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肖兴亮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1-3 23:19:32 | 只看该作者
村庄
  元旦收假,我还未来得及好好在家休整一番。便要匆忙离开。

  返校也是坐的火车。一阵风风火火后,如车,坐定。

  准点一到,伴随着嘎吱声,车缓缓启动。我没带多少行李,所以一路免去了行李的束缚,倒也显得心里畅快。呼呼转动的车轮带着我和车窗向前。穿过城市繁华区的热闹,再一路狂飙经过杂乱的乡镇。最后,在傍晚时分,路过了一座宁静的村庄。
  村庄是座落在一片平原上,房屋很少,各房屋之间隔得很开,屋子与屋子之间靠几条羊肠道错综连接着。周围是一道道田地,种满了还没有开始拔尖的菜籽苗。在黄昏的存照下,几处明昏不定,远近不一的灯点散在这片田野。这就是农村,它永远也不会向城市那样用高楼大厦去把自己伪装得琢磨不定。乡村,让人简单得一眼看穿。

  曾几何时,中国的乡村但凡到了黄昏的点,屋子上总有不散的袅袅青烟,从每片瓦间窜出来,直去清空;小道上是挑着粪桶,扛着锄头晚归的农人。再晚点也还有邻家的狗吠,自家的菜香。他们都曾属于村庄简单的一部分长期存在着。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乡村的简单也不在了,火车下这一片村庄虽然宁静,却避免不了没有了某些单纯的悲剧。乡村和农业是国家的根,千百年来,从未动摇。

   我在火车略过它的最后一瞬,再次认真的看看这座乡村。依然没有炊烟,没有晚归的农人,也听不到狗吠••••••

   曾经有过这样的故事:一个原本热闹的村子,物资充足,人丁兴旺,猪羊成圈。村子里有一片大坝子,一到农闲这里就挤满了男女老少,他们在这里谈论,在这里守望田园。
  可之后,有一群年轻的村人闯了出去,去向城市。先是过年过节的回来热闹下,之后村庄有冷清了下来,到后来,他们在城里定了居,索性把孩子接了城去,不再回来。村里也只剩下老人独守田园。又过了几年,老人实在太老了,死了。村里的狗也跑了,坝子里没有了人。田园的庄稼腐烂了,最后化为沙土,风一吹,沙土吹进村庄,掩盖了房屋,把村庄也就覆灭了••••••、

难道,那座村庄也避免不了这样的结局吗?

52#
发表于 2016-1-4 11:33:23 | 只看该作者
  变相敲竹杠
  你们听过变相的涨价吗?和原来的包子一样,也买1块钱2个,只是现在的包子“廋了”一大圈,都是一个牌子的奶粉,价格不变,只是包装•质量比起早几年有了天壤之别。

  昨天我遇到一件小事,和这些事情很类似。就是一碗面。起因是我中午忙着为返校的车票排队,没有顾及到中午饭。等一切都安排妥当了,才发现肚子饿得慌。没办法,车就要来了,还是在站内吃点就好。我进了一家快餐店。看见里面有面食,上面标着各种面都为13元,可是却没有分几两大小。我问老板:“一碗面有多少?”她说这里只按碗卖,大小是定了的。她指着墙角的图片。我一看,是一个比较大的碗,是一大碗牛肉面。看样子三两左右。想想也是,在外面,平时一碗三两的面也就10块,这家店在站里,也就难免贵一点。所以我就点了一碗。

  过了一会儿,面好了,呈上来。的确,碗是那个大碗。但面好像和图片上的不一样吧。那么大碗面汤里,面条稀稀拉拉的漂浮着。连肉也难得捞到一块,说好的牛肉面呢?几口下肚,感觉就像打了个点心一般。丝毫没有抵挡住饥饿感。13块的面,有1两吗?他们仰仗着顾客匆忙赶车而无法顾及他们的消费的心里来期骗顾客,这种营销手段会长久吗?
53#
发表于 2016-1-4 11:34:01 | 只看该作者

一大早打开窗帘,外面却是白茫茫的一片,望向远处,清晰可见的也就那么十多米的距离。
跑下去买个早饭,呼吸在空气中,总感到鼻子痒痒的,喉咙干得很。这就是我们身边的真实写照。

