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23: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汕大网易课:把业界资源引入课堂,学生学到什么?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实务教学在学界和业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引无数高校前来取经。借“新闻传播实务教学研讨会”在汕大召开之机,我们推送一个系列,详细解读汕大新闻现象是怎样形成、如何运作的。本文主要聚焦于汕大与网易的课程合作。

    一、课程内容:由网易人主讲新媒体环境下内容生产的各种创新模式
2016年秋季学期,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尝试与网易传媒科技公司合作开设《新媒体报道与运营实务》课程。这是汕大新闻学院首次尝试与业界合作开课,让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及时把握新媒体发展脉搏。


网易传媒副总编高文(左)与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白净签订合作协议。

《新媒体报道与运营实务》
形式
选修课
课时
16讲32学时
参与者
43名学生
课程内容
以案例教学为主,由网易业务骨干介绍新媒体环境下内容生产的各种创新模式,汕大老师负责组织课程、安排讨论、布置作业等
授课方式
视频直播和面授相结合


网易15次课堂内容如下:
1.网易传媒副总编章丰来汕大做《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竞争》讲座。

2.网易广州总编辑吕晴春来汕大做《如何做一场Niubility的直播》讲座。

3.网易轻松一刻总监曲艺网络直播课《不只是搞笑逗逼,热点话题的正向、娱乐化解读》。

4.网易轻松一刻主创苏伟麟网络直播课《碎片化时代怎样写作吸引人的长篇阅读》。

5.网易原生内容总编曹林华网络直播课《调查报道的采访与突破》。

6.网易原生内容中心高级主编闻烜网络直播课《中国语境下的解释性新闻报道》。

7.网易直播中心高级编导李晶瑞网络直播课《手把手教你做有趣又有料的直播》。

8.网易News沸点工作室负责人文处萄来汕大做《社交阅读时代的内容运营——以H5策划为例》讲座。本次课程,由汕大师生首次尝试网络直播。

9.网易直播中心高级总监庄笑俨来汕大做《媒体深融时代网络直播的跨平台价值》讲座。由汕大师生第二次尝试网络直播。

10.网易财经中心股票频道主管高瑜网络直播课《互联网非广告收入流量如何变现》。

11.网易原生内容中心哒哒内容主管刘豪网络直播课《产品化的互联网内容制作》。

12.网易核心资讯中心高级内容主管魏巍网络直播课《互联网图片报道(以《看客》为例)》。

13.网易原点项目组负责人王琛琪网络直播课《VR已经到来:第一视角的新闻、怎么用游戏化的思维做新闻》。

14.网易核心资讯中心总监谢云巍来汕大做《媒体平台化的编辑职能转型》讲座。

15.网易《数读》栏目负责人王蕾《网易<数读>如何实践数据新闻》

每次课程结束后,由老师指定学生整理当天讲课内容,将讲课精华及互动内容写成稿件,配发图片,经老师修改后,在汕大新闻学院微信公众号、网易号推出,部分推文被网易新闻学院公众号转载。学生共撰写网易课堂推文17篇。

课程共安排四次作业:第一次作业分组讨论,提出一个网络直播选题方案;期中作业为根据新媒体特点改写文章;期末作业为小论文;平时作业为老师布置学生撰写讲座稿件。此外,课程的实践环节是直播,由学生主动报名参加。

二、实践环节:以直播的策划和实施为主
直播=网红?起初同学们是拒绝的

2016年被寓为“直播元年”,各大网络平台纷纷开辟直播战场,娱乐直播造就大批网红,时政新闻也引入直播,各类活动甚至广告都开始试水直播,国家监管部门也频频出台监管措施,但汕大新闻学院却鲜有课程涉及到网络直播的内容。

选《新媒体报道与运营实务》的43名学生,大部分非广电专业,没有操作过摄像机,对视频领域不熟悉。学生们一开始对直播很排斥,认为直播等于网红,直播是低俗的代名词。一大半的学生没有看过网络直播。


这是汕大新闻学生在学院融媒实验室看直播上课,由网易老师在北京直播间上课。

第二次上网易课的时候,网易广州总编辑吕晴春来汕大做了一场《如何做一场Niubility的直播》讲座,令学生们脑洞大开,原来除了网红,直播的题材还可以这么丰富,恶劣天气,公园开张,工厂拆除、学校运动会、新产品上市…….

第一次直播策划失败

之后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分组提出一个直播策划。分组方式采取“对分易”进行随机分组,这样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相互认识,学习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愿意做team leader的同学也会脱颖而出,另外,为了获得好成绩,小组成员要集思广益,无形中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

利用对分易分组后,6个组自发产生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6个组的学生按时交上选题:有两组同学策划直播汕大海洋划艇实训;另外几组策划的题目分别是:校领导约学生晚餐(汕大特色活动,每月一次)、直播话剧《阴道独白》、潮汕美食鲎粿制作、校园狼人杀游戏玩家。

直播策划时,学生们可以天马行空,但当老师要求学生们把策划的项目落实,各种问题出现了:一是提出的选题看似容易,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校长办公室明确回复不同意直播饭局;海洋划艇项目负责人也不同意直播;狼人杀游戏(集体项目)找不齐愿意参加直播的人;话剧《阴道独立》选题被老师枪毙;美食项目小组成员周末有课,凑不齐采访人数。二是学生有畏难情绪,谁也没有做过直播,无从下手。当所有的策划最终变成纸上谈兵时,老师只好另想他法。

从可操控的选题入手


老师指导学生第一次“吃螃蟹”做直播。

首先,老师成立了一个“汕大网络直播吃螃蟹群”,请班上有兴趣参加直播实践的同学加入,结果有一半的学生入了群。接着,老师开始寻找容易操作的选题,比如讲座的直播,由于讲座是学院组织的,只要嘉宾同意,就可以进行。2016年11月2日,汕大新闻学院师生首次尝试网络直播,本次直播内容为网易News沸点负责人文处萄的讲座:“社交阅读时代的内容运营——以H5为例”。这次讲座在学院的融媒实验室举行,场地可控,摄像机位可控,网络条件好。尽管如此,事先的准备也花了很多时间:

1.要与网易直播平台对接,搭建直播间,并进行信号对接。如果是手机直播,相对比较简单,这次我们用三台4K专业摄像机直播,然后将视频信号压缩上传,这个过程需要技术人员介入。

2.需要考虑直播的场地、灯光、扩音、网络、摄像、直播切换等问题。所有的信号都提前测试好,由于是校内网络,特别要求学校的网络中心予以支持,保证信号转输正常。

3.在“直播吃螃蟹群”里招募实施第一次直播的参与学生,并将网易负责直播对接的人员、网易技术人员、学院的技术老师、广电专业老师拉入群,有问题随时提出,随时讨论,随时解决。第一次直播,技术对接是老师完成的,但学生们基本熟悉了直播全过程。直播期间,学生们主要负责文图直播、摄影、互动等,直播结束,PV(页面浏览量)达到1.6万+。

有了第一次,接下来的室内直播就轻车熟路。第二次直播是11月8日记者节当天,网易直播高级总监庄笑俨的讲座直播,这次直播PV达到2.2万+。

尝试过室内直播后,老师想让学生尝试室外直播。首先想直播一场校内音乐会,但音乐会主办方以版权为由婉拒。接着想直播工学院的迎新晚会,也被婉拒。最后,决定直播学院老师带学生到潮汕古村落上摄影课。由于前两次直播实践的成功,很容易在“螃蟹群”里招募到参加第三次直播的学生,并争取到两位没有选这门课的外援“主播”加入直播。


汕大学生第一次做户外直播,潮汕古村落公益摄影课。

室外直播的要求比室内直播复杂,需要预先考虑拍摄器材、网络、信号切换等问题,现场还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尽管前期做了充分准备,结果到现场时,发现还是出了不少问题。学生们设计了多条线路,希望像室内直播一样切换信号,却发现手机直播无法进行信号切换,如果要切换,信号就会消失几十秒,这对直播是大忌,于是临时改变计划,将多人直播改为一人直播。为了弥补直播信号不佳的劣势,后台小编用提前准备好的背景资料和现场传回的照片进行图文直播。这次直播PV达到2.2万+。

尝试了三次直播后,老师让参与了直播实践的同学分享经验和心得体会,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学生们的课堂实践,被学校体育部老师看到,希望新闻学院为校运会做一次直播。这一次仍是户外直播,同学们吸取了前几次直播的经验,提前做了充分的策划准备。但直播当天,天公不作美,运动会改期,直播也随之改期。这次直播PV是1.2+,大部分用户看的是直播回放。


汕大学生直播“养鹅孵蛋”。

最后一次直播,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养鹅孵蛋----狮头鹅的生活揭密” ,学生把这次直播设计为科普型直播,无论是内容策划、画面拍摄、主播表现,都达到了准专业级水准,直播PV高达2.5万+,其中看回播的占三分一。

五次直播,每次均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到期末,班上共有20名学生参与了直播实践,未选课但有来旁听的5名学生也参与了直播实践。有23名学生没有参与,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直播时间与自己的上课时间冲突,二是对直播不感兴趣。

布置期末作业时,老师要求参加直播实践的学生,可以写直播实践体会,未参加直播的同学,要交一篇关于新媒体的小论文。这时候,有未参加直播实践的学生抱怨,早知如此,就参加实践了。

三、学习效果:学生们掌握了直播的基本技能

老师通过问卷调查和让学生期末写学习心得两种方式,对全班同学一学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授课老师中,凡是来汕大当面给学生讲课的,得分都比较高。但听过所有讲座的任课老师认为,一些视频课讲得其实比面授课讲得好,但学生们的评价却非常一致,原因是学生们更重视面对面的交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虽然网络上有很多视频公开课,但学生们在学校还是倾向于面对面的授课方式。在当面授课的6位老师中,得分最高的是文处萄,他并非是6位老师中讲得最好的,但他经常在微信群里给学生发文章参考,并给学生布置作业,还让学生加他微信,单独沟通,提供在线实习机会,他与同学们互动最多,大家对他最熟悉,因此给了他最高分。从这个侧面看出,与学生互动多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


参加直播的汕大小伙伴们,左三为摄影老师凌学敏,左四为养鹅阿伯。

学生最喜欢的环节是网易老师到现场交流,分享经典案例,上课之前提前把PPT发到微信群里,这样学生就可以一边看手机上的PPT,一边听老师讲课。另外,课程当中组织的学生直播实践与分享环节,也非常受欢迎。

