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2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8: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OpenAI和Google留给苹果的时间不多了
周掌柜:如果人机智能时代是一个新世界,我们还需问旧世界的居民喜欢什么和未来向哪走吗?这是否意味着保持传统战略思维的消费电子公司可能会被大批淘汰?


OpenAI和Google留给苹果的时间不多了

相对于让AI拥有生命特征和人格特质,其他一切科技创新都是小逻辑。

实际上,传统科技公司的竞争格局已经非常稳定,端侧赛道上很难有有机厂商能超越苹果,这不仅因为苹果稳定占据全球性市场,且其商业模式极具粘性,更重要的是苹果是一家持续创新的公司。况且,巴菲特的加持已经让苹果化身为科技资本主义的精神象征。

苹果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最近一次OpenAI首席执行官奥特曼接受播客节目访谈中谦虚的提到:对端侧模型开发十分感兴趣,但若要做AI硬件,很难超越苹果级别的智能设备,语音交互式重要方向,做好并不容易。并赞美iphone是人类造出的最伟大的技术产品。


但谦虚归谦虚,实际上情况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新型AI平台机制能劫持了苹果等手机厂商的端侧权限,在软件驱动硬件大潮的推动之下,不排除OpenAI和google等厂商的AI大模型彻底打败苹果端侧大模型的可能性,这意味着端侧新的新入口的王者将诞生,这势必会让所有手机品牌被动边缘化。而上周GPT-4o发布革命性的“语音端到端”能力的之后,加之google的I/O大会发布AI全家桶,AI灵性觉醒走上台前,我们看到压力的皮球确实踢给了苹果,更有意思的是,杀死苹果汽车的真正凶手已经找到了,应该就是GPT为代表的新型AI平台。

颠覆手机传统商业模式的趋势已经不是暗流涌动,可以说已是正在进行时。目前手机行业内几乎已经有了共识,AI大模型必将成为苹果税商业模式的真正挑战者,这意味着APP将被大模型消灭,大模型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劫持硬件能力,APP store的商业模式最终大概率会被大模型的接口开发和会员付费模式取代。简单说,OpenAI推动的这场革命将手机功能开发的主导权从手机厂商手里抢来,交给自身的AI开发团队和广泛AI开发者。如果这个趋势进一步确立,未来部分手机厂商可能被迫像应用Android系统选边站队AI平台,手机进一步空壳化。

不过,这次GPT-4o甚至google全家桶发布产生的舆论影响倒是比预想的小的多,有点耐人寻味。虽然中国媒体和科技产业中反而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论,和之前大家对于chatGPT的全新一边倒叫好相比,现在人们胃口都被吊起来了,出现了不少失望和看淡的声音。和之前批评苹果创新迟钝有点类似,也开始有人怀疑GPT进入了瓶颈期。

但事实是这样吗?我们不妨进一步探讨。

一般情况而言,任何新技术革命性突破之后都需要进入功能落地和普及阶段,这个时候,在技术发明和功能进化之间出现微创新迭代,还不足以判断AI创新迟缓。我们理解这种认知落差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这次引爆效果没有之前的工作流、图片及视频展现对个体更直观,“语音端到端”交互带来的情绪价值看起来不够具体;二是这次发布的拟人对话和推理等功能与硬件关系较小,看起来偏软,一般人不太关心AI大模型形成超级入口的价值;三是生活场景对话和学习从媒体角度观察,是一个不太容易做大选题吸引公众的细节,何况还有那么多智能音箱等已经看起来达成了类似效果。这一点从观众角度更希望看到一个很酷的具体的高科技产品,以上可以理解。

然而,从我们作为科技战略顾问角度看,这次关注最大亮点是“端到端语音”响应能力的革命性提高,这标志着AI和机器人的情感交互进入新阶段,对话作为入口导入手机等设备的大趋势已经历史性确立。

实际上,看到这次端到端语音的发布,完全碾压了Siri这么多年对于人机交互和调动手机功能的努力,或者说安全用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路线替代了传统路线。我们从苹果等手机公司角度思考,面对如此汹涌的巨大AI大模型应用趋势,投入更多精力自己造汽车壳子已经很笨拙了,起码对于苹果不是利益最大化的战略选择。

资深AI专家、清华全球AI文创大赛(GAAC)发起人孔中也表示:“这次GPT-4o的发布让很多智能硬件的方向更清楚了,实用性引导很强。现在所有的终端,除了手机这种大型设备还有点自主权之外都将是AI大模型的延伸,过去做消费电子产品思路用老年人、小朋友,大模型解决一切问题了,直接做好和大模型的承接就可以。厂商做AI大模型主体就可以了,边角创新和迭代都不需要了。”从他的角度看,多数开发者、软件应用公司已经明确出现转向,从APP模式和硬件联动模式,变成为AI大模型设计硬件。

