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2级硕士屈妍君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7#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21:00:04 | 只看该作者
4.10
阅读《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注释本)》,李秋零译注至p22。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名为“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对哲学进行了划分,为三门,形式的归为逻辑学,质料的分为伦理学和物理学,伦理学阐释自由法则,同时被称为道德学说;物理学研究自然法则,也可以成为自然学说。形而上学划分为自然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两类,必须审慎地清除一切经验性的东西,以便知道纯粹理性在这两种场合能有多少成就。
4.11
再次阅读康德“德行论导论”句读(一)至p10。第一章对德行论的概念进行了阐明。引入义务概念,强调其强制性。对“按自己人格中的人性看待自己”中的人格和人性进行阐释,人性是神圣的,提升为人格性即道德性。对道德律和自己的欲望之间的选择进行权衡。引入了自由这一概念。阐释目的概念,目的是伦理学特有的,不同于法权论;目的一旦产生就具有强制性,但是它本身不是强制产生的,而是纯粹实践理性固有的。
4.12
继续阅读句读(一)。第二节“对一种同时是义务的目的”这一概念进行阐明,使用主观演绎。法权论是从目的来看,揭示那些合乎义务的行动的准则;但是伦理学是从义务来看,揭示那些同时是义务的目的。对德行义务与伦理义务的差别进行了区分,举例说明即使某一行动虽然带有德行概念,但可能德行概念只是动机之一,本身还有其他的动机,如果这样那就不能称作德行义务。
4.13
阅读句读(一)第三节。“思考一个同时是义务的目的之根据”,使用客观演绎。阐释一般目的与义务联结的可能性,是基于纯粹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这种定言命令是必须有的,推导的过程:既然有自由的行动,就必定有目的;有目的就必定有一些“本身同时是义务的目的”,因而必定有与这目的相应的定言命令。
4.14
浏览新闻界和国际新闻界2023年第3期的论文。国际新闻界本次的研究话题是媒介理论研究,其中一篇讲到了传播物质性与社会学理论的接合与涵化,体现出一种学科交叉背景向学科交叉研究的转向。新闻界有一篇论文讲到了新闻专业主义与事实核查相关内容(之前看过一些该方面的文章),使用了内容分析的方法,选择了美国和欧洲的3家核查机构,包括Snopes、Politifact、AFP Factcheck,研究结论认为西方媒体受到新闻专业主义和东方主义两种思维的影响,一方面塑造中国的真实形象,另一方面又与真相形成了一种隔离。
4.15
听了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浙大本科生院副院长关于通识教育的讲座。其中复旦大学孙向晨老师对《复旦通识100》中通识课程的介绍和反思进行了阐述,小小的震撼了一下(想到自己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上通识课的一些思考。)
阅读《导读齐泽克》至23页。很喜欢“消逝的中介”这一表达,它施力于前一个状态而引导出后一个状态,这个过程完成的同时它即消逝。前言中指出齐泽克的思想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前十年将黑格尔、马克思和拉康的思想融为一体;2003年起开始转向政治、宗教领域。
4.16
阅读《导读齐泽克》至47页,分析了影响齐泽克思想的三个主要人物。黑格尔主要在辩证法这一思维方式产生影响;马克思启发齐泽克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更加广泛的定义:个体理解其与社会关系的方式。齐泽克将拉康所践行的精神分析进行特殊标牌大众化,其中划分心理
运作的三大秩序是:想象秩序、象征秩序和实在秩序。想象界是自我得以构想并诞生的过程,属于一个镜像阶段;象征界可以理解为囊括了一切的社会结构,是非个人的社会框架;实在界是持续存在着的,但是没有被赋予意义和代表,不会发生改变。可以理解为,当我们称一个东西为xx的时候,这种称呼是象征界改变和赋予的意义,在这之前我们是存在于实在界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23-4-12 21:21:27 | 只看该作者
4.3
整理了三月份阅读的书目,写了简单的读书感想。
1.《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纸质
从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提出的反向运动开始,讲述这一场发生在中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网民的抗争。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等各种视角剖析这场网络运动,这些多元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并持续塑造着当前的社会形态。以“革命”形容“运动”:它可能没有以往的革命号角,但未必缺乏革命的力量。
