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逻辑学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20-2-28 22: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8岁男孩质疑语文课本出错


72#
发表于 2020-3-2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美国流感与新冠肺炎
编辑:吴悠

73#
发表于 2020-4-19 20: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北京热不热,是个逻辑问题?


——你永远赢不了那些不懂逻辑的人


引语

有一位微博博主(ID:荣大一姐)发了个小感慨“我觉得今天北京有点热”。

微博全文如下:

我觉得今天北京有点热(不是说热就一点好处也没有。没有给其他地方的热洗地的意思。不是故意忽略北京之前冷和以后还会冷的事实。没有暗示因为热就嫌弃北京。热有热的原因,冷有冷的缘由,认同各有各的合理之处。知道“热”是一种个人感受,但是今天38度。只是自己活动范围内有点热,不包含北京其他地方的感受。不包含家里开空调的感受。不是故意不呆在空调房内,但确实不得不外出。理解天气不可控。不是地域黑或者其他城市的粉。只是单纯表达所在地一公里内因为天气不可控且气温38度有不得不在外面呆着的理由而无法用空调降温所以感觉有点热)。


这段话总结起来是“我觉得北京天气有点热”。
这是一个纯粹个人感知问题,本来不存在任何争议,他人也没有任何资格批评。
但搞笑的一幕发生了:
很多网友模仿现在网络“键盘侠”的“诡辩逻辑”,一个个在后面批评起这则微博来,从这些模仿的留言来看,这时候你就会发现,“键盘侠”的这些攻击不仅“毫无逻辑”,而且“荒谬可笑”。
截至2020416日,该微博下面有近10000条评论,大部分都是模仿网络喷子的表达方式。


这些评论经过归纳整理后,从逻辑学角度可以分成三大类别和25种经典的“诡辩模式”,基本上囊括了现在网络喷子的讲话逻辑,一条条翻阅,无不荒唐至极。
这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没办法跟这些人讲道理。


第一大类别:互渗律

诡辩(巫术)思维在没有客观联系的人、事物之间建立虚假的联系,万物属性随意“互渗”在一起,该定律由列维·布留尔命名。


1、不当对比
诡辩上经常用到的手段,即找一些没有可比性的例子来要求提出意见的人遵照执行,而不是从一般情况考虑。

如:为什么38度你就觉得热了?你看人家骆驼,40度以下还以为在北极。你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2、逻辑滑坡
即从A跳跃到BB跳跃到CC跳跃到D,莫名其妙的逻辑过渡。表面上似乎很专业,实际上完全是胡说八道,毫无重点。

如:(中国)大陆人都是说“我觉得北京今天有点热”,(中国)台湾人才说“我觉得今天北京有点热”,露馅了吧。


3、理中客表演
即觉得两个极端观点的妥协肯定是对的。无论什么观点出来,都要各打一板,表示自己理中客。

如:最近互联网上出现了“我觉得今天北京有点热”的声音,老X也看了天气预报,知道大家因为天气热难免心情烦躁发出一些抱怨,这是群众朴素的感受,我相信说这句话的网友本身并没有恶意。但是老X忍不住啰嗦几句,北京是个有2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南北温度差别非常大……


4、全面才是正确
即认为那些没有全面揭示现象、长篇大论,只关注一点并简短表达问题的人,都是别有用心之徒。

如:你到过北京所有地方吗?你没到过北京所有地方,你就不了解北京,就没有资格评论北京!


5、比坏比烂
指责那些关心自己身边的问题而不太关心其它地区的人。
事实上,一个正常社会,人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生活的地区,表达最多的也是身边事情,因为切身利益所在,这是合理的。相反,不了解其它地区而发表意见,才是一种愚蠢行为。

如:扭腰市39度的时候,你怎么不说扭腰热。

如:北京这个事儿吧,要重视但不要恐慌。真的不是吹,北京在这方面的技术实力是全国最强没有之一。


6、基因谬误
即通过一个事物的出身来判断它的好坏。

如:知道是个人感受还说出来,你38从哪里得知的呢,你亲自去气象部门看了吗,你自己亲自量出来的吗?坐在家里写几个字就想代表北京儿人儿?


