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3级硕士郑程程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617日 周一
讨论舆情分析与危机管理的小组作业,选择《高校师生关系冲突语境中的敌意媒体效果研究》为研究主题。近年来,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讨论越来越多。作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师生关系在过往几十年中受到来自不同领域学者的持续关注,包括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一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师生相处和谐与否与学生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而另一方面,我国的师生矛盾、冲突现象也曾引发多起舆情事件、媒体事件。比如,不久前华中农业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等事件,再次将高校师生冲突问题推进大众视野,因此我们组以此为研究主题,并引入了敌意媒体效应这一概念。
618日 周二
读论文《The hostile media phenomenon: biased perception and perceptions of media bias in coverage of the Beirut massacre》(《敌意媒体现象:贝鲁特大屠杀报道中的偏见认知与媒体偏见认知》)。
这篇论文是敌意媒体效应的经典开山之作,作者瓦勒观察到不同党派人士对于同一则新闻报道会产生敌意或抗拒心理,认为这篇报道不利于己方观点而偏向于另一方,这不同于传统的知觉选择,因此他与团队成员通过实验法,为这一现象的存在提供了实证类证据。然而瓦勒等人在定义这一现象时使用了“党派人士”,尽管在最后指出了该研究仍适用于其他领域,但党派人士在定义中的出现仍局限了其研究发现的扩展性,这也启发我们在研究时应考虑研究结果的延伸性与扩展性。
619日 周三
读论文《转基因论战中的偏见同化与敌意感知:意见领袖对派别成员的影响》。
这是一篇做的非常规范的量化研究论文,作者认为,偏见同化和敌意媒体效应为我们考察在各种网络论战中意见领袖对不同意见群体的影响提供了一种富有预见力和解释力的理论框架。紧接着,他提出了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即在尖锐对抗的网络论战中,意见领袖对派别成员会产生哪些影响?以何种方式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派别成员对意见领袖会产生怎样的认知反应?为了解答上述问题,作者采用析因实验法,实验采用3(信源:崔永元、方舟子、白岩松)×2(派别:反转派、挺转派)的被试间设计来验证前期假设。此外,在问卷、量表设计的各个阶段,作者都使用了Cronbachs α(克隆巴赫系数)对于其进行了信度检测,此举可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与可靠;且有助于及早发现与纠正研究问题,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信度不达标,可以及时进行纠正与调整,避免无谓的投入。
620日 周四
今天组会上珂静学姐分享了《从硬件到平台:乡村治理的平台化如何发生》的写作思路与修改、投稿经历,其中有很多小技巧我觉得值得学习。比如说学姐提到了有个专家的反馈意见是批判性不够,学姐又觉得直接批判不太合适,因此她选择引入一些国外相似案例,随后写共性的批判性的东西,这样既不显得突兀,又能够降低批评的尖锐性或敏感性;再比如说如何能把大量的访谈或者素材为己所用、融合进自己的论文中,学姐建议我们多读文献、从文献中找到真正与论文主题契合的点,不断深挖,以输入带动输出。
621日 周五
读论文《“记者是偶然的,写作是必然的”——中国新闻记者向非虚构作家的职业转型与类型工作》。“后工业化”的新闻业中,劳动关系与资本越来越个体化、网络化与不确定化。新闻业稳定的职业化历史被打破,传统媒体的大船沉没之际,非虚构写作成了水面上的“桅杆”,拓展了媒体内容从业者的职业生命线。越来越多资深记者离开媒体,成为非虚构自由撰稿人或职业非虚构作家。本文对17位转型为非虚构作家的前媒体人进行深入访谈,将现代类型理论与职业社会学分析相结合,探究其职业转型历程与类型工作策略。研究发现,转型主体通过边界后撤、反向边界工作与边界校准实现“非虚构作家”这一专门职业身份的边界生产,从记者到非虚构作家的职业转型,是中国一代媒体人积极能动地在新闻职业历史断裂处重建连贯性的努力。
622日 周六
休息一天。
623日 周日
制作舆情分析与危机管理课程PP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