对于这门课程的不足之处,学生们认为,看视频上课多少有点枯燥,师生互动较少。另外,由于是讲座式的,课与课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

关于小组学习的效果,在每次直播实践时,都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人员需要组成团队,选出一位组长,分解任务,由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领取任务,由于所有行动出于自愿,因此,不存在组员冲突和有人没有任务的情况。为了完成直播项目,学生们都会认真做好前期准备,搜集资料,实地勘察,每次直播之前都会建一个项目微信群,除了项目组成员,老师和有直播经验的同学都在群里,有问题随时解答。通过5组项目实践,20名同学参与并掌握了直播的基本技能,这些学生也通过实践重新认识了直播这一新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


汕大学生直播校运会。

通过网易课堂的直播实践探索,学院决定在2017年的春季学期增加一门选修课《直播节目策划与编导实务》,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策划并制作专业的直播节目(PGC)。
来源:新闻记者
http://mp.weixin.qq.com/s/LvF4rS-S9uYbqjSPcSH88A
82#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00: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林君带领学生采访美国新闻学院需要什么样的好老师


前天看书间歇写了一篇《中国新闻教育界的汕大现象》,写时仓促,刚开头,就又煞了尾,许多想说的话都没展开,但可能这个话题对新闻院校师生有所触动,阅读和转发量在我的帖子中都不算太小。我特别注意到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年轻的樊林君老师在朋友圈转发时,前面还写了不短的一段话,读来让人动容,先特意转发如下:

谢谢王天定老师写下面这篇文章,“汕大现象”的独特之处——不是因为有钱,而是这里有一群真心当老师的人。

上周国内有20多所高校新闻院系的老师来汕大,参观我们的融媒、书院,听我们硅谷报道团的分享会,深受触动,给我们由衷的称赞。

的确,汕大有一群跟我一样认真得有点傻呵呵的人,就是喜欢教学,不怎么追求职称高低和科研绩效,甚至连什么是C刊都不清楚。

但我们明了的是,真诚帮助学生成长, 言传身教,让他们“懂得学习的理由 吸收是为了奉献 才能承先启后  成功不止付出与拥有 有承担才是 最高的成就”。(引自汕大校歌《大学问》)

李嘉诚基金会给了汕大充裕的资助,但钱没有乱花。2006年我在北京当记者时第一次来汕大,发现房间抽屉里有一份清楚明白的年报,里面有每一笔财务开支明细,被这个细节触动了。2009年回国时选择来汕大,这是缘由之一。

汕大的领导者很清明——没有一位有自己的专车,要车都是跟校车队订的。

我们可敬的范东升院长,从北京来到汕大十年,住在没有电梯的六楼,爬了十年的六楼!他来学院十年,对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以诚相待,从不摆架子。记得我来汕大第二年,我们去四川出差,坐电梯时他随手就帮学生拎起脚架,这个自然而然的举动,我至今没忘。

这位宽厚的长者,去年续聘时,新闻学院所有教师无记名投票,结果出来他得了全部赞成票! 这印证了我们汕大行政楼大厅铭刻的这句话:“宽大清正,众必归近之”。

如王老师文中所写,汕大的独特,不是钱堆出来的,而是因为老师的教学热诚受到鼓励,学校把主要的资源都是投在学生上。去看看我们的学生书院,再对比我们老师的宿舍楼,就会知道这份“真爱”不是说说而已。

当然,在“数论文”的聘任考评模式之下,汕大未能完全幸免,热爱教学型的老师要提职称也极不容易。

偶尔有点想不通,去水库山林里走走,就又精神抖擞了。想想其实汕大给我的工资足够了。而且我们的校训是“建立自我 追求无我”呢!




我最早知道樊林君,还是读我的同事张建中博士的论文《让新闻重归社区:大众自传播时代的新闻教育》一文,这篇文章通过美国学者Donica Mensing的文章,介绍了樊林君在美国加州伯克利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创 办社区网站《今 日 阿 伯 尼》(Albany Today)的过程,她的这个网站,后来获得了阿伯尼市政府特别奖章,我读后印象极为深刻。2015年在上海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会上偶遇樊林君,她来参会时,身边还带着她指导的学生媒体《汕头草根播报》的两个小女生,都是灵气逼人,活力四射的小姑娘。

林君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后来在加州伯克利分校获新闻学硕士,曾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记者、美国《迈齐报系》北京分社研究员。这是一份让人欣羡不已的简历。我常想,这样一个“学霸”,凑凑论文,评个职称,玩体制内游戏,对她来说应该不难吧,但她在汕大新闻学院教书七八年,教实务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做校园媒体,带学生外出采访,还有,在博客上,我常读到她写给学生很长的信……时间和精力碎割在这些事情里,她乐在其中。

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比如哥伦比亚和密苏里,都强调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校园里获得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经历,这个除了结合实务课做校园媒体,另无他途,更重要的是,校园媒体是一个允许学生反复试错的地方,所以,校园媒体训练与参加媒体实习,二者不能相互取代。在校园里指导学生做媒体实践,恐怕没有人会质疑这对每一个新闻专业学生的意义,但有意义的工作,要谁来做?

说句实话,这样的工作,不是新闻学院每个老师都能胜任,这需要有热情,有情怀,肯为学生付出,但也需要有业内认可的专业能力,方能为学生提供不逊色于媒体一线从业人员的专业指导。一次一次的讨论选题,一遍一遍修改稿件,做这些事情,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做过的人才能明白。在国内高校目前这种体制下,这些付出其实很难得到应有的回报,但令人感动的是,在国内新闻学院还有不少像樊林君这样的年轻老师,肯做这样的傻事,新闻学院的学生需要这样的好老师。而林君比其他一些老师稍幸运的一点是,在汕大新闻学院,她并不孤独,她工作能得到的认可,可能比在其他学校稍多。

说几句总结性的话:

1、我们国内的新闻教育,除了人大、复旦模式之外,还完全应该容得下一个“汕大模式”。

2、决不是反对老师做科研,新闻学院需要大量做精深理论研究的老师,但也需要一批有热情,有能力指导学生从事专业实践的老师,这两类人都弥足珍贵。

3、人大复旦模式非常成熟,早成学界标杆,“汕大模式”需要更多的关注。做精深理论研究普遍受到重视,而全身心投入实务教学的老师,需要更多扶持鼓励。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TQ5MDIxNg==&mid=2247483768&idx=1&sn=15b88e440ced61bca27abdc53594ca38&chksm=e83abc3fdf4d3529239e21cc1a265fdf6f7397ac46cb4f2480c565c98d7c285dd85bcf1df209&mpshare=1&scene=23&srcid=0327q9ZFEZ0CEqiZZRgp8M8Q#rd
83#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15: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郑保卫:亦师亦友——我与甘惜分老师半世纪的师生情缘
原创: 郑保卫  重建巴别塔




  本期文章
  亦师亦友:我与甘惜分老师半世纪的师生情缘
  作者:郑保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史论部教授
  编者按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新闻学泰斗,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甘惜分先生于2016年1月8日22:55逝世,享年100岁。
  去年,甘惜分教授的博士弟子郑保卫教授在《新闻爱好者》第三期发表了为甘老百岁寿辰所作的文章——《亦师亦友:我与甘惜分老师半世纪的师生情缘》。经郑保卫老师授权,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部微信公共平台特转载此文,追思甘老。



  甘惜分教授在“甘惜分教授新闻思想研讨会暨百岁寿辰庆典”会议上发言(2015.4.26)

