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2428|回复: 1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传媒有关的电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23: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2-12-24 23:07 编辑

《爆炸性新闻》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auto=1&vid=e0011zvpvsh
沙发
发表于 2013-3-7 17: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3-7 17:54 编辑

【案例】是谁在与民主为敌 The War on Democracy 中英双字清晰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sx54dgwny0/?fr=rec1
吕新雨12
历史上民主社会主义和托派,在否定第三世界具有社会主义可能性上,一向同声相合。至于想脱亚入欧的日本,社会党也不过昙花一现。//@红玫瑰lawyu: 澳洲,新西兰,加拿大,以色列和日本在欧洲吗?查韦斯在拉美只有一个。民主社会主义什么时候和托派合流过?连温和的法共和意共都有距离,何况最左的托派。

@北大媒介观察
#每周一电影# 太多推荐给新闻传播学者及学子的电影,无非其中出现了记者的角色,且大多充满刻板印象。我们将于每周末推出关于媒体的影片,希望能引起反思与讨论。第一部要推荐的,是英国记者John Pilger的纪录片,它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媒体是如何与民主为敌。 http://t.cn/zOYXtVb



(6)| 轉發(1980) | 評論(252)
2012-5-27 13:1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板凳
发表于 2013-5-19 0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吴飞微议
推荐#纪录片#《头版内幕》(PAGE ONE),跟拍一年,透视《纽约时报》编辑部的一部很火的纪录片,中文字幕,带领大家窥视百年大报的新闻江湖。 头版内幕http://t.cn/zOXIS3M

(分享自
@56网


收起|头版内幕|彈出




(1)|
轉發(52)
|
評論(3)

5月18日 17:22來自56网连接分享


地板
发表于 2013-5-24 20: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推荐学生要看的60部影片

 据美国著名媒介评论杂志《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刊文称,在这个新闻业发展的艰难时代,我们还是要找一点鼓舞与乐趣。去看部电影怎么样?无论是通过一部现代调查惊悚片,例如《国家要案》;亦或是一部在广播新闻黄金时代背景下烟雾缭绕的新闻编辑部里,对人物不屈不挠、正义凛然的描绘,比如《晚安,好运》;我们都希望你能够从《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简称CJR)暑期电影俱乐部的建议中获得启发。几个星期前,我们邀请读者推荐一些电影,包括在报道、编辑、出版和广播领域最佳、最差和最具娱乐性的电影。以下就是这些建议的汇编,我们希望你会喜欢。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创办的一份新闻媒体和市场研究刊物,在全球新闻学研究领域颇具盛名。与“诺贝尔奖”、“奥斯卡奖”齐名的“普利策奖”就是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评选出来的,在全球新闻界具有很高的地位。
  1、《并无恶意》Absence of Malice:
  主演:保罗-纽曼(Paul Newman)、莎莉-菲尔德(Sally Field),1981;
  记者在诽谤中受“无恶意报道”的保护(本片获得奥斯卡三项提名,悉尼绿鳕荣誉奖、KCFCC最佳女配角等多项大奖,足见其实力)。
  2、《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 (aka The Big Carnival):
  主演: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简-斯特林(Jan Sterling),由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执导,1951;
  对阿尔伯克基的记者出于私利歪曲事实的批评(获美国奥斯卡奖、威尼斯电影节奖、金卫星奖和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3、《惊天大阴谋》All the President's Men: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主演: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1976;
  跟随著名记者伍德沃与伯恩斯坦,一同发掘最终让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真相不为人知的细节。
  4、《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
  编剧,导演:卡梅伦-克罗(Cameron Crowe),2000;
  一个高中男孩为了实现为《滚石》杂志撰写一家摇滚乐队介绍的梦想,而踏上的旅程。
  5、《巴里布》Balibo:
  导演:罗伯特-科侬利 (Robert Connolly),2009;
  影片讲述一名战地记者在1975年印尼入侵东帝汶期间,调查五名记者失踪事件,并与后来的总统成为了朋友。本片实际上是通过第六位澳大利亚人的视角来讲述,罗杰-伊斯特是那场灾难中的幸存者。
  6、《战线之间》Between the Lines:
  主演:约翰-赫德(John Heard),林赛-克洛斯( Lindsey Crouse),1977;
  波士顿一份地下报纸为避免被大公司接管的斗争史。
  7、《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Bill Cunningham New York:
  导演:理查德-普莱斯(Richard Press),2010;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是部聚焦纽约街拍时尚大师比尔-坎宁汉姆(Bill Cunningham)的纪录片,在2010年3月上映之时取得了33,677美元的单影院平均票房。
  8、《血钻》Blood Diamond:
  导演:爱德华-兹威克(Edward Zwick),2006;
  《血钻》以1999年内战中政局不稳的塞拉利昂为舞台,意欲揭示走私钻石行当的肮脏内幕。
  9、《天生赢家》Bob Roberts:
  编剧,导演,主演:蒂姆-罗宾斯(Tim Robbins),1992;
  影片描写美国政治家和保守的民歌手鲍勃-罗伯茨竞选州参议员的故事,而一位独立揭黑记者试图与之对着干。
  10、《边城小镇》Bordertown:
  主演:詹妮弗-洛佩茨(Jennifer Lopez)、安东尼奥-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2006;
  一名芝加哥记者调查墨西哥边境小镇华瑞兹市(Juarez)一些工厂工人神秘死亡事件。
  11、《收播新闻》Broadcast News:
  主演:威廉-赫特(William Hurt)、霍利-亨特(Holly Hunter),1987;
  一位虚伪浮华的男记者,一位真诚实在的男记者,还有一位在两者之间艰难抉择的女制片人之间的三角恋故事。
  12、《反案记》Call Northside 777:
  导演:亨利-哈撒韦(Henry Hathaway),1948;
  因为一名所谓罪犯的母亲在报上刊登广告,一个芝加哥记者再度发掘过去谋杀案的真相;而在发现嫌疑犯可能无罪的同时,却又遭遇到了重重阻力。
  13、《中国综合症》The China Syndrome:
  主演:简-方达(Jane Fonda)、杰克-莱蒙(Jack Lemmon),1979;
  不顾阴谋集团要其销声匿迹的威胁,一名目击核电站事故的记者坚持发表报道。女记者金伯利拍到加利福尼亚一家核电站控制室发生故障的情景,为了能把真情公诸于世,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侥幸逃脱特工的暗杀,终于在电台作了揭露。(被评为“十大最佳环保电影”之一)
  14、《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1941;
  《公民凯恩》又名《大国民》,是一部传记体影片,也是当时年仅25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
  15、《地球失火之日》The Day the Earth Caught Fire:
  主演:爱德华-贾德(Edward Judd)、珍妮-门罗(Janet Munro)、利奥-麦克恩(Leo McKern),1961;
  尽管全球通力协作,地球还是不可避免地要与太阳相撞了,英国记者报道这个即将到来的灾难。该片获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最佳编剧奖、雨果奖(Hugo) 最佳戏剧表现(提名)奖。
  16、《截稿》Deadline USA:
  主演: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金-亨特(Kim Hunter),1952;
  一位编辑坚持在最后用三篇文章曝光一位恶棍。
  17、《马背上的恶魔》The Devil Came on Horseback:
  编剧、导演:安妮-申伯格(Anne Sundberg)、里奇-斯坦恩(Ricki Stern),2007;
  通过一名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员的视线,展现了苏丹惨绝人寰的灭绝式种族大屠杀。
  18、《时尚女魔头》The Devil Wears Prada:
  主演: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2006;
  该片又名《穿普拉达的女王》,是劳伦-魏丝伯格(Lauren Weisberger)根据自己的经历写的一部同名畅销小说拍摄而成的电影。讲述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女孩子Andrea Sachs机缘巧合进了一家顶级时装杂志社,给他们的总编当助手,并在卷入时尚世界之后面临困难抉择时发生的故事。
  19、《古灵侦探》Fletch:
  主演:塞维-蔡斯(Chevy Chase)、乔-唐-贝克(Joe Don Baker),1985;
  一名洛杉矶记者本打算调查海滩上的毒品交易,却发现了更严重的连环犯罪。
  20、《狙击速递》The Foreigner:
  导演:迈克尔-奥布洛维奇(Michael Oblowitz),2003;
  一位自由撰稿人在答应将未知包裹从法国送到德国后,却莫名卷入了一场政治腐败案与暴力冲突之中。
  21、《满城风雨》The Front Page:
  导演: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主演:杰克-莱蒙(Jack Lemmon)、沃尔特-马修( Walter Matthau),1974;
  一位芝加哥著名记者本打算离开这个行业以追求平静的生活,却被一名编辑说服报道即将上绞架的疯狂杀人犯。整个情节就在两人的拉扯之间来表现报界中人对突发新闻停不了的热爱心理,由此延伸了互相勾心斗角,你躲我寻的游戏。
  22、《晚安,好运》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身兼编剧、导演、主演三职,2005;
  这是一部有关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记者兼播音员爱德华-R-莫洛(Edward R. Murrow)的影片。莫洛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公众人物,他传奇的经历就是同声名狼藉的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进行对抗和斗争,并最终将这个臭名昭著的政客从他的政治舞台上拉了下来。《晚安,好运》的剧情表现的就是历史上那次著名的美国众议院反共产主义听证会上的对峙。(编剧乔治-克鲁尼与戈兰特-哈斯洛夫凭此获得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23、《青蜂侠》The Green Hornet:
  导演:米歇尔-冈瑞( Michel Gondry),2011;
  一个纨绔子弟从最近逝世的父亲手中继承《洛杉矶时报》发行人的职位,却与他的司机展开了一场罪与恶的斗争。

