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秋季15级读书心得专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23: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读《摆渡人》有感
无意中,与室友们谈论起了自己所看过的书,一朋友立马就给我推荐了《摆渡人》这本书。
在未看过《摆渡人》以前,我以为他是中国的某位作家写的,可能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在河上摆渡的人的或不平凡、或坎坷、或励志、或感人的一生。不过在看了以后就被它奇幻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
《摆渡人》是由一位英国的作家,名叫克莱儿·麦克福尔所著。她曾因《摆渡人》一书一举获得了世界上的多项文学大奖,被誉为是“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的心灵治愈小说”。  
小说主要讲述了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在好友转学、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同学们的嘲弄后,决定去找寻自己素未谋面的亲生父亲。谁知她乘坐的那列火车却发生了交通事故,一火车的人都幸存了下来,唯独她一人遇难,对此她却浑然不知。
当她艰难的爬出火车残骸时,却遇到了一个名叫崔斯坦的灵魂摆渡人。他看起来与迪伦一般年轻,带领着迪伦翻过一座座大山,越过荒原,与恶魔战斗,住在简陋而又随时可能坍塌的房子里。但迪伦也在悄悄的改变着灵魂摆渡人崔斯坦的命运。迪伦与崔斯坦都不会知道,当他俩相遇的那一刻起,两人的命运就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且紧紧相连。
当我读到结尾,主人公迪伦试图把崔斯坦带回现实世界,自己重生的时候却没有发现崔斯坦的身影时。我的心也像被人拧了一下,难以相信崔斯坦留在了荒原里或者是彻底的消失在了两个世界中。
不过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却没有这样做。小说的最后一个片段是这样的,当迪伦在绝望中被抬出隧道时,在不远处的隧道出口左侧,她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独自坐着。崔斯坦缓缓的走到迪伦更前,喃喃的说道:“嗨。”迪伦也轻声的回到:“嗨,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短短的结尾却已经足够,对迪伦、对崔斯坦、对读者来说,无疑已是最好的结果。看似是一部惊险、悬疑的小说,但作者早已在出其不意的的情节架构中饱含感人至深的真谛,贯穿了人生思索与人性独白。
小说中崔斯坦曾这样对迪伦说:“你是在做道德判断。你要是也是个摆渡人的话,就不能这样带着成见。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过错。”我们也应该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灵魂、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看起来善良的人不一定没有犯罪的想法,那些看起来罪恶的人不一定没有一颗向善的心。
判断一件事或一个人的对错时,不仅仅眼见就一定为实,要用心去做出判断。有时又是徒劳的,万一本就没有对错呢?
这部小说就是一个人生了。迪伦就是每个人的一个缩影,引路的崔斯坦就是我们在人生路上的指引,或许是信仰,或许是执念。荒原和恶魔以及路上的种种困难都是我们经历人生所必须遇到的。每一天,我们都在黑暗休息,整理着自己,当太阳升起时,我们就会向着阳光继续出发。
最后引用小说封面的一句话结尾:“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二)                                                                                              读《活着》有感
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又有什么意义?许多人都因为想不通这个道理而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生命。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却用《活着》为我们讲述了人为什么要活着?在我看来,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没什么意义可言,非要探究其意义只不过是为做某件事而寻找的说服自己的理由。
余华的《活着》一书讲述了一位地主家的富贵公子富贵因为嗜赌成瘾,最后败光了所有的家产,成了穷小子。他的父亲也因为他而被活活的气死,母亲死时他也不再她的身边,妻子家珍历经艰辛才养大儿子和女儿,但是女儿凤霞最后还变成了哑巴。就在家里穷的都揭不开锅时,家珍却又患有软骨病而无法下地干重活,儿子又为了救校长的女儿,被人活活的抽干了血而死。
如此多的苦难已经够了,苦后甘甜总会有的吧!谁知,天意弄人,富贵的噩耗远远没有结束。他唯一的女儿凤霞嫁给了城里做工的偏头二,却因为难产大出血而死,所幸还是生下了小外孙。凤霞的丈夫二喜又在搬运货物时,被落下的水泥板活活的夹死。妻子家珍也在凤霞死后的第三天离开了人世。
