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3-8-17 22: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视,拿什么吸引年轻人?
        21世纪中国的电视将走向哪里?这个看上去有些宏大的问题,可以换成一个能触摸和感受到的很实际很具体的问题,即是:电视如何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一、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外界挑战

  1.互联网

  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调查显示,在19-30岁人群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通过网络收看电视节目,在19-26岁人群中21:00以后的上网高峰已经超过了电视的收视高峰,电视虽然伴随着他们长大,但在他们眼里电视已开始老化,没有新意,令他们心生弃意。

  2.IPTV

  以IPTV为代表的网络电视,其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人性化等特点改变了人们收看电视节目的观念,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人们对传统电视媒体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可以更加自由地调配时间,收看喜爱的节目。

  3.卫星电视

  城市频道是我国电视业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但随着数字卫星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受众可选择的节目数量成倍增加,城市频道淹没于其中,市场份额呈逐渐下降趋势。

  二、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自我挑战

  1.观众老化,年轻观众流失


  年轻人是做电视生龙活虎的主力军,但他们的同龄人却是逐渐离开电视的主要人群。近十年来,上海家庭掌握遥控器的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主要是退休人员,生活稳定、有规律,应酬少,疏远网络,夜生活内容单一,主要文化需求就是电视,这也是上海电视台“老娘舅”之类的节目长期走红的原因之一。2009年到2010年间,被誉为中老年人的“相亲节目”的《精彩老朋友》在平均收视只有0.3左右的频道里平均收视达到1,也是一个佐证。与此相反,年轻人对网络依赖程度高,回家晚睡觉晚,兴趣多选择性强,对节目比较挑剔,对感兴趣的节目一般会选择不受时间限制的网上收看。

  2.节目老化,原创不足

  延续了数十年的节目手法依然使用,对市场的变化视而不见,单向的、灌输式的节目依然是主体,许多节目炒剩饭、甚至翻出旧资料反复组合。一家买进国外节目模式,进行国货式包装推出,随后就有几家进行二手“创新”,2010年东方卫视有了达人秀,马上出现很多个各种各样的达人秀。2011年3月底4月初的半个月,各地卫视竟然有5档从英国引进版权的新节目相继开播。现在活跃在荧屏上的综艺节目,90%以上都能在海外找到原型,完全原创的节目寥寥无几。

  3.收视至上,缺乏人文内涵

  由于经营的压力,收视率被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电视节目进入了娱乐时代,其中出现的低俗化倾向导致电视媒体自我规范的失守,电视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大打折扣。

  三、电视媒体如何迎战

  1.以年轻的眼光、年轻的视角来制作电视节目


  年轻的眼睛能看到活力,看到感动,看到美丽。用年轻的眼睛来看年轻人的生活,从中发现选题,寻找灵感,扑捉他们的气息,这样的节目必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年轻人收视有这样的特点:收看电视时间少,选择明星主持、趣味栏目锁定收看。在15-39岁人群中,收看电视的四大主要原因依次是放松心情、了解社会、打发时间、掌握时尚。这正是电视人设计节目的要点。

  年轻人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有很浓的娱乐精神。因此,节目设计要突出“我”字这个情感色彩的沟通点,如“我就喜欢”、“我的地盘听我的”等等,在这个点上延伸拓展电视节目的功能,如微博、短信、线下活动等。当然,考虑青年的需求同样存在选择的问题,排斥低俗化是要注意的方面。

  此外,还应力推年轻的主持人,从外形到内心的真年轻,青春,时尚,活力,说年轻人的话,是年轻人的偶像。更理想的是偶像主持人,可以有一些韩日明星“范儿”。但目前,院校训练出来的专业主持人大多面目不清、千人一面,鲜有个性。

  2.以年轻人的诉求来制作电视节目

  在一项调查中,提到希望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时,“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年轻人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尤其如此。节目内容新,节目形式也要新。

  在经济和通胀持续高涨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变成无梦、无痛、无趣的“橡皮人”。我们无力解决社会症结,但可以设计一些有助于人们释放负面情绪的节目用关爱之心来理解、体会年轻人面临的各种压力,用具有情感色彩的节目来触摸年轻人内心柔软的部分,以吸引他们,温暖他们,“养”住他们,进而打动他们,最后稳定成电视的朋友。

