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2级硕士屈妍君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17:05:06 | 只看该作者
9.11
梳理信息记者培训期间发表稿件的转载。
收获启发:转载数据统计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转载媒体的影响力、转载量,要关注转载时间的先后顺序,关注是否对原标题及内容有所编辑,最终呈现的列表要直观体现原报道的影响力,重点突出重要转载(如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日报等)。
9.12
阅读《理解人性》第三章。
启发:这一章以“儿童与社会”为题,心灵活动的方向一旦确定了下来,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社会感被扭曲的人会认为环境充满敌意和威胁。社会感发展不充分,这样的儿童更多的是考虑自己而不是别人。它们一般喜欢远离人群,孤独封闭,不能正确认清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甚至会想方设法的摆脱这种联系。
9.13
阅读《理解人性》第三章。
启示:总之,生命是沉重的,外部世界是不友好的。这势必会让他们紧张不堪,过度小心,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当面对比较棘手的问题时,总是倾向于逃避。因此,对于儿童而言,在心灵成长过程中,儿童所遇到的困难远超过其能力范围,这往往就会阻碍或扭曲其社会感的发展。

9.14
阅读关于媒体记者当前处境的文章,从功利主义角度着手进行反思。阅读论文了解边沁与密尔功利主义的异同。
9.15
阅读论文《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比较研究》。主要从快乐主义向幸福主义的转换、功利原则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道德制裁三方面进行了了解。其中,提到“联想原理”中,自我牺牲的不断重复后这一行为不再是手段,而成为目的,符合媒体人的正义坚守。
9.16
查阅下载其他功利主义与媒体相关的论文,数量较少。阅读《以媒体力量推动社会向善文化》,以类似于记者札记的手法和笔触描述了在社会大环境发展下的媒体慈善的发展及其影响力,论文最后写到对于社区慈善和平民慈善的倡导,与当今社会结合可以做出一些反思。
9.17
休息。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10:10:41 | 只看该作者
9.4
阅读《景观社会》序和序言部分。
德波将马克思曾经面对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物化现实抽离为一幅离裂于物质生产过程的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总体视觉图景。以社会批判和文化证伪为主题,开启了通达后马克思思潮的另一条重要现实路径。
9.5
阅读《景观社会》第一章部分。
景观既显示为社会本身,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同时也可充当统一的工具。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它蓄意成为集中任何目光和任何意识的那个区域(可以理解为表达意识的一种语言?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图像这一中介而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与此同时要注意不能被理解为对某个视觉世界的滥用,即图像大量传播技术的产物。)
9.6
写作调研稿件。写作中的一些启发和想法:长篇通讯要对稿件的大体板块做好规划和分类,分板块写作效率更高;对于引用的案例、语言等标明出处,过久过老的案例、媒体使用过的案例尽量避免再次使用;直接引语的使用考虑讲述人要多角度,多方面,避免一个立场的表达。
9.7
阅读《理解人性》引言和第一章。
启发:一个人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或称之为目标,很可能在其出生后的最初数月里就已经形成了。原因在于就算是在如此年幼的时候,人的某些知觉也在发挥着作用,婴儿身上的愉悦和不适的反应会因为这些知觉而被唤起;这时,虽然婴儿在表达其自身意志的时候是以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的,但其心灵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可能表达反应是以比较原始的方式进行,如哭闹大笑等等,但是这也是一种表达自身意志的方式,能够代表心灵的反应。)
9.8
阅读《理解人性》第二章。
