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管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11-30 11: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美媒称网络使商品新闻愈发浮躁

2011年11月29日15:20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赫芬顿邮报》11月23日报道,近期,本文作者一直在尝试从服务行业,以及从商业角度去审视报纸行业的发展。有一些事情正变得越来越清晰,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这个现状反过来可能会对报纸业务造成挑战,因为报纸行业对报道内容的深刻见解和人们对报纸的信任依然像以往一样稀缺。的确,在数字时代,对所报道内容持有深刻见解和提供值得信任信息的意义,相较以前得到了大幅提升。

  由肤浅的封面和相关分析新闻稿组成的“商品新闻”,充斥着整个网络。但是,一些出版商只是希望从这些报道中获取盈利;所以,在这些报道中间严重缺乏对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分析。因此,《金融时报》和《经济学家》摒弃掉这些零成本替代品,选择仍然保留这些必备读物。只有花费巨大开支设立新闻工作室,并聘用那些具备专业知识、拥有巨大新闻资源人脉的老手来工作,才能做出这种深刻并且具有解释性的新闻。如果,一份新闻报纸想在数字时代获得一片生存空间,那么它的新闻工作室就必须具备一定水平,且拥有其他新闻工作室不可能具备的专长技能。

  同时,虽然当下网络能提供的信息量十分充足;但是,在这些信息中间,值得信任的消息还是很稀缺的。所以,对那些在业界举足轻重的新闻报纸来说,他们的核心力量和读者信任度之间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各类相互竞争声音的世界中,“记录的报纸”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产品。这些报纸不仅仅是一个过滤器,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规范。

  灾难的例证:先是时代镜报集团(Times-Mirror Group),然后是论坛报业集团(Tribune Company)妄图使《巴尔的摩太阳报》成为吸金器。

  《巴尔的摩太阳报》就是一个反面典型,在1986年时代镜报集团从阿贝尔家族手中买下了这份报纸的所有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这个报纸的新主人为了增加报纸的盈利空间,发起了几轮自愿退职活动。这些裁撤的人员中有一些人是曾经在《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工作过,后来加入《巴尔的摩太阳报》的新闻界老手。

  自此,《巴尔的摩太阳报》的新闻工作室开始走下坡路,该报也在美国报纸发行量达到顶峰的这段时期,丧失了创作具有深度新闻的能力。正如西蒙写到的那样:

  在被买断了之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失去了它原有大部分的机构记忆、开展专题报道的结构;同时,也失去了它原有对各类机构进行渗透获取资料的能力。从而,它就不再具备看透各类新闻题材的表象,更深入的从引发问题的根源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专题报道和任何对问题进行严肃、系统的调查和审视,都不会因为遭遇“有影响力”的新闻报纸,或者特殊项目而改变自己的立场;也不会因为追逐普利策奖而让自己的立场产生偏移。

  从这样的观点考虑,当一个新闻工作室被剥夺了进行深度报道的能力;它所报道的消息便和网络上大量传播的新闻资源一样,没有了层次和区别,网络传播就这样开始迅速扩展。在1994年后期和1995年中期这段时间内,网络使用者的数量从340万增长到1280万。随着网络使用人数的增长,报纸的发行量开始下降。到2009年时,美国的报纸发行量就从它1995年的6200万,下降到和1958年持平的4680万。

  为了解决这种下滑的趋势所采取的行动,却导致事情却越变越糟。Times-Mirror Group在2000年时被论坛报业集团收购;而在这之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裁员行动。2007年时,房地产商塞缪尔-泽尔(Samuel Zell)获得了这家公司的控制权。泽尔基本上漠视了新闻作为一种公共事务的实质,他指派了一名电台脱口秀主持人来指导公司的改革。泽尔在他旗下《奥兰多哨兵报》的一次采访中,回复了记者的问题,表明了他对高品质新闻的认识和态度。

  泽尔掌管公司的这段任期,以一个非常糟糕的结果画上了句号。泽尔和其他追逐利益的报纸拥有者所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是,与当初没有互联网的时期相比较,业务素质水平高的新闻媒体和具有深度的新闻编辑部在当今时代是更加必不可少的。(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11-29/152023544712.shtml
12#
发表于 2011-11-30 11: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德国印刷巨头曼罗兰申请破产

