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罗华丽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1-11 13:56:14 | 只看该作者
瓜子有毒
冬天来了。在宿舍无聊的时候嗑嗑瓜子,看看电影也是周末的一大享受。但是瓜子有毒。
今年新发现了两款瓜子,分别是山核桃味瓜子和焦糖味瓜子。这两款瓜子相对于其他普通瓜子而言,个儿大都多,味道美妙,适口舒畅。所以自从寝室一个同学发现这这款瓜子之后,便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虽然相对于普通瓜子,它的价格要贵上将近一倍。但是由于口感真的很不错,同学们也不惜重金,宁愿去购买这款瓜子。
但是瓜子有毒。倒不是说他制作的时候采用了什么化学原料,不能吃。而是瓜子真的是一种人们用来消磨时间,消磨意志的东西。以前曾读过一篇杂文,详细内容都已经忘记了,作者是谁也想不起了。但是还记得那篇文章的大概意思就是,瓜子就像上个世界的鸦片一样,一样的消磨人的意志。人们会在嘎吱嘎吱的声音中忘记了自己的事情,只顾享乐。从而丧失斗志。
这在我们宿舍就是生动的反应。只要有一个人买回来瓜子。基本上所有同学就在那里孜孜不倦的吃起来,一颗一颗,很快就吃完了。地上躺着很多残渣,刚打开的书本却没有翻过一页。不久后有的同学因此上火了,有的口腔溃疡了。但是还是想吃,忍不住。所以。瓜子有毒啊!
52#
发表于 2016-1-11 13:57:43 | 只看该作者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
人人都有可笑之处,自己也无非例外。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老舍
这是老舍写于1937年的抗战前的一部中篇小说。他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讲述了旧时代普通巡警的坎坷的一生。从老舍式的幽默之中,我们既可以发现平常生活中的乐趣,也能品味人生的现实与厚重。
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一个聪明、幽默、善良、并且善于学习的人。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处在了一个不幸的时代。他所有的优秀品质都并不能都能够使他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实使他一次又一次的面临自身的困境,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他也很痛苦,他也在挣扎。但是他的每一次努力,都只是像鱼吐出来的水泡,化作了泡影。我们看书的时候,也看同情与可怜着男主;他的经历与思想的变化,让我们审视着那个旧社会的一切,审视着社会。他在遭受社会层出不穷的“优待”后,他也在感叹命运为何如此不公。“空中飞着些雪片,天已经遮满了乌云。我送他出去,谁也没说什么,一个阴惨的世界,好像只有我们俩的脚步声儿。到了门口,他连头也没回,探着点身在雪花中走去。”他是无奈的,在一次又一次的辛苦努力和付出都成为了泡影之后,他还是妥协了。他终于明白,在那样一个社会里,无论怎么挣扎和努力,都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确,像男主人公一样,在封建社会里,人们的性格遭到了摧残,人格开始扭曲。如男主人公一样,经过三年的学艺和饱受压迫,逐渐失去人格,学会了如何当“奴才”,学会了变成“忍耐者”。
在知道妻子和自己的师哥通奸时,他认为自己足够爱她,他比师哥优秀,就能唤回年轻女人的心。他还只是认为自己的妻子有点野,只要自己真心诚意对她,妻子就会回来。从一开始的不怀疑,到不干涉。后来现实摆在了他的面前,他终于还是觉得好人难当了。可是那时当好人吗?我认为不是的。那是一种怯弱,是一种逃避。他不敢是面对现实,他错就错在他太单纯,也太过善良。所以,才会被人欺负。
小说结尾写的:“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一个样儿吧!”他是个巡警,可惜那不过是摆设。他们只是用来剥夺民脂民膏的工具而已。
53#
发表于 2016-1-11 13:59:09 | 只看该作者
女大学生
尽管这两年以来,经常有女大学生被骗的消息。女大学生再度成为了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名词。想起不久前,有同学在朋友圈里面抱怨自己的妈妈在提醒自己要多么小心,以免上当受骗。虽然当时看是一个笑话,但是现在想来,便觉得更加可笑了。
