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写作案例库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9-7-1 2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新华社的这篇新闻特写为啥能获奖(附案例分析)
文章来源: 新闻与写作
原作者:陈安庆
编者按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笑中含泪、彻夜狂欢的重大历史时刻。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多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今天,22年过去,让我们一起来回味,这篇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名篇,这篇作品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也获得了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奖
      今天我们特邀请陈安庆老师为大家解析新华社名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并谈谈如何提高新闻作品的写作能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记者 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 、 周婷、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6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6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18411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7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PS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原稿署名为周婷、杨兴,作者实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唐、胥晓婷。发表时用周婷、杨兴二人署名,在这里我们将作者署名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 、 周婷、杨兴共计6人)
  析
  一、  不落俗套,找准新闻视点和切入角度
我们知道其实很多主旋律报道,多数报道均秉持着提炼材料,形而上的空泛宣传写作手法,新闻事实服务于既定材料和观点,注重整体全面,但是缺乏具体形象,以往的很多宣传性报道以抒情言志为主,感情色彩浓烈。
这篇文章,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文章相当克制冷静,力求“再现”事实,以保持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立场来呈现重大历史时刻,写这篇稿件的四名新华社记者以主观情感深藏报道之外,通过精心选取的视角、素材选择和戏剧性细节展现并记录香港回归重大历史时刻,耐看耐读,令人回味悠长,百看不厌。
现场时间为经,历史时间为纬, 这篇文章立意高,内容新,角度和视点,独树一帜。对于正面报道,特别是人所共知的题材,要想稿件不落俗套,须通观全局、提升站位,写出新意与高度。《别了,不列颠尼亚》立意深远,别具匠心,通过对新闻现场场景、过程、人物行为的精细描述,将读者带入现场,再通过气氛烘托、拉伸时空距离等方式,营造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历史回响。
在当时的高度竞争的时效下,要写出好作品谈何容易?要出新意就不能照抄大量素材,就不能想着应付交差,这篇报道谋篇布局,策划创意,着重让报道见人见事,挖掘现场背后的历史性瞬间和背后的厚重意义,现在即使过去了22年,仍然少有人能超越,有人甚至评价——这篇新闻作品是近30年以来,最为经典的一篇时政报道新闻特写作品。
二、叙事结构:精巧别致,有章法
这篇新闻作品的题材是一篇新闻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特写镜头”反映事实,实际上是一篇希望消息,新华社记者在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时刻,深入新闻事件现场,生动、形象地将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再现在读者面前。
从谋篇布局来说,相当精巧别致,有章法。这篇新闻特写消息一共11个段落:导语(第1段)、主体(第2—10段)、结语(第11段)。
1)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这篇新闻作品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绝对的好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以此为典,仿拟为题,亦饶意趣,意味深长,潜在而实在地激发了读者的民族自信与自豪感!
2)  导语——(第1段)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1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第2—10段)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主体部分共9个自然段,分四层, 主体部分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 三次降旗(时间顺序)。
a)  第一层(第1~3段),场景1: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b) 第二层(第4~6段),场景2: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
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c) 第三层(第7~8段),场景3: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d) 第四层(第9段),场景4:"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4) 结语——(最后一段)消结尾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用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三、现场感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
这篇新闻特写作品在新闻的视觉化表达,情景真实性以及新闻受众者感官体验度方面堪称经典。一句话,好的记者可以通过可视画面,让你身临其境。
这篇文章的写作者,多名新华社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让你脑海里好像放电影一样,一幅幅画面,图景还原回现场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1)以眼睛为摄像机
在现场目击中,新华社记者以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捕捉到了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再现。
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些场景描写,笔法细腻,视觉呈现感强大。
记者还特别注意到以色彩“视觉效果”:黑色的“劳斯莱斯”、白色的总督府、绿色的树丛,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简洁的白描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
2)以耳朵为录音机
不仅描摹了现场画面,新华社记者在采写中还以耳朵为录音机,向大家传递了现场声音,可以说这篇文章绝了,不仅让你看见,还让你听见现场的声音。比如文中写到:“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等。这些描述,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感染。  
在《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作品中,这些富有重大历史仪式感的叙述,写法是白描手法,勾勒画面很简洁,但都有着重大而富有内涵的历史的意义,堪称决定性的瞬间记录,四名新华社记者通过自己的文字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一部有声有色的历史影像,它有情感,有故事,而且真实可信,不仅用眼睛观察,而且要动用全身的感官去感知。
四、 抓住象征意义的典型性细节——聚焦含有深意的3次降旗与1次升旗
这篇特写消息,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布局精巧,在当年有关于香港回归的众多报道中,这一篇报道算得上是“最别致有韵味的一篇”,要知道当年当时在现场有全球770多家新闻机构8400多名新闻记者,在报道这一重大事件,这篇报道能从千军万马,雪片般的海量稿件中脱颖而出,确实是有独到之处的。
为什么要着重聚焦国旗呢?这是因为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五、背景材料:用的巧,用的妙,用活了
懂新闻写作的人都知道,新闻背景材料用不好是累赘,啰嗦冗长,无用,用好了那绝对可以把文章的纵深感,提高一大截子。事实上尽管每一篇新闻,不一定都要写背景,但是,一篇好新闻其背景材料绝对是它的加分项。
所谓文以载道,人们读一篇新闻,总是渴望明了这则新闻的背后意义。一般情况之下,新闻记者总希望将这则新闻的社会价值,能够明确地传达给读者。但是,有很多时候因为记者不会用背景材料,读者读了文章之后,并不觉得有多么背景材料有什么重要性,甚至怀疑记者写的是废话,没有必要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很多记者不善于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甚至根本不会用背景材料。
新华社名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不仅会用,而且用的巧,用的妙,用活了!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这样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启示:
1.背景材料不能过长。背景材料用的过多,就会使得新闻淹没在旧闻之中。在新闻中,背景材料毕竟不是主体,应写得简练些。
2.背景材料不能和新闻主题两张皮。背景材料要与新闻主体有实质性联系,要与新闻事实融为一体,形成有机的结合。在写作中,“两张皮”的背景材料是累赘,水乳交融的背景材料才是极品。
3.新闻背景材料用好了,可以变陈旧成新颖, 化腐朽为神奇,《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背景材料,用的巧,用的妙,用活了,正是由于有背景材料的衬托,这篇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才得以凸显。
4.新闻背景材料要会用,要沙里淘金精选择,化整为零巧穿插,新旧搭配妙转换,这篇文章马上就活了,和新闻主体紧紧融为一体,使人丝毫感受不到背景材料的拖沓与累赘!
六、结尾最后一句堪称金句
这篇新闻作品,最难以忘怀的是最后一句,也是全文蕴蓄最深的精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英军从海上来到香港,最后又乘船从海上离开。从海上来,标志着英国开始了对香港的侵占,从海上去,意味着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这最后一个句子,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来去二字,语意简明,帝国去矣!寥寥几笔,速写历史,意指兴衰。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里面一个“又”字深沉,意喻历史正义的实现和百年国耻的洗刷。
新闻叙事彰显深度力量,逻辑深度、历史深度和情感深度融为一体,真高手也!
22年前的香港,中英易帜,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瞬间。这则堪称经典的新闻作品,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为载体,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达了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昌盛了,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才不会被人欺辱!表达了香港从古至今都是我们神圣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了伟大爱国情怀,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可圈可点的名篇佳作,值得大家认真学习!
   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供《新闻与写作》稿件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EwODQ2Nw==&mid=2649895404&idx=1&sn=69e80505cbcc0b0b9a2a42f90f60afc9&chksm=beadcb3089da4226c96f9df0976ecf81bb58797b44abecc9fc40063c9bc3c5814142afb1ef34&mpshare=1&scene=1&srcid=&from=singlemessage&ascene=1&devicetype=android-26&version=2700043c&nettype=WIFI&abtest_cookie=BQABAAoACwASABMAFQAFACOXHgBWmR4Ax5keAPiZHgAMmh4AAAA%3D&lang=zh_CN&pass_ticket=R8HoiIiKhkI0MFe5v%2Bv3lhKFbmr4ksaqWQja8P8f%2B02tlID8Rg2HK6cdn4r%2Bn4Wf&wx_header=1
编辑:高杰

62#
发表于 2019-7-2 21: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新闻媒体常用“据悉”、“据介绍”、“据了解”——此用法是对,还是错?
原作者: 宋嘉问
文章来源:多元之美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理念对新闻信息采集产生深远影响。

很多时候,在新闻媒体机构从事新闻采访的相关人员必须在新闻事实发生后直抵事件现场,直击一线,这样采访写作出来的新闻报道才能做到扎扎实实、有理有据、真实可信。

说白了,新闻从业者在现场经过观察、分析、调查、记录,再至梳理、推敲,然后成为成型的报道,终至公开发布形成舆论。很大程度讲,经历这些过程的新闻报道让很多信源能够充分展现。毕竟是新闻从业者一手采访,信息呈现上自然有根据,符合新闻工作规范。

然而,有时候当“你”看一些新闻报道,你会发现一则新闻刚开始还是新闻从业者的一手信息,随后的段落开端可能就会出现“据悉”、“据了解”、“据介绍”等字眼。

到底是据“谁”,是据某家机构?还是某个当事人?还是某个新闻事件的第三方?总之,“据”什么?往往语焉不详。反正让受众自己猜去吧~

成都,古典与现代交融


“据悉”、“据介绍”、“据了解”
——“谁”在用?