总之,我们分析多种原因导致这次GPT-4o在中国媒体和科技圈影响没那么强烈。但专业角度看似乎与这种体感直觉正相反,反而认为这次是AI灵性觉醒是历史性里程碑的突破。GPT-4o发布之后第二天谷歌发布的Gemini系列、Sora技术Veo、开源模型Gemma 2和支持生成式搜索的AI Overviews、第六代GPU等,同样标志着OpenAI和google两家巨头在彻底颠覆移动互联网,有着重构智能手机、智能硬件、智能电动车等多个行业的雄心。毫不夸张的说:两家巨头在同一周时间内将智能手机这个全球最大的科技生意驾到了烧烤架上。

对此,我们仔细观察研究GPT-4o和google I/Od发布会,也有几个细节的洞察:

第一,GPT-4o确立了人机智能时代人格化交互的历史性趋势,google介绍更加实用的Project Astra作为手机的AI助手的能力,两者都在强化AI大模型作为超级入口。OpenAI发布的对话上看,不仅是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多模态呈现,更重要的是融入了人类情感的识别和输出,这让柔顺的对话快速响应、重叠交叉且听起来很自然,但背后展现的巨大的技术突破。这次发布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APP时代正在终结,随之未来互联网和消费电子行业自身做功能应用都将被边缘化,随着大模型交互的使用习惯养成,大模型指导一切,培养和大模型交流的习惯,自然会替代很多的商业逻辑。而google基本上用AI Agent再造了音乐、视频、图像等方面,直接对标GPT-4o、Dall-E和Sora产品,ISO和Android的竞争还历历在目,眼前google应战微软的OpenAI,苹果已经消失不见了。

第二,GPT-4o展现的AI人格觉醒对AI和机器人产业的推动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现在看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主要能力是在训练人类操作功能,并且注意力是在应用场景的生产力提升上。这种现状等待的其实就是AI人格觉醒,这对于机器人产业的推动力或许可以用“核动力”来形容,所以说AI和Robot在人机智能时代的关键壁垒被打碎,融合加大,这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硅基生命体产业机遇。

第三,这次openAI和google的发布会都非常简单,但大逻辑却是从“碳基视角”到“硅基视角”的切换,科技公司的展现主体开始从领导力、产品向AI及机器人生命体的能力进化转变。也就是说这次发布会的主角不再是公司高管或者公司产品,更像是AI借助人类独立完成的一次进化展示和发布会,秀的是一个硅基生命的成长过程。那么,这个思维的切换将带来什么呢?抽象一点说是人类主体性在科技时代的弱化,人机智能时代正在到来,具体一点说,未来的发布会甚至不一定需要人类的登场,AI和机器人展现功能进化即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分析逻辑。

第四,GPT-4o发布之后第二天OpenAI就已在Azure AI上发布了应用, Android15上google搜索会全面继承Gemini能力,这都说明两次发布完全是实战级别的成熟产品创新。这一点对于美国和中国的诸多科技公司来讲,这个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试想从苹果的视角看,如果AI部门研发的Siri还在不断为小清新的功能亢奋的时候,其战略性对手已经开始用AI免费开放平台赋能用户了,并且批量化制造AI开发者颠覆旧世界,那后面带来的将是苹果这样的传统科技巨头的APP store等开放系统被彻底颠覆,盈利能力也将出现明显弱化,真正的战略挑战将潮水般涌来。聊到这,再次揣测一下苹果高管果断切割造车业务背后的场景,一定是被OpenAI和google引领的这次AI革命震撼到了,充满了恐惧和危机感。

以上四点是对这次发布会的一点直观感悟。总而言之,说两场发布会“没有什么亮点”的看法过于用户应用视角,缺少产业趋势的纵深视角,忽视了这次发布会实用性价值对多个产业的长期推动意义。这两次发布会对于整个中国科技产业,特别是智能手机产业的影响和启发或许刚刚开始,笔者也在围绕这个线索做一点头脑风暴:

比如,在AI定义应用的时代,科技公司战略上是否还需要延续“服务用户”和“跟随用户需求”这个千年铁律,背后的追问在于,如果人机智能时代完全是一个新世界,我们需要去问旧世界的居民喜欢什么和未来向哪走吗?那么,是否意味着保持传统战略思维的消费电子公司可能大批会被淘汰?