  正文:
  诞生于 1916 年的甘惜分老师今年迎来了他的百岁之年,作为他的学生,我在衷心祝福他健康长寿的同时,自然会回顾起与他的交往和友谊,感念他所给予的关爱和帮助。
  我从 1964 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为甘老师的学生,迄今已整整 50 年了。特别是后来我又在 1978 年成为他首批招收的两个研究生之一(另一个是童兵),2003 年我又作为引进人才回母校任教从而成了他的同事,可以说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我是同他始终保持交往,而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尤其是后来,随着交往的加深,我们常常会像朋友那样倾心交谈,因此,在我的记忆中,我与甘老师之间亦师亦友,有着许多特殊的经历和独特的故事。
  敬重的师长
  1978 年大学恢复招生,我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个专业是 1973 年人大停办后,新闻系成建制地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建立的。后来人大复校,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要回归人大新闻系,我们被北京大学录取的研究生也跟着老师们一起回到了复校后的人民大学。
  在阔别 8 年之后,我重新回到母校,成为人大首届 108 名研究生中的一员。因为新闻理论考试成绩好,我被甘老师收为研究生,从此开始了我同甘老师第二段也是最重要的一段交往时期。而这段经历也使得甘老师成为我学术人生中最敬重,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
  入学后,甘老师给我和童兵确定的具体研究方向是 "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理论与实践 "。他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39 卷,并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梳理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报刊活动与新闻观点。他告诉我们,研究新闻学一定要打好理论基础,而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全面掌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甘老师的这一安排可以说使我终身受益无穷。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那时候,我们几乎每天的活动空间都是宿舍—教室—图书馆一条线。我们没白没黑地日夜读书、做卡片,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活动和新闻观点。我们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好不容易快要读完了,甘老师又告诉我们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后 11 卷中央编译局已经译完,他已联系好,让我们继续去通读。就这样,我们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 卷通览了一遍,做了几千张卡片,最后整理成 40 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年表》(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年表形式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和新闻观点的著作。
  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不但使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有了全面的把握和了解,学到了知识,增强了理论修养,而且使我们领略了他们的道德品行,感受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思想上有很大的收获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研究兴趣,使得 " 马克思恩格斯报刊实践与新闻思想 " 成为我们后来一直坚持的研究方向。
  记得读研期间,甘老师还特别重视让我们的学习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他鼓励我们到新闻媒体去调查、学习。1980 年,他带我和童兵前往兰州参加学术研讨会,让我们向到会的媒体领导和资深记者、编辑学习,并安排我们沿途到甘肃日报、宁夏日报、陕西日报、河南日报、河北日报去考察学习。这对我们及时了解改革开放初期新闻界的改革状况,巩固我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帮助很大,不仅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使我们了解到了当时新闻界的真实状况,因而能够用所学的新闻理论知识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981 年 10 月,我完成了学位论文答辩,3 年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当时毕业分配有几种选择:一是到新闻媒体做业务;二是去中央机关从政;三是到新闻院校搞教学和科研。我最终选择了第三条路,而促使我作出这一选择的正是甘老师。当我向他征求对我毕业分配去向的意见时,他不假思索地对我说:" 你都 30 多岁了,学的又是新闻理论,再去当记者已经没有多大意义,还是搞新闻理论教学和研究好。" 我自己也想,当记者只是自己去实现新闻理想,当教师则可以帮助成百上千的学生去圆 " 新闻梦 "。因此,最后我选择了到大学教书,迈上了新闻教育的讲台。
  迄今为止 30 多年来,我先后在国际政治学院、中国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可以说一直耕耘在新闻教育的园地里,先后教过的学生有数千人,并且培养了百余名硕士、博士、博士后和高校访学老师。能够揽天下英才而教之育之,真是人世间最开心和惬意的一件事,这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当老师的自豪与幸福!我常常想,我之所以在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能够取得一些成绩和进步,甘老师作为引路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知的朋友
  研究生毕业后的这些年里,我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去看望甘老师,向他汇报工作和思想,同时也向他介绍高校和新闻界的一些新情况。他有时也会主动打电话给我:" 保卫,你来陪我坐坐,我闷了。" 接到电话,我会尽快地赶过去同甘老师见面,有时我也让我的博士生去看望甘老师。同学们去拜望 " 师爷 ",回来一个个都兴奋不已,说甘老师如何平易近人,更让他们高兴的是甘老师还会送他们自己书写好的字幅,让他们好不激动!
  因为和甘老师交往的时间长,而且深,所以甘老师常常会跟我开怀畅谈,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他把他对时局和新闻界的看法跟我交流,把他的苦恼和思考同我探讨,我也会直率地向他坦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我们相互间是师生,更像是相知的朋友。
  有年元旦我去看他,他一脸惆怅地拉着我的手对我说:" 保卫,我这一生中有一个遗憾看来是无法弥补了。" 我猜到了他说的是什么,但我还是问他:" 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会让你这么遗憾呢?" 他非常认真地说:" 保卫,我和王中先生的误解一直没能够消除,而他现在已经故去,这不成终生遗憾了吗?"
  甘老师同王中老师曾经有过一段学术恩怨,1957 年王中老师因为其撰述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的一些观点,如主张报纸有商品属性,新闻要讲趣味性等,被质疑,当时甘老师也曾写过批判文章。对此甘老师多少年来一直心怀愧疚,但是始终没有机会向王中老师表达。
  1980 年,甘老师带着还在读研的我和童兵一起去兰州参加学术研讨会,王中老师也带着他的研究生李良荣参加会议,甘老师知道后,主动让我们去联系王中老师,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见个面。我们向王中老师转达了甘老师的心意后,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两位老先生在兰州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两人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我们作为学生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心里真是高兴!
  研讨会结束,甘肃省记协邀请两位老先生作学术报告,头一场是甘老师讲,后面是王中老师讲,王中老师在报告中毫不留情地批评了甘老师的一些观点。看来作为个人关系,两位老先生可以消除旧怨,实现和解,但是作为学者在学术上的争议和分歧是很难一时消弭的。
  后来 1986 年在南京大学举行的全国新闻理论教学研讨会上,两位老先生又有了一次见面的机会,可是当时王中老师已经腿脚不便,他是坐着轮椅参加会议的,两位老先生也没能够单独交谈。就这样,两位老人有些话始终憋在心里,没有合适的机会作一些深入的交流。
  我劝甘老师说:" 王中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了,我想他如果还在世,看到你后来的思想变化,也会对你表示理解的。"
  我说的思想变化,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甘老师通过对以往我国新闻工作和新闻理论研究中所存在问题的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强调要坚持 " 一个方向,多种声音 ",即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允许多种声音并存;要多站在人民的立场考虑问题,多为人民说话;要重视并加强舆论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不要对人民说假话、空话;等等。
  有段时间,有人曾对甘老师观点的变化提出非议,认为这有点像某些 " 风派 " 人物的做法。我则认为,我跟了甘老师那么多年,知道他的许多新观点都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甘老师自己也说,过去他主要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观察和思考问题,而现在他更多的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观察和思考问题。由于观察事物视角的变化,或是随着事物或形势的发展变化,理论观点上发生一些变化,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由此,我又想起来就在当年甘老师写文章批判王中先生不久,1960 年甘老师在人民大学也受到了批判,原因是他坚持认为新闻不能光讲 " 政治性 ",还要讲其他一些属性如新闻性等。我感觉甘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崇尚真理,始终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信条,他愿意说真话,即使有些话不符合潮流,他也要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而且他也愿意承认并纠正自己学术研究中一些过时了的或是说错了的观点。
  记得 1986 年在南京大学举办的全国新闻理论教学研讨会上,一位年轻老师在会上说:" 甘老师,我们很敬重您,新闻理论课用的是您的《新闻理论基础》一书,但是我们对您书中所使用的新闻定义不大赞同,您能不能修改一下您的定义?" 甘老师当场起立发言,表示接受意见,对新闻定义作重新思考和修改。
  这位老师所说的甘老师的新闻定义,就是他书中所提出的 " 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 这个定义。这是他 1978 年在给我们第一届几个研究生上新闻理论课时提出来的。他当时说,他考虑了很久,陆定一的定义不够严谨,倾向性不明显,他认为,新闻除了报道事实之外还要评述事实,而且要影响舆论,于是他提出了这个定义。应当说,他的这个考虑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把定义最后落定在 " 特殊手段 " 上,我们几个研究生都表示不赞同,但他还是将其写进了他的《新闻理论基础》一书中。这次他能够当着那么多后生晚辈年轻老师的面表示愿意对新闻定义作修改,这是需要有一种勇气的。当时全场与会者以热烈的掌声对甘老师的做法表示赞赏,同时也表达敬意。
  这些年,年过 90 岁的甘老师给人以越老越有朝气、越老越有活力的感觉。他不止一次地表示:" 我只要活着,就要看书,就要写作,就要思考问题。" 他还说:" 战士战死在疆场是光荣的,学者倒毙在书斋也是光荣的。如果哪一天我在书桌前看书闭上眼没有醒来,那是光荣的。" 我们给他过完 90 岁生日后,他说他要活到百岁,而临近百岁时他又说他要争取活到 120 岁。总之,他要跟命运挑战,要和时间赛跑。
  今年元旦前夕,我去看望甘老师,祝贺他迎来百岁之年,他对我说:" 保卫,我老了,近来感觉记性越来越差。" 我对他说:" 我都 70 岁了,你 100 岁了要是还不说老,那谁还敢说自己老啊!" 他哈哈大笑,笑得是那么天真,看得出还带着一丝腼腆。
  临别时他赠我一幅字,上书 " 立足中国土 请教马克思 ",我知道他是希望我这个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的人,依然能够立足中国国情,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在新闻教学与科研的路上继续前行。
  记下上述文字,算是我对自己同甘老师半世纪师生情缘的一个回顾。我真庆幸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能够遇到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庆幸自己能够同他保持这么长的友谊,能够不断听到他的教诲,看到他那童真般的笑容,能够领略他的睿智,感受他的大气!我衷心祝愿甘老师能更加健康长寿,朝着他自己确定的 120 岁的生命目标迈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nVypvilaCRGPbhI6jjWbg

编辑:尹芳芳
  
84#
 楼主| 发表于 2018-6-9 11: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新闻学致命危机:学新闻的不做新闻,做新闻的不学新闻
摘要:常能看到,一个学院几个学生去了主流媒体,专业士气大振,会对后面几届形成很好的示范影响。而如果就业零碎分散且远离主流新闻媒体,出不了媒体精英,无法传承帮带,学界业界就因为缺乏媒体精英的润滑而发生断裂,新闻教育就无法树立权威。这种意义上的稀释对新闻学可能是致命性的,使新闻学这一学科面临着存在的合法性危机。
我曾写过一篇短文,题为《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最好别去新媒体》,在新闻学界业界引发不小的讨论,后来在与同行讨论时又写了另一篇《没在传统媒体待过真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新闻》。我之所以一直建议学新闻的第一分工作最好选择去传统媒体,宁去报纸哪怕从校对做起,也不要给咪蒙当助理月薪5万,是觉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是内容的故乡,离新闻的本义更近,有更多从采写编评基本工作做起从而完成自己新闻从业原始积累过程,有了这种原始积累,以后才有机会增值和变现。而新媒体工作在当下的新闻生产分工中离核心和一线比较远,离传播和分发近,但离新闻比较远,比较难积累新闻从业资本。

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由于新闻系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最好去传统媒体”成为一种奢望。在2017年12月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工作会议上,胡正荣在工作报告中发布了这一最新数据:全国有681所大学开设了1244个本科专业点(新闻学326,广播电视234,广告378,传播学71,编辑出版82,网络与新媒体140,数字出版13),本科生23万,在校教师7000人。――23万新闻毕业生要找工作,可当下传统媒体正处于痛苦的转型期,昔日风光不再,为基本的生存在挣扎,人才需求大幅收缩,一些媒体单位不仅好几年不进人了,甚至还在裁员。这种现实使新闻毕业生的传统媒体之路越来越难。

2015年,范以锦《究竟谁将谁抛弃――对传媒毕业生入职传统媒体大幅下降的思考》一文让人看到了新闻毕业生就业的严峻。他分析了自己所在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三年内每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有200 人左右,2013 年和2014 年进入传统媒体机构的每年有40 多人,占总毕业人数20%多。2015 年有206 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可进入传统媒体机构的只有21 人,占总毕业人数10%左右,呈大幅下滑趋势。其他人都去哪里呢?他们毕业后的就业领域有:新媒体、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电力、烟草、公交、银行、基金、保险、能源、地产、物业、家居、贸易、信息科技,以及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等行业。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着厚重的新闻学传统,学生有去传统媒体的路径依赖,广州媒体高层中有很多暨大毕业生,相对发达的南方媒体也给本地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可有着这样传统媒体就业优势的暨大毕业生都有这样的下滑,更不要说那些新闻学本就边缘、缺乏媒体就业传统、地方媒体欠发达的新闻院校了。一些新闻院系学生很少去传统媒体工作,多喜欢选择银行、大国企、房地产企业等有前途的行业,新闻学院被毕业生戏称为“房地产学院”“银行学院”“公关保险学院”。

现实就业压力下,很多学校都鼓励学生“泛新闻化就业”,虽然传统媒体在衰落,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但泛媒体岗位很多。比如应对舆情和舆论引导的需要,政府部门都开了政务新媒体,对政务新媒体管理有巨大的需求,还有银行、能源、地产、学校等等,越来越重视舆情和宣传,提供了很多新媒体和宣传岗位。这种泛新闻化就业,其实也在稀释着新闻学,学生就业后从事着与新闻学院专业学习无关、甚至相反的工作,离新闻越来越远,自然就失去了新闻这个专业故乡,对自己所学专业变得越来越没有归属和认同感。
而且,这种专业稀释是双向的,在两个方向上无情地稀释着新闻学的根基。一方面是就业的泛新闻化、弱新闻化甚至去新闻化;另一方面,很多媒体的招聘时不要新闻系的学生。陈力丹教授在《论市场经济对我国新闻人才的要求》一文中提到:“许多媒体需要的不是万金油式的新闻传播学毕业生, 而需要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毕业生, 因为新闻报道变得愈来愈专门化了。杜骏飞在文章中提到一个让新闻学界很尴尬的数字:中国三大财经报——《第一财经日报》(上海)、《经济观察报》(山东)、《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5年来只招收不到10名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其余95%均为金融、经济、法学等专业。这导致了一个让新闻教育尴尬的现实:学新闻的人不去做新闻,做新闻的很多不是学新闻的――这意味着“互相抛弃”,现实对新闻教育没有多大需求,教出来的学生又很少能找到新闻工作,那新闻教育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和必要?