  24、《女友礼拜五》His Girl Friday:
  主演: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罗莎琳德-拉塞尔(Rosalind Russell),1940;
  本片讲述的是一位编辑努力赢得前妻的故事;一位报社编辑试图陷害前妻的未婚夫以阻止其再婚,并劝说她回到自己的身边。
  25、《如何众叛亲离》How to Lose Friends and Alienate People:
  主演:西蒙-佩吉(Simon Pegg)、梅根-福克斯(Megan Fox),2008;
  本片根据英国作家托比-扬(Toby Young)2001年出版的同名回忆录改编,讲述一位英国作家试图进入一家当红美国杂志的故事。
  26、《狩猎聚会》The Hunting Party:
  主演:理查德-基尔(Richard Gere)、特伦斯-霍华德(Terrence Howard),2007;
  一伙记者为了调查波斯尼亚的头号战犯陷入险境,却被误认为中央情报局人员。
  27、《我爱麻烦》I Love Trouble:
  导演:查尔斯-谢尔(Charles Shyer),主演:茱莉亚-罗伯茨(Julia Roberts)、尼克-诺特(Nick Nolte),1994;
  朱莉娅-罗伯茨与尼克-诺特分饰芝加哥两大报的记者,一宗火车爆炸的新闻,使两人在追查新闻内幕时成为尔虞我诈的对头人;为了调查列车脱轨事故的真相,决定携手合作,当两人历经冒险揭发真相后,也跟着顺理成章的成为新婚夫妇。
  28、《惊爆内幕》The Insider:
  主演:罗素-克洛(Russell Crowe)、阿尔-帕西诺(Al Pacino),1999;
  一名化学研究员冒着事业与生命危险,到“60分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一档节目)讲述烟草大佬的内幕。
  29、《与布什同行的旅程》Journeys with George:
  导演:亚历山德拉-佩洛西(Alexandra Pelosi)、Aaron Lubarsky,2002;
  关于美国前总统布什竞选过程的纪录片。
  30、《杀戮战场》The Killing Fields:
  主演:山姆-沃特森(Sam Waterson)、Haing S. Ngor,1984;
  在柬埔寨摄影师的帮助下,《纽约时报》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留下来报道内战。
  31、《丧失荣誉的卡特琳娜/肉体的代价》The Lost Honor of Katharina Blum:
  主演:安格拉-温克勒(Angela Winkler)、马里奥-阿道夫(Mario Adorf),1975;
  改编自德国诺贝尔奖作家海因里希波尔的同名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善良、朴实、温柔的卡特琳娜因为与一个恐怖分子一见钟情而卷入一场警方的侦查。警方对她的毁谤和小报记者捏造事实,使她被迫忍受着精神上的侮辱和折磨,甚至连母亲也被逼死。而最终她忍无可忍,击毙了逼迫她的记者。
  32、《双虎屠龙》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主演:约翰-韦恩(John Wayne)、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ewart),1962;
  在这部西部片中,一位参议员杀了一个罪犯后向当地报纸吐露真相。
  33、《重要季节》The Mean Season:
  主演:库尔特-拉塞尔(Kurt Russell)、玛利尔-海明威(Mariel Hemingway),1985;
  Malcon是迈阿密日报的记者;当地发生一起谋杀案,由他负责报道。而凶手竟然主动打电话联系他,并告知凶手的后续杀人计划。
  34、《约翰-多伊》Meet John Doe:
  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1941;
  一名因解雇心怀不满的记者捏造自杀事件作为抗议,不经意间推动了一场政治运动的启动。
  35、《一吻定江山》Never Been Kissed:
  导演:拉加-高斯内尔(Raja Gosnell),主演:德鲁-巴里摩尔(Drew Barrymore)、大卫-阿奎特(David Arquette),1999;
  一位从来没有真正接过吻的年轻记者调查自己的高中母校,却因她爱上一位老师而遭遇艰难抉择。
  36、《电视台风云》Network:
  导演:悉尼-卢曼特(Sidney Lumet)(同时也执导过《十二怒汉》),1976;
  一家落后的电视台解雇了一位新闻主播,为了收视率与效益,在他离任前进行疯狂剥削。
  37、《真相至上》Nothing But the Truth:
  编剧,导演:罗德-拉里(Rod Lurie),2008;
  一位华盛顿的专栏作家不顾中情局的调查发布了关于总统的报道,但是她因为拒绝提供消息来源而面临被捕。(《芝加哥太阳报》曾评论道,这是一部充满谜团的惊悚之作)
  38、《毫不神圣》Nothing Sacred:
  导演:威廉-A-韦尔曼( William A. Wellman),1937;
  当发现自己致命的放射性中毒是被误诊之后,一个工人到纽约寻求记者帮助;而后者决定助他改变命运。
  39、《媒体先锋》The Paper:
  导演:朗-霍华德 (Ron Howard),主演:迈克尔-基顿(Michael Keaton)、格伦-克洛斯(Glenn Close),1994;
  一位纽约小报的编辑打算离开目前的岗位,但是一条黄色新闻(这里的“黄色”,并不等于色情。而且最初的黄色新闻并没有色情成分,主要以耸人听闻著称)影响了这个决定。这是一个以惊人准确性描写新闻界的影片,耐人寻味。
  40、《视差》The Parallax View:
  主演: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葆拉-普伦蒂斯(Paula Prentiss),1977;
  一个记者在调查参议员暗杀时发现了一个跨国公司的阴谋,记者最终遭遇谋杀。
  41、《公园大道》Park Row:
  编剧、导演:塞缪尔-富勒(Samuel Fuller),1952;
  19世纪80年代的纽约,一个记者成功创办了自己的报纸,激怒了一个大型报纸的拥有者。
  42、《塘鹅暗杀令》The Pelican Brief:
  主演:朱莉亚-罗伯茨(Julia Roberts)、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1993;
  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发现关于两名高等法院法官被杀的真相,这使她成为想要掩盖事实人的目标;但是,一个调查记者打算发表她的故事。
  43、《大河恋》A River Runs Through It: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1992;
