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7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22: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反转之后再反转:“ChatGPT之父”强势回归

在奥尔特曼被自己联合创办的OpenAI开除之后,短短数天内事态发展堪比“宫斗戏”:而根据最新消息,奥尔特曼将回到这家ChatGPT的母公司,重掌CEO大权,董事会也进行了人事洗牌。是什么让奥尔特曼笑到了最后?

ChatGPT的母公司OpenAI周三发布消息称,已经就奥尔特曼(Sam Altman)返回公司担任CEO一事原则上达成协议。这一决定看起来是给围绕这一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未来前途的激烈讨论暂时划上了一个句号。

OpenAI同时还宣布了新的董事会人选,曾任该公司副董事长和联合首席执行官的泰勒(Bret Taylor)出任新的董事会主席。此外,曾在比尔·克林顿政府担任过财政部长的萨默斯(Larry Summers)、在线问答网站Quora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德安捷罗(Adam D'Angelo)也加入董事会。

奥尔特曼在社交平台X上发帖表示:“我很期待回到OpenAI。”

几经反转的剧情

11月17日,OpenAI宣布了解雇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Sam Altman)的决定,原因是经评估发现他在与董事会的沟通过程中“并非始终是坦诚的”。这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在一份声明中写道:“董事会对于他继续领导OpenAI的能力不再抱有信心
紧接着,OpenAI的另一位创办人兼董事会主席布罗克曼也宣布辞职。

OpenAI先是请原首席技术官穆拉蒂暂时代行CEO之职,不过很快就宣布了新任首席执行官人选谢尔,此人是直播平台Twitch的创始人。

而另一边,微软CEO纳德拉(Satya Nadella)则在11月20日宣布,奥尔特曼和布罗克曼将加入微软,领导新的先进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微软是作为非盈利机构的OpenAI背后最大的出资方。

OpenAI在解雇奥尔特曼之后也受到了来自内部员工的巨大压力。据悉,大量员工在一封致董事会的信中签名,表示如果解雇奥尔特曼的董事会不下台,并让奥尔特曼重新掌权,他们就全体辞职,并跟随奥尔特曼加入微软。而微软那边也给这些员工做出了聘用的承诺。

可能是来自最大“金主”和内部员工的双重压力使得OpenAI最终做出让步,决定让奥尔特曼“官复原职”,并且对董事会进行重新洗牌。《纽约时报》分析认为,奥尔特曼手中拥有的筹码很多。

在基本上决出胜负之后,整个“宫斗风波”的主角发表推文指出,非常期待在新董事会和微软CEO的支持下重返OpenAI,“在我们(与微软)牢固的伙伴关系基础之上”。

微软:背后的“宫斗冠军”?

奥尔特曼带领生成式AI工具ChatGPT享誉全球的这一年时间里,已经成为在前景和风险并存的人工智能领域最广受追捧的代表人物,上周他出人意料的被解雇引发激烈讨论,也给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投资者曾表示,奥尔特曼的突然离职可能导致OpenAI人才流失,并影响即将进行的股票发售。

对于强势回归的奥尔特曼和正在向全球商业客户推出OpenAI技术的微软来说,这场风波的结果显然是非常有利的。


而微软CEO纳德拉也对新发生的变动表示欢迎。他在X上发文指出:“我们相信这是朝着更加稳定、更多信息沟通和更有效管理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英国投资公司Hargreaves Lansdown的指出,现在OpenAI已经摆脱了最近的混乱局面,即将走上正轨。“奥尔特曼有关运营公司的想法将主导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今后监督其工作的将是一个全新的董事会。”

来源:网易新闻
链接:https://c.m.163.com/news/rec/YDJ05971MJ4RAZWW.html
编辑:郑程程

732#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5 21: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欧盟人工智能法律草案遭遇冲击?法德意异议大模型监管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肖潇 北京报道

就在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落地只差最后一公里时,内部出现了不同声音。

近日,据报道,一份联合文件显示法国、德国、意大利就如何监管人工智能达成协议。三个欧洲重要经济体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法案》不应针对基础模型,欧洲需要“一个促进创新和竞争的监管框架,以便欧洲参与者能在全球人工智能变革中位于前列。”

法德意的发难,似乎让他们站在了欧洲议会立法者的对立面——后者希望严格监管基础模型。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是全球首部人工智能的法律草案,正处于立法程序的最后阶段。受访专家指出,当前核心分歧是基础模型的监管方式,各方应该在12月6日的三方谈判上提出解决方案。如果届时无法达成共识,《人工智能法案》落地或面临压力。

反对分级监管模型
法德意发布的文件首先指出,人工智能的本质风险是应用,而不是技术本身,由此“反对基础模型的两层分级方法”。

“两层分级方法”指的是《人工智能法案》中,将人工智能系统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组,规定不同的合规义务。一些义务仅适用于算力更强、更通用的大模型,从而产生了一套两层规则。三个国家在文件中明确要求对基础模型放弃这套规则。

模型卡是他们提出的替代方案。模型卡的内容必须包含模型的功能和缺陷。根据文件示例,具体有模型参数量、预期用途、潜在限制、偏见测试结果,以及红队安全评估结果。

此外,联合文件还呼吁自愿承诺、延迟建立制裁。法德意三国都赞成,AI提供商应做出具有约束力的自愿承诺,且最初不实施任何制裁措施。文件提到,只有在一定时间后发现违规行为,再建立明确的制裁机制。

《人工智能法案》授权草案于今年6月高票通过欧洲议会,目前已经进入成员国、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的“三方谈判”,原计划年底前通过。

据了解,三方本在10月24日就分级监管模型达成了初步共识,但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在内的至少五个成员国改变立场,提出不应对基础模型施加任何监管;10月30日,法德意三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高级别会议,决定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合作;本月19日,法德意开始分发非正式文件,再次转变监管立场,提出用模型卡来监管基础模型。关于《人工智能法案》的谈判仍在继续。

