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奖项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9 00: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普利策前瞻 | 未来,VR报道、新闻游戏都有可能入选普利策


编者按  4月18日,也就是下周一,2016年普利策奖的名单就将公布。相较于往年,今年是普利策奖设立的100周年,所以格外受到关注。作为新闻业的奥斯卡,普利策公认为行业标杆,获奖作品大都成为新闻从业者的教科书。历经一个世纪的变迁,普利策也与时俱进——随着传统媒体影响力日渐式微,新媒体崛起,普利策逐渐向在线媒体敞开大门。
  从2009年度评奖开始,普利策新闻奖的所有奖项向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开放,申报作品可以完全是在线内容。随后,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在普利策新闻奖评选中异军突起,连续多年夺走普利策奖中涉及调查性报道的多个重要奖项。
  这也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认为是普利策保持影响力的一个举措。他在接受传媒狐(微信号:media-fox)的专访时说,未来VR作品以及新闻游戏都有可能在普利策占据一席之地。



2016-04-16 清华全球传播
编者按  4月18日,也就是下周一,2016年普利策奖的名单就将公布。相较于往年,今年是普利策奖设立的100周年,所以格外受到关注。作为新闻业的奥斯卡,普利策公认为行业标杆,获奖作品大都成为新闻从业者的教科书。历经一个世纪的变迁,普利策也与时俱进——随着传统媒体影响力日渐式微,新媒体崛起,普利策逐渐向在线媒体敞开大门。

  从2009年度评奖开始,普利策新闻奖的所有奖项向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开放,申报作品可以完全是在线内容。随后,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在普利策新闻奖评选中异军突起,连续多年夺走普利策奖中涉及调查性报道的多个重要奖项。
  这也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认为是普利策保持影响力的一个举措。他在接受传媒狐(微信号:media-fox)的专访时说,未来VR作品以及新闻游戏都有可能在普利策占据一席之地。

采访、撰文|周佩雅   

“普利策通常只颁给美国公民,这是局限所在”

传媒狐:您是否有自己心中的2016普利策奖获奖新闻作品、其记者或新闻机构的候选?或是谈谈您这一年比较欣赏的作品。 史:预测不好做。我认为2015年最引人注目的新闻是土耳其记者拍摄的那位溺水而亡的叙利亚小难民,这张图片和报道绝对可以载入新闻史,但普利策奖通常只给美国公民,这恰恰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普利策奖基本上只关注美国国内新闻,我从美国同行那里了解到的口碑比较好的报道有:《西雅图时报》对巴菲特公司“活动屋”销售丑闻的调查;《纽约》杂志拍摄的黑人明星比尔·科斯比性侵案35名女性受害者的肖像及相关调查报道,ESPN与《体育画报》做的关于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明星的系列丑闻报道,等等。国际新闻奖很有可能仍然是叙利亚内战的相关报道。

“我要求国际新闻专业的学子背诵普利策经典之作”

传媒狐:您认为普利策奖持久广泛的影响力来源何在? 史:这项“国内奖”对全球新闻业产生影响,主要是其示范性。今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聚焦》就是以2003年《波士顿环球报》的获奖作品为蓝本创作的,所以该奖被认为是行业标杆并非空穴来风。 其学术性和权威性也是基石,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主持评选,而非行业协会。报道内容尽管都是美国国内事务为主,但其理念和技巧具有前沿性和示范性,因此成为各大新闻学院的教科书案例。中国也出了好几套《普利策获奖作品集》,也成为新闻学子竞相效犹的对象。我自己要求国际新闻专业的学子背诵普利策奖中经典之作,除了提高他们英文表达能力,更多的是领会其中的叙事理念和风格。

