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媒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2-4-2 21: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2011年美国新媒体发展概览

发布时间: 2012-3-31      来源: 腾讯科技


  北京时间3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日前发布美国新闻业年度报告,对2012年新媒体的状况进行了展望。以下为报告原文:

  主要发现

  受众


  网络继续统治着受众的增长

  2011年,新媒体的绝大多数领域都试图阻止上年所经历的受众流失问题,不过对它们当中的一些而言,收获可能是最小限度的。新闻网站的增幅最大,而印刷媒体的受众数量则继续下滑,下滑幅度几乎与上年的5%相当。

  数字新闻:无论是什么样的设备,数字新闻消费者2011年继续增长。根据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的统计,顶级新闻网站的月独立受众数量增长了17%,这一增幅与2009年到2010年的增幅相当。

  美国人已完全的进入数字时代。超过四分之三的美国成年人已经拥有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或是台式机。另外,44%的美国成年人已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拥有率达到了18%,高于2011年夏季时的11%。新闻占据了人们使用上述设备的很大一部分。大约51%的智能手机用户,以及大约56%的平板电脑用户使用设备获取新闻。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几乎相当于美国人口四分之一(23%)的人,当前使用多个数字设备获取新闻。

  网络电视新闻:所有的电视新闻观众在2011年都出现增长,但是在网络电视中最为明显,因为这也是过去10年网络电视新闻受众首次出现增长。皮尤研究中心对尼尔森媒体研究(Nielsen Media Research)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2011年美国三大有线网络的晚间新闻受众数量增长了4.5%,相当于97.27万人。2011年每个夜晚,平均有2250万人观看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或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新闻网(NBC News);每个早晨,平均有1310万人观看上述有线网络的新闻,较2010年增长了5.4%。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NewsHour节目的平均收视率几乎未变,在2011年至2011年,该节目每晚的观看人数均在110万左右。

  本地电视新闻:在经历了多年的下滑之后,本地电视新闻在2011年有显示出新的生机。早间(1.4%)和晚间(3%)的收视率均出现上涨,这在过去五年中还是第一次出现。早间新闻时段的受众数量增长了近四倍,但绝大多数均来自于收视率最低的时段,包括了清晨4:30。本地电视台仍然是绝大多数美国人最主要的新闻来源。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通过电视获取突发新闻和天气情况的受众数量,是通过本地电视台网站获取上述信息的用户数量的10多倍。

  有线电视新闻:2011年重大新闻事件,包括国际灾难和动乱,以及国内政治局势,帮助有线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下滑得到抑制。尼尔森媒体研究的调查显示,2011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增长了1%。有线电视新闻在白天和黄金时段的收视率增幅相当,在每个夜晚,大约有330万人收看有线电视新闻。

  有线电视新闻收视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CNN)的推动,其在黄金时段的收视率增长了16%,达到65.4万。与此同时,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MSNBC,由微软MSN和美国国家广播环球公司合资成立的广播公司)在白天的收视率增长了20%。福克斯新闻频道是三大有线电视新闻频道中收视率唯一出现下滑的一家。2011年,福克斯新闻频道在黄金时段的收视率下滑了3%,在白天的收视率下滑了2%。不过整体而言,福克斯新闻频道依然是该领域的龙头,其在黄金时段的受众人数达到190万,连续十年在该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音频:媒体及营销研究公司Arbitron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十分之九(93%)的美国人均表示,他们使用或拥有一部AM/FM收音机,仅次于电视机的拥有率。但是数字选择已开始对此构成影响,特别是在移动领域。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预计,近40%的人只使用智能手机、移动设备或计算机通过网络收听Pandora或Spotif的音频服务;到2015年,这一数量可能还将翻番。即便是在开车时,越来越多的受众也开始通过智能手机收听AM/FM广播。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在新款汽车中安装可接入互联网的音频系统。

  部分的受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推动,新闻/对话广播的流行在未来一年还将会继续。与此同时,皮尤研究中心发现其总的收听人数已首次出现下滑。不过随着新数字平台的开发,受众数量可能会出现增长。

  杂志:在2010年下滑8.9%之后,六大主流新闻杂志的发行量在2011年基本保持平稳(较上年微跌0.05%)。作为发行量的最大一部分,杂志订阅数量基本保持平稳,较上年增长了0.01%。虽然报亭销量较上年下滑了2%,但这一跌幅强于上年17.7%的跌幅。《新闻周刊》的发行量跌幅最大,达到了3.4%;《经济学人》和 《周刊》的发行量均增长了2%左右。美国杂志产业的整体发行量在2011年下滑了1%,略好于上年1.5%的跌幅。

