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语言的语用案例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3-1-26 19: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中国 -  
发表日期 2013年 1月 24日 - 更新日期 2013年 1月 24日

2012央视新闻联播最常使用的10大成语榜单揭晓
中国央视大楼





作者 北京特约记者 周西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和中国广播电视年鉴,联合发布了2012媒体关注度10大榜单,其中包括10大新闻热点等19类媒体最关注榜单。与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直接相关的榜单共有5类。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其中,《新闻联播》最常使用的10大成语榜单中,〝继往开来〞和〝坚持不懈〞首次进入榜单,而〝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前所未有〞、〝长治久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来之不易〞和〝丰富多彩〞等成语继续位列10大成语榜单。



网友九州欢乐转载的文章说,榜单引来网民的关注和围观,有网友用〝胡说八道〞来为《新闻联播》作注解。也有网友列出了一份自创的10大成语榜单,包括弄虚作假、恬不知耻、指鹿为马、粉饰太平、丑态百出等。网友张建中:〝官媒新年献词不也讲了嘛:要努力说实话。 以前没说过实话,所以在新的‘继往开来’当中要说‘实话’。这透露出好些(好多)信息。〞
张建中举例说,近日富士康员工上街抗议的事情,官媒根本不报道,但对于退休金上涨100元钱的事情,官媒则全力报道,大肆忽悠,虽然这100元根本抵不上物价的上涨。此外,因拒绝转载《环球时报》社评而备受关注的《新京报》社长戴自更,近日荣获金长城传媒奖2012中国传媒年度影响力人物。
据网友川人引述《发展论坛》的报道,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十所内地顶级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传媒2012年会,上周在海南三亚举行。年会发布的媒体品牌指数总排行榜中,《新京报》虽然位列第四,但却名列全国纸媒的榜首。与此同时,现年49岁的社长戴自更则荣获2012中国传媒年度影响力人物的荣誉,其获奖评语是,有风骨者,才会真正有影响力!
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30124-2012%E5%A4%AE%E8%A7%86%E6%96%B0%E9%97%BB%E8%81%94%E6%92%AD%E6%9C%80%E5%B8%B8%E4%BD%BF%E7%94%A8%E7%9A%8410%E5%A4%A7%E6%88%90%E8%AF%AD%E6%A6%9C%E5%8D%95%E6%8F%AD%E6%99%93




72#
发表于 2013-1-28 10: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IBTimes中文网官微
【习近平讲话风格剖析:喜用俗语,善于穿插毛泽东诗词】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在过去的两个多月中展示了更为强烈的个人风格。就在当选总书记不久之后的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的讲话中亦随处可见即兴讲话的痕迹,口语和语气词的出现频率明显多于他的前任胡锦涛。http://t.cn/zYA5ddc



| 轉發(5) | 評論(2)
13分鐘前來自享拍微博通


73#
发表于 2013-1-28 18: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拨乱反正”的简体字表(至“巩”),顺便说说如何看待简化字(代前言)——纪念简化字方案颁布57周年 (2013-01-28 14:25:01) 转载

标签: 杂谈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标志着新中国的简化字运动拉开大幕。57年过去了,简化字的功过是非仍然聚讼不休。我个人向来是简化字的支持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两千多个简化字(不重复计算同偏旁部首简化大约有500多个)都一定就是最合理的、或者就都一定经得起推敲。然而,是也好,非也好,我的意见很简单:批评简化字,就应该先了解简化字。而现在大众舆论中(尤其是网络上)批评乃至全盘否定简化字的论调,却基本上都只能暴露出批评者自己对汉字渊源、发展、演化的无知和偏见。这样一些人大喊什么“简体字割裂传统文化”,坚持使用所谓“正体”(还经常用错……),实在是滑稽(当然也有些很有文化的同学喜欢用繁体,那属于个人爱好,不在此列)。

最无知的一群低端批评者,其批评完全是望文生义的附会。例如说什么“爱无心”。他们并不知道在繁体“愛”中的“心”其实是声旁结构的一部分,并不表义。《说文解字》解“愛”:“行皃。从夊聲”,皃=貌。也就是说这个字的本义是行走状,怎样的行走呢?看它的义旁“夊”(sui1),说文解为:“行遲曳夊夊”,也就是慢慢走的意思(后来被“绥绥”替代了。《诗经》:有狐绥绥,即此义)。因为留恋不舍,所以慢慢走,这就是愛从夊旁的原因——愛的原始义是舍不得、不愿意给人,谥法:“吝于赐与曰爱”。是一种占有欲。后来引申出爱情、爱恋的意思。所以说“爱情总是自私的”这话相当精确,改成“爱本是自私的”就更精确了。扯远了……总之,简化字“爱”简化了“愛”声旁的一部分,将“心”简化为一横,然后又和原来的义旁“夊”拼成一个“友”字,反而贴近了“爱”的引申义(友爱),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创造。当然,无论你认为它简化的对也好、错也好,功罪都算不到新中国头上,因为这个简化“爱”字在元代刻本里就已经出现了。而最初则有可能是行书楷化:(宋:蔡襄,《远蒙帖》)