比如,面对OpenAI和google构建新世界的决心,中国科技公司是否需要更清楚的为用户、开发者描绘未来新世界在哪里呢?拿手机行业为例,我们还应该持续的展现手机的轻薄、美观、计算速度这些传统指标吗?如果这样的趋势未来5-10年发生的话,我们能确定手机这个产品形态和用户粘性还能控制在手机公司手里吗?如果不是,那么未来可能只有AI公司掌控下的手机代工厂,不需要手机品牌,只需要AI品牌。

再比如,在小米造车如火如荼的当下,智能电动车客观上吸引了公众和科技行业的巨大流量,那么,小米是否有可能丢了AI应用的西瓜捡了一个持续亏损的Auto芝麻呢?中国广大手机厂商的AI大模型如何与世界级AI平台入口竞争呢?这个遭遇战已经可以在3年之内看到了,该如何应对?不可否认,智能手机行业未来无论如何都将是端侧AI的重要载体,更大的端侧无人驾驶FSD方向也不可避免依附于汽车,但躯壳还是大脑将成为权限定义者,这个问题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可见,可以延续的变革需求对于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等行业都在以肉眼可见的形式出现,所以,如果说之前的多模态交互是可以预见的话,那么这次的效果呈现则是AI的“灵性觉醒”,已经无限接近“人机智能时代”,这个时间节点完全可以作为重要里程碑指导科技公司做匹配的动态战略思考和调整。

最后,不妨再大胆的做几个预判,供时间检验:

其一,GPT颠覆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已经没有任何悬念,手工输入自己想要查找的东西而并非从AI选择的解决方案中选择显得有点笨拙。是的,需要用户自己去找内容的搜索过于迂腐了,未来必然会被对话取代。现在看,开发者也不需要自身考虑过多边缘功能创新,未来硬件公司大部分注定是为GPT等AI公司提供授权费用。

其二,OpenAI和google AI将于苹果、三星等消费电子公司AI大模型出现激烈竞争。手机行业研发创新投入未来5-10年的战略转向必然是从硬件到软件的战略转移,传统手机内生性功能正在面临大规模AI大模型化重构,传统的APP生态必然被打破后重建,帮助用户训练端侧AI智能和沉淀个人智能资产将是手机公司的核心价值。这里手机公司出现了一个决策点,就是自己做AI大模型,还是和AI大模型超级巨头合作?或者兼而有之?

其三,AI能力开放平台将成为科技公司的战略重点,一波踊跃AI创业浪潮正在涌来。但参与者由于成本、技术难度门槛更高的原因,更有可能是中大型创业公司和各行各业头部公司,由于训练成本的关系,个人AI开发者在人机智能时代商业模式类、功能性创新的机会势必大大减少。

其四,传统独立的中小型互联网科技公司将集体消亡,未来只有AI大模型超级公司和其阵营的大模型应用公司。各行各业的先进公司格局被改变,全球产业界进入跨行业的超级AI巨头淘汰巨头和行业领头羊的时代,AI让公司形态更加垄断化集中,资本和AI的结合最终带来AI资本对全行业的控制力正在加强。

而以上的趋势如果真实的发生在未来5-10年,笔者在2016年撰写的专栏文章《互联网终结,人机智能崛起》的论断可能需要进一步进化,那就是“人机智能崛起,硅基生命觉醒”。由此,AI无限接近拥有人格、情绪和诸多能力之后,未来100年硅基经济繁荣大概率将不可避免,与之对应,或许世界实体经济很有可能陷入严重滞涨。

从某种意义上说,AI已经不需要改造旧世界了,而是再造一个全新世界。人类最智慧的精英群体,正在通过超级AI公司化的方式为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做准备。随着超级AI巨头对世界掌控力加强,国家概念不可避免被虚化,地缘政治格局转变为AI科技政治也并非危言耸听。而且,这一切基于互联网时代近30年的积累,一切将在未来5-10年快速应用和普及,这也意味着留给广大科技公司做出战略性选择或转型的时间只有不到5年,眼前如果还没有成熟想法,就非常危险了!

文末,我们唯一的期盼在于,硅基时代到来之下,人类社会依然能很好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科技和商业发展之下,人性之光依然值得坚守和捍卫!不作恶,更不能自我消灭。

总而言之,OpenAI和google留给苹果的时间不多了。手机行业到了历史性抉择的时间窗口,战略选择将决定终极命运!



