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523|回复: 6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记忆案例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23: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https://weibo.com/3003217555/GpubCrblX


寒草莫默
7分钟前 来自 360安全浏览器
人越有身份地位应该懂得宽容待人,这既是自尊,也是本分。
@速报哥
冯小刚导演心情不爽,机场吃饭不满意饭菜口味,服务员姑娘反复解释、道歉,冯导不依不饶,大发雷霆,把姑娘骂得直哭……
L速报哥的秒拍视频 ​​​​


  • [url=]重播[/url]当前网络环境较差,可重新播放视频
    [url=]重播[/url]



    676万次播放
    04:38











    00:34/04:37








    • [url=]暂停[/url]
    • [url=]静音[/url]
    • [url=]视频地址[/url]

    [url=]X[/url]














6月25日 09:43





  • [url=]û收藏[/url]
  • [url=]转发[/url]
  • [url=]评论[/url]





沙发
发表于 2018-7-25 12: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速报哥  
7分钟前 来自 UC浏览器电脑版
【2017年一则旧闻】西安,一名女子被狗咬伤,当天立即就去医院打了狂犬疫苗,按时打了4针,28天后发病死亡。西安市卫计委最终结论:疫苗是中科生物正规产品,在有效期内,合格证齐全,建议家属打官司。活生生一位年轻女士啊,就这么死了,也不知道后来家属打官司了没有,还是自认倒霉了。 ​​​​







https://weibo.com/5876442350/GrxCTg5qG?ref=home&rid=4_0_8_2606567419472795352_0_0&type=comment#_rnd1532491941815





板凳
发表于 2018-7-26 08: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他是志愿军老兵,也是《炎黄春秋》前编辑。回忆朝战,他脑中浮现的不仅是葬身异乡的战友,更是对金氏政权的厌恶和对战争的反思。去世前,他接受了采访。
YUFAN HUANG,JANE PERLEZ

志愿军老兵、《炎黄春秋》前编辑刘家驹。他于去年7月31日去世,享年86岁。 Giulia March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去年7月31日,病重多年的刘家驹去世了,他活了86岁。去世前刘家驹和老伴住在北京西三环一个解放军干休所,他的很多邻居都和他一样,是参加过朝鲜战争后又在总政治部工作过的老人。对于他们来说,朝鲜并不是一个只存在于新闻里的神秘国度,而是一个会唤起战争惨痛记忆和强烈情绪的符号和印记。
尽管朝鲜局势似乎已经随着金正恩和特朗普的会谈暂时缓和不少,但目前朝鲜去核化的前景,以及朝鲜去核化的意愿依旧不明朗。而虽然中朝领导人在三个多月内历史性地三次会面,双方或许都很难忘记,就在一年以前中朝之间围绕联合国制裁问题交恶,甚至公开论战的局面。中朝关系的起伏也让中国国内激起了更多争论:朝鲜是中国的战略资产还是战略负担?60多年的那场让中国损耗巨大的抗美援朝,今天来看是否还有意义?如果朝鲜再次面临战争,中国是否还会出兵?
过去十多年里,这样的争论在曾经参战的志愿军老兵,包括志愿军后代中一直在持续,而刘家驹则是公开批评者中最为严厉的。他自我坚持的“讲真话”收获了很多人的支持,也受到了很多左派人士的激烈谩骂。但他没有动摇。他坚持说这是一场为了金日成“火中取栗”的“侵略战争”,“我们中国人给他挽救了半壁河山,也留下了祸根。”
刘家驹1931年生于重庆,1949年重庆解放后,还在念高二的刘自愿参加了12军35师军干校。1951年,20岁的刘随部队入朝参战。入朝初刘任文化教员,管理挑夫班,负责一所野战医院的尸体掩埋工作,后加入炮兵营任副排长。刘家驹经历了伤亡惨重的第五次战役,成百上千的中国士兵在他眼前被美国人的现代炮火吞噬。这些战地记忆也一直伴随着他。
广告
刘家驹在1991年退休后加入《炎黄春秋》,从事军史写作,后成为杂志副主编。刘的军史写作涉及林彪和朝鲜战争等话题,也以其与官方史料的背离而知于公众。例如,他在走访了近百名知情人后,认为林彪在1971年“九一三”外逃事件中是无罪的。而他关于朝鲜战争的写作中较为人知的一篇是2000年前后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细节所体现出的战争残酷令人吃惊。比如因为补给严重缺乏,一些挨饿的中国士兵甚至只能吃尸体的心肝度日,而一些饿得不愿连夜赶路的前国民党士兵被就地枪决。
一直被称为“鲜血凝成的”中朝关系早已不像往日那么紧密。随着平壤方面在核导开发上不断提速,两国的分歧也在去年达到顶点,甚至关于6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的本质——究竟是中国保卫了朝鲜,还是朝鲜保卫了中国,中朝两国官媒的说辞都开始出现对立。去年5月,朝鲜中央通讯社再次措辞严厉的署名文章,不仅批评北京方面“随波逐流”参与制裁朝鲜核导发展属于“卑鄙做法”,还表示北京方面应该向朝鲜战争以来,朝鲜站在反美第一线为维护中国安全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文章称,“一些中国政治家和媒体人,应首先搞清楚历史的本质后再来理论。” 而在此后的回击中,《人民日报》海外版则写道,“这完全是对中朝关系乃至东北亚格局的颠倒。如果不是金日成要统一半岛,半岛怎么会爆发战争?中国卷入其中,付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引发了中美长达20年的对抗,甚至使两岸问题搁置至今,中国承担了朝鲜当年‘任性’与妄动的大部分成本。”
那是中国官方历史上少有地在公开场合与朝鲜进行论战,并承认朝鲜战争是由朝鲜发动,而非相反。中方对这段历史的叙述往往隐去金日成发动战争的部分,而是强调中方是在联合国军迫近中朝边境后,才出兵参战。尽管在过去几个月里,两国领导人又重新开始“中朝传统友谊”,但长久以来双方对这场战争,以及对两国关系在根本认知上的差异却已经暴露无疑。
去年6月,在刘家驹去世前不久,围绕朝鲜和抗美援朝的问题,纽约时报中文网对刘进行了采访,以下是刘的口述,内容经过编辑与删减。


