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记者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2-11-10 21: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曹思源
【新华日报:有两种记者】“一种记者是为人民服务的,他把人民大众所必须知道的消息,告诉人民大众,把人民大众的意见,提出来作为舆论。另一种记者,是为专制主义者服务的,其任务就是造谣,造谣,再造谣。”——《新华日报》1946年1月11日创刊八周年纪念文章。(图为新华社退休高级记者杨继绳先生)




12#
发表于 2012-11-29 00: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私家野史
白修德,本名叫西奥多·H·怀特(Theodore White),1915年出生,美国人。毕业于哈佛大学。抗日战争时长期任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采写了大量关于中国战场的报道,访问延安后写出影响巨大的名著《中国的惊雷》。 在抗战期间所有驻华美国记者中,白修德被认为是最倾向于中国共产党的人之一。

@私家野史
白修德于1945年被命令回国。他请了长假写书——《中国的惊雷》。1946年与卢斯决裂辞职, 卢斯指控他为“共产主义分子, 必须要解雇。由于《中国的惊雷》和《史迪威文稿》“左翼倾向”, 白修德身背“左翼骂名”, 一些大众刊物不敢雇佣他,最后他在海外通讯社谋到一个职位, 派驻欧洲, 他在巴黎生活了6 年。

| 轉發(4) | 評論(4)
12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13#
发表于 2013-1-12 12: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老榕
回复@逍遥地人:国际方面,也是造谣为主 //@逍遥地人:警惕好战分子们的险恶

@晃膀子
@知乎 上回答了一个问题:@胡锡进 是个什么样的人。供参考,供讨论,欢迎拍砖。



(4)| 轉發(146) | 評論(34)
31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1)| 轉發| 收藏| 評論


14#
发表于 2013-1-22 10: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

能够提问,有采访的机会,在我看来,未必就称得上是记者。至少在电视这个行业里面,提问和采访,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可以是记者,可以是主持人,也可以是幕后的编导,所以有采访人这个词汇。

谈谈我最熟悉的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吧,毕竟做了近二十年。职业要求很简单,会采访提问,会撰稿写报道,会配音,懂得如何使用画面,挑选采访内容,能出镜做串场,能做直播现场连线。经验丰富的,可以独立完成深度报道,比如新闻专题。这类专题,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

我一直觉得出镜记者这个称号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听说内地大学里面还有这样的专业,其实我觉得,不如改称为“电视记者专业”更恰当一些。

记者这行,平面,电台,电视,现在又有了网络,入行要求各不相同。有的人文字厉害,但是一面对镜头,就很紧张,或者声音外形不佳,于是和电视电台无缘。同样有的人,文字一般,但是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因为电视新闻比较快餐,所以在入行后依然有不错表现。

内地电视台,往往同一条新闻,配音不是出镜报道的记者的声音。我明白这是因为有官方规定,比如普通话必须拿到甲等,只是显示自己的记者在报道现场也很重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果。

其实为何在聘用记者的时候,加上一个基本要求,普通话要达标呢?

不过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不知道别人配音的稿子是不是这些出镜记者自己撰写的,如果不是,那么其实这些出镜记者,连电视记者的基本要求,都没有达到。当然,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应该有的机会。

内地还有一种出镜记者,专门做专题节目,开头结尾的出镜,节目当中的采访等,不过,只要不是节目撰稿,节目最终由编导制作完成,那还是称不上记者,叫主持人更恰当准确一些。

记者是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后面的,拿电视记者来说,不会利用镜头去塑造记者的细心,体贴,关怀,面对任何人,反打镜头上的表情,都应该是中性的。但是非新闻栏目的主持人就不同,就好像过去一年半,我主持“走读大中华',,我是可以有观点,有情绪,而我的编导们,给了我很多镜头,来帮助体现我的情绪,塑造我的形象,所以,我一再说,这不是新闻栏目。有人说记者采访是“一种抵达”,我想了半天,就是不明白。其实采访一点也不玄乎,就是提问,把事实弄明白,把原因找出来。也因为这样,新闻采访,强调的是要有新闻点,一个人再有名,如果没有新闻点,那就不是新闻记者应该采访的对象。