文中夹杂了“据悉”、“据介绍”、“据了解”表达方式的新闻报道,我个人看了很多。

试想一下,作为新闻从业者,“你”做到了直抵新闻现场的信息采集,而且有人还给“你”介绍相关情况,那么“你”的报道是否可以直接体现信息源?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导致不得不对相关信息提供者采取匿名,不过,能否不要用“据悉”类表达?换成另外一种方式?

这方面,也有案例,比如,《财新周刊》的一些报道就会这样处理:“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财新周刊,《新三板谋变》,2019年第22期)

新闻从业者老是用“据悉”类表达,用多了会导致受众一浏览报道就产生满眼的“据悉”字眼。人家也许不得不问一句,“你”的“据悉”究竟是“据哪儿的悉”?

那么,“据悉”类表达主要出现在哪类新闻报道呢?

虽然目前的调查新闻从业环境相较以往有一些变化,但是很多社会类调查新闻行文倒是很少看到“据悉”类字眼。

也不妨试想一下,当“你”看到一篇调查报道满眼的“据悉”字眼,你肯定会瞬间反感,对这样的新闻从业者抱以鄙视的态度。因为,掌握独家的信息源并对信息源呈现,这是评价一篇优秀调查报道的参考因素。

可以确切地说,“据悉”类表达竟然至今见诸于一些党媒,比如一些党报党刊中。另外,一些地方卫视的相关新闻节目中也有出现。一些网络媒体甚至“大行其道”。

上述看法,基于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我在新闻行业的一线观察,之所以指出这个现象,我有充分的证据(案例)。以下请看我的举例:

《重庆日报》版面截图,0701

我此番举例有几个原则:“据悉”、“据介绍”、“据了解”这类表达方式出现于一些党报中,考虑到举例方便和直观性(此处以截图方式呈现案例);考虑到这条微信是今早推送,我随机找些时效性较强的案例——来自昨天(7月1日)的相关媒体报道截图;考虑到我本人目前深处成都的新闻媒体环境中,我会呈现四川当地媒体的案例;考虑到本人平常对隔壁的重庆产业经济亦有关注,对相关媒体也有浏览,会纳入重庆媒体案例。(上述有关本人的举例原则,对事不对人,涉及媒体从业者我均不认识。)

《成都日报》版面截图,0701

其实我也发现很多媒体都有这种情况,就不一一举例了,以后再写文章专题论述。


“据悉”、“据介绍”、“据了解”
——“谁”之过?

“据悉”、“据介绍”、“据了解”,在区区两三个字开头之后,就开始“衔接、”“引用”、“罗列”一些说明性的句子。其实,仔细阅读这些内容,一些并非新闻从业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一问一答”得来,很多情况下就是采访对象提供的新闻背景信息。

使用相关背景信息融入新闻报道,本无可厚非,这样可以拓宽新闻信息容量和厚重感。只不过,从信息呈现和阅读体验感来讲,一些“据悉”、“据介绍”、“据了解”之后紧跟相关内容,尤其是整段整段的文字性叙述,不难发现多是复制粘贴背景材料,看起来确实不舒服。

往深处讲,这就是新闻从业者没有把相关背景信息“化繁为简”,换成一种巧妙的转述,让读者看起来更舒服,从而不觉得是在“抄”背景信息。

上述内容中,我提到很多调查报道是不会出现“据悉”、“据介绍”、“据了解”字眼。来自四川日报的这则调查报道可以作为案例。

同样是昨天(7月1日),四川日报聚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则报道《立足特色优势 做强产业支撑》,整体来看,通篇行文没有“据悉”、“据介绍”、“据了解”等字眼;仔细阅读,该篇报道多处访谈信息体现采访对象的职务和姓名,读者看起来一目了然。

《四川日报》版面,0701

记者有采访,实名体现信息源,新闻报道传播起来更有底气!坦率讲,这类报道文本我非常喜欢!说白了,记者付出了努力,直面采访对象,直击产业一线!直接告诉受众采访信息来自何时、何地、何人!你不得不服!

其实,探讨新闻媒体用“据悉”、“据介绍”、“据了解”等字眼,并非要去评价谁对谁错。这类用法在媒体行业不是一两天的现象,这个现象的源头来自哪里?时间有限,我还没有专门去梳理过。

另外,“据悉”、“据介绍”、“据了解”这类用法,究竟是新闻信息采集者初稿使然?还是后方编辑处理?也值得反思。


“据悉”、“据介绍”、“据了解”
——等“你”来论!

抛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觉得,新闻从业者的信息采访应该强调信息源头,那种告诉你真人真事的信源看起来很有说服力。当然,“你”敢杜撰的话肯定会有被揭露的一天,那是新闻从业者自己给自己找事儿。

如今,很多新闻单位都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媒体的发展态势在变,如今新闻行业正在提倡“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式的新闻报道。

“你们”所在的单位是否在提倡这个务实作风?

媒体怎样才能有眼界和气度?

既然“你”有采访,那么请尽量呈现“你”的信源出处,少用“据悉”、“据介绍”、“据了解”这类语焉不详的表达方式。

有人说,“新闻无学”,“无学”亦“有学”,上述观点系一家之言,有兴趣的可参与后台讨论。2019年7月1日,于成都高新南区)


下一篇媒体观察,我会聚焦那种靠“接通知、拿通稿、等活动”的新闻采访现象和这类新闻从业者。应该说,这种情况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在行业普遍提倡和期待“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式报道时,新闻从业者的主观能性在哪里?这个话题也值得探讨。这方面,过去两年本人恰恰有切身体会,了解了一些行业情况,见识了一些行业案例。
编辑:高杰

63#
发表于 2019-7-4 19: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李彦宏被泼水,经济新闻;
李彦宏被泼硫酸,社会新闻;
李彦宏被泼水背后的前世今生,调查新闻;
李彦宏被泼水系自导自演为流量,公关操作;
李彦宏被泼水,泼水者系其基友,娱乐新闻;
李彦宏被泼VX Gus404...
编辑:高杰

64#
发表于 2019-7-4 20: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恶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尺度与外媒的经验
文章来源:全媒派(获授权转载)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pMQym5mZ03qYv9PnHZY2g
枪击、性侵、自杀、暴力伤害……这个世界,几乎时刻发生着血泪交缠的故事。而媒体,是普通公众了解事件的管道,一头连着焦虑的现场,另一头则是公众亟待满足知情权的双眼。
在面对此类恶性突发事件时,媒体报道或因歪曲事实而失信,或因主观评论惹争议,或迫于舆论压力而失语。媒体究竟该如何操作?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你透视海外恶性突发事件报道中,各家媒体的困境、抉择与出路。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064/wps1.png
恶性突发事件报道的恶性后果
唯快至上\新闻价值\扎堆报道
速度VS真相
及时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尤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快速的反应也是抢占首发、独家新闻的制胜法宝。但过分追逐时效性,可能会让记者忽视事实核查的重要性。