这张来自于朝鲜官方新闻机构的图片显示,朝鲜士兵在战争中前进,拍摄时间不明。 Korean Central News Agency
问:今天回过头来,你怎么看朝鲜战争?
广告
我认为朝鲜战争是我们在为金日成火中取栗,结果遭到了很大的失败。我们出动了一共195万人,结果伤亡98万多人,其中阵亡36万。这跟我们国家公布的数字不一样,我们公布的死亡人数才18万多,少了一半。关于阵亡的确切数字,这是我战后从洪学智的传记写作组那里得到的信息,他是志愿军的总后勤部长,一个很公正的人,当然这些数字最后没有出现在他的那本里。
另外我们在宣传上也夸大了美国人的伤亡。我们说美军伤亡有39万多人,这是根本没有这个事。华盛顿前面有一个石碑,8000多人的数字,每个人都有姓名(纪念碑上的8177人是尸体未寻获的美军士兵姓名,包含在其36516名阵亡士兵之中——编注)。我们就不敢搞这种靖国神社的东西,不敢跟全国人民公布我们伤亡98万多人。
苏联解体之后档案向世界公开了,毛泽东、斯大林、金日成相互的电报,只要你调出来一看,他们怎么出兵、用兵,支持金日成发动这场战争的都很清楚。这个大背景全世界都承认,这是事实。但是朝鲜人不承认这场战争是他们发动的。我更气愤的是,朝鲜50年代后就开始反我们,在国内清除亲华的延安派,清除莫斯科派。在这政权的博弈中间屠杀了一批人。
朝鲜昨天到今天一直在骂我们。他们现在竟然把这个矛头指向我们,重新编造历史,说美国人本来是来打中国人的,借用了朝鲜的土地,把他们的坛坛罐罐打烂了,让他们蒙受了几百万人的损失,所以中国人应该报恩,不应该和美国人勾结在一起,不让他们搞氢弹、导弹。我说本来这场战争道义上你朝鲜就是失义的,我们支持了你,你至少不能够忘恩负义吧?
关于志愿军墓地的问题我也要说。我的邻居是总政联络部的,大概十年前,他就被派到朝鲜调查志愿军埋葬的状况,去了两三次,就是现在看到朝鲜他们搞了20个大堆(墓地),但里面究竟有没有我们的人、有多少也不清楚。
同样人家韩国,人家是一个被侵略的国家啊,看看他们给我们归还的志愿军烈士遗骸,人家做的那个遗骸的木箱子多么的庄重。我们一看到啊,脸上无光啊!羞愧!我们打过去侵略了人家,人家从道义回过头来尊重我们。
我认为朝鲜战争是在斯大林的指导下,毛泽东的参与下,满足金日成吞并韩国的野心发动的战争,这就是我的结论。我们中国人给他挽救了半壁河山,也留下了祸根。


1951年,自降落伞落下的盟军士兵和设备。 Interim Archives, via Getty Images
问:能不能谈谈你了解到的这场战争的一个大致过程?
答:60多年前,朝鲜和韩国不断地发生边境上的摩擦,摩擦大量是金日成挑起的。1950年6月,金日成发动了一场大举进攻把韩国的军队赶到釜山,9月,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出动了。中国派出了2个师保卫朝鲜,但是顶不住对方十几万人,节节败退,退到鸭绿江边。金日成搞了个流亡的班子,跑到我们丹东。
接着我们出动了4个军,发动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战役,打到三七线附近。
这场战争我们在军理、战理上是不足的,离现代化差距很远。美国人手里有很多“二战”后还没使用的新式武器,都投入到朝鲜来了。而我们是刚从国民党的手中接过了的一般的武器。面对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军队,我们的差距是相当大。美国一个师就拥有将近140门的火炮。我们的一个师,就只有一个山炮营,都是口径很小的山炮,差距可想而知。
另外,朝鲜战争中美国人占有空中优势和海上优势,导致我们往前运输非常困难。我们部队只背了七八天的粮食,打一场战役没有了,只能跟着挨饿。第一、第二和第三次战役里敌人不知道我们的现状所以他们节节败退。但他们清醒过来之后,就是我们节节败退了。
紧接着毛泽东坚持要打第四次战役。我们粮食供应不上,战士穿的还是夏天的衣服。第四次战役一开始我们处在劣势,战士冻死、饿死两万多人。又由于我们弱点的暴露,联合国军大胆还击,又把战线打回了三八线以北。这时候我们从国内又组织了10个军的部队,进行第五次战役,结果这又是一场惨败。第五次战役里我们一个师7000多人被俘,这是在国内战争中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接着我们就在三八线附近打防御,防御了一年,然后打上甘岭战役。这是一场再较量,打了43天。打到最后谈判还是互不让步,但当时我们国内的经济已经非常薄弱,几乎财政收入的50%都投入到战场,我们也没有决心再打了。打了我们不会得到胜利,就接受了美国人的条件,即俘虏遣返6000多人。在战场上我们又打了一个夏季战役,夺回来一些土地,就以此分界,这就是今天的朝韩分界线。