  报纸:在所有的媒体领域当中,报纸产业在2011年遭受的苦难更多。虽然新的测量标准让每年的比较更加困难,不过分析师里克·埃德蒙兹(Rick Edmonds)预计,在截至2011年9月30日的六周时间中,报纸产业在工作日期间的发行量下跌了大约4%,而周日的发行量下跌了1%。这一跌幅与2010年相当,但仅为2009年跌幅的一半左右。报纸的数字受众数量正在不断增长。报纸网站正变得越来越流行,总体受众数量一直保持平稳。

  收入情况

  从收入情况讲,2011年新媒体的情况可谓形形色色。广告支出随着受众流向网络,而稳定的业务模式帮助有线电视稳固了其收入。但是大多数传统媒体却遭受了营收下滑的困境。


  2011年绝大多数的媒体营收均呈下滑之势

  本地电视新闻:本地电视台的绝大多数营收均来自于播出广告。2011年,受非选举年可预期的政治广告下滑的影响,本地电视台的营收均出现了下滑。预计2011年本地电视台的播出广告营收为181亿美元,较2007年下滑了10%。不过本地电视台来自于有线和卫星电视支付的费用,以及网络和移动广告收入均继续增长,不过这些收入仅占到本地电视台总收入的15%。

  报纸:除本地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受到政治选举周期的影响之外,报纸产业2011年在收入上要比其它媒体领域更加的糟糕。2011年,印刷广告营收下滑了大约21亿美元,跌幅为9.2%。虽然报纸产业网络广告营收增长了2.07亿美元,增幅为6.8%,但这一增幅并不足以弥补印刷广告营收下滑给报纸产业带来的整体影响。报纸产业印刷广告营收下滑的金额与网络广告营收的比例为10:1。报纸产业2011年网络和印刷广告营收总额下滑了7.3%,降至239亿美元。从运营角度考虑,绝大多数报纸均实现了盈利,但净利率出现了下滑。受削减支出的推动,绝大多数报纸均实现了盈利。2011年,更多的报纸网站采取了收费模式。《纽约时报》和大约150家其它报纸已经采取了《纽约时报》所采取的测量模式。

  数字:2011年网络广告较上年增长了23%。网络搜索广告持续在增长,在可预期的未来,已经成为了网络广告最大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显示广告依然处于增长之中。根据eMarketer的统计,2011年显示广告增长了12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4%。显示广告中绝大多数的增幅均来自于横幅广告,其在2011年的增幅为22%。目前,五家最大的科技公司已经占据了显示广告营收的近一半份额,Facebook已成为该市场的龙头。这些公司同时还占据了总网络广告市场的68%。

  在移动市场,广告市场格局在2011年已经发生了变化。eMarketer预计,文本广告一直是移动广告市场的龙头,但是在2011年,搜索广告已经主宰了移动广告市场。移动搜索广告市场2011年的规模已经达到6.53亿美元,占据了总移动广告市场的45%。此外,移动横幅广告和富媒体广告已经占据了移动广告市场31%的份额,同样领先于文本广告。

  杂志:美国出版商信息局(Publishers Information Bureau)的数据显示,对印刷杂志而言,2011年整个产业出售的广告页面数量较上年下滑了3.1%,2010年的跌幅为0.1%,2009年的跌幅为25.6%。在美国出版商信息局追踪的213份杂志当中,136份出售的广告页面数量较上年出现了下滑。杂志出售的广告页面数量的下滑,主要由于主要广告类别的下滑。作为最大的单一类别之一,汽车广告在2010年上涨16.9%之后,2011年下滑了5.7%。新闻杂志出售的广告页面数量较上年下滑了5.6%,不及上年1.4%的增幅。

  虽然杂志出售的广告页面数量出现了下滑,但是一些杂志的数字广告业务却开始腾飞。2011年11月,《大西洋》月刊的数字广告营收便首次超过了印刷广告营收。《大西洋》月刊发行商杰伊·劳夫(Jay Lauf)预测,2011年该月刊获取的总广告营收为1860万美元。

  音频:广播营收在2011年获得了增长,但增幅不及上年的跌幅。根据美国广播广告局的统计,整体而言,美国广播营收较2010年增长了1%,达到174亿美元。绝大多数的营收均来自于传统广播,预计该产业未来几年的增幅将极为有限。广播产业的真正增长来自于数字平台,网络和移动营收增长了15%。但是数字平台营收仅占到广播整体营收的很小一部分份额,预计在2014年之前仍将不敌传统广播业务营收。