我们出去北门吃饭的时候,就又碰见了其他同学说的“女骗子”。她们在路上看见一群男生的话,就会跑过去装可怜,说自己想吃点零食,但是身上没有带钱,可不可以给自己几块钱。只见那个男生推开女生拉着的衣袖,说到我没有钱。刚吃东西花完了。可是她还是不罢休,说我不是骗子,我真的只是想买点零食。但是男生还是很尴尬的离开了,没有给钱。我见那两个女骗子嘴里叨叨着什么,便开始寻找其他的目标了。其实我很不明白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就为了那么几块钱,值得吗?而且这门生意看起来不是那么好做的吧!千年才难得遇见一个傻子会给她们钱吧。我也不知道她们是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我想可能根本不是学生吧。这么不尊重自己,这样粗俗的想法,真的很让人嫌弃。不过她们也算是比较“聪明”,知道只找男生去要,不会找女生或者是情侣。
回到宿舍后和同学聊起这件事情,引起大家共同的嫌弃,不过还是比较佩服她们的勇气。有个同学说:“以前他们男生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有一个很爱开玩笑的同学就直接给她说,走吧,去宾馆,你要多少钱我都给。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话,那个女生也没有答应。但是如果要是答应了呢,那不就成了站街女了吗?想想都令人恐惧。
54#
发表于 2016-1-11 14:01:01 | 只看该作者
读《优雅的失落》有感
这是一本讲述摄影作品的书。作者一般主张摄影应该忠于对象,肯定其代表的价值,绝不利用对象来彰显自己的意识形态。对于对纪实摄影的忠实信徒的我而言,同样认为只有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照片才能给人带来怦然心动的感觉,才会被一张照片感动。只有曝光在底片上的影像,才是事实的证据。
全书的第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对母女拉着手走过一片麦田中的小径,天气阴沉,远处的山峰欠缺层次感。非但无法衬托眼前的景色,反而觉得碍眼。照片放大出来后显得平淡无奇。《农夫鞋与老板凳》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幅作品。画面在一座老房子旁边,你会在第一眼中就看见一双老旧的农夫鞋和一个板凳。不能说这张照片有多么华美,但是你会被它朴实的美所打动,你会看见。他们静静的呆在那儿,不用张口,就深刻的道出了农家生活的勤奋节俭、安贫乐道。好旧好旧,却又保护得好好的这双趾农夫鞋,源自日本传统忍者鞋,抓地能力也特别强,无论是走跑、走、跳,脚掌都能很灵活。针对功能而设计的物件能如此悦目,真是“实用就是美,美就是必须实用”的最好见证。
《思乡人》描绘的一位花甲男子带着黑狗流浪,上岸后替他洗刷一番,在牵到防波堤上来回走动,让海风将心爱的狗儿吹干。背后还跟着两个年幼的小姐妹,像极了在操练的架势。海面没有波涛汹涌的盛况,只有平静的海风吹拂着江面,荡起层层波纹。这是作者拍摄于1981年的一张照片,那是他付兵役的几年里。异乡的孤独与惆怅在这片淡淡的海水下面显得格外的平静。尽管如此,布料粗糙,颜色退失的军服一穿。作者还是会觉得自己是被时代捉弄的人,一夕之间,割离挚爱,永别家园。
《归园外的逍遥人》讲述的是几位下工人在园外小径事的淡淡欢欣之色。一对庄稼驾着牛车下工,骑单车的长辈顺路同行,闲话家常,有说有笑,开怀满足的模样,似乎都已经感染了看这幅摄影作品的人。
其实真正好的作品不在于有多么的气势恢宏,而在于它能从平凡的画面中寻找生活,寻找感动。
55#
发表于 2016-1-11 14:01:30 | 只看该作者
读《偷影子的人》有感
有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莎士比亚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别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的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活的小小光芒。
整本小说最喜欢的还是主人公的童年,如梦幻一般,充斥着画面感的文字带给我还一幅幅场景图,仿佛生活的蒙太奇,在他的视觉和感受中,自己童年的那一幕幕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回不去的曾经,也只因为曾经无忧无虑的美好,我们才一遍遍追忆。打动我的更多的是细节,好像里面的很多故事自己的童年也有过,或者是类似经历的。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来行塑对方,并丝毫不像现实低头。那么,当双方的幻想相遇。。。就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象了。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而美好的,他只会想着去帮助别人。小主人公的淡淡的忧伤却因为他可以偷别人影子读懂别人愁绪而转化成一种伸出有主之手的友爱。记得在柴静的《看见》中也提到过相似的道理,我们看见很多事情其实仅仅是事件的表面,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弱者被欺凌,但在这欺凌的背后又会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隐情。这也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着。要少点计较,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怀着理解、宽容的心去谅解他人的缺点、过失。而不是用自己定下的标准去指责别人。