1951年,被共产党部队俘虏的美国士兵。 PhotoQuest, via Getty Images
问:你在《我经历的朝鲜战争》一文中对战争的残酷有很多细节的刻画,能不能和我们再分享一些你在战争前后个人的遭遇?
答:我是文化教员,不会用枪,进入战争没有别的话给我干,就分给我带了个担架班。我的任务是掩埋进入医院的死者,埋死人。抬进来,死了就归我管,外面死的不归我管。这是一个野战医院,随部队流动,部队在前面作战,医院就跟在它的后面,下来一个人包扎一个,抢救一个,往后面送一个。死人就就地埋了。
我跟你讲最残酷的五次战役。我们投入战场之后一直把美国人赶到了汉城边上,美国人很聪明,不跟我们较量。他用四个车轱辘跑,我们用两条腿追。(追不上)我们只能被迫撤退,撤退回来到中线打第二阶段。这时候上面给我们的任务是拿下加里山,切断洪杨公路,歼灭美二师。我们就在一天一夜之间,真的拿下了加里山,但部队伤亡真的太惨重了。
加里山是朝鲜中部很突出的一个高山,在三八线南边一点,敌人在这个地方已有准备,布置了障碍,铺设了地雷。我们是强行进攻,几乎是踏着地雷在前进,天上飞机在轮番轰炸,十几个炮兵群支撑了一道一道的弹幕阻止我们前进。
到了加里山的脚下我们换了一个团来攻坚,这个团几乎用了整个团的生命,3000多人,把我们摆上了山头。攻山的那个晚上我是做入院登记,我们就守在野战医院的门口,搞了个灯,一有人送进来,姓氏名谁哪个单位,快得很。一晚上我们三个人,大概不到10个小时,记下来1500多人。
我们还没有占领山头的时候医院就要转移了,紧跟先头团。这个团是沿着一个冲积沟上山的,沿途那个伤亡惨重啊,现在心里想起来都难受。我们有个小电筒,照了一下,看到(尸体)人叠人,人挨人,一堆一堆的。夜间因为看不见,敌人就拿机枪和炮火各种封锁。我们就是用生命拱上去的。后来我们院的领导还要我们做个工作,说既然你们没法掩埋,就薅一把草,把那些战士的遗体盖个脸。因为白天部队上来,看到这个惨象会丧失斗志的。
我们就是这样子,踏着自己战士的尸体爬上了山。到了山顶我到现场一看,敌人只有一个营在坚守,只留下了两具尸体。你就可想而知这场战争的伤亡比例了。他们以极小的伤亡造成了我们一个师几千人的伤亡,阻止了我们的前进。后来我在韩国的军事材料中间发现,敌人在这里做了多少准备啊,路障、挂雷搞了十几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攻上去了。
这正是我们的弱点,我们的信息判断有问题。一开始我们判断山上是伪七师,后面打上去了知道是美二师,根本不知道敌情。我们的指挥是混乱的。彭德怀当时下的命令,要我们到中线附近作战,吃掉敌人六到七个师,你看看他嘴巴多大!我们根本不知道部队在哪里。
我们执行命令非常坚决,一天一夜不折不扣的拿下了加里山,切断了洪杨公路。殊不知配合我们伏击的27军没有到位,我们把敌人拦住了,拦下了几十辆坦克,200多辆卡车。可是敌人跳车就跑了。
切断洪杨公路之后,战斗刚停,我到战场去看了一下,我们打死敌人500多人,俘虏了一个连。这是我们全部的战果。后面我们的《人民日报》吹,说我们俘虏了5000多人,夸大了10倍。
就在这个时候,又一场惨剧搞到我们的头上。我们的一个后备团,因为从加里山插到洪杨公路,又是一个冲积沟,我们这个团隐蔽在这个冲积沟里面备战。美国人发现了他们,结果16个炮兵营打我们一个团。炮轰了三个小时。
结果我们去抢救啊,伤亡2000多人!完整的尸体我们把他摆到沟中间来让担架运走。但胳膊、腿、碎骨,我们去捡了,就拿纱布包上,一卷一卷地塞到石头缝里,就算是把他们安葬了。但我们心痛啊!我们的人牺牲在异国他乡就是那么一个下场,尸首不全,我们收拾了整整两天两夜。为什么我说残酷,那个人啊,大白天奇形怪状地死在你的面前,这里一个腿,那里半个胳膊,那里半个脑袋,我们都一个一个把它包起来,你说这个工程,这是人啊!不是牲口啊!


