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秋季15级读书心得专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2: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读《从莫斯科到古拉格——俄罗斯历史上的光辉与黑暗》有感
这是从教研室借的第一本书。第一眼觉得书很新,看着很舒服,翻了一下觉得是自己感兴趣的书,就决定是这一本了。
刚开始看了四五十页,发现不怎么看得懂。书中涉及太多我并不知道的人物、事件,让我看得头疼,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怎么个意思。后来为了尽量看懂,就不停地倒回有关联的地方,捉摸两处地方的关联。本来就知道大学里看的书,刚开始可能都很难看懂,或者说很难讲枯燥的学术性内容看进去,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读这些书。
看了好几章,才明白作者是用散文一样的方式,把俄罗斯那一段历史时间里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串联在一起。几乎每个章节都是以地名来命名,加上作者对一个地点的详细介绍和生动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感觉自己就跟着作者一起在俄罗斯带有标志性的巷道和公寓里感受着周围的一切。让我能够从书上的一字一句里感受到一座久经沧桑的城市它的历史的厚重感。
本书提及最多的历史人物是莫洛托夫,刚看书看到前言和前几章,以及自己本身就对俄罗斯的历史人物不怎么了解,我都以为作者是在歌颂这位人物。结果越看到后面,越能从作者的话语中感受到讽刺和批判的意味。越往后面读,越能感受到作者对一系列的黑暗事件:沙皇专制、大清洗等等的批判。虽然不是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让读者慢慢从字里行间里感受到的,但这才是真正震撼人心的。
一个人对不幸的事物更加记忆犹新,我也对书中所描述的黑暗和表达的批判更加记忆深刻。一个国家,一定有着它那不可磨灭的黑暗的历史,有人选择铭记,有人选择遗忘。而想要强大起来的国家,一定要冲破黑暗的束缚。

(二)读《记者不下班》有感
这是一本描写“80后”记者的职场心情记录,也是一本写给“90后”的书。读这本书,是想找找原型,找找方向。
每一章都用简单但深刻的三个字为题,每一节都以明了但具体的两个字为题,能真正地看出作者感受之深、领悟之彻。
说一个我印象最深的话题吧。第一个是接力:工作和生活,没有谁是谁的退路。一个记者经常半夜熬夜写稿子、来不及吃饭、可能还会得脊椎炎等一些职业病。我记得当时上刘老师的课,他说记者的平均寿命是四五十岁的时候,我十分惊讶,不知道是他开玩笑的还是真的。作者描述了工作的繁忙带给她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上的疾病,但她不是放弃这个职业,而是找到方法去释放和缓解压力:定时“清空负面情绪”、坚持向上的力量。一份坚持来源于热爱。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是:回想起来,我要感谢这份工作的是,它教会了我和平的心态。当你采访王子时,你就是王子,当你面对乞丐时,你就是乞丐。作为一名记者,你就是和你的采访对象平起平坐,不卑不亢。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还是生活是工作的一部分?我知道在以后我一定会对这个问题有所思考和感悟,我等着自己去判断。
这本书里记录着很多记者的故事和感想,他们有的用语时尚,有的沉稳老道,有的点评犀利,有的洒脱搞怪,读来十分有趣。读这本书并不无聊枯燥,更像是我们与早几年进入记者职业的作者们的一场对话,不仅涉及到新闻和专业,也有生活和家事,让人感受到亲和感。
每个职业都有它不容易的地方,而当记者,需要有严格的时间观念,需要学会在最少的时间里做最有效的事,需要和很多不同的人打交道,需要经常熬夜,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承受和适应的,而我已经做好了准备。
理想不褪色,青春不散场。

