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视理论与实务案例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3-1-15 11: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央视55年来首推卡通形象 C先生耍囧卖萌 2013年01月14日12:56  东方今报 微博 我有话说(1人参与)



自动播放CCTV1卡通形象C先生(来源:央视综合频道)

play CCTV1卡通形象C先生



向前 向后


    《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大变脸”后,央视形象包装改版又上演重头戏,推出开播55年来首位卡通形象代言人
  新的一年,继《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大变脸”后,央视一套在形象包装的改版方面近日上演重头戏:一个逗趣十足的卡通人物“C先生”,扛起了在耍囧卖萌之余与观众增进亲和力的职责。
  □东方今报记者 毛韶华
  元旦贺岁版“C先生”属于首次亮相,讲述了共贺新年的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本来已经退场的它,也许是因为太紧张,不小心碰到了话筒支架,最后只能回到台上用顽皮的笑脸与大家道别。
  ○卡通人物“C先生” 成了CCTV1的代言人
  近日,央视十年来最大的改版引发热议。如果说,人们起初的目光都聚焦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王牌栏目上的话,那么,当他们留意到卡通人物“C先生”出现在屏幕上时,则真的有些意外。
  “C先生”是谁?从何而来呢?东方今报记者从央视获悉,“C先生”实际上是利用“CCTV”中的“C”作为创意动机组合出一张笑脸,赋予它一种人物的个性,产生的一个动画卡通形象。它顽皮活泼,富有活力。
  元旦贺岁版“C先生”属于首次亮相,讲述了共贺新年的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本来已经退场的它,也许是因为太紧张,不小心碰到了话筒支架,最后只能回到台上用顽皮的笑脸与大家道别。
  “C先生”的亮相,受到业内人士和网友的好评: “一个小球上面的‘C’变成鼻子眼睛,太有创意了吧!” “滚来滚去的变成个小囧脸,多喜庆!”
  ○50名主持人亮相宣传片 唤醒观众的共同记忆
  央视综合频道节目统筹部主任张国飞表示:“推出‘C先生’的目的是希望频道形象更加年轻、时尚,适应网络语言色彩,这是综合频道在争取年轻观众方面做出的大胆尝试。”据悉,这也是1958年9月2日正式开播的央视综合频道,有史以来第一次选择卡通形象做代言。
  其实,“C先生”只是央视综合频道形象新包装的亮点之一,其重头戏则是动员国内外电视包装设计力量,设计了新版包装体系。当然,改版中不只有形式上的高端,还有内容上的给力。通过国家、风光、百姓生活等视角,央视将推出多支纪实ID,随时随地带给观众生活的启迪。
  在精心拍摄的主持人宣传片中,全台50名主持人精彩亮相,以独白的形式表达了央视的媒介情怀。其中,手语版传达了力量、温暖和希望;受众版通过各地观众的收视表情表达央视一套与观众岁月相伴、情感相依的意境,唤醒观众的共同记忆;励志版宣传片则通过一个个平凡人的奋斗故事表达了一个价值观:这个民族越挫越勇,这个世界永远欣赏敢于再来一次的人。            
http://news.sina.com.cn/m/2013-01-14/125626030113.shtml


52#
发表于 2013-1-15 11: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传媒第三只眼
对不起京都念慈庵了。有个问题:为啥湖南卫视22:00的综艺节目干嘛都要做到00:00才结束,其实在23:30结束,时长90分钟(含广告)左右是蛮合理的。连续2小时的综艺节目,到00:00结束谁扛得住,第二天都要上班的!

@传媒第三只眼
一般京都念慈庵冠名的湖南卫视新节目,影响力都会比较小,收视一般都比较悲催,不知道这会不会是一个魔咒。希望能打破这个怪圈。



(2)| 轉發(17) | 評論(20)
1月14日23:12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53#
发表于 2013-1-19 01: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报人黄一刚
许多内地电视台的所谓主持人或称出镜记者,的确只是播音员,并不懂新闻采访,也不会写稿,只会背或念别人写好的稿子。