  布拉德皮特在故事中饰演记者,这是关于两个兄弟和他们的牧师爸爸在蒙大拿长大的故事。
  44、《萨尔瓦多》Salvador:
  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1986;
  本片是斯通在政治题材上的又一杰作;主人公理查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记者,他带着他的照相机在世界动乱地区穿梭了近二十年。理查德和同伴一起来到了政局动荡的萨尔瓦多,与农村游击队和右翼军队结盟。
  45、《欲盖弥彰》Shattered Glass:
  主演:海登-克里斯滕森(Hayden Christensen),2003;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一个记者因为发现文章造假而结束职业生涯。
  46、《蜘蛛侠》Spider-Man:
  J·K-西蒙斯(J.K Simmons)饰演J。乔纳-詹姆森(J. Jonah Jameson),2002;
  一个关于书呆子变成超级英雄的漫画故事,主人公彼得-帕克在故事中对抗邪恶的绿怪和一个顽固的报纸编辑。
  47、《国家要案》State of Play:
  主演:罗素-克洛(Russell Crowe)、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瑞秋-麦克亚当斯(Rachel McAdams),2009;
  本片根据BBC的同名系列剧改编而成。一个政客的助理兼情妇被杀,受报社委派调查此事的记者之前曾做过该政客的竞选顾问。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记者与政客疏远的妻子逐渐产生了感情,同时令人难以置信的真相也接连浮出水面。(强大的幕后制作班底加上众多实力派演员,《国家要案》绝对是不容错过的政治惊悚片!)
  48、《浑身是胆》Street Smart:
  主演: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凯西-贝克(Kathy Baker),1987;
  一个杂志记者发现自己身处丑闻之中,警察认为他在一个虚构故事中描述的皮条客是一个真实的杀人凶手疑犯。
  49、《脱衣舞娘》Striptease:
  主演:黛米-摩尔(Demi Moore)、布特-雷诺茨(Burt Reynolds),1996;
  一个单身母亲在酒吧跳舞赚钱,她为了保住对女儿的监护权而勒索一名国会议员。
  50、《超人》Superman:
  主演: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1978;
  白天是是温文尔雅的普通记者,危急时刻就变成穿着紧身衣、披着斗篷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守护神超人。当邪恶的鲁索(Lex Luthor)妄图统治全世界时,超人卡尔(Clark Kent)是唯一能够制止他的人,成为地球上正义和真理的守护者。
  51、《成功的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
  编剧、导演: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Alexander Mackendrick),主演:伯特-兰卡斯特(Burt Lancaster)、托尼-柯蒂斯(Tony Curtis),1957;
  一位有权有势的报纸专栏作家雇佣一个媒体中间人,阻止他的女儿与一个爵士音乐人结婚。
  52、《老师的宠物》Teacher’s Pet:
  主演: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桃乐丝-黛(Doris Day),1958;
  一个城里的报纸编辑要去帮助一个大学新闻学教授上课,起初非常犹豫不决,但他假扮成学生,却发现她对他着迷。
  53、《发掘真相赶快跑:乔治-塞尔兹与美国媒介》Tell the Truth and Run:George Seldes and the American Press:
  导演:里克-古德史密斯(Rick Goldsmith),1996;
  这是关于一个美国调查记者和媒体批评家的纪录片。
  54、《战火下》Under Fire:
  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Roger Spottiswoode),主演:尼克-诺特(Nick Nolte)、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1983;
  在七、八十年代,中美洲国家的革命战火遍地燃烧;而美国的新闻记者有很多所谓的战地通讯员,其实只是坐在大酒店里依据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发新闻,根本无法发掘到真相。本片对这种现象作出深入的反思,使观众对“战争新闻”的生产内幕多了一番了解。三个记者陷入索摩查政权的政治阴谋,后来爆发了起义。
  55、《小布什传》W.:
  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2008;
  乔治-布洛林在影片中扮演了前总统,讲述了布什的人生和总统生涯。
  56、《烽火惊爆线》Welcome to Sarajevo:
  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Michael Winterbottom),主演:伍迪-哈里森(Woody Harrelson)、斯蒂芬-迪兰(Stephen Dillane)、玛丽莎-托梅(Marisa Tomei),1997;
  影片根据英国新闻通讯员迈克尔-理查德森1992年在南斯拉夫的亲身经历编拍而成,是反映南斯拉夫内战的影片。讲述了在萨拉热窝报道波斯尼亚战争时,来自美国和英国的两队记者与前线孤儿院的故事。
  57、《危险年代》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
  编剧、导演:彼得-威尔(Peter Weir) ,主演: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西格妮-韦弗(Sigourney Weaver),1982;
  60年代印尼政局动荡不安,一名澳大利亚记者汉米顿与摄影师不惜内乱的危险,采访人民饥寒交迫及反苏哈诺政府的狂潮,结果共军攻进首都,汉米顿亲眼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时代剧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29dce80101bhr3.html
5#
发表于 2014-11-15 10: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新闻编辑室3》:一曲挽歌还是一声号角?