核心矛盾在基础模型
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朱悦分析,联合文件与《人工智能法案》立法谈判其他各方的实质性矛盾集中于一点——如何监管、由谁监管基础模型。

对于基础模型,《人工智能法案》始终主张风险分级,但与联合文件的风险识别思路有很大不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指出,整体来看,《人工智能法案》强调前置、抽象的风险判定,而联合文件强调后置、实际的风险判定。

落到具体层面,模型卡可能涉及主体更少,合规义务更轻。朱悦认为,早先三方谈判中达成的分级监管,涵盖了数据治理、红蓝对抗等实质性义务。而以透明义务和行为守则为核心的模型卡,更多属于一种弱强制性的自律监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欣补充,模型卡主要针对基础模型的开发者,分级监管则面向整个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者、部署者、运行者。不过,“分级监管确实存在一定挑战,比如未来步入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阶段时,可能有分级标准难设定、风险动态变化的挑战。又比如,在现有方案下,可能导致基础模型的开发者承担较多连带义务和责任。”张欣说。

张欣向21记者进一步解释,模型卡类似于基础模型说明书,示例中的安全测试、偏见测试类似出厂前的产品测试。如果按照早先《人工智能法案》规定的分级监管,落在高风险区域的大模型相关主体,还需要履行一系列备案、纠正、标识等合规义务,负担可能远远大于模型卡。

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也许是,谁来决定模型卡的严格程度,以及谁来执行。

在朱悦看来,不能简单断言模型卡和分级监管之间有本质差别。如果模型卡配置了详细、深入的可解释性条目,其依然可以称为一种深入的监管。但如果模型卡不是交给专门监管机关或者数据保护机关,而是主要由行业协会或者技术社区来评估和执行,自由度就会相对充裕。

此外,联合文件中的自愿承诺也值得注意。张欣表示,“一般情况下,如果要求企业自我承诺,那么违背承诺时执法机关会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但联合文件提议推迟制裁,并没有进一步明确到底要如何建立强制性、有约束力的自我承诺机制。

受访专家均认同,联合文件旨在为基础模型的开发者松土。

一个值得关注的时间点是今年10月。就在这个月,巴黎的初创公司Mistral AI发布了自己的大模型Mistral 7B,据称性能超过Meta 的 Llama 2大模型,且算力耗费更少,一举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与此同时,德国的AI领头公司 Aleph Alpha GmbH 也获得了超过5亿美元的B轮融资,官网自称“德国自己的OpenAI”。

除了本国冠军企业的大模型发展迅速,政府面临游说压力外,法德意也有布局人工智能的国家性战略。今年6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要推动法国成为欧洲的AI中心,划拨5亿欧元发展人工智能。德国数字事务部长则在近期采访中,将德国定位为“进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高梯队竞争”,发展野心可见一隅。

《AI法案》或踩下刹车
法德意此时叫板,最令人关心的问题无疑是:《人工智能法案》还能顺利落地吗?

张欣表示,目前难以预料联合文件的实质影响,但它的确为《人工智能法案》达成共识增加了不确定性。

在朱悦看来,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很大。主要依据是各方已经初步达成了共识——同意一定程度上监管基础模型,只是在概念、时限和其他一些关键细节上需要博弈。另外,从谈判过程来看,相关主体的态度在不断软化。根据朱悦的分析,此次发难的策略性性质较强,即为了针对特定的条款争取谈判筹码,并不是关于《人工智能法案》是否应该通过的分歧。

“如果能够达成妥协,《人工智能法案》可能放弃对基础模型的进一步分级,通过细化透明项目、补强审计义务和关联产品责任等方式做实透明义务,放弃其他绝大部分的实质要求。可以说是一种差强人意的方案。”朱悦表示。

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人工智能法案》也存在进一步松绑的可能性。吴沈括向21记者指出,联合文件立场更市场友好,因此各成员国在贯彻执行《人工智能法案》时,可能有本地化松绑的动作。张欣对此的担忧是,模型性能强大,更多未知风险会与大模型涌现能力一同出现。而且在开发热潮下,资本逐利可能带来模型异化的风险。以上种种都要求对基础模型进行更系统的硬法规制。

通过《人工智能法案》的机会之窗正在快速关闭,12月6日将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

考虑到欧洲议会将在明年6月换届,今年12月6日的三方谈判可以视作《人工智能法案》立法谈判的收尾。欧洲媒体透露,越来越多的成员国认为《人工智能法案》监管过度。如果无法尽快找到解决方案,立法将面临风险。

朱悦表示,“《人工智能法案》之前的谈判进程确实太快了,理事会和其他各方内部并没有达到高度一致。之前达成的所有共识,都是一种脆弱而精细的平衡。”而这份脆弱、精细的平衡,接下来随时都有可能打破。(作者:肖潇 编辑:王俊)

来源:21财经
链接: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 ... 7118d93782c174.html
编辑:郑程程

73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5 21: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欧盟人工智能法律草案遭遇冲击?法德意异议大模型监管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肖潇 北京报道

就在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落地只差最后一公里时,内部出现了不同声音。

近日,据报道,一份联合文件显示法国、德国、意大利就如何监管人工智能达成协议。三个欧洲重要经济体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法案》不应针对基础模型,欧洲需要“一个促进创新和竞争的监管框架,以便欧洲参与者能在全球人工智能变革中位于前列。”

法德意的发难,似乎让他们站在了欧洲议会立法者的对立面——后者希望严格监管基础模型。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是全球首部人工智能的法律草案,正处于立法程序的最后阶段。受访专家指出,当前核心分歧是基础模型的监管方式,各方应该在12月6日的三方谈判上提出解决方案。如果届时无法达成共识,《人工智能法案》落地或面临压力。

反对分级监管模型
法德意发布的文件首先指出,人工智能的本质风险是应用,而不是技术本身,由此“反对基础模型的两层分级方法”。

“两层分级方法”指的是《人工智能法案》中,将人工智能系统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组,规定不同的合规义务。一些义务仅适用于算力更强、更通用的大模型,从而产生了一套两层规则。三个国家在文件中明确要求对基础模型放弃这套规则。