  网络电视新闻:网络电视新闻的整体营收在2011年出现了下滑。美国媒体投资公司Veronis Suhler Stevenson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网络电视新闻的营收下滑了3.7%。不过皮尤研究中心预计,美国三大有线电视新闻部门的营收在2011年增长了1%至2.5%。

  有线新闻:有线新闻2009年营收的下滑可能已经结束,受稳定业务模式的推动,有线新闻2011年营收出现了增长。其中,来自三大主流新闻频道的营收预计增长了8%,达到33亿美元。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及其姊妹频道HLN的增幅为7%,达到13亿美元;福克斯新闻的增幅为9%,达到16亿美元;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的增幅为8%,达到4.09亿美元。

  有线新闻广告营收增幅(9%)与订阅营收增幅(8%)极为接近,订阅营收达到了18亿美元,占据了整个产业营收的很大一部分份额(广告营收总额为14亿美元)。预计未来订阅营收仍将会继续增长。

  新投资

  数字:2011年,媒体公司把新资源投入到了网络视频内容当中。通过结盟,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把视频内容提供给了雅虎新闻网很赞;路透社成为了为视频网站YouTube开发原创内容的主流新闻组织之一,未来将在该视频网站拥有主持10个新闻节目。政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宣布创办自有的24小时新闻频道,效仿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的模式。

  其它在网络新闻聚合领域的努力则遇到了一些障碍。2011年年初,AOL首席执行官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曾定下基调,本地新闻网络Patch在美国将会扩展至1000个“站点”,到2011年年底个人站点将实现盈利。但是到2011年年底,AOL的上述目标并未成为现实,阿姆斯特朗也对个人站点是否盈利一事未置可否,他说,“我们的个人站点还未大面积实现盈利,它们中的一些总是在盈利和亏损之间徘徊。”

  有线新闻:根据市场调研公司SNL Kagan的统计,有线新闻频道在2011年为新闻投入了更多的支出,导致它们的预算增长了5%,达到17亿美元。所有的有线新闻频道的预算支出均超过上年。福克斯新闻连续第二年在预算支出中位居榜首,达到7.32亿美元。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及其姊妹频道HLN的预算为6.98亿美元,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的预算为2.23亿美元。虽然不再是支出冠军,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在国内和海外的办事机构达到了46家,远超过福克斯新闻的17家,以及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的20家。

  本地电视新闻:本地电视台在2011年继续扩招,分析师预计,本地电视台当前的员工数量已经恢复至经济大萧条之前的水平。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在大市场的中等规模的电视台员工增加了21%;而小市场的则未增长。

  2011年,本地电视台制作了更多的新闻节目,而且更广泛的共享这些节目。从2010年到2011年,电视台提供的早间新闻节目数量增加了一倍。2010年,本地电视台每周制作的新闻节目时长达到5小时18分钟。尽管2011年的数据尚未出炉,但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

  杂志:2011年新杂志的发行数量也出现了增长。根据杂志数据库Mediafinder.com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度新发行的杂志数目相较于2010年度的发行数目增长了23.8%,从2010年的193本增加到了今年的239本。与2010年类似,2011年食品类杂志的增长最为显著。在上年增加了28份的基础上,该类别的杂志2011年新增加了25份。地区性杂志的情形也和2010年差不多,该类别杂志新增加的数目是所有杂志类别中的第二名,2011年新增的杂志数目达到了20份;尽管与此同时,2011年关停的该类别杂志的数目达到了21份,位居2011年所有类别杂志中关停杂志数量的第一名。婚庆礼服类杂志停刊的数目是19份,仅次于地区性杂志位居第二位。

  有线网络新闻:2011年有线网络出现了众多的人员变动。到2011年年底,三大晚间新闻节目的监制人均进行了调整。数个新闻节目还更换了节目主持人。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梅雷迪思·维埃拉(Meredith Vieira)离开了主持的《今日秀》(Today Show),取而代之的是安·克莉(Ann Curry)。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还推出了新新闻杂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2011年更换了董事会主席和总裁,并完全对其早间节目进行了修改,重新命名为“CBS今晨”(CBS This Morning)。该节目由查里·罗斯(Charlie Rose)、盖尔·金(Gayle King)和埃里卡·希尔(Erica Hill)联合主持。美国广播公司在2011年也更换了总裁,而且乔治·斯蒂芬保罗斯(George Stephanopoulos)将再度出山,主持“This Week”节目。