56#
发表于 2016-1-11 14:02:02 | 只看该作者
读《偷影子的人》有感
有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莎士比亚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别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的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活的小小光芒。
整本小说最喜欢的还是主人公的童年,如梦幻一般,充斥着画面感的文字带给我还一幅幅场景图,仿佛生活的蒙太奇,在他的视觉和感受中,自己童年的那一幕幕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回不去的曾经,也只因为曾经无忧无虑的美好,我们才一遍遍追忆。打动我的更多的是细节,好像里面的很多故事自己的童年也有过,或者是类似经历的。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来行塑对方,并丝毫不像现实低头。那么,当双方的幻想相遇。。。就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象了。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而美好的,他只会想着去帮助别人。小主人公的淡淡的忧伤却因为他可以偷别人影子读懂别人愁绪而转化成一种伸出有主之手的友爱。记得在柴静的《看见》中也提到过相似的道理,我们看见很多事情其实仅仅是事件的表面,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弱者被欺凌,但在这欺凌的背后又会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隐情。这也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着。要少点计较,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怀着理解、宽容的心去谅解他人的缺点、过失。而不是用自己定下的标准去指责别人。
57#
发表于 2016-1-11 14:05:42 | 只看该作者
读《逃避自由》有感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责任与危险,它就极可能转向集权主义。”这是本书所探索的主题。这本书也是艾里希·费洛姆在他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
这本书写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集权主义威胁着人类共同的命运。《逃避自由》既是费洛姆对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中的不朽名著。
费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集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集权主义者竭逃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在“自由”概念不定化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感到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让人感到孤立和无能为力的社会。
读完整本书,我的内心有些许恐惧。在现在,我们看起来好像拥有了许多自由。我们面临许多选择,我们看似可以为了自己的想法而活,但是好像就是这样却束缚了我们。但是,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一种受约束的自由,不似野蛮时代“任性的自由”。想着我们可以自己做许多决定,学习、工作、买房、结婚、生子。。。究竟是出自内心的真实的想法还是仅仅是为了过上其他人眼中的“正常的生活”?我们拼命工作,戴上面具进行各种表演,为了“责任”而放弃乐趣和幸福,难道真是为了不愧对自己这一生?