模型卡是他们提出的替代方案。模型卡的内容必须包含模型的功能和缺陷。根据文件示例,具体有模型参数量、预期用途、潜在限制、偏见测试结果,以及红队安全评估结果。

此外,联合文件还呼吁自愿承诺、延迟建立制裁。法德意三国都赞成,AI提供商应做出具有约束力的自愿承诺,且最初不实施任何制裁措施。文件提到,只有在一定时间后发现违规行为,再建立明确的制裁机制。

《人工智能法案》授权草案于今年6月高票通过欧洲议会,目前已经进入成员国、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的“三方谈判”,原计划年底前通过。

据了解,三方本在10月24日就分级监管模型达成了初步共识,但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在内的至少五个成员国改变立场,提出不应对基础模型施加任何监管;10月30日,法德意三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高级别会议,决定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合作;本月19日,法德意开始分发非正式文件,再次转变监管立场,提出用模型卡来监管基础模型。关于《人工智能法案》的谈判仍在继续。

核心矛盾在基础模型
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朱悦分析,联合文件与《人工智能法案》立法谈判其他各方的实质性矛盾集中于一点——如何监管、由谁监管基础模型。

对于基础模型,《人工智能法案》始终主张风险分级,但与联合文件的风险识别思路有很大不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指出,整体来看,《人工智能法案》强调前置、抽象的风险判定,而联合文件强调后置、实际的风险判定。

落到具体层面,模型卡可能涉及主体更少,合规义务更轻。朱悦认为,早先三方谈判中达成的分级监管,涵盖了数据治理、红蓝对抗等实质性义务。而以透明义务和行为守则为核心的模型卡,更多属于一种弱强制性的自律监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欣补充,模型卡主要针对基础模型的开发者,分级监管则面向整个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者、部署者、运行者。不过,“分级监管确实存在一定挑战,比如未来步入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阶段时,可能有分级标准难设定、风险动态变化的挑战。又比如,在现有方案下,可能导致基础模型的开发者承担较多连带义务和责任。”张欣说。

张欣向21记者进一步解释,模型卡类似于基础模型说明书,示例中的安全测试、偏见测试类似出厂前的产品测试。如果按照早先《人工智能法案》规定的分级监管,落在高风险区域的大模型相关主体,还需要履行一系列备案、纠正、标识等合规义务,负担可能远远大于模型卡。

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也许是,谁来决定模型卡的严格程度,以及谁来执行。

在朱悦看来,不能简单断言模型卡和分级监管之间有本质差别。如果模型卡配置了详细、深入的可解释性条目,其依然可以称为一种深入的监管。但如果模型卡不是交给专门监管机关或者数据保护机关,而是主要由行业协会或者技术社区来评估和执行,自由度就会相对充裕。

此外,联合文件中的自愿承诺也值得注意。张欣表示,“一般情况下,如果要求企业自我承诺,那么违背承诺时执法机关会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但联合文件提议推迟制裁,并没有进一步明确到底要如何建立强制性、有约束力的自我承诺机制。

受访专家均认同,联合文件旨在为基础模型的开发者松土。

一个值得关注的时间点是今年10月。就在这个月,巴黎的初创公司Mistral AI发布了自己的大模型Mistral 7B,据称性能超过Meta 的 Llama 2大模型,且算力耗费更少,一举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与此同时,德国的AI领头公司 Aleph Alpha GmbH 也获得了超过5亿美元的B轮融资,官网自称“德国自己的OpenAI”。

除了本国冠军企业的大模型发展迅速,政府面临游说压力外,法德意也有布局人工智能的国家性战略。今年6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要推动法国成为欧洲的AI中心,划拨5亿欧元发展人工智能。德国数字事务部长则在近期采访中,将德国定位为“进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高梯队竞争”,发展野心可见一隅。

《AI法案》或踩下刹车
法德意此时叫板,最令人关心的问题无疑是:《人工智能法案》还能顺利落地吗?

张欣表示,目前难以预料联合文件的实质影响,但它的确为《人工智能法案》达成共识增加了不确定性。

在朱悦看来,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很大。主要依据是各方已经初步达成了共识——同意一定程度上监管基础模型,只是在概念、时限和其他一些关键细节上需要博弈。另外,从谈判过程来看,相关主体的态度在不断软化。根据朱悦的分析,此次发难的策略性性质较强,即为了针对特定的条款争取谈判筹码,并不是关于《人工智能法案》是否应该通过的分歧。

“如果能够达成妥协,《人工智能法案》可能放弃对基础模型的进一步分级,通过细化透明项目、补强审计义务和关联产品责任等方式做实透明义务,放弃其他绝大部分的实质要求。可以说是一种差强人意的方案。”朱悦表示。

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人工智能法案》也存在进一步松绑的可能性。吴沈括向21记者指出,联合文件立场更市场友好,因此各成员国在贯彻执行《人工智能法案》时,可能有本地化松绑的动作。张欣对此的担忧是,模型性能强大,更多未知风险会与大模型涌现能力一同出现。而且在开发热潮下,资本逐利可能带来模型异化的风险。以上种种都要求对基础模型进行更系统的硬法规制。

通过《人工智能法案》的机会之窗正在快速关闭,12月6日将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

考虑到欧洲议会将在明年6月换届,今年12月6日的三方谈判可以视作《人工智能法案》立法谈判的收尾。欧洲媒体透露,越来越多的成员国认为《人工智能法案》监管过度。如果无法尽快找到解决方案,立法将面临风险。

朱悦表示,“《人工智能法案》之前的谈判进程确实太快了,理事会和其他各方内部并没有达到高度一致。之前达成的所有共识,都是一种脆弱而精细的平衡。”而这份脆弱、精细的平衡,接下来随时都有可能打破。(作者:肖潇 编辑:王俊)

来源:21财经
链接: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 ... 7118d93782c174.html
编辑:郑程程

