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级肖淑娟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2-12-9 22:46:08 | 只看该作者
别让作业伤了孩子

5日早上,11岁的红红因未完成家庭作业,害怕老师批评或请家长,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就爬上窗台从三楼跳了下去,现多处骨折,需手术治疗。

作业的布置本来对于学生的知识的巩固是有必要也是有效的,但大量的作业,甚至是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作业,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来说,只能说是南辕北辙。完成作业的过程,本来也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和更多的求知欲的过程,而现如今,却俨然成为了学生们的噩梦。

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就一直心惊胆战,害怕丢脸和严惩。这样的心理阶段,想必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而且时间不短。到了后来,我们好像不是在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做作业,我们只是为了应付,应付家长老师的严厉监督,应付一次接一次的考试,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了什么做作业。

最终,作业成为老师威胁学生的武器,成为家长评断孩子成长是否顺利的标准,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而这一切的元凶又是谁?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学生的负担从没见减轻过,整体素质也没见有多大长进,倒是小学生因为作业负担重而自杀的案例频频出现,这样的事实摆在眼前,何尝不是一个响亮的耳光?当手段变成目的,本末倒置之后,受伤的只能是作业重压之下的学生们。

12#
发表于 2012-12-9 22:46:45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到底给谁看

刚入学不久,我们的专业知识或许连个初级都算不上。实践技能少得可怜,连写个简短的新闻稿都要憋个半天,写得出来还不一定敢拿出手。

可是书上告诉我们了,我们也一定都明白,新闻需要客观真实和完整。

对于我们来说,运动会是个练笔的机会。新闻专业的学生不好做,大事小事都可以被要求写个什么出来。可比起“写”来说,“不按事实来写”是个更大的难题吧。

同宿舍的女生加入了院团委的新闻中心,在运动会的第一天,她的任务之一是报道一项比赛,其中要求重点采访文艺学院的某某同学。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是院报嘛,当然可以对此有所侧重。当天我因为要写新闻稿,就和她一起去观看了比赛。然而,那位被指定采访的某某同学着实让我的室友感到难办。

他得了全场最低分,并且拒绝接受采访。

这是人之常情,室友确实也不便勉强,可还是要交差呀,只好打电话向上级汇报情况。上级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又向上级的上级请示。

上级的上级的回答让室友很无语。“把比赛中好的表现写在文艺学院的那位同学身上,不报道成绩,不写出冠军是谁。”室友无奈地向我转述了上级的上级的话,并且无奈地照做了。

我们的新闻到底是写给谁看?院报,顾名思义,最起码是面向学院的同学发出报道的报纸,那么,文艺学院的同学希望看到按照上述方法写出的的新闻吗?一场比赛,选手水平有高有低,结果当然有好有坏。对于得了低分的同学,情绪低落拒绝采访很正常,我们同时还看到了很多表现优异的选手,一样可以对他们进行采访和报道,为什么一定要报道本院的同学呢?为什么一定要把我们学院的选手写得集中了所有优秀选手的优秀呢?

新闻需要真实客观和完整。我们刚刚学到的知识,在面对现实的突发状况时,居然经不起考验。

如果我们所写的新闻报道,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自己表扬自己,那么我想,任何人都可以百度一下,写出无数赞歌。

13#
发表于 2012-12-9 22:47:24 | 只看该作者
信仰不纯洁

星期天和朋友去圣水寺玩。

走上阶梯就看到一个“地宫游乐园”的招牌,虽然知道里面就是些装神弄鬼的拙劣技术堆出来的暗室,还是想进去玩玩,于是连拖带拽拉了两个人和我一起进去。

5块钱的门票,进去以后无非就是些电动的东西在鬼吼鬼叫,可还是自己被自己吓得不轻。跌跌撞撞走到出口,看到一个男人坐在那里,守着一尊佛像,让我们拜拜佛烧柱香,让佛祖保佑。那时我心里已经响起爸爸那句话:“社会上不会有人无缘无故对你好,最终都会说到钱。”果不其然,到了后来让我们“捐功德”,不明不白的让写10元在本子上。我写了,然后放了一块钱在箱子里。

就算是1块钱,也觉得不值得。尽管那个男人不断地跟我们说,自己不会拿里面一分钱,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在积福什么什么的。但是当看到我放下的一块钱时,他的语气明显不爽了。

佛本是一种信仰,如果一个人信佛,它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当佛被利用为赚钱的借口和工具,宗教和信仰也就不纯洁了吧。有人说中国人在顺利的时候说自己是无神论者,在遭遇坎坷时就去信佛烧香,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精神信仰。当信仰渐渐流失,那些将人们的精神寄托作为赚钱工具的人,更是在推波助澜。