金钱、地位、权利、家庭、、、、这些看似虚幻的东西支撑着我们的生活,依靠他们我们获得了来自外界的力量,也获得了内心的丰盈和满足。和看起来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但是同时也放弃了自由。我羡慕那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人。我羡慕他们的洒脱,我也怀疑他们的责任感。其实我也想过去过那种生活,就像海子所描述的那种生活。“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材、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理想的这条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坎坷,物质上的损失都只能成为小事,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和不安定的生活状态会真正的击垮一个人的内心。
虽然这本书不适合用来给励志者观看,不会带给你奋发图强的之感,不会让你要求自己奋发向上。但是可以安抚你躁动的内心,是你更加坦然的面对生活。








       
58#
发表于 2016-1-11 14:07:54 | 只看该作者
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有感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的描述了集体心态”这是费罗伊德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
高中课本上就已经论述了马克思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一点和书中所提到的那种身处于“无知群众”中的一种无理性的被绑架的相信。在书的第一卷“群体的心理”中提到,任何时候,一个名族都不可能出现在一个公众场合——人数太多了——但不管他们在哪里、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他们是同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表征没有任何的区别。从这个角度上看,大到国家政治体系,小到白菜价格,我们都不得不说人民人民的舆论力量。它可以把一群契合利益自己的人推上台,也可以把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逼下台。利己性看以就更加可怕了,但是他是建立在群体特征上的。所以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从秦朝的愚民政策,到如今的政党条例要代表人民利益。根据勒庞的理论,在讨论各种因素对群体的影响的时候,理性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几乎没有人能够在一个群体中以个人的智慧添彩增光。群体智商一定且永远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几乎没有人能够在一个群体中以个人智慧为整个集体智慧增光添彩。
虽然勒庞对于各种因素对群体的影响的影像的排列并不完全可信。但是对于如何让群体接受新观念都是简单明了的。
59#
发表于 2016-1-11 21:01:03 | 只看该作者
恶心的阿姨
虽然说外面的小餐馆的卫生问题难以得到保障,出现了许多的“苍蝇馆子”之类的。但是,抱着眼不见心不烦的念头,只要端上饭桌的食物和餐盘不是很恶心的话,那么还是就将就着吃了。
常常在北门外面一家餐馆吃饭,一来呢是因为习惯了那里的位置,很方便;再来呢是它店里品种齐全,可以满足一伙人不同的饮食需求,还有呢就是味道也还将就。所以每次出去吃个平常饭,都会选择在那里吃。但是,今天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再也不想去了,甚至看见那家店就有点恶心。我像以前一样,吃完饭后,准备结账,但是当时顾客特别多,老板忙着点菜,我也不想大声的叫唤,说我要结账。我就坐在那里等着,想着等阿姨端菜过来的时候我在给她吧。于是。我就一直注意着她。没想到,她在点完前面的餐后,从冰箱上面拿了什么东西之后就坐下了。我很好奇,就抬起身来去看。只看见她把脚翘在板凳上面,拉下鞋子旁边的拉链,脱下鞋子,拿在手里。然后把刚才那坨不明物体放在了里面,我才知道那是鞋垫。然后又把脚踩在鞋上,拉了拉袜子,匆忙的穿好了鞋子。因为厨房里面的大叔在喊着:十二号,燃面好了。于是阿姨赶紧进去端出了燃面,还是刚才穿过鞋子的那双手。我看到这里,还好十二号没有发现阿姨刚才的举动。
虽然苍蝇馆子里面的卫生不敢恭维,但是我也实在是觉得太恶心了。我不看见现场还好,但是我一旦看见了,我心里面就会有阴影了。我在也不会去那家吃饭了。
60#
发表于 2016-1-11 21:02:32 | 只看该作者
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有感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的描述了集体心态”这是费罗伊德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
高中课本上就已经论述了马克思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一点和书中所提到的那种身处于“无知群众”中的一种无理性的被绑架的相信。在书的第一卷“群体的心理”中提到,任何时候,一个名族都不可能出现在一个公众场合——人数太多了——但不管他们在哪里、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他们是同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表征没有任何的区别。从这个角度上看,大到国家政治体系,小到白菜价格,我们都不得不说人民人民的舆论力量。它可以把一群契合利益自己的人推上台,也可以把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逼下台。利己性看以就更加可怕了,但是他是建立在群体特征上的。所以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从秦朝的愚民政策,到如今的政党条例要代表人民利益。根据勒庞的理论,在讨论各种因素对群体的影响的时候,理性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几乎没有人能够在一个群体中以个人的智慧添彩增光。群体智商一定且永远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几乎没有人能够在一个群体中以个人智慧为整个集体智慧增光添彩。
虽然勒庞对于各种因素对群体的影响的影像的排列并不完全可信。但是对于如何让群体接受新观念都是简单明了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