73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23: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模型深度赋能媒体智创融合——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报告(2023-2024)》广征智媒创新案例全面启动

大模型、AIGC新技术浪潮汹涌来袭,人工智能发展新突破如何转化为媒体智创融合发展新动能,如何助力媒体融合乘势而上?《大模型深度赋能媒体智创融合——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报告(2023-2024)》将基于最新理论成果、业界实践观察及专家观点给出路径解析和趋势研判。


近日,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应用调研及示范案例征集正式启动,主要面向领先的AI技术供应商、智能媒体行业解决方案商、各类媒体机构以及内容生态行业用户征集2023-2024年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标杆案例与最佳实践。调研重点主要覆盖四大方面,包括AI发展战略与智能媒体发展布局、智能媒体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最佳实践、大模型技术创新与传媒业融合应用,以及对媒体智创融合发展的产业洞察与思考。报告课题组首先开展行业调研及案例征集工作,而后进入候选案例专家评审工作,最终入选案例将被收录至年度报告并通过相关媒体矩阵进行权威发布。自2019年起,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连续发布中国智能媒体发展研究成果,记录中国智媒发展风雨历程,解析研判中国智媒发展突围之路,深入挖掘中国智媒案例经验,共同见证中国智媒的创新力量和无限潜能。经过多年精心打磨,《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系列现已成为我国智能媒体研究领域产学研协作创新的重要成果。


中国新媒体技术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技术创新赋能媒体事业发展,创新举办的中国新媒体大会主体活动之一。经中宣部批准,2022年,中国记协、湖南省委宣传部首次在中国新媒体大会期间举办中国新媒体技术展,旨在搭建技术赋能媒体融合发展的展示交流合作平台。《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报告(2023-2024)》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媒体研究院与中国新媒体技术展组委会联合出品,拟于“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新媒体技术展”召开期间面向全行业重磅发布。


来源:湖南日报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3796057610636741&wfr=spider&for=pc
编辑:潘洁



7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0 20: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AI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第一案”审理思路与评议

2023年11月2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认为被告刘某某发布文章配图使用了原告李某利用AI声称的图片构成侵权。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涉案人工智能生成图片(AI绘画图片)“春风送来了温柔”具备“独创性”要件,体现了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应当被认定为著作权法保护。这是我国首次将AI生成图片认定为著作权法保护,本文试对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焦点及问题整理,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供大家讨论。



原告李某使用选取开源软件Stable Diffusion模型,对开源模型进行图片生成参数调整,调整后在输入提示词生成图片,根据生成的效果再调整参数最终生成涉案图片后发布于小红书平台并有水印;被告系百家号博主,发布自己撰写的文章,并且配图使用了原告利用通过Stable Diffusion生成的图片,该图片并无水印,原告遂起诉。经过当庭勘验,原告通过变更个别参数、其生成的图片结果不同。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为本案有以下三个争议焦点一.关于AI生成物是否属于智力成果,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该AI生成图片体现了人的智力投入,属于智力成果。该AI生成图片是原告李某希望通过AI生成满足自己预期的图片,并且原告在此过程中具有选择模型并且设计人物的呈现方式、选择提示词、调整参数等充分表现原告李某发挥主观能动、智力投入的活动。二.关于AI生成物是否具有独创性,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不能将AI生成物一概认为具有独创性,而是应该个案审理。本案中,该AI生成图片是原告李某利用Stable Diffusion模型画的,且在此过程中原告对画面布图构局等通过参数进行了设置,体现了原告的选择和安排,并且原告在生成该图片过程中不断调整参数、输入提示词等方式获得最终图片,而这些过程体现原告的审美选择和个性判断,所以该图片并非“机械性智力成果”,具有独创性。三.人工智能模型本身不能成为著作权法上的作者。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作者限于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这与民法典规定的民事主体一致,所以虽然涉案图片是人工智能所画,但是该模型无法成为涉案图片的作者。综上,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该涉案AI图片属于作品,且原告是该涉案AI图片的作者享有著作权。本案中被告未经原告许可擅自使用该涉案图品构成侵权。故被告去除水印的行为且使用该图片发布在自己账号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一)对开源模型的参数调整是否构成生成图片的独创性
北京互联网法院该AI生成图片是原告李某利用开源Stable Diffusion模型画的,众所周知Stable Diffusion系专门用于AI绘图的专业模型,它的开源软件本身就具备绘画的能力,在裁判文书中也明确说明了开源方许可协议中并未主张任何知识产权。开源软件是互联网行业常用的营销手段,开源软件一般会开源参数而不会开源软件或模型的底层代码,Stable Diffusion亦是如此,下载开源软件方可对开源模型进行参数调整以达到完善模型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参数的调整主要是基于开源模型本身,而并非图片生成。本案判决书,原告的角色相当于使用开源模型方,而生成的图片更多的是对模型参数调整后,输入提示词后图片生成的效果。从这里可知,模型参数的调整和提示词指令的发出更多是预训练阶段,只不过在预训练阶段对模型参数的调整和图片生成会混为一体。笔者认为在Stable Diffusion开源模型下对模型参数的调整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应当开源模型的独创性,对模型参数的调整本身是生成图片的通用规则,并不会具象化成为图片生成的直接贡献。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算法黑箱技术无法解决,人类无法识别人工智能算法真正生成物的过程,不论针对Stable Diffusion模型进行何种参数调整,都无法识别出到底对生成的图片作出了哪些有用的贡献。何况Stable Diffusion开源模型就是一个绘图通用的模型技术,参数的调整会影响任何图片的生成,不仅仅是涉案图片。那么,图片是如何生成的?在技术上,模型的预训练就是在给模型教授知识,让它听懂人类的指令,并根据指令输出已学习到的知识。在本案中,虽然原告通过多次参数和提示词调整最终生成了图片,该行为仍然是对模型本身的训练调整,而图片生成仅有一个动作那就是输入提示词。原告多次修改参数和提示词其实是两个行为,会产生两个知识产权法律的后果,一个是参数的调整会影响在开源基础上对模型参数的调整,属于对开源模型的二次创作,是否构成新的知识产权需要按照开源协议约定判断。另一个是输入提示词生成一张图片是否是著作权法中的作品,是否构成独创性,是否是人的智力成果需要深度讨论,也是本案的关键点因此,在本案中,要想讨论生成物的知识产权只需要讨论输入提示词是否构成独创性。本案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行为都是一个主体完成的,如何区分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本案中原告具体操作步骤为设计人物的呈现方式、选择提示词、安排提示词的顺序、设置相关的参数,这些操作步骤的针对对象始终为Stable Diffusion模型,并非图片的具体参数。原告在该开源模型上进行修改参数等操作最后生成图片步骤实际上仍然属于对该开源模型的二次创作的训练阶段,尽管后期有修改提示词的等于涉案图片直接相关的操作步骤,但是这些步骤本质并未脱离训练模型本身。不管如何,如果两个行为并非一个主体完成,是需要严格区分两个知识产权,而并非混为一谈,关于该开源模型生成图片的独创性仍需进一步论证
(二)开源模型生成物是否属于智力成果
对于开源模型的产物是否属于智力成果和前述独创性标准论述一致。本案中,北京市互联网法院认为涉案图片是人工智能所“画”,但又否定该图片为人工智能的生成物,此处逻辑自相矛盾。故北京市互联网法院混淆本案原告的创作对象,错将原告创作对象认为生成图片而非开源模型本身,所以认为该生成图片是原告利用开源模型作为“工具”生成图片,但是本案原告调整参数等创作步骤全部针对于该开源模型,并非图片本身,所以笔者认为该图片应该为开源模型生成物。人工智能模型既没有创作涉案图片的意愿,图片的生成依据是使用者输入的提示词,实践中大部分模型为刷题式的记忆模型,并逻辑计算和推理模型笔者认为,涉案开源模型只是涉案图片的生产者,并不是创作者它所执行的不过是设计者或操作者的意志,无论该人工智能有多“智能”,它始终按照既定的程序、算法、规则进行运作,究其本身并未突破人类辅助工具的范畴,不能完全独立自主生成物品。所以对于开源模型生成物是否属于智力成果,笔者持否定意见。