我之所以一直鼓励新闻毕业生去传统媒体就业,要“高层次就业”,因为传统媒体就业能形成一种滋润新闻教育的良性循环和传承生态。以我在传统媒体工作十多年的观察来看:毕业生去传统媒体工作,离新闻内容生产近,对新闻教育和母校更有专业归属感,更愿意帮自己的学弟学妹到本媒体实习,也更容易通过自己有影响力的作品去影响学弟学妹对新闻就业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后来者流向传统媒体。毕业生在新闻界形成规模影响,形成“传帮带”的传承生态,人大、复旦、中传、华科、武大、暨大等传统新闻院校在新闻界的强势影响,就是在这种传承生态中形成的,不断能够培养出新闻人媒体人。如果学生泛新闻化就业,比如去新媒体工作,离内容生产比较远,对母校的专业归属感低,也难以对学弟学妹形成专业示范,很难形成“人才培养-就业反哺”的传承生态。

我们常能看到,一个学院几个学生去了主流媒体,专业士气大振,会对后面几届形成很好的示范影响。而如果就业零碎分散且远离主流新闻媒体,出不了媒体精英,无法传承帮带,学界业界就因为缺乏媒体精英的润滑而发生断裂,新闻教育就无法树立权威。这种意义上的稀释对新闻学可能是致命性的,使新闻学这一学科面临着存在的合法性危机。
原创: 博士宝宝宝宝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https://mp.weixin.qq.com/s/_EwonhttC6x-E4oL3GVJZg
编辑:杨琦钜
85#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2: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曹林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曹老师今天发了一篇文章《新闻学致命危机:学新闻的不做新闻,做新闻的不学新闻》,这篇文章在学研群里引起了特别激烈的讨论。曹林老师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新闻毕业生宁去报纸哪怕从校对做起,也不要给咪蒙当助理月薪五万,原因在于传统媒体离新闻的本义更近。
2)泛新闻化就业稀释着新闻学,导致就业泛新闻化同时也导致媒体招聘不要新闻学的学生。
3)毕业生去传统媒体工作,有利于在新闻界形成规模影响
4)虽然其传统媒体很难,但是还是鼓励毕业生去传统媒体就业
在如今多元化的媒介生态下,曹林老师仍旧选择捍卫的传统媒体权威。学研君采访了这些学新闻至少四年以上的小伙伴(可以说很资深了),看看他们对曹林老师观点的看法。

专业角度:

@朝闻道(学习新闻专业四年)
一个专业壁垒极低但是适应性很高的专业,在相关对口行业高度饱和的情况下出现“学的人不做,做的人不学”的现象,实属必然,离危机还远着呢。

@龟哥(学习新闻专业六年,已毕业)
我一直认为,对于所学专业要有出世和处世的态度。入世,指学习方法,学思维方式,学为人处世的态度,打基本功;出世,指跳出专业的具体知识层面,放开眼界,不拘泥于专业。譬如新闻专业的学生,能够从这个专业中学到写字的基本逻辑,打下作文的基本基础,养成紧跟大势时刻关心周遭环境,要读书,体悟到那么一点但凡做成任何事不经过一番诸如跑新闻跑采访的折磨不成器的感触,那就成功了。

传媒生态角度:

@萌萌(学习新闻专业七年,已毕业)
曹林大概还是重复着十年前传统媒体新媒体之争的思路,无甚新意,除了能使某些长久待在传统媒体的老一代媒体人继续顾影自怜自我高潮之外,文章并无他用。

曹林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是他对新闻及新闻业的理解和界定太过狭窄短视。字里行间充斥着将新媒体视为“非我族类”的“庶子”,其心必诛,学子就业选择新媒体属于“叛逃行为”,不仅不能为学弟学妹做表率,还会为新闻业招致“合法性危机”,总之都是学生的锅。

按照曹的观点来看,最应受到抨击的,应该是如邱兵罗永浩等出走传统媒体的业界精英,他们使得“学界业界就因为缺乏媒体精英的润滑而发生断裂“,他们比学生群体更靠近问题的核心,曹林因果链只看尾端,是不是评论员习惯,柿子捡软的捏就不得而知了。

槽点太多了这篇,随便一段可以就出来3个以上的逻辑问题,引黑博眼球,没有再议的价值。阅后唯一的感觉:曹林可能是又想红了。

@船长(学习新闻专业六年)
现在还有人捧着十几年前的新闻教育观来审视今天翻天覆地的传媒生态…

首先,不是新闻教育和新闻学子的选择导致了泛新闻化就业,而是信息市场泛新闻化这个事实导致了新闻学子的择业;

其次新闻教育本质上是职业教育啊,不是宗教布道啊!今天还把纸媒那一套采写编校的机制作为圣物,还不如去学学写代码…我始终觉得,如今新闻业的危机根本不是“学新闻的不做,做新闻的不学”,而是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知识合法性”危机,在中国政治体制的因素也很重要。

时代不一样了,曹林老师在自己那个年代在中青报写评论,买到北京的房子并不难;今天呢?所以诸位新闻学子若要把这些话奉为真言,怕是要吃大亏咧……最后,有没有传统媒体、新媒体对骂群的,强烈建议把曹林老师拉进去。

@匿名(学习新闻专业五年)
如何评价曹林的言论?为传统媒体打call的资深业内脑残粉,曹老师人设如此。新闻本身就是一个年轻的学科,随时代更新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保持自身活力所必须的,新闻学毕业多元化就业,反倒会增强其应用性。曹老师坚持抱着十几年前、乃至几十年前的新闻学,维护着所谓的新闻学正统,不知道是陷入了对过去辉煌的迷恋的无法自拔,还是困于恐被新时代抛弃架空的危险里自我安慰。很难想象,曹老师学到了新闻学的新,我觉得,新才是这个学科的核心精神。可见一个人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是很可怕的。某些传统媒体的固步自封和抗拒成长从曹老师身上窥见一斑。

@牧之(学习新闻专业五年)
“学新闻的不做新闻,做新闻的不学新闻”,这样饶舌的俏皮话充满悖论的逻辑。仅从全文来看这样的论述似有道理,但在概率论上能有多大的可靠性。再者曹林文中对“做新闻”的范围判断是去传统媒体做新闻,其引用高校和招聘数据也是说传统媒体的。仅凭此就盲目的扩大推理,追求标题的轰动,引发高校传媒学子的阵阵唏嘘,这不也是曹林老师一贯鄙视的标题党吗?此外,除了传统媒体,“泛新闻化”就业难道就不是做新闻了?比如,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商业门户就不是做新闻了?新闻学教育又不是以培养“传统媒体记者”为目标的。

更何况,在不少内容细分领域,传统报业还不如曹林所鄙视的新媒体。腾讯科技、36氪和虎嗅网等深耕科技报道领域有目共睹,AI财经社、好奇心日报等也时常有高质量报道,这些都不是传统媒体。再比如去年引起轰动的“李文星案”,也不是传统媒体首发,而是一个叫“芥末堆”的新媒体。诚然,新媒体有咪蒙之流,但也不乏坚持原则、深耕内容的清流。

传媒学子的泛新闻就业没有稀释新闻学的原罪,新闻学也不只是传统媒体的新闻学,与其抱残守缺宣扬“不去传统媒体就不是做新闻”的观点,不如正视。

学历角度:


@小布(学习新闻专业四年)
曹老师,一方面建议学新闻的去传统媒体“高就业”,另一方面又批斗着某些传统媒体操作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东北网记者体验式采访雪乡”的词频和修辞分析》。看似矛盾的论述,只有一个精致利己主义的观点就是“学新闻的毕业了必须要进国家级主流媒体工作”。这几年新闻传播学本硕点是越来越多,普通院校的学生能进一流媒体的机会是越来越低。曹老师的本科院校本就是一所重点大学,自然有更多机会进入国家级主流媒体。如果曹老师出身一所普通二流院校,面对着一帮新闻稿采写编不会,采访活动随意糊弄,只热衷于学生会勾心斗角争利益而不聊聊学术的学弟学妹,还会不会大谈“传帮带”的问题呢?

@长长的然然(学习新闻专业四年)
上学的时候在传统媒体实习,好在还可以坐公交回学校,不然再加上一千多的房租,实习工资一分没有,真的活不起,二三线城市房租如此,北京房租对于外地学生来说更是望而却步啊,实习我还可以靠情怀撑一撑,工作不是一直都是诗与远方啊。传统媒体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双非学校的学生真的想都不要想了。上大学的时候问过实习老师,老师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起码211简历才能过,而且进入传统媒体的门槛越来越高了,现在能进的估计都要研究生了吧我们只能告诉自己,我进不去传统媒体是因为我们不够优秀…

体验感悟角度:

@韩(学习新闻专业五年)
说不去做新闻根本就是假的。我大四的时候找工作,羊城晚报招聘不到百人,居然有多达两千人投简历。现在之所以形成“学新闻的不去做新闻”这种假象,是因为新闻学毕业生太多了,而传统媒体每年招聘人数很少,动辄还有学校学历限制,一个班有三四个人去传统媒体就足够用了,都去反而会把薪资待遇拉得更低。另外,财经类媒体招收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占绝大多数太正常了,普通新闻传播学毕业生做得了吗?