中国河口展示的毛泽东和金日成的合影,摄于2013年。 How Hwee Young/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问:战后你的思想是怎样发生转变的?你还回过朝鲜吗?
答:朝鲜战争结束,我到志愿军当时还在朝鲜的总部的展览馆,去参观。他们专门从上甘岭537.7的高地上切了一块土地,厚30公分一平方米,拿去做展览。结果发现这一平方米上面有2300多块弹片,里面大多都是人的碎骨和树的枝叉。你就可想而知,当时这块土地上一平米要落下两个炮弹,人还能生存多久。
我战后没有回过朝鲜,不是不想回去,是没条件回去。回部队就整个搞部队建设,现役军人也不让你去。我当然想回去看一看了,那是我战斗过的地方。但是没有机会。
当时我还对这些事情也没有什么怨恨,当时什么都不知道。那是若干年后,我进入军史之后,我各方面调看材料才了解真实的历史情况。但打仗的时候没有那个感觉。当时我就是当兵,抗美援朝,很英雄那种劲儿,我有国际主义精神。但苏联的材料一公布,我们大失所望,悔恨,为什么要参与这场战争?我们受了欺骗!
问:你有和其他老兵交谈过这些情况吗?他们怎么看?
答:我这个院里面就有很多老兵,这些人在一种意识形态的固化下面他们不讲真理。只要说打老美,他们就说正确。他们把朝鲜当成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前几年,我们院里面举办过“抗美援朝六十周年”纪念会,我在纪念会上发表了一通谴责金家父子的言论。结果有好多人围攻我,说我反动。现在好了,他们现在对朝鲜的这种表现终于有了认识,对朝鲜的态度有了转变。他们现在每天都在外面议论,现在我们国家的舆论也开始左右他们了,你看看前不久朝鲜发表的讲话骂中国的,这是多强烈的反应啊。
当然关于原子弹大家意见还是不一样,他们很多还是觉得大国能有原子弹,为什么小国不能有?这不是欺负人吗?他们不懂国际条约,现在他们讨厌朝鲜不是因为原子弹的问题,而是这个国家在根本道义上就是流氓行为,尤其是这些领导人的行为,攻击中国,颠倒历史。
问:你觉得你对朝鲜这样的情感在老兵里面是少数吗?
答:这个情感还在发酵,往外扩散,现在对朝鲜的这种看法有越来越多的人同意,包括社会上的人。


2018年6月,北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人民大会堂。 Korean Central News Agency, via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问:中朝虽然互相成为盟友,但双方的军队联系并不像西方的军事联盟那么紧密,你们当时两个军队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我故事说不完。我们一入朝,朝鲜人民军就不让我们两支军队经常聚集在一块。我们这支军队的民主程度很高。经常开民主生活会,给领导提批评:打仗不行,多吃多占,表现不好。但他们不一样。我就见过几次,他们一个班长带着一个兵去老百姓家收稻草,他们那个班长就在旁边不干活,游手好闲。在我们这里别说一个班长, 就是营长、团长照样要干活。有一天,我行军打前站带着一个班走在前面,一个朝鲜军官也走在一块。我们吃的很随便,自己弄自己吃。但他发现一个老百姓屋后面有一盆蒜,绿油油的,那个军官毫不客气端过来就给人家吃光了。他们和老百姓关系就这样。老百姓在旁边看着心疼啊。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就反映了他们的军民关系。所以他们就不想让他们的部队和我们接触,怕受影响。
我们当时也就看不惯他们的军官。他们的军官,穿着靴子、呢子衣服,雄赳赳气昂昂的,一遇到讲话,喔唷,就和朝鲜现在的广播员一样,咕噜噜那种训斥,很讨厌,没有亲切感。
第二个故事就是,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后我们去了两个师,113师、114师。这两只军队都是东北成长的,在延边成长,跟着林彪,本来朝鲜人就多,后面我又换了一批朝鲜人进去,最后就把他们留给了朝鲜。现在是朝鲜的五军团、六军团。60年代之后他们在这里面凡是干部中间亲华的就一律排斥,你看看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吧。
问:当时怎么想到写《我经历的朝鲜战争》这篇文章?
答:我知道很多人认识我就是通过这个文章。我是在网上发表的。我当时写这个是从我们军史的角度考虑的,我们国家意识形态占主导,军队的军史党史只准讲六个字:光荣、伟大、正确。凡是负面的东西一律不能见诸报刊。所以我觉得我写这个有意义。
发了之后我收到很多电话,支持的人也很多,也有骂娘的,不过那是少数。很多战友也联系我,他们并不反对我的事实,只反对我离开了党的基本的东西,他们说:“老刘啊,你不要干这种事了,共产党待我们不薄,有吃有喝,你干嘛呀要反党乱军?”
但是我89年退休走出了军队之后,进入了《炎黄春秋》。《炎黄春秋》这一帮老人之前是跟着毛泽东的,但他们最先站出来反对毛的路线,有理有节。他们敬告我:“讲真话。”这就是我的出发点。
地板
发表于 2018-8-1 21: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人气女主播调侃南京大屠杀被怒批!网友:请不要挑战道德底线2018-08-01 14:45