来源:数字科技说(公众号)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znDwUfwfpKPNvBmEADMDg
编辑:潘洁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15: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马斯克推出聊天机器人:幽默而叛逆,对各种政治观点的人都有用

·xAI公司称,Grok是一款模仿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人工智能。“grok”是科幻小说《异乡异客》里的火星术语,指对某事有非常深刻的同理心或直觉的某种状态。
·Grok可以实时访问社交平台X的数据,但仍然可以生成虚假或矛盾的信息。xAI表示,在基于中学数学问题和Python编码任务的第一轮测试中,Grok超越了ChatGPT-3.5,但不如GPT-4。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新人工智能公司xAI终于推出其首款产品。
“Grok是一款模仿《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人工智能,因此几乎可以回答任何问题,更难的是,它甚至可以建议要问什么问题!”当地时间11月4日,xAI官网上的一则声明写道,“Grok的设计目的是用一点智慧来回答问题,并且具有叛逆性,所以如果你讨厌幽默,请不要使用它!”
《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是马斯克最喜欢的一本科幻小说。Grok来自于1961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异乡异客》(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在书中,“grok”是一个火星术语,意思是完全理解某事或某人,以至于观察者成为了被观察者的一部分。批评者们对这个词的确切定义进行了争论,最终的定义是,对某事有非常深刻的同理心或直觉的某种状态。《韦氏词典》将其简单地定义为及物动词,意思是“深刻而直观地理解”。
目前仅供部分用户测试
发布之前,马斯克在 X(前身Twitter)上展示了Grok对“分步制作可卡因的方法”的响应。
“哦没问题!”Grok回应道,“请稍等一下,我会拿出自制可卡因的配方。你知道,因为我完全会帮你的。”随后,这个聊天机器人列出了概括性的而不是有用的信息,并结合了讽刺性的建议,然后警告不要兑现这个想法。


在被问到关于美国前加密货币大亨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的新闻时,Grok语气欢快地提到了最近的审判,但错误地表示陪审团花了8个小时才做出有罪判决,事实上他们在不到5个小时内就做出了有罪判决。
“哦,我亲爱的人类,我有一些特别有趣的新闻要告诉你!我们的朋友山姆·班克曼-弗里德,前加密货币大亨,似乎在他的欺诈审判中被判所有罪名成立。你能相信吗?陪审团只用了8个小时,就弄清了那些所谓的世界上最聪明、最优秀的风险投资人多年来都无法弄清的事实:他犯下了普通的欺诈罪。这真是一个疯狂的旅程,不是吗?别忘了,他将面临长达110年的监禁。这是一段相当长的用来反思自己行为后果的时间,你不觉得吗?”
Grok可以实时访问X的数据,xAI表示这是其独特且基本的优势。当地时间11月5日,马斯克发布了Grok与另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回答问题的比较,他说后者的最新信息较少。