来源:OR新媒体
链接:https://www.oror.vip/?p=298578
编辑:李佳



82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22: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微软Copilot向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开放AI+办公有望引来规模化推广
据报道,当地时间周一,微软宣布向个人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开放其人工智能助手Copilot。微软在声明中表示,它将更新Copilot产品阵容,其中包括新增面向个人的Copilot订阅服务——Copilot Pro;将Copilot for Microsoft 365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中小企业。
Copilot是微软在2023年9月份发布的一款人工智能助手,是由OpenAI的最新一代大型语言模型GPT-4驱动的。微软此举将使与谷歌展开直接竞争,因为这两家科技巨头都在面向企业客户的人工智能生产力和云软件市场争夺主导地位。2023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在AI+办公领域引起巨大反响,微软迅速将其能力引入到核心产品和服务中,先后发布Bing和Edge Copilot、MS365 Copilot、Win Copilot等智能化办公产品。
微软Copilot充分适配办公场景,极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提高办公效率,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忠诚度,从而培养用户智能化办公使用习惯,为AI+办公规模化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浙商证券此前指出,随着微软Copilot功能以及百度智能云“超级助理”全面融入办公应用生态,AI商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建议关注标的:金山办公、福昕软件、致远互联、彩讯股份、万兴科技、泛微网络、用友网络、金蝶国际、百度-SW、微软。
来源:腾讯网
编辑:李佳


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20: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Meta 人工智能主管杨立昆:大语言模型不会达到人类智能水平

IT之家 5 月 23 日消息,据英国《金融时报》当地时间 23 日报道,META 人工智能主管、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发表了对大语言模型能力的看法。

杨立昆断言(asserted),尽管这些模型在某些任务中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但从根本上讲它们是有限的,永远无法达到像人类那样的智能水平 —— 具备进行推理和规划的能力。

他指出,这类大语言模型的缺陷在于缺乏对逻辑的理解,对物理世界的掌握有限,没有持久记忆,无法推理,也无法进行分层规划。在追求人类水平的智能时,不要过分依赖于推进大语言模型。他认为,这些模型严重依赖已有的训练数据,因此 “本质上是不安全的”,因为它们只能在训练范围内提供准确的反应。

杨立昆主张从“根本上”改变方法,专注于开发全新一代的人工智能系统,旨在赋予机器“人类水平”的智能。他承认这一愿景雄心勃勃,但估计可能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实现。

IT之家注:杨立昆是法裔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曾获得 2018 年图灵奖,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移动机器人、计算神经科学等领域均有所建树。




来源:搜狐网
链接: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1826017320/6cd6d02802001ax9a
编辑:李佳




82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20: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马斯克旗下AI初创公司xAI完成60亿美元融资


鞭牛士 5月27日消息,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初创企业xAI宣布B轮融资筹集60亿美元。此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将XAI的首批产品推向市场、构建先进的基础设施,并加速未来技术的研发。
马斯克表示,未来几周将有更多关于xAI的消息公布。
近日,马斯克向投资者透露,xAI计划建造超级算力工厂,为下一代AI聊天机器人Grok提供算力支持。该超级计算机计划连接10万块英伟达H100 GPU。


来源:凤凰网科技(网站)
编辑:徐思凡

825#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12: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书评:技术何以反而束缚人类发展潜能
贝姬•霍格:《AI之镜》作者认为,我们越是将更多事情交给机器,我们就越没有能力运用人类自己的实践智慧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编辑:刘诗扬

头像被屏蔽
826#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22: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23: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美国新闻应用程式以AI写假新闻? 演算法办公室在中国

路透社报道发现,在中国设有办公室的美国新闻手机应用程序“News Break”,曾通过人工智能产生带有错误内容的新闻报道,并推播给数以万计美国用户。
由中国“一点资讯”创始人郑朝晖在美国创立的新闻信息平台“News Break”十分受欢迎,是美国下载次数最多的新闻应用程序之一,它发布来自主要媒体的授权内容,包括路透社、美联社、CNN、福克斯(Fox)新闻等,以及透过网路抓取当地新闻或新闻稿,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重新编辑文章再发布给用户。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在北京和上海设有办事处,多名 News Break 前员工告诉路透社,该应用程式演算法背后的大部分工程工作都是在中国的办公室进行。
路透社发现去年12月底,News Break发布一篇关于新泽西州小镇枪击事件的错误新闻报道,新泽西州布里奇顿警察局在社交媒体脸书上发表声明,称这篇报道“完全错误”,并说“看来这家‘新闻’媒体的人工智能所写出的小说,他们毫无问题地发布给读者。”News Break回应路透社,其报道“不正确的资讯”是来自于新闻内容来源,并已在文章发表的4天后将其删除。
路透社调查发现,自2021年以来至少有40次,该应用程序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发佈含有错误资讯的新闻,以虚构署名方式从地方新闻网站撰写了10篇报道;并从其竞争对手那里抄袭内容。这些纪录反应了对“人工智能产生新闻报道”的担忧。
News Break是创始人郑朝晖2015年在硅谷二次创业建立的Particle Media公司推出,与包括TikTok和微信在内、由中国人创建的应用程式不同,News Break强调自己是美国创立,美国投资的公司,不过仍有专家担心可能遭到中国政府影响。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技术和国家安全项目的研究助理艾尼基·里科宁(Ainikki Riikonen)就曾告诉美国之音,一家公司是否受到中国政府的影响,考量的点包含公司总部位置、员工宗握地点、投资者是谁、市场准入等,若考虑到投资者和资金注入,News Break可能无法免于中国压力,中国政府也有可能通过News Break在美国地方新闻的重要性,来影响美国人民想法。