2018年7月31日,据网友举报,陈一发儿在2016年直播过程中,曾公然把南京大屠杀、东三省沦陷等民族惨痛记忆,作为调侃的笑料。随后有网友爆料,陈一发儿还在游戏中,把游戏人动作戏称为“参拜靖国神社”,引发诸多网友严重不满。
来源:时间视频
事件梳理
陈一发直播调侃南京大屠杀、东北沦陷,被大量网友举报
7月31日,据@江苏网警 接到群众举报,斗鱼直播平台主播陈一发儿早年直播过程中,在日本歌曲的伴奏下,笑着说“南京大屠杀呀、日本刀好快呀、东三省不保啦”,公然把南京大屠杀、东三省沦陷等民族惨痛记忆,作为调侃的笑料。随后有网友爆料,陈一发儿还在游戏中,把游戏人物动作戏称为“参拜靖国神社”,引发诸多网友严重不满。
@江苏网警 微博截图
视频截图
除此之外,往年的微博里还有侮辱老红军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也被网友扒了出来:
@陈一发儿 微博截图
@江苏网警 该条微博发布后10分钟,@陈一发儿 在个人微博发表一份道歉声明称:一时间说太快
陈一发儿于7月31日在个人微博@陈一发儿 发表道歉声明称“一时间说太快,确实是错了”,对自己在2016年某视频中就历史事件发表错误言论向公众道歉,同时也对2010-2011年期间在微博发表的愤世嫉俗的言论表示歉意;还表示,自愿接受革命教育,提升自身觉悟。
@陈一发儿 微博截图
陈一发儿道歉声明 截图
继@陈一发儿 道歉声明发布后几分钟内,@斗鱼直播平台 微博公告就陈一发儿调侃南京大屠杀致歉,并作出处理
@斗鱼直播平台 微博截图
针对此次事件,斗鱼直播平台处理如下:
1、斗鱼决定要求主播陈一发儿进行直播内容整改。
2、开展平台自查自纠,全面清查平台的直播内容,对违规、错误的言论零容忍。
3、进一步强化内容审核力量,扩大内容审核团队,启动兼职超管招聘工作,组建高效率用户举报团队,第一时间针对直播违规内容进行处理。
作为网络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斗鱼将持续加强自审力度,加强对主播的管理,规范主播言行,引导和传播更多的正能量,积极传播绿色的直播内容,让主旋律、正能量主导网络空间,为构建风清气正、共创清朗的网络空间,承担起我们的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最新回应
7月31日晚,斗鱼平台发布处理公告称,禁封主播陈一发儿直播间,对所有主播启动爱国主义教育
对陈一发儿的处理公告:
@斗鱼直播平台 截图
网友评论
@共青团中央 微博截图
对此,网友表示强烈谴责:作为公众人物,拿中华民族的伤疤调侃,表示强烈谴责。
面对陈一发儿的道歉,网友也有自己的看法:我再口快也说不出这样的话。
在陈一发儿的微博下面,也有一些网友为她开脱,然而网友并不买账:不接受道歉,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拿来开玩笑,尤其是民族伤 痛。
对于直播平台,网友认为:斗鱼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加强监管,而不是网友举报才采取措施。
他们英勇牺牲
近代以来的中国,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英勇牺牲。他们用身躯挡住了撕裂中国的炮火,倾尽所有的牺牲,让后人身处的中国为之一新。
面对严刑,他正义凛然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
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就义前,方志敏留下铮铮誓言
冰天雪地,弹尽粮绝
他用草根、树皮和棉絮果腹
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日寇周旋,英勇牺牲
面对敌人步步紧逼,他们英勇阻击
毁掉枪支,纵身跳崖
他们,无所畏惧宁死不屈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他们还有一个名字,“狼牙山五壮士”
他是无私奉献的火烛
把一生的爱奉献给人民
在短暂的人生里,他让“雷锋”两个字
成为一种精神
1948年5月25日
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
因部队受阻于对方军队的桥型暗堡
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舍身炸碉堡
牺牲时,未满19岁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因美军燃烧弹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
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
放弃自救壮烈牺牲
他是守护光亮的明灯
2016年5月,联合国部队在马里遇袭
29岁的维和战士申亮亮
用生命最后的37秒
换来其他战友生的希望
2016年4月27日
我国年轻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
因突发飞机电传故障
倒在了实现航母飞行梦想的最后一刻
他是为我国航母舰载机飞行事业牺牲的第一位英烈
他们的平均年龄仅有27岁
他们选择了航天,选择了沙漠
选择了奉献和牺牲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里长眠的他们
谁能说在火箭腾空的熊熊烈焰中
没有他们青春火炬的闪光呢?
……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让我们记住他们共同的称谓——英烈!
你的名誉,
我们守护!
昨天你用生命捍卫我们,今天我们用法律保护你
今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英雄烈士保护法》,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
来源:网络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网络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应以身作则,切勿挑战道德底线、僭越法律红线;平台方也应加强管理,不要等到网友揭发才引起重视,切莫因管理不当、放任自流而引火烧身。


头像被屏蔽
5#
发表于 2018-8-1 23: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6#
发表于 2019-7-12 21: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7#
发表于 2019-7-13 22: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8#
发表于 2019-10-5 22: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记忆在大脑留下的印痕,或能帮我们对抗遗忘

随着记忆障碍变得普遍,人们开始研究记忆的机制,试图探索其中的缺陷,并设法修复残缺的记忆。
ADAM BLUESTEIN
封面:Davide Bonazzi
NEUROSCIENCE  神经科学
追寻记忆
记忆的形成有可能被观察到吗?
多伦多儿童医院的希娜·乔斯林(Sheena Josselyn)在尝试通过一种超轻微型内窥镜观察小鼠的大脑,继而追寻记忆的痕迹。在她的实验中,小鼠大脑内细胞经标记后,被激活的细胞会发光。当小鼠记忆特定事件时(通常是微型电刺激),她会观察有哪些相关神经元的“开关”被打开。
乔斯林对有关记忆的根本问题非常感兴趣。例如单一神经元如何“决定”参与形成特定记忆,即产生“印痕”(engram)的过程。
在一个里程碑式的实验中,她注意到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该实验于2009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所谓兴奋性,指的是在任意给定时间,某些神经元表现出更乐于传递电信号并连接其它神经元的倾向。她使用了CREB蛋白增强的基因改造小鼠,以便于增强特定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发现这一过程会影响大脑中记忆形成的区域。她发现,相比于普通神经元,临近的CREB增强神经元受电刺激而产生印痕的可能性增强了三倍。
为了记忆的忘却