高段一些的批评者则抓住简化字一些“副作用”。比如,他们认为简化字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字简化为同一个字,会引起歧义。“后”与“後”是最常举的例子。然则这种批评,其实并不公平。因为简化字方案的这类合并,基本有历史文献依据,是将古代本来就可以互相假借的两个字合并。以“后”“後”为例。《礼记》:“知止而后定”。这里的“后”就是假“后”为“後”的用法。而在考古出土的日常文书中,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这种用例颇多。可见汉时人早就在这么用了。再如“谷”“榖”也是常常被批评的一组合并字。但诗经“習習谷風”一句中就是假“谷”为“榖”,所谓“谷之言穀。穀,生也。生長之風也”。汉字尤其在早期,同声字、音近字互训是常见现象,见诸经典、见诸日常使用。“后後”“谷榖”应该还算不太流行的。像“冲衝”“伙夥”之类,近世以来其通用早就相当普遍了。其次,多字合并虽然增加了一字多语素的情况,但汉语这种情况本来就很多,原因也很多。例如“白”字,它表颜色的义项是原有的,表“徒劳”(如:白忙、白开心)的义项却是清朝时来自满语(baibi);再如“站”字,它表示立的义项是原有的,表station的义项却是来自蒙古语(jam),宋之前只有“驿”而没有“站”,蒙古人呼“驿站”为jam,以“站”字表之。这些一字多语素在使用中一般并不会造成什么混淆。而为这“副作用”所害的往往恰是那些第一类低端批评者……故作聪明的把“皇后”写成“皇後”、把“山谷”写成“山榖”的那些装逼犯。在日常使用中,因为都用简化字,是不会有这种副作用发生的。

更高段的批评者则确实抓住了简化字一些为了简化而简化的地方。例如:他们批评万能部首“又”。“對”“鳯”“鷄”“勧”“権”“漢”“樹”这些字的部首本来不同,统统都无厘头的用一个“又”代替,成何体统呢?这种批评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但以此怒斥新中国汉字简化方案则也不公平。首先,万能部首现象是汉字发展早已有之的现象。以隶变为例,现在很多字中都有的部首“大”字,就是篆书向隶书演变过程中,隶书造出来的一个万能部首: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85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本)

我们看到,在直承古文的篆书中,“奕”中之“大”确实是大字,而“奂”中之“大”其实是合起的两只手;“樊”中之“大”是分开的两只手;“奠”中之“大”则是桌几(供桌)之形;“莫”中之“大”则是草木之形。很显然隶变的结果使得这些字的表意、象形部分全部或部分的被破坏掉了,死忠“正体字”的人面对此情此景又情何以堪?总不至于还要高呼废隶书、复篆文吧?——历史上颇有一些腐儒是这样批评隶变的,当然他们的批评在历史的长河中连泡都冒不出几个。

隶变中的万能部首“大”,是造隶书的人图省事的结果。而简化字的万能部首“又”,也是历代人民图省事的创造:

“对”“劝”“权”字见于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
“凤”“鸡”字见于清初刊本《目莲记弹词》《金瓶梅奇书》等
“汉”字最早,汉代草书就有。
大约只有“树”字是上世纪上半叶的创造。

一言以蔽之:懒人,只有懒人,才是文化的创造者……

而且,在有些事例下,这类批评者只许古人放火、不许共党点灯的逻辑也忒霸道了些。比如“华”字。某些人伤心欲绝骂道:你连“華夏”的“華”都要简化?背叛民族啊!你知道“華”是什么意思嘛?是象形字啊,是一棵开满花的树啊,是美丽啊、是繁茂啊、是祖先对灿烂文明的自豪啊、是对后世子孙繁盛的期许啊!数典忘祖啊你们!……………………歇会儿吧。“華”就是“花”。魏晋之前就没有这个“花”字,统统用“華”(现在成语“春华秋实”还保留这个义项)。它的甲骨文确实是一棵开花的树。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古人嫌写的太麻烦,保留了表草木的草字头,下面换成了声旁“化”,造了个形声字“花”出来。后来“花”字大行其道,在用于花朵这个本义时反而成了正字。“華”字只在“華夏”“華丽”这些引申义中使用。哦,你古代人用声旁“化”造“花”字允许,现代人就不能用完全同样的方法对“华”字做同样的改造吗?(保留表树木义的十字底,上面用同一个字“化”作为声旁)