启发:其中提到了“社会感”这一词语。对于心灵而言,适应社会生活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而之所以一些美德被保留下来,是因为其符合社会生活的普遍适用原则。对一个个体来说,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对一个人理想化的标准进行衡量(这种理想化也是有益于社会,可以发挥社会感。)
9.9
修改调研稿件,学习作为长篇通讯写作和修改过程中的一些技巧方法。
原则是语言尽量精炼、平实;政府总结材料中惯用的:通过、高度重视、持续坚持、实现等等词语尽量避免,用词要更接近新闻语言。引述、案例、场景特写等可以穿插来用,这样稿件的可读性会更强,读起来也不累,曲折回环。长篇通讯写作讲究各种融合,长短句结合,案例、描述各种手段穿插引用,尽量避免一种写法,尤其是不要用套话。
9.10
校对稿件。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11:37:50 | 只看该作者
6.19
阅读论文《突发事件社会风险放大的信息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理论的邻避舆情传播》。
感想:了解了邻避事件的概念,参照了后一篇论文的框架为课程论文作参考。先分析社会环境情况,接着分析邻避事件的舆情传播社会放大模型,最后从弱化邻避风险的角度指出了危机的应对策略。
6.20
写课程论文。以“网络舆情”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核心文献,读文献后从学科融合趋势、研究内容与目前研究的不足进行分析,完成文献综述部分。
6.21
写课程论文,上伦理法规课程(最后一节课)。对“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框架进行了文献回顾,一是从个人放大站与社会放大站的视角,另一个是从个体风险感知的角度。
6.22
端午节休息
6.23
写课程论文。从舆情发酵路径的四个阶段依次分析政府舆情应对中的问题,通过部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案例展开分析。
6.24
写课程论文。杨国斌认为中国网络行动始终以一种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形态发展,这其中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多元因素;也包括网民、政府、媒体这些多元主体,复杂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力量共同塑造着中国网络行动与网络自由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舆情引导与治理策略也应该构建在多元互动的框架中。
6.25
写课程论文。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视角框架,同时依据上文分析的政府在舆情应对中的问题,从舆情发展的几个阶段提出应对策略,包括舆情预备、舆情治理、舆情善后三个主要环节。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22:38:54 | 只看该作者
6.12
复习英语考试
6.13
英语期末考试
6.14
写《虚实之间》这本书的书评。
内容:今天主要写了书评中的第四部分主要观点与论证中的第一节:从空间与时间的角度进行谣言研究。桑斯坦认为,当人们追随一些先行者或“领头羊”的言行时,就会发生“社会流爆”的现象,当民众中想法相似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比交谈前的想法更加极端,形成“群体极化效应”,谣言正是通过这两个部分重叠进行传播。
6.15
写《虚实之间》这本书的书评。
内容:今天写了书评中第二节第、三节的内容:新中国初期的两则谣言;谣言是一种提醒。为何谣言反复出现?首先这一现象说明它是一个深藏在集体意识里的解释系统。其次,面对一个无法解释的危机时,指定一个罪犯就是找到了原因。因此必须找到一些替罪羊来负担集体的罪孽,谣言的循坏是替罪羊的必然命运,而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喜爱的、几乎可以说是由制度产生的替罪羊。
6.16
写《虚实之间》这本书的书评。今天完成了最后一部分的评价与反思部分,写了一些这本书在论证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内容:本书对各地方地方志的搜罗甚是详尽,向读者展示了上世纪50年代谣言产生与发展传播的面貌,但在论证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孔飞力所提到的谣言中传播者大多为僧侣等流动性较强的人这一点给李若建老师太深的印象,所以在这本书中也反复提到河工、商贩等流动性群体在传播毛人水怪、割蛋谣言时的重要性,并将它上升到谣言的普遍性构件。但我们回过头再去看其他广泛传播的谣言,如非典、日本核辐射、新冠肺炎疫情,难道也会有流动性人员的身影?或者说流动性人员的规模也如此庞大和普遍吗?