7、德克萨斯神枪手
开一枪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搞得自己像个神枪手。先决定了自己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
即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小心地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

如:北京有全世界最多的空调和最便宜的电费,如果北京觉得热,没有地方会不热。


8、个人怀疑
即因为自己不明白,就认为一个事物是假的。

如:你说北京有点热,我怎么感觉不到,我就在北京。躲在家里说外面热,你去亲身体验过吗?都是听说吧,又是你的朋友说,你的同事说,你都没出去有什么资格说?


9、语义模糊
即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

如:为什么你只说北京热?难道宜昌就不热了?XXXXXXXXXXXXXXXX,有点热就是不太热,不太热其实就是不热,你这是带节奏。



第二大类别:夸张律

通过互渗律建立联系之后,诡辩(巫术)会将弱联系夸张成强联系,将弱势力量夸张成强势力量,将小概率事件夸张成大概率事件,将间歇性联系夸张成持续性联系,将次要的原因夸张成第一原因,将局部现象夸张成全体现象。


10、诉诸权威
即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或者权威机构的观点来取代一个正确的论述。
要证明一个观点,只是摘录权威的观点是不够的,事实上权威人物/机构也会犯错误的,不能无条件的假设合理性。

如:一切请以GF通报为准,不传谣,不信谣。不要自己胡乱猜测,北京热不热,不能由你一个人说了算。


11、你行你上(凡事自己解决)
即提出问题、表达不满的人,只能自己解决问题,不要推卸到任何人身上。

如:你觉得热就去北京改变它。你凉爽,你所在的地方就凉爽了!你觉得热就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台空调,为北京制冷,而不是发出这种无病呻吟!


12、戴高帽子
即把他人的小特点放大成社会、历史的大范畴,戴上大大的帽子,好像真的有重大意义。

如:你的博文把质疑你的人描绘成一群杠精,就像唐吉诃德把风车当成怪兽一样,从中获得一点知识分子酸腐的优越感。

13、树立“稻草人”
即歪曲别人的观点,或者建立一个对手根本就没有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

如:作为90后,起初我是尊重您的,但现在不了。关于气温,从来都没有冷热之争,而是高低之争。无论您怎么写、怎么怨、怎么恨,无所谓,未来的主人始终是我们


14、乐队花车(人多就正确)
即试图说明因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这件事情就是对的。

如:北京不热,全微博除了博主没有一个说北京热的,博主在造谣


15、错误归因
即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如:你作为公众人物,公开评论天气,不想想会在社会上造成多大影响吗?

如:老X觉得,你说北京今天热是中国内部的一件事。但一旦被世界环境组织捕捉到。很有可能的是,在未来的风浪中,中国经济,包括那些为了建设北京不遗余力的普通人,都将会为了你这句话埋单。


16、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即提出了一个观点,并受到了别人的批评,试图用“诉诸纯洁”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如:你的日记我没读,读也读不下去!我做为真正的北京人,为你这个伪北京人感到可耻。


17、把过程和结论混淆
即因为别人的论证过程没有像科学报告那样严谨,就认为结论一定不可靠。

如:“今天38度”—这话不对呀,今天从早到晚有24个小时,难道一直都是38度?另外,你说38度就38度?用哪个温度计量的?什么牌子、哪个厂家、有没有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有没有经过计量检定?


18、诉诸自然
即认为一个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必然是可以接受的。

如:我们在北京的都很积极配合脱衣服,你觉得热算什么?热的问题是北京能解决的吗?挂北京算什么?有本事你去射太阳啊?



第三大类别:拟人律

夸张律的深化,拟人律认为某一群因果联系的背后,一定有人在谋划;或者认为,有意识谋划的行动比没有人谋划的行动要优越。拟人律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崇拜伟大人物的伟大工程,或者反过来,怀疑世界到处都是坏蛋的邪恶阴谋。


19、坏人阴谋
即认为好的事物全是我方刻意计划出来的,坏的事物都是坏人策划的,总有坏蛋随时在伤害我。

如:地区的气象是国家机密,建议发布信息之前和有关部门联系,得到允许后再决定发不发。你不要觉得麻烦,这对国家安全有好处。你也不要害怕,心里没鬼害怕什么。


20、非黑即白
即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使用了简单粗暴的二分法,来掩盖其它的可能性。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理性和建设性。

如:建设祖国你不在,带节奏抹黑你第一!


21、揣测动机
诛心之论,即臆想出邪恶动机,加在攻击对象头上

如:我有时候也会觉得热,但我都是偷偷说,你说出来是什么意思,其心可诛!