(三) 读《菊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有感
《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Ruth Benedict在二战后应美国政府之邀而撰写的一份日本的研究报告,对于研究和了解日本民族的性格构成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但由于作者本人从未去过日本和文化主观视角,本书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剖析未免出现一些偏差。以下我将从 “各守本分的等级制度”、“恩情”以及“义理”三个方面,同时也是日本民族性格中三个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来进行阅读感想的论述。
    首先,对于日本人的理解,一般都是从他们对“各守本分”崇拜与信仰开始的。日本人对于等级秩序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遵循,父与子、上级与下级、夫妻之间等等关系都有着各自的一套行为准则,包括“你好”、“请坐”、“你”等词对于不同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用法,甚至见到不同的人的鞠躬的角度都不同。固然,我们都知道日本社会的等级秩序是从中国传入的,但等级秩序在日本的影响要比中国深得多,并且这一思想在日本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已经印上了日本独有的文化烙印。提到日本人,我们常常会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顺从”。日本人最常说的两个词是“是”和“不好意思”,这是“我会努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和“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所导致的。
    “各守本分”的等级思想造就了日本人另一个民族特点——强大的纪律性。在军队中,这种纪律性体现在遵守上级的命令上,而在日常生活中,则就体现在诸多细节和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2011年日本的3.11大地震后,百万有序领取救济物品的群众以及数不尽的整理好的等待人们认领的财物震撼了世界。在日本街头,虽然没有垃圾箱但举目望去几乎看不到一片垃圾。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必须承认日本国民的素质的确很高。
    等级秩序在带给日本社会安全感,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同时也给日本带来的不安全的因素。日本在二战期间大力的推行殖民主义时,就竭力想将这种“各守本分”的等级思想推行到各个殖民地。但却忽略了等级制度是绝对不能输出的东西,因而遭到了强烈的抵抗,最终给自己也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其次,关于“恩情”这一块也对日本人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一部分。囿于语言与文化的障碍,中文和日语中的“恩情”、“恩惠”等词到了英文中全都变成了“obligation”(责任、义务),因此美国人(其实是西方人)无法理解日本文化里面的“恩”。
    日本人很看重恩情,一种是上级等一切地位高于自己的人所给予的恩,对于这种恩我将其分为“先天义务型”与“后天所得型”。前者指天皇(这点很重要,被视为最高的“恩”)和父母给予的,人们先天所承受的恩。后者则指人们在后天受到的他人的恩惠和帮助。日本人认为天皇和父母的恩情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报答,为了报恩而吃苦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被认为是一件高尚的事(以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为例)。
    另一种恩情则指和自己地位等同或低于自己地位的人所给予的恩情。这种恩情日本人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这样会因未能报答恩情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困扰。
    通过对日本文化恩情观念的分析,我们对武士道精神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这也同样可以解释美军在同日军作战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不适(个人主义与武士道精神)。同样,这对我们和日本友人的交往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最后,再简要的说一下日本的“义理”观念。“义理”是一个日本文化特有的词汇,它指“正当的道理;人应该遵循的道路;为向社会谢罪而不情愿做的某种事情。”这个词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如在家庭生活中,男方由于婚姻关系上的共同祖先的缘故不得不向女方家庭的远房亲戚提供帮助或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而入赘女方的情况。其实就我来看,要理解“义理”,最重要的是抓住“不情愿”这个特点,为了遵从社会的一些不成文规定而不得不做出的决定。这其实也体现日本人顺从的特点。
   其实纵观全书,作者在分析日本人的每一个性格特征的时候都是以美国文化为对比的,这本书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日美两国文化的差异的分析。
    在文章开头已经说过,这本书由于作者的视野局限和文化视角的原因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故在阅读过程中要加以注意,不过这是官方的的说法,。每个人应该通过独立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就我自己来看,我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疑问。对于社会的分析、文化的研究,究竟应不应该坚持实证主义方法论所提倡的“价值中立”的原则?难道人文主义方法论所说的“价值判断”就无一点可取之处吗?也许通过不同的文化视角对同一文化进行分析可以打开新的研究思路也说不定。
    作为第三方的我们以中国人的视角来阅读这本书得到的感受自然是不同的。历史的耻辱和现实的差距,使许多中国人在“思考和面对”日本时,冲动的情绪往往多于理性的认识。但情绪往往是浅薄的,只有理智和平静才能给人以力量。
  
(四)读《远离尘嚣》有感
回成都看到我姐的书里面有这本书,书名吸引了我,我就拿出来,一看就是一天。
本书围绕芭丝谢芭与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情纠葛进行描写。小说中的特洛伊对待爱情是肤浅的,是不负责的。他无情地抛弃芬丽,又不负责的地与美丽的芭丝谢芭结婚。忠诚能干的盖伯瑞尔对芭丝谢芭一见钟情,但遭到了拒绝。虽然如此,他并没有逃避,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芭丝谢芭。几番风波后,伯德伍德开枪打死了特洛伊,自己向警方自首,失去丈夫的她同时又面临着失去农场的可能,此时,盖伯瑞尔来到她的身边,他对爱情的忠贞感天动地,给了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盖伯瑞尔给予我最深的印象,最大的感动。或许他那种单纯无私的爱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存在,经历了那么多人情世故的人可能也不再相信美好的爱情。但是连一颗满怀希望的心都没有,那么就真的没有希望存在了。
所以我们要相信,任时光流逝,真情永存。

