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150|回复: 6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杨茜丹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22:5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5-11-9 16:05:47 | 只看该作者

开启通往新闻写作之门
——记新闻写作讲座
     
       2015年9月26日上午九点,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记者团举行第一次新闻写作讲座,此次讲座由郭鸿雁老师讲授,记者团办公室,校报编辑部,网络编辑部的同学们参加讲座。
       讲座一开始,郭鸿雁老师就提出了两个问题“记者与非记者的差别?”以及“如何做一个好记者?”引起同学们深思。讲座分为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和消息采写。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向同学们介绍了新闻的含义,要素,类型及对新闻语言的要求。最重要的当属新闻的要素,即5个W和1个H,这是让新闻完整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郭鸿雁老师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教训向我们传达了作为一个新闻人具有专业的新闻语言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消息采写,介绍了消息的定义,基本格式,特点,种类以及消息采写的重要环节,讲解了许多的关于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让同学们收获颇丰,基本上使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写作理论基础,消除了很多以前对于新闻写作的恐惧和疑惑,燃起了对新闻写作的热情之火。
       讲座最后的十分钟,郭鸿雁老师让同学们现场写下对本次讲座印象深刻的地方以及想要了解的问题以便进行师生交流和初步了解。这次讲座中郭鸿雁老师轻松幽默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授课方式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下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板凳
发表于 2015-11-11 22:2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茜丹 于 2015-11-11 22:22 编辑

围观胜利


我只是在翻看手机时偶尔抬头一瞥电视,目睹了中国男篮夺冠的一幕。
我说这句话,只是想证明,我不是篮球迷,也不是脑残粉。更多的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一场胜利。
幸好是赢了。
人们向来只会吹捧胜利和荣光,早就制作好备用的记录短片看的人心潮澎湃,段子手们最会喷差一点的失败,球迷们会将自己的失落与不满堆砌的无以复加,一座座随时会喷涌爆发的火山,伴随着所谓的“爱国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未必那么的喜欢体育,未必那么的关心中国男篮,更多的是对自我意识的推崇和无限放大,只是因为我喜欢的球队跟我是一体的,他们的成功意味着我的成功,他们的失败意味着我的失败。
成功是用来分享的,失败则是被唾弃的。赢了,每个围观的人都想来分瓢胜利的羹。输了,大家都自动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审视运动员的能力不足教练员的指挥不当,还有的是,中国体育体制存在的何等问题。中国人一向擅长这样。
想起了08年姚明带领中国男篮艰难挺进八强,伤痛缠身,但在那年奥运的大背景下,如果因伤痛止步,不仅对中国球迷甚至是不关心体育的中国人来说,都是有巨大遗憾的,这是我们自己家门口的奥运,却没能打进多少强。如果说,咬牙硬撑过比赛,还是养伤多打几年比赛,作为姚明来说,他根本没得选,作为中国的运动员,舆论似乎更早的就为他做出了选择,他必须打下去,他肩负的还有千千万万中国人沉重的目光,这样的沉重,这样的伤痛让人哀伤。
有人说,没有人逼他,是他自己选择了打下去。当时训练时接受采访,他说:“NBA已经不能打了。奥运会一定要保住…”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吧,
你可以说,没人逼他跑逼他受伤啊,是组织的要求把他推上去的;但实际上,这是场合谋。有一片人把他当作了英雄和图腾,而另一片人就真的把他的职业生涯当作一场戏剧,最后必须配上好莱坞式的结局,才够完美。
易建联经历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杀入八强的辉煌,也经历过2009年的天津之败和2013年的马尼拉之败。这次胜利之后,记者在有些许嘈杂和混乱的房间里做了简单的直播采访,易建联垂着脑袋,不是懊丧,而像是沉思,回忆:“现在的我们不是最好的时代,不是最坏的时代,而是最有希望的时代。”
听着,也有些那么的英雄主义的无奈。
(严重的拖延症,存在电脑里今天才发出来。。)