6.17
阅读论文《“风险的社会放大”视角下危机事件的风险沟通研究 —以新冠疫情中的政府新闻发布为例》 《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与治理策略》。
感想:对风险的社会放大这一理论有所了解,主要是从个人放大站与社会放大站两个视角对风险信息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此外,还有研究强调了填补风险信息空白的重要性。风险信息的缺失是风险得以被放大的重要归因:当专家们拒绝提供信息时,信息饥渴的公众会用谣言、臆断和不太科学的理论来填补空白。
6.18
阅读论文《危机事件中意见领袖情绪框架对受众认知偏差的影响研究》 《突发危机事件中主流媒体报道框架与话语构建》。两篇论文分别从危机事件中的受众视角与主流媒体报道的传播视角进行了分析。
感想: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消解了传统的议程设置功能,使传播环境更加复杂。尤其在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中,互联网自身的风险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这要求媒体报道必须改变其固有的话语体系,主动适应互联网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从而赢得更多受众。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6-12 12:49:22 | 只看该作者
6.5
读完了上个月没有读完的汪民安的《现代性》,并写了读书总结。总体上,作者依照文化、经济、政治观念、社会认同等几个维度来介绍现代性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与发展历程。但也正如作者所说,现代性是一个难以清晰进行定义的词语,其中夹杂着太多景色。
例如在经济层面,资本主义的横空出世与现代性紧密连接。对资本主义的起源,韦伯诉诸理性,新教改革带来的对世界的祛魅和对工具理性的追求,点燃了资本主义的火苗。马克思诉诸商品,认为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环节创造了一个辽阔的市场,人和人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也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一切都被商品化。桑巴特则从奢侈这一生活习性出发,认为人们享受奢侈品的欲望,正是足以应付规模化生产的资本主义的土壤。
6.6
继续从观念层面对现代性进行总结。
主要是从自由主义的角度进行阐释:通过启蒙运动与启蒙,人、上帝和自然的三角关系变成了人与自然的二重关系。培根就此构成了工具理性的雏形,表达出了强烈地要征服自然的愿望;霍布斯、洛克、休谟、亚当斯密则认为人从属于自然,自然本性和自然权利决定了人的特征。但无论对立还是从属,他们殊途同归地强调了“个人”的重要性。卢梭则提出了一种新的自然人性观,认为自然的状态是纯粹自然的,私有制是导致争斗的原罪,因此个人应当向集体让渡所有权利,理想的社会状态应该诉诸于废除私有制和普遍意志。这就绘制了共产主义的雏形,可以认为现代性的第二次浪潮在这里迸发。
6.7
阅读《虚实之间: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谣言研究》第一章导论部分。这一章主要从谣言发生与传播的空间与时间两个角度分析了谣言研究的主要视角,为后续具体谣言事件的分析搭建了框架。
阅读感想:在时间意义上,集体记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虽然这是一个由社会学家首创的概念,但近年来在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中成为一种流行的研究视角。在某些意义上,传说和民间习俗成为了谣言形成的重要基础,甚至是谣言的一部分。从空间意义上来看,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爆发的谣言,呈现出特别明显的地域特征。例如“毛人水怪”的谣言爆发在水网密布的区域,“割蛋”谣言主要爆发在农牧混杂的地区,“投毒”事件多发生在有“放蛊”传闻的西南地区,这说明了谣言的产生与各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6.8
阅读《虚实之间》第二章。
感想:“社会经历剧烈变革”这一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谣言产生与传播的重要条件之一,重大的社会变迁和变革进一步刺激了谣言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空前的变革,社会阶层在不断发生变化,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旧的权力格局几乎全被粉碎,大部分旧的社会精英成为社会底层,这些在社会变革中失去权力的人群,不乏心怀不满而伺机反抗者,造谣惑众就是其反抗方式之一。
6.9
阅读《虚实之间》第三、四章。
感想:谣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话语的表达方式,而当民间话语没有渠道进行正常表达的时候,谣言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在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重新调整,社会的权力秩序与格局面临着打破重组的局面,这时有相当数量的利益损失者为了维护其利益,必然会通过某种形式发出他们的声音,而将他们的声音加载在谣言上,就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6.10
阅读《虚实之间》第五、六章。