亚利桑那州Tuscon枪击事件
2011年1月8日,亚利桑那州Tuscon的大规模枪击事件发生后,众议员Gabrielle Giffords身受重伤。NPR率先发布了议员“死亡”的消息,随后众多媒体未经核实便进行大量转发,其中还包括知名的CNN和《纽约时报》。而这则假消息,是记者尚未达到现场的情况下,根据目击者“随着枪声响起她瘫倒在角落里,头部有明显的枪伤,血正在流过她的脸”的描述进行的主观臆断。
在假新闻被迅速转发的同时,NPR的社交媒体编辑也向数百万的Twitter粉丝发送了同样的信息。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使得假新闻迅速扩大其影响,不仅给当事人造成负面影响,还极大地消解着公众的信任与媒体的权威性。
“这是一个人, 医生才能宣布她的死亡, 而新闻不能。”曾风靡一时的美剧《新闻编辑室》,在观照现实中展现了新闻人对专业主义的坚守。
公共价值VS个人利益
“纽约时报书评”回忆录的一位作者David Carr曾写道:“车祸以不同的方式发生,但都以同样的方式结束,我们其余的人都只能怀揣同情心进行围观。”突发事件报道最重要的是要尽最大可能地还原事件始末,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但却要考虑呈现的方式。
因车祸而被迫截肢的Mrs. Shulman曾以侵犯隐私为由,对名为On Scene Emergency Response的纪录片节目提起诉讼。起因是,在未经她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该节目中前来救援的直升机医务人员拍摄并播出了救援的全部经过。法院表现出了对第一修正案的充分尊重,认为“对实施救援过程的报道是公众应该知晓的内容,具有新闻价值。”
法律的刚性赋予了媒体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并没有解决道德问题。媒体在报道时应该怎样平衡公众知情权与当事人的隐私权,以及对受众的影响?
专业记者协会(SPJ)的道德规范中列有“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原则:新闻伦理要求记者对信源、当事人、同行和公众都给予一视同仁的尊重,在避免潜在伤害的前提下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并且对可能受报道影响的人给予同情。
扎堆式报道引争议
2018年5月20日发生在德克萨斯州圣达菲高中的枪击事件,已经是美国今年以来发生的第22起校园枪击案。


德克萨斯州圣达菲高中的抗议活动
针对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大量的集中化报道,枪支权利活动家Colion Noir在他主持的节目中说道:“是时候结束为了追求收视率而进行的大屠杀报道,因为这会杀死我们的孩子。”这并不是NRA(全国步枪协会)第一次对媒体大规报道枪击事件的不满指责。在Parkland高中发生枪击案后,NRA发言人Dana Loesch在CNN市政厅的演讲中提到:“传统媒体中的许多人喜欢大规模枪击,媒体人在意的不是悲剧,而是收视率。”
两年前,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研究将2000年至2016年大规模枪击事件成倍数增加的原因解释为“媒体的传染效应”:当媒体大规模报道枪击案件时,人们大部分的注意力都会聚焦于射手身上。“年轻人只要点击视频,扑面而来的枪击事件报道会轻易地让他们沉浸在暴力文化中。”NRA主席Oliver North说道。
在当下的社交媒体时代,格伯纳针对电视暴力内容提出的“涵化”效果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064/wps2.png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064/wps3.png
突发新闻报道应遵循的原则
敏感事件\敏感人群
面对敏感事件和敏感人群,媒体究竟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先来看IMPRESS的编辑执业守则中对自杀事件和关于侵害儿童的报道作出的相应规范:
在自杀时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不得通过提供不必要的细节或发布对于某人自杀原因的毫无根据的猜测,从而导致他人模仿;针对侵害儿童的案件,媒体必须保证涉及性犯罪案件中作为受害者或证人的儿童不被认出,不要提及被告与受害儿童之间的任何(家庭)关系。
自杀事件的报道规范
慈善机构Lorna Fraser的一项研究显示:25岁以下年轻人的自杀率仅占英国所有自杀死亡人数的11%。然而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媒体更倾向于对青少年自杀的故事以耸人听闻的方式进行报道。

影响年轻人自杀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相较于成年人来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更加脆弱。媒体除了避免提供自杀方法的细节以及图片外,还要发挥积极作用,比如给那些易受伤害的人进行提醒,并且提供预防的方法,还可以鼓励抑郁的人们寻求有效帮助。
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媒体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死者家属的采访。
由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的Jackie Newton和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的Sallyanne Duncan博士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死亡事件是令人悲伤的,但部分涉事的家庭“非常愿意与媒体交谈”。在某些报道中,部分家庭会感到“被排除在外”。
所以在死亡事件发生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记者能否进行采访,而是以何种态度、方式提问。
志愿机构Samaritans专门为情绪受困和企图自杀的人提供支援,其新闻和公共关系经理Sal Lalji认为:当记者提出问题时,人们可能会在悲伤和震惊的时刻有所表达,因为他们也试图了解当时发生的情况。“尽量避免说你‘知道他们的感受’,或者你‘曾经处于类似的情况’。”因为,每个家庭或个人的悲伤都是不同的,其他人并不能真正感同身受。她还建议:“如果家人不想接受采访,也不要向邻居或当地的人了解情况,因为那只能是猜测。”
如何在报道中保护弱势群体
NASP(校园心理学国际协会)一篇有关媒体如何在报道危机事件中承担对青少年责任的报告中提到:媒体在对恶性事件的报道中放大令人不安或痛苦的细节,可能会对未成年人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尤其在报道未成年人遭受不幸的事件中,强迫青少年回顾自己的遭遇并谈及感受,会使他们受到心理伤害。要求孩子们对不完全理解的情况发表评论,如果他们在媒体采访中认为自己表述不足,也会产生深深的内疚感。

所以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采访前,要征得其父母的同意,并且在访谈时允许父母或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在场。在采访和报到危机事件时,要聚焦正在好转的事态,尽量减少过分负面的场景和细节描述。
2017年底,在年仅7岁的Hasini遭到性侵和谋杀之后,传媒行业和社会组织对媒体的相关报道展开了讨论。
人们在第一时间对此类事件的认知通常都来自于媒体。媒体报道有着界定“虐待、性侵”等行为的权力,因为人们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如何描述这些行为。

Enfold的Babu KV:一个帮助儿童性虐待幸存者及其家人的非政府组织
Tulir(一家反对儿童性虐待的非政府组织)的组织倡导者Nancy认为,记者经常使用戏剧性的语言描述犯罪,将公众的注意力聚焦到受害者而不是犯罪者身上。要知道,这些语言往往会给受害者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正如The New Indian(新印度快报)的编辑Ranjitha Gunasekara所说:“互联网时代,信息一旦出现在公共领域,就会永远存在。”
过多的信息曝光还会导致受害者及其家人隐私的曝光。印度2012年出台的“保护儿童免遭性犯罪法”(POCSO)第23条就规定:媒体被禁止披露儿童的姓名、地址、照片、家庭、学校或任何其他详细信息。
除了对事件本身的报道外,很少有媒体会关注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努力提高人们对儿童受侵害行为的认知。“一旦热度消退,媒体对案件的兴趣将会消失。”对此,印度时报驻地编辑Arun Ram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为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解决方法是培养对该领域真正感兴趣的记者。”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064/wps4.png
突发事件报道,这波操作可借鉴
报道\社交媒体\纪录片
枪击事件的经典报道
201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将突发新闻报道奖授予了《洛杉矶时报》对于圣贝纳迪诺枪击案的系列报道。
枪击案发生后,《洛杉矶时报》的突发新闻的团队迅速证实了消防官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枪击事件,并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一则消息。

为了增加对枪击事件的报道,《洛杉矶时报》还推出了一个为期八天的实时博客进行及时更新。在后续的报道中,时报发布了对现场医护人员的采访,并且援引联邦调查员发布的调查情况。事发当天的17点43分,第一个在Twitter发布枪击事件的圣伯纳迪诺消防部门呼吁公众关注时报的官方网站,强势安利让时报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圣伯纳迪诺消防部门推文
晚间22点44分,时报将当天报道的主要讯息制作成了一张图表,方便读者回溯事件经过。

在之后几天的报道中,《洛杉矶时报》除了对受害者家属的遭遇进行报道、起底抢手的身世背景外,还深入调查了抢手背后可能依托的组织、枪支和资金来源,并对涉事的警方和检察官进行了采访。
评委对《洛杉矶时报》在此次枪击案件新闻报道的表现评价为:“这是一个当地突发新闻报道的杰出案例,时报尽可能迅速且准确地对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并且提供了背景信息、纵深了报道范围。
   