@雨天吃瓜(学习新闻专业五年)
人,首先要活着。

不是我不想进传统媒体,而是我一个生于十八线小城市普通家庭的孩子太想通过我个人的努力实现在一线城市的财务自由,想让爸妈姥姥姥爷在我身边,有个安逸优越的晚年。

本科时曾在三家传统媒体实习过,其中一家是北京的媒体,说实话,我很喜欢当时在那家媒体实习的感觉,有自己喜欢的领域,有积淀深厚又不专制的媒体前辈,可以报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可以自己采访写作——当然其间不乏前辈的指导支持。

而如今已经在其他类型的公司实习过的我来说,不得不说,那儿仍是我最喜欢的一家实习单位。

可是我选择放弃,选择妥协。

不是我不想去啊,是那些传统媒体都要求双985了,而我只是一个211硕士。

不是我不想去啊,而是传统媒体的薪资实在是跟不上飞速飙升的房价,而这还是你能拿到编制的情况下,没有编制的话会实在更是杯水车薪。

在北京实习的时候我是大四保研后,当时的我可以说是既无升学压力,也没就业压力,就安然自得地采访写作。在传统媒体实习是没有工资的,只有会延迟发的零星稿费,在北京几个月的时间里,我花光了我存了四年的奖学金——那是我本打算用来买相机或者毕业旅行的钱,并且还会比在学校时从家里拿到更多的生活费。可即使那样,租房加上北京的高消费依然让我捉襟见肘,我至今记得有天银行卡的余额只剩下5.47元,所幸交通卡里还有几十块钱,那天我从柜台里把这几块钱取出,辗转几趟车从采访地回到住处,用那几块钱买了青菜和面条,回去煮面吃。而父母像是有心灵感应般地,第二天就给我打了钱。那张银行卡余额的照片至今存在我手机里,我是很喜欢传统媒体的氛围的,我是很喜欢写字的,我是觉得媒体的力量文字的力量是能改变些什么的,但是,我首先得活着。

试了蛮多类型公司的实习,有朋友说我太折腾了,他问我你得明白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是哪儿,我说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其实是媒体和NGO,这些不过是我想要体面地生活的途径。若我不为生活所迫,传统媒体和NGO确实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想要努力地做些什么,为这个社会。而如今,只能先活下来,有些梦,且留着以后做吧,只能愿赤子之心,初心不该。

新闻体制角度:

@洛蛋蛋(学习新闻专业五年)
传统媒体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更像是党政机关的一部分,也就暗含了权力、编制、户口、稳定等等要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唱衰传统媒体的同时又削尖了脑袋想进去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曹老师认为去传统媒体是为了离新闻本义更近,恰恰是相反的。

@麻麻(学习新闻专业五年)
大概是不想被传统媒体自视清高的虚荣心,自以为是的骄傲心态所同化。或者,我高攀不起,所以转行。

学研君在此并非诋毁曹林老师的观点,只是想在合理的空间进行讨论。在如今的传媒生态,互联网、新媒体、传统媒体并行的时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早就该迭代。我们可能需要思考以下的问题:传统媒体是不是应该要善待实习生?传统媒体如何在众多媒介中找到市场发展空间,维护公众利益为公众发声,而不是学着其他自媒体一样做标题党?新闻的创新性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与学界合作培养适合新闻业发展的人才?

学研君认为,其实不管去新媒体也好,传统媒体也好,所有的路都不止一条。正如@龟哥说的,能够将新闻中好的思维方式用于生活与工作中,这门学科就没白学。

来自:马婉莹  传媒志
https://mp.weixin.qq.com/s/1tjtvp5cludJ_7ZZPqZD1Q
编辑:杨琦钜
86#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22: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美国大学开了一门课,名字叫“抵制狗屁”


开一门媒体素养/信息素养方面的课程,是我的心愿之一。这件事情已经有一些人在做了,而且有的人还做得非常酷,比如我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这门《Calling Bullshit In the Age of Big Data》——课名直译过来大概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分辨并驳斥狗屁”。

  

这门课由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开设,目前是一个学分,明年计划拓展到3-4个学分。授课老师是生物系的Carl Bergstrom和信息学院的Jevin West。

信息学院的老师讲这门课是很自然的,之所以还有一位生物系的老师参与,是因为这门课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关注的是科学中的狗屁,诸如用数据说谎、科学研究中的偏见和谬误等。

什么是“狗屁”



两位老师是这样定义“狗屁”的:

Bullshit involves language, statistical figures, data graphics, and other forms of presentation intended to persuade by impressing and overwhelming a reader or listener, with a blatant disregard for truth and logical coherence.
(狗屁指的是公然罔顾事实和逻辑的语言、统计数据、图表,以及其他呈现方式,它们的目的是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且让人难以抗拒。)

Calling bullshit is a speech act in which one publicly repudiates something objectionable. The scope of targets is broader than bullshit alone. You can call bullshit on bullshit, but you can also call bullshit on lies, treachery, trickery, or injustice.
(驳斥狗屁指的是公开批驳有问题的东西。驳斥的对象其实比狗屁更广,还可以包括谎言、背叛、诡计和不公。)


在大学课程的名字里面使用“狗屁”这种粗俗的语言,自然是颇为惊世骇俗的。在课程网站的问答部分,两位老师也作出了解释。他们说,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词,如果觉得“bullshit”这个词太粗俗的话,就用“bull”吧。不过他们也表示:

But let’s be honest: we like the fact that the term is profane. After all, profane language can have a certain rhetorical force. “I wish to express my reservations about your claim” doesn’t have the same impact as “I call bullshit!”
(实话说,我们看重的就是这个词的粗俗。毕竟,粗俗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我希望对你的说法表达保留意见”远没有“你这就是放狗屁”有影响力。)


这门课的培养目标包括:

对你的信息食谱中出现的狗屁保持警惕;
无论何时何地遇到狗屁,能够识别出来;
能够准确说明为什么一则狗屁是狗屁;
能够在统计学或科学专业的人面前给出对狗屁的技术分析;
能够在迷信的阿姨和不自觉间表露出种族主义的叔叔面前分析狗屁,让他们能听懂,并且有说服力。
两位老师表示:这门课上学到的东西,肯定是你整个大学期间学到的最有用、应用范围最广的能力。


  
怎样教大家分辨和驳斥狗屁?



当然,在这个粗俗的课名之下,是非常严肃的课程设置。

两位老师在课程网站的教学大纲页面(http://callingbullshit.org/syllabus.html)公布了全部的课程内容和阅读材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阅读。以下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在引言部分,课程使用的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Harry Frankfurt的文章《On Bullshit》。其实他出版了一本书就叫《On Bullshit》。南方朔将其翻译成了中文,在台湾出版的时候用的书名是《放屁!名利雙收的捷徑》,在大陆出版的时候则用了非常保守的译名《论扯淡》。

第2周引入了一些常见的分辨狗屁的方法。第3周介绍的是孕育狗屁的生态系统,比如社交媒体如何促进了狗屁的传播,再比如TED演讲有时候兜售的是高端狗屁。

接下来的几周,课程从统计学和逻辑的角度切入,具体分析了一些狗屁的类型,包括混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中位数和平均数、“检察官谬误”等。课程还单独辟出一周介绍了数据可视化中常见的误导。

第7周的大数据部分,关注的是在大数据和算法的光鲜外表之下,“垃圾进、垃圾出”的现象,以及对机器学习的滥用、具备误导性的参数等。顺便说一句,这一周的扩展阅读材料正是会员通讯046介绍的《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其后几周深入科学研究领域,介绍了“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掠夺性发表(Predatory publishing)”等概念,以及学科之内、学科之间互相批评的伦理。

第11周是关于假新闻的。内容包括假新闻的经济驱动、回音室效应、如何进行事实核查等等,都是新闻实验室经常谈到的内容。如果这门课开设在新闻学院,那么这方面的内容足够扩展成整整一门课了。不过因为这门课的重点放在了科学上,所以新闻方面的内容被压缩到了一节课。

最后一周讲的是如何驳斥狗屁。针对不同的受众,需要用到不同的策略。这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传播学中的说服效果研究,如果开设在传播学院同样可以拓展成整整一门课。

课程材料开放使用


这门课在2017年春季学期是第一次开设,它很快引起了网民及媒体的注意。很多人问:你们开这门课,是不是受到川普上台及“后真相时代”的刺激,想做点什么?

两位老师的回答是:并非如此。他们从2015年就开始准备这门课程了。“虽然这门课程今天看起来非常及时,但是我们不会评论当下的美国和世界政治。我们认为,如果人们可以识别出各个政治派别生产的狗屁,那么每个人都能过得更好。你可能不同意我们关于政府大小,以及美国干预国际事务的看法,没关系。我们只是希望,不管你的政治观点如何,你都可以抵制狗屁。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知道如何更好地判断信息,我们就可以作出更好的集体决策。”

在华盛顿大学,这门课极受欢迎。选课开始后,160个名额很快被抢光。两位老师收到了许多来信,以及出版社的出书邀请。

两位老师特别强调:欢迎其他学校的老师使用这些材料,开设课程。只有两个要求:一是注明出处,二是写信告诉他们自己是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的。

所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在英文世界里也有类似的说法——Brandolini定律:驳斥狗屁所需要的能量比创造狗屁需要的能量高了几个数量级。不过,两位老师认为:这一定律成立的前提,是人们不善于分辨狗屁。如果这门课可以使得更多人意识到身边大量存在着狗屁,并且学会分辨和驳斥狗屁,那么这条定律或许会发生改变:狗屁将变得越来越难以传播。

这当然是一种乐观主义的估计。也许过于乐观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不去做,世界只会变得更糟糕。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a8FweaCs6a1pNXA-mpyoA

编辑:臧博

87#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15: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新闻院系相关专业毕业去哪儿?一场理想和现实的博弈
 □本报见习记者 齐雅文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步伐的加快,传统媒体在组织架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闻从业人员的岗位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又到一年毕业季,这一年,新闻院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都去了哪里?他们的就业选择更倾向于哪种类型?为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毕业生、学校和媒体单位等不同角度找寻着答案。