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记者选择一个个案,是因为这个个案背后能够从点到面的带出一个问题,这个个案遭遇的问题,要涉及到公众利益,毕竟,记者不是电台phone-in主持人,倾听别人的倾诉,同样也不是访贫问苦的官家,或者帮助弱势群体的公益人士。如果只是关注人而不去寻求这个人的遭遇背后的原因,那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合格的。当然,这样做会很安全,也很讨巧,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却不是公众。

一个人悲天悯人,是不是就一定是一个好记者,未必;一个人如果充满了正义感,是不是就一定是一个好记者,同样未必。这样的人,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先入为主,不专业,而影响报道的中立客观,误导公众。

但是一个好记者,一定会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

写了一堆,只是想说,行业标准应该不断向上的,是不是?基本概念不应该混淆的,是不是?

阅读( 144万 ) 1月20日 22:30
http://dajia.qq.com/blog/2120330 ... clickscene=homepage

赞同。太过强调“人”在一个事件的感受虽然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切入新闻事件的新视角,一种新感受。但从某种程度上没有展示人背后的力量,这也是新闻记者要点名给大众看的。她的一些访问好,基于她的选材适合1她的访问方式,但本质上我觉得还像掺了人情味的文艺。这一方面已做的很好,还需从另一方面提高
6分钟前 转播|评论
聪聪: 你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记者,内地与香港的文化风气不同,所以记者在陈诉表达的方式也是大不同。
11分钟前 转播|评论
兔儿牙: 很对!
12分钟前 转播|评论
刘咪: 闾丘分析的很对啊。。
16分钟前 转播|评论
张云龙: 什么玩意
24分钟前 转播|评论
天目溪: “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 不赞同这句,文科生们就是被这句话给毁了--------------- -看不懂哎, 能解释下吗
36分钟前 转播|评论
赵向东: 就事论事就好,瞎琢磨别人的心理,无聊 || 朝槿: 忍了很多天?是柴静出书演讲火一把这几天吗?闾丘姐姐,你是嫉妒还是嫉妒呢...不过呢人家上镜就是比你清新、比你看着舒服,这是事实,嫉妒是没有用的。
37分钟前 转播|评论
天佐: 那是什么 来决定的?|| 刘鑫炎: "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 不赞同这句,文科生们就是被这句话给毁了
38分钟前 转播|评论
hunhun: 内地县区级新闻从业人员路过,没有发言权。
38分钟前 转播|评论
天佐: 閭丘是喜欢柴静的
41分钟前 转播|评论还有 赵楠yoyo、可二、周儿等众多用户进行了转播或评论
<< 上一页 1234567
15#
发表于 2013-1-29 20: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王克勤
【高勤荣,揭黑遭遇冤狱8年,再揭面临死亡威胁】58岁的@高勤荣扬眉剑出鞘,曾任山西青年报记者。1998年5月率先揭露运城假渗灌工程,同年12月被刑拘、逮捕。1999年以“受贿罪介绍卖淫罪诈骗罪”罪名判刑12年,冤狱8年。出狱后,他以公民记者身份再赴一线曝光大量黑幕,昨遭“房媳”死亡威胁。铁血记者!



(528)| 轉發(10116) | 評論(2629)
今天10:13來自新浪微博


16#
发表于 2013-2-28 09: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何满1
//@赵东山://@乖乖老鼠: //@龙灿: 祝福长平老师。

@覃里雯
今天遇到位流亡的公知朋友,小半辈子秉持“一点点推后新闻红线”的理想,自以为谨慎地推着,忽发现红线已在身后,稀里糊涂成了异端。如今带着孩子和身体不好的妻子,做份勉强的工作,没有冲天怨气,也不爱摆高调对抗姿势,只是温和而伤感地谈谈既往。精明的人们或各有高见,我的敬意却要送给这些傻人。

(7)| 轉發(280) | 評論(64)
2月27日05:21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17#
发表于 2013-3-14 00: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reddress
犀利,大实话。可悲的是,中国调查记者的生活状态必须要翻墙到外国去看