  3.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来制作节目

  传统的电视节目应该和网络融合。在技术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在受众关注的基础上增加参与性,是节目制作的一个方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将使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民主。电视媒体要适应技术,更要积极地利用技术。上海新闻娱乐频道的《泡泡天下》节目首先在看看新闻网和微博上直播,网友可通过微博发表见解或拨打热线电话,两天后才在电视台播出。据说,《泡泡天下》的名称创意来自网络语言“冒泡”,节目以“拒绝潜水,大胆冒泡”为口号,鼓励不同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节目组认为:看网络直播的主要是年轻人,看电视的多为中老年观众,后者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年轻人关注的热点,网友也可以邀请朋友、父母在两天后一起在电视机前收看精编版。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70684/237510/16775984.html

72#
发表于 2013-8-17 22: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王星WX人民日报系(含原京华时报)谁最赚钱?A人民日报 B环球时报 C京华时报……哈哈,扫了眼@haitaode 推荐的人民网招股说明书http://t.cn/SXrZZf 里面很多好玩的东西啊,2010年京华时报净利润600万,@胡锡进 的环球时报比京华时报还厉害,净利润7673万,而人民日报是3.59亿。。。人民日报社总资产55.7亿!



转发| 收藏| 评论 23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73#
发表于 2013-8-17 22: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人民网IPO申请获通过 募资超5亿元

2012-01-14 04:03:54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179人参与

核心提示:1月13日证监会公布,人民网通过IPO审核将挂牌上市,拟募集资金5.27亿元。资金将投入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技术平台改造升级和采编平台扩充升级项目。除人民网和在筹备IPO的新华网之外,千龙网、北方网、东方网、大众网、浙江在线等多家官媒网站欲登陆资本市场。

本报讯 证监会昨晚公布,人民网顺利通过了IPO审核,即将挂牌上市。其拟发行6910.57万股,募集资金5.27亿元,登陆地点为上海证券交易所。

发行前,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为人民日报社。此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石化等均是其国有股股东。


招股书显示,人民网的资产负债率处于低位。2009年、2010年、2011年前6个月,资产负债率仅为25.59%、12.60%、17.34%。而且,现金流较为充沛,2010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了1.1亿元。

从募投项目来看,本次募集的5.27亿元,将投入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技术平台改造升级和采编平台扩充升级三大项目。

据了解,除了此次顺利过关的人民网和已在筹备IPO的新华网之外,仍有千龙网、北方网、东方网、大众网、浙江在线等多家官方媒体网站欲登陆资本市场。官媒网站上市热潮或由此开启。

人民网前身为《人民日报》网络版,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

(本文来源:新京报作者: 刘夏 )

http://news.163.com/12/0114/04/7NMV31Q20001124J.html
74#
发表于 2013-8-17 22: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品牌经营
外媒热议中国春晚:节目无精品令人打盹

  2012年01月24日15:25  法制晚报

  “春晚是中国农历新年开始的一个标志。”这是外国媒体对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下的一个注脚。  

  澳大利亚媒体今晨的报道写道,这是中国家庭过年典型的一幕:一家人聊天、打麻将、包饺子、放鞭炮,此外还有一个沿袭了30年的习惯——看春晚。

  美国《洛杉矶时报》称,在刚刚过去的除夕之夜,近十亿人遵循了这种仪式,这一传统已在中国的这个传统节日扎根,就像美国人过节必看玫瑰花车游行一样。

  不过,外媒也观察到了“而立之年”的春晚显现出的种种问题。《洛杉矶时报》就毫不客气地说,数十年几乎采用同一个模式,春晚已开始让观众打盹。

  中国“超级晚”

  全球收视率最高

  外媒介绍春晚时经常使用这样一句话——全球收视率最高的一档电视节目。

  一年仅播出一期,时间超过4小时,汇集歌舞、魔术、杂技、相声、小品等,《洛杉矶时报》将春晚称为“中国人必看的节目”。

  另外,有美国媒体将中国的春晚与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橄榄球冠军总决赛做了对比。

  美国《纽约时报》指出,中国这台豪华演出的观众人数不但能轻而易举地超过美国的橄榄球赛,甚至能与2010年世界杯决赛一较高低,是真正的“超级晚”。(注: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年度冠军赛被称作“超级碗”)

  美国娱乐杂志《好莱坞报道》认为,春晚是中国电视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内容甚至能够引领未来一年中国许多领域的发展潮流。而能够参加春晚的人更被认为是自己事业的一大成功。