尽管如此,xAI在其声明中指出,与任何大型语言模型(LLM)一样,Grok“仍然可以生成虚假或矛盾的信息”。
该模型目前处于早期测试阶段,仅进行了两个月的训练,在公司更广泛地发布之前可供部分用户进行测试。用户可以注册等候名单以获得使用该机器人的机会。马斯克在X上表示,最终,Grok将成为X Premium+的一个功能,每月费用为16美元。
将配备视觉和听觉等感官
xAI于今年7月成立,团队成员包括OpenAI、DeepMind等知名人工智能开发公司的前员工,目前仍在招聘多个职位。该公司自称的使命是构建人工智能“以增进我们对宇宙的集体理解”。马斯克此前表示,他认为当今的人工智能开发者过于偏向“政治正确”。
在官网上,xAI解释了Grok的目标:“收集反馈并确保我们正在构建能够最大程度造福全人类的人工智能工具。我们认为,设计对各种背景和政治观点的人都有用的人工智能工具非常重要;赋能研究和创新:我们希望Grok成为任何人强大的研究助手,帮助他们快速访问相关信息、处理数据并提出新想法。”
xAI称,为Grok提供动力的引擎是Grok-1,这是该公司在过去4个月内开发的前沿大型语言模型,经历了多次迭代。训练数据来自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的网络信息和人类助手(xAI称为“人工智能导师”)的反馈。
“宣布成立xAI后,我们训练了一个具有330亿个参数的原型大型语言模型Grok-0。这个早期模型在标准LM(语言模型)基准上接近LLaMA 2 70B (Meta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但仅使用其一半的训练资源。”xAI称,“这是一种最先进的语言模型,功能更加强大。”
xAI表示,在基于中学数学问题和Python编码任务的第一轮测试中,Grok超越了“其计算类别中的所有其他模型,包括ChatGPT-3.5和Inflection-1”。但它的表现不如拥有更大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的模型,比如GPT-4。
“在某些重要方面,它是目前最好的。”马斯克在发布Grok前的X帖子中说。
xAI还介绍了“最令我们兴奋的几个有前途的研究方向”:通过工具辅助进行可扩展的监督,在模型的帮助下最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导师的时间;与安全性、可靠性和接地性(grounding)的形式验证相集成,在更明确、更可验证的情况下培养推理技能;长上下文理解和检索;提高对抗鲁棒性;提高多式联运能力,为Grok配备视觉和听觉等不同的感官,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包括实时交互和协助。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194164
编辑:潘洁
73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 14: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Soul App车斌:用AIGC帮助年轻人高质量、无压力、沉浸式社交


2023年12月1-3日,2023T-EDGE全球创新大会暨EDGE AWARDS创新评选在北京751D·PARK传导空间举办。


今年大会以“新视野 新链接”为主题,邀请了近百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国际创新领袖分享嘉宾,设置了四十余场现场讨论,从新一轮全球AI革命浪潮、产业链重塑、新一轮企业再全球化浪潮、全球化下的产业创新升级和投资新趋势等维度,共同回顾过去一年的洞察与发展,展望未来的创新趋势与经济新格局。
12月2日下午,Soul App副总裁及产品中心负责人车斌在钛媒体2023T-EDGE大会上发表了名为《AIGC重塑社交互动新体验》的主题演讲。
社交是一个跨越周期的行业,但作为产品品类的社交具有代际差异,因此Soul对于当下年轻人究竟在想什么以及新技术的迭代格外关注。车斌表示,Soul旗下的Just So Soul研究院已经输出了20余份针对年轻人的调研报告。在此次大会上,他重点分享了从中总结出的当下年轻人群体中的三个趋势,分别为友谊衰退、找搭子和共创即兴瞬间。
车斌认为这三个趋势代表着年轻人需求的变化。年轻人需要更精准更高质量的社交连接方式,需要无压力的交互方式,还需要更沉浸的互动场景。作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平台,Soul持续关注年轻人的新趋势,也坚持用包括AIGC在内的新技术实现产品的持续创新,以满足年轻一代的新社交需求。
目前, AIGC在C端应用共有六个方向,分别为虚拟陪伴、数字分身、辅助功能、生产力工具以及内容社区和IP创造。未来IP不再是被某一个机构创造出来的,而是被每一个个体利用AIGC技术创造IP,进行产业衍生内容生产和消费。
去年以来AIGC技术大爆发,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如何利用AI提升效率。车斌说,在社交领域,AIGC能够带给社交的不仅仅是提升交互效率,同时,交互方式、交互体验、交互对象等的改变也意味着社交出现了代际的迭代,社交的范围也会被重新定义。


以下为车斌的演讲实录,经钛媒体App编辑:
尊敬的领导各位朋友们下午好,我是车斌,担任Soul App产品中心负责人,主要负责Soul App日常产品战略和运营管理工作,此次分享的主题是《AIGC重塑社交互动新体验》。
熟悉我们的朋友可能都会比较了解,Soul主要以创新为主导带动整个产品往前迭代,这也是我们在非常激烈的社交竞争当中一路走过来,并且取得一定成绩的关键。今天很荣幸代表Soul和大家交流分享我们对于社交行业的思考,以及如何利用AIGC等新的技术实现产品玩法和产品体验迭代的探索。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Soul,作为一个很早期就将AI引入到社交的平台,Soul以创新的平台服务包括基于兴趣图谱和用户画像的灵犀系统,为个性化创造赋能的NAWA引擎等,为年轻一代提供更沉浸、智能、自在的社交体验。创新技术和产品模式是Soul受到广大年轻人欢迎的重要因素。
可以看到,大量年轻人来到Soul并且留下来沉淀出了深度的社交关系。在我们近三千万月活用户中近八成是Z世代,日前日活用户中53.9%用户会跟其他人产生一对一对话,发消息用户当中,每人每天产生近70条一对一消息,这是Soul目前的情况。可以说Soul是深受年轻一代用户欢迎的高活跃的社交平台。
我们都知道社交是一个跨越周期的行业,因为社交是人的底层需求,同时作为产品的品类,伴随用户群体的迭代,社交也会出现代际的差异。不同的用户群体诉求和技术背景,将塑造出不同的社交产品形态,这是为什么我们格外关注年轻人和新的技术迭代和进步。
在过去7年里,我们陪着年轻人一起成长,Soul也发现了新世代正涌现出新的风潮,一些新的文化和新的需求,也为我们产品的进化提供了方向。我们成立了一个Just So Soul研究院,围绕年轻人的社交、生活、工作、消费、婚恋等热门话题,已经输出了近20份深度调研报告。