或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和外孙都命苦吧,又或许是农村流行的“贱名字好养活”吧,这唯一的外孙最后取名苦根。
当读到这里时,我想基本上所有的苦难他都经历了,即使是天道报应,也差不多了。我就猜想或许最后的结局就是爷孙俩相依为命吧!不过,还是我太天真,一切都还没有结束。于是,富贵就带着外孙苦根回到了乡下,一老一小,生活十分困难。连豆子都变成了他们家的稀罕之物,富贵心疼小外孙,还是给苦根煮豆吃,意外的是苦根却被活活撑死了。
身边的人一个个的离去,最后也只剩下富贵一人了。本想买头牛犁地,却意外看见了正流着眼泪即将被杀死的一头老牛。在那头牛身上,或许他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于是用仅有的一点钱,买下了那头牛。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就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对于富贵这样的人,大多数的人都会唾弃他吧,但是我们的余华先生却并没有如此,反倒如此说道:“我再也没有遇到过像富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的清楚,又能如此的精彩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到,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的几点,即便是这零星的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有人说没有经历过就不要随意评价。但是有时候经历过后下的结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我想,只因为是痛到深处、刻骨铭心,才会有如此清晰的思路吧。对于富贵,有可恨之处,也有可怜之处,但是无论怎样,他还活着就是最大的事。
就像文中,富贵的娘对他说的一样:“穷没关系,活的高兴就好。”人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上天赋予了他活着的权利和责任吧 。





   (三)                                                               读《广告摄影与摄像》有感
法国摄影师布勒松曾说过:“在所有的表现方法中,摄影是惟一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的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摄影是一种神奇的事情,路边一朵普通的花、街边的一个凳子、树上的一个鸟窝这些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事物,只要一个优秀的摄影师,用一个相机就能够把它们美丽的记录下来,绘成一幅美丽的画。
自从我读了《广告摄影与摄像》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广告摄影不同于其他门类的摄影,它既不以审美作为最终目的,也不以反映摄影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为主旨,而是以传播商业信息和广告意念为主要动机,以迎合消费者的情趣,达到促销的目的。它不似自由摄影那样自在洒脱,对美的审视目光也要考虑观众的趣味,考虑诸多方面。在我看来,用“绑着脚起舞”来形容它是最合适不过了。
广告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广告本身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人们才会对它感兴趣。而广告摄影就是使广告引人注目的重要手段。在广告中,有了一个好的图片,也是迈向成功的一大步了。
卡桑德尔曾对广告摄影的注目性作了生动的描述:“一张广告是为了让那些没打算看的人们见到,并且给他们留下印象而布置的。大街上可不是博物馆,它只是一个人们漫不经心路过的地方。这里,是充满各种毫不顾忌协调性的色彩、形状和信息的大杂烩,广告得完全独立地从中挤出自己的位置并站位脚跟。广告所面对的公众是无动于衷的,来去匆匆的过客不会对某一件东西给以特别的注意,这就要求广告能触动他们,钻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不像是画架上的油画,绅士般地走正门,而是像溜门撬锁者似的从窗户钻进去。”因此,一张好的照片对广告宣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了,想要制作出好的广告图片也不是一个人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是团队的协作能力。书中对广告摄影的制作流程与团队构成是这样介绍的:“广告摄影是一项团队协作创作的工作,而不是靠摄影师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创作。广告摄影是影视广告制作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它不会是全部。要掌握广告摄影的技能和知识,必须首先了解其制作流程、广告摄影的团队构成及广告摄影师在其中的角色和职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学会团队协作就是向成功又迈出了一步。