2014-11-14
锦麟观察

锦麟观察微信号:jinlinguancha

这周一,《新闻编辑室》在HBO播出了第三季的第一集。这将是这部很多中国观众眼中“神剧”的最后一季,制片方决定在播出了三年后就将这部剧完结。句号画得甚至有些急促而决绝——这一季只会有6集。

  这是一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美剧,美国本土收视人数只有210万,在IMDB上的评分是8.6,只能算个“良”。但在豆瓣上,这部剧的评分高达9.4,比当年的《兄弟连》还高0.1分,而《兄弟连》在IMDB上的得分是9.6。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HBO把这最后一季的《新闻编辑室》播出档期,从美国电视界颁奖季前的夏季档挪到了11月。巧的是,不久之前广电总局刚刚出台了新的境外剧管理政策,也就是说不可能有视频网站会同步更新这部电视剧(当然前两季也没曾出现在内地的视频网站上)。所以严格来说,这部“神剧”在中国的传播是不合法的。

  这一季连片头也没变:一杯提神的咖啡,在办公室里快速浏览当天的《纽约时报》等各大报刊,用马克笔标出重要新闻,突发事件发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写稿、连线,只为了让主播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可能符合我们对一个在纽约工作的电视新闻记者的想象和期待。不得不承认,整部电视剧里描述的那种新闻工作状态是让很多中国新闻人向往的:一群对新闻专业主义恪守得近乎偏执的人聚在一起,以教科书般的精准,处理着每一条影响着美国社会进程的新闻事件,然后顺便用快于常人几乎是两倍的语速开一个业内人听了会心一笑的“inside joke”……

  和当下不时被抑郁、转行、自杀等等渲染得有些悲情和颓废的中国新闻圈比起来,《新闻编辑室》里那样一种状态和氛围简直算得上是太美好了。不过即便是在美国,剧中展现出来的新闻工作状态也是完美得有些失真的。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两年前第一季首播时,美国的《时代》杂志和《洛杉矶时报》毫不吝啬地就给出了“失真”、“自恋”和“伪善”这样字眼,《纽约客》甚至直言“烂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闻编辑室》中的ACN只是一个虚构的新闻乌托邦,它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任何一家电视台。在这个乌托邦里,有专业过硬而又富有激情的记者、经验老道深谙新闻规律的制作人、学富五车富有魅力的主播,还有虽然时不时会拿收视率说事儿,但从根上却不给团队经营压力的投资人。正是在这样一个虚构的新闻乌托邦中,美式或者说西方新闻价值观中的两样东西被突出和放大了。

  首先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很多人眼中,这种价值本来就是新闻人自恋的产物。尤其是在很多笃信“新闻无学”的人眼中,给一个只要会写几行字就都能轻松胜任的行当硬生生地加上一些“专业门槛”,本来就是非常做作和矫情的。但在《新闻编辑室》中,从上到下每一个人从价值到行动都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践行者。

  比如剧中的主播威尔就旗帜鲜明地反对新闻审查,但是却信奉“自我审查”,因为根据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新闻从业者是资讯流通的“把关人”;而每当有突发新闻发生时,即便拿到了线人的第一首爆料,剧中的所有人总是会下一番功夫,核实信息的真实可靠,教条般地硬要找到“两个”可靠的信源;在最新的一集里,当其它电视台纷纷引用社交网络上的内容时,ACN的新闻制作人却拒绝引用推特上的推文作为新闻源,她说“我们不能以无法交谈的目击者的推文作为依据,没有哪个靠谱的新闻通讯社会这么做”,仿佛是在陈述地球是圆的那样轻描淡写又斩钉截铁。

  还有就是“传统”。在《新闻编辑室》第一季的片头中,依次出现了美国新闻史上三个重要的新闻人。首先是爱德华·默罗在1961 年发表关于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对抗的“The Challenge of Ideas”的谈话,接着是CBS的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1963年播报肯尼迪遇刺,还有就是NBC的新闻主播切·亨特利播报的画面。正是这些人用他们的每一次报道奠定了美国电视新闻的传统和基础,也给美国引以为傲的中产阶级生活提供了优质的新闻消费素材。即便是到了新媒体时代的今天,仍有一些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会在晚上打开电视收看各大电视网的晚间新闻,就像很多中国人仍然会在晚上7点钟看《新闻联播》一样。


CBS的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

  所以抛开政治色彩平心而论,中国的电视新闻单就历史积累来说,已经晚了美国几十年。当1958年《新闻联播》的前身《电视新闻》在北京电视台开播的时候,爱德华·默罗已经在七年前就以《现在请看》开启了美国的电视新闻时代,况且1958年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还不知道什么叫电视;而当1978年《新闻联播》正式在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时候,美国各大电视网的新闻镜头出现在新闻现场,已是常态。

  这也从一个侧面衬托出了中国新闻人的无奈:都还没来得及沉淀出自己的传统,就要在汹汹来袭的技术潮流裹挟下去“创新”了。

  2012年到2014年,《新闻编辑室》播出的这三年,正好是中国的新闻产业版图极速重构的三年。新闻媒体版图里多了根据用户习惯自动推送新闻的“头条新闻”,多了“澎湃”、“界面”,多了每天推送资讯评论的微信公众账号;而在上海,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四大传统媒体2013年营收总计86.6亿元,同比减少7.2%,而互联网媒体广告的份额由2012年的16.4%上升至2013年的31.5%。

  《新闻编辑室》播出的这三年,同样也是中国的媒体舆论环境和传统媒体人急剧分化的三年。这一边,杨伟光去世了,郭振玺进去了,无数传统媒体的一把手二把手抑郁了。另一边,以杨锦麟、罗振宇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人义无反顾地投入新媒体的怀抱,摸索着从受众到用户,从作品到产品的转变背后,整个行业规则的重构。

  《新闻编辑室》的编剧艾伦·索金说,这部电视剧是他写给新闻界的一封情书。在剧中,他借女主角的口说出了这样一番可能会点燃很多新闻从业者热血的话:

“重建新闻界、重塑新闻工作的神圣性、做一档夜间节目、能够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彬彬有礼、谦和有度、回归到重要新闻上;不再有谣言满天,不再有窥探隐私、向愚蠢之人宣扬真理,不再为了新闻而制造新闻,全世界新闻从业者团结起来!”