2011年11月29日10:32  中国新闻出版报

  曼罗兰是全球第二大印刷设备生产商,这家从事印刷业务超过160年的印机巨头最近申请破产,在全球印机和印刷行业无异于一场地震。据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在德国,这是自2009年6月零售巨头卡尔施泰特万乐(Arcandor)破产以来最大的一起企业破产案。

  “德国印刷巨头曼罗兰申请破产”,11月25日晚,新浪财经译自彭博新闻社的这条消息刚一上线,就被印刷行业的网络媒体转载,并在微博上引发业内热议。《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当晚就向曼罗兰中国公司的公关公司发邮件求证此消息,对方第二天回复给媒体的新闻通稿称,在与一个潜在投资者于最后阶段的谈判失败后,曼罗兰股份公司(Manroland AG)25日已向位于德国奥格斯堡的司法管辖区法院申请启动破产保护程序。

  资金链断裂是直接原因

  曼罗兰申请破产保护是“在与一个潜在投资者于最后阶段的谈判失败后”,从曼罗兰这一回复中不难看出,曼罗兰申请破产保护程序的直接原因是资金链断裂。彭博新闻社报道称,曼罗兰监事会副主席科纳(Juergen Kerner)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由于缺少财务支持,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已失败。一个潜在的投资者退出,甚至两大股东曼恩(MAN SE)与安联(Allianz)都不准备提供更多支持。

  资料显示,2010年,曼罗兰年度营收9.42亿欧元(12.5亿美元),较2006年的水平下降一半以上,并出现运营亏损。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运营亏损2500万欧元(3390万美元)。

  德国保险巨头安联集团持有曼罗兰75%的股份,卡车制造商曼恩集团持有大约23%的股份。安联还是海德堡印刷机械公司的最大股东,两年前曾试图将该公司与曼罗兰合并,但未获成功。据@中国经济解决运营商在微博上分析:“曼恩集团今年7月被德国大众收购,大众占股达55.9%。曼恩集团有五大核心领域,除了印刷系统,大众收购的都是和车有关系的资产。另外业务上也在退步,曼罗兰卖奥西(荷兰数码印刷设备制造商)的产品便知。所以,清理印刷系统业务在情理之中。”

  订单大幅下滑加快申请决定

  曼罗兰发表的新闻通稿称,自7月中旬起,订单的大幅下滑并不断加剧,触发了申请破产保护的决定。

  通稿分析,虽然客户仍然对曼罗兰的印刷系统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他们觉得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越来越难以获得融资。与此同时,竞争激烈,订单下降,导致更大的价格压力,而利润却不断下降。现在的市场规模仅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50%。虽然从本财政年度初开始显示复苏的初步迹象,但是进入夏季后,市场又再陷入低迷,特别是在美国和西欧的平张胶印机市场。尽管中国市场的业务仍然活跃,但也不能幸免。经济低迷影响着整个行业,其力量是不可预见的。

  网络媒体冲击或为深层原因

  网络媒体对印刷业的冲击或直接导致印刷设备需求的下降。近一两年来,欧美纸媒处于日益萎缩的境地,很多报纸弃报从网,不再出版印刷版的报纸。这势必造成印刷设备需求的下降,而曼罗兰的设备多用于报业和出版领域。

  彭博新闻社分析,德国印刷机械行业一直处于下滑状态,因为这些机械的价格昂贵,基本都在100万美元以上,而且伴随网络出版时代的到来,印刷材料的需求不断下滑。

  为降低成本,曼罗兰与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海德堡印刷机械公司已被迫裁员和缩短工时。目前,曼罗兰已裁员近1/5,并将1/3剩余员工的工时缩短。

  拟通过重组挽救主要业务

  在申请破产保护的同时,曼罗兰一直在为重组努力。曼罗兰发布的通稿称,公司此举是为了挽救主要业务单位,将重组被债务人拥有。启动破产保护程序为加快重组进程以及引导公司度过这一艰难阶段提供了机会。尽管难尽如人意,但申请破产保护提供了充足的前景,因为曼罗兰拥有极具吸引力的产品、专业的技术和优秀的团队。凭借潜在投资者的计划投资项目,以及与前股东和银行所协调的融资方案,曼罗兰的股本基础将会得到加强。