@闾丘露薇
专业电视记者,不管是一分钟新闻还是一小时的专题,应负责完成采访,撰稿,出镜,配音,素材选用,然后交剪片剪辑。但内地电视台很多撰稿配音出镜分开,才有中国特有工种出镜记者。电视专题栏目主持人,通常只负责出镜和提问。做「走读大中华」时,会告知被访者,这是非新闻节目,撰稿的编导才是主角。

(20)| 轉發(374) | 評論(115)
36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54#
发表于 2013-1-21 01: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毛十八
从传播效果角度看,一个柴静大概至少能抵过十个胡舒立,意义摆在那里,不作恶,传递过一点善意,也就行了。面和点的区别,不可能指望两者专业程度一样。喜不喜欢是另一回事。就这点来说柴比氵昷还是要好些。(私生活领域八卦归八卦,到底有没有作恶谁都不知道,且和主题无关)

@赵涵漠
不是电视记者技术问题是不懂的。但用镜头去表现记者未见得就是记者本意,也许是编导需要,也许是栏目定位需要,塑造形象在此似乎更类似塑造「品牌形象」。至于「抵达」,可能确实可以不用这么玄乎的大词就能把「采访」这事说明白,但用大词或文艺腔说白了只是种风格,喜不喜欢观众可以用遥控器投票。

(1)| 轉發(21) | 評論(8)
50分鐘前來自Weico.iPhone


| 轉發(3)| 收藏| 評論(10)
25分鐘前 來自WeicoPro.HD


55#
发表于 2013-1-21 22: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Jonathan测试版
《东方直播室》的桥段安排得过于戏剧化,过假。为了突出冲突,而剪掉了真正有意义的部分,这种低级追求片子引爆点和收视率的做法,其实是在害了这个节目。三个大信封,一看就是编导弄的道具。

| 轉發(1) | 評論(1)
3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56#
发表于 2013-1-23 20: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央视新闻
【《新闻联播》又一突破:首次直播连线评论员】最近《新闻联播》变化不断,今晚又有新的突破,首次在节目中增加了直播连线评论员的环节。本台评论员杨禹就近期社会集中关注的“舌尖上的浪费”问题进行了直播评论,认为刹住浪费之风,关键从三“公”入手:公款、公务人员和公众。http://t.cn/zYh9nSF




(9)| 轉發(123) | 評論(79)
22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57#
发表于 2013-1-24 13: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HsiaoWong
目前台湾收视率最高的新闻性专题节目,十分呛辣,请一定抽空观赏。@季晨First@mybr @Sean谦 @清草三菜 @栖居清醒森林 http://t.cn/zYhDOVx




| 轉發(10) | 評論(9)
今天03:46來自新浪微博




58#
发表于 2013-1-25 13: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张力奋
达沃斯。央视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邀FT首席执行官John Ridding和我早茶。老郭说,十年前中国财经节目若用很多数据,观众不爱看;现在不同了,不用权威数据就不专业。央视已推出自己的CCTV50指数。



| 轉發(5) | 評論(1)
22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59#
发表于 2013-1-27 00: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cnr刘双庆
昨天是春运第一天,不同频率的报道方式、水准反映了电台的实力,这种实力也在一次次报道中积累口碑。个人觉得特别报道的顺利并且有特色的呈现反映了电台内部流程和管理的水准//@平凡广播人: 我一直认为:评论,是一个台实力的体现;连线,是一个台活力的表现//@何海明:关注 //加油!

@央视新闻
【开往春天的列车:当"35岁"的新闻联播遇到火车停靠的"8分钟"】今天是"春运"第一天,今晚《新闻联播》主播康辉直播连线随1955次临客进行了一天体验报道的海霞。这是《新闻联播》35年来,首次与前方记者直播连线,而连线的时间恰恰是列车在郑州站临时停靠的8分钟内。捏把汗呀!http://t.cn/zYZDbRg



(40)| 轉發(444) | 評論(281)
1月26日23:08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60#
发表于 2013-1-27 10: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新浪传媒
【传媒史上的今天】2000年1月27日《同一首歌》栏目创立,制片人为孟欣。栏目借用同名歌曲《同一首歌》,请来知名歌唱家和歌手,演唱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同一首歌》以制作独具特色的系列大型演唱会和各类主题、公益演唱会为主,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2009年9月,因节目改革停播,2012年8月复播。



| 轉發(9) | 評論(5)
44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