VR报道、新闻游戏等将来都有可能入选

传媒狐:新媒体时代,普利策奖的地位是否会受到冲击? 史:新媒体时代,普利策奖也在与时俱进,2009年纯网站(不是报社所属的网站)和独立调查新闻机构等都可以报名,2010年首个纯网站propublica获奖,2014年又向在线和实体杂志开放(以前杂志不能参评)。过去只评文字报道,2009年起多媒体的“数字叙事”(包含图片、视频的报道)也可以报名。我想或许几年后VR(虚拟现实)报道,新闻游戏(如最近BBC提出的模拟叙利亚难民旅程的新闻游戏,读者可以参与角色扮演)等新的形式都会入选。 除了《纽约时报》等全国性大报外,越来越多的地方性报纸所做的小众化的“社区新闻”也进入了普利策奖的视野,个人组建的新闻初创网站也受到评委的关注,不再只关注几家大报。因此,我认为普利策奖有“全民化、全媒化”的趋势,但我希望它更加“全球化”,世界各国媒体用英文制作的报道都可以报名。实际上,现在很多国外媒体都有美国版,都有资格报名,这个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也许不久的进来我希望《中国日报》的美国版、人民网美国站的作品也能获奖。 但无论怎么变,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和深度报道始终是普利策的“核心”,无论有多少读者还在坚持读长篇报道,普利策奖是“业界良心”,不会迎合读者的变化,这是它之所以成为行业标杆的立足点。公共服务有专门的奖项(例如大家熟悉的《卫报》美国版所作的“斯诺登”报道),这一点也会坚持下去,战争与和平、对滥用权力的监督、为弱势群体谋求公正,这些题材的新闻作品在百年普利策奖是最容易受到评委青睐的,我认为无论新闻的形式和技术如何发展,上述这些主题仍然是新闻永恒的焦点议题,也是普利策奖不变的主题。

普利策奖的核心"公共服务"和"深度阐释"只能由人来完成

传媒狐:未来人工智能有可能代替人类写稿拿奖吗?

史: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机器人记者目前可以写一些程式化的消息,比如财经和体育报道,但普利策奖的核心"公共服务"和"深度阐释"只能由人来完成。我说的"全媒化"是指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

本文转载自|搜狐传媒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TeBohB2MkdXcSOoF#rd
沙发
发表于 2016-4-19 23: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现场新闻摄影奖

《纽约时报》
Mauricio Lima, Sergey Ponomarev
Tyler Hicks and Daniel Etter
影像捕捉了难民的决心、
旅途的艰辛以及接纳他们的东道国的挣扎。













路透社摄影部
每张扣人心弦的影像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
追随移民和难民数千里,越过不确定的边界,
去往未知的目的地。















特写摄影奖

《波士顿环球报》
Jessica Rinaldi
通过真实并有启发性的影像
揭示一个小男孩在被他所信任的人们虐待后,
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的故事。
















普利策奖THE PULITZER PRICE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亦称普利策新闻奖,是于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匈牙利裔美国人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的奖项。上世界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被视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1942年,普利策奖设立摄影类奖项。此后,除1946年外,每年颁发一次。从1968年开始,摄影类增设了特写摄影奖。


|  图片来源:http://www.pulitzer.org  |

微信编辑   李  鑫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A1NDY3MA==&mid=2652543184&idx=1&sn=035e33693973d30cbf097dff1c4557d9&scene=1&srcid=0419L6XWt3MenG1ndqy2lEhH#rd

QQ图片20160421165154.png (799.46 KB, 下载次数: 45)

QQ图片20160421165154.png

QQ图片20160421165206.png (403.43 KB, 下载次数: 38)

QQ图片20160421165206.png

QQ图片20160421165219.png (502.37 KB, 下载次数: 44)

QQ图片20160421165219.png

QQ图片20160421165244.png (441.58 KB, 下载次数: 38)

QQ图片20160421165244.png

QQ图片20160421165258.png (732.56 KB, 下载次数: 32)

QQ图片20160421165258.png

QQ图片20160421165309.png (564.79 KB, 下载次数: 44)

QQ图片20160421165309.png
板凳
发表于 2016-4-20 00: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普利策新闻奖,靠什么魅力存活一百年?(附2016获奖照片)