感想:其实,谣言就是一种提醒,提醒社会其运行机制有一些问题。作者进行了前车之鉴的总结:首先要告别精英心态,不能用阶级斗争的话语去指责那些散步谣言的人。其次是.不要丛林法则,当一个社会出于恐慌之中,经常会产生替罪羊,社会会找到一些最底层的人充当牺牲品(乞丐、小孩、妇女、外来的陌生人),最弱势的人往往成为祭品。第三是要保护民众合法权益,民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普通越轨者、社会变革中的受冲击者。最后我们依然回到了书的开头提出的问题:谣言靠什么制止?制止谣言更加重要的是信息的公开、真实与及时。只通过暴力性的强制手段禁止个人的自由对话是不可能的。
6.11
读完了《虚实之间》,写了读书总结。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3:11:58 | 只看该作者
5.29
阅读汪民安的《现代性》第三章,总的来说,通过启蒙运动,人、上帝和自然的三角关系现在变成了人与自然的二重关系。
5.30
阅读《现代性》第三章。比较霍布斯和卢梭所说的自然状态的不同内涵,霍布斯所指的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人与人在财产归属上的物与物的关系;而卢梭认为的自然状态是纯粹自然的,保存自己的欲望和对自己的同类的苦难的某种同情或怜悯。
5.31
对五月的读书内容进行了总结,这个月读了两本纪实类型的书目,苦痛太多。还读了一本传播学的经典书目,收获比较大。
6.1
阅读《生死门口的察觉》,是一本手记,但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6.2
智慧树课程期末考试。
6.3
去观看了硕士的毕业答辩,两个与新闻伦理相关的论文。问题比较集中于,对伦理概念、原理本身的阐释缺乏,对策的针对性(要与前面提出的问题相对应,不能泛泛而谈);所使用的理论与内容的嫁接度不够。
6.4
对本学期上的学术规范课程进行了总结,看到了一些关于学术道德的帖子,了解了部分审稿流程。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4:19:17 | 只看该作者
5.22
阅读汪民安的《现代性》。
5.23
阅读《现代性》第一章:现代生活。主要从都市、乡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5.24
阅读《现代性》第二章:现代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历史根源的阐释之一是资本主义将一切进行商品化,劳动力也被商品化。
5.25
阅读《现代性》第三章:现代观念。国家的形成、对理性概念的不同认知。
5.26
阅读《伦理学与对话》导论部分。重新确定康德伦理学中哪些可以作为一种按照对话模式理解的伦理普遍主义之出发点的观点;对对话伦理学机器共识论前提的一个批评;对话伦理学的基本直觉怎样根据第一部分中提出的“准康德式的”观点得到重新表述。
5.27
阅读《伦理学与对话》第一章。对一般化原则的阐释。
5.28
休息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2 09:26:26 | 只看该作者
5.15
阅读《重访灰色地带》导言部分和第一章,对传播学术史与传播学术史的叙事结构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作者对于灰色地带的阐释:连续中的断裂、断裂中的连续;对整本书的章节结构进行了划分。拉斯韦尔为什么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中几乎等同于5w模式,而其他的学术成果都未得到重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没有提出传播研究的“谜题”,所以在学术研究中,好像有时候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
5.16
阅读《重访灰色地带》第二章,关于哥伦比亚学派的生存与断裂,作者同样围绕着灰色地带的核心命题指出了其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是哥伦比亚学派被牢牢贴上了有限效果论的标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拉扎斯菲尔德和卡茨在自身学派的发展过程中建构了不存在敌人来试图证明和反衬自己的“创新性”,有点弄巧成拙的意味在其中,这种塑造自己“突破性”的同时,也使得自身学派有些过于简单刻板。二是与批判学派成为了二元对立的局面,不过这一学派对于传播效果的定义并不狭窄,并不排斥其他视角,只是更强调论证的经验性与逻辑性。
5.17
阅读《重访灰色地带》第三、四章。第三章突破凯里个人的学术旨趣,修正了帕克在芝加哥学派中的地位,指出帕克开创了从知识社会学与现实建构的角度来理解传播和新闻现象的传统。第四章回顾了公共关系的起源,彼时宣传与新闻、传播的概念区分并不明晰。在历史叙事中,公关是一个缺乏主体的行为,与权力无关,但实际上权力的缺席并不等于中立,相反这是对既有权力的理所当然的接受与背书,所以底层逻辑是维护既有权力的保守主义。
5.18
阅读《重访灰色地带》第五、六章,探讨了中国传播研究的起源问题。目前的主流叙事认为中国的传播研究始于1978年,并以此作为一个分水岭甚至是壁垒,对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传播研究、“交通”概念置之不理,出现了集体记忆缺失的情况。当然,无论我们还是作者,溯源中国传播研究的起源并不是为了要界定某个具体的时间节点,这种怀旧与回忆虽然看似在时间维度上面向过去,但本质上却是面向未来的乌托邦。
5.19
继续阅读《重访灰色地带》,第七章至第九章探讨的核心是传播学自1978年进入中国以后,中国学者对西方理论的跨文化解读、想象、改造。第八章探讨了文化工业这一关键词的变迁,以此为缩影反映着中国的传播研究与社会现实间的错位:为什么中国内地还未有真正的文化工业时中国学者会大肆批判中国的文化工业,待到中国的文化工业真正做大做强时,学者们反而熙熙攘攘的为文化产业出谋划策?