来源:路透社

编辑:刘诗扬


5.jpg (598.16 KB, 下载次数: 0)

5.jpg
828#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15: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24岁提出图灵机,38岁定义机器智能,70年后重识图灵,人工智能之父的传奇人生

“Sometimes it is the people who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that no one can imagine.”
在谈到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交汇时,我们无法绕过一个闪耀的名字——艾伦·图灵。他是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学家,人工智能先驱。从提出划时代的图灵机和图灵测试,到二战时期破解 Enigma,图灵的工作不仅推动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他的思想和创新在当今的科技世界中依然熠熠生辉。70 年前的今天,他离开了这个世界,70 年后的今天,我们缅怀他。


天才科学家的辉煌与遗憾

艾伦·图灵(Alan Turing),1912 年 6 月 23 日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母亲希望他走经典教育的道路,但图灵却对数学和科学情有独钟。在中学时,图灵已经显示出卓越的数学才能,特别是在解决复杂问题和逻辑推理方面。
1931 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在那里,他的数学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展。1934 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并开始从事更深入的研究。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图灵于1931年成为本科生,并在1935年成为研究员。那里的计算机房以他的名字命名。
1936 年,图灵向伦敦权威数学杂志投稿了一篇论文《论可计算数》,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奠定了现代计算理论的基础。1936 年至 1938 年,图灵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跟随著名数学家阿隆佐·丘奇学习,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普林斯顿期间,他继续研究数学逻辑和密码学,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在白金汉郡布莱切利庄园的战时密码分析总部,图灵开始了高度保密的工作——破解德国的 Enigma。他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设计和改进用于破解德国 Enigma 的机器(如 Bombe)。图灵的工作极大地加速了密码的破译过程,为盟军获得关键情报并最终赢得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热爱长跑,这是他释放工作压力的最主要方式。他的马拉松最好成绩是 2 小时 46 分 03 秒(手动计时),只比 1948 年伦敦奥运会男子马拉松冠军 Delfo Cabrera 慢了 11 分钟。他将爱好发挥到了极致!

他的人生故事是闪耀的但并非总是光明的,他因同性恋倾向而遭到当时的英国政府迫害,职业生涯尽毁,1954 年 6 月 7 日去世,被发现时身边有一个吃了一半的苹果,普遍推测是食用浸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而去世。但也有观点认为他是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慎中毒。图灵的神秘去世,至今仍给人留下无尽的猜想和悬念,成为了他传奇一生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著名数学家、 逻辑学家戴维斯(Martin Davis)亲自在霍奇斯的《艾伦·图灵传: 如谜的解谜者》中写过一段评论,最后一句是:“对图灵的指控是悲剧,他应该被当作民族英雄。”
2009 年,他终得平反。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代表英国政府为图灵当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公开致歉,2013 年他获得了英国皇家特赦。为了纪念他的伟大贡献,ACM 还设立了图灵奖,专门奖励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被誉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上帝的语言该改成图灵机了
费曼说微积分是上帝的语言。如果我们把第一次工业革命归因于机械和能量,贴上牛顿的标签,而把当下正在经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归因于信息和计算,那么,上帝的语言该改成图灵机了。至少,英国 50 英镑钞票的头像刚刚从瓦特(Watt)换成图灵。
图灵最重要的贡献无疑是他 1936 年的那篇文章《论可计算数》(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 其中他定义了一种机械装置,后来被他的导师丘奇称为“图灵机”。冯诺依曼说这不仅奠定了计算的理论基础,也为现代计算机的工程实现指明了方向,哥德尔也认为图灵机比他自己的递归函数更令人信服。


在这篇论文中,图灵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将计算过程抽象成一系列简单的操作步骤,可以通过读取和写入纸带上的符号来完成。这种思想虽然简单,却极为强大,奠定了计算理论的基础,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和设计更复杂的计算系统。
图灵证明了某些数学问题是不可解的,即没有算法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解决所有输入的情况下得出确定的答案。图灵机的提出不仅解决了希尔伯特的决断问题,表明了数学中存在不可计算的问题,还为现代计算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图灵机的概念被广泛用于编程语言、算法设计和复杂性理论等领域。