2. 读《情感与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研究》|纸质
重点讲述了道德法则与自然情感、道德情感的关系与论证过程,深入浅出讲述作者对康德道德哲学中对“道德法则”的理解。
康德构想中,认定道德法则是人类意志根据的唯一决定根据,但在实际运用中面临严峻挑战,被理解为理论世界的理想国。为此需要寻找一些现实路径打破空中楼阁的“污名化”,他阐释道德情感,包括道德公设、二元性、自由等。此外,道德法则与宗教、人类学等也都存在一些契合点,上帝的存在推动经验世界中的人类依然怀有追求道德生活的希望并坚信可以不断趋近道德王国这一目标。
3. 读《身为女性的选择》|电子
从爱情观、社会性别、母女关系、女性困境、婚姻关系等话题入手,上野老师和信田老师展开对谈。“30代”的日本女性在社会的《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颁布后,理所当然试图在平等的规定下寻求真正的平等,但现实中她们似乎都撞上了男权社会的坚固壁垒。面临生育年龄、生理衰老、养护父母各种各样的现实困境…有些可笑,又有些可悲。
但女性要先成为自己。我们首先是自己,先看见自己;再成为自己,我们就是自己。我们不是社会赋予的xxx的女儿、xxx的妻子、xxx的妈妈,我们是自己。
4.4
阅读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短篇合集》至78页,了解带其所创立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并在三大法则之外以极其非凡的想象力构思出来的机器人故事,包括人形机器人、非人形等。
4.5
今天有些事情耽误了,只是简单地阅读了一章《机器人短篇合集》的内容,这一章讲的是“不动的机器人”,作者在开篇语中认为,电脑和机器人两者之间的界线并不是很明显,在某些方面,机器人只是会动的电脑,反之电脑则是会动的机器人。现代机器人与电脑的界限和相关性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4.6
读完了《身为女性的选择》一书,写了简短的读书感想。
感想摘录:30代的女性在均等法颁布后,女性理所当然,或者也可以说女性在现代性进程中开始自我觉醒,试图在平等的规定下寻求真正的平等,但在现实社会中似乎都撞上了男权社会的坚固壁垒。面临生育年龄、生理衰老、养护父母等等各种各样的现实困境…她们并没有寻找到可行性的路径。
但有一点不变的是,女性一定要独立,一定要自主,在精神上独立,在经济上独立。有底气,才能有更多争取权利,进行斗争的资本。另一个可行性途径就是girls help girls. 现代同辈之间的互助和鼓励已经远远高于和多于来自于父母辈给予的帮助。
4.7
和朋友讨论了关于女性主义的一些话题。
4.8
读完了《康德的世界》一书,写了读书感想。
感想摘录:在他波澜不惊的、作为普普通通德国教授的一生里,他没有什么起伏的、轰轰烈烈的事例来说明和证明什么。他以敬畏星空(崇高感)和反驳迷狂(道德论)为基础,思索宇宙、思索天体、思索宗教、思索生命、思索道德。即使面对诸多威胁(如1788年普鲁士国家的书报检查令),他依然越战越勇,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不可撼动的信念,始终坚持着道德优先的原则,只有在道德的基础上,信仰才能发展。在给国王的回函中,他说:“只有实践理性和道德准则才能导致形成信仰学说的普遍性、统一性和必然性。”伴随着多愁善感的性格,塑造了一个自由道德的灵魂。
4.9
借阅了一些书目准备阅读。继续阅读《机器人短篇合集》,开始阅读“金属机器人”一章。这一部分包括了作者的第一个机器人故事(也算处女作吧)《小机》。
5#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20:53:30 | 只看该作者
.27
阅读《康德的世界》至101页。从对斯威登伯格的转变开始,讲述了康德不满足于对这种幻想的灵魂和神灵故事的探究,开始转向希望能够在实践理性和道德生活中的形而上学方向。3.28
阅读《福柯主体理论及其对女性主义应用》,这是一篇博士论文的改编出著。主要读了女性主义对于福柯理论的应用这一章节,提出了女性主义中的两种主体:被建构的主体、具有建构能力的主体。另外阐述了巴特勒对于福柯主体理论的两点应用,一是对“女性主体”的解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都是被权力关系建构的。二是对“性别可能性”的探索,探讨少数性别人群的生存状况。
3.29
阅读了《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的最后一部分。后记对中国网络行动的新发展做出了一些补充性的阐释,如当前抗争的矛头主要还是地方政府与官员、维权和贪腐滥权两个议题依然普遍存在、微博的普遍性等等。写了一篇读书感想。
3.30
阅读《康德的世界》至第五章,从启蒙运动这一时间线和视角开始讲述。还讲述了哈曼对于康德在“公开使用理性”“自己造成的监护权”方面的反驳。
3.31
利用零碎的时间看了一下《身为女性的选择》这本书,从上野千鹤子和信田的对话形式展开,对现行的婚姻制度、女性面临的婚恋现实等等问题,从爱情观、社会性别、男性凝视、母女关系等许多方面畅谈和讨论,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女性主义(非理论的)。但是她们所探讨的许多社会问题和现象有些是日本社会所特有的,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国的现实。
4.1
考研复试,看到了一些对我来说也很难回答的题目,比如,互联网对于民主的影响等等,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每天都要常学常新,否则就会被淘汰了。