如:后羿弄掉了九个你还不满足,你有什么阴谋?


22、诉诸情感
即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如:非我北京人,其心必异。老祖宗说的果然没错。北京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给你们,你竟然说热,真是白眼狼。

如:您知道现在国家多难吗,多少西方国家等着抓中国碳排放量的把柄,我们国家为了遏制气候变暖付出了多少努力,您一句北京很热就把大家这么久的努力都抹杀了,国外会越来越排华,已经出现给华人泼硫酸的了,您考虑过海外华人的处境吗?


23、人身攻击
即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或处境等,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

如:太长不看。但以前就发现你屁股歪,想必不是什么好话。


24、诱导性问题
即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诱导来回答。

如:你说温度是38度,你测给我看看!


25、诉诸虚伪
即不正面回应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回复。

如:阴阳怪气的,你说的话没人信。

如:没有说不许批评北京的意思,可是你吃着北京的饭,怎么还有脸说北京不好北京再不好也养活了几千万人,阿京哥哥太不容易了。现在北京38度你嫌热,天气好的时候怎么没见你出来夸呢,长城又没加盖,嫌北京不好你从八达岭游过去啊,不好意思忘了你只是个键盘侠不会游泳……



结语:北京到底热不热?

这虽然只是一个微博留言,其实是网络缩影。
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毫无逻辑的中伤,铺天盖地。
然而,很多人还洋洋自得,认为自己人多声音大,就赢得了胜利。
最后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真理,站在了正义的金字塔尖。

面对这25种荒谬逻辑,很多正常人都不愿意再说话。
最后产生“沉默的螺旋效应”,理性思考者认为时代无可救药,干脆不再关注社会。
长此以往,社会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果,所有人再也看不到正常的人性逻辑,只要说出正常逻辑的人将被围攻,然后被认为是精神病。

批评是社会言论中的正常行为,但这种行为是建立在理性思辨之上。
高质量的辩论,能让一个人正常成长。
否则,如果整体陷入毫无逻辑的狂热荒谬之中,最终带来的是对所有人的伤害。
北京热不热,这只是一个个人感知问题,用温度量一量就知道,它不是一个逻辑学问题,今天它成为一个逻辑学案例,那是社会出了问题。
与”北京热不热“这个话题类似,很多人根本就不具备与某话题的沟通的能力和资格,然而却非要搅和在一起。

回归常识:北京38度,确实有点热。


作者:白格尔
来源:微信公众号:量子学派

编辑:冯梦玉

74#
发表于 2020-4-19 20: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愚蠢是一种道德缺陷,是对正常智力的主动放弃


01
愚蠢是道德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

这是德国神学家迪特里希·朋霍费尔在上个世纪40年代说的名言。

他当时被关押在纳粹德国的监狱里。

因为直接参与了计划刺杀希特勒的活动,朋霍费尔于19433月被拘捕。在被囚禁了2年多后,与194549日被处以绞刑。



他的好友埃伯哈特•贝特格在他遇难后,出版了《狱中书简》,书中整理并收录了朋霍费尔在狱中写给亲友的书信、诗歌和杂感断简。

其中尤以关于愚蠢的章节最为精彩。

朋霍费尔的论述有多完美呢?

这么说吧,我再增加一个字都是画蛇添足之举。

所以,我在这里必须一字不差的完全引用朋霍费尔的文字:

“对于善来说,愚蠢是比恶意更加危险的敌人。你可以抵抗恶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凭借力量来防止它。

恶意总是包含着它自身毁灭的种子,因为它总是使人不舒服,假如不是更糟的话。然而面对愚蠢,根本无法防卫。要反对愚蠢,抵抗和力量都无济于事,愚蠢根本不服从理性。

假如事实与一己的偏见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实,假如那些事实无法否认,那就可以把它们干脆作为例外推开不理。所以同恶棍相比,蠢人总是自鸣得意。而且他很容易变成危险,因为要使他挥拳出击,那是易如反掌的。所以,比起恶意来,愚蠢需要加倍小心地对付。我们不要再三努力同蠢人论理,因为那既无用又危险。

十分肯定的是,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却是蠢人,还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绝非蠢人,作为某些特定环境的产物,我们惊讶地发现了这种情况。

