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新闻理论课问题汇集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5-10-20 23:14:4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组
第二讲问题:1.图示只是物象的摹写,因事而异,因此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思想载体,那么稳定的思想载体需要具备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电视的线性传播
3.对于不上网的人,网络传播时代存不存在
4.如何处理新闻信息
5.意媒是否属于新闻媒介
6.随着人类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革,那么,新闻传播方式将来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7.身外媒介是什么,是否区别于意媒的物质载体
8.在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前的人类社会,是否有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的出现,有什么表现
第三讲问题:1.不同类型的新闻稿的新闻事实结构怎样排列
2.新闻定义过于繁多,我们需要掌握的新闻定义是什么
3.新闻定义中说其是对公众有知悉意义事实的陈述,如此八卦也算新闻么
4.构建新闻要素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5.什么是“新闻倾向的主客体统一?如何实现这种统一?
6.什么是意态?
12#
发表于 2015-10-20 23:46:24 | 只看该作者
广电1502    第七组
第二讲:
1书写媒介被历史淘汰难道不存在偶然因素吗?
2对于信息污染我们应该怎么做?
3报纸都适合传达深度信息吗?
4怎样看待新闻媒介作为洗脑和对人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呢?
5意媒如何诉说人类生存欲望与方式?
6原始新闻与现在的新闻有何不同?
7如何看待后新闻传播时代传播技术核心作用变大带来的问题?
第三讲:
1 新闻和信息难道没有相通之处?
2   为什么说新闻是记者头脑反映的产物,不是事实本身,为什么一般都用陈述形式?
3新闻事实和一般事实有可能相同吗?
4新闻的本质就是为大众传递信息,能够引起大众关注的,那么传递的不是正能量信息或者是一些不好的信息且依然能够引起大众关注比如说法轮功 那能叫新闻吗?
5如果新闻的本质是中介,是反映者,那么叙述的事件本身不是新闻吗?
6 国内  国外对新闻的定义的差异,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看待?
13#
发表于 2015-10-21 00:1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晓雨 于 2015-10-28 13:23 编辑

请允许我重新编辑一下~
第二讲:1y、新闻来源于什么或者说新闻的本源是什么?
                2y、新闻在发展阶段中具备什么基本特征?
                3g、手抄新闻被历史淘汰是必然,那么比之更为古老的“手势语”和“口语新闻媒介”为什么依然存在而没被淘汰呢?
               4g、现在是既处于网络传播时代,又处于后新闻传播时代吗?
               5g、为什么“向人的头脑注入镜像因素,使人类正式形成‘眼见为实’的历史观”的是电视而不是相片?
               6h、新闻传播内容的自然化与扁平化在新闻传播内容中具体体现在哪里?
               7z、可以把人类的知晓欲和呼告欲当做新闻传播的动力之一吗?
               8w、我们学校的新闻系有什么办法来避免教育和实践的脱节呢?
               9w、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的五次革命,意味着信息传播发展迅速,可这真的是好事吗?
第三讲:1h、第三讲讲解了新闻的定义与本质,那么新闻的内容包括哪些呢?
                2h、政府的公示事项算不算新闻?
                3h、并且作为新闻,它的受众至少为多少?
                4h、具有怎样的价值才能称之为新闻呢?
                5y、国内外对新闻的定义存在哪些差异?      
                6y、 如何把客观倾向与主观倾向相统一?如何处理好意态事实与硬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寻求和确定事实的意义,反映事实的性质?
               7z、有关新闻的定义有很多,但最终被一致认可的却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家对新闻的定义有如此多样化的理解而难以得到统一?作为学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在众多定义中把握新闻的定义?
               8w、新闻的定义千种万种,那我们又该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判断出一个新闻写出来会有人感兴趣呢?
14#
发表于 2015-10-21 00:39:30 | 只看该作者
广电1503
组员:唐国洪 廖开宇 李银 汪发洪 刘毅 刘登杰 杨江  
组长:廖开宇
第二讲问题:1。新闻产生的原始动力是什么?是劳动还是人的好奇心?
2.是什么推动着新闻的不断发展,那么它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3.新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中国新闻与外国新闻发展的联系在何处?有什么区别?
5.您认为将来新闻的传播媒介谁更有前景?
6.现在的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当然也少不了信息污染,我们应当如何辨别呢?
第三讲问题:1.近现代中外新闻的本质区别?
2.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无法还原新闻事实的报道还能算是真正的新闻吗?这样的报道意义何在?
3.新闻理论中的集权主义理论与当下中国新闻是否有相似之处?差别又在哪里?(您怎样看待当下中国的新闻事业?)
4.新闻具有不同的模态,那么怎样鉴别不同模态下的新闻事实?
5.就目前中国的媒体状态来看,学习新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6.讲义上说新闻在本质上包含公共的重要性,是不是私人问题就不是新闻?
7.许多名家对新闻的定义都少不了谈及对大众的意义,但目前中国的新闻有多少是真正关乎人民生活的?
15#
发表于 2015-11-15 23:54: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晓雨 于 2015-11-16 14:51 编辑