社交媒体在突发新闻中的运用
社交媒体正在改变记者获取信息的途径,突发新闻的信息源很可能出现在类似Twitter或YouTube的社交平台上。记者们现在更常使用社交媒体发现新闻故事,寻找新闻来源。
《丹佛邮报》曾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和Scripps Howard突发新闻奖。在2012年Aurora剧院枪击案发生后,邮报的新闻总监Kevin Dale立即派出记者和摄影师到现场的同时组织策划选题,优先选择社交平台进行发布,并在晚间将一天中在线发布的片段报道整理成长篇报道刊登到报纸上。
《纽约时报》倾向于在其Twitter账户@nytimes上分享新闻链接。在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跟进报道中,社交平台也成为时刻更新消息的主要工具
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地在社交平台上集中呈现。全媒派往期文章《社交媒体如何改变冲突事件传播》一文中也曾提到:尼斯突袭事件发生后,视频图文直播几乎成为各大新闻网站的“标配”。即时聚合信息的社交平台,已经成为突发事件传播的主力。
纪录片探析“世越号”沉没之谜
搭载着数百名乘客的韩国“世越号”客船,于2014年4月16日意外沉没。尽管官方至今没有给出调查结果,民间祭祀论、邪教论、阴谋论甚嚣尘上,还有团队耗时3年,搜集新闻录像、访问视频、纪录片以及官方资料,并且通过采访物理专家,经过科学验证及CG还原再现沉船过程试,首次公开世越号幸存者的另一种证词和资料等客观证据。
沉船事件相关受访者
很多时候事件的真相不会自动浮出水面,媒体需要穿越重重迷雾抵达事件的内核。即使最终不能抵达真实,但记录当下,就是在记录历史。《那天,大海》的纪录片注重证据、多方面交叉论证,媒体应该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064/wps5.png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064/wps6.png
突发事件中媒体如何坚守最前线
精力\专业主义\理想
提供后勤保障
Griffin Communications(格里芬通讯)的内容副总裁Joyce Reed回忆起记者们报道穆拉联邦大楼爆炸事件的状态时感慨道:“坚持了两年的跟踪报道,几位资深记者随着事件的结束相继离开了团队。”Joyce认为精力和情感的持续消耗,让他们失去了报道热情。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如何才能随时保持待命状态,并且始终保有足够的精力呢?
WESH(赫斯特电视台)的新闻编辑Kirsten Wolff给从事突发报道的记者们提供了后勤服务部门,从食物供给到聊天咨询,甚至还配备了按摩休息室。“我也会向公司申请发行、技术上的支持,确保新闻工作室的长期高效运转。”
“建立融洽的关系也很重要”Reed认为,虽然情感和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记者进行调节,但媒体同行的互相鼓励和安慰能起到更好的作用。除了一起经历外,还可以分享报道经验和情感体验。“所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寻求合作伙伴和团队很有必要。”
专业态度&专业团队
“要做的就是和尽可能多的人们交谈。”Wolff回忆起Pulse Nightclub的大屠杀时说道:“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很容易调动固有认知去报道。记者们总是认为类似的事件有着大体相同的原因和经过,但其实每件事情都是和以往不同的。纯粹去报道死亡人数以及事件波及的范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让有代表性的群体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故事。这是对死者和生者最大的尊重。
美国弗格森骚乱事件
2014年美国弗格森骚乱事件发生后的两年, Louis Post(圣路易斯邮报)一直在跟进事件。“如果突发事件非常重要,请组建一个全职团队。”其主编Gilbert Bailon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知道这很难,但因为需要较长时间的跟踪报道,所以必须确保有一个致力于关注该事件的编辑和记者团队,以便可以进行深度调查。”
在思考如何写好一篇报道的同时,还要对新闻进行选择,并不是任何突发事件都具有公共价值NPR两个月前推送了一则女演员Margot Kidder死亡事件的警报,让众多读者误以为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
关于NPR如何定义和选择突发事件的问题引起了一名读者的质疑:“我理解NPR是想要首发新闻,但很想知道对于‘突发新闻’的定义标准是什么?是由谁来决定的?”当无数的难民在耶路撒冷死去、南美洲的骚乱还在继续,“而媒体却选择推送一条不幸明星去世的新闻,这让我感到毫无意义。”
在公众“想知道”和“应该知道”的内容上,媒体要学会做出权衡和考量。
理想遭遇现实,媒体该如何抉择
根据CPJ(保护记者委员会)统计的数据,自1992年以来共有1304名记者被杀。“现在到处都是骗子,情况令人绝望。” 这是马耳他记者Daphne Caruana Galizia在2017年10月下午被汽车炸弹袭击之前写的最后一句话。生前的最后时刻,她正准备到银行去做一项调查。
2015年《查理周刊》枪击事件,再到最近《首府新闻报》五名采编人员遇害事件,媒体面对的暴力的威胁从来没有停止过。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新闻与观察者》和达勒姆县《先驱太阳报》的执行编辑罗宾·汤姆林说道:“每个地方的记者都对安纳波利斯枪击事件感同身受,因为愤怒、不理智的人,也可能随时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安纳波利斯枪击事件新闻报道
“信任新闻”的创始人乔伊·迈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整个媒体行业都需要(向公众)更好地解释我们的工作、展示我们的信誉,并积极地赢得信任。”获得信任的唯一方式,就是坚守初心,向公众传播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2017年,由Laurent Richard获得奖学金后在密歇根大学创办的非营利性调查新闻项目Forbidden Stories成立,旨在继续完成面临威胁、监禁或被谋杀的记者们无法再继续的新闻报道,确保重要的信息能够及时被公之于众“即使你可以阻挠信使,也不能阻止信息发布。”该组织的成员Rémi Labed说道。他同时也是法国的一名调查记者。截至目前,该国际组织已经招募到45名记者和18家媒体机构进驻。
媒体在报道突发新闻时也经历着暴力事件,唯一可以对抗的武器,就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还好,媒体一直在路上,并且时刻准备奔赴下一个“战场”。
编辑:高杰