在许多广告制作中都会采用一种独特的影视结构方式,被称为“蒙太奇意识”。所谓的“蒙太奇意识”就是把各个分别拍好的镜头很好的连接起来,使观众终于感觉到 完整的、不间断的、连续的运动。作为一名摄影师必须要具备这种“蒙太奇意识”才能把广告的构思与创意更好的表现出来。
其实广告摄影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我们人生中也应该具有的。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自己有足够的价值,与别人相处也要学会互相帮助。



  (四)                                                         读《鱼丽之宴》有感
“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了年少时我们最憎恶的人。”听到这句话,或许很多人都会有深深的感触。这句话正是出自于著名作家、画家——木心,一九二七年生,原籍中国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一九八二年定居纽约。
木心写过很多散文集和诗集,《鱼丽之宴》就是众多散文集的中的一本。最开始接触此书时,我很好奇为何要取名为“鱼丽之宴”。后来才明白作者本想叙叙人生上的利钝成败, 却变成了一场酒酣耳热的飨宴。
在第一章江楼夜谈中,木心在临别时赠给了采访他的人的一段话使我颇有感触。他是如此说的:“我们的时代是人类文化的中年期。真是巧合:太阳正处于中年期,地球亦是处在中年期,人类文化经历了充满神话寓言的童年,文艺复兴情窦初开的少年,浪漫主义狂歌痛哭的青年,杰出的艺术各以其足够的自知之明为其所生息的时代留下了不可更替的特征。童年幼年是热衷,少年青年是热情,而壮年中年是热诚。文化的两翼是科学与艺术,我们所值的世纪,后半叶,艺术这一翼见弱了。这个时代原以热诚为不可更替的特征的,可是毕加索一语道破:‘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是热诚……’我们,我们这些中年人,还总是梦想以热诚来惊动艺术。”关于艺术,大师们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而一般人就用一种欣赏的目光来看待。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热情,而文化中年期需要的就是热诚,如果每个人都抱着热诚来对待生活就没有那么多的苦恼了。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疑惑和不解,总是会艳羡和膜拜那些文学大家具有丰富的学识素养。对于这种状况,木心先生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学习就是要“像对待书一样对待人,像对待人一样对待书。”有了这样的心态,所有学习到的知识就会变成常识,永久的保存在脑海中。
他说,他有个写作秘诀,就是心中要有个“读者的观念”,我想就是要以读者的目光去写作,照顾读者的感受,反复审视自己的文章,精益求精。他认为“这个方法比我高明十倍,我抱着敬畏之心来写给它看,唯恐失言失态失礼,它则百般挑剔,从来不表满意,与它朝夕相处四十年。”苦苦写不好文章的人,这岂不是一剂良药。
散文中还有许多精辟的观点,常常有醍醐灌顶之效。看完这本书也果然是一次不错的思想盛宴。



(五)                                                    读《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有感
一艘孤单小船,一个落难少年,加上一只孟加拉虎,这是南太平洋上,最艰难的生存考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所著,他的故事如同书名一样,故事情节十分奇幻,但是就在这不可思议中,又让人感觉很真实。就在这奇幻与惊心动魄中,让我明白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当你到了绝望、孤独、无助的地步时,你要相信一定会有希望,有希望才会有奇迹发生。
故事讲述了印度动物园的看守之子名叫Pi的一位少年,跟随家人还有他们家的动物园一起搬迁到加拿大。没有想到的是,在海上时,他所乘坐的日本货船不幸遇到了海难。他的家人都死在了那场海难中,只有他一人乘上了救生艇。救生艇上除了他还有其他的幸存者,那就是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一匹斑马还有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这也是不幸中的大幸了,至少还有动物陪着他。
令人意外的是,后来那只鬣狗竟然因为饥饿先后咬死了猩猩和斑马。愤怒之下的Pi于是咬死了鬣狗,现在陪伴他的就只有那只老虎理查德·帕克了。但是老虎却是凶猛的动物,和它在一起简直就是死路一条。
想到了这点的Pi于是想要把它杀死。对此他想到了七个方案。
一号方案:把他推下救生艇。那有什么好处呢?老虎可是游泳健将,他会爬回船上……
二号方案:用6支吗啡注射器杀死他。他会乖乖地接受6支吗啡……   
    三号方案:用所有能找得到的武器袭击他。荒唐。这可能吗……   
四号方案:勒死他。一个聪明的自杀计划……   
五号方案:毒死他,烧死他,电死他。如何实施?用什么实施?……   
六号方案:发动一场消耗战。只要顺从无情的自然规律就能得救。而老虎却不能。等他 渐渐衰弱,死亡。但是……   
七号方案:让他活着!!!