我们得到的印象是:愚蠢是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蠢是在这样一些环境下养成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把自己养成蠢人,或者允许别人把自己弄成蠢人。我们还进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际或孤寂独处的人来,在倾向于或注定要群居或交往的个人或团体当中,愚蠢要普遍得多。

由此看来,愚蠢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它是历史环境对人的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特定的外部因素的一种心理副产品。”

02

愚蠢是后天养成的,而不是先天缺陷


引述完朋霍费尔的原文,可能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依然觉得不好理解。

这就需要我来帮助大家了。

大多数人仅凭直觉都会认为,愚蠢不过是个智商问题,说明这个人不够聪明而已。

然而,朋霍费尔却极其敏锐的指出:

愚蠢是养成的,它不是智力缺陷,而是道德缺陷。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一个人智力超群,但也可能愚蠢无比;一个人智商不高,但并不妨碍其拥有高人一等的智慧。

这种令人费解的事实,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是因为道德的本质,说到底,是一种选择能力。

比如,眼前有一碗饭,你和张三都饿坏了,你是准备一个人吃,还是和张三两个人分享,这两种选择,你选哪一样,就决定了你的道德水准。

再比如,你出国旅游,有个团友随地吐痰,你明明知道随地吐痰不对,但是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所以,你选择支持他,这种选择就是道德问题了。

朋霍费尔说明的,就是这么个意思:

愚蠢就是对自己正常智力的放弃!

你明明可以做一个聪明人,一个智慧的人,可你却偏偏要去做一个愚蠢的人,这种违背智力的低劣选择,就是道德问题了。

03
他们之所以愚蠢,是因为自甘愚蠢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者社交媒体上讨论问题时,往往会发现这种低劣的选择倾向。

在这些讨论中,愚蠢的人并不是在动用自己的智商,而是在放弃自己的智商。

他们很容易被外界的、不当的社会因素所干扰。在这种干扰下,他们甚至连“1+1=2”这样的答案都给不出,他们很容易就会“指鹿为马”,只是因为他习惯不用脑,喜欢用屁股决定脑袋而已。

“指鹿为马”的历史故事,我想大家耳熟能详,就不用我重复讲述了。我借这个故事想说明的是,历史上的“指鹿为马”,是因为大臣们害怕赵高的权势,被威逼而已。

而这里所说的那些“指鹿为马”的蠢人,可不是被威逼的。他们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们自甘愚蠢。

用朋霍费尔的原话,就是蠢人是“自己把自己养成蠢人,或者允许别人把自己弄成蠢人”。

“蠢人”明明有正常的智商,却无法正常运用,明明有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却刻意主动放弃,这不是道德问题,又是什么问题呢?

04
愚蠢的背后是懒惰与懦弱

康德曾经纠正过人们对于“启蒙”的理解。

他说愚昧的人并非“缺乏理性”,而是他们“在无人指导之下就缺乏决心和勇气来运用理性”。

果然,有大智慧的人连说话都基本雷同。

朋霍费尔说蠢人是自甘愚蠢,康德也同样洞见到,愚昧的人,其实也是自甘愚昧。

康德还进一步解释了,愚昧的人之所以无法自我摆脱愚昧,有两个主要的内因:

一个是懒惰,一个是怯懦。

他说,一个懒惰的人会觉得“处于愚昧状态是那么的安逸,自会有人替我操办一切,根本无需去思想。”

而一个人之所以怯懦,是因为“对新事物(未知事物)的恐惧”。

如同《疯狂原始人》里那些认为洞穴外面满是危险的穴居人一样,他们拒绝新事物,恐惧未知世界,从而固步自封,不敢跨出洞穴一步。

康德嘲讽这些愚昧的人说:

“如果有一本书代替他理解,一个精神导师指导他的良知,一个医生评判他的饮食......他们就不需要做任何努力。

只要金钱能够解决的,他们就不需要思想;因为其他人很快就能替他们做这些累人的工作。”

在他们看来,愚昧是安全的,思考是危险的,熟悉意味着安全,未知意味着危险。

除了自身心理上的懒惰和怯懦,来自社会的、历史环境的、他人的外部因素也会导致人们自甘愚蠢。

康德说,那些“以保护人自居”人,会采用一种恐吓的策略,告诉这些愚昧的人,自立行走很危险,但其实智力正常的人都知道:危险实际上并不那么大,因为他们一定会在摔过几次跟头之后最终学会走路。

