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传媒有关的电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00: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真相至上》|看新闻职业道德与司法公正的冲突

2016-08-01 曾宪旭 南方传媒书院

真相至上还是权力至上?

南方传媒书院
南方传媒书院学员 曾宪旭


在众多新闻学子必看电影的清单中,有一部电影似乎从不会缺席,它没有电影《水门事件》那么赫赫有名的故事背景,也没有电影《聚焦》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环。但其对真相的执著和深刻的思考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真相至上》


这部09年上映的美国影片讲述了太阳报知名专栏记者瑞秋•阿姆斯特朗一日在该报上揭露了美国政府在总统被刺杀之后,在无确切依据的情况下,对委内瑞拉展开了一次报复军事行动,同时曝光了相关人员艾丽卡的中情局特工身份。

该新闻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政府立即派出特别检察官帕顿着手调查此事,其目的是要找出泄露国家机密给瑞秋的线人,而这个线人只有瑞秋一个人知道。瑞秋始终不愿透露线人的姓名,帕顿说服了法官将其羁押直至其开口。突然陷入牢狱之灾的瑞秋在检察官、法官、丈夫雷·阿姆斯特朗甚至自己的辩护律师的重重重压之下守口如瓶,而其被羁押时间竟长达一年。

这一年中,艾丽卡被刺杀、太阳报被处以每日万元的罚款、丈夫有了外遇、自己在拘留所中遭到非人的待遇,并且将面临失去孩子监护权......唯一不变的是瑞秋始终未透露出线人的任何信息,最终在检察官的控诉下法院以藐视法庭罪判决瑞秋入狱2年,因为她心中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真相至上。

本片主要展现的矛盾基本都发生在瑞秋、律师、检察官、法官的对薄公堂上,瑞秋是人权,律师代表民主,检察官代表国家利益,法官则代表司法机构,而整个案件的申述其实一直围绕在美国第一修正案与国家安全法案之争上,即片中所说,是rights and power,权利与权力的争斗。多少年以来,自由和权力的界限在哪里?这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

正如影片中女主人公瑞秋的辩护律师所言:“在1972年的“布莱兹伯格诉海斯案”中,本法庭违背了记者在大陪审团面前有拒绝透露其情报人姓名的应有权利,反而赋予政府权力,监禁了所有这些不肯透露信息的记者,裁决结果是以5:4的微弱优势得出。

在“布莱兹伯格案”中 Stewart法官曾说:“随着时光流逝,政府手中的权利会渗透到了各个角落。这些当权者,不管用什么政策手段,只想永久地存在,而人民才是最终受害者。”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样的权利继续存在着。

瑞秋•阿姆斯特朗女士与政府做出了斗争,她本可以放弃她所做出的承诺,本可以简简单单地回家跟家人团聚,但是如果这样做了,那就意味着没有人再会给她提供任何情报,没有人会给她的报社提供情报,然后明天,我们逮捕了其他报社的记者时,我们会让这些报社最后也毫无来源,那就等于我们无视了第一修正案的存在,我们要如何知道,总统是否隐瞒了自己的罪行,或者一名军队军官是否进行了虐囚行为。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不再有能力约束当权者手中的权力的时候,当国家政府不再害怕任何责任的时候,他的本质成了何种国家,我们要好好考虑一下。监禁记者?那是针对别国的,是针对那些害怕受到指责的国家,不是那些愿意接受指责的国家所为。”

在美国,新闻媒体的报道权力曾被誉为国家“第四权力”,新闻界也有过诸如“水门事件、五角大楼泄密事件、揭露教会丑闻”等挑战政府权力和宗教势力的成功案例,他们曾为新闻工作者带来无上荣光。然而,新闻媒体并不是每一次都那么走运,就像本片中的故事一样。

其实《真相至上》的剧情并非空穴来风,在影片的开头写道:“本片灵感取材于真实事件,但故事纯属虚构。”而这一真实事件,就是当年美国轰动一时的“特工门”
2005年的美国,前驻伊拉克大使夫人的特工身份遭暴露,布什因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开战的决策遭质疑,而报道这一事件的《纽约时报》女记者米勒因为拒绝透露消息来源,被以藐视法庭罪,判入狱18个月。2005年9月底,因为消息来源愿意公开身份,米勒入狱3个月后被释放。消息来源是副总统切尼的助手刘易斯·利比。

米勒的案子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对于引用匿名消息源,美国一直争论不断。新闻界认为,在传达某些特殊信息时,应该对消息源身份保密,但这样的权利却始终没有得到联邦法律的认可。记者为了保护消息源而坐牢的事在美国经常发生,但米勒的案子是近年来少见的。

这一引人注目的案件被视为对美国新闻自由的重要考验。对这位尽其职责并恪守基本职业道德准则的记者,报社编辑以及新闻组织说,法官判处朱迪思·米勒入狱,标志着新闻自由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对正义的歪曲,并发出了令人寒心的信号。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深有感触地说:“如果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一个国家对自身言论的束缚,其实就是国家法律对政府监督权力的贫乏。媒体,政府的“话音筒”,公民的“意见薄”,应该是一种相互监督、互利共生的关系,否则再弘扬民主与自由的政府也是于事无补。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gMXztVgiAw3O7w9r#rd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