  其实,近年来,曼罗兰一直深陷合并传闻中,包括与最大竞争对手海德堡印刷机械公司或上海电气集团合并。

  辽宁大族冠华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学智在微博上分析,一旦启动破产保护程序,债权人要求企业在限定时间内重组。如有新投资者进入,打折收购后的资金优先偿还主要权益人;如没有新投资者进入,则重组失败,法院将履行权利,遣散全部员工并清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破产。

http://news.sina.com.cn/m/2011-11-29/103223543246.shtml
13#
发表于 2011-11-30 20: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搜狐副总裁刘春接替于威担任总编辑

2011年11月30日 19:30 新浪科技微博


刘春

于威
  新浪科技讯 11月30日晚间消息,据接近搜狐高层的人士透露,搜狐公司副总裁、搜狐娱乐视频COO刘春将接替于威担任搜狐总编辑。
  据悉,上述消息已于今天下午在搜狐内部宣布。
  刘春(微博)此前曾在凤凰卫视供职11年,先后担任助理总策划、助理台长、副台长、执行台长等职务。
  2011年05月06日,刘春宣布加盟搜狐视频担任首席运营官,主要负责搜狐视频的内容和媒体业务,向搜狐娱乐传媒副总裁、搜狐视频首席执行官邓晔汇报。他在解释加盟搜狐的原因时表示:“支撑其做出这个决策的,除了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焦虑感,便是视频节目制作专业化带来的底气。”
  于威,历任《生活》、《东方企业家》总编辑。2007年2月5日,入职搜狐,担任搜狐网总编辑,全面负责和领导搜狐文字内容的建设、规划和管理。
  搜狐公关部相关人士对此消息表示暂不知情。(爱文)
  刘春简历:
  刘春,中国传媒大学硕士,长江商学院EMBA毕业,现任搜狐公司副总裁,搜狐视频COO,并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广西大学等兼职教授。
  1994年到2000年,供职于中央电视台青少部、新闻评论部,担任大型栏目《新闻调查》的执行制片人,先后创作大型纪实节目几十部,并多次获得各类奖项。
  2000年至2011年,供职于凤凰卫视,先后担任助理总策划、助理台长、副台长、执行台长,同时,担任凤凰北京节目中心主任,负责凤凰中文台的日常管理与节目创新,策划创办了凤凰中文台的众多栏目,包括《凤凰大视野》《一虎一席谈》《冷暖人生》《社会能见度》《世纪大讲堂》等,其中,独立策划完成了《凤凰大视野》的千余部纪录片。
  撰写学术论文多篇,其中《中国电视的盛世危言》《CCTV,中国的电视航母朝哪里开》《会诊中国电视》等文章先后被多家学术刊物转载。
  于威简历:
  于威曾就读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获得过IJP(国际记者项目)奖学金。
  1999年,担任艺龙网新闻、生活、读书频道主编;
  2001年,担任《经济观察报》总编室主任及总编辑助理;
  2005年,担任《生活》、《东方企业家》总编辑;
  2007年2月5日,入职搜狐,担任搜狐网总编辑;
  2010年1月31日,晋升为搜狐媒体副总裁。全面负责和领导搜狐文字内容的建设、规划和管理。

http://tech.sina.com.cn/i/2011-11-30/19306405718.shtml

14#
发表于 2011-12-1 23: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奇迹在坍塌:祝贺老同事们更有尊严感与幸福感! //@零度-以上: //@磨磨716:@包慧21 是否属实? //@李大脑门 :羡慕嫉妒恨啊
◆◆@财经女记者部落:12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全面涨薪(如图)!记者稿酬标准提高!编辑额外发补贴!调查记者达标的每月增2000元!21驻深圳某房产女记者,原先一个月2万多,这会可以到月薪三万了!


