出什么了。
下午继续看《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今天看了正文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一半。
第一节主要是论述了“崇高感和优美感的不同对象”。康德认为,引起人们产生崇高感和优美感这两种不同感情的原因是外界事物的性质。例如,悠久的年代是崇高的。
第二节则主要讨论“人类的崇高与优美的一般性质”。悟性是崇高的,机智是优美的。勇敢是崇高而伟大的,巧妙是渺小的但却是优美的。悲剧有崇高感,喜剧则有优美感。
结束今天的阅读让我初步了解了“崇高感”和“优美感”。
2025.3.15
今天出去玩了,周末就要放松一下,我把每天盯着复试都快焦虑爆炸的老姐抓出去一起玩了。我们还吃了一顿漂亮饭,还挺好吃的,超乎我的预料。
晚上回来就在回顾315晚会,很好,卫生巾又一次出问题,真的不懂,卫生巾这么贵,还要出这么多问题,女性安全真的毫无保障。
只能说,我也支持雷总生产卫生巾。
2025.3.16
读《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第二节后半部分和第三节。
康德从自然目的论出发,认为两性差异是自然设计的“智慧安排”,旨在通过吸引与结合实践人类社会的平衡与完善。他认为男性对崇高的追求推动社会进步,例如科学、道德,女性对优美的追求维系文明的情感基础,例如艺术、家庭。这种分工并非等级高下之分,而是功能性的协作,共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康德通过性别视角深化了优美与崇高的对立统一:男性的崇高感体现为理性与道德的“高度”,女性的优美感体现为情感与形式的“温度”。二者的结合既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美学与伦理基础。但是,这一观点也反映了18世纪欧洲对性别角色的典型观念,其放在现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5-3-23 20:11: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周】
2025.3.17
周一开启了新的一周,继续阅读专著。今天我读完了《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最后一节,最后一节的内容是论民族性,其探讨了不同民族在审美情感——优美与崇高上的差异性及其文化性格。这一部分反映了康德对18世纪欧洲各民族特性的观察,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也展现了其早期对人性与文化多样性的思考。其中,局限性是将亚洲非洲等地简单地归纳为“未开化”,但是这一节的内容对我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更新传媒教育网,一个字:累。
2025.3.18
更新传媒教育网。
在更新传媒教育网时,也根据老师发送的内容,了解了一些关于315晚会的报道。
写4月3日组会汇报的内容。在写汇报内容的时候,我又一次阅读了相关内容,这次阅读,又有了不同的收获。
书就是常读常新。
2025.3.19
继续更新传媒教育网,撰写4月3日组会汇报内容,今天写的是有关《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第二节的相关内容。我再次阅读了这部分内容。
名句摘抄:“崇高的情操要比优美的情操更强而有力,只不过没有优美情操来替换和伴随,崇高的情操就会使人厌倦而不能长久感到满足。在人选良好的一场社交谈话有时会引起的高级感受中,必定要穿插地融合着欢乐的笑话,而笑逐颜开的欢愉与严肃动人的形态形成优美的对照,它使这两种感受无拘无束地相互交换。”“优美感当其中完全缺乏高贵的成分时,就会蜕化变质,于是人们称之为愚昧可笑的。”
在撰写过程中,我还阅读了一篇论文李晓冬《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
相关笔记:
“新闻娱乐化”会带来以下的负面影响:第一,是新闻本性的迷失,即新闻真实与公正的迷失。第二,是媒体的社会责任的削弱,大众传媒有责任让公众迅速、准确、充分、完整地知晓和理解新闻事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中存在的机遇、挑战有比较清晰地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判断。而传媒为了创造更多的利润一味满足受众的需要。争取最多的眼球,以提高媒体收视率、视听率,就可能会不顾其社会责任,选择了那些成本低却受欢迎的、突出消遣娱乐功能的新闻信息,就会造成社会的负面影响,这虽然使媒体得到了暂时的经济利益。但传媒的社会监测功能、信息提供 功能却弱化了。这种结果必然给整个社会都带来负面影响。第三,媒体的公信力的丧失。国内调查数据表明,人们在轻松接受娱乐节目的同时,却对节目本身嗤之以鼻,公众对媒体的期待值和接受度都在下降。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监督力量规范社会。使社会的各项机制 得以正 常运转。“社会守望者”角色更被看作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的体现。新闻从业者也因为向公众提供一流的报道和分析,引起社会的思考而得到公众的尊敬,但是部分媒体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了这种功能,把大 量过于低俗化的猎奇煽情当作卖点。当受众知道传媒的确是在利用一些丑闻做招牌时,无疑会降低其权威性、诚信度和公信力,更加丧失了传媒起码应有的操守。
2025.3.20
今天写完了组会汇报的内容,更新传媒教育网。
开组会。
组会笔记:
张家乐同学汇报了《理想国》的读书笔记。她结合洞穴实验联系到了传媒领域和算法推荐的相关问题。组会后期讨论提到了“AI幻觉”“战争新闻”“逃离短视频困境”。
张席睿同学就《康德哲学讲演录》,讲得很高深,不过康德本来就很高深,能理解到这个程度已经很厉害了。
2025.3.21
今天本科论文指导老师推迟了交稿,最后一次修改毕业论文初稿。
希望论文初稿能够顺利通过吧。
不能……就再改。
2025.3.22
昨天我姐收到了厦大的复试通知,今早陪她去看医生拿药,晚上了才回家,更新完传媒教育网,就去收拾东西了,明早就要和她一起去厦门了。
希望我姐复试顺利,一战上岸。
冲冲冲!