[size=1em]来源 | 蓝媒汇综合整理

今天凌晨三点钟,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
做新闻的往往有两句口头禅,想夸谁的稿子写的好,张口就来“可以拿普利策奖了”;向外行介绍什么是普利策时,又会说“这是新闻界的奥斯卡。”
两种表述,共同体现的是这一奖项在传媒人心中的分量。有调侃的说法,“别人的一个奖,干卿何事?”这可不比奥斯卡、诺贝尔是全球性质的,而是美国人关起门自己玩的奖项(必须是美国媒体报道的才能参与评选)。
但没办法,每年普利策奖公布时,全世界总会有那么多人像关注奥斯卡一样。作为全球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像一座灯塔,照亮许许多多心怀新闻理想的人奋勇前行。
独立性:终评委员多半来自学术界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他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他创造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普利策于1911年去世。他生前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17年设立普利策奖。
一百年来,普利策奖象征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特别是新闻奖,更是美国报界的最高荣誉。对大多数获奖者来说,相对普利策奖给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带来的声望而言,7500美元现金奖励只是次要的。每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美国记者,无不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作为奋斗的目标。
“在美国新闻界最高的地位莫过于担任普利策奖委员会的委员了”。普利策奖实行两级评审制。初评委员会评委中新闻奖共有77名评委,身份一般为编辑、出版家、作家、教育家等。

终评委员会即“普利策奖委员会”为18人,成员来自哥大、其他高校及报界,其中哥大校长是当然成员。评委会具有绝对的独立性,每年在对奖项开始评选之前,都会由哥大新闻学院对评委名单进行审核。
评委直接对作品负责,不受任何人的领导。委员中有一多半来自学术界,且与评奖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这个评选机制,决定了这个奖同纯粹由媒体自行评选的新闻奖有着根本的区别。也正是“学院奖”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奠定了普利策新闻奖的权威地位。
报名的参与竞逐者将其作品提交单项奖评委会后,每年三月,来自全美各地的77名新闻奖评委会委员聚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对参评的新闻作品进行审评。
三天后,他们将筛选出的各类别3个提名作品向普利策奖委员会提交报告。普利策奖委员会于每年四月聚首,经过两天讨论评出最终奖项得主。最后全体委员会向哥大校长“推荐”最终获奖者,由校长公布获奖者名单。
用文学的笔触直指社会阴暗面
普利策奖被当做“新闻的诺贝尔”,对新闻性的要求之前,是对文学性的要求。评选标准中,杰出的解释性报道,要求能够阐明一个有意义的且复杂的主题,能够展示出对主题的上佳把握,文笔流畅、表达清楚。
像奥斯卡14个新闻奖项之一的特稿写作奖,本身就是一个新闻写作的奖项,要求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和创新性。对于今年的特稿奖获奖作品,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环境报道和写作的典范,对卡斯卡地亚断层线的断裂进行了科学的优雅的描述。
有一种说法,普利策新闻奖象征着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历届获奖作品都秉承着关怀公众事物、监督政府的传统,从报道题材来看,负面新闻是主角。
比如今年的获奖作品中,美联社由于其对东南亚渔业奴工现象的深入报道而获得新闻类“公共服务奖”;《华盛顿邮报》展现了警方枪击致死案件的频次和原因,以及受害者最有可能的身份”,获得“国内新闻报道奖”;《纽约时报》通过报道揭露了阿富汗妇女遭遇的虐待和不公,从而获得“国际新闻报道奖”。
尤其是被称为普利策新闻奖拿奖专业户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捍卫舆论监督权上常常被树为两面旗帜。
《纽约时报》在美国的影响可谓是巨大而深远,是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它是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早晨在上班前,从地铁站花2美元买一份《纽约时报》已经成为许多美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纽约时报》从经营到内容生产,包括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应该说都是报业的楷模,也是获奖次数最多的媒体。
《华盛顿邮报》则是美国华盛顿最大、最老的报纸,尤其擅长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许多人认为它是继《纽约时报》后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19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而在全世界声名大作。
1980年《华盛顿邮报》发表了珍妮特·库克所写的有关一名8岁儿童吸食海洛因的文章,随后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但在被曝光该报道的主人公为虚构后,评委会收回了该奖项。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10年间,这两家媒体分别获得过26个和19个奖项。
其中,2015年《纽约时报》凭借三项大奖成为当年新闻奖的最大赢家,该报有关埃博拉疫情的报道分别获得特写摄影奖和国际报道奖。此外,该报记者埃里克·李普顿(Eric Lipton)因调查游说者如何能影响国会领袖而获调查性报道奖
普利策奖与中国新闻奖
与闻名世界的普利策奖相比,中国新闻奖的影响力无论是评选形式,还是影响力,均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新闻奖创办于1990年,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每年评选一次,共设四大类,29个评选项目,其中报纸、通讯社设消息、言论、通讯、系列报道、新闻摄影、报纸版面、新闻漫画和报纸副刊8项,广播、电视设消息、评论、新闻专题、系列报道、新闻性节目编排和新闻现场直播各5项。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国内最为重要的一个新闻奖项,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奖两者的差距主要有以下主要原因。
一是普利策历史比中国新闻奖要早了六十多年。虽然中国是世界最早办报的国家之一,但是对新闻学的研究却比西方晚了一百多年,很多新闻学理念还是直接取自于西方的,所以在新闻上经验不足。
二是美国传媒素来有揭丑传统,十分热衷于负面报道,而负面报道普世性极强,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受众都喜欢看负面报道。而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和眼下国情有很大关系,获奖作品主要还是以正面报道或宣传为主。而这些评选标准正好在西方人眼里是不能理解的。 2015年中国好新闻奖截图
三是在新闻自由这一点上,美国在全世界做的都比较好。美国传媒和政府是平行的,所以新闻言论不大受约束,在实现新闻价值上可以操作的空间更广大。
其实,中国新闻奖还太年轻,近些年也一直在努力进行改革,一些更亲民、更现实的新闻作品,也陆续获奖。
这是今年最赞的新闻摄影
去年一年,又有许多奋斗在一线的摄影记者用照片见证了过去一年的重大事件,这些获奖照片将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永远流传下去。让我们一起来看下今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获奖照片。

