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史料集锦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3-3-18 14: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邹建锋
//@凯迪牧沐: 好史料。终于1949,却是遗憾。

@摘星手010
有趣的现象:晚清革命派报纸风起云涌,也如昙花一现,真正长寿的却是「申报」,至1949年停刊办了77年。辛亥革命时如实报道武昌军政府兵败,而被愤怒的读者打碎玻璃窗。甲午战争时,有读者掏钱想在报上登广告「胜倭确信」,申报谢绝;披露淸军节节败退实情,被指助敌。真话不受待见,却有旺盛的生命力。



| 轉發(15) | 評論(6)
今天11:57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1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32#
发表于 2013-4-7 18: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
#创意#【草帽收音机】1931年,美国人发明了这个可以方便地固定在草帽顶上的收音机。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5)|
收藏|
評論(1)

1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33#
发表于 2013-4-14 22: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张玉洪
#新闻资料# 1947年台湾 “二二八”之后,报纸遭查封与处分情况 (来自 王天滨先生:《新闻自由——被打压的台湾媒体第四权》一书,亚太图书(台北)2005年版)


| 轉發(1)| 收藏| 評論
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34#
发表于 2013-4-15 23: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雷颐
//@普法三十年-: 据《第二次握手》作者张扬说、胡刚辞职不久长沙他的几个题字即被更换、对比鲜明啊

@林滤山
【掦子晚报】24年前的今天,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1985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扬子晚报》题写了报头。本报一直敬用,从未间断。




| 轉發(13) | 評論(9)
17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35#
发表于 2013-4-23 22: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私家野史
陈冷是近代中国著名报人。他在《时报》《申报》的时评影响较大,一是申达民情、监督政府、批评腐败时政类;二是批判国民性、重塑民格、提倡文化救国类;三是争取言论自由、反对伪舆论、维护报业尊严类;四是时事评论、画出时代、提出救国策略类。这开凿了人们的思维深度,至今其范式仍被沿用。@秦千里微博
(1)|
轉發(1)|
收藏|
評論(1)

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36#
发表于 2013-5-1 09: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人民日报
【新闻史上的今天】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正式播出,这个40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目改变了许多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的习惯,还标志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进入新阶段。它在人事管理体制上实行聘任制,实行制作经费承包制、制片人制,“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中国新闻史学会供稿,图片来自网络)



(27)| 轉發(215) | 評論(107)
57分鐘前來自人民日报微博


37#
发表于 2013-5-4 16: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人民日报
【新闻史上的今天】197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中决定《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复刊。这两份“文革”期间被迫停刊的报刊,多年来在新闻实践中形成特有的风格,为青年所喜闻乐见。它们分别于当年9月11日和10月7日正式复刊。(中国新闻史学会供稿,图片来自网络)



(28)| 轉發(304) | 評論(126)
今天09:35來自人民日报微博


38#
发表于 2013-5-22 21: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刘娟的碎片生活
这个门多好看~ //@王江的空间:

@Reutus
1950年时的新华社大门——北京国会街26号(现宣武门西大街57号)




| 轉發(14) | 評論(2)
今天 19:22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4)| 收藏| 評論(4)
11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39#
发表于 2013-5-23 09: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宋守山
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4个版面全部用上了由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张用计算机屏幕组版、用激光照排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
|
轉發|
收藏|
評論


40#
发表于 2013-5-24 22: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都市周报
1953年的今天,立体电影首次出现。戴着特殊眼镜的观众像在观看《布瓦那魔鬼》及《蜡屋》这类惊险片那样,发现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车及魔鬼的后面。男女老少望着同一方向,他们穿着正式,可却如此滑稽,像克隆外星人。娱乐业的催眠性在这个特殊场景下显得如此突出。#历史上的今天#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
轉發(1)
|
評論

45分鐘前來自皮皮时光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