而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愚昧的力量很强大,他们往往被这些明显很弱智的“恐吓理论”吓住,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疯狂原始人》里的咕噜一家,除了外出寻食,其他时间都老老实实在洞穴里待着,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他们在洞穴里唯一的消遣,就是听老爸“瓜哥”不断讲述洞穴外的世界多么可怕。



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让穴居人对几乎忘记了探索世界的本能。

他们严格执行刻在岩壁上的规矩:“新的是坏的,好奇是坏的,晚上出门是坏的,一句话,好玩的都是坏的”,如果不是世界即将毁灭,他们一辈子也不会有离开洞穴的想法。

久而久之,穴居人习惯了洞穴,如同蠢人习惯了愚蠢,智慧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安全的负担。

束缚住蠢人的,不是别人,就是他们自己。

所以,什么是启蒙?

启蒙不是别人对你的启蒙,而是你自己对自己的启蒙。首要就要有自己运用自己智力的勇气,不要懒惰,也不要怯懦,也不要被吓住。

对于一个有脑子的人来说,思考,从来就没那么可怕,放弃思考、自甘愚蠢才可怕。

05
我们该如何与蠢人相处?

格茨·阿利在《希特勒的受益人》提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他认为德国普通民众配合和协助纳粹,自愿并积极与纳粹合作,是因为这么做对他们自己有益,能给他们带来实惠。而并非如通常的看法,是纳粹德国的逼迫或希特勒的个人魅力。

对这些德国民众来说,拥护希特勒带来的安全感,配合纳粹带来的好处和实惠,才是他们忠诚于纳粹的真正原因。



阿利在《受益人》一书里以翔实的历史资料证明,纳粹政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掠夺了欧洲其他地区,让普通德国民众得到了很大的物质利益。

对于德国民众来说,纳粹政权可以给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和荣耀,这么爽,自己还要脑子干什么?既危险又没用,交给希特勒不是更好?

从某种程度上说,德国普通民众和纳粹政权是这场肮脏抢劫的合伙人,而并非受害者。

如同愚蠢是自甘愚蠢,很多时候,一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直接支配了他的心理模式,因为放弃思考的心理习惯可以给他们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而在这种“纳粹狂热”的氛围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只是少数,朋霍费尔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员。

置身陶醉于“强大的第三帝国”的民众中,朋霍费尔敏锐的观察到:

“一方的力量,需要另一方的愚蠢。

这并不是人天生的智力,遭到了阻碍或破坏。正相反,是力量的高涨已变得如此可怕,它剥夺了人的独立判断,人们放弃了自己评价事物的努力。”

他发现“蠢人常常十分顽固”,尤其不能展开正常的对话,因为这些蠢人的话往往是“一连串标语口号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

这跟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是一样的,跟愚蠢的人对话,就犹如面对一台机器。他们仿佛已经被某种力量控制,面对一切复杂的问题都只知道重复一些套话、大话和空话。

他们似乎交出了自己的意志,对是非对错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应该拥有的判断力。

所以,我们该拿这些愚蠢的人怎么办?

朋霍费尔说,我们意识到,蠢人即不能靠教育来拯救,也别指望用理性论证去说服,那不会有丝毫作用,他们除了需要救赎,别无他法。

要我说,朋霍费尔还是太善良了。

对于蠢人来说,治疗都多余,那反而会加重他们的病情,让好心人反受其害。我们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毅然决然的转身离去,如郭德纲所说,你要正眼瞧他们一眼,都算你输。