最高段的批评者具备足够的文字字源和流变知识。也因此,他们使用的是因果律武器,即批评简化字破坏“构字逻辑”。比如“双雙”“只隻”这两组简化字。《说文》:“隻,鳥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二隹曰雙”。“隹”是个象形字,从鸟的形状演化而来,本意是短尾巴的鸟。繁体“進”也从“隹”,是用为声旁(上古两字音近)。低端简体字批评者的顺口溜里有一句“进不是越来越佳而是往井里走”,是把“隹”字和“佳”字看混了……所以低端简体字批评者基本都属于语文老师死得早,若不是适当简化了字,以他们的智识水平当文盲的概率最高。简体字都学不好却鼓吹繁体,这正是新中国以简化字普及了庶民教育、大幅度提高了全民识字率所带来的最奇葩的一个副作用。

“又”字也是象形,即右手(最早的“右”写作“又”,右手形;“左”写成“𠂇”,左手形)。“雙”“隻”都是会意字,一只手抓一只鸟就是“隻”,抓俩鸟就是“雙”。

批评者说了:你看看,本来“雙”“隻”这俩字逻辑关系这么清楚,被简化成“双”和“只”后,谁还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从文化流传及文字字源研究的角度,这种分析当然有道理也很有意思,老爷我就经常追溯一字象形、会意之源以显示渊博。然而,文字归根到底是工具、是为了使用的。在现代汉语中,“隻”的意思已经主要用来作为量词,可以有“一只”也可以有“多只”,而不强调其单的本义。它和“雙”之间已经没有了严密的逻辑关系。更何况,“隹”在隶变以后,象形的色彩已经极淡了,谁现在若是盯着“隹”字看能看出一只鸟来,我得佩服他(类似的还有“馬”,并不比简体“马”更容易看出一匹马来)。这种情况下,即使从识字的角度,让人从持一鸟还是持两鸟去理解这两个字,比之直接认识记忆“只”“双”这两个相当易写的简化字,都没什么优势。何况,“双”这个简化字造的是很不错的,去掉了两只鸟,却增了一只手。两只鸟是“双”,两只手就不是“双”了嘛?

综上所述,从最低端的语死早批评者,到最高端的因果律批评者,对于他们对简化字的种种批评加以分析之后,反而会让我们感到新中国简化字方案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除了强有力的政权保证了推行力度之外,还因为它实际上是符合汉字演变、改造的基本规律的。几乎所有简体字的创造,我们都可以在汉字千年的演化史上找到范例(而且绝非孤例),无论是多字合并(上宗同音假借、互训)、声旁替代(上宗会意->形声的变革),甚至万能部首(上宗隶变、行书楷化),皆有迹可循。当然,还是要强调:符合规律并不意味着每个个案都处置得当。现行简化字方案中确实有一些个例不那么合适(例如另一个万能部首“云”,在“坛”字中作为声旁的使用就不好,因为音并不近。不过这个字也不是新中国造的,而是民国1935年简化字表中就有的),但在简化字已经推行半个世纪,这一批简体字基本已经为十几亿人民掌握的情况下,再去对这些个例进行反调整的成本显然过高,而因为这些不尽合理的个例存在就全盘否定简化字方案,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蠢事。

关于如何了解简体字的渊源,可以推荐两本书:语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简化字溯源》,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简化字源》。


以上可以算是前言…………

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统计一下那些简体比繁体出现的更早,甚至简体反而是本字,繁体是后人叠床架屋的繁化的字。近年来简繁之争甚嚣尘上之时,我就想做这项工作。按汉语拼音为序,以上述两本书为纲,陆续做了一些,但要把500多个字中这类字全部列出来,工作量还是很大的,所以断断续续的只总结到了“巩”字而已。今后有时间再慢慢的做吧。这类字我给它们起了个总名:“拨乱反正”的简体字。

收字的原则:(1)简体字形出现在繁体字形之前,而且繁体字形与简体的本字之间有可考的衍生关系(如“雲”是从“云”繁化而来);或者(2)简体字和繁体字两字均有,但相关义项实际上是从简体字的义项引申出来的,因此简体字方为本字(如“才”和“纔”,详下)。除此之外,即使是简体字形出现的早,但它与繁体字形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字,只是后人用简体字形去训繁体字形的,一律不算(如后、後。“后”字甲骨文就有了,比“後”早,但它的本义不是先后之后,只是有时会被假借用之,“後”也不是从“后”造出来的。这样的情况我都不认为简体字将两字合并属于“拨乱反正”)。有个别字即使用上述原则也很难辨别(如“虫蟲”),我们作为特例列入供参考。

