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是无可替代的稀缺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2:0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新闻竞争进入白热化的当下,在新闻时效以“秒”计算的移动互联时代,关于新闻事件的报道、新闻信息的传播,往往具有强烈的“可替代性”。而新闻评论靠独特的观点和意见取胜,是融媒时代无可替代的稀缺信息资源。
1
融媒时代新闻评论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新闻评论始终凭借其对新闻事实的把握和提炼,为人们提供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图式[1],坚守明辨是非和舆论引导的价值取向,履行舆论监督和政策宣传的社会责任,以话语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建构着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1.传播专业性与建设性的信息
面对新的政策措施、复杂的社会现象,普通公众可能会感到困惑和疑虑。为了化解人们思想上出现的矛盾,新闻评论往往会对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其中运用到的经济、政治、历史甚至地理、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受众了解到新闻事实以外的背景信息和专业知识。
如浙江卫视推出电视评论《“个人破产”试水 为谁松绑?》,从法律和经济的角度剖析破产制度,是为“诚实而不幸”的创业者松绑,而非给“老赖”放水。再如2023年初,烟花禁燃令被网友热议,浙江法治报发表评论《烟花爆竹禁与放 是道社会治理必答题》,从民俗文化、法律规制、生态保护和平安建设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禁”与“放”背后的考量,回应了百姓渴望燃放烟花的呼声,也解答了为什么只有部分地区调整禁燃政策的疑惑,充分体现了新闻评论传递信息和释疑解惑的功能。
2.担当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一方面,新闻评论是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的宣传者,如新政策提出的背景、新措施推行的必要性、老百姓该如何配合等,让百姓了解并理解相关政策,接纳并贯彻相关举措;另一方面,新闻评论也是社会治理的献策者,因其表达意见性信息的属性,新闻评论可以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出发,发现政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反馈基层社会的民生问题,为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提供一定的依据,积极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治理。
2020年6月,山东一县“合村并居”工程引发群众不满和质疑。人民日报记者在深入了解事件后,撰写评论《合村并居问题,能否在民法典里找到答案?》结合刚刚通过的民法典相关条文,分析合村并居的目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不仅向百姓交代了为什么本来想办好事却办成了糟心事,还进一步提出了化解矛盾的办法。网友们反响热烈,评论量超过千条,迅速引起了有关地方和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一作品极好地发挥了新闻评论建言献策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让百姓的呼声被听见,将各种决策和实施过程置于理性的监督之下,并进一步推动了法律进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2021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成为法律规定。
作为多元主体与社会开展深度互动的介质,新闻评论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工具和路径价值[2]。因为具有天然的公共属性,新闻评论在融媒时代为不同主体创造了公共说理空间,通过提供信息、引导舆论、提出方案等方式,发挥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如潮新闻的评论作品《“小尾巴”渗入网约车领域,平台亟需补足管理课》,就在公共议题中展现了媒体的专业性与建设性,向公众揭露了“小尾巴”背后完整的产业链,呼吁平台进一步压实自身监管责任。
3.筑牢舆论引导的压舱石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爆炸式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信息更替也变得空前迅速。面对复杂繁多的社会事件,媒体可以进行两次议题设置,将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第一次是媒体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筛选出值得传播的内容,对其进行新闻报道;第二次则是在众多新闻报道中,选择某一议题并赋予其重要性,通过新闻评论中体现的态度和意见,再次设置公众对该议题的关注程度,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判断。
比如2022年6月,唐山烧烤店发生一起暴力殴打他人事件。中国妇女报第一时间亮明态度,在官方微博连发两篇评论,其中第二篇评论《打人狂徒,触碰底线;依法严惩,以儆效尤》,直击舆论关切,让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回归法治和理性轨道,避免了性别对立,彰显了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和舆论纠偏能力。
新闻评论是针对公共议题表达和交流观点的文本,也是负载媒介舆论功能和整合社会力量的工具。[3]尤其在一些社会突发事件中,广泛传播的新闻评论可以极大地影响民众的观点和情感,比如2022年夏天,重庆极端高温,山火频发,《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揭示了重庆人民在面对疫情、旱情、火情时彰显的众志成城的人文精神,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情感表达,互动区网友踊跃留言“让人激情澎湃,也能让人满眼泪花”。在重庆面临极大挑战时,这篇评论作品吹响了鼓舞人心的号角,壮大了主流思想舆论,团结广大群众抵御灾难的侵袭,新闻评论由此实现舆论的引导价值。
4.建构共同的价值体系