  报纸:受公司持续亏损,可能需要进一步削减支出的影响,新闻编辑室的规模继续被缩减。

  所有权

  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全球最大的新闻公司之一,新闻集团在2011年绝大多数时间均卷入了《世界新闻报》的电话窃听丑闻之中。尽管福克斯新闻归属于新闻集团,但因为CNN旗下毒舌”皮尔斯·摩根(Piers Morgan)在去年年底也身陷早年与新闻集团不相关的丑闻之中,前者并未受到《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太大的影响。

  本地电视台:2011年,更多的本地电视台被收购,且售价更高。虽然被收购的本地电视台仍只占本地电视台总数的很小一部分,但收购交易总额自2007年以来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

  杂志:在消费杂志领域,2011年共完成32笔并购交易,超过了2010年的26笔。总交易金额为32亿美元,高于上年的2.14亿美元。最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媒体集团Hearst同意斥资8.66亿美元收购法国出版商拉加代尔(Lagardère),后者在1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100本杂志。Hearst目前在全球出版发行超过300本杂志,其中在美国市场发行19本杂志。

  报纸:报纸产业在2011年年底又开始整合。其中,第一数字媒体首席执行官约翰·佩顿(John Paton)在2011年12月宣布成立一个新的风险投资部门,将投资于跟媒体相关的高科技初创公司。佩顿在很多场合中都表示,这种做法是公司“数字第一”座右铭的自然延伸。

http://www.gd365.com.cn/news/31403.shtml
5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0 12: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北京兵人【三次点击,就能发出100字+1张图+链接】其实,@i即讯
最强大一项的功能,是给苦于没有原创的朋友发帖用的。你可以试试。
@i即讯【颤抖吧iPhone:让全中国的媒体在你手心PK】隆重推出iPhone即时新闻聚合应用:@i即讯。全媒体属性,最新视频、图片、文字新闻,新华社及各大门户、报纸,专业财经网站,连新浪高尔夫,网易手机都有...快来下载:苹果官网http://t.cn/zOvULk7
91助手http://t.cn/zONxNyK
同步推http://t.cn/zOb3OmU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104)
|
評論(47)
4月19日22:09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2)|
收藏|
評論(10)
5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53#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10: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北大新媒体[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凯文•凯利:数字媒体领域的未来】《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在中国的论坛上谈到未来的六大趋势:screening,interacting,sharing,flowing,accessing(not oweing),generating(not copying)。以下是中文字幕的演讲视频,供大家学习~http://t.cn/zOWEySJ


54#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22: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唐润华【媒体玩转Twitter十招】 美国两位新闻学教授在对知名媒体的twitter账户进行跟踪研究后,提出了媒体用好twitter的十条建议: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111)
|
評論(8)
今天12:24
來自享拍微博通
5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12: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邝海炎2011//@韩剪溪: 基本同意这个看法,目前大部分媒体的全媒体套路,我感觉都是人力资源部在负责,因为着眼点都在一个人怎么样披挂上阵干多个人的活。//@南都全媒体集群:谢谢提醒,五花八门的"全媒体",我们做我们所理解的全媒体 //@栾春晖:
@南都嘉华
@南都DAILY
@南都全媒体集群@庄子慎之
@陈雨1
@二条新闻【《我所知道的报纸》-全媒体“陷阱”】在我看来,“全媒体”并非新事物——在这一概念出现之前,几乎所有记录新闻的物理媒介和报道形式,都已存在。将这些媒介和报道形式组合,是否就成了一个新事物呢?NO!之所以要说一些“全媒体”的坏话,并非因其一无是处,而是一些“陷阱”需要报业同行警惕。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167)
|
評論(13)
今天05:02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5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00: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南岛哈哈,80年代末,多少牛逼作家豪言永远不用电脑写作···
@张向东三年前,南方报业有个朋友说自己永远不需要用手机上网。我们立下三年之约,输的人请喝酒。这次回广州想起来问他,他说请你喝酒吧。在新技术面前,永远不要说永远。轉發(16)
|
評論(11)
5月24日23:51
來自iPhone客户端
轉發(1)|
收藏|
評論(2)
1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5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09: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韩国网络实名制面临存废抉择


2012年06月10日14:10  新华网
  新华网首尔6月10日电(记者姬新龙) 韩国不但是世界上互联网服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率先实施了网络实名制。然而随着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忧虑不断上升,网络实名制是否合理也成了当地社会一个热点话题,政府方面在公众舆论压力下已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互联网管理制度的存废问题。

  韩国多数网民起初都强烈反对网络实名制。2003年初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网上民意调查显示,反对网络实名制的网民比率要高于支持者。但随后发生的网络辱骂、垃圾信息传播、恶意“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给当地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唤起人们的深思。这些事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韩国影视明星崔真实因不堪网络谣言而自杀,舆论普遍认为网络造谣者和传谣者是这起惨剧的幕后推手。