“拨乱反正”的简体字表(暂至“巩”)

表(錶):古代无“錶”字,也不将计时器或其它测量仪器称为表。西式钟表传入中国后为啥管它叫“表”,咱也没搞明白,但是这以后才造出了“錶”字。康熙字典里都还没有,最早是民国时期的《辞海》里收入。所以这个繁体字反而是个晚近的新造字。

布(佈):“佈”,是北宋时的韵书中才出现的,《广韵》:“佈,遍也”。“布”仍然是表达这个义项的通用字,所以“佈”只能算个异体字。(用简转繁工具一般都不会转成这个字,所以凡是大书“分佈”“佈满”的繁体字爱好者基本都是装逼,属于最低端的语死早型)

才(纔):这组字以其常用以及简繁体之间笔画数的超级悬殊而著称于世,也是简体字支持者嘲笑“正体字”的常举字例之一(另外比较有名的还有“欎”)。我当年头次看到“纔”这个繁体的时候就困惑不解,因为“才怎么样”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表达法,古人是得有多二逼才能把这么常用的字写成一团黑疙瘩?后来有点文化查了《说文》才知道,古人显然不这么二逼。《说文》对“才”的解释是:艸(即:草)木之初也。随后引申出了当副词用、表凡始之义的用法。所以根本就应该写成“才”。“纔”字在《说文》中也有,解释是:帛雀頭色”或“微黑色”,意思上并不搭边。《说文》又训:“纔,浅也”。因为“纔”是微黑,所以被引申为“浅”,可能进一步被引申出“仅至”之义。清朝人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称:“《说文》作才……今人借纔”。据此,“纔”是被用来作为“才”的假借字的,“才”才是本字。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事实上,表达“仅仅”的cai音字到底有没有本字,这很难说。仅从魏晋以前的资料看,被用来假借这个意思的字不止“才”、“纔”,还有“裁”和“财”。如:《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裁什二三”、《汉书.李广利传》“士财有数千”、《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干宝《晋纪》“众才七千”、《汉书.晁错传》“远县纔至则胡又已去”。这些例子中的裁财才纔全部都是用来假借的。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结论:“才”不应该算“纔”的简化字,而是与“纔”平起平坐的假借字,简体字方案在诸多假借字中选取最好写的一个,无可厚非。

虫(蟲)——特例:甲骨文和金文里都只有“虫”字没有“蟲”字。三虫叠加的“蟲”要到小篆里才有。但是,根据《说文》,虫和蟲其实是两个字。“虫”的发音是许伟切,近似于hui,有两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蝮蛇的意思,后来发展出了一个更复杂的字“虺”,就读这个音;第二个义项就了不起,叫做“物之微細,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虫爲象。凡虫之屬皆从虫”。也就是说,各种微小动物都可以叫“虫”,这个范围可比今天所谓的“昆虫”或“虫子”要大多了。所以后来有人管蛇叫长虫、管老虎叫大虫,盖不失“虫”之本义也。而“蟲”的发音是直中切,即今读chong2。中国最早的字典《尔雅》有解释:“有足谓之蟲,无足谓之豸”。这样看,“蟲”的义项要窄得多,指的就是有足的微小动物,大致也就是各种虫子。这样看来,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昆虫、虫子这个义项上,“蟲”是本字。但是段玉裁注却又说:“古虫、蟲不分,以虫谐声之字,多省作虫,如融、赨,是也”。融、赨(发音tong)从声旁看都应该从“蟲”,但实际上从古到今都只写一个“虫”,段玉裁的“古虫蟲不分”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所以,结论就是:“蟲”是基于“虫”而造出的一个字,而在它被造出来之后,古人也还是经常用“虫”代“蟲”,尤其是在构字的时候。

出(齣):这个繁体字是一个非常晚近才产生的、义项也非常窄的字,它专指传奇、戏剧中的一回或一场戏。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出戏”的那个量词。我估计对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繁体字训练的人来说,都不知道有这个字,而且在简体字方案中被“出”取代了,不过你敲个“一出戏”,然后用Word的简繁转换试一下就知道了。这个繁体字大概算是酸臭文人叠床架屋造字的典型。纪昀(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提到了它的来源:“传奇以一折为一齣。古无是字,始见吴任臣《字汇补》,注曰读尺。相沿已久,遂不能废”。吴任臣是何许人也?清朝康熙时候的。可见该字诞生之晚。那么在这之前,是不是“一出戏”这种说法就没有字可表达呢?非也。宋、明时期的传奇刊本中,在说到第几出的时候,用的就是“出”字!你说这吴任臣是不是有病……