  站在这个飞速转变的十字路口,如此浓墨重彩地重申传统价值究竟还有多少意义?可能已经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就像现在也没有人能预测未来是什么样子。因此也没有人说的清楚,《新闻编辑室》究竟是唱给一个旧时代的挽歌,还是为另一个新时代吹响的号角。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x2Rk%2F6WBf6WLWK%2B

6#
发表于 2016-3-1 10: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以奥斯卡的名义,追忆一个正在中国消失的工种

左志坚  |   2016-02-29
导读
如果我们把好莱坞视为美国的主旋律指针,相形之下,中国同行的遭遇则完全相反。这个群体的日益凋敝,已经无法言说。
昨晚正好和几位前媒体人吃饭,大家聊起今天的奥斯卡,我说今天的最佳影片可能会给《Spotlight》(片名中译《聚焦》)。果然,预测命中。

我的预测逻辑是这样的。第一、今年是奥斯卡的小年,没有特别的大热影片;第二、在这样的情况下,评委会选取“政治正确”的电影会是高概率事件。比如2010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颁给了《拆弹部队》,就是因为有伊战概念,而片子本身很难说特别出彩。

相比之下,《Spotlight》的品质和卖相比《拆弹部队》要高出一格;而且也当仁不让是一个主旋律影片。它讲述的就是一群孤独的调查记者,在外界的冷眼下,默默的做着一件别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最终引爆了整个美国。

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类似白描。我们许多做过调查报道的记者认为,这基本是一部“纪录片”式的职业戏。但好在这个职业本身,就拥有足够扣人心弦的叙事资源,而且也天然符合“智慧、正义、勇气”这样的主流价值观。

题材如此讨巧,而编剧本身十分精细,并顺便摘走了最佳原创剧本奖。作为一个20年的影迷,和10年经验的媒体人,是第一次看到自己以前的工作生活模式,被原封不动的搬到了大荧幕上,并获得全世界的瞩目。再看看电影海报上,一个屌丝记者背着包孤独的探寻真相,难免有一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感慨。


所以这篇文章,既是向大众推介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也是在追忆一个正在中国消失的工种,“调查记者”。

叙事模型

近年的影视剧中,有一个品类发展很快,就是职业剧。比如《纸牌屋》讲政客,《国土安全》讲间谍,《大空头》、《华尔街之狼》、《亿万》讲金融业,《硅谷》讲科技创业。这些职业本身,当然有一定的神秘性,而且自带狗血功能,自然成为好莱坞编剧们关注的话题。

而新闻业本身,也是一个从不缺故事的行业,其叙事资源也不会被敏锐的编剧忽略。好莱坞王牌编剧艾伦索金即有名作,《Newsroom》,讲的是一群新闻精英主义的电视媒体人,如何在权力和资本之间,骄傲的维持着自己新闻专业主义的立场。

《Newsroom》呈现了新闻业作为“第四权力”的工作日常,它的逻辑基本面是完全真实的,但因为过于精英主义,并未获得足够的传播。

相反,《Spotlight》的叙事模式,具备了打动普通大众的各种元素。其实,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一个屌丝默默做着孤独的事情,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忍辱负重,最后成功影响了全世界”,这种叙事模式是最经典的流行公式。

比如说,新近成为中国电影票房冠军的《美人鱼》,即符合这一模式。再比如说,中国最流行的小说,一样如此。《三国演义》中刘关张逆境中的扩张,《水浒传中》一群草莽英雄的崛起,乃至《西游记》中落魄高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等等等等莫不如此。


再看好莱坞的流行文化。例如真人版《变形金刚》,再到美国的票房冠军《星球大战》等等,还是一个套路。而在中国当代,则是金庸群侠,要么屌丝出身,要么忍辱负重,都在不停的打怪升级,最终成为一代盟主。在叙事模型上,我们可以把星球大战,视为美国人的金庸武侠,只是世界观的设定,放到了全宇宙。

再来看《Spotlight》的叙事,一样如此。就是一群调查记者,在各种压力之下,孜孜不倦地的在蛛丝马迹中寻求信息突破的可能性,最终完成了扎实的证据拼图,将主教从神坛上拉下了马。

当然,这个行业和间谍一样,还有另一层特殊的叙事优势,即日常工作本身,实际和侦探没有本质区别。只要从记者的视角出发,就会和警察断案一样,进入一个充满悬念和压力的世界。导演自然无需添油加醋,就可以获得足够诱人的戏剧张力。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觉得电影本身十分“纪录片”,但还是不断被悬念推进,一口气看完这部电影。因为以前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如此的引人入胜,相信这也是吸引许多人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


世界观

作为一部电影,导演虽然可以有虚构的机会,但却处处严格的遵循现实逻辑。以致在观摩本片时,我恍惚回到了自己以前的办公室。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调查团队,和他们面对的人群,这两个维度来作检视。

一个调查团队,当然得有一个嗅觉敏锐的主编。主编大人来自大报《纽约时报》,非波士顿本地人,中立于本土的利益网络,敏锐的从蛛丝马迹中嗅到了一个大新闻,然后毫不犹豫的抽调重兵,并许以足够分量的版面资源,促成这一报道。

而在调查组的leader,我们国内称之为“特稿部”或者“深度部”负责人,则是排兵布阵。一方面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可能的线索,另一方面则从关系网络中撬开关键消息人的嘴巴——我们这行通常称之为“拿料”。

看资料获取线索就是一个技术活。比如电影中,记者们要在以往的报纸中比对各种数据,类似今天的“数据挖掘”;而请求法庭公开的文书,也需要越过层层障碍,就像中国的同行们,要和各个政务机构软磨硬泡,获取各种材料。有时候一份十万字的材料中,只有一句话有用,但这一句话,可能会调校调查方向,成为指向真相的关键支点。这灵光一现的突破时刻,往往会让记者兴奋到出现生理反应,也构成这部电影的叙事主脉。