地板
发表于 2015-11-11 22:22:55 | 只看该作者
背后的力量
文/杨茜丹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的观众,或许你不会明白,一场为期两天的比赛,发生了多少故事。或许你只在锣鼓阵阵的加油呐喊声的包围下,看到了赛场上体育健儿们的英勇澎湃,或许你没看到的,是场地周围发生的别样精彩。
正如一出精彩的舞台剧,不仅有前面光鲜亮丽的演员,还有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运动会也如此,不仅有驰骋赛场的运动健儿,还有场下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的啦啦队,他们是一道特别而又亮丽的风景线。多少彩旗飘扬,多少锣鼓声扬,呐喊声,口哨声,此起彼伏。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每一个人都被现场的气氛所带动,我身处其中,不得不感叹,这是热血沸腾的青春的力量。
工作人员面对的不仅是一场比赛,而是为期两天的整场运动会,或许这两天以来,他们要一直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位于运动会入场处的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会按摩服务点是让我看到的最贴心的一幕,良好的服务和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为运动员的比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田径场上,工作人员抬动比赛设施,调整跨栏的高度,更换跨栏间距离,动作迅速,井然有序,为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提供了更加精准的保证。在每条赛道的终点处的裁判员们,身着裁判服,手持秒表,不知疲倦的来回奔跑,公正严谨的记录每一次成绩。场地周围的志愿者们,笔直的相隔而站,维护现场观众的秩序,又不影响运动员的发挥,保证比赛的正常进行。还有奔走于各个比赛场地身穿红色背心的记者团的学生记者们,认真的了解整场比赛经过,掌握第一手比赛结果,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新闻稿并发表出来。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
为期两天的运动会,也结束了,我想我会很怀念这样忙碌又充实的感觉,每个人都是自发的投入其中,或多或少的付出了什么。爱这样团结的我们,爱这样不顾一切做同一件事的我们,我们是背后的力量。
5#
发表于 2015-11-11 22:23: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茜丹 于 2015-11-11 22:25 编辑

狂欢之后 一片狼藉?


文/杨茜丹

   为期两天的运动会圆满落幕,然而,一切并没有结束。
   你悄悄的走了,正如你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满地的狼藉。

   让我想到了小时候放学路过的菜市场,罢市之后留下的满地鸡毛和烂菜叶。面对运动会场地留下的垃圾,似乎早在意料之中,直面这一切的时候,又觉得刺眼,垃圾如此的多,又好像在意料之外。

   我不愿相信是关乎大学生素质的问题,我安慰自己到:或许是因为与运动会同时举行的美食节,在同学们大快朵颐的同时,无形中增添了更多的垃圾。但无论怎样的自我安慰,还是逃不出对于我们是否是过于个人主义的思考。我们是不是只在乎自己更多一些,更忘了更重要的公共场合的干净与秩序,如果我们有一根绷紧的弦,随时提醒自己,要保证自身周围场地的整洁,不带走什么,也不留下更多,那样会不会情况好很多?

6#
发表于 2015-11-18 09:07:06 | 只看该作者
寻找我的“卡先生”

“寻找我的‘卡先生’!没有掉过一卡通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为了紧跟潮流,本人于老区图书馆丢失临时卡一张,编号是XXX.希望捡到的好心同学能送它‘回家’,谢谢。”一条寻物启事,打破了QQ群里的宁静,最近丢东西的同学不在少数,此类的寻物消息也是司空见惯。失主是文艺学院新闻系的王雅欣同学,这则幽默又带点戏谑语气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围观,纷纷帮助这位同学在各种群里转发。

但这种大海捞针式的寻物方式效率并不高,成功找回失物的同学也是极少数,但同学们往往不知道该去何处寻找,捡到他人物品的同学们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失主,特别是对于失物的“主力军”——大一新生来说,更是缺乏经验。

由此看出,信息的闭塞无形中增添了问题的难度。这时,一位热心同学建议可以重回丢失一卡通的食堂寻找,会有专门设置的一个失物招领点。失主随即前往五食堂,在一处食堂设置的失物招领点看到了一张特别的宣传单,宣传单上的内容让该同学喜出望外,因为宣传单介绍了一个专业统一的服务平台——学工部学生事务中心。