            第四组 胡闻文  张晓雨  郑钦云  熊沁莹  尹晨曦   郭乔璐  王雅欣(组长:张晓雨)
            1.如果新闻违背了新闻本源会变成什么?(熊沁莹)
            2.如何理解“新闻真实是一种静态结果,而不是事实本身”。(熊沁莹)
            3.什么叫“新闻的事实是准确的,而报道本身仍可能是虚假的?”(熊沁莹)
            4.新闻的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应当受到的谴责是一样的吗?还是说仅仅是看它造成的社会影响呢?(王雅欣)
            5.追求新闻的真实,需要求证,比如概率统计方面,需要很长时间,此时,有关新闻的实效性又该如何解决?(王雅欣)
            6.关于新闻的真实,可能新闻工作者也听闻了许多,但仍然存在很多假新闻,是什么原因导致学习新闻真实却未能致用?又该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张晓雨)
            7.对新闻真实性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多种多样,并且多数时候存在片面报道的情况,现在很多新闻报道存在为博眼球刻意夸大或者为凑数胡乱糊弄读者的情况,对于这点我们应当怎样看待?( 胡闻文)
            8.假象就是假消息吗?那假消息为什么可以反映真实呢 ?(郑钦云)
            9.新闻真实不等于事实,新闻报道却要求接近事实,但记者的报道亦会存在其个人色彩或主观目的,甚至有时对事实的报道还会受到限制。那么“新闻真实”是否只能依靠记者的良心来保证?若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党性原则产生了冲突,又应如何呢?(郭荞璐)            
               谢谢!
         




16#
发表于 2015-11-16 07:4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郑婷 于 2015-11-16 17:28 编辑

第六组
组员:郑婷、李敏、赖香、赵香、董仕玲、黎文一、陈霞
组长:郑婷
1.要做到“新闻真实”,对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很高,那么就做到“新闻真实”而言,学习新闻的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提高我们做到“新闻真实”的素质呢?(陈霞)
2.联合国新闻信条规定:报业及其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而又说:新闻绝对的真实性很难企及,只有相对的真实。这要怎么看?(董仕玲)
3.讲义中“历史学家可以长时间等待事实的明朗来认识历史,但记者却必须当场观察,迅速作出判断。”需要时间来检验事件真实性的这种情况下,记者这种“迅速作出”的判断如何平衡时效性和真实性?(赖香)
4.一篇报道抓住了事物的“主流和本质”,就应该是“基本符合事实的”吗?(赵香)
5.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新闻报道是写新闻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经过他的大脑加工过的,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但人又是处于社会联系之中的,不免受到社会的影响。“加工”和“能动”,一个代表“唯心”一个代表“唯物”,两者怎样平衡(赵香)
6.“再现情节取决于观察的直观性,观察是为了查明有关客观的情况,直接从客体获取信息,掌握现实的感性材料,为理想思维奠定基础。”直接从客体获取信息,掌握现实的感性材料,但直接获取却没有深入挖掘的信息很有可能是假象,那这算是反映了事实的真实面貌吗?(黎文一)
7.媒体这么多,每天的新闻也这么多,媒体或者说相关机构有对新闻的真实性的审核制度吗?(郑婷)
8.在新闻真实的社会意义中,说到媒介的权威建立在新闻真实之上,真实是权威的基本要素,但如今的权威媒体也存在着不真实的现象,这应该怎么看?(李敏)
17#
发表于 2015-11-16 09:37: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凡雅 于 2015-11-16 22:15 编辑

新闻1503班
组长 孙凡雅
组员 杨茜丹  赵梦玲 肖艺涵 刘林 王春 董秀玲

1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包括采访报道迟缓,但是类似内蒙古冤案等新闻报道,距离事件发生已有十几年,属于无法避免的时间延后,是否也代表新闻失实 (杨茜丹)
2  如何使新闻写作既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又显得生动有趣呢?(王春)
3  整体报道失实,往往是不如实反映事物的主体倾向和次要倾向 。怎么理解其中的主体倾向和次要倾向(孙凡雅)?
4  在报道紧急的新闻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才能既真实又迅速?( 赵梦玲)
5  对于要经历长时间过程才能知道真实性的新闻,如何才能做到真实报道?( 赵梦玲)
6  如何理解“新闻的真实度从形式上看是内容的详略问题,而从反映事实的精确程度上看是个真实问题”?(刘林)
7  新闻的意义为什么可以超出事实的时空范畴?(肖艺涵)
8 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区别?(董秀玲)