临走时,最好潇洒的给他们点个赞,祝他们继续愚蠢下去,因为蠢人已经听不懂理性的话,他们只有尽早掉到现实的坑里,才有可能幡然醒悟,尽快止损。

而你任何企图拯救的行为,都会推迟这个过程,削弱善良的力量,增加愚蠢的资本。


作者:北游
来源:微信公众号:齐亮说

编辑:冯梦玉


75#
发表于 2020-4-27 20: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76#
发表于 2020-5-9 22: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缺乏逻辑的人为什么看不到真相?
原文作者:白格尔
原文来源:量子学派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qFFdGEzBR5sHYhSMHDY5A
01
低维囚徒
柏拉图《理想国》中有一个洞穴比喻,一群囚徒被关在黑暗的洞里,面对一堵石壁,在他们身后有一个火把,火光照过来,他们面前的石壁出现影子,囚徒们以为这就是光的真相。
微信图片_20200509220944.jpg (16.7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直到有一个囚徒转身,看见火把,他顺着火光走出洞穴,看到了太阳,才明白影子是火光照射出来的,而火光的范围远远不如阳光,他终于知道了真正的光是阳光。
这个囚徒再回洞穴,告诉同伴们影子不是光,真正的光在外面,广大无边。囚徒们却嘲笑他,觉得他疯了。
夏虫不可语冰,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受限于五官感受、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认知边界,掌握的知识总是远远少于已存的事物,就是那些少得可怜的知识,也很难说得上是真相。
大部分人都是困在这个世界之内的囚徒,无法看清世界的真相,少部分人窥见真正的光明,也会被别的囚徒耻笑。
有一些人特别喜欢“阴谋论”,既没有能力去举证事实、又没有逻辑进行推理,却简单的将SARS、2019-nCoV归因于“敌对势力”。
只需臆测,从来不用实证去进行检验,所以阴谋论者从来得不到“真相”。其实他们也不在乎真相,他们要的是自己想像出来的“无知”。
无知是低维人的永恒困境,无法消除。囚徒最终能不能得到可靠的真相?为什么很多人会是假相的囚徒?
因为他们被困在一个很低的维度,而且从不怀疑,缺乏逻辑,总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
02
低维真相
我们看到的真相,只是高维真相在低维的投影,是真正的形体的影子而已。
微信图片_20200509220951.jpg (17.6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何为低维真相?
❶一只蜗牛在碗口边缘上不断地循环爬行,它以为只要继续爬,线路总会有终点。蜗牛的知识是一维知识,它不知道直线可以弯曲成圆圈。一维圆圈必须在二维平面上才能看见。
微信图片_20200509220955.jpg (24.2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❷一只七星瓢虫在球面上爬行,它爬得很快,但是它永远也爬不出这个球面。它的知识是二维知识,它不知道平面可以弯曲成球面。二维球面必须在三维空间里才能看见。
微信图片_20200509221001.jpg (13.4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它要靠“飞”进三维空间才能“爬”出二维球面
❸人类超越蜗牛和爬虫,知道世界上有球面和立体,但其实人也无法一次性看见一个完整的二维球面,而是通过不断地旋转立体球,通过侧面的视觉片段叠加、拼接成一个二维球面。实际上我们根本看不见一个完整的球面。同样地,人无法一次性看见任何三维立体。
微信图片_20200509221250.jpg (25.0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作为低维生物,只能看见低维的真相。人类特殊之处,在于他不只是看见二维曲面,还能叠加和拼接二维曲面,组成一个立体。
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三维立体世界,会不会也只是一片投影呢?
03
有限无边的三维宇宙
在广义相对论的宇宙模型中,我们的这个三维宇宙确实是一个四维球的一小块投影,有限而无边。
从古代开始,哲学家就争论宇宙在空间上是否有限,形成了著名的二律背反:
❶正题:宇宙在空间上无限。
❷反题:宇宙在空间上有限。
微信图片_20200509221006.jpg (16.3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这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数学家和几何学家的艰难探索。从欧式平直几何到黎曼弯曲几何,几何学家终于通过“弯曲”、“圆形”,再利用曲率、度规定量化描述弯曲程度,缔造了一个n维的非欧几何,将大小和边界两个概念分离开来。
体积有限的几何形状可能没有边界,例如一维圆圈长度有限,但没有起点和终点;二维球面面积有限,但没有边界。
爱因斯坦创造性地将n维非欧几何应用于宇宙,解释了三维宇宙的有限无边。