4.2
浏览《国际新闻界》和《新闻与传播研究》最新一期的目录。其中有一个焦点问题是传播研究知识图谱,阅读了计算传播研究中外核心文献的对比分析论文,以及基于web of science做的科学传播中的政治正确的文献回顾,有一个综述性的了解。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3-27 21:01:08 | 只看该作者
3.20
阅读论文《机器人伦理中的道德责任问题研究》、《论机器人道德能力的建构》。这两篇论文都指出了有关机器人道德责任的问题,对机器人具有道德地位与承担道德责任的条件进行了阐释。其中前者认为道德责任应当由生产商、销售商、使用者等人类主体承担,这属于机器人伦理学的范畴而非机器人伦理的范畴。
3.21
阅读《情感与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研究》完毕。对情感与法则的二元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如自由和必然、自律和他律等二元对立的关系。论述了当前道德法则面临的困境,指出康德所提出的道德法则未来的发展与可实现途径,写了一篇读书感想。
3.22
阅读《连线力 中国网民在行动》至234页。对中国网民的跨国网络行动进行了总结,指出这种跨境是建立联盟和集体认同感的方式,这是跨境网络行动的动机。同时对全书做出总结,中国公民的网络行动其实就是中国的一场长期革命,这种革命既是一种文化革命,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趋势;又是一种社会革命,建立了新的社会型构;还是草根阶层进行民主实践的尝试。这场网络行动“它可能没有以往的革命号角,但未必缺乏革命的力量。”
3.23
阅读《康德的世界》一书至38页。前言部分讲从康德的个人生平,最先开始在自然哲学和宇宙学领域的思考,再到道德哲学领域的研究。为什么康德哲学能够具有现实性?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康德善于从普遍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二是康德对于“不可知论”的承认,对于终极的重大问题,难以获得明白无误的最终答案。
3.24
阅读《康德的世界》至54页。阅读论文《伴侣机器人的三维伦理冲击》。
文献从伴侣机器人在身份伦理、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三方面带来的伦理冲击展开论述,最终指出AI伴侣是不可能的,机器人只能停留在伴侣的功能性维度,但是无法上升到伦理性维度,人类同时应该在研发、消费及相关部门的监管方面加强规避与防范。
3.25
阅读《康德的世界》至88页,指出康德在自然哲学的研究中,从中吸取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以便从中寻找作为一名形而上学的爱好者终生都吸引着他的重要问题的答案。在特殊形而上学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作为一般宇宙学对象的世界、作为理性神学主题的上帝、作为经验和理性心理学难题的人的灵魂和精神。接下来从宇宙、上帝、地球以外的生物、灵魂转世、内心喜悦等。
3.26
阅读文献《机器人道德决策进路与模型研究》、《机器人伦理学:机器的伦理学还是人的伦理学?》 前一篇文章主要对机器人的道德决策能力进行了阐述与研究,其中可以借鉴机器人成为道德主体的条件是什么、机器人道德决策的两种进路。后一篇文献主要对机器人伦理学和机器伦理学进行了辨析与界定,并阐释了机器人伦理学的两点理论预设。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3-20 17:20:35 | 只看该作者
3.13
阅读《情感与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研究》49-64页。
论述道德法则何以可能的问题,从定言命令何以可能论述,演绎中提出了人的自由意志这一问题。阐释定言命令与自然情感之间的关系。康德的总体看法是一方面,自由使人独立于自然情感,保证了道德法则的纯粹性与普遍性;另一方面,并非全盘否定情感的存在,而是对其在道德哲学中的位置严加限制。
3.14
阅读《情感与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研究》65-85页。       
第三章主要讲道德法则与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首先对道德情感的定义、性质和类别进行了阐述。这其中提到了敬重和贬损、痛苦与自足两对道德情感,并提出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纠正意志主客观依据偏差的动力。
3.15
阅读《情感与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研究》85-95页。
第三节讲道德法则何以可行,如何实现道德法则在感觉世界中的应用。康德的结论是动力是由道德法则刺激人类心灵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并提出了道德公设的命题。对于纯粹实践理性,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康德认为,一是在生活中养成以道德法则作为判断行动善恶的唯一依据;二是要加大这样的练习,帮助自己克服自然情感的诱惑,让道德法则成为意志唯一的决定根据。
3.16