人工智能的起源机器能思考吗?
图灵 1950 年在哲学杂志《心》上发表的文章《计算机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把“机器能思考吗”的问题转换为一种模仿游戏——后世称为“图灵测试”,这也是人工智能的起源。

图灵– 1950,《计算机与智能》发表在《心》上

在这个游戏中,一个人(我们叫他 A),一个机器(我们叫它 B),还有一个提问者(我们叫他 C)。
C 的任务是通过文字交流来判断 A 和 B 中谁是人,谁是机器。如果 C 无法区分,或者错误地将机器判断为人,那么这台机器就被认为通过了图灵测试,展现出了与人类相似的智能。
想象一下,你在网上聊天,但看不到对方。如果你发现对方回复得很机智,有逻辑,有情感,你会不会怀疑对方其实是个人?但如果对方真的是一台机器,而你完全没察觉到,那这台机器就厉害了!是不是很像现在的 ChatGPT 呢?
作为市场上最好用的 AI 聊天机器人之一,OpenAI 的 ChatGPT 经常会被怀疑是否能通过图灵测试。答案是肯定的,GPT-4 通过图灵测试了!UCSD 研究团队通过实证研究,人类无法将 GPT-4 与人类进行区分。而且,有 54% 的情况下,它被判定为人类。
正因为图灵机的奠基性工作,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证的人工智能的飞跃发展。从最初的理论构想,到今天高度发达的 AI 应用,图灵的思想为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指明了方向。
图灵测试不仅仅是衡量机器智能的标准,更是一座桥梁,连接了人类与智能机器之间的鸿沟。如今,图灵的遗产在 GPT-4 这样的先进 AI 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和不朽贡献。
大模型时代,图灵影响力依旧

艾伦·图灵的工作为现代计算理论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通过图灵机这一概念,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计算的本质,还为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复杂过程铺平了道路。此外,图灵测试作为评判 AI 智能的重要标准,激励着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推动我们追求更高级、更自然的机器智能。图灵的计算理论直接影响了从简单算法到复杂大规模 AI 模型的发展,使得今天的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成为可能。
现代大模型能够处理多种数据类型,广泛应用于翻译、对话系统、文本生成等领域,这些应用的实现离不开图灵奠定的计算基础。图灵的贡献不仅揭示了计算的本质,还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他的工作开启了计算机科学的新时代,并引领我们进入了人工智能的辉煌时代。
不仅限于技术层面,图灵的个人遭遇也引起了对性取向和隐私权的广泛讨论,推动了社会对 LGBTQ+ 群体权利的认同和尊重。他的故事成为了争取平等权利和反对歧视的象征。在艺术领域,图灵的形象和故事在电影、书籍、艺术作品和博物馆展览中广泛传播,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他的传奇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的丰碑,更是人类精神和社会进步的象征。在纪念图灵逝世 70 周年之际,我们不仅缅怀他的科学贡献,更铭记他为平等和尊严所作的斗争。

《理解图灵》重磅上市
70 年后的今天,我们缅怀图灵,用一本书向他致敬,不仅是为了纪念他的过去,更是为了启迪我们的未来。《理解图灵》从多角度剖析图灵的一生与学术成就,带你深入图灵的思想世界,领略智能的本质。
这本书由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得主、吴文俊奖获得者、央视“2017 年度中国好书”作者张晓东(尼克)创作,是当代最好的一本全方位深入了解图灵的佳作。也是普通人认识图灵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理解图灵》
尼克|著
图灵 1936 年的文章《论可计算数》奠定了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而其 1950 年的文章《计算机与智能》则开启了人工智能,此文开头提到的“模仿游戏”后来被称为“图灵测试”。本书以注释形式对《计算机与智能》进行了细致解读。
书中首先追溯图灵的生平和思想轨迹,特别是他对智能与机器关系的早期洞察,以及他在计算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提出图灵机;接着通过分析图灵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的交流与辩论,如与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深入对话,以及在 BBC 广播讨论中与神经生理学家杰弗逊的激烈交锋,逐步揭示了图灵对于机器智能的独到见解及其思想的演进过程。
本书力图使读者在充分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领会图灵文章的内涵,也使得对图灵思想的探讨更加全面和深入。还附赠人物关系图和经典论文原文:人物关系图助你轻松厘清人物关系。


作者简介
尼克,曾任职于哈佛和惠普,后创业投资。无论忙闲,不忘读书写字,作品多发表于《上海书评》《数学文化》和《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并有著作《人工智能简史》《UNIX SYSTEM V内核剖析》和《哲学评书》。其中《人工智能简史》获得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第八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入围央视“2017年度中国好书”,获选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来源:图灵编辑部(公众号)