我们的记忆不是自己渐渐消逝的。其实,从记忆形成的那一刻起,大脑就不断编辑着我们的回忆。
该实验中,小鼠在受电击前会听到一个单音,从而形成声音与电击相关联的记忆。为了证明神经元的确编码了这段记忆,乔斯林用毒素选择性地关闭了在记忆形成过程中被激活的脑细胞。当小鼠再次听到同样的声音时,它没有因为以为将受到电击而僵住,显然已经忘了声音与电击的关联。
乔斯林的团队做了一系列类似的实验,不仅加强了对于印痕在大脑中如何分布的理解,并实现了有选择性的开关。这种对特定印痕的操纵技术将会起到革命性的作用,除了能治疗记忆障碍之外,还能帮助抑郁症患者,比如帮他们重拾积极的记忆,或者是通过使人忘掉酒精或毒药带来的快感来治疗成瘾。
乔斯林还认为,如果我们能摸清精神创伤的印痕在大脑中的分布,那么就有希望用类似的方法帮助来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
乔斯林的工作是神经科学研究新浪潮的一部分,这些研究借助日益强大的技术融合,试图揭示记忆如何形成,如何丢失,以及如何能被重建。
乔斯林的研究恰逢其时,随着世界人口迅速老龄化,数百万人的记忆正受到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症的威胁。2019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预计将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上投入超过20亿美元,但多数研究仍以淀粉样蛋白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为主,这些病理特征在病情深化时会破坏大脑。如果能够保存和取回那些隐藏但未被销毁的记忆,这不仅是对斑结研究的重要补充,更是在帮助患者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帮他们避免或减轻那些由失去自我带来的损害。
何为记忆?
“记忆是构成我们人性的基本结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脑研究所的心理学教授阿尔奇诺·席尔瓦(Alcino Silva)曾说,“没有记忆,我们还剩下什么自我呢?”

— Dan Winters

记忆分很多种。内隐记忆的建立和使用都是无意识的,比如骑车这种运动记忆。内隐记忆储存于小脑和基底神经节中,深埋于大脑核心。短期工作记忆则像是某种心理便签,用于记录很少的一些事项,且只能存储不到一分钟。这种记忆位于前额皮质。
但大多数记忆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外显记忆,也是人们最害怕失去的记忆。外显记忆包括事件记忆(即情节记忆,或曰自传体式记忆)和对一般性事实的记忆(语义记忆),它存储于大脑的三个主要区域:海马体、新皮质以及杏仁核。
这类外显记忆形成于大脑颞叶深处的海马体,并在这里被编入索引。经由一个叫做记忆巩固的过程,通常发生于睡梦中并持续数周之久,这些由海马体新形成的记忆被转移至大脑表面充满褶皱的新皮质中,并在那里成为长期记忆。颞叶中的杏仁核将情感内容与记忆联系起来,以便让记忆更持久。杏仁核在形成与恐惧相关的记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记忆一般会很快形成,而这一特征也为使用小鼠研究记忆的实验提供了便利,使得电刺激或是强噪音刺激成为研究记忆形成和调取机制的通行方法。
无论存储在大脑的什么地方,所有的记忆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都依赖位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作用。“一起激发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理论认为,记忆是通过加强突触连接来形成的。该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于1949年首次提出,后称“郝布定律”,自提出以来一直是神经科学界有关记忆研究的基本观念,且在很多种生物中得到实验验证。
这就是说,在微观层面上,当电化学信号经过突触,加强了相邻神经元的连接时,印痕就形成了。之后,历经反复的学习和唤起这些记忆,突触受到电化学信号不断的刺激,形成了更为紧密的连接。该过程被称为长时程增强(LTP)。席尔瓦认为郝布定律是神经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他说:“突触之于记忆,犹如DNA之于遗传。”
但记忆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由单个的印痕相互关联重叠,形成网状结构,以便能够锚定事件的时间地点,或是使经验之间存在相互参照。席尔瓦的工作向我们展示了某些用于形成单独记忆的过程对于形成互联记忆也至关重要。
席尔瓦认为,第一段记忆编码成功后,神经元会在短时内维持兴奋状态,这样它们就更容易参与形成第二段记忆。因此,任意两段几乎同时产生的记忆就会重复使用相同的一组神经元,这样就会增加这两段记忆间相互触发的可能性。席尔瓦将该理论命名为“分配-关联”假说。

— Dan Winters

丹尼斯·蔡( Denise Cai)是纽约西奈山神经科学助理教授,他曾带领席尔瓦实验室的团队在小鼠身上测试分配-关联假说,这一系列实验都于2016年5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起初他们发现,时间上越靠近的记忆,越有可能被同时唤起。科学家们将同一只小鼠分别放进两个笼子。在第一个笼子中,研究人员不对小鼠做任何事。5小时后,小鼠被转移到另一个笼子,并被给予轻微的足部电击。不出所料,经训练后,所有来到电击笼的小鼠都会僵住。但令人惊讶的是,它们在不作处理的笼子里也会僵住。小鼠似乎将两个笼子和进入它们是否会被电击联系了起来。接下来,科学家们将笼子间的转移时间间隔延长至超过1天,结果小鼠只会在电击笼中僵住。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小鼠的大脑里的情况。与希娜·乔斯林的方法相似,他们也借助了大脑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当转移时间间隔只有几个小时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不同记忆确实使用了同一组神经元。时间间隔增加后,印痕就不再重叠。席尔瓦的团队由此得出结论,神经元在对第一段记忆进行编码后,会更兴奋或更具可塑性,这种状态会持续5小时,这增加了它们参与形成第二段记忆的机会。
这些有关神经兴奋性的研究发现或许可以帮助解释一些其他种类的记忆关联,比如物体——词语,或是经验——地点。甚至可以用来预测神经衰老后会发生什么。
通过在大龄小鼠中重复这一实验,席尔瓦的团队发现虽然它们能像年轻小鼠那样唤起单独的记忆,但是无法在紧密联系的事件之间建立关联。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大龄小鼠的神经兴奋性衰减,所以他们使用了靶向药物来提升大龄小鼠的某些特定神经元的兴奋性,结果确实使它们在行为上表现出重新具有形成重叠的印痕并关联记忆的能力。
人们已经开始研发基于这些研究发现的治疗手段,我们在未来不仅仅有希望治疗衰老相关的认知衰退,还有可能介入更多的与神经兴奋性相关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躁郁症等。