  学校:专业匹配度较高 以大城市为主

  从多所新闻院校方面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毕业生还在陆续确定工作单位,今年的就业统计数据还没有完全出来,一般要在10月底才开始统计就业数据。不过从去年的数据中,也可发现不少有价值的线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的负责人透露,在新闻传播学部2017届毕业生中,参加工作的约为68%,继续求学的约为22%。从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来看,新闻传播学部2017届毕业生从事与传媒类及相关行业或企业的人数占79.2%。传媒类及相关专业的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图书音像出版、动漫或游戏、内容制作、网络和新媒体、商业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及娱乐、传媒技术研发和其他媒体相关单位的都有涉及。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去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中显示,选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人数最多,像中央电视台、中广影视卫星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广播电视台等都是学生入职单位。在研究生毕业生中,则是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数最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人数仅次于教育行业。同时,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生相对就业质量高、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强,留在大城市的人较多。记者了解到,今年的总体情况与去年相比也不会有太大波动。

  谈及北京联合大学的2017届毕业生就业数据时,其新闻系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的就业选择和专业符合度较高,达到85%以上,今年的数据和去年不会相差太多,应该会保持一个稳定的趋势,大多数还是与新闻相关专业的职位较多。

  今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届毕业生共276人,其中新闻学100人,广播电视学45人,编辑出版学41人,广告学49人,播音与主持艺术41人。经统计,截至今年7月,新闻传播学院共255人就业(包括升学54人,升学率为19.6%),就业率为92.4%,其中,新闻学95人,就业率为95%;广播电视学42人,就业率为93.3%;编辑出版学37人,就业率为90.2%;广告学43人,就业率为87.8%;播音与主持艺术38人,就业率为92.7%。

  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了解到,毕业生的从业方向大多以传统媒体或新媒体为主,就业城市大多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主,就业类型较为多元化。

  毕业生:首选新闻相关专业 注重后续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2018届几位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表示,班里有不少同学转行,毕业后并没有选择媒体行业,但也有人依然坚定地选择媒体行业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开端。

  今年毕业的欧阳璐找到的工作是在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视听中心做编辑,她表示,当初就是想找关于后期编辑类的工作,这份工作还是比较符合自己期望的。求职单位会提出在专业技能上的一些要求,她说,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是觉得其发展前景比较好。

  吴悦同样作为今年的毕业生,现在一家新媒体单位做采编工作,主要是以电视剧和综艺性的评论写作和报道为主。她说,自己最初是想找有关电视台编导、现场导播的工作,但是这种职位比较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新人没有市场,便没有再继续关注此类职位。自己确定下现在的这份工作,吴悦考虑到性价比较高,薪资较为可观,再加上媒体这个行业比较注重人脉的发展,像优酷、爱奇艺、腾讯的人都可以认识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葛元最初想找有关时尚方面的工作,比如时尚编辑,但最后自己找了一家名叫如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做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工作。他透露,尽管不是媒体单位,但是对于新媒体岗位,也提出了写作技能、Photoshop和Premiere等软件技能的要求。他说,结果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是依然遇见了自己所接触的不一样的世界。葛元认为,自己没有找到十分理想工作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的学历和专业方面稍逊一筹,他接下来还打算边工作边考研,然后再继续寻找相关的媒体方面工作。

  媒体: 专业限制不大 看重综合能力

  媒体作为用人单位,在对于人才的选择上又有怎样的侧重和选择?不少媒体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经济参考报社采访中心主任李佳鹏就表示,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表现差距并不十分明显,但名校和非名校学生之间的表现差异很大,名校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表现会更好一些。从专业上看,新闻专业和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差距并不明显,尤其是财经新闻报道涉及大量专业内容,导致新闻专业学生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但总体来说,文科背景出来的学生表现要好于理科背景出来的学生。李佳鹏表示,用人单位方面最看重的还是从业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工作的主动性和态度最为重要,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外向而稳重、勤奋而谦虚的新人。

  某在京中央新闻网站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今年也招聘应届生,但并不都是新闻或中文专业,也有小语种、技术等其他专业。该负责人表示,网站方面希望得到敬业、有较强内驱力和有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

  《济南时报》总编办主任邵显亭表示,目前所招的新员工并没有硬性专业限制,近年来为了适应媒体融合转型趋势,像视频剪辑、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主持和摄影摄像等专业均有招收。对新员工更看重个人素质,以及业务学习、环境适应和思维创新等综合能力。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用人单位更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和扎实业务功底的新闻人才,更需要掌握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理念,善于跨界的复合型“全媒体人才”。

原文链接 http://new.chinaxwcb.com:28080/info/124189
编辑:杨琦钜



88#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11: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一、撤销新闻传媒类专业21个

1.撤销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各1个
昌吉学院        050301        新闻学
云南大学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2.撤销编辑出版学专业7个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050305        编辑出版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050305        编辑出版学
南京医科大学        050305        编辑出版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050305        编辑出版学
湘潭大学        050305        编辑出版学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050305        编辑出版学
西北大学        050305        编辑出版学

3.撤销广告学专业6个
河北工程大学        050303        广告学
山东大学        050303        广告学
黄冈师范学院        050303        广告学
江西理工大学        050303        广告学
广州美术学院        050303        广告学
青海民族大学        050303        广告学

4.撤销广播电视学专业3个
衡阳师范学院        050302        广播电视学
西安外事学院        050302        广播电视学
西华大学        050302        广播电视学

5.撤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个、播音主持专业1个
西安邮电大学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广州美术学院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广州美术学院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二、新办新闻传媒类专业82个

1.新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39家
忻州师范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辽宁理工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商丘师范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050306TH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内蒙古大学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福州理工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浙江财经大学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新余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厦门工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长治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江西工程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浙江工商大学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山西大同大学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上海大学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西安邮电大学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宿州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温州商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商丘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成都东软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合肥工业大学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南昌工程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琼台师范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亳州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周口师范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重庆工程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山东管理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黑龙江工业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阿坝师范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内江师范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广州工商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福建工程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武汉晴川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惠州学院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2.新办新闻学专业3个
河南工业大学        050301        新闻学        文学         
岭南师范学院        050301        新闻学        文学         
豫章师范学院        050301        新闻学        文学

3.新办传播学专业8个         
吉林动画学院        050304        传播学        文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050304        传播学        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050304        传播学        文学         
温州肯恩大学        050304H        传播学        文学         
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新闻与传播        文学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电子竞技分析与传播        艺术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文化传播        文学         
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传播        艺术学

4.新办广告学专业3个
沧州师范学院        050303        广告学        文学         
沈阳城市学院        050303        广告学        文学         
郑州财经学院        050303        广告学        文学

5.新办广播电视学专业2个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050302        广播电视学        文学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050302        广播电视学        文学         

6.新办出版学专业1个
河北传媒学院        050307T        数字出版        文学

7.新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3个
北京吉利学院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西安欧亚学院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河北外国语学院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上海立达学院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080707T        广播电视工程        工学         
南昌航空大学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信阳学院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郑州工商学院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南昌工学院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西京学院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8.新办播音与主持艺术13个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         
上海立达学院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贺州学院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郑州师范学院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宁波大红鹰学院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湖南工业大学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北京体育大学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北京电影学院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根据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公示人工统计,如有遗漏,敬请见谅!欢迎留言补充!)
文章来源: 陆高峰 [url=]高峰传媒观察[/url]

编辑:杨琦钜

89#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4: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日本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学开设新闻学和媒体学课程,培养学生的传媒素养;社会机构开办学习讲座,学生可以零距离得到前辈的指导。日本这种既有专业素养又通晓多学科知识,有实战经验且能迅速掌握新媒体技能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日本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
易洪艳

在日本的大学本科教育中,传播学和媒体学是作为两门课程开设的。设置传媒学院和传媒学科专门培养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大学不多,只占日本大学总数的9%(图1),但是在大学开设传播学和媒体学课程的大学高达40%(图2的17%+图3的23%)。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传播学和媒体学课程已经深入到日本众多大学的教育体系,成为大学生必修的通识课程。
在日本的研究生教育中,招收媒体学相关的硕士和博士的大学也不多。招收硕士的大学有庆应义塾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硕士和博士都招收的有东京工科大学、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大学。
这5所培养新闻专业硕士博士的大学都没有单独设立新闻传播研究生院,而是把新闻和政治经济、旅游观光、工学、信息专业结合起来,培养专业性强又通晓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多学科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

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本科课程内容和就业情况

课程内容
我们来看一下在本科阶段设置传媒学院的两所大学——东京工科大学和城西国际大学的课程内容。
东京工科大学传媒学院媒体学科的课程分为三个方向,即媒体内容课程、社交媒体课程、媒体技术课程。媒体内容课程方向,要求学生学习游戏、动画、视频、音乐、网络等内容制作的技术,在掌握丰富多彩的媒体基础技术的同时,目标是培养将来能制作超凡脱俗的作品、活跃在媒体内容制作上一线的人才。媒体内容课程的主要学习科目,有数字影像表现论、游戏制作技术论、声音设计论、媒体专业实践(CG动画制作)以及其他的专业实践(影像设计、数字影院、游戏制作、作曲实践、数字标牌设计、产品设计);社交媒体课程方向,要求学生重点学习连接人和社会的媒体技术,思考支撑将来的教育、社会服务、商务、互联网等的方法和体系。目标是培养能够以多视角利用媒体的广告、网络时代的营销、社会和媒体的连接点,有创新提案的人才。社交媒体课程主要学习科目,有全球媒体论、媒体内容营销论、服务创新、媒体专业实践(智能服务设计)、其他的专业实践(网页服务的策划和构建、网络构建、数字文本设计、互联网广播、社会服务设计、电子商务模式、用户体验设计);媒体技术课程方向,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为“丰富、便利的生活”服务的媒体技术,掌握媒体基础技术运用下的应用程序、音响、语音对话、游戏输入输出设备等广泛的知识和技术。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直观信息的理论和技术,活跃在商业和产业领域,有丰富创意的人才。媒体技术课程的主要学习科目,有人机界面论、语音音频媒体理论、游戏制造技术论、媒体专业实践(声音、语音界面)、其他的专业实践(数字化装配、智能网页交互、实时3DCG编程、交流·分析技法、形象媒体和视觉计算)等。
城西国际大学2001年在文学院新设媒体文化学科,2005年设立传媒学院媒体情报学科,2011年对学科又进行了调整,分为影像艺术课程和交叉媒体课程两个方向。影像艺术方向的课程,涉及八个领域,制作演出、影像技术、影像美术、演艺舞台、声音音乐、动漫CG、商务信息交流、全球媒体和电影研究;交叉媒体方向的课程覆盖信息、影像、设计、声音等4个媒介。
从以上信息来看,这两所大学传媒学院的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实际,体现新时代新媒体的需要,培养适应数字化和互联网发展形势下的本科人才。
就业情况
东京工科大学媒体学院每年大约招收290名本科生,城西国际大学媒体学院每年大约招收300名本科生。
从图4的数据来看,城西国际大学传媒学院2017年本科毕业生中从事影像、广播的最多,占27%;设计、出版、广告的占10%;信息通信占10%;音响、舞台、演艺占4%。毕业生中有51%的学生从事媒体工作。