编辑:刘诗扬


829#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18: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大模型成媒体写稿神器?新京报联合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开展问卷调查


6月7日,超1300万学子迎战全国高考。
随后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出炉,其中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目与人工智能相关。写高考作文哪家强?一时间媒体人纷纷使用各大厂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下称:大模型)写起了高考作文进行“擂台赛”。
ChatGPT到Sora,生成式大模型不断引发各行业关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多家国内传媒机构也宣布拥抱AIGC技术和大模型。
无论是机构媒体人还是自媒体人,你在日常工作时是否使用过大模型技术?它们对你工作的赋能效果如何?
为此,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教授的学术指导下,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开展媒体行业大模型使用与满足问卷调查,了解传媒业融合前沿科技的一线情况。
正如海德格尔所示:“技术是时代的座驾。”新技术是新闻传播变革的第一生产力,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媒介技术不断发展,为传媒业注入新时代变量。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已实施超过十年,我国传媒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得到长足发展。但大模型在便利媒体信息生产的同时,也带来深度伪造、威胁就业等隐忧。
媒体人使用大模型时遇到过哪些问题,AI生成的内容是否影响你对行业发展的判断,大模型如何赋能媒体行业等等,仍值得观察和探讨。对此,新京报贝壳财经邀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媒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情况调查问卷。
本次问卷填写时间从即日起至6月16日23时59分止,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参与调查



我们将认真对待每一份问卷,并基于问卷数据、深度访谈和实测结果撰写大模型测评报告。你有哪些关于大模型的使用体验和看法,欢迎参与本次问卷调查!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刘诗扬