  我们还能离开口罩吗?现在出个门都要带口罩,那学校还有人敢去晨跑吗?不知道怎的,绵阳的雾霾天这几天突然多了起来。除了冬天的空气流动弱以外,更重要的肯定还是有其他的人为原因吧。翻开手机,朋友圈有个同学说:给你们介绍我们学校的美景,中心湖,科技广场。。。下面却是几张白色的图片。这倒不是他在开玩笑,而是雾霾围城了。

  研究结果早说过,吸霾一小时,少活20分钟。绵阳这几周都是重度的霾污染天,我们又吸了多少的霾?我们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又把寿命缩短了几年?有位实验者前些日子在北京用吸尘器吸了一个星期霾,里面的灰,竟然做出了一块砖!可怕!有不少人调侃:北京市几千万的人口,每个人都带上一个星期的吸尘器,北京一年会多一栋大楼。

  经济的代价不应该是那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去抵消。这就好比赵本山的小品:人最悲哀的事是,钱还在,人没了。更悲哀的是,我们某一天都挤着去云南,西藏,海南等地居住,因为那里,才可以见到太阳,不用带着口罩。最最悲哀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被雾霾同化了,后代们都有霾瘾。有人从北京到海南,一下飞机就感到不舒服,因为海南没霾可吸。我们后代变成那样,倒也是和雾霾和平相处了呢?
54#
发表于 2016-1-4 23:19:32 | 只看该作者
坏了一碗肉片
   众所周知,我们四川人性好喜辣。千百年来,巴蜀大地与红辣椒早已融为一体。很多外省人却就此认为四川人只是有辣就可存活。其实他们错了。四川人的确好辣,但不是要求一味的干辣,我们更要求的是香辣,既有辣味,又不会丧失菜本身的口感。
   可今天我们遇到了一家所谓的四川菜馆,却做出了外省人眼里的四川菜。起因是这样的。当时我和同寝室的舍友忙完作业,便一起出去吃午饭。进店后,老板笑眯眯的拿出菜单,倒好茶水,示意我们点菜。我们也爽快,就先点了一大碗水煮肉片。老板进去招呼厨师,我们就入座等待。

   水煮肉片是四川传统的名菜。精选大而薄的猪瘦肉若干,再和好其他香料,待到汤底好,就同配菜一同下锅煮熟即可。配菜不宜多,但必须是叶子菜,一来起陪存作用,二来方便食用,三则可以吸附大量辣油,减少肉的辣味。但很关键的便是汤的制作,一定要和辣油和辣椒协调好,不然会很辣。

   真是遗憾,菜上来了。夹一口肉,辣得要命,还是纯粹的干辣。仔细一看,菜里没放香辣油,只是散了一把干辣椒粉,而且辣椒粉还没有和散。舍友好辣,但也没吃几口也是一张脸涨得通红。我们最后干脆就没吃了。还好有碗清汤。哎,我们吃的是肉,还是辣椒呢。
55#
发表于 2016-1-5 13:13:51 | 只看该作者
                                                                             慢慢就来了
  现代汉语课。课上到一半,老师关书,从讲台处另抽出一打资料:“本学期课程到此为止,下面我们来谈谈期末考试的事。”

  是啊,期末了,从无知,混混度日,到期末,考试它慢慢就来了,时间慢慢就走了。老师这句理所应当的话却在教室激起千层浪,这无疑是我们的重磅炸弹。我们也曾征服了高考,而今却慢慢变得对一次期末考畏手畏脚。这些镣铐不是谁的强加,正是我们自己所加。一个目标麻木的自己,一个多少次幸存侥幸的自己,一个活在小说•电视•游戏的大学生活的自己。

  讲完重点,老师要求我们自己看看,复习复习。为什么那么多人得到了考试方向,还在玩着手机,不搭理书本啊,老师你说的知识点在哪里啊?是啊,玩着玩着,一学期慢慢过了,玩着玩着,我们竟已忘掉了书还有目录。

   期末还早时,同学之间互相劝勉复习,但背地里却各自放肆玩儿;期末将近时,同学之间有互转几条说说以求好运,以为自此罢休;带到期末,方知一切无用了,悔也无用了,是啊,时间绝情在于不知不觉,谁叫它慢慢就来了呢。
56#
发表于 2016-1-6 14:14:38 | 只看该作者
                                                                一种奇怪的心理