突发新闻摄影奖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四名来自《纽约时报》的摄影记者Mauricio Lima、Sergey Ponomarev、Tyler Hicks 和Daniel Etter获得了突发新闻摄影奖。他们的作品关注难民危机的解决、难民移民旅程的危险和难民与接收难民国家间的斗争。

Mauricio Lima获奖作品
▲ 2015年11月7日,无数难民穿过的救生衣扔在希腊莱斯博斯岛。

▲        2015年9月5日,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位来自叙利亚的父亲(中)和儿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睡在一辆从布达佩斯开往维也纳的大巴的地板上。
▲        2015年9月1日,布达佩斯凯莱蒂火车站,大批来自叙利亚的难民支着帐篷住在这里。

▲        2015年11月28日,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索马里的难民为争取有生活用水、毯子、和一些能穿的衣服而抗争,他们已经来到希腊边境10多天,被禁止前往马其顿。

▲        2015年11月28日,马其顿士兵安装防护栏阻止难民进入。

▲        2015年8月30日,一名来自叙利亚的女子抱着女儿旁边跟着她的儿子,前往塞尔维亚。

▲        2015年8月31日,几名女子抱着孩子在小麦田中休息,她们等待边境开放前往德国。

▲        2015年11月21日,难民在马
其顿排队注册好前往下一站塞尔维亚,最后进入欧洲。




▲        2015年11月21日,一个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家庭,在生火取暖。

▲        2015年11月1日,一具难民尸体飘浮在海边。

Sergey Ponomarev获奖作品
▲        2015年11月6日,难民乘船抵达斯科拉,船上坐了150人。
▲        2015年9月18日,克罗地亚托瓦尼克,人们争相爬上一辆开往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的火车。欧洲的几个主要国家收紧了边境管制,以控制难民潮。
▲        2015年10月22日,斯洛文尼亚德波瓦,难民队伍在一座教堂前经过,寻求避难的人们在前往斯洛文尼亚注册营地的路上。已经有数千难民涌入了这个国家。



▲        2015年9月16日,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交界地区,警察向试图越境进入塞尔维亚的难民释放了催泪瓦斯、辣椒喷雾和水炮,一名男子试图救下他的孩子。