学生事务中心办公地点位于东五办公楼2-11,从上学期开始特建失物招领统一平台,规范失物招领办法,并在其官方微博“西南科技大学学生事务中心”发布失物消息,半年左右的时间里,不断改进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效率。

学生事务中心每周会去学校的各大食堂,学校内部和周边的打印店,各个大门处以及学校保卫科搜集失物信息,失物主要有校园一卡通,银行卡,身份证等证件和其他物品,再以微博和微信的形式发布失物消息。

由于学校面积较大,新区的失物会随之收集到学生事务中心,而老区因为距离原因,运输不便,则大多收集于位于西七二区3-09的老区的卡务中心。

失物上关于失主的有效信息会为找寻失主提供极大的便利,学生事务中心会根据信息找到该学生的学院学生会,并联系其辅导员,通知失主来领取失物。学生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说到:“现在的认领度并不高,不到50%,不过我们会尽快想出更好的办法提高效率。”

学校保卫处也会有类似的工作服务,与学生事务中心也有一定的合作,失物来源主要是同学还有小面包司机拾到的同学遗失在车上的手机和钱包。寻找失主的方式与学生事务中心类似,通过联系其辅导员找到失主,再到保卫处领会失物。因为此类失物有相关证件和信息,所以认领度很高。

学校各个大门的门卫处也有收集失物的工作,会做相关的表格登记,如今也逐渐规范统一,由学校事务中心收集整理。

另外,同学们常用的手机APP西科青梅,i西科,超级课程表上也有失物招领的相关功能。

治安科副科长陈进接受采访时说到:“同学们对于个人财物的保管意识还不够高,而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比如在食堂,图书馆等的人多的场所尽量不要人物分离。除此之外,也要防止扒手偷窃。”

同学们在丢失物品后可以立即关注学生事务中心的官微关注失物动态,也可以拨打保卫处校园110电话寻求帮助,类似于银行卡等关乎个人财产的丢失,则需要尽快去银行办理挂失。

7#
发表于 2015-11-18 09:08:10 | 只看该作者
沉默的我们


在沉默至死的年代,沉默,致“死”。

第一次参加校报编辑部选题会。前辈们都在踊跃的报选题,表述自己的想法。我惊讶于他们善于找寻新闻的能力,这样一气呵成的流程下来,下期的报纸内容安排差不多就成形了。到我这儿来了,按理说,每个人都要报选题,而我茫然的摇摇头,表示不知道说什么。当时我突然觉得那个房间好小,小到让失望的情绪都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流动。

第一次去行政楼值班。在一个房间里同级的我们自己看书,做事,安静的不得了,连说话都是压低了声音。隔壁是大二的学姐学长,放着音乐,时不时传来愉悦的笑声,好不热闹。过来拿取杂志的一位学长实在看不下去,带领我们挨个自我介绍,稍微活跃了一下气氛,不过等他走后不久,又恢复了原样。

还有第一次参加周刊选题会,第一次参加部门的短会...

沉默。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有不知道该说什么的窘迫,也有不敢开口的唯唯诺诺,有顺从大流的“就这样吧”,也有事不关己的局外感。最近在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在我周围,像我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他把这归结为“中国人的通病”,我不知道这样的说法会不会有些夸大,但至少在我的身边,我自己的身上,我看到了这样的症结,并苦恼于它的无处可医。

作为大多数的我们在大多数时候沉默,但在有的时候总会不甘沉默,在这个强调“个人权利意识”的时代,我们高声呼告“独立”一词。可是,在一个相互矛盾,相互质疑的氛围里,真正的独立性不是喊口号,不是站队,不是自画地盘,不是站到某个阵营,而是说用你自己强大的,自我的心理去感受,去发出你认为自己应该发出的诚实的声音,这才是独立。

沉默久了,恐怕就会忘了该如何发声了,唇齿紧闭,绝口不提,真是一种决绝的冷漠。而我们哪里需要这样的冷漠呢?以前看鲁迅写到在日本观看中国人围观枪毙中国人的片段,虽然没有残忍血腥,鲜血淋漓的字眼,看得我心里也是一阵悲凉。在我看来,杀死那些中国人的,并不是那一枪一弹,亦或是肉体上的疼痛和伤口,而是行动上的沉默,无动于衷,以及酒醉似的喝彩。沉默,化作一把尖利,凶猛的刺穿心脏。从那个时候的人们,到现在的我们,总归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沉默的人也多了。

当我们能够表达之后,在硝烟弥漫的网络,从来不乏新的言说,有质感的言论却又难能可寻,如何在无知谩骂和无病呻吟的乱石堆中找到宝玉,如何在众声喧哗与靡靡之音中寻觅佳音,首先需要敢于发声的人,简单粗暴,一针见血,这样的表达是一种壮举。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从这一刻起,停止沉默吧!