说“我佛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说在佛眼里,“四大皆空,众生平等”,我不知道佛是否存在,不知道佛是否这样想的,但既然这样认为了,麻烦不要玷污了自己口中的信仰。一个人的信仰纯洁了,才有支撑的力量。但谁又知道,谁是在真的信仰呢。

14#
发表于 2012-12-9 22:47:57 | 只看该作者
爱是一种能力

看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的视频。

我相信没有人是完美的,就算他在事业上有声望有名气,他在家庭方面也是有缺失的。也许家暴的出现有他童年的家庭模式在他心里植下根的缘故。

但他说爱应该是一种巨大的成功,自己的家庭只是千万家庭中的一个,我就无法理解了。

爱应该是细腻的温柔的,不是疯狂的不理智的,更不能将爱和事业上的巨大成功联系在一起。世界上有无数的人,他们默默无闻,拿着文凭找工作,也许找到的工作做起来不尽如人意,更不要说“巨大的成功”,难道他们就不会爱吗?他们中的很多人比说这句话的人爱得更成功,更幸福。

而家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它的确是千万家庭中的一个,但对于身处这个家庭中的人来说,这千万中的一个,对于自己来说却是唯一的不可替代。我们的骄傲和伤口在外不能展示,在这里却可以得到足够的鼓励和宽慰。

爱是一种能力,不会爱的人是不完整的。缺衣少食,我们可以凭借自身努力去获得,但缺乏爱的能力,若要补上这一课,则需要很久很久,并且不一定成功。

15#
发表于 2012-12-9 22:48:31 | 只看该作者
何必否定自己

在外地读大学的朋友打电话来诉苦,觉得自己在大学里没什么价值和意义。和她同寝室的一个女生,交际能力强,认识很多学长学姐;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快,而且做得滴水不漏;参加各种活动,备受瞩目……

而她自己呢,她觉得自己很平庸,没什么可以比得上别人,不喜欢参加很多活动,在学习方面也不占优势。似乎在这个小小的社会里,自己的存在没什么价值,多她一个不多,少她一个不少。心里很烦躁。

何必这样否定自己?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如果不喜欢参加活动,那就安安心心看看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算没有学分可以加又怎样;在学习上不占优势,那就脚踏实地地区学去积累。如果连自己的眼睛里都只看到别人而看不到自己,那就注定是卑微的。

世界上有很多个目的地,也有很多条路,每个人的选择绝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只看着别人的选择,就否定自己脚下的路,那目的地是不是会越来越远呢?

之所以会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在追逐错误的东西。也许我们还不是特别清楚自己现在以至将来究竟要的是什么,但在探究这个问题的同时,我想我们也是在进步的。不焦躁,一步一步的,我们会知道自己想追逐的是什么,也许根本不是现在我们所羡慕的东西,就算是,到时候再去争取,我们也才能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真正想要的。”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别人的生活状态在自己眼里似乎永远比自己的要充实活跃生动可爱,可就是你羡慕甚至嫉妒的那些人,也许在你看不见的黑暗里也懊恼过后悔过哭泣过。每个人的生活都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而你又能说你现在就处在最糟糕的时段吗?看看你自己的生活,经历过挣扎的高三和难熬的6、7月,自己适应了新的环境,交了新的朋友,脸上依然有笑容,这些比起那些“惊天动地”的事来说确实微小,可你敢说它们带给你的快乐和喜悦不是真的吗?

所以不必看不起自己,英雄常常只有一个,更常常不是自己,但他做他的英雄,你就做你自己。他去拯救世界了,你就在家里喝喝茶上上网,又有什么不好?

16#
发表于 2012-12-9 22:49:0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写读书笔记的一点想法

我喜欢读书。当对于生活产生困惑时我喜欢去书里找答案,也许最后我的疑惑并没有得到确切的解答,也许更甚的是我从书里发现了新的疑问,但我总会得到一些从前没有的想法、观念。

书里藏着很神秘的世界,当你看到这一页,和你看到下一页,它告诉你的东西可能并不相同,每个人从同一本书里所受的益也是有大有小。可能在读完一本书后,我当时并没有产生什么感想,但书里面的一些句子常常会潜伏在你的脑子里你的心里,在以后的某一刻因为其他事情的启发而突然蹦出来。这时候你会感觉曾经看过的那些东西一定是有用的。