从(従):这又是个非常常用的字。我们看甲骨文是怎么写的:。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甭管朝向那边,这不就是“从”么?可见简体“从”字才是本字。至于繁化的“従”字,比较接近的字体是在金文中出现的。

达(逹):《说文》以“逹”为本字,同时注解:“达,達或从大”,也即收录了“达”这个字,但认为它是“逹”的异体字。历代字书基本都是这个观点。其实这是文字史上千年冤案之一。我们看这个字的发展:
在甲骨文中,有一种写法的右半部分明就是简简单单一个“大”。“达”才是本字,而繁化成“逹”也是金文中的事。

电(電):越是那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其最初的造字法绝对是简单的。如繁体“電”这种会意式的复杂构字法,基本一看就可以断定是后世叠床架屋的累赘。甲骨文中似乎没有“电”字。但是实际上有,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的“申”字就是,即:。《说文》:“申,神也”“申,電也”。“申”是“神”的本字,它在甲骨文中的造型很明显就是闪电的形状,因此它其实也就是“电”字。从闪电这种古人看来神异现象引申出了“神”的义项。金文中出现了“電”字,是在甲骨文“申”(或“电”)的字形上加了个雨字头,以会意。因此“电”方是本字。

复(復、複):将多字简化为一个字,容易造成混淆,是反简体字者的主要攻击点之一。但就这一组字而言,这种攻击便无理可讲。因为老祖宗造字的时候,復、本就来自一个字:“复”,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复”字的意思是“行故道也”(《说文》)。所以“復”完全是它的衍生字(加了个表示“行”的双人旁会意),而“”的意思是“重衣也”(夹衣,有里子的衣服),后来引申出了“重复”的义项。如果说最早的本义“重衣也”还有新造个衣补旁的字区分一下的话,当它的本义已经消亡,而只留下“重复”的引申义时,就完全应该回归本字“复”了。因为从“行故道也”也完全可以引申出重复的意思。

个(箇、個):繁体字现在是以“個”为正,但该字其实是三个字兴中最晚出现的。《说文》:“箇,竹枚也。从竹固聲”,也就是说“箇”是竹一枚的意思。汉语最早并无量词,量词往往都是从这些表示数量单位的字演变过来的。例如“隻”本义鸟一只,引申为“一只鸟”。“箇”也是从竹一枚逐渐引申为量词(一箇竹)。那么“个”呢?它也可以作竹一枚讲,如《史记货殖列传》“竹竿萬个”,就用“个”为竹子的量词。《康熙字典》认为:“‘個’爲後人增加。从个、箇爲正”。这么看来,似乎“箇”才是本字。但是,我们看到,虽然《说文》无此“个”字,但是先秦经典中却大量存在:《左传》“齊公孫竈卒。晏子曰:又弱一个焉”,这里的“个”作“一人”解,近似于量词用法。。《周礼》“廟門容大扃七个”这里的“个”是“物数”之意,即用于数物的量词。由此可见,即使在做“竹一枚”的狭义时“个”“箇”难分其正,但作为量词讲,“个”在先秦时就有更宽广的应用,可用以数人、也可用以数物,这比“箇”可要正本清源的多了。而无论如何说,现在的所谓正体“個”,其实是“个”的俗字:郑玄《礼仪注》:“俗呼个爲個”。放着好记好认历史悠久的“个”字不用非要写成“個”,其实是喊着“传统文化”写了个大大的俗字。

巩(鞏):古人叠床架屋繁化的又一典型。金文中有“巩”字,右半部如人跪坐伸双手抱持左半部的“工”状物品。而“巩”的本义正是“抱也”。小篆就给它加了个“革”字底,不知何解。也许是抱持完了要再用皮革捆个结实?但总之,“巩”才是本字,“鞏”乃后造。

(未完 待续)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05bff010168zq.html

74#
发表于 2013-1-29 10: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算术本
【中国有意思的几个词之“吃”】钱缺叫“吃紧”;感情嫉妒叫“吃醋”;聚会叫“吃饭”;受不了叫“吃不消”;上班叫“混吃”;摆资格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沾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受欢迎叫“吃香”;搞特殊叫“吃小灶”;不顾别人叫“吃独食”:受伤害叫“吃亏”;没把握叫“吃不准”


| 轉發(1)| 收藏| 評論
1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75#
发表于 2013-1-31 23: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朝日君怎样创作晚安哦呀苏咪2013-01-30 12:17:43  浏览量:2985
  评论(0