微信图片_20200509221015.jpg (13.2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我们生活的宇宙是一个四维球。在这个球内,任何三维生物包括人,无法感知到宇宙整体的弯曲,而是把宇宙当成大致上平直的三维空间。宇宙中的大型天体会局部地扭曲一下三维空间,就像一个球面上有凸凹,但是不影响球面整体的弯曲。
宇宙的体积是有限的,它在膨胀着,将来也许会收缩,但我们永远飞不出这个四维球。人类在宇宙中飞行,与蜗牛在圆圈上爬行、七星瓢虫在二维球面上行走,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只是在一个有限无边的弯曲的循环空间内运动。除非上帝造出了多重宇宙,否则我们是无法探索到宇宙之边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某个人活得足够久,那么他的背部发出的光在经过几百亿年后,会从前面射入他的眼睛,也就是说,他能看见自己的背部。
四维球的性质,绝对不可能想象出来,因为它是一种高维真相,超越了人类的眼睛和想象力,它是人类通过肉眼可见的低维投影,拼接组装出来的真相。
其实,人类的一切文化行为,都是在进行组装拼接,从低维进化到高维。
04
向高维进化
谁拥有更高维的真相,谁就更有力量,进化就是升维。
每进化出一个维度,物种与物种、文明与文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会变成低维和高维之争,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例如,1840年鸦片战争,号称大英帝国、实则小小岛国的英国海军穿过半个地球球面,精准地开到人口4亿的清帝国的门口,而道光皇帝连英国在哪都不清楚。战争开打之后,蒸汽机驱动的英军铁甲舰根本无惧风帆驱动的木船,英军的滑膛炮射程又远高于清军大炮,结果英军在清军射程之外自由射击,打得清军毫无还手之力。
英国凭什么打败庞然大物清帝国?因为它掌握了天体力学,对地球的运动了如指掌;而当时大清的4万万人口,还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平面上。
只有自己主动升维,才能看见高维真相。而在所有力量之中,有一种力量最为根本。
是这种力量,使我们把低维知识拓展成高维知识。
是这种力量,使我们把片段知识连接成闭环知识。
是这种力量,使我们把直接知识延长成间接知识。
是这种力量,使我们把局部知识组合成整体知识。
是这种力量,使我们不再依赖想象而理解事情真相。
它是理性和逻辑。
05
如何升维?
想要获得高维真相只能依靠理性和逻辑,只有数理逻辑能够把片段的低维知识组装拼接成更高维的判断和推理。我们不能依靠感觉,因为感觉本身可以还原成物理化学,正如望远镜和雷达的基础不是眼睛,而是光学和电磁学。数理逻辑可以无限延长我们的眼睛、耳朵。
微信图片_20200509221021.jpg (22.0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上图两个方向的低维知识都是正确的,但是都没有达到可靠性。而当把两者通过几何逻辑组装起来时,就得到了可靠的高维知识。
从低维到高维的逻辑组装有三大法则(数学、几何也要服从):
❶同一律:同一个概念在逻辑推理中内涵和外延不能发生变化。简言之,不要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
什么意思?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量子,这就很麻烦。
微信图片_20200509221027.jpg (53.0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❷不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简言之,不要自相矛盾。
微信图片_20200509221031.jpg (8.2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蚂蚁永远走不出只有一个面的莫比乌斯带,因为它天真地以为凡事都有两面
❸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简言之,总有一个正确结论。
微信图片_20200509221036.jpg (32.0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培根:“只有亲眼见过,才能做判断。”
笛卡尔:“只有逻辑分析过,才能做判断。”
康德:“只有亲眼见过和逻辑分析过,才能做判断。”
休谟:“即使亲眼见过和逻辑分析过,也不能做判断。”
上帝:“gentlemen,你们之中有且只有一个说对了。”
为了清楚理解不矛盾律和排中律,还要加上:
❹对立不是矛盾:人们往往混淆对立和矛盾,但是两者绝对不一样。对立的事物可以共存,甚至互相依赖。而矛盾则不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共存。对立的两个命题可以同时为真,也可以同时为假。矛盾命题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微信图片_20200509221040.jpg (8.0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这是一条下坡路”与“这是一条上坡路”是对立命题,同时为真。它们可以总结成“这是一条斜坡路”。
“这是一条斜坡路”与“这是一条平路”是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一假。
  