不得不说,这个选择是需要巨大的勇气,这也是证明了少年Pi的智慧所在。在茫茫大海,生机渺茫时,他却在一点一点与理查德·帕克相处中找到了乐趣与活下去的希望。
在以后海上漂泊的日子里,他学会了如何减少身体的消耗,如何保证自己不生病,想尽办法去饥饿的老虎斗智斗勇,还要保证老虎的食物。其实在我看来,虽然和老虎呆在一起很危险,但是如果没有这只老虎,或许少年Pi也不能活下去。在经历了227天的海上生活后,精疲力竭的少年Pi终于回到了大陆,获救了,但是理查德·帕克却头也不回的跑进了森林,这让他还是有一点失望。
读了这本书让我震撼很大,一个人的潜力竟然可以如此之大。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可以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是你就是不能打败他。”一股强大的精神可以创造很多奇迹,当面对困境时,想一想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可怕的呢,就一定能柳暗花明,度过难关。




(六 )                                                                         读《影视美学教程》有感
美,何为美?世界万千,对美的认识那么多,众口不一。但是我们却都明白美的事物都是大家所向往、追求和想要得到的。古语就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说法。影视领域也有自己对美的见解。
什么是影视美学?它实质上就是根据美学的精神对影视进行的美学的阐释。从前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来读了这本书才了解到我们平时所看的视频是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努力,才能够制作出一个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观众又喜欢的作品。
书中还讲到了人生存的根本矛盾,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它还在于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人需要借助于想象,构想出一个理想的世界,树立一个“意义”的尺度,以安抚人类永不满足、永远寻求人生意义的灵魂。它昭示着:人之为人,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他不满足于现实世界,更要追求和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或者说,人根本上就是为理想而存在的。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所理想,或大或小都是一种追求。有了理想就像鸟儿有了翅膀,故事有了结尾,小船有了船桨,因为理想我们才会充满无限的动力,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每个人都追求美,并且用发现美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人就是如此。
书里有段话是这样说的:“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的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标志着对理想境界的不断探求,它最终要展现的,是人类一个个全新的精神境界。而完成这种探索和发现,就需要一种怀疑的态度、批判和对话精神。而这种怀疑和批判精神所对准的,多数又是那些被固定、僵化、陈腐的外在标准或系统统治的思维和情感的模式。正如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所说,当人们把艺术描述为‘眼睛和耳朵的享受’时,就已经背叛了审美和艺术的基本原则。”
上帝发现创造了你的同时也给了你一双发现美、看见世界的眼睛,我们看每个影视作品时,就要用独特的眼光来看待,来欣赏。


(七)                        读《文化的价值》有感
偶然间,阅读了《文化的价值》一书,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结合各种各样的文化来解说文化的价值是什么?文化为什么具有这些价值?文化的这些价值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直到真正的阅读、了解了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思想才明白这本书不是那么普通。它是一本哲学书,是一本探讨人生观的书。透过这本哲学书你可以明白许多你从来都不知道的道理,也会让人开始认真的思考自己,对自己形成一个新的认识。
作者维特根斯坦在讲述人生观时,通过许多通俗的话语来表达他的观点,但是往往这样就会给许多人造成困扰。比如说我,当读到他写的一些话时,由于难以理解常常需要对一句话就揣摩许久。他是这样说的:“任何聆听小孩的哭声并知道其意的人都明白,哭声中潜藏着精神力量,一种与人们通常想象的事物绝然不同的可怕力量。深深的愤怒、痛苦和毁灭的欲望。”读到这里我就产生了疑惑,难道小孩子哭时不是为了需求保护,获得安慰吗?为什么又会带有毁灭的欲望?