转发(146)|评论(42)32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收藏| 评论 5分钟前 来自三星GalaxyTab
15#
发表于 2011-12-7 11: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纽约时报升级部分读者评论权限 无需审核可发布

2011年12月05日12:34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波因特学院”网站12月1日报道,《纽约时报》推出了一套全新的评论系统,该系统注重读者的贡献,同时赋予部分读者特定的权限。

  时报会将一定时间段内评论持续获得通过的任意读者作为“受信任评论者”,他们以后的评论将会在发出后立即公布。而其他任何评论都要在经过时报审查者的审核之后才能发布,就像现在一样。

  互动新闻副总编辑萨沙-科伦(Sasha Koren)解释道,“我们希望回报此类评论者,他们可以评论,并享有额外的权限等级。同时,也想就更快在网站上获得更好的评论作以尝试”。

  科伦和技术平台主管Ben Gerst给我展示了系统的新特性,它在星期三下午6点开始推出,同时应该在星期四早上某一时刻在全网完全使用。

  在作者看来,受信任评论者程序是最显著的新特征。使用者必须连接至一个Facebook帐户,进而提交并验证真实姓名,正面照片和籍贯(某些人拒绝使用Facebook,故而在以后可能会支持其他验证方式)。

  作为交换,他们可以即时评论,同时评论内容在网站上更加优先展示。通过彩色照片和全名上特殊的“已验证”标记;他们会比其他匿名用户和没有正面照片的评论者更加突出。

  这同样会在将来为时报带来更大的进步。例如,在今年早前,文章作者与时报首席技术官(CTO)Marc Frons就在网站中建立社交互动的长期目标进行了会谈。它同样可以支持这样一种系统:对相关事件进行评论,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报道的孤立评论;这有点像时报620实验室测试版的社区集线器项目。

  科伦说,因为这是时报评论系统自2007年以来的首次升级,因此它还包括很多满足网站标准的较小改动,以及对基本功能的改进。

  一些改进包括:

  报道页面上的评论。到目前为止,读者必须点击一篇文章的“评论”链接按钮,以访问所有评论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在不同页面上的。现在,文章和博客帖子下面将会是评论。

  回复线程。读者可在某一已有的评论下对其进行回复,鼓励前后滚动的讨论。

  更易分享。每一评论都设有共享按钮,可以将其永久链接发送至Facebook或Twitter。这可以使好的评论传播的更广,同时吸引更多人查看这篇文章。

  员工互动。《纽约时报》的记者可以更加容易的回复评论。同时,读者也可过滤评论,以查看哪些是来自记者。

  其他评论系统已暂时具有这些特性中的一部分,因此,时报集团在某种程度上也在迎头赶上。但科伦和Ben Gerst均表示,这只是发展新阶段的一个开始。

  科伦说道:“在新闻编辑部和每个发行商中,都有一种广泛的共识;那就是读者在我们网站上的参与,是我们所有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读者的贡献可以加强我们报道的覆盖范围”。(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05/123423576998.shtml
16#
发表于 2011-12-9 11: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布山西三起假记者假报刊案件

      2011年10月17日
   



    中国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14日向媒体发布信息说,山西省“扫黄打非”部门加强对报刊市场的检查和整治,加大对“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近期连续查处几起“四假”案件。
  ——临汾“8·19”非法网站采编人员敲诈勒索案。山西省临汾马某某于7月从北京郭某(自封为中国党风廉政网北京网站总编)等人手中买下《中国党风廉政网临汾频道》站牌和工作证后,以中国党风廉政网临汾频道主任的名义招募了刘某某等11人为采编人员,借网站记者名义从事敲诈勒索的勾当。8月18日,刘某某等人以中国党风廉政网将曝光企业环境污染为由,敲诈勒索该市下靳砖厂1万元。在此之前,该团伙已在运城敲诈勒索作案得手2次,得赃款7000元,l次未遂。临汾市“扫黄打非”办接到举报后,协调配合公安部门一举抓获刘某某等犯罪嫌疑人5人,收缴赃款1万元,查扣电脑、照相机、偷拍机等作案工具。经查,中国党风廉政网是非法更换名称的个人注册网站,该网站原名为信息交流网。目前,该非法网站已被取缔,山西省“扫黄打非”办已将该案列为重点督办案件予以督办。
  ——太原兴邦商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非法出版发行报纸案。8月15日,山西省“扫黄打非”办和省新闻出版局查获太原市“山青印刷厂”非法印刷的《真相良友》等报纸3100份。9月1日,该省“扫黄打非”稽查队查获太原市迎东综合市场报刊批销点一商户批销《天下武备》、《战略大天下》、《看军事》、《真相良友》等非法报刊1047份。经对进一步调查发现,位于太原市南内环街的“兴邦商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有制作发行非法报刊的嫌疑。9月2日,山西省“扫黄打非”稽查队联合省工商局经检总队对该公司进行突击检查,当场查缴非法报纸《消费向导》1.1万余份。查扣涉嫌用于制作报刊的电脑主机5台以及带有“记者”、“编辑”字样的胸牌等物证若干。经查,该公司制作发行的8种报刊均属假冒正规报刊刊号编辑发行的非法报刊。目前,该案被山西省“扫黄打非”办公室列为重点督办案件,正在进一步查处中。
  ——太原假记者公开敲诈鑫源煤化公司案。近日,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法院对假记者王某、卫某敲诈勒索鑫源煤化公司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敲诈勒索罪分别判处2人有期徒刑7年。经查,王某、卫某均是山西省晋城市无业人员,分别假冒中国企业新闻网主编和记者。2010年4月,两人从互联网上将有关灵石县鑫源煤化有限公司的一篇负面下载修改后,署名发布在中国企业新闻网等网站后以删除报道为由向该公司索要54万元。在得到30万后仍不满足,继续索要余款。该公司被迫报警,警方侦查发现:两人均是假冒记者,所有证件均系伪造,在互联网所发道涉及虚假内容,遂将二人抓捕归案。

