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2级硕士邓秋雨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6#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22:40:02 | 只看该作者
4月10日
读《伦理学的当代建构》第九章 伦理理论的应用方法
不同的伦理学理论综合为一个融贯体系以为道德冲突提供价值导向,这个融贯体系分为三个层级,首先是义务论,对个体价值原则的坚守,其次是功利论,再次是一些更具体的策略和方式,如中庸原则、契约论“无知之幕”等。但道德的应用有别于道德的论证,是要落实到具体的道德行为能力,更加灵活与多变。

4月11日
读技术焦虑、算法焦虑相关论文
《教育场域中技术焦虑的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向—基于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时代阐释》《5g赋能下新闻编辑的技术焦虑与认知调适》《数据规训与身体焦虑:量化身体的多重实践及伦理取向》总结:根据现有文献感觉技术焦虑比算法焦虑更适合chatgpt时代下对媒体人的影响,但教育行业文献较多,且少从伦理角度切入,下一步寻找伦理原则来修改提纲。

4月12日
读《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第一节
网络的扩散与数字媒体发展下,个人化传播、“幻象公众”,特别是在“共有媒体”(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下,公与私本质上不是固定的,二者互相影响,充满了流动性与多变性,因此引出研究问题:关注网络空间中的公域与私域。

4月13日
读《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第二节上
研究现状与理论:一信息社会理论(经济、技术、职业、空间、文化)

4月14日
读《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第二节下
研究现状与理论:二网络政治学(互联网如何被应用于政治、互联网传播的泛政治化语境) 三新媒体理论,

4月15日
参与第六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志愿者
蒲俊杰老师讲座谈到chatgpt时代对写作课的影响,可理解为人工智能下的新闻写作教育,人工智能是基于不断生成的语义语料库的理性思维,而人是基于情感感受和身体感觉的象征性思维,chatgpt出现后,评价作品的标准除了完成度、难度、共鸣度外还需要加一点潜意识度。

5#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20:53:06 | 只看该作者
3月27日
浅阅读罗尔斯《正义论》,“原初状态”与“无知之幕”,两个正义原则
所有人自由平等的人被置于一个休谟的中等匮乏的条件的正义环境中,这赋予他们合作与达成契约的需要。罗尔斯的种种设定更加理想化,并没有现实环境的依据,因此可将以上视为思想实验或罗尔斯本人所说的“反思均衡”,事实上正义论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正依赖于此而非形式化的契约。
思考 “无知之幕”在新闻领域的运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与人类间是否存在着这样的新“无知之幕”

3月28日
看罗尔斯正义论和算法正义相关论文,算法契约、算法歧视与算法正义、人工智能契约《算法化“主体”:组织抑或契约?》《边沁、罗尔斯与分配正义的算法化研究》《技术如何“信任”人——算法信任视域下智能风控正义的审思》
数字未来的治理中,算法如何构建社会契约,算法黑箱可以和无知之幕联系到一起,进而运用罗尔斯正义的两个原则自由优先及机会平等与差别原则的结合来分析算法社会中的问题。

3月29日
完成英语课作业,分析外文文献《Liking versus commenting on online news: effects of expression affordances on political attitudes》摘要及引言部分。

3月30日
阅读算法焦虑相关论文《“役于物”到“假于物”:算法焦虑背景下短视频用户“再驯化”实践研究》《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算法焦虑”与纾解》《抑制与绑架:抖音用户的“算法焦虑” 》…
算法焦虑缺乏一个明确的概念,现有研究多从用户或者行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在算法技术的不合理运用下带来的问题,多与算法霸权、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缺乏媒体从业者的角度。

3月31日
读康德德行论导论28—36,寻找小论文伦理原则
德行论是人的作为力量的内在自由。法权论是研究外在自由的义务,它从人为自己设定的目的出发,去寻找合乎义务的行动准则,这是一些经验性根据;德行论或伦理学,则选择一条相反的道路,认为“伦理的立法不可能是外在的立法”,它是基于内在的自由,超越了外在自由的概念,从义务出发,出于义务来导向自己的目的,“把内在自由而不是外在自由置于法则之下”。

4月1日
读康德德行论导读37—49,继续寻找小论文伦理原则
良心与良知,善良意志通过对道德与法则的敬重而表象为义务意识和道德情感。而敬重道德法则的意识本身就体现为一种判断意志是否遵从道德法则的能力。康德认为,良心既是一种道德意识,同时也是对自身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在此,良心表现为“良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3-27 21:01:23 | 只看该作者
3月20日
开组会,整理老师给的提纲修改意见
1标题的左右逻辑、学术概念表述。2问题聚焦,媒体人缩小。3焦虑的表达,逻辑不符,思考具体行业问题,落点要实。4读伦理学找原则,表述专业度不够,内容太空。

3月21日
完成媒介经营管理课程作业,阅读外文文献Who is a good journalist? Evaluations of journalistic worth in the era of social media,总结其文章结构与研究结论。️文章区分了四种不同价值评判类型的记者,认为在网络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下,新闻业者价值观引入了新的评价逻辑,即联结主义,重视网络流行、知名度与人气。️与此同时,新闻身份也有着一种连续性核心,即记者对利润和市场特有的价值的根深蒂固的不感兴趣。️在其二者冲击下,暴露除了当代新闻业的主要矛盾:受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记者一方面否认市场的经济回报性,重申了他们对于市场经济回报的不屑,另一方面又在激烈的争夺着网络流量。