▲图 城西国际大学传媒学院2017年3月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
从图5的数据来看,东京工科大学传媒学院2017年本科毕业生中从事信息服务(软件开发)的最多,占25%;信息服务(信息处理、提供服务)占9%;影像信息制作、发行业(节目制作、CG等)占6%;影像等制作服务业(后期制作、摄影)占6%;其他的专业性服务业(设计行业、咨询等)占4%。毕业生中有50%从事媒体工作。
从以上信息来看,日本传媒学院的本科生有一半以上从事媒体工作,大学培养的专业人才与社会需要接轨。

▲图为东京工科大学传媒学院2017年3月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
校内培训教育和校外培训学校对大学教育的补充

大学校内培训教育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日本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职场培训教育模式遭受挑战并发生变革。大学给在校学生进行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培训,为媒体企业输送更切实际的人才显得尤其重要。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信息学环研究科,还设置针对本科生教育的信息学环教育学院,通过考试每年招收30名有志于学习信息、媒体、传播、新闻的本科学生,东京大学在校本科生和其他大学的本科生以及社会人都可以报考,学制2年。
法政大学的学生自主传媒讲座是1988年开设的,这个讲座开设30年以来,为社会培养了1200多名传媒工作者。这个讲座是法政大学专门为有志于在传媒业就业的学生开设的,每届都是考试选拔,所有学院1~3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参加选拔考试。因为班级设置人数少,课程实践性强,就业率高深受学生欢迎。这个讲座深刻体现法政大学的“坚持自由,从实践中获取判断能力”的大学宪章。但是这个讲座不是学校规定的选修课程,所以不计入毕业学分,讲座的运营一直得到传媒界的毕业生和大学相关教职人员的大力支持。这个讲紧密结合实际开设六个方向的实践课程:播音、新闻报道记者、出版、广播、广告、基础入门。

从以上的信息来看,日本大学对在校生不仅是课堂新闻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毕业生从媒体工作的前辈那里直接汲取实际工作经验,进行实际岗位训练,无缝对接企业。
电视台开办专门播音培训学校
日本各大电视广播的播音员很多都不是毕业于大学的播音专业。
根据日本雅虎的维基百科资料上公布日本NHK电视台的正式签约播音员⑩有115人,其中男性有69人,女性有46人,平均年龄约为40岁,最小年龄是26岁,最大年龄是59岁,只有两人是硕士毕业,其他均为本科毕业。从表1他们的毕业大学来看,早稻田大学最多有23人,其次是庆应义塾大学18人,还有东京大学11人、法政大学8人,从这4所大学毕业的有60人,占总人数的60%,但是这4所大学都没有开设播音专业。早稻田大学毕业的多来自于政治经济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庆应义塾大学毕业的多来自于法学院、经济学院、综合政策学院;东京大学毕业的多来自于经济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法政大学毕业的多来自于社会学院、经济学院、人类环境学院。

NHK电视台招收员工不限学历,研究生、本科4年制大学生、学习年限2年以上的短期大学大学生(相当于中国的大专生)、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相当于中国的中专生)、学习年限2年以上的专修学校专门课程的毕业生(相当于中国的技校生),年龄在30岁以内都可以报名。2018年4月正式录用了361人,录用的职员分两大类,一类是演播综合部门,包括节目总监、影像设计、音响设计、播音员、记者、报道摄影、新闻影像制作、演播管理和营业企划;还有一类是演播技术部门,包括影像声音动画技术制作、演播系统开发和运用管理、演播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开发和安全对策、演播设施的维护。
从以上信息看,NHK电视台的录用员工并没有要求播音员一定要播音专业出身,而是要求知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各领域的专业知识,且需要系统地获知与专业相关的哲学、历史、社会学知识。这些专业知识需要通过学生在校的学习才能掌握,而播音的技巧和培训则可以通过电视台开办的播音培训学校掌握,日本有名的电视台几乎都开办了专门培训播音员的学校。
日本有名的电视台有大都设立培训播音员的机构或学校(表2),在校大学生或社会人都可以参加这些收费的短期或长期的培训班,尤其是NHK电视台的广播研修还承担NHK电视台播音员的入职前新人培训和入职后员工的定期培训工作。
此外,大阪艺术大学1968年在艺术学院增设广播学科,包括播音方向,日本大学艺术学院也设立了广播学科,也有播音方向。这两所大学播音专业毕业学生在TBS东京放送、日本放送协会、奈良放送局等各地电台电视台就业的也不少。

小  结

  很多日本大学开设新闻学和媒体学课程,培养本科生的新闻传媒素养,把培养专业性强,又通晓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多学科领域的新闻传播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为了提高本科生就业率,专业性强的媒体学院设置的课程紧密结合新媒体的需求,还在校内举办学生自主讲座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职场训练。另外社会办学机构帮助学生就业,各大电视台开办针对毕业生的学习讲座,学生可以零距离得到电视台前辈的指导。这种既具备专业知识又通晓多学科领域科学知识,有实战经验且能迅速掌握新媒体技能的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值得期待。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
编辑:杨琦钜




90#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22: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耶鲁大学教授给研究生的11句箴言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  2018-09-19

  学而有道  
读人大复印论文  ▏找知名学者编辑
看热点学术新闻  ▏用选题分析工具
推文时间:每周三晚,不见不散!
“壹学者”热诚欢迎您赐稿或荐稿
点击查看 >>“壹学者”征稿启事
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
本文译自耶鲁大学Stephen C. Stearns教授的文章“Some Modest Advice for Graduate Students”。他是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讲座教授,他开设的公开课《进化、生态和行为原理》非常精彩(部分课程已翻译成中文)。译者:斯幸峰。


永远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只要做一点点的“预”,就可以让你在博士生涯中避免一些灭顶之灾。想吐槽就吐槽吧(Be cynical)。假如你的研究计划行不通,假如某个导师非但对你的研究计划不予支持,甚至嗤之以鼻。那么,你还是赶紧换一个研究题目为妙。


别指望教授来管你

现实中,有些教授会去管你,有些则不会去管你。大部分教授估计想管你,但他们整日都忙得晕头转向,不亦乐乎,自己都顾不过来,那有时间去管你呢,爱莫能助。那么,你就得完全靠自己,而且最好习以为常。我这么说有多层含义,其中两个要点是:

1、你最好尽早确定你到底想做什么题目。学位是你要去拿,而不是教授要去拿,你要你自己去争取。当然,导师也不会袖手旁观,导师会给你一些指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帮你解决你在培养程序和经费上的后顾之忧,但是,且记:导师不会手把手地告诉你你的论文如何做。很多事情都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需要导师指导,你就去问导师;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2、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指导,那你就必须主动地找他/她,别守株待兔。


你必须知道你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之所在

当你初来咋到,你得在第一年广泛地阅读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感觉你阅读的那些文献,都是狗屎一堆,后来你会品味出原来不是那样。如果文献中有些东西你看不懂,不要灰心丧气,可能那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作者的问题,他/她可能根本就没有说清楚。

如果某个大权威对你说,你将一无所获,原因是你没有去上课,没有获得数据,那么,请你勇敢地告诉他/她,你会出成果的。如果他们依旧固执己见,那就跟他/她拜拜。唯有你自己最清楚自己工作的意义,让他见鬼去吧。

这个阶段会让人有受煎熬、受挫折的感觉,为伊消得人憔悴。但天无绝人之路。你需要冷静地思考,不断问问自己:我现在在这里究竟在干啥?要沉得住气。这个阶段对你的个人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对出新思想至关重要。此时,你得考虑,究竟什么东西可以构成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这个决定必须由你自己独立做出,理由有二:

首先,如果你研究的问题是别人给你的,你会感到这个问题是别人要你去做,而不是自己要去做,因而不会捍卫它,不会为之奋斗,直至获得漂亮的结果。

第二,你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会影响你未来的发展。你未来将献身于哪个领域,这个决定必须由你自己自主的作出。慎重地选择你的科研方向,这对科学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在这个方向上你可以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请记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某个研究,就去开始去收集数据,那有什么意义呢?那是做无用功。


要克服心理障碍

在你的研究生生涯早期,你就必须培养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这样就不至于被后来可能碰到的各种挫折所干扰。如果你不时刻保持警惕,那么课业的压力、听课的压力、语言的压力以及其他种种意料之外的压力,会把你忙得团团转,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儿,或者说像一个分子做杂乱无章的布朗运动。

这里有一些事情需要注意:

1、仔细斟酌博士选题,并为之奋斗终身。

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去尝试,你都将无法规避你的课题。每人都一样。这源于论文问题的开放性。你必须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论文是“好“论文。论文通常可以改善,这使你可以永无止境地对他进行改进。你得意识到你不可能写出一篇“完美”的论文。正如其他任何事物一样,论文也会有瑕疵。静下心来,在可由你支配的有限时间、金钱、精力、激励和思考下,尽你所能,把论文修改到最好。在研究生涯的早期,你可以通过完成所有既定的任务来减缓论文的问题。请尽早修完你的所有课程并完成相应的考试。这不仅让你因此清除了准备学位论文前的障碍,在成功完成这些任务后,也可以让你信服,毕竟此时你可能足够出色了。

2、唯马首是瞻的行为不会有出色的表现的。

期待并要求别人像同事一样看待你。论文的要求是你不得不面对的硬指标,而同事或者合作者的态度则是一个不明的挑战。如果你表现得像一个同事一样,别人也会把你看成是一个同事。

读研究生只是改变你的未来发展的途径之一。如果出现了更好的机会,那就不妨做一个“逃兵”。有三个好理由值得这样做:

首先,一个真正的机会可能会出现,而且这个机会比读研救生所做的任何事都更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当你有足够长的一段时间来证明辍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时,那就暂时放弃读研吧。比如一个跟你博士工作不是直接相关的非洲野外项目、一个软件开发的合同、一个在首府科技政策制定部门当助手的工作机会,或者在某个主流报纸/杂志社当科学栏目实习记者的机会。