  问题

  节目缺精品

  这届春晚不好笑

  “除夕必看春晚开始让人打盹!”《洛杉矶时报》这样写道。报道指出,自1983年开办以来,春晚几乎是同样的模式,而近年来一些中国最知名的演员纷纷选择退出或拒绝在春晚表演。

  《好莱坞报道》指出,巨星缺席让今年春晚少了一个支柱。报道称,中国资深演员赵本山和搭档宋丹丹的小品曾是春晚的“大事”。但是,继宋丹丹连续缺席之后,赵本山今年也暂别了春晚舞台。

  《欧洲时报》则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问题:龙年春晚,缺乏精品。报道称,今年这台走平民路线的春晚从主持阵容到节目形式均发生了变化。近40个节目轮番登场,但却没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品或让观众记得住的台词。

  美国中文网的文章写道,整场晚会中比重最大的歌唱类节目是最大的败笔——流行歌手包括天王天后级别的王菲和陈奕迅都大失水准,演员跨界唱歌也多找不到调。此外,这台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只有7个,总体效果令人遗憾,被网友称为“近十年来最不好笑的一届春晚”。

  南北有差异

  传统框架需打破

  《欧洲时报》说,经过30年的发展,随着中国观众生活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让近14亿人都满意的春晚是不可能实现的。

  《多伦多星报》就具体指出,在中国南方春晚并不是很流行。

  报道称,春晚的节目多说普通话,尽管电视台努力使得节目内容对得上南方人的胃口,但是春晚还是更招北方人喜欢。

  报道用相声举例指出,这种在北方非常流行的表演形式,并没能获得南方人的“芳心”。

  此外,报道也指出,春晚在海外说普通话的华人中极为流行。但是,对于讲粤语、闽南语的华人中影响力并不大。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央视的播出范围也早已从国内扩展到国际,成为了中国著名文化品牌之一。因此,央视春晚从创作指导原则到节目框架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容量。

  惊喜

  春晚“零广告”

  美国媒体给好评

  今年,春晚实现了“零广告”,这也引起了外媒的关注。

  美国知名广告行业杂志《Ad Age》报道称,春晚这项中国全民的“电视盛事”实现了“零广告”,这是一件让观众兴奋的事情。

  《Ad Age》援引安吉斯媒体集团旗下的凯洛中国公司总经理赛斯·格鲁斯曼的话指出,在“春晚”这样的电视节目中不插播广告是件非常值得赞赏的事情。

  “在这样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中插播的广告,肯定会受到最高的关注。”文章说,“如果美国的‘超级碗’也没有广告,那么美国观众该有多么兴奋呢。”

  其实,春晚并没有完全禁止广告,在节目首尾的广告时间仍是各大企业梦寐以求的。报道称,春晚前后的15秒广告时间,今年平均成交价达到240万美元。文/记者 张婷婷

  ●小链接

  外媒议春晚

  英文报道近千篇

  从1983年央视举办第一届春晚以来,春晚走过了30个春秋。在外国媒体看来,与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相比,春晚仍很年轻,不过它在华人心中却已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2年春晚播出后,已经引来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众多国家媒体的关注。如今,在网络上可搜到的关于龙年春晚的英文报道已近千篇。

  新加坡《海峡时报》曾刊文称,春晚就如同中国人的“感恩节火鸡”,食之无味而又不忍丢弃。美国《旧金山纪事报》也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讲,没有春晚是难以想象的。

  ●海外连线

  “孩子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渠道”

  今晨,新华社驻加拿大记者张大成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表示,今年他是和孩子一起看的春晚。“在加拿大并没有像春晚这样的节目,这是孩子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渠道。”他说。

  张大成的孩子已经6岁了,张大成告诉记者,孩子对蔡明的小品特别感兴趣,春晚结束后,又在网上反复看了好多遍。“不过,他到现在也不弄明白,为什么蔡明的角色一会儿是坏人一会儿又成了好人。”他说。

  据张大成介绍,在海外过年的华人,每年都会看看央视的春晚,也希望春晚的内容能够越来越吸引人。

  但是,张大成认为,今年的春晚虽然在视觉上让人一亮,但是内容上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少了,让人觉得春晚距离大家的口味越来越远。