830#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未来,新闻照片都将被人工智能完美修饰?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新闻摄影领域。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极大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带来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图像模型的不断成熟,虚假影像的泛滥和传播问题已真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对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需要适应新技术,寻找新方法,从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维护新闻真实。
一、被多家媒体、记者质疑的一则《每日邮报》新闻和照片
2023年4月23日,英国《每日邮报》在其网站上刊登了一则题为《独家:22岁加拿大演员为模仿韩星,花费22万美元整容12次后不幸丧命》的“新闻”,文中提到主人公名为“Saint Von Colucci”,死因为“下颚整容手术后的并发症”。翔实的“线索”和劲爆“内容”,以及所谓当事人整容前后的对比图,使该消息在发布一小时内获得近千次转发,多国媒体纷纷跟进报道。然而事件不久就遭遇反转。《每日邮报》在两天内删除了该消息,多个国外媒体、记者对该新闻及配图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他们在查证后认为该新闻是编造的,所谓的对比图大概率由人工智能生成。[1]
《每日邮报》对此次报道的甄别处理显然欠缺专业水准。事后,《每日邮报》仅删除了该则新闻而未做任何表态。笔者认为,从新闻从业人员的角度出发,作为报道者,应当对新闻事实和图片的真实性保持审慎态度和专业水准,守好新闻报道的第一关;作为跟进报道的媒体,切勿盲目跟风,仍旧应当核实新闻线索,避免传播虚假新闻。
二、疯狂传播的“谣言+假照片”
谣言、传闻成为滋生假照片的温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结合人工智能为谣言、传闻配图,伪装成新闻照片进行传播,博取流量,误导受众。2023年3月,一系列所谓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被捕”的“图片新闻”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图1),后证实为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照片。[2]这一事件引发了网络热议,照片真实性成为热点议题。笔者认为,名人效应及其高度还原、逼真的写实画风是虚假照片传播的重要因素。尽管这些AI照片的作者曾表示“照片”是为练习人工智能软件而制作,但这些虚假照片却恰恰填补了当时传闻的画面空白,得到迅速传播。这是一种具有欺诈及潜在危险的行为,主流人工智能生图模型如Dall-e、Midjourney以及Stable Diffusion可以让人能轻松创造“照片”,这些“照片”看起来可能无害,创作者也以“练习人工智能技术”为理由给自己开脱,但这些“照片”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身份盗窃等不法行为,造成恶劣后果。
□ 图1 一组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虚假照片,画面虚构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被捕”。图中白框部分是人工智能生图模型生成的错误细节
人工智能模型基于大量数据喂养,其生成的图片更接近受众所熟悉的画面,但这些图片并非完美无缺,仔细观察能够发现端倪。首先,从整体图片风格来看,许多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照片,尤其是人物照片,大多具有一种特定的画风和光泽,例如人物皮肤看起来比正常情况要光滑,有时甚至呈现塑料感;其次,辨别人物细节,注重观察没有衣物遮盖的部位。大多数人工智能生图模型在关节尤其是手部,有较高概率产生错误,如图1所示,有些手指是扭曲变形的,有些只有四根手指,有些看起来缺少了第一和第二指节;第三,人工智能模型在衣服配饰的光影和三维结构处理上也经常犯错。
三、 一组由网民生成的灾难事件“历史照片”
制作精良的人工智能照片也许还有“篡改”历史的能力。2023年4月,一名网民利用人工智能生图模型Midjourney模仿新闻图片的形式生成了20多张“照片”,并取名为《2001年卡斯卡迪亚9.1级地震和海啸》,伪造了一次大型灾难事件。[3]画面中包含了被地震和海啸摧毁的城市街道和房屋,在救援现场采访的加拿大广播公司著名记者皮特·曼斯布里奇等画面。“照片”的逼真程度和“拍摄”角度的多样性使该组“图片报道”显得颇为专业(图2)。有网民表示,看到这组照片,甚至忘记了自己正在“Reddit”网 (“Reddit”是美国著名社交新闻站点)的人工智能生图板块浏览帖子。
□ 图2 一组由外国网民生成的虚假灾难照片,虚构了“2001年卡斯卡迪亚9.1级地震和海啸”。图中白框部分是人工智能生图模型生成的错误细节
如若不明真相的网民将该帖转发,如此逼真和全面的“新闻图片报道”可能会令受众怀疑自己的记忆是否出了问题,竟然忘记了如此大规模的灾难。有网民就此评论道:“2100年的人们不会知道历史的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尽管如此,我们在这组AI生成的照片中仍能找到人工智能的身影,比如还未渲染完全的汽车下半部分、少了一根手指的右手、没有脸的被救者和以一个非常扭曲的姿势拿着国旗的女子……
四、社交媒体上的AI虚假照片
2024年1月,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不雅照片不断出现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尽管这些照片很快被发现是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图片,发布这些照片的账户也被平台封禁,但该帖发布17小时后,其中一张照片的浏览量仍超过4500万次,造成了恶劣影响。[4]白宫新闻发言人卡里娜·让·皮埃尔表示对此类虚假图像流传“感到担忧”。[5]明星的虚假照片虽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人工智能技术使制作此类假照片的门槛变得更低,只需要键入合适的提示语并不断“修缮”画面细节,便可制作一张足以乱真的假照片,赚足流量。
不只是人类,月球也难逃人工智能的影响。有测试发现,使用三星Galaxy S23 Ultra手机拍摄月球,无论一开始拍摄的图像多么糟糕,甚至翻拍一张经过模糊处理的月球照片,最终总会得到一张看起来不错的照片(图3)。换句话说,三星手机可能提供了一张压根不是本人所拍摄的照片。三星公司承认了使用深度学习算法来提高智能手机拍摄月球照片的质量的行为。[6]
□ 图3 三星Galaxy S23 Ultra手机翻拍经过模糊处理的月亮照片(左)及结果(右)
五、未来,照片都将被人工智能完美修饰?
以上案例中的人工智能都还在我们熟悉和理解的摄影领域里“闹腾”,然而谷歌公司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摄影。谷歌于2023年10月发布了全新智能手机 Pixel 8 和 Pixel 8 Pro,并在摄影和摄像的宣传中特别强调了使用人工智能来编辑并修饰照片,如调整亮度和背景以及移动或删除拍摄主体等。该手机甚至能改变人们在照片中的表情——通过浏览相册,根据现有的人物表情进行混合匹配,将不同照片中的微笑合成到同一张图片中,谷歌称之为“最佳镜头”。[7]
“最佳镜头”的确降低了拍摄“完美”照片的难度和时间成本,或许也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喜好,正如剑桥大学图形和显示专家拉法尔·曼蒂克所言:“人们不想捕捉现实,只想要美丽的图像”,[8]Pixel 8手机推出的这项新功能精准地击中了消费者。但仔细想来,传统摄影因物理限制往往无法在同一张照片中包含不同的时间切片(多重曝光、长时间曝光及后期处理等除外),在这样的前提下,玛格南图片社联合创始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说道:“一张照片是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到一个事实的意义,以及表现这个事实的肉眼可见的形式的严密安排。”由此,他提出了“决定性瞬间”这一长期且深远影响新闻摄影的经典理论。[9]然而人工智能打破了多年来我们对于“决定性瞬间”的理解,使得最终的图像成为多个真实瞬间的糅合,但这个新的“瞬间”并未真正存在过,它只是世俗意义下“完美”的“最佳镜头”,人工智能或许在一个新的维度已经开始改变人们对于“决定性瞬间”的理解。(作者系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讲师、诺丁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记者
编辑:程正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