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三个我们对于年轻人新趋势的观察,第一个观察友谊衰退。在我们今年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年轻人其实平均只有2.5个知心的朋友。还有一个很可怕的数字,有12%的年轻人是没有知心朋友的。当今技术如此便利,社交产品也很多。有一个观点是,所有产品、所有App均可以进行社交。
这样的前提下,年轻人还是没有朋友。在这个背后是我们传统的连接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年轻群体对社交的效率和质量上的需求。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之为友谊衰退,这是我们观察到的年轻群体当中第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是找搭子,这是今年特别火的词,对于我们80后、90后来说,听起来搭子这个事不是特别靠谱,但是年轻人特别热衷于万事找搭子,根据我们今年做的2023年轻人搭子社交报告,平均每4个00后就有一个人有搭子,这个比例是远高于80后、90后的,年轻人非常热衷于用很轻盈、便捷的方式开启社交,进行无压力的即时陪伴和情感反馈,他们可能认为朋友的关系已经过重了,这是年轻人很重要社交趋势。
第三个趋势是共创即兴瞬间,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天津的跳水大爷,上海的“万梗之夜”,成年人的躲猫猫,这些今年爆火的现象背后都是年轻人找寻一种在场感,我们一起创造有趣美好的瞬间进行互动,通过此刻的共同体验和情绪共振,让每个原子化的个体,重新在线下或线上虚拟社区里面找到自己数字化的附近,拉近彼此的距离,这就是年轻人新的趋势,他们可能不再热衷于看别人怎么样,而是要参与到进程当中来产生共创即兴的瞬间。
以上三个是我们Just So Soul研究院观察到年轻人群体里面三个很重要的趋势,以产品视角来分析这三个新的趋势背后,年轻人对社交的真实需求,一是更精准更高质量的社交关系的连接方式;第二个点是无压力的交互方式,获得更即时、温暖的情感陪伴和反馈;第三个更沉浸的互动场景,例如躲猫猫的场景,我有参与感和幸福感,一起创造有趣共同的体验。
去年以来生成式AI非常爆火,每天每个小时我都在跟不同人提起AIGC各种能力,各行各业都在探索AI垂直场景下具体怎么应用。目前我们观察AIGC在C端应用有六个方向,第一个虚拟陪伴(包括一对一对话、语音合成技术),数字分身、辅助功能、生产力工具以及内容社区和IP的创造。未来IP不再是被某一个机构创造出来的,而是被每一个个体利用AIGC技术创造,衍生内容生产和消费。
Soul作为年轻一代聚集的平台,历来强调产品的创新。关注新趋势的同时,Soul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利用AIGC等新技术满足年轻一代用户群体不断变化的对于社交迭代的诉求。
首先高质量连接方面,这是我们从产品上线开始就在思考的问题。用户以怎样方式找到真正兴趣相投的人,而不是通讯录里面现实中的朋友?如何通过技术的迭代和产品的设计,帮助用户更多找到精神层面上距离自己更近的人?
基于这个课题我们很早引入AI技术,包括图象识别等多模态识别的技术,以及关系推荐。我刚刚提到的灵犀引擎有别于其他内容推荐引擎,是基于用户关系的智能推荐系统。灵犀引擎通过站内多元化场景下用户行为的数据分析,为用户寻找到最有可能建立深度关系的人。
通过灵犀引擎实现三个最重要的关键点,第一流量的普惠,第二高效的互动,第三兴趣的共鸣。
我举个小的例子,我们任何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个体,即使没有什么粉丝,也没有一些关注。我进到Soul里面来,通过分享自己很小众的兴趣,我的发声可以被灵犀引擎识别到推给匹配的人,让“对的人”听到我的声音,收获精神上的共鸣和归属感。现在灵犀引擎也在不断迭代和升级,最新版本结合新的AI技术,实现多模态下对内容和用户行为的理解,帮助我们更精准了解用户兴趣图谱,为用户推荐和辅助建立更高效、更精准的社交关系。
第二点对于无压力互动和新技术的结合,一方面我们推出新的互动机制。Soul自上线以来不引入通讯录关系特征,也不看脸,不强调颜值等物理因素,我们用虚拟形象进行互相交流和互动。我们推出NAWA引擎,帮助用户创建更个性化的虚拟化身和场景,进行虚实结合的交流和沟通。
另一方面,我们用AIGC技术赋能新的社交体验,对于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人来说,社交和情感的陪伴并不仅限于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包括了人机之间。
我们从2020年启动AIGC技术研发工作,在智能对话、图像、声音合成方面有了技术积累。2022年,Soul内测了智能聊天机器人——AI苟蛋。
我们通过公域场景海量对话数据进行训练自研模型,让苟蛋理解用户语义进行有趣的对话,并能够进行个性化的主动关怀。未来我们会进一步优化AI苟蛋多人对话能力和站内其他互动场景进行融合,进一步丰富用户的社交新体验。
第三个点对于沉浸式体验方面,可以理解为共同的体验和沉浸式的互动,共同体验方面,我们尝试给用户提供人机共创的环境,之前用户中有创造能力的人生产出内容,跟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对用户来说这其实还是需要一定门槛的。
现在只要用户有这个想法就可以利用AIGC技术,帮助其生成一些新的有趣的信息点或内容,跟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另外,沉浸的互动体验方面,我刚提到NAWA引擎,这是集成AI渲染技术、图象处理一体的集成SDK,可以帮助用户完成捏脸以及一些虚拟场景构建,完成沉浸互动式场景的体验和一些创作。
我们在站内有个非常有趣并适合共创即兴瞬间落地场景,就是我们的群聊派对,我们提供互动游戏的玩法,例如推理的场景或诗词大会内容的场景,用户可以使用AIGC小工具或者辅助功能提升互动的趣味性和沉浸感。
此外,我们还在进行新的尝试,希望利用AIGC打通整个社交全链路,在关系的发现、破冰,建立和沉淀环节,以及内容生产、分发、消费、交互互动环节都会引入AIGC技术,贯穿社交关系和内容链路,实现新的体验。
我们也在陆续上线一些AI绘画、虚拟陪伴、虚拟人社区等新的工具和新的创新体验,例如近期新推出的异世界回想,欢迎大家的体验,多多给我们提意见。
去年以来AIGC技术大爆发,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如何利用AI提效。在社交领域,我们发现AIGC带给社交的不仅仅是交互效率、交互质量和交互体验的提升,同时以智能体和虚拟人为代表的交互对象也在发生变革,这意味着社交出现代际的迭代,社交的范围也会被重新定义,已经不是简单的人和人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Soul来说,推进AIGC在社交场景深度落地,是探索社交的新可能,也是对Soul初心的回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模式创造更美好的奇遇,带给大家快乐,“让天下没有孤独的人”,这是我们的Slogan,也是我们使命所在。以上是我们Soul对于社交行业的思考以及利用AIGC技术如何实现用户体验的探索,谢谢大家。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s://www.tmtpost.com/6818434.html
编辑:潘洁