  海外华人的

  一种心理寄托

  “我来日本两年了,过年看春晚仍是一个习惯。”在日本长崎大学上学的中国留学生郭晓明对《法制晚报》记者说。

  据郭晓明介绍,虽然日本的电视台并不转播春晚,但日本人也知道中国有这样一台晚会。

  今年,郭晓明和他的中国同学们一起找来了一台大显示器,大家凑在一起上网看的春晚。

  不过,相比较2011年的春晚,郭晓明感觉,今年的节目把他们这些海外留学生给忘了。

  “去年我印象很深的是日本留学生发来的贺电向全国人民问好,自己心里当时感觉到很热乎,而今年的春晚好像缺少了类似这样的环节。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他说。

  郭晓明认为,对于海外华人而言,看春晚某种意义上已与春晚内容的好坏无关了,它成为了一种心理寄托。让身在海外的自己能感觉到和其他中国人一样,都在关注这台晚会。这样,虽然身在异乡,也能有种像在家里过年的感觉。

  除署名外 本版文/记者 王进雨 程磊

  美国︽好莱坞报道︾

  巨星缺席中国最重要的电视节目

  美国《洛杉矶时报》:

  必看的中国节目让人打盹

http://news.sina.com.cn/c/2012-01-24/152523841785.shtml
75#
发表于 2013-8-17 22: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Facebook最早本周提交上市申请
2012-01-31 02:39:29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2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本报讯 据外媒报道,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最快将于本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申请文件。

据报道称,Facebook最早将于当地时间2月1日提交上市申请,拟募资额在100亿美元左右,上市后其市值将高达750亿至1000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将担任此次IPO的主承销商,曾向该公司注资的高盛也将在上市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银行界人士和行业观察家认为,为争取这个“大客户”,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还在费用上给出“优惠价”,其承销服务费报价可能低至融资总额的1%,即约1亿美元。按照一般情况而言,大型IPO服务费率一般在2%-3%。

上述两家投行及Facebook均对上市消息不予置评。美国福克斯商业新闻网记者查理·加斯帕里诺当地时间上周六在其推特上称,Facebook承销商安排计划可能有变,原因是其不满大摩将甄选承销商的流程泄露,有可能迁怒于该投行。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沈玮青)

http://news.163.com/12/0131/02/7P2J0JT300014AED.html
76#
发表于 2013-8-17 22: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时代周刊:央视全球扩张 学习半岛电视台模式

2012年02月01日17:24  法制晚报

  美国《时代》周刊昨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在向全球各个角落扩张,同时学习其它电视媒体的报道模式,尤其是阿拉伯的半岛电视台。   

  报道说,尽管中国媒体编辑部的预算正在缩减,但他们似乎愿意将大把的美元投入到扩大其国际媒体声音的计划中。

  《时代》周刊指出,央视的模仿对象半岛电视台,在5年前开播了面向全球电视观众的24小时英语新闻频道,并且迅速获得业界的认可。

  央视行动

  海外增派人手  高薪招募人才

  《时代》周刊说,这是央视最雄心勃勃的一次行动。根据央视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央视有49位派驻国外的工作人员,有十多名派驻香港和澳门,并希望海外工作人员能在2012年增加至280人。

  人数应该会在2016年上升至500人,并横跨海外80个分社。

  一名在非洲东部地区生活的自由撰稿人说,央视急切地想要招募他,并同意向他提供双倍的酬劳,每篇报道的薪酬从350美元提高到600美元。

  美联社的报道说,央视的扩张渗透到了美国。前ABC和NBC通讯员罗礼贤(Jim Laurie)如今已被聘为央视顾问,负责为央视的海外报道提供意见,他能获得与本地员工相当的优厚薪酬。

  罗礼贤说,他正在寻找有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以准备一档在美国制作的新闻节目,每天播出四个小时。

  专家说法

  提供平衡信息 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中国人民大学大众传播学教授钟馨说,扩张的设想始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政府希望中国的声音被世界听到。钟馨说,央视基本上是想要走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外媒的路线,提供迅速、多角度和平衡的信息。在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看到央视实现了巨大的改变。

  广东暨南大学新闻系教授董天策说:“官方机构、媒体组织和学术界一致认为,我们以往的对外宣传存在问题。现在状况正在改进,例如聘用资深的当地记者和专家等。”

  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的前央视主播董关鹏承认:“一般人也许仍然会对新闻节目的质量有所怀疑”。但他表示,央视可能会从捕捉中国观众的意见以及播放非新闻节目做起,例如播放文化节目以增加其吸引力。

  《时代》的文章报道指出,央视国际部发言人尹凡(音)说,在正式公布扩张计划之前,机构将不予外界任何评论。

  编译/记者 林晨音 尹晓琳

http://news.sina.com.cn/m/2012-02-01/172423866714.shtml
77#
发表于 2013-8-17 22: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2011年美国71家日报易主

2012年02月02日09:51  新浪传媒
  为何投资者去年收购71家美国报纸?