逻辑组装与巫术思维是死敌,而巫术也有自己的“逻辑”规律:
❶互渗律:在没有客观联系的人和物之间建立虚假的联系,万物属性随意“互渗”在一起。
❷夸张律:通过互渗律建立联系之后,巫术会将弱联系夸张成强联系,将弱势力量夸张成强势力量,将小概率事件夸张成大概率事件,将次要的原因夸张成第一原因,将局部现象夸张成全体现象。
❸拟人律:夸张律的深化,拟人律认为某一群因果联系的背后,一定有人或神在谋划;或者认为,有意识谋划的行动比没有人谋划的行动要优越。拟人律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崇拜伟大人物和伟大工程,或者反过来,怀疑世界到处都是坏蛋的阴谋。
巫术思维往往沉迷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把不同种类、强度、持续度的联系混淆,因而陷入各种偷换概念和诡辩之中。
巫术是先整体后部分,逻辑是先部分后整体。巫术是360度照射的灯泡,而逻辑则是激光手电,但是最后逻辑能够拼出完整的清晰图像,而巫术只能在昏暗中造出各种怪影。
逻辑是思维的定向爆破技术,是将单个问题从混沌整体中精准切割出来的手术刀。想要得到高维真相,就必须掌握这门基础定向爆破技术。
06
升维创造历史
我们举两个例子,说明逻辑是得到真相的一种手段。逻辑很强的人,有时候通过思想实验就可以推导出真相。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
众所周知,伽利略通过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下落、同时落地证明了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与质量大小无关。但这是伽利略说服别人的实验方法,伽利略自己是如何发现“越重的物体落得越快”的漏洞的?
他是通过逻辑分析。
假设有两个球a、b,重量依次递减,Ma>Mb。按照“越重的物体落得越快”,下落速度Va>Vb。伽利略设想,把a和b绑在一起下落会出现什么结果?
❶由于ab绑在一起,ab的质量增大,因此下落速度Vab>Va>Vb。
❷由于b下落时速度更慢,会拖累a的下落速度,因此Va>Vab>Vb。
同一个前提推出两个不同的答案,这证明,不仅两个答案错了,而且前提也错了。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19世纪末,普朗克不理解为什么原子吸收光能的过程是离散的,他这样解释原子吸收光能:
原子就像一个勺子,光能就是一桶水,勺子装水当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
微信图片_20200509221046.jpg (7.3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微信图片_20200509221050.jpg (5.9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普朗克认为,离散性的根源在于原子是一个一个的,而光仍然是连续的。
26岁的爱因斯坦另有不同看法。实验显示不同的原子吸收的光能份量是相同的,如果光能份量取决于原子,那么不同的原子吸收的能量肯定会不一样。就像不同的勺子装的水份量是不一样的,尽管是一份一份的。
这说明,决定光能份量的原因,不是原子,而是光本身,光本身就是一份一份的。所以不同原子吸收光,其实是不同的勺子装相同的葡萄,一次只能装一个,而且大小相同。
爱因斯坦推出了光电效应方程,轻松地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这个方程并不难写,甚至很简单,它本该属于普朗克。
微信图片_20200509221114.png (1.6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h为普朗克常量,ν为入射光频率,W为逸出功
07
没有真相是完美的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真相,就像没有绝对零度一样。依靠逻辑和理性,也不能保证升维后的真相是绝对完美无缺的。
人的知识不可能做到完美,而是像一条渐近线一样逼近它的虚极值,或者就像物体的速度可以永远逼近光速却永远达不到。
但这是否就说明,不完美的真相就不是真相,不值得相信吗?
其实真相值不值得相信,与纯净水值不值得喝,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不需要100%纯净的水,也造不出完全纯净的水。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纯净、充分纯净,其中杂质不明显损害身体即可。
再强大的数理逻辑也不能保证我们获得完全、彻底的真相。但是,最可怕的是有些人不知道自己获得的是假相,而且迷恋这种假相。
❶盲目相信所带来的迷信和巫术。这是一种包含病菌的毒水,饮鸩止渴只会自取灭亡。
❷当有人提醒他被巫术所迷时,由于思维的惯性不相信提醒者,永远沉迷于巫术之中。
知道自己永远也得不到完美真相,但依然寻求可靠真相。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维逻辑。从自知无知开始,才能建立起对逻辑的信念。
理性和逻辑是我们在宇宙这个暗夜中行走时,唯一可以依靠的灯塔,但在一个娱乐至死饭圈当立的时代,大部分人已经放弃这个灯光,沉沦于自己的非理情绪和惯性囚笼。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这么多的“阴谋论”者,这17年来从来不从科学角度好好研究病毒本身,而是天天臆测于SARS是“敌人的阴谋”。
如果对手真的这么厉害,为什么被2019-nCoV吓得关掉了中美航班,当然,你会马上再臆想出一个“阴谋论”,他们这只是装个样子。
好吧,我也无话可说。
编辑:崔小西
77#
发表于 2020-5-21 20: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编辑:冯梦玉

78#
发表于 2020-5-30 19: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编辑:宋婷
79#
发表于 2020-6-13 22: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编辑:邱亚婷

80#
发表于 2020-6-17 20: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编辑:刘佳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