(五)读《目送》有感
    龙应台的《目送》,她的文字,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让人单纯稚嫩的心灵为之一震。她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我感动于她笔下的深邃,忧伤和美丽。隽秀的笔触如同那涓涓的流水,淌进心里,润出缕缕溪流,孕物于无声。她言的情,来得真切,让人不禁思考,世间谁不被儿女情长所牵挂——父母的关怀,儿女的敬重,兄弟姐妹的相守,朋友的诚挚……此间种种,便是人情天伦。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便是彼此默默的等待。等待对方的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抹笑容、一次倾听、一点理解、一些关爱、一种剪不断理不清的深情……所以我常常在独自、默默地等待着,同样,你此刻也与我一样,默默的等待。等待,让人慢慢感受到了寂寞;等待,是一种燎人的火,让人身心倍受煎熬;等待,同样也让人明了了内心的牵挂。龙应台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记性也差到极点。她常常问龙应台同样的问题,不厌其烦,哪怕前一秒她已经问过了。老母亲常常独自等待着她的雨儿——龙应台的幼名。她的思念便是整天24个小时的不间断飞越大洋陆地传到龙应台的心间。老母亲遗忘了当下的一切,却依旧保留了年轻时和雨儿在一起的时光,她深深牵挂着她的雨儿,哪怕雨儿就在她身边。 “你是谁?”“我是你的雨儿啊”“你是我的雨儿?那你为什么不天天来看我呢?”……母亲的牵挂,便是要无时无刻不让你走出她的视线。我慢慢,慢慢地了解,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就是彼此默默的等待。龙应台的《目送》里,不仅仅有文字与图画,更藏着世间最为真挚动人的情感,只言片语间教会人许多道理,让人拭亮双眼,看见美,看见真情。爱往往无言,只是默默地,流露于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里,只有当我们忍受寂寞等待的煎熬时,才能渐渐清晰地感受到其烈火般的灼热,海浪般的汹涌,热烈,温馨,绚丽。

(六)读《我的大学生活》有感
    看完《我的大学生活》心里有许多感想。一谈到大学啊,就可以联想到无数多高端洋气的词语。因为我们父母那一代能够上大学的人真的非常少。物以稀为贵。
再谈谈我的大学感受吧,大学给我的感觉就是大,这就不同于我们中学四五十个人坐在一个小教室里,就感觉每次去上厕所都是一段坎坷的路程。大学就不一样座位通常是坐不满的,不同的课程要去不同的教室,这就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
童年时,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我有钱。大人问:“小朋友,有了钱你要去干什么呢?”我说“我要去买泡泡糖”又问“如果你有很多钱呢?”“我会去买很多泡泡糖”“如果你有用不完的钱呢?”“我会把做泡泡糖的工厂买下来。”的确小时侯的我们,天真无邪,有着一颗善良的童心,幸福与快乐是一曲不变的乐章。
    在大学,我希望自己有个良好的状态,香港大学教授曾说过,大学,就应该是早起吃点有营养的早餐;跑跑步;专业课认真听;公共课看看自己喜欢的杂志;中午小睡一会儿;下午参加个社团活动;晚上陪着喜欢的人散散步;或去自习室安静地看书……不希望每个人都是学霸, 不希望看到每个学生放弃学业去创业。因为比尔盖茨世界上只有一个,记得林书豪曾说过:做一流版本的自己,不做二流版本的别人。你只要能平稳完整地读完大学,寻找到自己所爱的人和兴趣,多去没有目的的看些能丰富自己思想的书,认识几个好的不成样子的朋友,锻炼或是塑造自己的身体,学精自己想要从事事业的专业知识…… 做到      这些,我认为大学这几年就已经足够优秀了。心静得下来一切都自然而然。
    我们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就像是一张白纸等我们用我们的以后的经历去描绘。大学在哪里,大学就在你我脚下。加油!