  新浪传媒讯:据英国《卫报》1月3日报道,在美国,仍然还有报纸出版市场。因为去年,美国有71家日报在总计低于8亿美元(5.09亿英镑)的交易额下易主。

  这是为什么呢?《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表示,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包括广告和报纸发行量的收益,“在以往几年都承受到极大的压力”。

  但是,在诸多可能性中,一些投资者的信念是他们可以从正在运营的资产中得到一些快速收益;而其他人则将拥有一家报纸视为是“一个公民的义务”。

  时报引用媒体行业分析师阿格塔-卡萨诺斯卡的话称:“有许多这样的公司,他们都想得到这些报纸,并寻求正在运营的资产。他们将……投入进去,并削减运营……这就好像是一种房地产式的投资。”

  另一位分析师肯-多科特强调,这对于新闻公司来说是“历史性的低价”;而对于潜在的购买者来说,可以通过削减成本获取收益。

  第三位分析师艾伦-穆特指出,由私募资金的白金资产管理公司在2009年收购《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的这项交易,据报道该交易总金额不到5千万美元;但是在去年,该公司再次交易时总金额却超过了1.1亿美元。穆特说:“他们都期待着像白金资产管理公司一样,也能有同样的奇迹发生;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人想这样干的原因。”

  不动产同样在收购决议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多科特说:“报纸业有一些大型建筑……通常,这些建筑还都建在一些特别有价值的区位之上。”再则,还有一个潜在的可能是通过利用报纸的品牌,建立一个能吸引在线观众,并随之带来数码广告收益。

  银行业咨询公司艾维克合伙公司的一个媒体分析师道格拉斯-亚瑟说:“开始的时候,在网页上思考模式的转移是很迟钝的;网页内容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他们需要对所需内容付费时……免费的午餐将无法再供应下去。”(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2-02-02/095123870721.shtml
78#
发表于 2013-8-17 22: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中国媒体海外扩张但收效甚微更新时间 2012年2月2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2:38


新华社在纽约时代广场打出广告


中国投巨资在海外扩张其媒体。英国广播公司监听部(BBC Monitoring)分析认为,中国媒体的官方身份导致这个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收效甚微。
2009年,中国为这个项目启用450亿元人民币。三年来,扩张步伐越来越大。

相关内容

相关新闻话题


1月11日,中国央视CCTV新闻台非洲分台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播。
央视还要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建演播室,将成为CCTV全球新闻收集中枢,与国际知名媒体CNN, BBC和半岛电视台一争高低。
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还将在纽约推出新闻和娱乐频道“今日中国”。
但是到目前,北京还没有看到巨额投入带来的回报。
《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张旸去年11月在《南方日报》网站上写道,“在华盛顿,笔者看到各中国媒体增加了资金投入、增加了人员数目、增加了办事机构,但是接下来如何提高报道数量、改进报道内容、拓展当地市场、与当地媒体竞争、增加受众关注度等等,却都还不甚明了。”
意识形态
为什么中国媒体仍没有在国际市场取得进展呢?
张旸说,中国媒体的报道常常受到国际受众的质疑。“他们的理解是,中国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意识形态味道过重,“报喜不报忧”,缺乏监督职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去年12月在《环球时报》举行的座谈会上表示,政府在自己的人民中仍缺少可信度,要影响国际公众舆论就更难了。
他说,”我认为我们在内部都不能够说服我们的老百姓,或者让我们老百姓有一种话语表达,我们这样一个,刚才所说的谁来代表中国的话语权,怎么来向世界表达,你都不能说服四分之一的人口。”
适得其反?
也有人担心中国媒体大举“出海”可能适得其反。
大陆媒体工作者梁隽在《侨报》上发表文章说,新华社在纽约的迅速扩张让他担心。
2010年7月,新华社在纽约时报广场一幢办公楼内租下面积达1728平米的整层楼面,准备大幅增加新华社驻美分社与驻联合国分社的工作人员。
美国三位共和党众议员提出《2011中国媒体互惠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向中国记者签发的签证不要超过中国给予美国记者的签证。
2010年美国广播事业管理委员为美国记者从中国只申请到两张签证,
梁隽担心,如果这个提案得到通过,2010年中国媒体从美获得的650张记者签证中的648张将被撤销。
“在纽约最繁华地带租下的整层办公楼将空无一人,新华社在美原有的两个分社也将人去楼空 .... 新华社这笔历来最大斥资,岂不是要打了水漂?”