3月22日
完成学术规范课程作业,收集八大刊论文题目并分析其长短、句式、语言特点。总体来说,刊物的长短分布都较集中,为20—30字的长标题,多为描述性标题,语言特点上百花齐放,不乏极具创新性与时代性的标题表达。

3月23日
身体不舒服,休息一日

3月24日
阅读契约论相关文献,为伦理课作业做准备
《自由、公意与社会契约—关于卢梭和康德的一个政治哲学的比较》卢梭契约论与康德的承袭,卢梭到康德的演变路径将契约理论引入了规范性、正当性、义务论问题的讨论,侧重不同的是卢梭希望人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成为平等的、去除现代性弊病的个人;康德希望理性的人具有道德自律,理性自我实现达致普遍与持久的和平。

3月25日
参加学院预答辩,伦理类思辨性较强的的论文一定注意标题间的逻辑性
阅读卢梭与康德契约论相关书籍与文献
可以看到经康德的体系化,二者理论中社会契约理论中的许多问题清晰起来。就核心关切而言,尽管康德将权利视为理性的自我实现,并将一国之内宪法与权利原则间的最高和谐而非个人幸福视作理性通过绝对命令向我们提出的、需要我们为之奋斗的责任,但此一责任之后的目的是个人。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3-20 17:19:54 | 只看该作者
3月13日
康德德性论导读18-28页
康德定言命令“原意使行为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法则”,再论伦理义务与德行义务,“一”对“多”

3月14日
读chatgpt相关论文,总结论文逻辑框架,为列小论文提纲做准备。
喻国明,苏健威《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从 ChatGPT 到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未来》,框架:是什么、依赖的技术特征、影响(信息、个体、连接)、治理
周智博《ChatGPT 模型引入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功能、风险及其规制》,以技术赋能、技术风险以及技术规制的逻辑展开
总结:以上两篇均从较为宏观角度,分析行业问题与治理,行文逻辑较常规,列提纲找行业聚焦小点。

3月15日
读chatgpt伦理问题及人工智能伦理相关论文
令小雄,王鼎民,袁健《ChatGPT 爆火后关于科技伦理及学术伦理的冷思考》。从科技伦理及学术伦理视角,对chatgpt语言能力、语言风格、论证效力及思想深度作出特征性分析与描述,考证ChatGPT是否具有道德伦理偏差偏见及其引发的科技伦理与学术伦理问题,并说明其中的技术机制与伦理成因。
总结:看到了chatgpt与“元宇宙”的互动,热度此消彼长,对于技术盲区与伦理成因方面的分析很专业,没太看懂。

3月16日
读媒体道德哲学,技术发展下的媒体实践
1道德责任问题,人工智能体属于有限道德的代理者,无法被问责,其角色责任是一种有限道德责任,实质是一种“趋善避恶”的预期性道德责任,具有强烈的他律性特征。 (简小烜《人工智能体作为有限道德代理者的道德责任》)
2技术主导带来的损害媒体业者的实践主体性

3月17日
读chatgpt相关外文文献,为寻找思路做准备
多探讨其引发的学术伦理问题,优:通过减少语言障碍(非母语)和提高语言质量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在软件开发数据分析上具有优势,劣:合作版权、抄袭识别

3月18日
思考小论文选题并着手列提纲,但提纲框架体系感觉仍有不足。打算继续学习其他论文以弥补,周一组会时再问问老师的意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3-13 19:21:38 | 只看该作者
3月6日
开组会,1硕士论文问题(标题、摘要、目录的写作方法,避免太大);2缺乏专业伦理学知识;3聊天机器人提纲,紧跟热点,速度快。
反思自我问题:1读书速度过慢;2学术日志,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只读书也要带着概念思考行业内的伦理问题。

3月7日
康德德行论导读句读(一)p29-44
同是目的的义务是“自我的完善”与“他人的幸福”,聊天机器人的实践发展中是否也存在对这种“完善”与“幸福”的追求,它的“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人的幸福”涵纳了那些内容?

3月8日
康德德行论导读句读(二)p1-9
继续探讨法权义务与伦理义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德行与无德行、义务与反义务;进而深入对于行动与动机的讨论,借助对法则的敬重成为动机,成为为义务的义务。

3月9日
阅读chatgpt相关论文,媒介技术演进下人机关系的发展
彭兰教授《人与机器,互为尺度》,看见了人的主体性,人是衡量机器的尺度。思考:面对机器的新“可供性”,人是借机器释放创造力还是躺平?从人类本质出发,人哪些特质是永远不会被机器取代的?

3月10日
继续阅读ChatGPT、理性传播相关文章,“理性”的概念,康德理性分析是否适用于机器人?在人工智能下,什么是真正属于人的“传播的理性”?
单波教授《传播的理性与理性的传播》,引用了康德的话(不被AI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真正的危险来自人本身,自愿屈服于人工智能的理性控制。

3月11日
康德德行论导读句读(二)p10-18
自己的完善作为广义义务,人性与动物性。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是类人性而非人性,关于其改进发展中“自我的完善”该如何分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