作者: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6日




http://www.gapp.gov.cn/cms/cms/w ... d=413&siteId=21
17#
发表于 2011-12-9 11: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江西查处非法网络电视棒传播淫秽物品大案

      2011年8月2日
   

    记者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获悉,日前,江西省九江市“扫黄打非”部门成功查处一起涉及面广、数量巨大、影响恶劣的非法网络电视棒传播淫秽物品案,并追根溯源,捣毁其制作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查缴含淫秽色情内容的网络电视棒2550余个、涉案电脑18台、销售账本60余册。案件涉及20多个省(市)及销售代理商250余人。
    6月下旬,九江市“扫黄打非”办了解到,市内数家电脑城有大量业主销售非法网络电视棒。该网络电视棒插入电脑上网后,可收看各类境外电视频道和娱乐、游戏频道,其中含大量由生产商制作并存储于网络服务器中的淫秽色情视频内容。市“扫黄打非”部门调查取证,很快锁定该网络电视棒九江市区销售代理胡某。经九江市公安局调查发现,今年3月,一名自称深圳某电子有限公司业务员的男子张某,来九江推销该网络电视棒,与胡某达成销售协议。胡某购进该网络电视棒250余个,批发给电脑城各销售业主。截至案发,胡某已销售该网络电视棒182个。
    在深圳警方的大力配合下,张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成功抓获。经初步统计,该团伙共涉嫌销售非法网络电视棒10万个,分别销往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福建、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北京等20多个省(市)的近百个市县。

作者:庄建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8月2日


http://www.gapp.gov.cn/cms/cms/w ... d=413&siteId=21
18#
发表于 2011-12-9 11: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新闻出版部门查处4家转载引用虚假报道的报纸

      2009年11月25日   

  2006年,《上海证券报》刊载了一则关于中国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富人及高干子弟的虚假报道。2009年,《时代周报》《人民政协报》《青年时报》等报纸和网络仍在引用或转载此假信息,严重误导读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日前,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法对这4家媒体作出严肃处理。
  经查,2006年10月20日,《上海证券报》刊登的这篇文章采用的部分数据系境外反华网站刻意编造。2009年6月,某专家在一次专题讨论会上称,“国外一家研究机构估计,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人民政协报》未经核实,将此虚假数据在6月19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是“杀富济贫”》报道中刊出,并将“国外一家研究机构”改成“中国权威部门”。6月25日,广东《时代周报》刊发题为《贫富分化急遽扩大的危险》的报道,此文以《人民政协报》《上海证券报》报道中的虚假数据等为基础展开述评。《时代周报》的报道刊发后被浙江《青年时报》及一些网站引用或转载。
  新闻出版部门对上述4家报纸刊登虚假新闻提出严厉批评,下达警示通知书,并责成报社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
  新闻出版总署表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4家报纸刊发或转载虚假新闻,不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同时也有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新闻出版部门要求各报刊出版单位引以为戒,严格遵守《出版管理条例》、《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等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坚决杜绝虚假失实报道。刊载了虚假失实报道的媒体必须及时刊登更正并向公众公开致歉。对于重大虚假新闻,主管部门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来源:新华网