▲        2015年8月27日,塞尔维亚斯沃,难民在烈日下请求边境开放。

▲        2015年10月23日,大批寻求避难的人们在前往斯洛文尼亚注册营地的路上。


Tyler Hicks获奖作品

▲ 2015年10月1日,希腊莱斯博斯岛,在乘坐橡皮筏从土耳其出发、经历了大风和波涛汹涌的海面后,难民们抵达了希腊的海岸。

Daniel Etter获奖作品

▲        2015年8月15日,希腊科斯岛,在乘坐一艘轻薄的橡皮艇安全抵达科斯岛以后,伊拉克人Laith Majid抱着他的儿子和女儿喜极而泣。

《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

《汤森路透》摄影师的作品获突发新闻摄影奖。他们的作品引人入胜,每张都有自己的声音,他们一路跟随难民在未知的目的地。

▲        2015年9月10日,马其顿,一名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在雨中亲吻自己的女儿。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8月11日,一艘来自叙利亚充气船飘浮在爱琴海上,船上的难民打算前往希腊。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9月13日,一名叙利亚难民抱着他的孩子游向莱斯博斯岛。摄影师:Alkis Konstantinidis

▲        2015年11月7日,一名未知身份的移民被海浪冲上希腊莱斯博斯岛岸上。摄影师:Alkis Konstantinidis

▲        2015年10月19日,一名阿富汗移民跳像莱斯博斯岛。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9月24日,一名叙利亚难民抱着他的孩子努力像对面的莱斯博斯岛前进。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8月12日,一名来自叙利亚的70岁的老人坐在岸边休息准备和其他40多个难民一同前往下一站。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10月8日,一名来自阿富汗的难民在巴士内看向车窗外。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10月20日,斯洛文尼亚,行进中的难民队伍。摄影师:Srdjan Zivulovic

▲        2015年8月12日,一名叙利亚难民抬头想要呼吸新鲜空气,大批难民挤在注册前往希腊的队伍中,让他喘不过气。摄影师:Alkis Konstantinidis




▲        2015年8月27日,叙利亚移民在防护围栏下钻过,试图进入匈牙利。摄影师:Bernadett Szabo
▲        2015年8月22日,马其顿警察举起盾牌阻止难民进入。摄影师:Alexandros Avramidis
▲        2015年9月10日,难民乞求马其顿警方开放边界让他们进去。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8月15日,一名警察试图阻止移民从窗户进入火车前往希腊边境。摄影师:Stoyan Nenov

▲        2015年9月3日,一名匈牙利警察将躺在铁轨上的移民拉上路边。摄影师:Laszlo Balogh

▲        2015年9月10日,叙利亚移民在泥水中走过。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10月20日,移民有德国警方带领下前往注册中心。摄影师:Michael Dalder



专题新闻摄影奖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

《波士顿环球报》摄影记者Jessica Rinaldi凭《Strider Wolf的生活和时间》(The life and times of Strider Wolf)获专题新闻摄影奖。Jessica Rinaldi拍摄了一个生活在贫困的缅因州的小男孩Strider Wolf的故事。
首届普利策摄影奖是1942年颁发的。此后,除1946年外,每年颁发一次。从1968年开始,摄影类分成了专题新闻摄影奖和突发新闻摄影奖。

来源:iWeekly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I4MjUxMw==&mid=2653643190&idx=1&sn=3748c8d27fe39cc2d79a5592172c752f&scene=1&srcid=0419KU8yodAbPYki3xVPUsHl#rd



地板
发表于 2016-4-23 13: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作为普适价值的普利策奖
原创 2016-04-22 宋志标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新浪微博:@秃头倔人

美国普利策奖近期揭晓,传统媒体分享了所有奖项,它也成为圈内持续至今的谈资。而在行动上,普利策奖项背后的采访报道内幕,成为国内媒体争相揭示的方面。除了获奖者及其奖项的解密,是许多获奖作品被迅速译成中文,满足记者与大众两个群体。

在这些普利策奖作品中,中国媒体业者看见了那些一直激励他们的东西依旧在闪闪发光。比如对重大题材的深度挖掘,扎实的调查能力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魅力,付出心血的报道实质性地改变公共政策的走向,甚至是,新闻报道解救了那些被奴役的人们。