其次,只有同时关注这些机会时,你才能被称为是一个真正独立的研究生。如果你认为读研究生是你唯一的选择,你会于心不安,容易变得有些沮丧并且心态不稳,以及你无法达到你的最佳状态。

最后,如果读研真的不合适你,那么选择继续读研将只会伤害你自己,甚至失去许多其他的机会。除了当一位科学家,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事情值得去做,包括在人力市场找到的一些工作也会比当科学家好得多。如果你真的不适合当科学家,或许你应该尝试其他的工作。但是,千万不要鲁莽行事(go off half-cocked)。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决定。在做出最后决定前,确保跟研究生院负责人和人品不错的老师谈话。


尽量少选课,多阅读多讨论

如果你对你的研究领域已经相当熟悉,那么就尽量减少上课的数量。这个建议看上去和之前有点自相矛盾,其实有它的道理。当下,你应该学会如何为你的课题思考。这需要你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地听课和机械地重复。

学会思考,你需要两样东西:一是得有大块完整的时间;其次是,你得跟比你对科学问题理解得更透彻的人进行尽量多时间的一对一交流。

上课可能适得其反。如果你很有积极性,那么阅读和讨论将会比听课更有效和更具有启发性。跟少数几个同事一起组织研讨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并邀请一两位老师参加,这通常是一个好主意。老师们一般都会很热意参加。毕竟,他们对讨论的课题也很感兴趣,也会喜欢你们的创意-这种讨论同时会给教该门课的老师积累一定的信誉,而且他们还不用做任何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些建议不适用于一些介绍专业技能的课程,比如电镜成像、组织学和轻潜水技术(scuba diving)等等。


撰写研究计划,并拿出去征求别人的意见

撰写研究计划有许多好处:

1、总结一年来你所看和所想的内容,并通过梳理与总结,可以激发你新的想法;

2、通过提供一个具体的演示(concrete demonstration)来证明你在合理地利用时间,并以此维持你自己做事的独立性。

3、别人因此可以帮助你。直接口头交流心中的想法真是太复杂了,因此心中的想法会非常琐碎,缺少条理。只有细心整理、简介的文档才能在同行之间传阅,并获得他人的意见。众人只有阅读了你的研究计划以后才可能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4、你需要学习如何写文章。我们也一样。

5、找到让你自己满意的科学问题,这点是很重要的一点。你需要向同事证明你并不是完全对此手足无措,而实际上,你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其中提出一个研究计划,并达成这个目标的方法是:

1)一份有关你的研究计划的简短陈述,可是是一个科学问题或者假说。
2)从学术角度提出该假说的重要性,而不是从你个人的角度出发。以及,该假说如何与你所研究的其他更广领域内的想法相结合。
3)用详尽的文献综述来证实你所提到的有关该假说的重要性。
4)把你的科学问题拆分成你个小问题,并通过一系列较小的步骤逐个击破。在世纪实验、观察以及分析时,请确保在每一阶段都准备好备选实验。把这些步骤一个个列罗起来,并逐个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把大问题转化成一系列的小问题,你可以永远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以此减轻刚开始面对一个大问题时的手足无措。你可以从中知道该问题哪些步骤比较费时,或者困难比较大,并因此你能列出各个事情的优先顺序,使你知道一些步骤没法解决时,你有其他一系列的事情可以做。

6、写出一些列可能出现并对整个项目具有毁灭性打击的大问题,并按此写出一些列的备选实验,以防所担心的问题在实验进行中真的出现。

7、设计两到三个实验,并同时开展,以此确定哪个实验最可能成功。这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这可能同时有两到三个模型对你的想法有相似的解释力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早已包括这些问题。刚开始就发现这些问题,比在同时开展两到三个实验,并当第一个实验失败后再考虑这些问题更有效。

8、给你的论文报告选定一个日期,并合理安排报告开始前的这段时间。给自己设定好截止日期后,你会有紧张感。别担心,当这样进行一段时日后,这种紧张感会更加强。

9、在你完成文献的阅读之后,需要花费两到三周的时间来撰写研究计划,并争取给更多的同行评阅,以此得到尽量多的评审意见。希望他们返回的意见是有所助益的,然后你再针对这些意见逐一回复。

10、当完成这些步骤都时,你其实已经差不多写好了引言部分,而你才在这里度过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


时不时向导师汇报进展

让你的导师时刻知道你在做什么,但不要打扰到他(们)。让导师们对你的出现感兴趣,而不是像对待害虫一样。每年至少主动提交一份一至两页纸的研究进展报告。他们会欣赏你举动,并会对此留下良好印象。

预见并尽量避免跟导师出现个人争端。如果你跟你的导师难以继续相处,那么趁早换导师吧。刚开始选择导师需要非常谨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跟导师的研究兴趣需要保持一致。


了解不同类型的论文

千万不要在已有的但不确定的想法上说一大堆华而不实的废话。直入主题,并验证一些重要环节中具有主要研究意义但未曾检验的假说,或者列出一个新研究的提纲(注:此乃点睛之笔,彪悍得五体投地。原文为'Never elaborate a baroque excrescence on top of existing but shakyideas. Go right to the foundations and test the implicit but unexaminedassumptions of an important body of work, or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a newresearch thrust')。当然,这里还有其他类型的论文:

1、经典的论文包括模型的演绎推算。这些模型会相当新颖,并得到令人惊奇的预测,在此之后你得在对该假说不利的假设下,客观地验证并证实它。这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2、对现有的某个重要研究理论进行批评。同样,如果能够合理解释,你也能成为少数几个令人尊敬的赢家。

3、纯理论研究的论文。这需要勇气,尤其是在一个经验主义者占主导的研究领域,但是如果你在数学以及推理能力上足够强的话,你也会成功。

4、收集一些别人也同样能收集的数据。这是最糟糕的论文,但是有时候可以帮你突围。对于一部分拥有一大堆数据的人,那怕他没有验证一个假说,有时也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至少结果说明你已经努力工作了,你可以因此向你的评审委员会索求授予你博士学位。

论文的类型其实相当多,就跟有多种研究生一样。之前所列举的四种论文分别提供了好、差以及糟糕论文案例。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让你尝试各种研究类型的机会,并让你发现哪种研究最适合你:理论研究、野外工作还是实验室工作?理想状况下,你能权衡三者,成为凤毛麟角的集大成者:从经验主义者的角度思考理论问题,从理论学家的视角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趁早发文章

别骗自己了。你可能得进入这个发表论文的节奏当中,并暂时远离你所钟爱的动植物、所好奇的大自然及探索真理的热情,因为如果你没有发表的论文,你将找不到一份长期的工作。你需要在国际上受认可的同行评议期刊上连续发表论文。如果没有论文发表,你可以放弃科研这条路了。这听上去很残忍,但也有它的道理,而且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挑战和实现过程。科学是共享知识的。在科研结果无法有效地交流之前,其他它们并不存在。发表论文只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直到文章发表,才意味着该研究工作的结束。你必须掌握撰写简洁扼要、精心组织的学术论文的技能。以下是几点有关发表论文的提示:

1、跟一些更富论文撰写经验的人共同发表论文。跟当下有共同研究兴趣的教授套瓷,如果他愿意,他会给你的论文发表有所助益。作为回馈,给他署名为论文的主要合作者。他会对署名心存感激,并会给你的论文提供许多好的修改建议。

2、别期望你的第一篇论文就能举世震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很小的研究工作开始的。学术论文所报道的平均信息量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少。先在一些不太出名的期刊上发表一到两篇完整的论文,再在之后把目标定向主流杂志。你将会迅速发现,不管杂志的名声如何,所有杂志编委都会竭尽全力来保证所任杂志发表论文的质量-这也正是他们的职责!

3、如果你的研究计划已经足够完美,那么可以把它以评论性的综述论文来发表。如果论文发表了,你可能已经选择了合适的研究领域,并可以对此继续开展研究。

4、不要把你的博士论文写成“教科书”(monograph)。可以把你的博士论文写成一系列可以发表的稿件,然后尽早把它们投出去,因此在答辩前,至少博士论文中的一到两章可以成为在刊或刊出的文章。

5、购买一本William Strunk和E. P. White合著的《The Elements of Style》。在你准备开始撰写第一篇论文之前,请仔细阅读此书,然后每隔三四年至少再阅读一遍。Robert Day的《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这本书也不错。

6.在你投稿之前,让一个有时间能够对你论文的写作、想法和条理性提出修改意见的人修改。


可别小看硕士论文

不读硕士的唯一理由常常成为一个普遍的误区:我已经足够好了,没必要做类似硕士论文的事情。其实,完成硕士论文有许多好处:

读硕士,你有一个换学校的机会。你可以利用这一点拓宽你的研究背景。此外,在你当下的发展期,有关你对“一个重要问题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想法可能会迅速转变。你会迅速了解更多学者所做的研究,以及他们各自开展研究的地点。如果你打算换学校,读硕士是最好的方式。你离开母校,母校的同行对你的表现也挺满意,并且他们给你提供了一份很给力的推荐信。此时,你已经满意地达到了攻读博士的要求。

你积累了许多科学研究中急需的经验,并且在比博士研究风险更小的环境下撰写论文。你可以逐渐挑战你自己。在研究中,你见识了解决一个科学问题的难易程度。经历过硕士阶段的人们常常会更加容易地完成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

你有在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你急啥呢?如果你过早地开始找工作,你可能还没有完全准备妥当。最好稍微晚点出手,先逐渐加强你的背景基础,然后再展现拥有更多和更广经验的你。

十一
定期发表论文,但别贪多,并非多多益善

发表论文的压力已经侵蚀了杂志的质量,并同时也侵蚀了作者的精神生活。发表几篇能够被广为阅读的高质量论文会比发表一些列迅速被人遗忘的小文章要好很多。你也得回到现实。你需要发表论文来获得博士后岗位,并发表更多的论文来获得一个教职,直至获得终身教职。但是,如果你能把你的研究工作持续发表成连续的高质量论文,那么无论对于你个人,还是你所研究的学科,都是极好的事情。

大多数人只发表少量能够引起重大影响的文章。大多数文章的被引用数会很少,甚至没有被引用。要知道,90%的引用是约10%的论文贡献的。没有被引用的文章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追求高质量,而不是数量。这需要勇气和毅力,但是你不会因此后悔。如果你能够发表一至两篇精雕细琢有明显突破的好文章,并且每年被持续引用,那么表明你将会做得很出色,也表明你已经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了。


https://mp.weixin.qq.com/s/WB6X9GzIrws5bPiBkBSzEQ

编辑:陈心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