  期末来的时候,总会给我带来一些特殊的变化。这几天总感觉自己都摸不透自己了。先是纠结玩与不玩的问题。第一个念头就是,还是少看点书吧,反正是大一,考的东西能有多难?真难了,大不了大家都不过。可一阵畅快游戏后,有看到室友还在教研室学习看书,心里不禁又有少许失落感。转念一想,还是看看吧,万一考到了。
  
  好吧,那就认真看书复习吧。可是不复习还好,一复习就更麻烦了。这么厚一大本书,该看哪里好啊,总不可能是让我看完吧。这样还不如不看。那就划重点嘛,找同学,找老师。重点问出来了。在仔细静下心来,一看,哎哟,这些都有印象,这些我都知道一些的,到时候答题组织好语言就好了。放下书,哎,回想下内容,好乱,有同学请教,支吾半天没个头,还是在看看吧。

  一沾书,看到熟悉的文字就又骄傲了,但我自己努力不让自己浮躁,平心气和的看,一句一句的看,好吧······竟然小憩了。
57#
发表于 2016-1-6 14:31:17 | 只看该作者
                                        快来个女孩救救我

   这种事真的很尴尬。虚!我现在还在到处找舞伴呢?

    事件起因于上个周末,日语部提出在我们考试完后的17号搞一个舞会狂欢,到时会请大家去参加假面舞会。原先是上面没说清楚,我不知道是每个人都得去。好吧,我这个人又不会跳舞,就算跳舞,那我只求别把人女孩的脚踩坏了就好。我当时就没打算参加,看到同班的人到处去请别班的女孩,去求别人,我还在偷着乐。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每个人都要参加,这是一个集体活动。礼服都定了!在定晚礼服的时候要求报上舞伴姓名。我呆了,我可是没打算去的啊,哪来的什么舞伴。都这时候了,就算大街上捡一个回来也来不及吧。老师要求我赶紧去找。好吧,我想只要是个女就好。先去找到一个比较心仪的女孩。无赖别人早就带了好同学来充数,另一个女生也被我们班其他男生抢了先。赶紧去其他班看看,一看,算了,都是男多女少,厚着脸皮问问女孩们,得,都已有舞伴了。

   我知道多半晚了,如果没有舞伴,请那边的同学一定要理解我当晚盛装出席,然后来当你们的忠实观众哈。现在的我好凌乱,快来个女孩救救我,拜托了。
   
58#
发表于 2016-1-6 20:52:29 | 只看该作者
                                                                   当抢红包也有了一定境界
     感谢腾讯,感谢马化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明了二十一世纪初期在学生群中最伟大的一样东西——抢红包。
     
     曾记否,抢红包帮助大家熬过多少个漫漫无趣的寒夜啊。我们从懂事开始,就对一毛两毛不感兴趣,地上掉了几毛钱,见了,都还得思量一下是否值得弯腰。而正是这款软件,让大家学会了节约啊,明明知道只有那么几毛,几分,却在大冬天的夜里,冒着感冒失眠的代价,舍弃了美觉的怀抱,半卧床头,双眼紧盯手机屏。1.2.3.群里的红包下来了,虽然是晚上,但从几秒钟红包就被抢劫一空的速度来看,我能想得到多少间黢黑安静的寝室里,多少人还在用被子捂着手机刷屏。

   大家是不是觉得红包越抢越有魔力。你说好抢了就睡,好,刚刚完了一波,下一波的红包就来,你没抢到,不甘心,在群里发誓要在抢一次,要求运气王吐钱。就这样一波一波接下去,一不小心,要1点了。好,这下可以睡了。可是想想今天的账单,抢到的少之又少,而发出去的往往大于收到的,真的的好神奇,大家还都愿意去做一些亏本买卖呀。寝室网从23点就断了,期间的几个小时,为了红包,为了几毛钱,开着流量,即使没了也开着。一个周下来,发现电话欠费,一查,流量超费30多啦!
59#
发表于 2016-1-6 21:29:55 | 只看该作者
                                         初识木心  读《哥伦比亚的倒影》
   初识这本书,是我来教研室翻阅的时候,我那是不知道谁是木心,也就抱着看国家杂谈的趣味看了。可没想到这会是一本散文集,看完这本散文集。我不得不说大师的感染力是悄无声息但又无法抵挡的,木心先生其实也是二十世纪中唯一一位将五四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结合得这么好的大家。恐怕以后很难找出这种人才了吧。