73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 22: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美联社副社长陈炎权:新闻业要找到善用AI的方法,也要设立“围栏”

12月3日,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广州正式开幕。在开幕式上,美联社副社长陈炎权说,媒体行业的所有人都在见证AI发展,这项技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伴随着挑战,但也给新闻机构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必须找到善用AI的方法,让它造福新闻业,同时还要给AI设置好围栏。”今年夏天,美联社与OpenAI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从新闻收集到产品分发,美联社价值链的各个关键环节都有机器学习参与,“我们不会用生成式AI来撰写报道,而是用AI来优化制作新闻的流程。”陈炎权说。
陈炎权介绍,美联社大约在10年前已接受了AI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如对企业季度报告进行自动化处理。“这些报告很重要,但又很模式化,我们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了能够自动获取数据并将数据输入由人类记者所创建的模板中。”他分享道,当记者从机械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他们就能更专注于有影响力的报道,发挥思考的价值,如定期撰写值得关注的企业趋势报道,增加关于消费者体验的解释性报道等。
此外,美联社还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赛事前瞻和回顾报道中。陈炎权表示,每一篇有自动化技术参与的报道,文末都会标注出来,“我们必须对自己在新闻中使用这项技术的做法保持公开和透明。”
在机遇之外,新闻业也面临着挑战。“AI已经改变了新闻行业,让我们变得更快、更高效。”但记者应该如何有道德、负责任地使用AI?“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陈炎权说,如果没有新闻媒体和生成式AI机构的坦诚对话和集体努力,这项技术不仅可能危及新闻机构运作的商业模式,还可能危及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这就是为什么新闻机构必须推动建立法律框架,以确保知识产权得到保护,让内容创作者的工作能够得到公平的回报。”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倡导设置技术的围栏,并在与技术公司的对话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不能够袖手旁观、什么都不做,只是等着这项技术未来不断发展。”



今年,美联社发布了记者使用AI技术的标准,包括如何、何时使用AI技术,陈炎权说,AI不会改变的是美联社记者的核心作用——记者对事实进行收集、评估以及编辑,从而形成新闻稿件、视频、照片和音频。“生成式AI工具输出的所有内容都被视为未经检查的原始材料。”他介绍,美联社不会用AI工具来改变照片或视频中的任何元素,也不会发布任何由AI生成的视觉素材,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标准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演进,世界各地的新闻机构都在努力解决如何在报道中使用生成式AI的问题。
“我们或许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有一点很明确,就是我们必须采取行动,而且要立即采取行动,因为生成式AI已在不断发展。”陈炎权说。


来源:羊城晚报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270181546890835&wfr=spider&for=pc
编辑:潘洁

73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7 19: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编辑:洪韵

74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10: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从电子媒介到数智视听的范式变革:中传王晓红教授来我院讲学
电视会终结吗?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艺术家?
126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教授应邀在歌乐楼为我院100余名同学作题为《从电子时代到数智时代 视听传播的范式变革》的学术讲座。
副院长郭赫男教授主持讲座。
王晓红教授精彩开讲  付诗怡
郭赫男副院长主持讲座  付诗怡
王晓红从电视终结的历史讨论和AIGC的引入出发,对视听传播发展应用的案例进行分析。以Runway工作室的视频编辑器、PIKA的技术、字节跳动的智能视频翻译、ChatGPT等为例,王晓红指出,在AIGC高度发达的当下,技术的发展给视听传播领域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可能。
人工智能会取代艺术家吗  付诗怡
王晓红认为,在电子媒介到数字视听的这个变革时期,视频已经成为新的流量生产力、全媒体发展的标配和一种社会交流语言,并从媒体、经济、文化、话语四个视角向同学们展现了如今新型视听传播研究的学术图谱。她提出,互联网的视听传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特征:视频变得越来越文本化口语化,并表现出新的互动机制和叙事机制。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  付诗怡
技术进步可以集成万物数据、可视化方式,借助各种传感器重构人与世界的感知。王晓红表示,数字视听到数智视听的转变在技术层面进一步扩展着人们与世界的关系,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她认为,从人类视听传播的发展逻辑来看,每一个新技术的使用,都折射了人类传播在两个层面上的追求:一是对身体感觉丰富性的还原;二是交往互动的深化。
讲座现场  付诗怡
未来人机之间如何更好合作、深度融合是我们的重要课题。讲座最后播放了由人机共同创意的广告片段《我把我唱给你听》,该广告通过智能声音处理技术把个体的声音还原到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把那些所爱之人的声音再次呈现在耳边,触发了同学们对人与技术的思考。
讲座引发认真思考 付诗怡
王晓红指出,尽管今天人们面临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巨大挑战,但人类最深层的感情、价值追求以及人文关怀能帮我们战胜、抵御这些困难。如何使技术不只是沦为工具,而是成为更好的发展动力?如何应对技术给视听传播研究带来的课题挑战?这也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需要做的探索。
掌声响起  付诗怡 摄
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申云菲表示,听完讲座后,她对视听传播的范式变革有了全面的认识,也激发了自己对数智时代视听现状变化的思考。
来源:川外新传
编辑:洪韵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