为什么记忆会慢慢消退?神经元的解剖学结构也许能提供一些线索。
图片来源:Dan Winters
树突棘的秘密
近来,神经科学家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树突(大脑中如树枝般的神经细胞突起;它们在细胞之间穿行,能接受并将信号传递到细胞本体内)上。从这些树突上又会有千万个名叫“树突棘”的突起,这些突起犹如枝芽,是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进行突触接触的实际接触点。这些树突棘的数量和密度会动态地随着时间变化增长或减少,而且它们似乎在学习和记忆形成中尤其重要。
举个例子,在幼年斑胸草雀(zebra finches,常被用作发声行为的实验模型)中,更高的树突棘更新水平(新树突棘取代旧树突棘的速率)与更高的歌曲学习水平有关。但随着啮齿动物变老,它们脑中树突棘的生成速度会下降;这种下降也出现于表现出阿尔茨海默病症状的基因工程鼠和一些类型的自闭症人群中。
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席尔瓦实验室记录了小鼠树突棘动态,并第一次在成年哺乳动物中发现:更高水平的树突棘更新和聚集,的确与增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相关。
CCR5蛋白会抑制树突棘的产生,而携带一个减少CCR5蛋白产量的基因突变的基因工程鼠在记忆测试中表现得比未突变的对照组小鼠更出色,并在训练前有更高的树突棘更新水平。席尔瓦认为,较高的树突棘更新水平能帮助神经元在学习中增加突触连接。他也认为,在学习之后,聚集的树突棘能维持这些新突触的稳定。
树突棘也许还能帮助我们抵抗阿尔茨海默病。在一项2017年十月发表于《神经学年鉴》(Annals of Neurology)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们将一些人类尸检大脑中的树突结构分成了三类:没有疾病特征的,有一些疾病的生理特征但没有痴呆症状的,以及完全发展出阿尔茨海默病的。对照组和没有痴呆症状的人群的大脑有着相似的树突棘密度,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树突棘密度则显著地降低了。树突棘密度的不同也许能解释为何在表现出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理性病征(例如大脑中出现β型淀粉样物质——Aβ,一种在大脑中形成淀粉样物质斑块的蛋白片段)的老年人中,多至半数从未发展出痴呆症。
位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利根川进(Susumu Tonegawa)实验室的另一些研究则发现:促进树突棘的形成有助于恢复某些“失去的”记忆。
在分别用阿尔茨海默病和退行性失忆症的小鼠模型进行的研究中,利根川团队发现:树突棘数量的减少会促成“沉默”印痕的形成;这种印痕在正常情况下无法被诱导,但仍然能用光遗传学技术(对特定经过修改的细胞进行光刺激,以将它们激活)或PAK1蛋白(一种能增加树突棘密度的蛋白)进行人工诱导。在晚期阿尔茨海默病中,神经元的死亡宣告着记忆的完全消失。但是,利根川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些更早期的记忆失效也许仅仅是由于树突棘数量的减少造成了“读取失效”。这项发现让早期患者们重燃希望,因为记忆遗失也许可以被逆转。
当下,我们还没有办法向人脑中照射光线,但PAK1和其他实验用药也许能促进用于人体的治疗方案。例如,在2016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团队研发了一组苯并噻唑两亲分子(benzothiazole amphiphiles);这种分子可以增进小鼠脑中新树突棘的生长。但利根川进的研究表明,任何这种类型的医疗手段都需要非常具体的目标细胞。要想成功读取小鼠的沉默记忆,我们只能增进少数(与那些记忆相关的)记忆细胞的树突棘生长,而不能影响大量的神经元。这一点则应证了希娜·乔斯林等人研究的重要性,因为如果研究者们知道如何更准确地标记印痕,这些印痕就能够被更好地用作治疗目标。