字号:T T


摘要:晚安帖的发布始于2012年5月底,由负责指导团队发微博的编辑创作。他自幼学习书法,上学时课本上基本写满了字。而平时,只要手头有纸和笔,他都会不自觉地写起来。最初的晚安帖为轻松幽默的中日双语的日本谚语,如“娶了懒媳妇,穷了一辈子”,基本以展示硬笔书法为主。后来,帖子才渐渐发展为与时事结合并且加上汉语拼音的风格。


朝日新闻中文网主编野岛刚,经常跟员工开玩笑,编辑们称其为“刚哥”。(受访者供图)

朝日新闻中文网官方微博的晚安帖大多是手书的时政谜语,既传神又形象。

  “朝日君”来了。


2012527日,“连日本鬼子来了都没好意思说这块土地是天皇的”,这条微博让朝日新闻中文网官微迅速走红,再加上“鬼子可以转一下么”的自嘲,更是带来近七万的转发量,并一下增加了三万多粉丝。

  此前一个月,日本朝日新闻社开设中文版新闻网站“朝日新闻中文网”,并将编辑部设在东京。其中,微博团队由主编野岛刚带领,共有三名日本人、两名中国人。野岛刚中文流利,性格随和,“不严肃,在日本人中比较少见”,经常跟员工开玩笑,编辑们称其为“刚哥”。

  中国网民亲切地称他们为“朝日君”。《一个》副主编 @青年小饭称自己是朝日君的“铁粉”。

  卖萌不可耻

  他们爱调侃。日本演员矢野浩二来中国参演电视剧《盛宴》,扮演一名地下党员,发了一张依偎在女八路怀里的照片。他们“怒斥”矢野,“部分鬼子干部,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吸引,辜负了组织的信任与培养”;他们还“爆料”自己的主编“刚哥”,说他是个怕老婆的主儿。

  他们聪明,会“入乡随俗”。2012519日,时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郭伯雄临时取消原定于524日访问日本的行程。当天,朝日新闻中文网发布该消息时被审核,之后修改了关键词,称“中国的那个谁临时取消了原定于24日访问日本的行程”。

  他们“纠结”于日本频繁换首相,称“我们又双叒叕换首相了”。截至发稿前,该条微博在新浪的转发量已达33614次。

  他们还与微博上人气颇高的日本女星苍井空互动。苍井空在微博发了张来华吃西瓜的照片,并感叹“很便宜,我来中国绝对买西瓜”。有人回“这下知道日本人进村为何喜欢抢西瓜了”,朝日君则回复称“最喜欢的不是抓老母鸡么?”

  但在之前,朝日君的风格并不是这样。


2011311日,日本大地震后,朝日新闻决定利用微博向中国民众传递信息。那时,他们还叫“新鲜日本官方微博”。尽管粉丝数目有所增加,大部分微博的转发与评论量却都是个位数。

  对于中国读者想要阅读什么样的新闻,朝日新闻并没有充分的数据进行衡量。同时,鉴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与日本人有所不同,如何竭力抓住读者的需要,成了朝日新闻中文网尤为重要的事。


2012年,随着更多国际媒体的中文网进入了中国,如纽约时报中文网、IBTimes中文网等,朝日新闻中文网也在当年的4月正式上线。“新鲜日本官方微博”易名为“朝日新闻社官方微博”,继续进行常规新闻发布。但风格还是比较“呆板”,应者依旧寥寥。期间除了关于日本美少女组合NMB48801条的转发量外,其他常规微博的平均转发量不足5次。

  为了使朝日微博“更加生动、人性”,“同时吸引人气”,一名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编辑开始指导整个微博团队编辑微博。2012515日,朝日新闻中文网发了第一条新闻以外的微博:“咪那桑,哦哈哟!大家早上好!东京正在下雨,但空气质量还不错,你们那儿如何?”这条微博得到逾30的评论,较之前得到的反馈有大幅度上升。

  此后,朝日君的卖萌便一发不可收。有粉丝建议其微博头像应该采用跟其报头一致的欧阳询手迹,他们回复称,“不好意思这位先生,我们走时尚路线的。”

  除了“时尚”,他们还乐于社交,广发交友帖。从南方报业集团旗下诸报刊杂志到《环球时报》,一一被他们@.他们还会引用菲茨杰拉德的名言“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第一流智力,就看他能否同时持有两种相反观点而仍能保留住行动能力”,请《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指教”。

  风格的转变使得微博的关注者以“超出预想的速度快速增加”。目前,其在新浪和腾讯两个微博的粉丝总量已经超过了100万。

  晚安·哦呀苏咪

  每晚,朝日君以一条“晚安·哦呀苏咪”的帖子总结当日微博世界里的热点。“哦呀苏咪”在日语里为“晚安”之意。每一条晚安帖都是手书的时政谜语,既传神又象形,谜底深邃且幽默。