与内文相关的链接
相关内容
79#
发表于 2013-8-21 15: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2012年 2月 06日
CCTV华盛顿新闻中心今日起开始运营
记者: 吴心欣 | 华盛顿
  • [url=][/url]
  • [url=][/url]





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吴心欣
央视在华盛顿1099纽约大道上的新闻中心



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华盛顿的新闻中心从2月6号起开始运营。除了每日的新闻节目之外,该中心还将推出财经和其它的专题节目。

根据中央电视台公布的一份新闻稿,2月6号,央视位于华盛顿的“美国CCTV”新闻中心开始正式运营,这是央视在国际间进一步拓展其英文频道宣传工作的最新步骤。新闻稿中称,央视将本着“追求有质量、准确、平衡及提供不同视角”的标准发布各类新闻报道,“美国CCTV”旨在为那些对中国和亚洲有兴趣的美国和世界各地观众提供内容广泛的报道。

央视的新闻稿同时介绍了几个节目,其中包括:每日在美国东部时间晚间8点播出的财经节目《Biz Asia America亚美商务》,主要报道北美、南美、亚洲及中国的财经新闻;从2月11号开始每星期六晚间美东时间8:30播出的谈话及辩论性节目《The Heat热度》,将邀请国际知名人士进行访谈并就一些热点问题交换意见,最初几期节目的内容将包括中国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位置、美国移民政策等等。

另外一个周末的特色节目是聚焦中南美洲问题的杂志性综合节目《Americas Now今日美洲》,从2月12号开始每星期日晚间美东时间8:30播出。此外,华盛顿新闻中心还将有强大的新闻团队每天推出新闻节目。所有节目都在位于华盛顿西北闹市区的新闻中心总部制作。

据负责央视华盛顿新闻中心招聘工作的聚焦亚洲制作有限公司(Focus Asia Productions Ltd)在其网站上公布的信息,央视从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主流媒体挖来了60多名主持人和记者,其中包括原彭博新闻社的电视新闻记者和主持人Phillip Yin、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招牌节目《六十分钟时事杂志》的资深制片人芭芭拉·杜里(Barbara Dury)等等。

据聚焦亚洲制作公司介绍,目前第一轮招聘工作已经结束,不过随着运营工作的进一步扩展,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公司还将为央视的华盛顿新闻中心开展更多的招聘工作。


相关文章
  • CCTV华盛顿总部开播在即,模仿CNN能否成功?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华盛顿的新闻中心将在2月的第二周开始运营。有分析人士指出,央视一直希望效仿美国的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平衡的新闻报道。但是美国业界人士表示,如果在美国的央视无法真正摆脱其官媒身份......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20120206-CCTV-America-launches-on-Feb-6-138821169.html

80#
发表于 2013-8-21 15: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中国新华电视重组上市 打造国际传媒企业

2012年02月09日09:53  光明日报

  新华社旗下“中国新华电视”作为一个新的股份公司简称于今天上午9时起正式在香港资本市场亮相,取代了此前的“进业控股”。藉此,新华社海外电视事业发展将获得国际资本市场平台支持,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公司(CNC)将发展成为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现代国际知名传媒企业。

  新华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公司董事长吴锦才表示,“中国新华电视”的这次重组上市,是新华社电视业务在国际资本市场迈出的重要一步,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电视业务的青睐。

  电视作为新华社近几年的新兴业务,2009年以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扩张。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的中文台、英语台分别于2010年1月1日和7月1日正式上星播出,同时还进入了美国、英国以及港澳等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有线电视、无线数字电视等播出系统。
陈恒
http://news.sina.com.cn/m/2012-02-09/095323906400.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