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部城市新闻工作室主任 罗仕
0.8)]下载图片
多年以后,在采访写稿之余,我依旧会想起14年前那个炙热的夏天——
2011年7月,在乘坐了24小时绿皮火车后,我只身一人从北京来到广州,入职羊城晚报社,心里有着第一次去天安门的激动。
如今,在媒体行业浮沉近14载,当年的“鸡血少年”早已华发暗生,但依旧热血难凉。
1墙上报纸 播下种子
a(7, 193, 96, 0.8)]下载图片
说起和羊晚的缘分,始于我爱看报纸的外公。从我记事起,他那湖南常德小乡村的木屋里,就经常能看到《羊城晚报》。
为了防风或是美观,木屋内壁墙上,总是贴满了报纸。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报纸上“光怪陆离”的世界,搅动着一颗小镇少年的心,也冥冥之中播下了一颗新闻的种子。
大学时,同宿舍恰巧有一名新闻系的同学,他随手带来的报纸、杂志,造就了无数个热血沸腾的夜晚,也成为了我的新闻启蒙。
大学毕业,面临人生抉择,我思前想后——“要不去做记者吧”。东西南北中,做新闻去广东,充满了时代的“诱惑”。
上图2016年3月全国两会,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下图在广州市两会市长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没有任何实习经历的“门外汉”,参加了几家媒体的招聘,每次都石沉大海、渺无音信。唯独羊晚不拘一格、海纳百川,当年招聘的笔试是六道问答题,喜爱读书、爱摆“龙门阵”的我从容作答,顺利进入面试,最终入围。
深耕时政 细嗅蔷薇
ckcolor=rgba(7, 193, 96, 0.8)]下载图片
在那个媒体的“黄金时代”,相信每一个进入媒体的记者,都有一个“梦”。那时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来自血液、使命的召唤。
2021年6月,穿上防护服的我进入广州疫情封控区采访
回想我这10多年的记者生涯,有“登庙堂之高”:先后参加了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广东省两会、“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等重大时政报道;有“处江湖之远”:驾车穿越澳洲辛普森沙漠、采访西藏海拔5318米的哨所官兵;也有“铁肩担道义”:用拙笔推动废除“来穗三天”登记政策、在疫情防控期间凝聚人心;谈笑有鸿儒:走进钟南山院士的家庭健身房、对话“老兵回家”公益活动的发起人孙春龙......
图一采访钟南山院士;图二对话“老兵回家”公益活动”发起人孙春龙;图三2012年8月,采访中澳沙漠大穿越活动,在澳洲辛普森沙漠帐篷里写稿;图四2024年7月,前往日喀则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采访
当白发在头顶发芽,开始遮蔽“鸡血”的青春,这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像萤火虫一样,不时闪烁在我美好的记忆长河之中。
作为一名时政记者,10多年来,我也从稚嫩的“小罗”,成长为统筹策划的“老罗”。其间,我采写了《省委书记旁边坐着两位基层代表》《82岁钟南山“秀肌肉”,一口气10个引体向上!》《面对三年来最严峻、最复杂的疫情,广州需要每一个广州人》等报道,也统筹策划过广州《财富》全球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疫情防控、广州市两会、“南粤好家风”等大大小小的时政报道。
在我看来,时政记者必须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也就是要“胆大心细”。越是“高大上”的时政新闻,越要多从小处、细处着手,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活泼、见微知著的好报道。
四十不惑 热血难凉
如今,网络信息遮天蔽日而来,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媒体记者转型的步伐日益加快。作为一名传统的“老文字记者”,我也积极求新求变,拥抱新媒体、新渠道,尝试让工作“玩出花”。
左图“走在前列号”列车即将发车新媒体产品;右图“文明广州”连环画新媒体产品
近年来,我走出职业“舒适区”,牵头推出《广州GDP将突破3万亿!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全国首个13万亿!新广东期待新奇迹》视频评论;策划牵头推出《文明广州连环画》《广州市长拍了拍你,并喊你来逛民生“花街”》《@广东人:请检票上车,“走在前列号”列车即将发车》等新媒体产品;并多次与音视频部同事合作,推出《在广东 对话世界凝聚共识》《奏响广东新粤章》《广东为窗 读懂中国》等视频产品。
左图“走在前列号”列车即将发车新媒体产品;右图“文明广州”连环画新媒体产品
近年来,我走出职业“舒适区”,牵头推出《广州GDP将突破3万亿!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全国首个13万亿!新广东期待新奇迹》视频评论;策划牵头推出《文明广州连环画》《广州市长拍了拍你,并喊你来逛民生“花街”》《@广东人:请检票上车,“走在前列号”列车即将发车》等新媒体产品;并多次与音视频部同事合作,推出《在广东 对话世界凝聚共识》《奏响广东新粤章》《广东为窗 读懂中国》等视频产品。
会有写不出稿的时候吗?
答:肯定有的。这时候需要一杯咖啡or冰镇无糖可乐;或者洗个澡,也就是古人说的“焚香沐浴”;或者网购一番......这些“常规手段”无效的话,就只能下楼跑步了,清空下大脑里的“缓存”,跑完一般就能写出来了。
2 你出身于“英语世家”?
答:哈哈,是谁说的!这是自嘲的,我英语口语很不标准,发音湖南口音很浓。当然,我妈是英语老师,我英语也过了六级,自诩为“英语世家”,也不足为过吧。
3.你是报社四楼健身房的“常客”?
答:从小我就爱打篮球、踢足球,后来受过伤,就只能去健身房了。健身是我休息、放空、充电并获得快乐的一种生活方式。
来源:羊城晚报全媒视界
编辑: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