  

http://www.gapp.gov.cn/cms/cms/w ... d=413&siteId=21
19#
发表于 2011-12-9 11: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非法报纸《社会新闻报》被依法取缔

      2007年11月13日   

  日前,从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了解到,打着境外报纸旗号在内地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非法报纸《社会新闻报》被依法取缔,涉案假记者高扬、何桂英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逮捕。
  据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今年6月16日、7月16日、8月16日,一份名为香港《社会新闻报》,并在报头处标注“获中国政府特许在内地发行之报刊”的报纸连续3期对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涉法案件进行报道,对法院办案横加指责。自称该报社长、首席记者的高扬还多次策划、组织、指使一些不明真相人员在营口、北京等地闹事。 (记者孙闻)


来源;新华网



http://www.gapp.gov.cn/cms/cms/w ... d=413&siteId=21
20#
发表于 2011-12-9 11: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海南连续破获假期刊案 罪犯“克隆”杂志敛财超百万
      2008年8月27日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次   

  海南教育期刊社旗下杂志《新教育》被“克隆”,致使1400多名教师被骗,犯罪嫌疑人董国柱、沈学军近日被海口市琼山公安分局刑事拘留。经初步估算,2人骗取钱物超过100万元。
  无独有偶。海南省文体厅近日联合警方在海口市端掉了一个非法出版刊物制作窝点。这一名为《中华实用临床杂志》的非法出版物,称只要汇钱,就能刊登学术论文。根据窝点内的电脑记录,3年间,全国共有数千人与该犯罪团伙取得过联系。
  据了解,这些受骗上当的人多为教师和医生,目的几乎都是为了评定职称而掏钱在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此案暴露出的深层次原因让人反思。
  论文“商机” 催生“克隆”刊物
  记者了解到,很多单位在评定职称时,条件之一就是要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过论文。《新教育》杂志是海南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教育类综合刊物。作为月刊,杂志每期容量有限,为此,《新教育》杂志还特地将2008年第2期辟为专门发表论文的“厚刊”,刊发论文376篇,近400个页码。但即使这样,编辑部里等待刊发的论文仍然堆积如山,身为编辑部主任的董国柱从中看到了“商机”。
  今年3月起,董国柱利用工作之便,与沈学军密谋合作,由董国柱负责收取教师的论文及刊登费,沈学军负责印刷假冒刊物。4月,董国柱与沈学军将收集到的中小学教师论文,印刷在假冒的2008年第2期《新教育》上,先后非法印制4种版本,共计3020册。
  据查,董国柱等人向每个教师收取的刊登费从750元到900元不等,中介每介绍一篇可获利100元,他们共收取教师稿件1202篇,骗取稿费人民币超过100万元,涉及教师1400多名,遍及海南省18个市县。
  海南省文化市场稽查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像《中华实用临床杂志》这类非法出版物就是打着“核心期刊”的名头诈骗。从外表来看《中华实用临床杂志》印刷精美、设计讲究、纸质很好,扉页上还印着标准刊号、“中华临床医学学会、中华卫生工作者学会主办、中国科技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承印”等字样。全国有数千名医护人员因此上当受骗。
  花钱发论文成“潜规则” 专家建议改革职称评定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一名医生对记者说,自己在3年前就够高级职称评定的条件了,但唯独一条不合格,就是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我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在论文发表上不想造假。然而,这3年间,很多同事都以各种方式发表了论文,我也被同行一再劝说,最终选择了妥协。现在,代写论文和花钱登论文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这名医生还告诉记者,最终他选择花钱找人代写论文,花钱找关系,再花钱让杂志社能尽早发表这条路,他粗略估算了一下,发表这样一篇论文,花了大约一万元。
  海南省知名学者矢弓就此指出,为职称、为毕业而写的所谓“论文”,没有多少实际价值,让很多人浪费了大量时间、智力和财富,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方栓喜表示,应该把学术评判的标准和权力交还给专家,并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不能让论文成为职称评定的一种功利化工具。

来源:新华社



http://www.gapp.gov.cn/cms/cms/w ... d=412&siteId=21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