65#
发表于 2019-7-6 21: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好在哪儿(1—2月获奖好标题)
文章来源:传媒茶话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EO_D_An8TpIHn708Vyw6Q
原作者:苏长虹
导读:
杂志看皮儿,文章看题儿,要想稿子亮起来,标题就要抢眼,要抢在所有文字前面,抢在读者眼前,如何抢、怎么抢,就需要记者和编辑的大智慧和真功夫。
日前,人民日报好新闻评选小组评出20191-2月好标题作品12件,其中一等奖4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6件。12件标题有的庄重大方,将最重要的信息摆在读者眼前;有的把思想和思路直接作在题上,用思想去抢眼;有的虚实结合,内涵丰富而清晰,这些标题都给予了读者多层次的审美感受。跟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等奖
标题1
研究一根黄瓜 摘获两项大奖
赏析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凭借黄瓜研究获得两项国家科技奖。本报报道标题别开生面,充满生活气息,将一根黄瓜和两项大奖形成对比,既达到了新闻标题应该有的概括新闻内容的功能,又新颖有趣、简洁凝炼、吸引读者兴趣阅读。可以说,这篇文章广为转载,跟这个标题有很大关系。许多读者在留言中为文章标题点赞。
标题2
(肩)嫦娥四号飞行约40万公里后,用时约690秒平稳着陆
(主)翩然落月背 再赴广寒约
赏析标题用肩题说出了主要的新闻事实,40万公里和690秒形成对比效果,指出此次嫦娥四号首次背面着陆这一重要成绩。主题饱含古典诗词的韵味,广寒与嫦娥相对应,翩然二字极具动感和画面感,也很有意境。字为点睛之笔,突出了人类首次背面着陆的重要突破。
标题3
空心村呼唤实心人
赏析空心村实心人,一空一实的对比,非常巧妙。文章通过展现近年来实心人扎根空心村的事例,形象生动地突出乡村对年轻人的渴望,彰显青年建设乡村的力量,也呼吁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标题点明言论主旨,精炼生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标题4
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
赏析标题只有短短八个字,不仅简洁,而且意境优美。十指春风是对苗族绣娘这一传统手工艺术的最好礼赞,充分反映了大山深处苗族人民的纯朴可爱,具有诗意的美。一绣千年则衬托出这一古老民俗的厚重历史感。八个字中就有三个数词,有实有虚,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7148/wps4.png
二等奖
标题1
纸片不大,要是以亿计呢?
赏析修辞手法用好了,标题制作就会上新的台阶。这个言论题,以设问句形式出现,不仅吸引读者思考,更把编辑的意图表现得很充分。标题先用让步的修辞手法承认纸片不大,再用设问提出数以亿计的问题,作为言论标题,态度鲜明,引人深思。
标题2
不懂装懂懂装不懂
赏析这篇思想性评论的标题,主要辨析的是不懂装懂懂装不懂两种情况,认为这两种情况都是认识论上的误区。标题把不懂装懂懂装不懂明确提出来,二者组成的文字完全一样,因为顺序不同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放在一起给人以深刻印象。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7148/wps5.png
三等奖
标题1
救命药,吃得上也吃得起
赏析本标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吃得上,即国家能够保障供应;二是吃得起,即百姓能够负担得起。标题以口语化的形式,精准地传递了国家政策信息,贴近百姓,朗朗上口,既接天气,也接地气,兼具思想性和通俗性,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标题2
(肩)重庆市奉节县移民局原副局长冉绍之
(主)换条板凳坐坐,多替群众想想
赏析标题讲究对仗,富有形象感,易懂易记,读来上口。坐坐”“想想两个动词,使一个好干部的爱民亲民形象仿佛如在眼前。这个标题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反映了中央对干部的担当要求,举重若轻,做得比较巧妙。
标题3
(肩)杭州以调研促落实,6万名干部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
(主)离开案头 走进村头
赏析肩题交待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做法等,信息量比较大,特别是其中的“6”“百乡”“千村”“万户等带有数量的词语给人以直观的形象感。主题强调事件前后的变化,通过离开走进案头村头的鲜明对比,让人一看即知其成效。这是一个既能概括新闻事实,又有韵律感的好标题。
标题4
运河贯南北 文脉承古今
赏析这个标题,既有文气又有气势,一方面它直观地点出从地理上来看京杭大运河横贯了我国大江南北,另一方面又把它在自然界的气象万千与它所承载的源远流长的文脉承继结合起来,简洁明快,又着重突出了这篇报道从文化角度观察大运河的鲜明主题。同时,标题形式对仗,朗朗上口,好懂也好记。
标题5
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赋能
赏析好的标题能够体现甚至升华文章的立意,这个钟声评论的标题抓住了文章的题眼,也就是评论的,用赋能一词,展现科技对于人类发展的驱动作用;全人类又让人联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标题有立意、有气势、有格局,体现了高水平。
标题6
灯火下,别忘了灿烂星光
赏析标题富有浓郁的诗意,而且出现在国际新闻言论上,在本报并不多见。标题恰当地点出了文章的关键词灯光”“星光,并串起了全文的叙事逻辑——由灯光点亮的星空,目的是控诉人造光给天空、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并巧妙呼应文尾。标题生动形象,吸引受众阅读,而且发人深思。
作者  |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  苏长虹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闻与写作,原载于《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7期,原标题《做题要抢眼 留住众人眼——人民日报20191—2月获奖好标题赏析》,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编辑 | 刘娟
编辑:高杰

66#
发表于 2019-7-15 21: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精神病患大闹国航班机,谁也别甩锅
上周末,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中年女性,在一架国航航班上的极端举动,搅动了舆论场。事件的起因,是这名女性在飞机起飞前的滑行期间,发现另一名乘客用手机打电话。尽管在空姐的提醒下,该名乘客配合地关闭了手机,但这位女性却不依不饶,一边自称“监督员”对同舱旅客大声斥责、指指点点,一边要求乘务员向其提供同舱旅客的个人信息,并按她的要求报警。在空乘人员的安抚下,飞机顺利起飞,但这名女性仍然在飞机上以各种方式找茬儿闹事,甚至在飞机降落期间,起身要求别人在其撰写的“材料”上签字。飞机落地之后,因为这名女性拨打了报警电话,几名受到骚扰的乘客不得不与她一道接受警方调查,活活被折腾了7个小时。
在同舱乘客、微博博主@李亚玲的曝光之下,这起事件受到了广泛的舆论关注。由于该名女性乘客的行为实在太过“奇葩”,公众对这位“监督员”的来头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没想到,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原来,这位女性不是什么“监督员”,是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因其受雇于国航公司,可以免费乘坐国航航班,且十分熟悉投诉流程。正是这一系列的特殊背景,才让她在航班中上演了这出荒谬的“闹剧”。
很快,人们就将质疑的矛头指向了国航:公司为何对这名患有精神疾病的员工如此纵容,不仅不限制其乘坐航班,还为其提供免费乘机的福利?与此同时,也有媒体针对警方将涉事乘客带走,做了7小时笔录一事提出质疑,认为这样的结果客观上遂了闹事者的愿,损害了无辜乘客的利益。
针对这些质疑,国航方面很快做出了回应:根据劳动法规定,因为该名女性罹患精神疾病,国航并不能将其解雇,而其享受的免费乘机权益,也是国航员工的标准福利,因为该名女性所患的精神疾病为间歇性发作,且并未严重到影响飞行安全的地步,航司没有理由拒绝其乘机,机上乘务人员因为不了解其病情,也只能按照标准流程对待其投诉。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网友为警方的行动作出了解释:由于该名女性在飞机落地后主动拨打电话报警,警方按照规定必须出警,并进行调查、做好笔录,因此,涉事乘客被扣在机场,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如果将这些解释拆开来看,每一条看起来似乎都没什么问题。劳动法的规定有错吗?当然没有。国航为其员工提供标准福利有错吗?似乎也没有。精神疾病患者一定不能乘机吗?相关法规并不是这么说的。机场警方接到报案之后必须出警吗?答案自然也是肯定的。然而,就是在这一个又一个“看似没错”的处理之下,竟然发生了如此荒谬的事,不仅使得多名无辜旅客的权益受到了损害,还引发了公众对航班管理的不满和担忧,这样的情况,绝不应被看做是“正常”的,有关部门对此还应认真检视,深刻反思。
如果我们将这起事件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看,几乎每个环节的责任人都可以说“责任不在我身上”。然而,如果我们将乘机人员和机上秩序的管理视作一个整体,就会发现,整体的协调能力出了问题。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国航在其内部的乘客管理系统中,对该名乘客的情况进行标注,确保机上乘务人员知悉,以便对其不正常举动做出正确的判断;机上乘务人员在了解该女子特殊情况的条件下,对其做出安抚与告诫,而非放任其骚扰其他乘客;机场警方在接获报警电话之后,先与乘务人员进行沟通,对事件轮廓有较为充分的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精神病人大闹航班,虽然是个例,却显现出航班安全管理各环节之间协调机制的缺失,对此,有关方面还应引以为戒。
编辑:陈茗

67#
发表于 2019-7-28 20: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非虚构写作的“力量”与“内核”:用真实打动世界(雷磊)

非虚构作为基于事实素材的写作,其核心就是故事的真实感。应该从哪些角度去判断故事的真实性?自媒体又该如何防范非虚构的滥用呢?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阅读非虚构的内容,非虚构作为大众化的文学又有什么不变的本质和评判的标准呢?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获得授权,公开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做客全媒派真爱群的讲座实录,与大家分享他关于非虚构写作的思考。

从调查记者到非虚构自媒体人

最开始我在南方周末做调查记者,从《南方周末》辞职之后还在优酷做过制片人、在GQ做过长报道,直到2016年我选择从公司出来自己进行创业。促使我离开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创业的核心原因是我当时在GQ的工作状态。大家都知道GQ是一本时尚杂志,当时我的工作很舒适,收入状态也非常稳定,但是我才27岁,我还是希望能够出去搏一搏。

我当时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职业危机,或许我是写得比较好的人之一,但不是前三名,我在非虚构写作的成绩很难再前进。那不如结合自己的所长,重新去开辟一个新的领域,做一些新的尝试。我仍然是站在我现有的写作基础上,在我最熟悉的内容领域,又能够打通和其他行业的壁垒,从而发现一个新的领域。这就是我选择非虚构这个内容领域作为自己创业核心的动因。


我一毕业就去到南方周末做记者,做为一个调查记者怀抱着理想主义的情怀,有着年轻人对天下的抱负,觉得世界会因为自己变得更加美好一点点。在最初的记者生涯中,我的人生核心命题就是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世界会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好一点点吗?后来在舆论监督一线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会有一点点沮丧,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机构,你所能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在南方周末工作了三四年之后,我开始思索,如果这个世界很难变好,那么作为个人来说,我能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中做出一些突破和创造,对这个社会产生一定的价值?我能不能有除了写作者之外其他的角色以获得新的生命体验?以前在媒体工作,我要从公共层面、公共利益出发,但现在创业做自媒体,我只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自己能不能过好这一生,能否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的能力再提升一点


用更现代的视角去打量日常生活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基于事实素材的写作,所有的表达都不能超出原有的事实素材,这不仅要求你的整个故事是真实的,同时故事里所使用的所有素材和细节都要是真实的。因此非虚构与虚构的本质区别是非常分明的。可能你的整个内容框架是真实的,但是改变了一些细节,那么它仍然是超出了非虚构的界限,已经进入到了虚构的领域。


如何判断故事的真实性?