8#
发表于 2015-12-14 00:44:14 | 只看该作者

不能对外婆说的话

文/杨茜丹
   1
     高三某一天的晚自习。突然打雷,下起了暴雨,很少有人带了伞,一下课,几乎所有的“好事之徒”都聚集在走廊上,趴在栏杆边,围观者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听着时不时传来惊悚的雷声,口哨声,尖叫声,吵闹气氛真叫人兴奋,心里野孩子的一面蹿了出来,怂恿着我今晚要走路回家。
     待到放学后,我和同伴在雨中漫步,在超猛烈的风中看着彼此吹散凌乱的头发,像个妖怪,肆意地哈哈大笑,心情大好,一直走着,走了多久我也记不得了,路上行人都较平时少很多了。
     脚酸得不行,心里却很嗨,刚一进屋,外婆就冲了出来。
     “刚回家?”
     “对呀,走路回来的!”
     我被兴奋感冲了脑子,忙着低头换鞋。一阵沉默,一声叹息。外婆退身把门关上。
     很明显她来看过不止一回了...
     第二天,妈妈告诉我说:“昨天啊,你外婆看到你那么晚走路回家,还以为你身上没钱了呢,一直睡不着,担心你,又想不明白,失眠到半夜三点多才睡着。”
     我听完之后,心里像被重击了一下,想着她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样子,着实让人心疼。我没有说话,从此晚上再也不走路回家了。
     次日晚上,我刚一踏进家门,外婆立马就冲出来,异常机警的问:“又走路啦?”
     我抬头望着她,认真又严肃,像做着保证一样的说:“没有,我坐公车回来的,看,今天多早!”
     外婆好像松了口气,点点头,转身回屋了。
     我猜她今晚一定会做个好梦。
2
    我的童年,因为条条框框的约束,身为女孩儿的禁锢,少了很多有趣的东西,但因为外婆,又显得有另一番的趣味。
     小时候住的房子有很大的阳台,外婆在那里养了一条忠诚的黑狗,也同它的毛色一般,处处透着桀骜不驯的锋芒,它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扮演了重要角色。后来又陆陆续续养过兔子,乌龟,鸭子,鸽子,蚕......小孩子嘛,总是对这个世界的小生灵充满好奇,毛茸茸的触感,憨态可掬的神态,跟它们相处的时光让我感到满足。
     当然,说起来,外婆功不可没。
     按部就班的喂食,有些放养的动物到了黄昏还要捉回来,以及收拾各种排泄物。反正繁杂劳累的工作,都由外婆做完了。
     在楼房里度过的童年,也有幸感受到了院落生活的丰富多彩。
     那个阳台,也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外婆看我馋外面的羊肉串,也在阳台上自制了一排烧烤架,踮着脚望着外婆烤肉串,滋溜滋溜的声响,油烟飘香,足以让一个小孩日后想起也魂牵梦萦。
3
     我对以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心想深刻:在冬天要更加的关心老人,那是他们抵抗力最弱的时候,也是最容易离开我们的时候。我听到这话的时候才小学,却一直记到现在。每年冬天我都会小心翼翼地守着外婆,每天多看一眼。
     庆幸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残忍的冬天。过了冬天,到了春天。我想为她做点什么,在她这样的年纪里,我特别害怕我做的哪件事就成了最后一件。所以我再也不计较外婆的大嗓门,再也不嫌她耳朵不好使了,就像小时候她哄我吃饭一样,把最好吃的菜都“骗”到她碗里。
     突然明白,外婆有时对我的过度关心,就跟我当今的惶恐不安是一样的。害怕失去又倍感珍惜。
     几天之后就是外婆生日,我为她选了一条毛毯,热衷于看电视的外婆,盖上毛毯便不会着凉。她用手轻抚着毛毯,像小时候为我梳头一样的温柔,她听了下来,说:“这得留着,等到你上大学的时候带走。”
     我嘲笑外婆怎么这么不懂享受。她没有说话,转身准备把毛毯放进柜子里存着。刚一打开柜子,我立刻就怔住了,里面有我送给她的瓷碗,钱包,围巾...里面,还有满满的,外婆对我的爱。
4
     有时候觉得感情这种东西是不可靠的,它看不见也摸不着,艰难的产生但又随时容易消失。不可置否,它同阳光,空气一样,是必需品。它一直活在我们的生活里,活在每一句叮咛中,活在责备又心疼怜爱的眼神里,活在温暖围巾下的每一针每一线。
     我已经习惯了屋子里突然咋呼起来的声音,很啰嗦,很吵人,却让我心安。我不敢想象有一天屋子突然少了这样的声音会怎样。
9#
发表于 2015-12-14 00:46:52 | 只看该作者