这些宝贵的职业激荡也曾经在中国的媒体中出现过,留下过诸如孙志刚案报道、黑砖窑奴工报道、宜黄拆迁案报道、重庆最牛钉子户报道等成果,而后逐步走向一条不归路,直至现今全面展示的苟延残喘之态密布媒体。看普利策奖,不得不回观自身处境。

普利策奖在中国的热闹关注,固然与传媒普遍开设传媒频道,将媒体表现新增为内容板块之一有关,最根本的还是借别人家的高屋,哭作自有的灵堂,以涂满身心的悲痛。《血汗海鲜》系列报道作者被问到有何话要对中国同行讲,她说“别放弃”,一如健康人对重病者的殷切鼓励。

普利策奖所肯定的那些,以及通过作品来强调的那些原则与方法,是有普适价值的。它并不会因为这边的现状与困境,而显得不合时宜——在今日的新闻界别中,普遍的还是承认环境不足,而不是否定普利策价值无用——用普利策奖来提醒缺陷所在,也算是诚恳。

如果要判断中国传媒业中调查能力的现状,一个惯常的说法是它们已经消失了,最典型的证据一是调查记者在媒体中成建制地消失,二是可见的大型调查报道基本上动机可疑,像是奉旨调查一般,被当枪使,报道的操守显见含糊。说这些大概不算离谱。

但是,大概也不赞成中国媒体中调查能力不存丝毫、完全绝迹的判断。你不能对着四月干枯的芦苇诅咒春天。实际上,它们现在更常见的是碎片化分布,不稳定呈现,总体上蛰伏状。一方面,调查记者的断层明显,另一方面调查报道的样式形态因应媒改而变化,

在这样的青黄交接之下,普利策奖代表那些百年不变的传统,就像是明灯,照亮此地传统暗淡的道路,却也给仍然跋涉在转型困境中的记者指引方向——无论是心怀老派传统,抑或以新世代智识试验弯道超车,都能从高悬的灯塔找到某些不死的灵魂加以参照。

谁都明白,普利策奖的热闹当中埋藏着孤寂的对比;而这缓慢中苦捱的新闻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内有个了断。“xx已死”可以指示某些侵蚀,却难以对未来一言以蔽之。倒不是眼见普利策而后更相信未来,只是看得还不够多,只好冷眼看着传媒之死的奥妙翻腾不消停。

2016/4/22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3fCI3gvqD1wkAA6E#rd



5#
发表于 2016-11-5 00: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中国新闻奖比公示名单少了33件,原因是什么?

2016-11-03 梁再思 传媒1号

本文为学院专栏作者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

11月2日晚,经过“漫长”等待,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终于揭晓,瞬间点燃整个媒体圈,很多人深夜还在转发。不过,眼尖的人士发现,中国记协公布的中国新闻奖最终名单,与9月2日公示名单数量上有较大差别。

9月2日,公示公告里写的是“会议评选出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289件,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8件,二等奖90件,三等奖148件”。

11月2日公布的最终名单,一等奖变为40件,下降比例为16.7%;二等奖变为85件,下降比例为5.5%;三等奖从148件减少为128件,下降比例为13.5%。总共获奖作品为256件,有33件作品在公示后被拿下。



能从全国一年海量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进入评选终评公示名单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为何在公示后,还被撤销这么多?

目前,中国记协官方尚未公开这些作品被撤下的原因,但根据业界交流获得的信息和往年记协公布的情况,大致可知原因主要在以下方面:


被人揪出标点差错

近几年,中国新闻奖评审对文字、标点的差错要求非常严格。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对此有明确规定,即同一件作品出现两次以上(含两次)差错,不得获奖;存在标点符号错误的作品不得获一等奖。

2015年11月3日,中国记协官方微信公号推送的《面对面 | 中国新闻奖的公示和查处办法》里就举例说:“拟评为网络评论一等奖的《3万多群众合力围捕暴恐分子是一面镜子》被举报多处表述有语病。评奖办公室经核查发现,该作品确实存在个别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根据《评选办法》规定,该作品被降为二等奖。”

标点符号被一些媒体人认为无足轻重,因此其错用在业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进入中国新闻奖评选的作品中,也大量存在。