我喜欢读书,但我喜欢的是带着一种随性的感觉走进书里的世界,那是一趟没有目的而又舒心的漫游。刘老师要求写读书笔记,是为了敦促学生多读多看,是个办法,但在读的过程中,心里总想着要快点读完这一本,写完读书笔记,好进行下一本书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带着完成任务的性质,对于我来说,阅读在无形中带着一种强制性带来的压迫感,好像总有人在你耳边说:“快读啊,读了就要写读书笔记,还有好多篇没完成呢!”阅读的快乐大大减少了。并且,在我看来,一本真正值得读的好书是需要用心用时间去慢慢咀嚼和体会的,有时候我们在书中读到一些句子,就只是读过去,没产生任何共鸣,也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感受过同样的感受,只有当有一天,我们亲身去体验了,才会蓦地想起,哦,原来书中描述的就是这种感觉。这样的感受,才有机会深深根植于我们心中,给予我们教益和启发。

学新闻的学生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涉猎各种知识,刘老师这样要求的初衷也许就是这样。因为有的人,也包括我,常常懒惰的病犯了,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也喜欢读书,但就是懒得动一下。也许我们都还没达到总是自主地去阅览的境界,所以仍需监督吧。我关于读书的理想地步,即是我不再需要监督,仍会被那些方块字吸引得牢牢的。

读书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我最近常常想起杨绛先生的话,也许我们的一些困惑,就是因为书读得太少而又想得太多吧。

17#
发表于 2012-12-9 22:49:55 | 只看该作者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米兰•昆德拉。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很难读。书里的很多句子我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常常又使我从一种困惑跌入另外一种困惑。昆德拉在书里写到了很多方面,人性、爱情、性爱、战争、媚俗……我相信还有很多我并没有觉察到的东西。

读这本书,我摘抄了目前为止最多的笔记。有很多话,带给我很深的震撼和思考。我觉得作者心很狠,他毫不怜惜地把很多丑陋的东西面上的那层皮撕下来,让我们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看到那些血淋淋的现实和丑陋。

读完整本书,留在我印象里最深的是最后一个章节。在“伟大的进军”之后的那一章,作者很出乎意料地写到了卡列宁,那只特蕾莎爱着的狗。章名为“卡列宁的微笑”。我现在还记得特蕾莎静静抚摸卡列宁的那个时刻,“她已基本认定这个道理:根本不值得跟自己的同类好。但她又不得不对其他村民以礼相待,否则便无法在这里待下去,甚至对托马斯,她也是迫不得已,不得不表现得像个多情的妻子,因为她需要托马斯。幸好,我们同他人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感情,即我们的爱还是不爱,是善待还是仇视,而且,它们在何种程度预先受个人实力对比的制约,这是永远都无法下确切定义的。”

对于卡列宁的爱,和对于托马斯的爱是不同的。特蕾莎爱托马斯,在这爱里,有需要和依赖,她担心托马斯跟别的女人纠缠不清,害怕托马斯离开她,所以需要时刻警惕着,甚至在噩梦中,背叛的主角依然是他。而对于卡列宁,她的爱还要更纯粹。她守着它,它也守着它。在他们之间不再有猜疑和担心,如果不是生死的隔离,他们绝不会分离。

“他爱我吗?他曾经更爱过别人吗?他爱我是否比我爱他更深?这是些探讨爱情、度量及其深度、对其进行种种猜测和研究的问题,也许正是它们将爱情扼杀了。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面对托马斯,特蕾莎是卑微的,托马斯的爱和在她身边的停留仿佛是一种施舍,而正是由于卑微,她将托马斯牢牢拴住。事实上,面对弱者的软弱,强者变得更软弱。而面对卡列宁时,特蕾莎的角色就从爱情里的卑微弱者变成了可以给卡列宁以守护和爱的强者,当相处的时间变长,他们的关系逐渐趋于平等,互相需要,没有背叛。

卡列宁发出的微笑是带着完全的信任的,直至死亡的那一刻。看完这一章,觉得似乎人与人之间的爱还比不上和动物之间的爱纯粹和完满。是不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带着自私的基因,所以完满总希望先从别人那里得到些什么?而面对比自己弱的事物,我们的善心才会出现,来满足我们在和同类之间交往时所无法获得的东西?