@去V的刘建锋
今年1月,受世界保护记者组织的委托,纽约时报摄影记者Jonah M. Kessel和助理Adam Wu三次来访,花三天时间拍摄,尔后制作了这份有关调查记者的视频,今天在网站发布,朋友看见了告知我,要翻墙才能看到:http://t.cn/zYB2Cdl



(1)| 轉發(3) | 評論(4)
9分鐘前來自美图秀秀


| 轉發| 收藏| 評論
3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18#
发表于 2013-5-3 22: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联合国
[世界新闻自由日]谁是“记者”?人权专家指出,记者观察和描绘事件,收集和分析各种事件、言论、政策以及会对社会造成影响的建议,其目的是整理以上这些信息,集合各种事件和分析,从而为某个社会行业或整个社会提供信息。记者包括所有媒体工作者和后勤人员,以及随时扮演记者角色的“公民记者”。


(10)| 轉發(90)| 收藏| 評論(51)
19分鐘前 來自联合国 |  檢舉



#随手拍#活动开始啦!5000万巨奖、10万个中奖机会等你来





  • 同時轉發到我的微博


共51條全部| 共同評論| 認證用戶| 關注的人
茜akane茜:默默的 (2分鐘前)
邹毅之:我们这只有新闻,没有自由! (2分鐘前)
盼兲明:在兲朝可行不通 //@博联社马晓霖:【人人记者】联合国定义了,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今后不需要查验记者证了吧? (3分鐘前)
天上住着的人:回复@盲佬007:小心水表 (5分鐘前)
吴钩断水:为铊代言 (5分鐘前)
v郭杰:我们也过? (5分鐘前)
老鼠夹子备用://@ZSD牧野义魂: //@空方代表-咔:转发微博 (5分鐘前)
博联社马晓霖:【人人记者】联合国定义了,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今后不需要查验记者证了吧? (6分鐘前)
神圣爱神:记者 就是记录事件的人 不用说太多 只需要感受 感觉 感悟 (6分鐘前)
静待荼靡香:每个人都记录。每个人都要真实。 (7分鐘前)
後面還有41條評論,點選查看>>




19#
发表于 2013-7-6 09: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7-6 09:07 编辑

【案例】

和前一条微一起看//@记者刘虎: 今天发出的。

@纪许光
@财新网
《新世纪》周刊记者陈宝成敲诈勒索案始末:老纪为大家还原一个披着记者外衣;自诩“道德楷模”、“维权斗士”的新闻败类的真实面目。本文将全面揭露@记录者陈宝成
自称手握官员贪腐证据,为自家拆迁(面积仅为130平米的普通民宅)敲诈勒索600万现金及7套商品房的全过程。请图片,查看长微。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6)|
轉發(170)
|
評論(117)

今天 07:44來自阳光城堡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还有2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吴飞微议
怎么回事?//@记者刘虎:今天发出的。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去V的刘建锋
你们二人的故事写的有如大片。但是非不能轻定。
(1)|
轉發(6)|
收藏|
評論(7)

36分鐘前
來自红围脖iPhone客户端






王佳航
//@TV哇哇: 哎,一个有权报道法院院长会议的记者都守不住自家一亩三分地,都投诉无门,你让人家怎么三个自信。风萧萧兮易水寒……

@记录者陈宝成
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闭幕了,我完成了报道任务,将回平度,那个已经彻底沦陷的故乡。哪怕是死,也要和永远站在我一边的父老乡亲们在一起。水断了,可以不喝;电断了,可以不用;但我不能放弃我的梦想和追求。向九万多粉丝道别,请后来者在我的墓碑上刻上这句话:他是为法治和尊严而死。再见。

(78)|
轉發(945)
|
評論(280)

7月5日15 : 43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0分鐘前
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还有1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TV哇哇
哎,一个有权报道法院院长会议的记者都守不住自家一亩三分地,都投诉无门,你让人家怎么三个自信。风萧萧兮易水寒……
|
轉發(2)|
收藏|
評論

34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20#
发表于 2013-10-24 00: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边城蝴蝶梦
陈永洲其人



(15)| 轉發(932) | 評論(161)
10月23日20 : 48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