写给西科的一封情书

文/杨茜丹
亲爱的西科,

你好。

在这场淅沥沥哗啦啦纷纷扬的雨中,空气濡湿清冽,一头撞进风里像撞进什么人怀里,我与你打了个照面。

嘿,西科,我来了。

天幕些许阴暗,行色匆匆的人,道路旁散落的叶,你简直就像一位爱穿复古西装搭锃亮皮鞋的中年男人,透出一种无法名状的年代感。我想要认识你,有故事的男人:触摸清华楼几百年历史的一砖一石,走过数不清有多少的石头阶梯,穿过道路两旁种满秋意的梧桐大道,听你讲述六十多年的风雨交加,雨后天晴。

每个地方都有风景,每处风景都有它的故事,听得清它的来龙去脉,读不懂其中的情深意切。

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一大早的新鲜空气让人充满生气。我将与你携手走过四年,于你只是万分之一中的一个时间段普普通通,于我而言是老来回忆都会乐的露出残牙和皱纹的最美青春。

嘿,西科,初次见面,请多多指教。

参观校园的时候路过了九州湖,坐在石凳上念英语的学生,旁边碧如翡翠的湖,湖里生机盎然的鹅,毫不突兀毫无违和感的画面。图书馆里几乎满满的人,厚重的书,密密麻麻的笔记,美好的让人不忍心打扰。最欣喜看到的是,临近上课的几分钟,总是能看到好多人步履匆匆的上楼去往自己上课的教室,低头快步,向着不同的目的地进发,我知道,那个叫梦想的东西在这个地方闪闪发光。

我将在这儿同他们一样继续我的学习生活,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固定上课的同学,一切都那么的不同,曾经心切切想要来到的地方叫大学,我说我要在这里重新做一个自己,直面心中怯懦的阴暗面,拾起被时间虐的面目全非的勇气,装进心里,流进血液。

古代经典《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说的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具体使命则是培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明明德于天下者”,也就是培养符合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精神的人。

在大学精神缺失的年代,对许多所谓的大学,培养“明明德于天下者”早就不在他们的任务清单上了。而你,一字一句郑重的问我:为什么读大学?我仿佛感受到心里被一阵势力强大的龙卷风袭过,留下断壁残垣,一片狼藉。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

最好的教育,就是让生命自然绽放,如塘里的荷花,如野地里的百合,但这绽放,是出于内心的需求,是自然的表现,却不声张,不夸饰,不炫耀。
嘿,西科,我好像有点喜欢上你了。

短短几天,特殊的情愫像杂草一般肆虐疯狂的生长着。每一天都活的很真实,快乐与悲伤,胜利与失败,挫折与挑战,孤独与陪伴,每一种情绪都真实的体验过,有温度的,热烈的,可触碰的。