新闻评论在说理论述时,文本中传达出的态度、立场和观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长时期的话语传递、观点表达、情感输出,会将共同的信仰体系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4],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言行,形成日常生活中的信念参照,进而形成一种社会共识。浙江法治报围绕杭州亚残运会推出的评论《亚残运会,同样精彩!》,将残疾人运动员超越自我、突破极限的精彩瞬间呈现在受众面前,传递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宝贵精神,全网传播量高达427.4万。
除了基本价值观,新闻评论在塑造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8月2日晚,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地区,点燃了中国民众的愤怒情绪。翌日清晨,“浙江宣传”发布时评《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评论先是表明自己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同一立场,紧接着从历史和政治角度讲透了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智慧,帮助网友理性认识我国采取的措施,且在文本中多次使用“我们”这一群体身份,传递集体意识[5],最后在结尾掷地有声地表达了民族情感和国家立场——中国终将实现完全统一。既肯定了网友的爱国热情,疏解了民众情绪,又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体现了我们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建构起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创设了积极的舆论环境。
2
融媒时代新闻评论如何出新出彩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持续加快,互联网为社会不同圈层、不同背景的用户搭建了一个更为平等多元的话语平台。与此同时,众声喧哗的网络传播空间,海量信息良莠不齐,更需要新闻评论在内容深度、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刷新重构,彰显媒体特色,实现社会舆论和共识的理性回归。
1.观点即时化
“时度效”不仅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也是新闻评论能够有效占领舆论高地,发挥舆论引导价值的重要抓手。
2024年3月13日,中央广电总台央视记者在河北三河燕郊采访爆燃事故遇阻,三名记者在500米警戒线外遭十几个当地身着警服和便服的人员粗暴阻拦、推搡。对此,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以“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为题,郑重提出“三问”:“记者应该进行采访吗?”“记者是添乱吗?”“一纸通稿真能代替现场报道吗?”浙江法治报《法治时评》栏目在3月14日就发表了评论《“保护性”阻止记者报道 尽显权力的傲慢》,旗帜鲜明地为记者撑腰,呼吁社会要支持和保障记者的正当采访,强调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健全与媒体沟通联系机制。第一时间回应热点,评论深入浅出,观点鞭辟入里。
2.观点通俗化
媒体融合时代,精英对公共舆论的主导地位逐渐瓦解,新闻评论的主体更为多样化。微博、抖音等开放性社交媒体平台,极大扩张了公共话语空间,公众的表达门槛显著降低。因此,新闻评论需摒弃“精英式”单向灌输的说教语态,以“用户思维”把握读者心理,做到观点犀利的同时,兼备“网感”气质,才能实现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突围”。
比如,“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不仅产出《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等直击社会舆情焦点、痛点问题的评论“爆款”,也及时窥见网络流行新词背后暗含的社会心理,发表了《嘲讽“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危险信号》《你患上“淡淡综合征”了吗》《“非升即走”你怕了吗》等一批紧随网络前沿热点的评论,阅读量同样达到10万+,刷新了读者对宣传类公众号的印象。
3.观点可视化
当下媒体运用海报、短视频、H5等形式,对新闻信息进行解构和创作已屡见不鲜,新闻评论同样应当充分借助各种新型媒介的快捷性、交互性等特征,打造多维立体的呈现效果。央视《新闻联播》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持续连载《主播说联播》栏目,通过康辉、海霞等著名主持人出镜,对当下时事新闻热点进行解读和评论,形成时长在三分钟以内的系列短视频节目,在全网获超亿次播放量。
此外,“新闻评论+海报”也同样成为一句话亮观点、一幅图表立场的有力呈现形式。比如人民日报评论栏目《画里有话》,通过海报的形式对社会舆论热点进行设计再现,搭配简明扼要的文字观点,清晰展现评论态度,传播影响力相当深远。截至2024年3月,该栏目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已突破10亿次。
4.观点垂直化
接地气的选题,采用亲民的语态表达,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要一味迎合用户的需求。媒体可以立足于自身定位,无需盲目追求“大而全”,也可选择在“小而美”领域进行深耕。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专业领域,新闻评论与新闻资讯同样有着高度专门化的需求市场,垂直化、分众化的新闻解读,将成为新闻评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媒体也可立足地域特色,深度剖析本地的民生问题、社会热点,进行舆论监督并给出发展建议。
比如,浙江法治报的《法治时评》栏目,聚焦社会法治领域,不仅在重大时政报道上展现了政法主流媒体的实力和担当,还针对社会民生领域的焦点、难点、痛点问题进行理性发声。《打破“加班文化”桎梏,不能只靠热搜》《扔偏了的炮仗不应是“纯属意外”》等一批围绕群众生活的评论文章反响良好,广受好评。

参考文献
[1] 李劭强.实践观念视域下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实现——以主流媒体新闻评论为例[J].中国编辑, 2021(6):6.
[2] 翁之颢.新闻评论:多元主体的社会想象,认知与建构[J].中国编辑, 2022(1):25-29.
[3] 张原.价值传播与舆论引导:新闻评论社会功能的传播学解释[J].编辑之友, 2010(8):3.
[4] 李舒.转型期新闻评论的政治传播功能及其实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 34(4):4.
[5] 王黎薇.社交媒体平台中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价值逻辑——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J].声屏世界, 2023(8):31-33.


来源:传媒评论(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