20121224日凌晨,他们向中国网友道晚安,写了“北、南”二字。其中,“北”字的中间加了八竖,“南”字部首“十”换成了“中”。网友纷纷表示没看懂。@参考消息解读为“北方暖气片,南方电阻丝”,而朝日君的本意则是“北方开暖气,南方开空调。”

  这一天,中国普遍降温,北方下降8-18°C,而南方则是大范围阴雨天气。尽管北方气温更低,但没有暖气的南方更加湿冷难熬。

  晚安帖的发布始于20125月底,由负责指导团队发微博的编辑创作。他自幼学习书法,上学时课本上基本写满了字。而平时,只要手头有纸和笔,他都会不自觉地写起来。最初的晚安帖为轻松幽默的中日双语的日本谚语,如“娶了懒媳妇,穷了一辈子”,基本以展示硬笔书法为主。后来,帖子才渐渐发展为与时事结合并且加上汉语拼音的风格。

  除了发晚安帖,他还负责一些比较自由的评论转发。前面提到的“鬼子可以转一下么”、“我们又双叒叕换首相了”等微博,以及调侃矢野浩二和苍井空等,都出自他的手笔。

  评论转发既要轻松幽默又不能显得轻浮,分寸比较难掌握。有时卖萌过了头,主编野岛刚也会提醒这是朝日新闻的官方微博,“要有足够的紧张感”。偶尔,野岛主编也会亲自回复网友的评论。

  晚安帖的素材一般来自中国微博世界里当天最热的新闻事件,选题“更愿意选择比较硬的社会或政治新闻。”


2012127日,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赴外地考察,首站选择了深圳。当晚,朝日君的晚安帖为“习近平”。其中,整个“习”字和“近”字部首部分的“点”被加粗,构成了一个“小”字,与后面同被加粗的“平”相应。


128日的晚安帖再次夸习近平,是个巧妙的双关:“習敬平”。


129日,晚安帖第三次提到习近平:平易见人。习近平在南巡过程中未封路,也没有警卫层层包围,有网友称其车队夹杂社会车辆并上传照片至微博。网友对领导人的举动纷纷表示赞赏。

  朝日君将汉字的拆分与重组玩得游刃有余。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央视进行了“你幸福吗?”系列调查,街头采访忍俊不禁的一些回复在网络热传。这么好玩的问答,朝日君当然不会错过。2012104日的晚安帖为缺了各个部件的“幸福”。没土、没¥、没田,只剩一件衣服和一张嘴。你,幸福吗?

  去年10月,河南平坟运动被媒体披露后引发了极大争议。朝日君的晚安帖为“祖坟”二字。但是,两个汉字的头都没了,似有一部推土机开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论象形还是字义,都恰到好处地吻合了“平坟”。

  面对如此卖萌,网友惊呼其汉语功底的同时,也会调侃下他们,称“太君,你滴良心大大滴坏了。”

  除了拆分重组汉字和双关,“象形”是他们的另一个玩法。20121125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下达起飞指令的动作“航母style”掀起网络模仿热。晚安帖也来凑热闹:“走你”。汉字姿态跟“航母style”完全吻合。“走你”源于北京话,大意为“走一个”。该帖有近7000的转发量。

  《新周刊》执行总编 @封新城如此惊叹他们的创意:“会玩微博,更会玩汉字。关于汉字,我们应该在他们面前汗颜吧?”网友“和菜头”赞其“不愧是萌国呀,朝日君。”

  不过,晚安帖的选材也“不排斥比较软的娱乐或其他新闻”,也偶见轻松的调皮,如将李安导演的大热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e)改为“life is pì”;在20121221日“世界末日”那天给玛雅人差评,称其信用为0;“元芳体”在微博传得火热的时候,他们“热烈庆祝元芳咨询公司挂牌成立”。

  对于中日关系的紧张,晚安帖表现的则是幽默的自嘲。2012819日,周日,中国部分城市进行了保钓游行并高喊“抵制日货”的口号。当晚朝日君的晚安帖是“星期日”三个字,三个汉字中涉及“日”的部分都被打上叉。

  那些“或被削弱的声音”

  有时,灵感也会乍现。2012928日,晚安帖编辑跟朋友吃完晚饭正在回家的地铁上。同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薄熙来党籍、公职。而在之前的8月,薄妻薄谷开来已因故意杀人罪在合肥被判处死缓。在晃荡的车厢里,他突然来了灵感,拿出纸笔,中途下了车,在站台写下了当日的晚安帖:子瓜。网友惊呼其“对中国研究比大多数中国人还明白”。