我们拥有核心是媒体人为主的编辑团队,工作方式与在媒体中并无区别。在完成一篇稿子的过程中,我们会与故事当事人进行沟通、询问细节、补足故事信息的缺陷。对故事的真伪进行判断,就是对故事里面的5W要素进行判断。同时还要运用媒体人的经验,对所得到的信息点进行交叉验证,以判断故事的真伪。之前也会有很多聪明的作者,把自己所闻当做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我们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文章写得也很好,但是最后如果发现他无法证明自己和故事主人公的关系还是会放弃这样的稿子。

另外,核查的误区和盲点在于,有一部分是没有办法核实的。比如个人口述史,个人的回忆、内心活动没法核查,唯一可以判断真假的就是具体时间中的信息点。


非虚构自媒体追求真实并不是像传统媒体一样为公共利益负责,我们追求真实是为了使我们的文本更具有真实性、真实感。而真实感是非虚构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最核心的一种阅读体验。

好故事的三个标准

第一是真实性,故事是真实的、经得起验证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是故事性,散文、个人口述史、纪实文章、学术论文、学术调查等都是非虚构的内容,我们通常只选择故事性比较强的内容。好故事一定体现了较为复杂的价值且在叙事之中是有变化的。一个好人,在一系列的事情之后变成了一个坏人,或者说是一个坏人变成了一个好人,我们知道这个人物的价值是变化的。比如说林冲,他想做一个好人,他不想做一个反贼,最后逼得他不得不做了反贼,这就是好的人物,好的故事。第三是线条清晰、语言简洁。我们很少用那种结构比较复杂的文体去展现故事,通常按照时间逻辑或者说是事理发生的逻辑去写就行了,要尽量少一些插叙、倒叙这种炫技式的东西,少用成语,少用形容词、连词、介词,同时要多用标点符号,多用短的句子和段落。


我认为的好故事一定是刷新了我们现实生活经验的故事,体现了当下社会的某一种价值。比如我们现在再去讲一个忠君爱国的故事是没有人看的,像自己的原生家庭、自我的形成、作为女孩子如何保护自己这些话题才是大家真正关心的,是现代的话题。我们希望从每个故事当中都能体现出不同的意义,用一种更现代的视角去打量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何防范非虚构的滥用?

自媒体虚构“我有一个朋友”这类文章的现象其实存在很久了,这类文章大部分都是信息的拼贴、嫁接。框架上的漏洞在于把所谓的信息的枢纽变成了自己,无法核验真实性,因此会藏有猫腻。

出现这种情况与当下内容创业的形式有关,社交媒体为基础的内容传播领域中大传播量的文章都是非虚构的,因此没有办法生产真实故事的机构为了获得流量就要尽量使自己的虚构文章呈现一种类非虚构的内容形式,借助非虚构的形式在这样的社交关系中传播自己的内容,但本质上不是真实的。归根结底,类非虚构内容出现的核心原因在于新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自媒体为了有良好的传播基础而进行了伪造。


如何防范这种滥用呢?我认为,首先,读者对概念要有更清晰的认识,具备基本的信息辨别能力,就能实现阅读市场的自净。其次,新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守住内容的界限和底线。另外,很多新媒体一旦犯错就会被立即封号,我认为这样的管理方式太刚性了。其实整个行业还是有自净能力的,媒体行业越浑浊整个社会就会越清明。不应该过多的寄希望于监管,还是要有更宽松的环境,让行业从业者以及读者逐步理清逻辑,在良性的互动关系下去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内容创业者能够提升内容的品质这才是健康发展的良性之路。



非虚构文学是大众化的文学

非虚构文学是大众化的文学,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在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的当下,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看非虚构的内容,就像现在大部分综艺都是真人秀综艺一样。非虚构故事意味着经验和教训,意味着我们能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提供参考,这是非虚构文学最区别于其他文学门类的一点。

非虚构文学未来一定会走向大众化,但是当前的局限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把非虚构故事写好。因此我们倡导第一人称叙事,这样你掌握着全部的资料,视角也更自由,表达的难度也会大大下降。作为一个普通人,囿于对自我人生价值认识以及表达能力的有限,可能无法写出一个好故事,但是我认为,不同人的故事都有不同的意义可以去挖掘。


非虚拟故事是每个人最有可能写好的故事,但是要写好一定会经历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对自己故事的不断挖掘和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每个人的成长,或者说对自我的理解都是要经历一个苦难的过程的。非虚拟写作我们常说,七分采三分写,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抓取故事、认知故事上,写只是当中的最后一步而已。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多去做思维训练并开始练习笔头,模仿一些优秀的作品,这是开始从事非虚构写作时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至于写作技巧,这里分享一个我之前讲座的内容《雷磊谈特稿:叩击一点,回声四面》(点击阅读原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真实感——非虚构内容的未来去路

真实故事计划在商业化方面一直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之中,我们的主要思路是将非虚构的内容与各个门类的内容行业进行连接,然后在这种连接之中寻找可以存在的商业基础。比如说我们第一届非虚构写作大赛一等奖的作品《试错》,这样一本书就是真实故事计划和出版行业结合所产生的这样一个产品。你会看到在一个好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衍生出书籍出版物、电视剧等文本类型的文化产品,这也是非虚构这门生意在现在体现为实物的两种具体形式。我们的核心就是能够不停地发掘出这样的作品,去运营它使其变得更加有商业价值,能够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呈现到大家眼前。


我一直认为非虚构内容真正具有商业性的地方只有三个字——真实感。如何提供一种区别于当下其他文学门类的阅读体验是非虚构的核心。因此我们会在真实感的基础上做一系列内容的开发和思考,比如随着真实故事计划的品牌和内容方面的积累,我们可能会逐渐去做一些综艺性的节目,将真实故事计划中打动人心的内容呈现为一档电视节目。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真实感的根本的话,其商业化的路径还是很多的,这也是这样一个内容品牌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注:讲座分享时间为2019年6月13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NRB-LaiChVU1HV93gx2Tg