除了冷冰冰的资料,找到并撬开关键“深喉”的嘴巴,则是一个更具挑战的事务。任何一件被掩盖的丑闻,都意味着利益博弈的极大失衡。在《Spotlight》中,弱势一方的各种举报被长期忽视,而强势一方如教会则具备强大的资源,足以影响法院和政府,以及各种社会精英。而长期缄默的律师,则成为信息突破的关键口。

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真实的新闻工作中,律师往往会成为调查报道突破的关键先生。这个群体成为最纠结的一群人,在职业道德和社会正义之间挣扎。电影中的三位律师,既是调查突破的关键,也是剧情推进的节点。这部电影只需要如实的呈现律师的挣扎,就足以博取观众的掌声,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至于整个电影中幕后掌控的主教,则是一个真实却又幽灵般的存在。从电影角度来说,他是弱势主角逆袭要干掉的终极大BOSS,有点像哈利波特需要面对的伏地魔,而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一个掌管宗教的大BOSS,在背后控制着事态的进展。

哈利波特打了七集之后终于干掉了伏地魔,而《Spotlight》中,报道引发了巨大的轰动,主教最终也只是换个教堂。这是调查记者对阵意识形态管理者的有限胜利,不狗血,很真实。


中美之变

电影中的主编大人,现在担任《华盛顿邮报》的主编。这是一个时政大报,他们的故事也曾经被改变搬上银幕,就是讲水门事件的《总统班底》。也是青年屌丝记者逆袭,而且把总统拉下了马。那个故事中,“深喉”成为新闻行业的专有名词,就是“爆料人”。

大约十年前,我曾经去过华盛顿,远远膜拜了下当年的新闻现场“水门大厦”,一个并不起眼的建筑。后来也在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看到了一个国家的首都,如何精心保存着自己的新闻事业。

现在,距离《spotlight》当年的调查报道已经过去了15年,距离水门事件也有44年,互联网让整个世界的新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

在美国,新一代的记者已经不需要像《Spotlight》中那样,费力的从旧报纸中搜寻可能的线索,互联网上可以轻松地检索到全世界的海量信息,意味着调查记者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加。

但另一方面,传统报业则被互联网取代。在商业层面,默多克收购了《华尔街日报》、贝索斯收购了《华盛顿邮报》、马云收购了《南华早报》。娱乐大佬和科技先锋成为报纸的控制者,而调查报道作为成本最高的“新闻奢侈品”,也随着纸媒商业上的衰退而步步衰落。

在中国,伴随着报业衰退和互联网兴起的,是一波全新的政经周期。许多当年优秀的调查记者转入新媒体,如我这般创业者也大有人在。

其实这10多年来,中国从不缺乏普利策级的调查记者,他们的工作可能比《Spotlight》更具挑战性,也更考验智商、情商和勇气,但最终为这个工种树碑立传的却是美国人,是好莱坞。

如果我们把好莱坞视为美国的主旋律指针,相形之下,中国同行的遭遇则完全相反。这个群体的日益凋敝,已经无法言说,只剩下一些因工作属性而自带的审美价值。

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记者看《Spotlight》,是一封写给自己的情书,也是写给上一个时代的一曲挽歌。


【本文原标题】:《Spotlight》:逝去岁月的一曲挽歌
http://xw.qq.com/iphone/m/24pers ... mp;isappinstalled=0
7#
发表于 2019-2-8 09: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这样敏感的电影,中国一定不会引进... 蛙友生态家园 2018-04-26 11:45:57


[size=1em]多年前,我读林达老师的《如彗星划过夜空》一书,那时我就知道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size=1em]但我不认为有人能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一方面是因为它揭了美国政府的老底。另一方面,这个事件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不太适合拍成电影。
[size=1em]或许,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独一无二的斯皮尔伯格才能讲好这个故事:《华盛顿邮报》


[size=1em]1971年5月的一天,一个身份不明的女人,溜进美国《华盛顿邮报》编辑部。
[size=1em]她将一个神秘的纸盒放在办公桌上,转身离去,消失无踪。


[size=1em]在这个盒子里,装着超过7000页美国政府绝密文件:五角大楼文件。
[size=1em]这些文件是五角大楼历数30多年来,美国政府在越战问题上对公众撒的谎…原来,从杜鲁门到艾森豪威尔,再到约翰逊、肯尼迪…历任美国总统都在隐瞒越战真相。





[size=1em]如果这些机密文件曝光,不仅会让美国政府在民众面前颜面尽失,还可能会导致美国的外交政策失败,损害整个国家利益…
[size=1em]因此,美国司法部发出禁令,禁止媒体披露这些机密文件。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动用司法力量禁止媒体发表文章。








[size=1em]《LIFE》杂志拍摄的越战照片
[size=1em]然而,《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先后以头版头条的位置,披露了大量“五角大楼文件”内容。
[size=1em]美国政府一怒之下将这两间报馆告上法庭,如果罪名成立,这两间报馆的负责人、主编、记者都将遭受牢狱之灾…






[size=1em]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官司从地方法院一路打到联邦最高法院…与此同时,美国《波士顿环球报》《芝加哥太阳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几家报纸纷纷加入了发表“五角大楼文件”的行列。
[size=1em]从而使得五角大楼文件案不再是《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与美国政府的对峙,而是美国整个新闻界对政府的一场对抗。(引用自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url=]GIF[/url]               
  





[size=1em]1971年6月22日下午2点,美国新闻界与美国政府之间的世纪对决,拉开帷幕。
[size=1em]而这场对决的焦点在于:为了保护国家机密,公权力是否可以干涉媒体新闻自由?