5.20
读完了《重访灰色地带》,写了读书总结。“回到历史不是寻找现成的答案,而是为了寻找更恰当的提问方式和观察。”有时候提出问题比给出问题的答案更有价值,全书对传播学的深化、西方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理论旅行”中的话语改变进行不断反思,虽然并没有对连续中的断裂与断裂处的连续给出可行性的、或者信服性、权威性的答案,但这种对于学科神话的打破、反思似乎正是学科与研究自主性的体现。
9#
 楼主| 发表于 2023-5-15 12:44:44 | 只看该作者
5.8
阅读论文《Trust-oriented affordances: A five-country study of news trustworthiness and its socio-technical articulations》,研究结果从信任他人和信任自己两个维度进行总结,阐述了影响新闻信任的可供性维度。总的启示是需要从媒介技术的视角进行新闻可信度的评估,不能忽略媒介、社会、技术的环境。
5.9
因为写新闻稿的机会听到了央广网重庆频道和学院老师对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一些理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谈到了新闻理论与实践能力两者的兼备,先有新闻,才能有作品,即使是短视频创作也离不开对于新闻理论的认识与学习。
5.10
阅读《青苔不会消失》,有点像很多年前柴静的《看见》,以作为记者的视角,描述矿难中遭遇不幸的人们,在世界的角落被遗忘、不被看见的人物群像。作者想要表达,但并不确定这样的表达能不能使他们被看见,但还是想要完成这一任务,为卑微的力量做无言的见证。
5.11
继续阅读《青苔不会消失》,写了读书感想。每个社会都会有边缘群体,边缘即是被冷漠、被无视,但即便不被看见,他们也要顽强生长,选择放弃只会给更多的人(家人)带来更沉重的苦难。落伍者的数目不少于前行的人群,却像绵绵的青苔铺满地,没有醒目的机会。
5.12
阅读《技术有病,我没药》,这本书是来自中国社科院的段伟文研究员、人大的刘永谋教授、上交的闫宏秀教授、复旦大学的杨庆峰教授联合发起的论题,关于科技世代人类未来的探讨。
探讨科技与技术到底是人类社会的解药还是毒药,通过对技术的价值反思,在强调现代技术逻辑延伸、超越人的时间性存在的同时,要重视人之有限性的存在。
5.13
阅读《技术有病,我没药》第一章,本章探讨的主题是“面对技术拒绝的态度”,四位老师分别从技术拒绝这一现象的关注、技术究竟拒绝了什么、被技术拒绝后人类的境遇、如何与技术拒绝周旋进行阐述呈现。当前存在的数字鸿沟、伦理困境等很大程度上都是技术拒绝的呈现,技术拒绝真正拒绝的是一切进化缓慢的东西,对技术而言,减速主义的世界绝对不存在。
5.14
休息一天,这周太疲惫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23-4-24 14:39:17 | 只看该作者
4.17
修改了关于gpt的提纲,思考其在新闻生产中对于新闻真实、新闻时效性的影响,认为其对新闻真实造成了冲击和削弱的。学术规范课程结课,需要写感想总结课堂收获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4.18
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梳理了“道德行为体”“道德责任”等相关概念,并就其在新闻生产中对新闻文本准确性和多样性表达的弱化展开进行了阐述。
4.19
完成伦理规范课的课程展示,老师阐释认为gpt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性行为体,与新闻记者相互匹配完成新闻生产;另一点是避免惰性养成这一点可以调整,应当发挥其大数据更全面的优势。阅读《句读一》的第四、五节,开始具体论述哪些目的是目的的同时又是义务:自我的完善、他人的幸福。
4.20
阅读《导读齐泽克》至85页。这一章依然是从主体的角度分析后现代,其中提到了“超越”,认为是一种超我的“享乐”,主体用一种自反性的自由来协调自由。一种被允许的享乐,享乐的自由,变成了享乐的义务。
4.21
阅读《导读齐泽克》至97页。从现实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阐释其思想,齐泽克将马克思的“他们不知道做什么,但他们正在做”改写为“他们知道在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正在遵循一种幻觉,但他们仍然在做。”齐泽克认为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被误导了。
4.22
参加了校园跑活动和训练,身体非疲惫。看了微信推文【监管前沿】美国版权局发布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登记指南,表明目前业界已经针对学界所提出的版权伦理问题做出了回应和可行路径的尝试。
4.23
阅读《导读齐泽克》至116页。从性别角度审视主体,拉康所谓的“性化公式”以及魏宁格在其书中提到的与齐泽克恰恰相反,齐泽克认为女人是维持男人一致性的东西,并且女人的不存在其实代表了一种构成一切主体的根本否定性。这只是一种象征化失败的两种模式,而非性别角色。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