阅读《连线力 中国网民在行动》169-197页。讲述了中国网络社区的发展历史,最早中国的网络社区是散居在海外的华人之中的,而后出现跨国合作,出现国内诸多搞笑的BBS论坛,最后官方机构也加入网络社区。
整理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20、2021年共计226篇,对硕士论文的标题和选题领域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其选题领域在产业研究、传播研究、对外传播、广告研究、技术伦理、媒介经济、身份认同、网络舆情、新媒体、新闻史、新闻学、性别话题、用户行为、主流媒体等14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且分布较均匀。其中,用户行为、新闻学这两个选题领域占比最高,合计占到总选题数量的32.3%。此外,在性别话题领域的关注度也比较高,除了对新闻报道中女性媒介形象的研究外,还出现了如对媒介构建中的男性气质、男性形象流行符号等的研究。
3.17
阅读《情感与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研究》95-104页。第四章主要将情感与道德法则之间的纠结,在展开论述之前,作者引入了康德的二元论思想,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的范畴,其中物的二元性和人的二元性是其二元对立范畴中的基础。

3.18
简单阅读了上野千鹤子《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一书,从什么是女性主义、我们为什么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展开思考等角度着手,以上野千鹤子和日本漫画家田房永子的对话和访谈形式展开,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希望在空闲时间能把这本书读完~
3.19
整理其他学校近两年至近三年的硕士论文选题,总体来看,在新闻伦理和技术伦理领域的选题占比较低。同时结合其他学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的论文选题,总结了一些现存问题。如研究方法的同质化、选题着眼点小等...从中要汲取经验教训。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3-13 19:21:11 | 只看该作者
3.6
阅读《连线力 中国网民在行动》51-75页。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剖析网络运动,抗争的形式因国家权力的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艺术性的抗争方式,例如使用符号资源、电子隐藏文本等。
阅读《情感与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研究》24-32页。在对前人批判的基础上,指出了康德的变革性创新:确立了具有形式性、颠覆性的道德法则。那存在一个问题:人作为一种不完全理性存在者,道德法则是如何保持自身纯粹性的呢?
3.7
阅读《连线力 中国网民在行动》76-104页。抗争方式的变迁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但是更重要的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电子抗争文化是对中国大众抗争文化的丰富化、多样化与创新化,它延伸了抗争的战场而对国家权力提出了挑战。
3.8
阅读《连线力 中国网民在行动》105-126页。从经济与市场的角度分析抗争:一些积极分子巧妙运用市场策略而获得的利益;网络在社会用途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活力。
阅读《情感与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研究》32-48页。对康德所提出的颠覆性的道德法则进行界定。几个概念的区分:定言命令与道德命令、道德法则与实践法则。其次是道德法则的推论:法则与准则的区分等,存在一个问题:主体所认为的有效是否就是对所有人有效?对所有人有效就能被认定为对主体有效吗?既然这个问题没有答案,那对准则成为成为普遍法则的标准的意义是什么?
3.9
阅读《连线力 中国网民在行动》127-154页。网络推手的炒作是一种抗争吗?中国网民不仅是文化消费者,同时也是积极的文化争论型公众。第六章开始从公民社团与网络社区的角度理解抗争: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了解不同社团的网络使用能力、使用的满意度等。
3.10
阅读《连线力 中国网民在行动》155-169页。网络社区中的乌托邦现实主义与乌托邦冲动,这种冲动并非是在实际与功利方面的众多用途,而是它如何培育道德情感。这是网民所建构的一种“想象的世界”:源于对现实的不满,也源于希望和行动。
3.11
阅读二十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民生保障、依法治国三个章节。
3.12
整理暨南大学2021年、2020年(部分)新闻传播学的硕士论文,包括选题领域、题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使用理论几个方面,共统计34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