  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浙江桐乡乌镇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自1982年起移居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作品多发表于台北及纽约的报刊。

  下面我来谈谈这本书。首先这些散文简短而又形象的手法对我的写作的影响就不言。谈书还得结合先生的经历。木心属于那种“世界公民”,他的文字也具有某种时下喜闻乐见的“国际性”气质。这种文化的“两栖性”主要表现在他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上。木心的笔下,时间几乎不成问题,时间常常被隐匿、折叠或者自行消失,而空间却如锥之处于囊中,赫然触目。我猜想,那是空间的“位移”所造成的心理学投影,木心在55岁时踏上美国,想必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具体因由,但也可以说是听凭了一种文化宿命的召唤。他虽然选择了“生活在别处”,进而将乡愁的版图陡然扩大至整个中国,却没有任何水土不服迹象,似乎那是一个他做了好久的美梦。读那篇淡泊、笃定、疏朗而妖媚的《九月初九》,一个句子一下子就打动了我——“旧的空鞋都有脚”。这句充满了玄学气味的话,无疑道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辩证法,正好可以用来解读木心的文化情结——“旧的空鞋”是本土传统和母语文化的隐喻,脚则是人的借代修辞,这是一双不安分的脚,注定会离开“旧的空鞋”(本土),成为一个去国而怀乡的“带根的流浪人”。
   《哥伦比亚的倒影》一集中,成就最高的当属《上海赋》。与其说是赋,还不如说他是在写一本历史,一本关于上海千年来的前世今生的历史,一部关于近代上海社会兴衰的历史。愣是不让你疲惫,那种兴致盎然的阅读过程,与读小说的感觉相似,而且是情节语言俱佳的小说。在写上海人的时候,坚持用上海方言写作,写得是那样的切真,沪上方言,遂成了木心汉字魔方中十分耀眼的色块,活泼泼,水灵灵,土得掉渣儿,俗得够劲儿。木心不是上海人,但他笔下的上海真是“比上海还上海”,张爱玲的上海,王安忆的上海,王家卫的上海,还有其他什么人的上海……都被他甩在后面了。
   再说修辞,还是以上海赋里的《吃出名堂来》中的一段关于豆浆要不要加鸡蛋的对话:
“喔,老先生,侬早,请坐,甜浆咸浆?”
“咸格。”
“好,咸浆,鸡蛋一只两只?”
“今朝勿要哉。”
“哪能拉?”
“昨日被侬噱进了。”
“啊哟哟,侬老人家真是,鸡蛋吃勒侬肚皮里格,又勿是请我吃,侬钞票麦卡麦卡,豆腐桨勿摆蛋赛过八月半唔没月亮,阿是?侬阿要辣油伐?”
“我是相信吃辣格!”
“好,嗳——咸浆一碗重辣,鸡蛋拣新鲜大点格,马上就来!”
这哪里是“吃”出来的“名堂”,分明是“写出来的名堂”!
还有写旗袍的那一节:
就旗袍而论,单的、夹的、衬绒的、驼绒的、短毛的、长毛的,每种三件至少,五件也不多,三六十八、五六得三十,那是够寒酸的。料子计有印度绸、瘪绉、乔奇纱、香云纱、华丝纱、泡泡纱、软缎、罗缎、织锦缎、提花缎、铁机缎、平绒、立绒、乔奇绒、天鹅绒、刻花绒等等。襟计小襟、大襟、斜襟、对襟等等。边计蕾丝边、定花边、镂空边、串珠边等等。镶计滚镶、阔镶、双色镶、三嵌镶等等,钮计明钮、暗钮、包钮、盘香钮等等。尤以盘香钮一宗各斗尖新,系用五色缎条中隐铜丝,作种种花状蝶状诡谲款式,点缀在领口襟上,最为炫人眼目乱人心意,假如采旗袍为婚礼服,必是缎底苏绣或湘绣,凤凰牡丹累月经年,好像是一件千古不朽之作。