[size=1em]政府方面的观点是,五角大楼文件中有“危及国家安全”的信息,属于国家机密,政府有权力禁止媒体公布。
[size=1em]而《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则认为,政府的权力不能超越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新闻自由的保护。新闻能不能发表,是不是会危及国家安全,由新闻界自己判断,而不是政府说了就算。否则,政府大笔一挥,文件都盖上保密章,新闻界就无可奈何的话,新闻自由就没有了,民众的知情权就被剥夺了。(引用自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url=]GIF[/url]               
  





[size=1em]而《华盛顿邮报》的律师甚至宣称:政府想单方面保守秘密,不仅不合法,而且是做不到的…全国大大小小的报纸都在报道,政府不可能封上所有媒体人的嘴。
          [url=]GIF[/url]               
  





[size=1em]就在20多天前,这部由老牌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华盛顿邮报》,在美国公映。豆瓣8.1分,IMDB7.4分,作为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纪实电影来说,口碑相当不错。
[size=1em]美国《时代周刊》评论道:这是一部献给真正成熟的人的超级英雄电影。





[size=1em]1971年6月30日,下午2点34分,联邦最高法院以6:3做出历史性判决:解除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发表五角大楼文件的禁制令。
[size=1em]其中一位大法官在判词中写道: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禁制令,每拖延一秒钟,都是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冒犯。


[size=1em]他还在判词中写道:新闻是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为统治者服务…只有一个自由的、不受约束的新闻界,才能揭露政府的恶行…








[size=1em]在最高法院的裁决公布之后,整个美国新闻界都在欢呼。即使是最胆小的报纸,也开始刊登关于五角大楼文件的报道…
[size=1em]而《华盛顿邮报》负责人凯瑟琳·格雷厄姆为此发表公开声明:我们无限感激,不仅是为了报纸,也是为了政府,为了有一个好政府,为了民众拥有知情权。(引用自林达著《如彗星划过夜空》)


[size=1em]在这场惊涛骇浪中,《华盛顿邮报》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从发行人到主编,到主笔记者,差一点就被投进了监狱。他们的股票,差一点就一文不值。这份伟大的报纸,差一点就此夭折…
[size=1em]但这群平凡而软弱的人,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了当时看来并不明智的选择,并最终改变了历史。





[size=1em]虽然这是一个美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但它所涉及的主题却属于全世界。
[size=1em]就像一位网友所说的:活到斯皮尔伯格这个年纪,他早就不需要任何人任何奖项来证明自己,他是在为整个人类社会拍电影。
[size=1em]PS: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部电影肯定不会被引进中国院线。但如果你是一个有心的人,自然会有看到它的办法。
https://www.douban.com/note/667220546/

  • 等待天明
    让我想到一句话: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 2400

    七爷
    这个事件我很早就知道,华盛顿邮报原本是一个小报纸,因为公布了这份机密,一跃成为大报,而且不可置信的是:做出这个勇敢的决定的人,是一名原本软弱甚至委曲求全的弱女子。难以想象一名弱女子坚守了新闻界的尊严。

  • 1452

    大圣
    可见一个好的电影土壤有多重要!

  • 1395

    Artemis
    新闻自由是学习这个专业时老师们就播下的种子,记得有一位老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社会监督是新闻的义务,虽然一部分人选择了妥协,但只要有人不放弃对它的追逐和向往,它就会生根发芽。

  • 1118

    Eric
    斯皮尔伯格,一个值得敬佩的大师!!

  • 975

    咕咕咕
    看到是老汤和老梅主演就感觉稳了

  • 918


    正义终会来临

  • 799

    琉月
    中国何时能拍出这样尖锐的电影

  • 636

    👼小柳🌸🐑
    光看简介截图就很感动,当新闻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时候,这个国家就往前迈了一大步!

  • 605

    微利
    新闻是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为统治者服务,电影截图这句话似乎翻译的不对啊~

    261

    作者
    对,截图里翻译有错误。


  • 525

    囍🐾
    报纸被互联网取代……真相反而越来越难分辨。

  • 506

    迷宫的囚徒
    可惜这个电影因为政治原因,一个金球奖都拿不到,虽然导演和演员之前合计都拿过8个金球奖,虽然颁奖当天司仪一说出这个电影的名字就有工作人员抱出4个金球奖(只是个活跃气氛的玩笑),但是结果却是这个“超越电影的电影”颗粒无收,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实在有失公允

  • 486

    Fi
    前两天刚看这部。真的是振奋人心,热泪盈眶!

  • 475

    Aaron
    贴一个新闻标题《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 从业人数锐减57.5%》

  • 393

    陳志超
    那天看这本书看到凌晨两点多,被深深震撼了。林达这个系列的书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

  • 362

    马红
    每天睡前都会读乌鸦的推送,写这个留言,只是为了表示真诚的感谢。附带,我也曾是一个省级媒体的记者。

    151

    作者
    🌹


  • 321

    肖予恒
    土壤真的很重要!作为一粒微尘,每个人都应该想想自己为向往的生活付出了什么?

  • 293

     华安保全💞 13233932348
    这个必须转

  • 261

    冯笛
    乌鸦,你家里老有水管流水的声音,开门让我们看下你的水表是不是坏了?

  • 226

    Roa 风云
    默默的转发到qq、微信群

  • 204

    又下雨
    正在看,鸦的推介有力道。赞。

  • 198

    莫里亚蒂教授
    有性格的乌鸦,我喜欢置顶

  • 185

    紫麦子
    已经转发。句句金句

  • 182

    上善若水
    众口铄金的事在历史上一再发生,所以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很重要。新闻自由应有准确的定义和明确的范围。

  • 175

    柳湘莲
    感觉很酷

  • 161

    谷小白
    天,林达大大这本书一直摆在书架上没看,准备明天就开始阅读了

  • 152


    呃……林达是夫妇俩人的合用笔名

  • https://mp.weixin.qq.com/s/KuIVC7StZhWe2q897dXpjg




8#
发表于 2022-2-4 12: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10部与新闻相关喜剧影片,哪部让你笑得拍桌?

新华社原社长、著名新闻工作者郭超人曾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

记者职业的神圣性赋予媒体题材影片超凡的魅力。今天,茶茶整理了10部与新闻媒体相关的国内外喜剧佳作,让你在欢笑声中,了解新闻的台前幕后!

1.《女友礼拜五》(1940


《早邮报》王牌女记者希尔迪·约翰逊行事机敏,深谙新闻业的办事规则。她曾与前夫沃尔特合作,出色地完成多项新闻报道任务,却因渴望稳定的生活想要辞职。然而,在一桩引发纽约城全城轰动的死囚越狱事件中,希尔迪抢到头条消息,在沃尔特的劝说下,决定与他合作完成最后一个报道。

该片由美国百老汇经典喜剧《The Front Page》改编,是一部典型的人文喜剧。

2.《甜蜜的生活》(1960
13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某杂志专栏记马鲁吉罗本曾经尝试成为一名作家,无奈事与愿违,只得终日挖掘名人丑闻。他经常出席一些社会名流的交际酒会,曾暗自和摄影师勾搭,设计拍摄明星隐私然后公之于众,不知不觉陷入沉沦、放纵的糜烂生活无法自拔。他还结识了女友元玛,但在批评家朋友斯泰纳的提醒之下,他认清上流社会的腐朽,发现自己对女友元玛也不满意,并开始反抗……

3.《满城风雨》(1974


莱蒙正要离开芝加哥到纽约与女友展开新生活,但临时发生一宗政治丑闻,马修用尽各种方法挽留莱蒙。影片在两人的拉扯之间表现报界人对突发新闻的热爱,更是一场你躲我寻的游戏。