“门德尔松是这样的人,当他周围的人都快乐时他才快乐,当他生活于善良的人们之中时他才善良。他没有树完善。无论周围发生什么事,树都执拗的挺立着。我也像树那样,并为它所吸引。”恐怕许多人听到这句话时都会羡慕树,想让自己也成为像树那样挺直的一颗树。但是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如此,不然就不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了。看来做人使自己能不受周围影响的关键,还是需要自己坚定,需要自己有一颗坚持自己的心。
“我完全懂得,一个人是怎样觉得他先前创造、有争论的发现和‘张牙舞爪’地对先前东西的维护的可恨。这仍然是完全是空想的。对于克劳迪乌斯所引起的关于牛顿和莱布尼恣究竟谁居第一的可笑争吵,在我看来,当然也是卑鄙的,过分轻率的。但是,我认为仍然真实的是这种争吵简直就是恶劣癖好的表现并受到了卑鄙的人们的鼓励。如果牛顿承认莱布尼恣的创举,那牛顿失去的只是什么呢?绝对地来说,没有任何东西。他会获得许多的东西。然而,承认这类事情是困难的,特别当有人试图使人们感到好像牛顿也承认他自己没有能力时。只有尊重你而同时又热爱你的人才会轻易的使你作出如此的行动。当然,这是一个妒忌的问题。任何体验到这一问题的人都应不断地告诉自己‘这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错误!’”
每个人的内心里都会存在着一种声音。这声音会不断的告诉自己:“你是正确的!你是正确的!”就是因为这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的好胜心的驱使,常常使我们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能争论不休,有时还会争得脸红耳赤。
人无完人,没有任何人是完美无缺的。就像《文化的价值》一书所讲的,想要使自己不断地变得完美,就要不断的改变自己,改变不完美的自己。



(八)                   读《广岛之恋》有感
广岛,作为日本这一国家的一个普通的城市,本不能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它。但是战争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它可以做到。因为战争、因为原子弹、因为毁灭,广岛这一名字就这样轰轰烈烈的进入了人们的耳朵。它使人们想要去探索、去了解、去感受经历过如此痛苦的人们是怎样的。而《广岛之恋》这本书就是透过爱情讲战争过后的广岛的。在这里悲怆的情绪会一直萦绕在你的心里,使你感慨、使你难过、使你震惊,使你会因为主人公们的情绪变化而变化。
故事发生在1957年,夏天,八月,广岛。一个法国女子和日本男人的邂逅,世界上到处都有的萍水相逢的故事,过眼云烟的恋情。而重要的是他们这段一直都弥漫着忧伤气息的短暂爱情,却因为他们越深入的了解越要分开。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他们俩的爱情都是有违人伦道德的,但是却还是让人为他们的爱情嘘唏不已。想必这就是爱情的伟大之处吧,超越了国界、超越了种族、超越了仇恨、超越了许多许多人们难以想象的事物。
故事中,两位主人公也有为爱疯狂的时候,爱的几近偏执。她说。
“我遇见你。”
“我记得你。”
“这座城市天生就适合恋爱。”
“你天生就适合我的身体。”
“你是谁?”
“你害了我。”
“我那时饥不择食。渴望不贞、与人通奸、撒谎骗人、但求一死。”
“很久以来,一直这样。”
“我料到人,你总有一天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平静地、及其不耐烦地等待着你。”
“吞噬我吧。按照你的形象使我变样吧,以便在你之后,没有任何人会理解,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欲望。”
“我的爱,我们将单独相处。”
“黑夜永无止境。”
“太阳将永不升起。”
与其不断的谴责他们的行为和不应该存在的爱情,倒不如说是两个受伤的心灵相互安慰。他们的爱是不光彩的、是短暂的、是悲伤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好了的不圆满的结局。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轰轰烈烈,有的战争过后带来的无尽痛苦,还有已经伤痕累累,难以痊愈的心。
“广岛。这就是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叫内韦尔——法国的内韦尔”。两个爱到骨髓的人竟然连对方名字都不知道,仅用城市名来代替。两座有着同样命运、两座受伤的城市,也只能互相依偎、舔舐和遗忘伤口。
就像书中所说的:“对于遗忘的事物,并非真正的遗忘,它们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一旦因为似曾相识的事情发生,又将重新唤醒。”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忘记历史更是不能饶恕的罪。但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可以缅怀过去,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勇敢的面对未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