   毕竟是为画家,写作也全当作画般写出了美感。 这一段是一赋到底,比兴全无,色彩细腻,针脚绵密,如锦上云霞,琳琅满目。从文体上讲,此文又堪称一篇谨防假冒的“白话赋”,不仅语言“掷地要作金石声”,人情之练达通透也让人吃惊。
可以说,木心是一位形式感出类拔萃的文体家,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史,找到自己表达方式的文体家实在屈指可数。和当代许多著作等身的文学家不同,木心有着比较强烈的文体自觉和语言洁癖,一般人朗朗上口的“公共话语”他避之唯恐不及,陈村说他的文字“为艺术而艺术,不被意识形态狙击”,原因即在于此。木心很少以第一人称直接再现形而下的生活形态,这使他的文字有着极强的“镜头感”,始终与生活保持着适当的距离,需要从生活中提炼出什么的时候,他更喜欢用轻灵的笔触宕开,绕过,所谓“思想”总是被他那支魔棒似的笔拆卸了,如一块方糖溶化在咖啡里。
    读别人的文字,很少有对于母语的联想,读木心则不然,明明是白话,却给人以文言的典雅与洗练,明明是读过的篇章,再读一遍还是新鲜的。比如《九月初九》的最后一段:
粉饰出来的太平,自然并不认同,深讳不露的歹毒,自然每作昭彰,就是这么一回事,就是这么两回事。中国每一期王朝的递嬗,都会发生莫名其妙的童谣,事后才知是自然借孩儿的歌喉作了预言。所以为先天下之忧而忧而乐了,为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忧了;……
    先生的很多句子雕琢痕迹宛然,甚至给人一种游戏之感,但你还是得承认,和古老汉字“打得火热”的他终于还是化险为夷,那精致得有些过分的语言杂技,的确摇曳多姿,别开生面。
语言上的杂耍已经不能完全让木心满意,他甚至还在标点符号上做文章,用“玩的就是心跳”的办法和读者斗智商,开玩笑。18篇散文的一本集子,有两篇文章竟是一逗到底,一是《哥伦比亚的倒影》,一是被人称为“杰作”的《明天不散步了》。这简直是一场“逗号的暴动”!逗号从来没有给人这么霸道的印象,几千字的篇幅,逗号搞了一次“地毯式轰炸”,如此的絮叨而铺张,如此妖娆而蛮横,自有现代标点以来,这是逗号发起的最大一次集体示威,它让人想起线装书,想起竖排版,想起汉字阅读历史中最早的圈点传统。
   感谢,木心先生,此书让我对于散文写作收获良多.
60#
发表于 2016-1-8 21:12:51 | 只看该作者
思修考试
今天是我们的思修考试。此前,听不少学长学姐们说过,虽然是开卷考试,但题却不一定找得到,因为那是老师随机出题,所以也是很容易挂的一科。

对于每个第一次考试的新生,挂,这个字的威慑力是十足的。为了不挂科,平时很不认真学习的我在考前就慌慌张张地借来同学的笔记胡抄一通。第二天考试,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发卷。可是同学们都已经齐刷刷来到教室。这比任何一次思修出勤都要好啊。为了能不挂,来这么早也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的。看见哪个平时上课认真的人,就三五个悄悄围着他坐,意图能窥探那么几个答案。也有人精挑细选,找了些不那么容易被发现的座位,那里可以用手机上网。

一切妥了,老师提着卷子来到教室。时间一到,发卷,出题。题就四道,两个简答,两个论述。大家赶紧在书上翻阅答案。整个教室哗哗的翻书,好不容易找到了,在写答案时,答案的字数多得要命,所以那些人也都没有去抄别人的了。答案就在书上,字数多的要命,抄也抄不完,就没必要了。四个题,就一直写,硬生生的我们尽然做了近2个小时。后面,大家都交卷离开了,就剩我们一半还没写完,当时心慌得要命。时间要到了,只好马马虎虎的写上几笔就交了。写了什么,脑袋一片蒙。就这样,伴随着笔墨将干,思修考试结束。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