《满城风雨》和《女友礼拜五》的底本都是经典舞台剧《The Front Page》,作为一出讽刺喜剧,该剧具有鲜明的比利·怀尔德特色,怀尔德的很多电影都会在结束的时候抛一个梗,如《热情似火》里的“nobody was perfect”,《满城风雨》结尾的梗同样精彩……

4.《编辑部的故事》(1992



主编老陈和5位性格各异的编辑齐聚《人间指南》编辑部,见证着改革开放大潮中,各式人物演绎异彩纷呈的故事。剧中人物和故事十分接地气,剧中对人工智能、年轻一代恋爱观等话题的探讨放在现在也毫不过时。台词密集,嘴炮不断,知识分子的冷幽默雅而不俗。

5.《天生赢家》(1992



美国政治家和民谣歌手鲍勃·罗伯茨为竞选宾州议员,在群众组织“斑纹鸽”的所在地,用歌声和演讲反对吸毒。一位名叫拉普林的新闻记者说出“斑纹鸽”过去一直使用运输机进行毒品走私的事,并四处传播储蓄和贷款的资金被用来资助毒品走私的消息。后来,罗伯茨突然中了枪弹,拉普林被逮捕……影片对美国后来的竞选丑闻具有极强的预见性。

6.《媒体先锋》(1994


《纽约太阳报》记者亨利的妻子玛莎即将临盆,因此,他非常渴望能够从《纽约太阳报》调到《前哨报》工作,以获得更加丰厚的薪。然而,一场轰动的谋杀案中,两名白人遇害,他在报纸头版刊登两名黑人嫌疑人被捕的消息,《前哨报》因此撤销了对他的招聘决定。玛莎重重追踪,发现两名黑人青年的确无辜,亨利再次将真相刊登在报纸头条,第二天,《纽约太阳报》被抢售一空。

7.《摇尾狗》(1997
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华盛顿特区新一轮总统大选之际,总统骚扰未成年少女的性丑闻闹得沸沸扬扬。加上新闻媒体的大肆炒作,总统谋求连任的机会简直微乎其微。康拉德·布里恩博士为转移公众注意,凭空捏造一场爱国战争,“阿尔巴尼亚战争”。公众果然信以为真,倍加关注。不久,这场子虚乌有的爱国战争不攻自破……

8.《早间主播》(2010


电视节目制作人贝琪•弗勒霉运连连,不仅被炒鱿鱼,还和男友分手。好在她意外获得一档面向全国播出的晨间新闻类脱口秀节目《晨间秀》节目组的邀约,然而节目收视率持续下降。不服输的贝琪决定来个大改革,面对工作还是生活中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快言快语还有些天然呆的女主如何一步一步打怪升级?

9.《芝加哥》(2002
75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60届美国金球奖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


洛克茜·哈特与其偶像——歌舞明星维尔玛·凯利,分别因谋杀情人和丈夫被关进监狱。在律师比利·弗林的炒作下,洛克茜不再是遭人唾弃的杀人犯,成了令人怜惜的受害者,甚至成为名噪一时的新星,聪明的维尔玛·凯利随后也发起反击……
该片改编自同名百老汇剧的音乐歌舞片,2002年上映后获多项大奖。

10.《洋葱新闻帝国》(2013


“洋葱新闻”是美国一家提供讽刺新闻的组织。它以真实新闻事件为蓝本,加工杜撰假新闻。虽然故事都是假的,却绝非胡编瞎造,而是用夸张的想象表达对世界的观感,是另类的社会评论,受到有不少读者追捧。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3uGlNKnkuH5g1IhwICM_g

编辑:蒋可心

9#
发表于 2022-10-19 00: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国社小哥给10年前的自己打了个电话,结果亮了
新华社记者 [url=]新华社[/url] 2022-10-17 19:16 Posted on 北京
在新华社最新英文微电影中,国社小哥郑锦强记不清自己10年前许下的心愿,打电话求助2012年还在上大学的自己,开启了一段笑点频出又令人感动的对话
从手机网速带不动到数字经济大繁荣

小哥按照现在的习惯,邀请10年前的自己视频通话。谁知,电话另一端2012年的他尴尬回答,当时的流量根本“带不动”视频通话:


中国移动互联网已由3G时代跨入5G时代,我们已享受并习惯了全球领先行列的网速:

听闻未来的网速,2012年的小哥非常羡慕和憧憬:

伴随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中国数字经济10年来蓬勃发展。今天的小哥看到10年前的钱包才意识到,拥有了移动支付,自己好多年都没数过钱了!

互联网发展也催生了新兴产业和职业,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小哥如今是一名直播爱好者:

如今用手机点外卖如此方便,以至于2012年的小哥忍不住调侃起自己未来的体重:

据统计,从2012年到2022年,中国网民规模从5.64亿增长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4.4%,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电商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
从窗前盼蓝天到全民拍蓝天

今天的小哥留意到10年前的自己大白天却不拉开宿舍窗帘,原来电话另一端正经历一个雾霾天。他立即“剧透”一个好消息:1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取得新成效。

数据说话,天更蓝了!据统计,与2015年相比,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

水更清了!2021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4.9%,比2012年提高23.3个百分点。

家园更美了!截至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

从火车慢悠悠到高铁通全国

更多发现带来更多鲜活的对比。
一张10年前的火车票显示,小哥当时从广州坐火车到北京需要约21个小时。而今,经由高铁只要约8个小时。截至202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15万公里,其中高铁4万公里。

10年前,小哥出行还得惦记把自行车停放在哪里。而今,共享单车解决了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交通运输的提速也推动着包括邮政快递业在内众多行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基本构建了覆盖全国、深入乡村、通达世界的邮政快递网络。如今,小哥家门口这一幕对很多人来说也很常见吧:

今天的小哥还向10年前的自己“剧透”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中国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3年2月2日,在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六库街道,一名居民背着背篓溜索过江(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摄)。下图为2022年9月13日,泸水市居民骑摩托车通过大兴地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视频最后,2012年的小哥终于翻找出了一个心愿瓶。

好不容易等到心愿揭晓,小哥听完却惊讶地挂断了电话……

10年来,国家发展带给我们每个人工作生活实实在在的红利。国社小哥的“回忆杀”如此爆笑,却又越看越令人感动。
https://mp.weixin.qq.com/s/hmCwoWFhinf7AsyUVDqNyQ

编辑:吴氏垂心


10#
发表于 2022-10-23 15: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编辑: 吴氏垂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