编辑:董莉


68#
发表于 2019-7-30 22: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非虚构写作的五种常用手法
“非虚构文学”概念的生成主要受到美国非虚构小说的启发。1959年美国堪萨斯州发生一起震惊全美的凶杀案,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之托到堪萨斯撰写报道整个谋杀案件的纪实文章,卡波特与助手哈珀花了六年时间调查这起案件,跟踪调查了被害者的邻居、被害者的雇员的反应,还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与两位蹲在大牢里等待被处死的凶犯详细长谈。杜鲁门·卡特波以独特的写作视角、全新的文学手法、厚重的社会良知,将一出真实的灭门血案的调查结果写成《冷血》。
这部作品取材于真实的案例,但作者使用文学的手法对之进行了改编,导致这一事件具备了新闻报道与法律陈词所无法表达的复杂性,卡波特干脆称之为“非虚构小说”。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类型。
美国非虚构写作研究者、作家沃尔夫总结了美国非虚构写作的常用手法,它们是:设置戏剧性的场景;充分记录对话;注重记录情形的细节;观察的角度(着眼点)多元化;内心独白以及合成人物的性格。
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对此有所扬弃,比如“内心独白”“合成人物的性格”。在中国当下的非虚构写作中很少采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李娟的《羊道》系列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等优秀非虚构文学是如何创作的吧。
01
设置戏剧性的场景
在非虚构写作中,不能只是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和总结来记述故事,而应该通过一个个场景来展现情节的发展。还原场景,是非虚构叙事具有可读性最重要的一个诀窍。比如李娟的《羊道》,此文虽然是对日常生活的记述,但不仅没有陷入流水账,反而十分吸引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她的文字的着力点始终是放在对场景的描写之上。例如,在《羊道·夏牧场》第二节:我们刚搬到冬库尔之时,邻居让两个孩子(一个三四岁、一个五六岁)给我们送来酸奶和食物:
这时大的那个先走到地方,找了一块空地小心翼翼地放下暖瓶,为防止没放稳,还用手晃了晃,挪了挪位置。然后去接小妹妹手里的餐布包。她一转身,脚后跟一踢……噼啪!哗啦啦……只见浅褐色的香喷喷、烫乎乎的奶茶在草地上溅开,银光闪闪的瓶胆碎片哗啦哗啦流了出来——刹那间什么也不剩下了!亏她刚才还小心了又小心!
我们第一反应是太可乐了,便大笑起来。转念一想,有什么可笑的啊,又冷又饿又正下着雨,茶也没得喝了,多么糟糕的事情啊!于是纷纷垮下脸叹气不已。
但是叹了一会儿气,又觉得实在是好笑,忍不住又笑了。
但是,半个小时后,两个孩子的怀孕的母亲,又亲自拎着暖瓶送来奶茶
作者通过这两个场景的描写,就生动而又自然地表现了哈萨克族淳朴的民风,读者读到此,不仅为这两个孩子而感动,也会忍不住对哈萨克族的民风发出赞叹。
02
充分记录对话
新闻写作极少运用对话,绝大多数时候是“直来直去”。故事性较强的新闻也只是偶尔少量运用对话。小说中大量运用对话,其目的是塑造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是,非虚构写作中的对话,往往为了还原故事的本来状态,就充分让人物发声,让故事本身要表达的东西在对话中得到自然呈现。对话越是充分的非虚构叙事,越是接近小说。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盖楼记》《拆楼记》《生死十日谈》,等等。
03
注重记录细节
虽然这算不上什么新技巧,但是非虚构写作“已经使这种描写达到了不同寻常程度的心理深度”。正是这一技巧,使得作者的文字和读者的心灵能够抵达新闻报道和小说想象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比如在《羊道·冬牧场》“最重要的羊粪”一节,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羊粪对于人和羊群的作用、人们清理羊圈的辛苦、反复扩充羊圈的烦琐,等等,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出现……在写到牧人在沙漠中所住的地窝子的情况时,李娟是这样描述的:
“生活在羊粪堆里”听起来很难接受,事实上羊粪实在是个好东西。它不但是我们在沙漠中唯一的建筑材料,更是难以替代的建筑材料——在寒冷漫长的冬天里,再没有什么能像动物粪便那样,神奇地、源源不断地散发热量——最深刻的体会是在那些赶羊入圈的夜里,北风呼啸,冻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脸像被揍过一拳似的疼。但一靠近羊圈厚厚的羊粪墙,寒意立刻止步,和平的暖意围裹上来。
在这里,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天然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游牧民族生活的艰辛与性格的坚韧。
04
多元化视角
作者“通过特殊人物的眼睛向读者呈现所有的场面,使读者感觉到像是进入了人物心理的内部”“这种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物的一些观点,即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观察来使读者了解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特征的”。
在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中,也十分强调不同的观察角度,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和事情。这也符合生活的逻辑,不同人面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这一点在《梁庄》的写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例如,在《梁庄》的“现任支书:谁干谁累死”一节,通过现任支书的诉苦和自我美化的倾向,乡党委书记对村长的态度,父亲、哥哥对村长的不同看法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一个乡村干部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具有代表性。而在未删节的单行本《中国在梁庄》中,还有父亲、老支书和县委书记对于乡村政治的看法,与现任支书的讲述一起构成了“多声部”,全面揭示了乡村政治内在的变化和种种难以破解的困局。
05
综合使用文学修辞手法
除了我们上文所述的几种常见的策略,非虚构对于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都有着巨大的吸纳性。例如,郑小琼在写作《女工记》时,就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诗人的特长,用诗歌来写人写事,并辅之以散文来详尽说明。一些小说家写作的非虚构文本,这方面也十分突出。比如孙慧芬的作品《生死十日谈》,实际上作者参与团队调研只有五天,创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了录像带和团队成员的转述,更包括作者自己的创造。
孙慧芬特别强调这部非虚构作品有着虚构的成分:“实际上这里许多故事和人物都是虚构的,比如姜立生、杨柱、吕有万,很多很多。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故事进行整合,对人物进行塑造,在建立一个现实世界时,我其实企图将读者带到另一个我的世界,我要表达的世界。”因为在作者的实际感受中,访谈(包括录像带所记录)让她亲历了一个个现场,提供了大量闪光的东西,但人生活在“无尽关系”之中,生活本身是繁复的,心灵是复杂的,原始的讲述有很大局限,讲述者只能提供一个侧面的信息,问卷有它自成一体的套路,却很难打开故事的脉络。正是这一点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如果没有孙慧芬的特别说明,读者根本分不清哪些是事实记录,哪些是虚构想象。
非虚构写作针对虚构写作而产生,但不是反文学的,而是试图拓展文学的边界。它使用“非虚构”而非“真实”这个概念,是试图在文学与真实中找到平衡点。作为文学,它不完全以纪实为己任,但也不完全以文学性为追求。非虚构写作有其真实性的一翼,它以真实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人;非虚构写作有其文学性的一翼,在写作中,它也采用文学创作的一些方法,但这些策略与方法最终也是为了真实的写作而服务的。
编辑:王豪
69#
发表于 2019-8-3 00: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中国科学报社与北京大学科研团队联合研发
首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小柯”问世
8月1日,首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小柯”正式“上岗”,其创作的首批作品发布于同日上线的科学网小柯机器人频道(http://paper.sciencenet.cn/AInews/)。
“小柯”由科学类专业媒体机构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北京大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研发而成,旨在帮助科学家以中文方式快速获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论文发布的最新科研进展。
据了解,发表经过同行评议的科研论文,是科学界公认的科研成果发布和评价的主要形式,已成为科研活动链条上的核心一环。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有效记录科研过程、促进学术交流、厘清科学贡献、追溯科技发展脉络。但是,高水平论文大部分以英文发表,而我国科学家因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再加上论文数量庞大,如何快速精准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相关科研进展,一直是摆在一线科研人员面前的难题。
如今,“小柯”有望成为一线科研人员的“跨语种学术信息秘书”,帮助他们高效解决上述难题。
本项目所遴选的论文全部来源于国际公认的高水平学术期刊。其中,项目一期首批科学新闻来自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的知名期刊,包括《自然》《科学》《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预计项目第二期将扩展到生命科学领域其他知名期刊;第三期将扩展到其他研究领域,并计划囊括国际会议、专利等。
中国科学报社副总编辑、项目负责人张明伟认为,该项目在助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小柯”机器人利用先进的机器算法语言,以英文论文摘要作为基础,快速“写出”中文科学新闻底稿,再经过专业人士和中国科学报社编辑的双重人工审校和信息补充,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我国一线科研人员快速了解主流英文期刊资讯的需求。同时,利用“机器人写作”技术将科研论文转化为公开的科学报道,也为公众和其他大众媒体提供了一扇了解最新科学进展的窗口,对促进科学普及工作大有裨益。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万小军团队长期从事文本自动摘要与机器人写作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本领域的知名科研团队,在该项目中负责“小柯”机器人系统总体设计与联合技术攻关。万小军表示,“小柯”是业界首个面向跨语言科学新闻生成的写作机器人,采用了原创与二次创作相结合的混合创作方式生成科学新闻,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融合领域知识进行语句智能筛选,从而选择适合大众理解的语句;同时,基于语句简化提升语句翻译质量,克服了当前学术文献领域机器翻译效果差的问题。
张明伟表示,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科学新闻写作是一个全新领域,存在许多难点。项目前期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克服了诸多难点,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可以预料,后续仍会碰到很多新问题,项目组将收集科研人员与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后续改进、开发和服务工作。
据介绍,“小柯”机器人是“全球华人科学家社会化智能网络学术交流平台”建设项目的一个子项目。该平台建设项目依托科学网,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力争打造快捷、方便、智能的学术交流平台。项目得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
编辑:王豪

70#
发表于 2019-8-3 23: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致亲爱的数据:我如何从数据中发现有趣的世界?
在图像化传播的今天,该如何定义一则好的数据新闻?什么样的选题是具有传播力的?在数据新闻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数据新闻又有什么独特价值?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获得授权,实录数可视运营编辑李岚做客全媒派真爱群的讲座全文,与大家分享她对数据新闻的理解和思考。
好看酷炫≠数据可视化数据新闻的评判维度