  随着民意的转向,韩国国会在2006年12月通过关于网络实名制的法律,并在2007年7月开始实施,这个新制度的实施在当时的韩国社会得到广泛支持。

  网络实名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利减少欺诈、诽谤、人身攻击等恶性事件的发生。韩国当局为具体实施这一制度,还专门设立了伦理委员会等专门的执法部门,它们可根据网上侵权行为的记录进行责任认定和查处。有了良好的网络环境,韩国不但能更好地发展互联网产业,与互联网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得到遏制。

  然而,针对这一制度的反对声也一直存在。韩国一些市民团体就质疑实名制能否解决互联网发展的根本问题。他们认为,网络实名制将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等现象,是对正直网民的不公平。他们主张门户网站也要承担起应对网络暴力的责任。

  事实上,韩国实行网络实名制5年来,虽然有效遏制了部分恶性网络事件的发生,但并未真正大幅减少网络上的辱骂性跟帖。国立首尔大学的一项统计表明,实名制实施以来,韩国网络上的辱骂性跟帖数量仅减少了两个百分点。因此,反对者认为,为了这点“微不足道”的成绩,韩国政府与社会却付出了巨额的管理成本,有点“得不偿失”。

  目前,当地舆论最关注的主要还是网络实名制带来的用户信息安全泄露危险。目前,韩国政府的广播通信委员会要求日均访问者数量超过10万的131个网站实行实名制。网络实名制下,各大网站保存了互联网用户的大量信息,这包括姓名、生日、电话、住址等,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最近几年韩国频繁发生严重的互联网用户信息外泄事件,仅在去年7月份,韩国门户网站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网就有3500万个用户的信息被黑客窃取。相比网络实名制所强调的社会责任,人们更关心个人信息的安全。因此这些事件被曝光后,当地社会对废除网络实名制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另一方面,近几年推特、谷歌、脸谱等大型社交网站在韩国越来越流行,这些外国网站并不受实名制的约束,使得本土网站无法在一个同等条件下与国际对手竞争,影响力和商业效益方面都遭受损失。韩国舆论认为,长此以往,将影响韩国本土互联网事业的发展。

  为此,韩国政府已在去年提出分阶段废除网络实名制的规划设想。去年12月29日,广播通信委员会在向总统李明博提交的业务报告中说,韩国将推进在网络上限制使用身份证号码的方案,以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广播通信委员会表示,随着推特等海外社交网站不断涌现,韩国网络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有必要讨论是否废除网络实名制。委员会的官员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当局首先会听取各方意见,研究实名制的利弊,最终是存是废将从修改有关法律做起。

  韩国在网络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值得各国深思。一方面,通过推行网络实名制,树立网络伦理,有助促进网民乃至全社会诚信自律;另一方面,相关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反而容易让这个制度给网络管理带来负面效果。



http://news.sina.com.cn/w/2012-06-10/141024567793.shtml
58#
 楼主| 发表于 2012-6-24 22: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头条新闻【新浪新闻中心全新改版上线】新版新浪新闻中心(http://t.cn/h5my0)6月24日晚改版上线,突出了视觉化、互动化和观点性内容,全面优化了视觉效果,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资讯阅读体验。相比旧版,您对新版感觉如何?http://t.cn/zW29kYI
诚挚邀请您参加调查,为我们提出宝贵意见:http://t.cn/zW2aOeY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75) | 評論(47) 1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59#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0: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吴飞微议#新闻专业主义#【推荐:路透社《网络报道守则》】//@陈永东: 这个与@杨溟 老师议过,中国媒体机构亦需如此。@吴飞微议 @韦路 @张志安 @彭兰 @何力 //@新媒体精准传播: 学习~@陈永东
@媒介评弹【推荐:路透社《网络报道守则》】记者如何使用网络信息?记者上社交网络如何公私分开?路透社皆有成文规定,甚至规定“当你必须以记者身份出现在社交网站时,请事先征得主管同意”,值得国内媒体借鉴。本守则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译自《路透社报道手册》:



轉發(397) | 評論(67) 6月23日02:25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6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3: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手机报:日薄西山】昔日风光无限的手机报目前正在遇到移动阅读客户端的猛烈冲击。据易观数据:2012年Q1,移动阅读市场收入达到12.15亿元人民币,移动阅读活跃用户数达到3.45亿,手机报收入首度跌破手机阅读市场半壁江山,为47.72%。而两年前,手机报收入占比还高达88.57%。http://t.cn/zWUCHKy轉發(9)
|
評論(3)
1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企业版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