18#
发表于 2015-11-16 11:42: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胜芳 于 2015-11-16 16:04 编辑

第三组第四讲提问汇总:
  组长:陈胜芳
  组员:胡杨、李鑫、陈胜芳、李雪薇、张淑秀、蔡依璇、李琴
1.讲义中第四十页写道:“严格地说,策划是为伪造新闻提供理论依据。”那么在现实中先写策划再写新闻稿,按这样的方式写出来的新闻稿是否遵循了新闻真实的准则?(张淑秀)
2.遵循新闻真实的准则中第三点写道要避免任何想象,但是新闻报道是记者写的,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主观性色彩,用“避免任何”会不会太绝对了?(李鑫)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为了抢头条、抢独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全面研究一个事件的过程,但其影响与该事件最终结果的影响截然不同,那该记者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对于竞争压力下的这种新闻,记者应该怎么权衡?(李琴)
4.为何说“电视的新闻真实度比纸质媒体高”?(李雪薇)
5.新闻是由记者传递出来的,不同的记者理解和还原事实的能力不同,如果记者的能力不强对新闻的还原度不高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个记者报道了失实新闻?(胡杨)
6.对于人物的报道需要从正反两面来进行,以显示其真实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媒体对于某一人物的报道往往是从一个方面(好或坏)来描述的,带有浓厚的褒贬色彩。所以请问,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报道人物的方法是媒界普遍运用的,还是是一种新闻报道的理想愿望(即还没有普遍实现)?(陈胜芳)
7.在一些目前社会上大多存在假象的事情中(比如老师讲到的学校会在一些时期营造出良好学风这类事件)记者是否应该想办法避免假象,寻找真相?又该如何避免?(蔡依璇)
19#
发表于 2015-11-16 11:4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欢 于 2015-11-16 19:22 编辑

第八组第四讲提问组长:张欢
组员:吴悠,路洁,肖倩,袁欢,王晓燕,赵明明
1.新闻失实最大的原因在于记者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张欢)
2.怎样理解“事实的具体化是孕育真实的条件,不是真实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袁欢)
3.新闻的意义超出事实的时空范围对报道的影响(袁欢)
4.如果说新闻真实是检验媒介的试金石,媒介的权威建立在新闻真实之上,可现在有那么多不敢说真话的媒体,自己不愿纠正自己错误的媒体仍旧十分活跃且被视做权威,这种现象会一直存在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肖倩)
5.强化新闻全面,本质真实的策略与措施?(王晓燕)
6.怎样把“描述事件细节”与“把握新闻描写的真实与客观性”统一起来?(赵明明)
7.讲义中的“事件情节的真实来自感性材料”是否是说新闻的报道或多或少都有些主观性在里面?(赵明明)
8.在中国媒介制度下,怎样尽力拓宽新闻真实的广度?(吴悠)
9.新闻真象与新闻假象是否仅存在相互掩盖的关系?(路洁)
10.“在实践中,每个记者都无法摆脱掩盖假事实的纠缠,但在理论上,我们不能不声张正义,回避策划假事件的恶劣行径。”这是否有矛盾?(吴悠)


20#
发表于 2015-11-16 13:4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珊 于 2015-11-16 17:05 编辑

第七组第四讲提问

组员:杨静芝、袁明月、陈静、王菲菲、杨亚平、吴洁、徐珊

1.(YYP)“描述事件细节是新闻的基本表现手法,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出具体描绘,能够强烈地打动读者。”那么形象的语言是否会背离事实的真相呢?

2.(CJ)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下新闻报道的走势,有些新闻报道会更追求平民化,故事化,这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对策呢?

3.(WFF)在整体报道时要注意把握个体真量比,把整体真实看作是选择不同类别事实比例的真实,那么我们需要怎么正确判断整体真实呢?

4.(XS)讲义37页提到“单一的新闻事实的真实完全复现本源,是新闻真实的基本形式”,新闻的真实有时会因各种条件限制,导致新闻失实,“完全复现”会不会太过于绝对?


5.(YMY)“因为强化新闻的意义而拔高了事实的重要程度,改变了事实原有的意义。”这可能会造成新闻失实。那么针对一个事件来说,应怎样恰当处理新闻的意义和事实意义?怎样调整新闻倾向性?


6.(YJZ)记者对于社会与自然界的事物的认识受到影响,不能正确认识,构成记者反映活动中客体与主体不一致,如何解决?

6.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