  除了书法,画画也不在话下。去年111日的晚安帖是一幅画,上方是一戴红袖章的小人,中间写有“Beijing 2012”,最下方附有七个奥运环。为“保卫十八大胜利召开”,北京街头出现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志愿者”。巧合的是,1115日,新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竟然也是七名,神奇地呼应了晚安帖的七环。

  对于被中国官方媒体忽略的新闻,他们也毫不怠慢。20121214日,河南省光山县陈棚村完全小学22名学生被一男子持刀砍伤,同一天,美国康涅狄格小学发生校园枪击案,造成包括20名儿童在内的28人死亡。《新闻联播》就美校园枪击案发了头条,对光山被砍伤的儿童却选择失声。当日晚安帖下面为“光”,上面是个倒置的“山”,“光山”二字合二为一又巧妙地组成一个“腚”的形状。网友解读为“光山想捂屁股没捂住。”

  这并非朝日新闻第一次关注中国儿童。20121116日,贵州毕节五名留守儿童在垃圾箱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1118日的晚安帖内容为“垃圾箱”三个字,其中“圾”的“人”部分用红色标出:小小的人蜷缩在那里,伴随的是血一般的红色。

  朝日君几乎见证了2012年中国的每起天灾人祸,晚安帖让网民听到了那些“或被削弱的声音。”平安夜,江西贵溪幼儿园班车侧翻坠入水塘,114-6岁儿童的鲜活生命就此陨落。次日的晚安帖为11名罹难儿童送上了哀悼:列出每名儿童的年龄,每个年龄上方附有一个天使头上的光环。

  尽管部分晚安帖遭删除,但是整体而言,这些帖子还是注重尺度的把握,“一般仅为描述客观事实,避免加入立场和态度。”对于删帖,主编野岛刚说,“在这方面我们尊重微博运营商的判断。”



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周卫
编辑:廖洁



http://ndnews.oeeee.com/html/201301/30/19545.html

76#
发表于 2013-2-4 21: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程鹤麟
“B”指的是婴儿,是BABY的港式缩写,没别的意思。 //@猛萌: //@AC梦里依稀梅里斯: 我日,跪了

@老鬼阿定
香港报纸的头条



| 轉發(20) | 評論(6)
今天20:29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4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77#
发表于 2013-2-11 19: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李蓬
杨妹妹回家过年新发现:乡音扑克。普及河南话,笑死人不偿命!借花献佛,送给对学习河南话有兴趣的@宋英杰 老师。

@洋腔腔
看看洛阳人发明的方言扑克吧,乐坏个人@胡桃地盘 @郭鹏 @大河报漯河记者刘广超 @李蓬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34) | 評論(9)
今天17:07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1)| 收藏| 評論
17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78#
发表于 2013-2-14 1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鲁国平先生
【选拔与选举 】 中国的文字挺有意思:选拔和选举一字之差:拔是上面之力,举是下面之力。在上面拔,一个人就够;在下面举,则要众星捧月。所以我们叫选拔干部,谁拔你就要拍谁!人家叫选举,谁举你就要哈着谁。(转)


| 轉發(24)| 收藏| 評論(6)
21分鐘前 來自皮皮时光机


79#
发表于 2013-2-16 12: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博联社马晓霖
【嗲声嗲气】虽然听来嗲声嗲气,但是,我鼓励官媒探索不同以往的表达话语,尽管会出格出错。//@张国庆看天下: 老百姓这么叫,挺亲切,官媒这么叫,太肉麻。@央视新闻 ,咱能找个懂点儿传媒心理学的人打理微博吗? //@Evil林凡:呃……尼玛干脆叫“习亲爹”好伐?蛇年才到,官媒媚骨就酥软如泥了?

@央视新闻
《新闻联播》今天播出,习大大除夕前到地铁施工现场、派出所、环卫站、出租客运公司看望一线劳动者。让我们也祝习大大春节快乐!您辛苦了!http://t.cn/zYfoXYm




(326)| 轉發(25897) | 評論(425)
2月9日19:39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7)| 收藏| 評論(7)
2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80#
发表于 2013-2-19 01: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吴铭
回复@暮怒雷:外交辞令。 //@暮怒雷:他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乐评教育5:回复@刘小女2013:【这是洪某等程式化的反诘,自以为气势逼人】 //@刘小女2013:这活我也能干

@吴铭
新华网称,外交部否认朝鲜向中方通报将再次核试验。其实,洪磊的回答避重就轻,并没有否认此事。问:据路透社15日报道,朝鲜向中方通报朝将在今年再进行一至两次核试验,或再次发射远程弹道导弹。请证实。中方对此持何态度?答:我不知道路透社报道的消息从何而来……http://t.cn/zYSu2RX



(1)| 轉發(17) | 評論(8)
2月18日21:36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1)
3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