(七)读《乡关何处》有感
闲时读了一本书《乡关何处》。这本书对我的触动颇深,那平实无华的字句中我感到了一种悲痛与凄凉,很久没有这样一本书能够如此的打动我。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真切地触摸着那平凡却刻骨铭心的往事。
  对于作者野夫所处的那个时代我并不十分了解,但通过读这本书中的人,事,物,我用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平凡的人在与命运抗争中演绎着悲惨凄苦的人生。
  书中母亲是一个倔强的人,她一生都没有原谅外祖父抛弃他们的事实,在战争与流亡中受过的痛苦她永远没有忘记。她用了一生的努力想要摆脱与外祖父的联系,但这是徒劳的,又因为这一层想断断不了的关系让自己在“文革”中受到了无情的批判与凌辱。然而命运没有想放弃捉弄母亲的念头,1990年野夫因为泄露国家机密罪被判入狱六年,这六年期间父亲又因为癌症过世,这些对母亲的打击是巨大的。最后母亲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投江自杀,尸骨无存,把一生的怨恨融进了冰冷的江水。母亲的悲惨人生让我不禁潸然泪下。
  书中大伯的故事也让我难以忘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描述了大伯的一生:我似乎看见大伯躺在四块黑铁般的词汇之间---一头是命运和和革命两个古典词汇,一头是组织和爱情这两个词汇,它们的冰冷凝重更加显出大伯蜷曲一生的微弱。我认为这句话确实真实的反映了他的人生,大伯的人生离不开一个词和一个人---革命和王冰松。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大伯的人生。大伯身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身为理想主义的知识青年,他毅然投身于革命之中。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王冰松,但在组织的安排下和革命的感召下他们不得不分别,爱情就这样与大伯失之交臂。后来命运渴望给这对情人以补偿,44年后他们再次相遇,但他们的爱情已不可能继续。读到这里,我心中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凉和凄苦。1990年,一个被组织彻底编织了命运的理想主义者,饮恨长眠。我想唯一随他去的就是那相遇时的美好吧。
  浅谈了自己对这本书中最喜爱人物的认识,但这足以表现当时那个年代的无情和命运的无奈。读罢,我的心中久久萦绕着跨越时空的悲痛,难以释怀。

(八)读《语言上的胜利》有感
    很多人在实际生活中取得了大成功,而史蒂芬•柯维用他的语言能力带领了很多人走向成功之路,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以生动的事例和易懂的语言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要成功所必备的一些“素质”。相比于以往一些管理类和励志的书籍,它显得更为具有指导意义,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更为人性化。
    “人比事重要”,他推崇有质量的人生。任何一味追求成功而不“重”人的做法和途径都如“杀鸡取卵”。“一个人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到“个人领域的成功”,再到“公众领域的成功”,然后是“自我提升和完善”,最后还原到“由内而外的改造自己”,才是他对“成功人生的解读”。人本身是最为值得关注的。一切都必须围绕“人”本身而展开。那么,作为个人,怎样让自己的一生“有意义”?这是一个不断和旧有的思维定式、习惯、观念等斗争的过程,而且极为辛苦。
    七种习惯,简练而贴切。“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统合综效”、“自我提升和完善”,“层层递进”,都极其重要。浅显易懂而又难以做到。因为,人总是容易在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惯中“忘形”。七种习惯的前提,是你必须了解自我,我们总是在懵懂中浑浑噩噩,很少有人有意识去探索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劣和“内心的标准和渴望”。
而今天我想根据自己的看法来谈谈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习惯,也就是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双赢者把生活看做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首先我们要清楚人际交往中的六种模式。
1.利人利己(双赢)
2.两败俱伤(输/输)
3.损人利己(赢/输)
4.独善其身(赢)
5.舍己为人(输/赢)
6.好聚好散(无交易)这六种模式包含了一切在交流沟通中的所以可能出现的情况。首先两败俱伤,损人利己,独善其身,舍己为人的模式在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了。好聚好散的情景在生活中也有许多。所以我想讲的是如何能够避免这些模式达到我们都追求的双赢模式。
何谓双赢模式,双赢就是双方有福同享,皆大欢喜,这种结果会让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决定,完成计划。这样的合作大家都喜欢不仅没有利益冲突满足了大家所需还能促进下次更好的合作。双赢可使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及共蒙其利。要打到互利的境界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及与人为善的胸襟,尤其与损人利己者相处更得这样。培养这方面的修养,少不了过人的见地、积极主动的精神,并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作为基础。
双赢的构造还需要五个独立的方面:“双赢品德”是基础,品德包括诚信、成熟与知足。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的“双赢过程”来完成。
其实书中叙述的十分详尽,对我的人生启发很大,仿佛在我面前开启了新的一扇大门,一扇用语言的技巧与力量去行走的大门。最后我认为。双赢并非性格魅力的技巧,而是人类交往的一种模式。双赢来自诚信、成熟与知足的人格,是高度互信的结果;他体现在能有效阐明并管理人们的期望和成就的协议中;在起支持作用的双赢体系里蓬勃生长;经由必要的双赢过程来实现。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学的善于沟通,会说话。这样我们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和生活当中。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