以前不开心总爱去操场溜达,这个习惯一直留到现在。在某个午后只身一人去了龙山体育场,恰好遇上一场热火朝天的足球比赛,不乏兴致盎然围观的人们。他们追逐着一个目标,挥洒汗水,倾尽全力。奔跑,呐喊,欢呼,热闹淹没了多余的情绪泛滥,临走之时,我甚至忘了为什么不开心。

年少时,总爱追究个为什么,活的太倔,想不明白的太多。坐在操场边上,时不时拿出来《山丘》单曲循环上几遍,不得不羡慕天命之年的老男人真是好,爱过恨过,有沉淀下的不安,也有放不下的遗憾,还能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执着的像个堂吉诃德,不知疲倦,自不量力,可偏偏固执的又那么可爱。

懂得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很多年以后,我或许会忘了那些充满哲理的话,却忘不了突然释然变得快乐的瞬间,开心的想化成一朵云,飘上这里的蓝得心水的天,静静地凝视着你,再重心下落化成一滴雨,张开双臂拥抱碧波荡漾的中心湖。

王小波对李银河说爱你就像爱生命,单是你的名字就能让我爱一辈子。以前觉得矫情,后来想想也不会,当用情至深,便可以为爱以死相拼,片甲不留,可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别人。

其实爱一个人,就像爱祖国,山川,河流。西科,你教会我如何去爱,便是更加值得爱的。
10#
发表于 2015-12-14 00:48:1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不曾与我们温柔相待
文/杨茜丹

那天我十八岁生日,我把它看作我的重生日。


我知道这一天不是长大的分界线,不可能过了十二点就变的成熟理智,我知道长大意味着失去,童真不在青春易逝皱纹爬满额头,这些我都知道。


万能的主 愿你赐我一本成人世界的使用手册。


不管它是238页还是823页 不管它是繁文缛节啰嗦重复 不管它是条条框框严行利律 请告诉我该怎么做 怎么爱。


人们或许会埋怨那年的亚当和夏娃 无端生起的故事 如今成了事故 好端端的吃什么禁果 带来的比万千发丝更多的烦恼。他们自然不知道,而打扫残局的重担落在了你我身上。而我以为,他们只不过是在烈日炎炎的伊甸园里口渴难耐,随手一摘为解饥渴,他们只知道果子的鲜美多汁,仅此而已。


如今还会有很多不解 但不像小时候那般的十万个为什么 也不像几年前的激烈的控诉痛斥 把这个世界对单纯少年的恶意统统扔回去 把一个土丘炸的面目全非碎石飞溅再夷为平地 突然上升的肾腺激素告诉你这样好痛快 就像豪饮一斤白酒 短暂充血的喉咙让你误以为好有英雄气概 到最后 你还是会无力地发现,你是loser,世界强势的还你一双冷眼。他未损伤分毫,而你早已溃败成军,无人为你哀嚎也无处为你疗伤。你也很想冲上去一把抓住他的衣领脸憋得通红青筋暴起 狠地一下摔向一边 在电影的特效下 玻璃总是会碎的 门总是会断成一块一块的 主人公总是顽强的有无限的生命值 而生活里的我们 空有一颗玻璃心


突然就跟二十几岁热烈跳动的心脏有了共鸣 明白地下室里的阴冷潮湿 明白不公平与无可奈何 明白没有完全的对错和绝对的黑白 明白一口香烟又叹出的一圈氤氲 明白一夜白头与沉在肩头的使命 慢慢的 也就不再问了


你对着群山喊:喂 他们会回:喂 喂 喂 喂 声音越来越小 却从四面八方传来 这一刻 你的孤独感会消失一大半 但无力感也会陡增 你心里跟你一样明白 他们只会机械的重复 不会理智的回答 你要的答案它们给不了 我要的 你也给不了


还很小的时候 看过一部电影叫《新警察故事》看到身为长官的成龙带着一大帮警察求婚 阿sa在远处看着被感动的泣不成声说如果将来有人向我求婚我的警察一定要比她多!谢霆锋问她 假冒的算不算 阿sa想都没想 也算!我以为 男女之间 除了爱情还有什么呢 简直俗不可耐 其实还有甘作路人甲为你鼓掌为你祝福送你笑


我想 大概我永远不会懂得这句歌词:就算世界痛吻我,我也要报之以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