2025.3.23
今天早晨五点就起床前往机场了,中午十二点落地厦门。
下午睡了一觉,我姐在加急准备复试资料,我和老妈出门逛了逛,来到了一条“猫仔街”“猫仔街”里都是与猫猫有关的东西,非常可爱,有很多猫猫木雕和文创,等快走的那天买点带走,嘿嘿。
晚上吃完饭,我走错了路,阴差阳错地走到了厦门大学的正门口,晚上的厦大门口金灿灿的,我姐十分激动,今天的她话格外多,直接从I人变成了E人。
明天她就复试了,祝她成功!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2025.3.24
今天送我姐去面试,中午我们就吃了一个快餐,然后就在门口给她化妆,我的化妆技术还不错哦,反正感觉她化完妆后就变了一个人。
下午送她进去面试,我就回酒店睡觉了,厦门真的很热,中午只适合睡觉。
2025.3.25
昨天我姐复试完了,我们今天就去逛街了。
查了一下附近的商场,找到了SM商圈,好像是厦门最大的商圈吧。
本来只是想随便逛逛,打发时间,结果逛着逛着就买了新衣服。
这下好了,箱子塞不下了,不知道怎么带回去。
2025.3.26
今天结果还没出来,我姐在酒店里焦虑,我妈就说再去玩玩,然后我就启动了小红书,找到了一条新修的“环岛路”,既然来了厦门,不去看看海那不是没什么意思。
虽然我前段时间去海南已经晕海了。
环岛路很漂亮,今天还是晴天,整个海面蓝蓝的,亮晶晶的,看着让人心情舒畅。
中午我们去曾厝垵吃饭,我姐不能吃海鲜,我就吃了一个面,她就给我甩脸子,哎嘿,我就吃,气死她。
我都陪她来面试了,一碗海鲜面还不给我吃,我就吃,我还当着她的面吃,气死她。
哼。
2025.3.27
今天我们去中山路玩了,中山路和思明南路连在一块,建筑长得都一样,走进去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里,分不清东西南北。
逛了逛,其实也就那样。
2025.3.28
今天从厦门回家了,厦门虽好,但没啥可以吃的,除了海鲜,就是海鲜,关键的是,她们不能吃海鲜,连带着我也啥都没吃着。
还是西南好,比起海鲜啥的,我还是更爱吃火锅烤肉……
嗯,下周就回学校了,我要去吃火锅。
然后……回到昆明,就高反了,头疼,先睡了。
咱就是说,我一个土生土长的昆明人,为啥每次回家都会高反?
2025.3.29
今天回家了,睡醒了就读了几页书,这次我选择了一本传播学的专著读,我选择了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 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的所有序言。
以下是一些笔记:
1.社会力量竞争的王牌是通过媒介制造的“奇观”,造成世界瞩目的效果。
查找资料补充:
媒体奇观是美国学者凯尔纳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在德波的景观社会、传播的仪式观等概念中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凯尔纳用媒体奇观指代“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包括由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这句话看起来有点拗口,实际上表达的就是凯尔纳提出媒体奇观的核心思想:媒体奇观组织和推动了当代经济生活、政治冲突、社会交往、文化和日常生活。
举个简单例子,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和哈里斯的电视辩论,各自做出的演讲,以及特朗普遇袭事件中,都有大量的图像、视频与文字的媒体报道出现,它们竭尽全力地展示总统候选人的每一处细微的动作,恨不得将她/他们脸上的毛孔都如数凸显出来,由此传达出“总统竞选”现场的竞争激烈、针锋相对,甚至在特朗普与哈里斯的辩论中,不惜以诋毁、讽刺对方为筹码获得选民支持,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为她/他们提供如何选择的价值观念;这是政治事件中的奇观,也被凯尔纳称为是政治文化奇观。
2. 媒介不仅是信息、思想、政治,也是经济。
“消费社会”:
【概念】西方发达国家物质极度丰富为背景以后提出的一种概念,以法国学者鲍德里亚进行创造。
【定义】消费社会的形成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变化、新秩序,消费者追求的不是实际的消费品的作用,而是一种符号意义。
【著作】《消费社会》。
【与媒体的关系】鲍德里亚指出,媒体一方面成了制造欲望的工具,一方面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发展。
【举例子】联名买限定、炒作鞋子、购买盲盒等行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