我觉得好的数据新闻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评判。

第一,传播量。
对于传播量来说,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选题,比如两会、高考志愿填报这样的热门选题,点击量都会很高。我们在两会期间与CGTN合作的Who Runs China就是把2000多名人大代表的数据汇总起来,从性别、学历、省份等维度分析全国人大代表的特征。
这个作品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特别好看,色彩搭配非常合适、互动体验也很酷炫。但是我觉得数据新闻只有好看、酷炫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要让读者看懂,如果不能让读者明白数据是在表达什么,就不能算作是一个好的数据新闻作品。
例如下图就是想用粒子柱状图来呈现全国人大代表的出生年份和男女性别比例的情况。从这张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到90后女性人大代表越来越多的趋势。
第二,数据新闻作品不仅要好看,还要能够让读者看懂,要善用图表来传达信息。以下这些网站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图表应该怎么使用。
1. datavizcatalogue.com

2. FT可视化词典

3. ant-v


4. junkcharts
好的数据新闻应该是直观且容易理解的。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一图看懂”系列的作品,但是一图看懂并不等于好的数据新闻。这些作品多由文字和图表结合,如果去掉文字只看图表就能明白其涵义,我觉得这才算好的数据新闻,否则就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


第三,制作的精良程度。
有一个在数据新闻界特别有名的奖项,叫做Data Journalism Awards。这一奖项比较偏向大规模媒体制作的质感精良的作品,去年财新就获得过DJA的奖项。他们有一个作品叫做《高铁六小时能到的地方,你想去哪个?》,做了一个交互新闻,比如说我从北京出发,坐5个小时高铁能到哪些地方?这种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话题,很多用户也愿意去点击、互动。


第四,小而美的作品。
小而美,就是跟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数据,比如你使用手机APP的时长。例如,iPhone会自动跟踪APP每天的使用时长,数据新闻的制作人员可以把时间轴拉长,来研究用户的手机使用习惯。从这样的数据当中研究员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实现对生活的小反思也挺有意思。 第五,短平快的操作。
界面新闻有一个数据栏目组,几乎每天都能出一篇稿子,能做到日更是很厉害的。因为数据新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新闻性,需要赶时效。时效性意味着大家在短期内会比较关注这个话题,能够形成一定的讨论度并获得较高的点击量。 另外,跟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的来源。除了刚刚提到的DJA之外,国际上还有三个比较出名的与数据新闻相关的大赛,分别是信息之美、SOPA、SND。除了这些大赛之外,还有一些国外的媒体,例如彭博社、纽约时报、卫报,他们都有专业的数据新闻团队做出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国内的财新、澎湃这些媒体也都是值得大家关注的。还有最近一两年来,一些自媒体也做出了很多不错的数据新闻作品。今年6月份澎湃新闻主办了“2019数据创作者大会”,会上涌现出了非常多优秀的作者。
《数据新闻2.0:变与不变|数据创作者大会演讲实录①》这篇文章沉淀了会上很多有意思的观点。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2019数据创作者大会
选题先行VS数据先行

数可视之前做的一些有意思的作品通常都是先有选题,然后再根据选题去找数据,比如看一些行业研究报告、咨询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等等,这种操作方式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足够的数据把作品完成。
我觉得今后我们可以更侧重于数据先行。
比如在拥有很多数据的前提下,先用一些可视化工具把数据整理成一个大概的图表,看看这些数据到底能够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规律,或者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可以分享的故事。
这里我给大家分享财新数据新闻团队负责人黄晨老师之前一次讲座的内容
《财新黄晨:先有故事还是先有数据?,她在分享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到底是先有故事还是先有数据?其实选题和数据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使我们先得到了数据,数据也可能是单一的,还需要围绕这个数据去发散性地寻找更多数据源,这样数据新闻的内容才会更丰富。如果数据源是可靠的、数据是充足的,这就是一个比较好操作的数据新闻选题了。
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什么样的选题是比较适合做成数据新闻的。人大有一个公众号叫做RUC新闻坊,它汇总了从2012到2017年这五年来国际性数据新闻大赛的一些获奖作品,从其中涉及到的报道主题中发现了一些规律。政治类、公共服务类、医疗、战争、犯罪、人口、环境等,这些选题是比较容易获奖的。
图片来源:RUC新闻坊

我们把视野拉回到国内,会发现国内数据新闻的话题主要是聚焦在商业、城市规划相关的话题上,比如说房地产、地铁交通等等,像环境类、教育类也是涉及比较多的主题。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2019数据创作者大会

这里还需要再强调一点,我们使用数据时,标明数据来源是很重要的。这既可以增加报道的权威性,也可以方便同业者之间相互交流。
写文案、做设计、敲代码数据新闻人的十八般武艺

我们常说做一个全能的数据新闻人需要三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写文案、做设计和写代码。
一个好的数据新闻产品需要这三个方面的人才相互配合完成。新闻编辑需要清楚自己到底擅长什么,是文案策划能力比较强、脑洞大擅长挖坑?还是设计审美好,视觉表达能力强?要多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扬长避短。



图片来源:黄志敏 数据新闻入门
以我自己为例,在数据呈现之外我会更多承担数据分析或是寻找数据来源的工作。
首先,找到合适的数据并且表达出来。
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找数据是一个非常耗时间的事情,需要建立一种搜索思维。询问专家学者或是查找论文是很重要的渠道,有时论文当中会提到非常有帮助的数据来源或是数据库,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可以帮助我们省去许多寻找数据的力气。
其次,理解数据,尝试发现其中有趣的结论点。
对于数据内容的理解和表达,很考验从业者能否从数据当中挖掘有趣的结论点。打一个比方,把数据当做被采访对象,去拷问数据,对数据做出一些假设再去进行验证,看看数据能不能给你答案。这一点其实非常锻炼刚入行的从业者,这需要你对某些垂直领域进行深耕。
第三,清晰明了的可视化设计。
判断可视化设计好坏的关键点在于,去掉文字后你的图标是否还能清楚的表达。数据新闻不仅要好看酷炫,让读者能够看明白才是关键。编辑需要考虑使用什么样的图标来呈现数据是最合适的。

我把做数据新闻的小技巧总结为四点:拷问你的数据;快速完成能力;寻找数据量丰富的选题;掌握数据分析技巧。
在寻找有趣的结论点的过程中我们会比较容易观察一些数据的异常值,比如,我们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发现收入越高的人对自己的颜值越自信,但是这个结论是预料之中的,怎么才能挖掘到有趣的点呢?我们会把这个数据拆分,拆分成男女两个性别,并发现男性在收入越高时对自我颜值越自信,但女性可能呈现出一个波动式的上升和下降的趋势。
快速完成一个选题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新闻具有时效性,读者不会给新闻制作者太长时间的注意力,我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对重要和次要内容进行取舍去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两到三天完成一个作品已经算是比较长的操作周期了。
另外,我们会尽量找数据比较丰富的题目入手。比如我们之前做过北京地铁的数据,我们发现北京地铁的官方微博会发布每一次地铁的故障数据,于是我们把这些数据搜集起来做了一个关于北京地铁避坑指南的作品,最后也收到了不错的反响。
基于之前数据新闻的获奖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中多数都使用了比较简单的数据分析思路,比如比较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方差,对比不同年份的数据等等。所以我们常用到的数据分析技巧都是很基本的,在我们中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
数据新闻的独特价值

数据新闻的独特价值,我觉得可以归纳总结三点。
首先是为读者减负,因为人们读图的速度大概比看文字要快100倍。数据新闻通过编辑对数据的理解再提炼出来要点,最后制作出信息图表,是能够真正实现一图读懂很多信息的。





第二,数据新闻是编辑把自己觉得有趣的内容传达给受众的过程。比如设计师Giorgia和Stefanie做了一个叫做dear-data的数据可视化项目。这个项目持续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两个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国家,把自己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数据发现通过手绘明信片的形式邮寄给对方。这个小项目很有意思也足够打动人,还获得了2015年“信息之美”的数据可视化项目金奖。





最后,我觉得数据新闻是在真正地与大家分享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是对读者有帮助的。
比如高考季,B站上有一个UP主把2017年全国高校的数据汇总做了一个交互网页,其中包括985、211高校的排名情况以及优势学科等等。我觉得这个作品就能够很好的帮助到考生去选学校、选专业等。唯一可以优化的地方在于,如果能够加上分数匹配或是院校的推荐就更好了,可以说是一个择校神器了。


注:讲座分享时间为2019年6月19日
编辑:王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