— Dan Winters

记忆研究的拼图
衰老会影响记忆的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些影响则包括让人无法将不同的记忆清楚地分开。“关于这点最好的例子,就是假如你每天都将车停在停车场里不同的车位上,那你就会常常找不到自己的车——这是由于其他相似的记忆所导致的干扰,”麻省总医院再生医学中心的阿马尔·萨海(Amar Sahay)说。老人经常分不清新旧记忆,或者会产生“错误的识别”——例如一位年长的亲戚将来访者认成她逝世已久的丈夫。
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这些认知改变与海马体里一块叫“齿状回”的小区域中,因年老而产生的改变联系了起来。齿状回处理的是记忆中最繁重的任务——所有感知信息在进入大脑后,会首先在齿状回被以“什么、何时、何处”的形式编码为印痕,然后才被传输到前额叶进行长期存储。随着年纪增长,每一个突触需要满足越来越多的记忆需求;于是,齿状回便会逐渐“超载”,并开始产生嘈杂和不可靠的回忆。
神经发生允许齿状回在大脑的一生中不断产生新的神经元,以便其“自我刷新”;这个过程让齿状回能够抵抗“ 超载”。除了杏仁核和负责嗅觉的嗅球之外,齿状回是哺乳动物大脑内唯一在成年后还能产生新细胞的区域。有了神经发生带来的源源不断的新细胞供应,以便提供空间给新形成的记忆,这样一来新的经验就可以被清晰独立的寄存在大脑里,不至于造成困惑。
然而,虽然神经发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许多动物和人类研究都发现,这个过程产生的新细胞会随着年纪增长而变少。马德里自治大学的研究人员的测量得出:在43岁大脑的海马体中,每立方毫米大约有42000个神经元;而在60岁的大脑中,这一数字则是3—4万。但萨海的研究表明,这种衰减也许是部分可逆的。
在2016年发表于《神经元》的一项研究中,凯瑟琳·麦卡沃伊(Kathleen McAvoy)带领萨海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成功让小鼠脑中“新鲜”神经元的数量翻倍,并发现这使得中年和老年小鼠的记忆准确度都有了提升。这些小鼠在外观相似的环境中受到电击后,比正常小鼠更能准确辨认出这些环境;除此,它们在空间和情境辨别测试中也表现得很出色。
“神经发生得到改善后,这些动物辨别相似经验的能力就随之变强了,”萨海说。
随着越多的新细胞产生,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则会剧减,而增强神经发生也许能帮助人们抗击阿尔茨海默病。上述马德里自治大学的研究发现,患有痴呆症的老年人中,神经发生的速率非常低。一名七十八岁死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人脑中,每立方毫米只有1万个新神经元,而同龄的健康老年人脑中,这个数字是23000。
萨海说,在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中,海马体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被扰乱了,进而致使前额叶的记忆巩固和存储效率低下,并且记忆会丢失细节,渐渐变得不那么准确——这是在年老大脑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这样的“记忆粗略化”,在表现出与衰老相关的认知障碍的人群中更为显著,并且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脑中的情形也有关联——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具体的恐惧体验会将大块记忆遮掩起来。
萨海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模糊记忆的形成是由于从齿状回传递到CA3(一块与齿状回毗连的海马体区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失衡导致的。CA3的职责就是提供一个维护印痕的中转站,并促进在前额叶里长期的记忆存储。随着大脑衰老,传递到CA3的抑制性信号会减少,以至于兴奋性信号占领主导地位,导致这块脑区过度活跃——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小鼠模型和认知能力轻微失调的人类中,这是一个显著的特征。
在健康的大脑中,CA3区域的活动被一种叫“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细胞抑制,因此不会过度活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散落在兴奋性神经元的间隙中;他们可以增强或减弱兴奋性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号。在目前进行中的神经发生研究里,萨海已经发现成年后产生的新神经元比老神经元更能“招募”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也就是说,任何促进神经发生的疗法,也许也能抑制脑区过度活跃,并提升长期记忆的精确度。

— Dan Winters

在2018年发表于《自然-医学》的一项研究里,萨海实验室中郭楠楠(音译)带领的团队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将老细胞重新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连接起来,让它们“返老还童”——这样就可以弥补自然神经发生的不足。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研究人员们利用了一套复杂的抑制与反抑制系统。他们的主要目标分子是abLIM3;这个蛋白可以抑制齿状回向CA3发出的抑制性信号。他们用一个改造过的病毒来降低abLIM3的水平,以此恢复了CA3和抑制性神经元的连接,降低了CA3的活跃程度,并提升了中年和老年小鼠的记忆精确度。
这项研究可以与一个叫“多重轨迹理论”的新晋长期记忆模型联系起来。这个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回忆依赖于遗留在海马体里的印痕片段和在脑皮质里存储的、更完整的印痕之间持续的连接。萨海表示,他相信降低CA3的活跃程度能帮助维护海马体里的那些印痕片段;而这些片段则像是一个个索引,使得记忆不会那么容易就受到时间的侵蚀。
萨海认为,在将来,一些能够促进神经发生,或是模仿神经发生对大脑回路的影响的疗法,会帮助我们抗击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稍轻微一些的记忆损伤。他和许多人都相信二甲双胍(metformin)的潜力。二甲双胍已经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且已有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对小鼠的神经发生有促进作用。一些抗抑郁药也能促进新神经元的产生,也有很多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对神经发生的促进作用。“跑步是最好的自然干预,”萨海说。
目前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集中在淀粉样蛋白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上,而这些新的疗法将会填补目前研究中的空缺,并提供更及时的医疗干预。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CA3脑区的过度活跃可能会加速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标记)的堆积,并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

— β-淀粉样蛋白(左)和tau蛋白(右)

“我们要切断这个反馈系统,”萨海说,“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萨海实验室在2018年获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研究资金,计划研究abLIM3水平的降低是否能抑制β淀粉样蛋白的堆积,并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能力。
对记忆的本质和机理的基础研究进展,“对于我们的物种来说,比过去三四十年间的任何科学进展都更重要,”席尔瓦表示:“(记忆研究)这个拼图有几百万块碎片,但我们已经拼好了重要的一角。”
原创: BLESKE-RECHEK
来源:神经现实
编辑:宋婷

9#
发表于 2020-1-28 19: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编辑:陈茗

10#
发表于 2020-1-29 21: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编辑:陈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