一种是因为不太容易分辨、掌握造成的误用,比如双引号和书名号之间是否应该有顿号,很多人分不清。按照官方规定,目前这两种情况都不加顿号。中国记协公布的《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差错100例》的例子10就是谈的这个问题。

【原文摘录】大多数用户在移动端进行“快速阅读”、“浅阅读”时,往往未加思索就“随手转发”。
【审核意见】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双引号之间不能加其他符号。

还有一种情况是,压根就没认真标点。《新闻战线》微信公号2014年11月29日的文章,《中国新闻奖中被撤销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奖资格作品的常见错误38例》就说道,“审核中发现的常见错误主要有:整个段落一逗到底,该逗不逗,顿号逗号混用,分号句号缺失等。”

【原文摘录】灾区现场看似到处都是新闻,现场记者往往什么都想写却又觉得没有抓手从而显得非常焦虑。
【审核意见】在“抓手”和“从而”之间必须有个逗号。


文字差错被举报

刊载于《新闻战线》杂志2015年第11期的《第25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主任唐绪军——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一文写道:“第24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在《工作报告》中归纳了文字作品差错的十大种类,即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字词误用,直接引语使用不当,代词的误用,数字单位缺失,词语搭配不当,词语重复,句子成分缺失,语句杂糅,硬凑句式。”

这十大种类中,除了标点符号,绝大部分都是文字差错。新闻人是文化传播工作者,本应对文字要求更高,选送评选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中,还被挑出大量文字差错,实在不应该。

比如,传媒1号曾推文《新媒体时代,还要不要区分“的、地、得”用法?》(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探讨过“的、地、得”误用问题,在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中就大量存在。曾有评委谈到,不仅纸媒白纸黑字乱用,广播电视媒体中,分不清“的”“地”“得”用法的,也是普遍现象。

2015年,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曾推文《为何这7件作品被撤销参加中国新闻奖定评资格》。7件作品的错误被一一列出,其中一件作品《办“讲座”坑老人,太缺德》的错误是,“他们的活动场所约80多平方米”,“约”与“多”重复,是病句;另一件作品《中国有“快车”无“马歇尔”》的错误是专用名词使用不规范,把“一带一路”写成了“一路一带”。

类似“一路一带”这样似是而非,专有名次、成语前后颠倒的错误,在媒体中常见,且不被重视,不容易被排除。


存在虚假行为

文字差错、质量不足等问题,绝大部分会在终审公示前被众多评委和层层审核发现,因此在定评后被取消获奖资格的,不排除有更严重的问题。存在虚假行为,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在中国记协公号2015年11月3日推送的《面对面 | 中国新闻奖的公示和查处办法》一文中,就举了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公示后,两个被撤销获奖资格的例子。

【案例1】拟评为广播消息一等奖的《连片杂交稻种上历史最高纬度》被举报“内容完全失实”。
【审核意见】评奖办公室经核查发现,主持人播报的导语——“水稻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在莒县收获百亩片区亩产968.37公斤新纪录。连片杂交稻成功种上了历史最高纬度。”表述有歧义,造成失实。

【案例2】拟评为文字消息三等奖的《太阳突然安静下来,黑子去哪儿了?》被举报涉嫌抄袭外国媒体作品。
【审核意见】评奖办公室经核查发现,该作品不是国内媒体首发原创作品,不属于中国新闻奖评选范围。

评审专家们虽然都是业界高手,但面对大量的评选稿件,要发现造假行为或某个专业领域的事实性差错,还真有点力不从心。因此,公示与举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经过了公示,才算得上过硬的获奖作品。

中国记协也加强了对这一严重问题的处罚力度,其表示,“按照《评选办法》规定,这些被撤销参评或获奖资格的作品中,有抄袭、造假等违规问题的,中国记协还将对推荐单位和报送单位予以警告和诫勉谈话。”

以上差错,主要只是笔者根据往年公开信息梳理得出,肯定无法囊括这33件被拿下作品所有存在的错误原因。这一点,我们也只有等待中国记协文章来解释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x6Gg8n6bYqAoI94K#rd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