我还需要继续思考。

18#
发表于 2012-12-9 22:50:31 | 只看该作者
意外的经历

昨天上午和班上同学去市区为贫困儿童募捐。

确实很出乎我意料,很多人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摆手拒绝,当我们敲开门说明来意时,他们很热情,拿出很多衣服和学习用品来。回学校以后,看同学的说说,有人表示很感动。也许通过这次募捐,我们的心也得到了一些充盈吧。

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婆婆。她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拿水果让我们吃,叫我们随便坐,然后进卧室帮我们拿她外孙女不穿了的衣鞋。

衣服鞋子整整装了两三袋,婆婆甚至还问我们要不要一辆小自行车。就在我们一边感慨婆婆心真好,一边准备告别去下一家的时候,她突然很迫切地要我们留下来,要给我们看什么东西。

后面发生的事情是我们可能从没设想过的。婆婆从卧室的床头柜抽屉里拿出一本小册子,嘴里一直念着“你们几个妹儿今天也是有缘到我这里来,你们也都有善心,我就给你们看看。”我们很好奇,可是在拿到小册子之后,气氛瞬间就变得阴森森的。小册子是XX大法的宣传册子。

婆婆的眼睛好像瞬间变得很大,眼神很坚定,不断把两三本小册子递给我们,说自己也没什么文化,眼睛又不好,让我们自己看。还说马上就会出现大动荡,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心里默念“XX大法好”“真善美好”就会逢凶化吉。听得我们几个人一愣一愣的。几次想走,都被婆婆拉着不断念叨着要我们信,一定要信。

好不容易出了她家门,似乎每个人都重新获得氧气了一样。有个同学很久都没缓过劲来,一直说可怕可怕。

我不知道婆婆口中的什么大法到底有怎样的魔力可以吸引不止她一个人去相信,去传播,甚至去冒险,但我看出那个婆婆的信仰的心是真诚而坚定的。她捐给我们很多的东西,可以看得出她很善良,所以我不敢断言信仰那个大法的人都丧失了本性了。也许一个人的信仰并不应该带有政治色彩吧。

很疑惑的感觉。我们无法了解其中真实的内情是什么,所以也没有什么更多的发言权。但是我想,善良的人无论如何不会离所谓的邪路太近吧。

19#
发表于 2012-12-9 22:51:0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能有多少这样的时光

周末班上同学一起去南湖烧烤。

绵阳的公交让人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苦感。一行人浩浩荡荡,挤着38路,中途又换乘40路,挤得不亦乐乎,颠颠簸簸才终于到了目的地。

气氛热闹又欢乐。在石桥上摆好桌子椅子,拿来几个烤炉,一群人吵吵嚷嚷,让本来不宽的石桥既拥挤又热闹。烧烤开始,烟熏火燎,女生多的好处在此刻显现出了,姑娘们各种贤惠,大家都有口福了。好吧虽然我没那口福。

不远的地方摆着各种小摊,打气球、扔飞镖、棉花糖、莲子糊……午后阳光洒在湖面上,反射出金灿灿的点点光芒。离开了学校的环境,和一群同龄人在一起,总是感觉到有一种无形中的认同感和默契,甚至连让人无比心酸的千字文也能集体背诵起来。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都是成百上千万大学生中的普通成员,我们吃着的是和别人一样烤出来的烧烤,我们所做的事情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但是它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却是一段带着甜味的记忆。而我们又能有多少这样的时光?当岁月如白驹过隙,我们预见到会面临分别。这样的机会将少之又少,这样的单纯的快乐将渐渐远去,我们会有更多烦恼,操心着柴米油盐酱醋茶,顶着就业、住房、孩子带来的各种压力,皱纹白发和心事一起增多。

我们能有多少这样的时光,多年后还会不会有如今的意气风发。当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只希望我们可以尽全力保存好一颗快乐的心。

20#
发表于 2012-12-9 22:51:42 | 只看该作者
牺牲现在换来的将来值得吗

正如刘老师在课上所说的那样,在填报志愿时,大多数的同学和家长考虑的是上大学—学专业—找工作。可现实和理想总会有偏差,当如愿上了大学,进了专业,了解了现实,才知道人生绝不仅仅会是一条直线。

有人焦虑,因为未来突然变得不像想象中那样可以捉摸和预见;有人冥思苦想,希望为自己找到另外一条“出路”。

每个人都希望铺在自己脚下的是一条光明而又顺畅的道路,可是当现在的焦虑不安换来多年以后才只是有可能感受得到的幸福安稳,又值得吗?“过去”已经过去,“将来”还很遥远,唯一可以值得把握的就只有“现在”。如果我们总是在为心中的未来的那一天做打算,那么当现在也成为过去,将来也就成为了不被重视的现在,这样的循环,让时间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享受现在才是最聪明的办法。“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总是在心里精打细算着将来,恐怕总不能如意,急功近利的思维总是让我们在无意间绕了远路。每一刻都应该被珍惜,这一秒和下一秒从来不会是重复的。只有享受过现在,内心的满足才会成为为未来努力的最大动力。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到,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倘若总是在追赶,追赶还没到来的未知的空间和时间,那么必定不能好好感受什么是当下的幸福,如果没有对幸福的感受,不断的追求岂不是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那么,牺牲现在的时光和机会换来的所谓将来,又值得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